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用于大批量辣条生产的自动生产系统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8:37:28


一种用于大批量辣条生产的自动生产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食品生产设备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大批量辣条生产的自动生产系统。

背景技术

辣条发源于湖南平江,又叫麻辣,平江人叫面筋,它是以小麦粉或其他谷物、豆类为主要原料做成的一种食品。辣条是深受儿童和家长喜欢的一种食品,它是一种长条形的面粉膨化制品,伴有很浓的辣味。

目前辣条通常会采用机器来制作,第一步,将小麦粉或米粉和好;第二步,通过机器(挤压膨化机)内部的高速旋转的部件在高压的情况下,将和好的小麦粉或米粉,瞬间由生变成熟化制品;第三步,再将不同的模具(辣条模具)放进机头螺母内,就可以做出不同形状的面制品(辣条)。第四步,将制作好的面制品(长条未切断的辣条)切断,以方便后续的包装步骤;最后,将切好的辣条进行调味和包装,真正的辣条就做成了。

在现有技术中,辣条在生产制作过程中存在以下不足:1、将和面和熟制膨化的步骤分开,分别采用不同的设备操作(和面机和挤压膨化机),降低了生产效率。2、由于制作好的辣条非常柔软并且具有粘性,且在整个辣条的生产线中,辣条的生产和运输都是连续的(辣条在生产以及运输时都是持续移动的),因此,当采用切割刀对连续移动的辣条进行分段切割时,容易出现堵料或粘刀等情况,如说明书附图11、12所示。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大批量辣条生产的自动生产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的问题。

为解决以上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大批量辣条生产的自动生产系统,包括辣条生产设备、运输设备以及辣条剪切设备,所述运输设备设置于辣条生产设备和辣条剪切设备之间,所述辣条生产设备由和面装置和熟制膨化装置连接组成,所述辣条剪切设备侧壁上设置有进料口,所述辣条剪切设备内固定有工作台,所述进料口与工作台之间设置有用于运输辣条的运输带,所述辣条剪切设备内于工作台上端设置有剪切装置;所述剪切装置包括固定于辣条剪切设备内壁上端的切料驱动,所述切料驱动输出端朝下且固定有切料框,所述切料框下端铰接有切刀,所述切料框侧壁下部滑动安装有用于固定切刀的磁性卡扣,所述切料框侧壁上部设置有用于推动切刀复位的顶出装置;所述工作台内设置有与切刀适配且上端开口的刀缝,所述刀缝两侧设置有与切料框适配且上端开口的入框沉孔,所述刀缝内下部设置有用于推动切刀转动的转刀限位柱。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通过和面装置和熟制膨化装置的设置,使本装置将和面和熟制膨化的步骤合并,提高了辣条的生产效率。

2、本发明通过剪切装置内切刀、磁性卡扣、以及工作台内转刀限位柱等结构的配合作用,使本装置在分段切割连续移动的辣条时,不会出现堵料或粘刀等情况,提高了辣条的切割效果。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需要本装置能够通过切料框的升降剪切的过程来控制切刀与磁性卡扣之间的开合,以提高本装置的操作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进一步改进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磁性卡扣与切料框之间通过滑槽活动连接,所述切料框一侧设置有通过支撑杆与辣条剪切设备固定的气缸,所述气缸的输出端朝向辣条剪切设备且固定有第一磁铁,所述第一磁铁与磁性卡扣磁极相同;所述入框沉孔于磁性卡扣同侧的侧壁内设置有与磁性卡扣磁极相反的第二磁铁。

上述改进的有益效果为:通过支撑杆、气缸、第一磁铁以第二磁铁等结构的设置,使本装置能够利用磁极之间相斥和相吸的原理,让本装置能通过切料框的升降剪切的过程来控制切刀与磁性卡扣之间的开合,提高了本装置的操作性。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需要本装置能够通过切料框的升降剪切的过程来控制切刀的转刀动作,以提高本装置的操作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进一步改进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所述顶出装置包括活动杆,所述活动杆设置于切料框内且与切料框通过滑槽活动连接,所述活动杆上端伸出切料框并且固定有压块,所述活动杆下端设置有推头,所述推头下端与切料框之间设置有弹簧,所述辣条剪切设备内壁上于切料框上端设置有与压块适配的顶杆。

上述改进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弹簧、活动杆、推头、压块以及顶杆等结构的设置,使本装置能够通过切料框的升降剪切的过程来控制切刀的转刀动作,提高了本装置的操作性。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需要本装置能够收集剪切好的辣条。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进一步改进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所述辣条剪切设备内于工作台的下端设置有收集箱。

