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新型袜型鞋面及其制作工艺、袜型鞋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8:26


一种新型袜型鞋面及其制作工艺、袜型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鞋材技术领域,具体指一种新型袜型鞋面及其制作工艺、袜型鞋。

背景技术

飞织袜鞋是一种使用电脑针织横机编织的一种一体全成型鞋面,与半成型鞋面相比,袜鞋无需裁剪拼缝的工序,加装底部即可做成鞋子,非常方便。 但是受限于针织机器的性能,适用于常见隔针编织袜鞋上的针织组织比较少,且现有技术中的常见袜鞋是通过翻针组织形成,因而在其制作过程中必须做隔针编织才能实现,但是隔针编织也限制了很多针织工艺,导致袜鞋上的针织组织单一,且均为单层编织层,并且隔针编织会导致鞋面支撑性较差性,后续还需要额外工序做一些补强工艺才能提升支撑,导致生产成本增加。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作为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本发明提出一种新型袜型鞋面,包括面部和底部,所述面部和底部通过横机设备一体编织连接且形成筒状新型袜型鞋面体;

所述面部包括鞋头部、连接于鞋头部后方的鞋舌部、设置于鞋舌部两侧的鞋帮部以及与鞋帮部连接并设置于鞋面后方的后跟部,所述鞋舌部、鞋帮部与后跟部围成用于使脚穿入鞋面内的鞋口,所述鞋口的边缘为领口部;所述鞋舌与所述鞋帮固定连接;

所述底部与鞋头部、鞋帮部和后跟部连接;

所述面部和/或底部的至少一部分为单层密针组织或双层编织层或多层编织层。

进一步的,所述底部、鞋头部、鞋帮部、鞋舌部和后跟部均为双层或多层密针组织。

进一步的,所述鞋舌部和鞋头部一体编织,鞋头部的一侧与底部一体编织连接,鞋舌部和鞋头部的其余边缘与底部和鞋帮部的前侧边缘通过移圈组织连接;所述后跟部的两侧与两侧的鞋帮部的后侧边缘通过移圈组织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领口部与后跟部一体编织连接,且为双层罗纹组织。

进一步的,所述领口部的两侧靠近端部的一部分分别与鞋舌部通过移圈组织连接且所述领口部的两端部通过移圈组织连接闭合,并形成鞋口。

进一步的,所述鞋舌部和鞋头部一体编织,鞋头部和鞋舌部的两侧边缘与两侧的底部和鞋帮部前侧边缘通过移圈组织连接;所述后跟部的两侧与两侧的鞋帮部后侧边缘通过移圈组织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领口部与后跟部一体编织连接,且为双层罗纹组织。

进一步的,所述领口部的两侧端部分别与鞋舌部两侧通过移圈组织连接闭合,并形成鞋口。

进一步的,所述鞋舌部靠近所述鞋口的一端延伸出领口部与鞋舌部的连接位置并形成自由端。

进一步的,所述后跟部包括后跟面层和后跟底层,所述后跟面层和后跟底层之间无连接,所述后跟面层和后跟底层之间填充有用于提高后跟部支撑性的填充物。

进一步的,所述鞋头部的内侧粘合有粘合衬以增强鞋头的支撑性以及防磨脚趾。

作为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本发明提出一种如上所述的新型袜型鞋面的制作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选用横机设备作为编织设备,首先编织领口部形成鞋口区域的上边缘;领口部两端停在编织位置以用于后续通过移圈组织与其他部位连接;

(2)在步骤(1)的基础上,通过铲针编织后跟部的主体区域,主体区域为双层编织组织,编织时后跟部的主体区域左右边缘停留在等待编织位以用于后续的连接编织;

(3)编织底部与鞋帮部,底部与鞋帮部均编织双层组织,底部、鞋帮部均与后跟部通过移圈组织连接,其中左侧或右侧鞋底的前部边缘与对应一侧的鞋帮侧边边缘由双层翻针成单层;