上述改进的有益效果为:通过收集箱的设置,使本装置能够收集剪切好的辣条。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需要本装置能够方便控制和操作由和面装置和熟制膨化装置组成的辣条生产设备,提高生产效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进一步改进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和面装置内壁下端与熟制膨化装置的连通处设置有下料开关,所述熟制膨化装置内转动安装有挤压螺杆,所述熟制膨化装置于出料的一侧设置有出料模具。

上述改进的有益效果为:通过下料开关、出料模具等结构的设置,使本装置能够方便控制和操作由和面装置和熟制膨化装置组成的辣条生产设备,提高生产效率。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需要本装置能够将和面过程中附着在和面装置内壁上的原料刮除,提高原料利用率,起到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的作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进一步改进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和面装置外壁下端间隔设置有刮料板驱动,所述刮料板驱动输出端伸入和面装置内固定有刮料板,所述刮料板呈环形且与和面装置内壁相适配。

上述改进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刮料板驱动、刮料板等结构的设置,使本装置能够将和面过程中附着在和面装置内壁上的原料刮除,提高原料利用率,提高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辣条生产设备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辣条剪切设备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工作台的局部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剪切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1。

图6为本发明剪切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2。

图7为本发明剪切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3。

图8为本发明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B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C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11为现有技术中辣条剪切原理示意图1。

图12为现有技术中辣条剪切原理示意图2。

图中所述文字标注表示为:1、辣条生产设备;2、运输设备;3、辣条剪切设备;和面装置;4、和面装置;401、刮料板驱动;402、刮料板;403、下料开关;5、熟制膨化装置;501、挤压螺杆;6、出料模具;7、进料口;8、运输带;9、剪切装置;901、切料驱动;902、切料框;903、切刀;904、弹簧;905、活动杆;906、推头;907、压块;908、磁性卡扣;10、工作台;101、刀缝;102、入框沉孔;103、第二磁铁;104、转刀限位柱;11、辣条;12、收集箱;13、支撑杆;14、气缸;15、第一磁铁;16、顶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本部分的描述仅是示范性和解释性,不应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有任何的限制作用。

实施例1:

如图1-7所示,一种用于大批量辣条生产的自动生产系统,包括辣条生产设备1、运输设备2以及辣条剪切设备3,所述运输设备2设置于辣条生产设备1和辣条剪切设备3之间,所述辣条生产设备1由和面装置4和熟制膨化装置5连接组成,所述辣条剪切设备3侧壁上设置有进料口7,所述辣条剪切设备3内固定有工作台10,所述进料口7与工作台10之间设置有用于运输辣条11的运输带8,所述辣条剪切设备3内于工作台10上端设置有剪切装置9;所述剪切装置9包括固定于辣条剪切设备3内壁上端的切料驱动901,所述切料驱动901输出端朝下且固定有切料框902,所述切料框902呈门字结构,所述切料框902下端铰接有刀刃朝下的切刀903,所述切料框902侧壁下部滑动安装有用于固定切刀903的磁性卡扣908,所述切料框902侧壁上部设置有用于推动切刀903复位的顶出装置;所述工作台10内设置有与切刀903适配且上端开口的刀缝101,所述刀缝101两侧设置有与切料框902适配且上端开口的入框沉孔102,所述刀缝101内下部设置有用于推动切刀903转动的转刀限位柱104。

具体工作原理:实用本生产线生产辣条时,先将面粉、玉米粉等原料倒入和面装置4内进行和面,和好的生产原料进入熟制膨化装置5内进行熟制膨化,膨化好的辣条11随运输设备2运输进入到辣条剪切设备3内,辣条11从进料口7进入,通过运输带8移动到工作台10上,再通过剪切装置9对辣条11进行分段切割。在切割辣条11的过程中,先启动顶杆16,顶杆16的输出端带动切料框902向下移动,此时磁性卡扣908卡在切刀903一侧,将切刀903固定住,通过切料框902的下降对工作台10上的辣条11进行切断,随着切料框902的持续降下,切刀903和切料框902同时进入到工作台10上的刀缝101和入框沉孔102内,磁性卡扣908回退脱离切刀903,切刀903继续降下直到接触到转刀限位柱104,通过切刀903铰接点降下所提供的推力作用,使切刀903受到转刀限位柱104的作用而开始绕着铰接点转动,直到保持竖直状态切刀903转动到切料框902内,切料框902此时也移动到了入框沉孔102的底部,完成转刀过程;最后驱动顶杆16,使其输出端回升拉动切料框902上升,此时保持竖直状态的切刀903也开始随着切料框902上升,并且不会触碰到工作台10上端一直持续移动的辣条11,直到切料框902上升到初始位置,驱动顶出装置推动切刀903绕其铰接点转动落下变为水平状态,推动磁性卡扣908重新卡入切刀903的一侧将切刀903固定住,完成复位全程;通过重复以上的步骤,完成持续的分段切割。

即本生产线通过和面装置4和熟制膨化装置5的设置,使本装置将和面和熟制膨化的步骤合并,提高了辣条的生产效率;通过剪切装置9内切刀903、磁性卡扣908以及工作台10内转刀限位柱104等结构的配合作用,使本装置在分段切割连续移动的辣条11时,不会出现堵料或粘刀等情况,提高了辣条的切割效果。

实施例2:

如8-10所示,作为上述实施例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磁性卡扣908与切料框902之间通过滑槽活动连接,所述切料框902一侧设置有通过支撑杆13与辣条剪切设备3固定的气缸14,所述气缸14的输出端朝向辣条剪切设备3且固定有第一磁铁15,所述第一磁铁15与磁性卡扣908磁极相同;所述入框沉孔102于磁性卡扣908同侧的侧壁内设置有与磁性卡扣908磁极相反的第二磁铁103。通过支撑杆13、气缸14、第一磁铁15以第二磁铁103等结构的设置,使本装置能够利用磁极之间相斥和相吸的原理,让本装置能通过切料框902的升降剪切的过程来控制切刀903与磁性卡扣908之间的开合,提高了本装置的操作性。

具体工作原理:在使用时,切料框902在初始状态时,即切料框902处于工作台10上端时,气缸14输出端伸出,与气缸14输出端相连的第一磁铁15由于磁极与磁性卡扣908相同,因此第一磁铁15会对磁性卡扣908提供一个推力,推动磁性卡扣908与切刀903之间卡紧,使切刀903维持水平状态;当切料框902向下移动到工作台10内时,磁性卡扣908受到第二磁铁103的影响,由于第二磁铁103与磁性卡扣908之间磁极相反,因此会拉动磁性卡扣908回退脱离切刀903,使切刀903松开。

实施例3:

如图8-10所示,作为上述实施例的进一步优化:所述顶出装置包括活动杆905,所述活动杆905设置于切料框902内且与切料框902通过滑槽活动连接,所述活动杆905上端伸出切料框902并且固定有压块907,所述活动杆905下端设置有推头906,所述推头906下端与切料框902之间设置有弹簧904,所述辣条剪切设备3内壁上于切料框902上端设置有与压块907适配的顶杆16。通过弹簧904、活动杆905、推头906、压块907以及顶杆16等结构的设置,使本装置能够通过切料框902的升降剪切的过程来控制切刀903的转刀动作,提高了本装置的操作性。

具体工作原理:当切料框902上升到顶,回到初始位置时,自动用到顶出装置;活动杆905上端伸出的部分固定的压块907会在切料框902上升的过程中与顶杆16接触,并且在持续上升的过程中顶杆16会推动压块907向下移动,压块907通过活动杆905推动活动杆905下端的推头906向下移动,并将推头906下端的弹簧904挤压紧,通过推头906一侧的斜边将竖直状态的切刀903推出,让切刀903自然的绕其铰接点转动落下;当切料框902需要切割辣条11而降下时,压块907会脱离顶杆16的接触,失去压力的推头906会受到弹簧904复原的推力,让顶出装置复位;完成全过程。

实施例4:

如图1-3所示,作为上述实施例的进一步优化:所述辣条剪切设备3内于工作台10的下端设置有收集箱12。通过收集箱12的设置,使本装置能够收集剪切好的辣条。所述和面装置4内壁下端与熟制膨化装置5的连通处设置有下料开关403,所述下料开关403是通过电机控制的转动门开关,所述熟制膨化装置5内转动安装有挤压螺杆501,通过转动挤压螺杆501将内部的原理进行挤压熟制,所述熟制膨化装置5于出料的一侧设置有出料模具6,所述出料模具6出口中挤出的辣条会通过运输设备2而运输走,并在该过程中膨胀膨化。通过下料开关403、出料模具6等结构的设置,使本装置能够方便控制和操作由和面装置4和熟制膨化装置5组成的辣条生产设备1,提高生产效率。所述和面装置4外壁下端间隔设置有刮料板驱动401,所述刮料板驱动401输出端伸入和面装置4内固定有刮料板402,所述刮料板402呈环形且与和面装置4内壁相适配,通过启动刮料板驱动401,其输出端会推动与之连接的刮料板402,将和面装置4内壁上粘附的生产原料刮除。通过刮料板驱动401、刮料板402等结构的设置,使本装置能够将和面过程中附着在和面装置4内壁上的原料刮除,提高原料利用率,提高生产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由于文字表达的有限性,客观上存在无限的具体结构,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润饰或变化,也可以将上述技术特征以适当的方式进行组合;这些改进润饰、变化或组合,或未经改进将发明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技术分类

06120115629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