(4)编织区域5鞋头部,与步骤(3)中翻针位置相反的右侧或左侧的鞋头部与鞋帮部连接,其余部分的鞋头部的边缘的编织由双层翻针为单层;

(5)将翻针后的鞋头部的边缘与步骤(3)中翻针成单层的鞋帮部的侧边边缘通过移圈拼接;

(6)将领口部的两端继续编织,并通过移圈拼接于鞋舌部边缘,且领口部两端的末端部分互相拼接并闭合形成鞋口;

(7)编织完成后,套鞋楦对鞋面进行定型工艺。

作为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本发明提出另一种如上所述的新型袜型鞋面的制作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选用横机设备作为编织设备,首先编织领口部形成鞋口区域的上边缘;领口部的两端停在编织位置以用于后续通过移圈组织与其他部位连接;

(2)在步骤(1)的基础上,通过铲针编织后跟部的主体区域,主体区域为双层编织组织,编织时后跟部的主体区域左右边缘停留在等待编织位以用于后续的连接编织;

(3)编织底部与鞋帮部,底部与鞋帮部均编织双层组织,底部、鞋帮部均与后跟部通过移圈组织连接;

(4)编织鞋头部,并与底部边缘连接;

(5)编织鞋舌部,并与鞋帮部、后跟部以及领口部的两端通过移圈组织编织连接,形成闭合的鞋口;

(6)编织完成后,套鞋楦对鞋面进行定型工艺。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5)中,鞋舌的末端延伸超出领口部,形成自由端。

进一步的,所述后跟部编织双层组织,包括后跟面层和后跟底层,所述后跟面层和后跟底层之间无连接;在所述后跟面层和后跟底层之间填充填充物以用于提高后跟部的支撑性。

进一步的,该新型袜型鞋面的制作工艺还包括袜型鞋编织完成后,裁剪粘合成并置于鞋头部,采用热压工艺将粘合衬连接于鞋头部内侧。

作为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本发明提出一种袜型鞋,所述袜型鞋的鞋面为如上任一所述的新型袜型鞋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打破传统袜型鞋的隔针编织的工艺束缚,采用新型编织方式通过移圈拼接方式得到立体新型袜型鞋面,且得到的新型袜型鞋面的各区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单层、双层或多层编织层结构,且编织组织不受束缚,变化性强,鞋帮区和鞋后跟区编织双层或多层编织层结构时,其支撑性更强。

2鞋后跟或鞋帮部分等可以根据需要编织双层中腔组织,可用于填充支撑性材料,进一步增强鞋面的支撑性能。

3本发明的新型袜型鞋面采用横机针织设备一体编织形成,后道仅需连接鞋底即可形成鞋子成品,工艺简洁。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1的袜鞋鞋面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1的新型袜型鞋面的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1的新型袜型鞋面的编织模块示意图;

图4-1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2的新型袜型鞋面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2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2的新型袜型鞋面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2的新型袜型鞋面的拆解结构示意图;

图6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2的新型袜型鞋面的编织模块示意图;

鞋头部1,鞋舌部2,鞋帮部3,后跟部4,底部5,领口部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通过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新型进行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出一种本发明提出一种新型袜型鞋面,包括面部和底部5,所述面部和底部5通过横机设备一体编织连接且形成筒状新型袜型鞋面;

所述面部包括鞋头部1、连接于鞋头部1后方的鞋舌部2、设置于鞋舌部2两侧的鞋帮部3以及与鞋帮部3连接并设置于鞋面后方的后跟部4,所述鞋舌部2、鞋帮部3与后跟部4围成用于使脚穿入鞋面内的鞋口,所述鞋口的边缘为领口部6;所述鞋舌与所述鞋帮固定连接;

所述底部5与鞋头部1、鞋帮部3和后跟部4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所述底部5、鞋头部1、鞋帮部3、鞋舌部2和后跟部4均为双层或多层密针组织。所述鞋舌部2和鞋头部1一体编织,鞋头部1的一侧与底部5一体编织连接,鞋舌部2和鞋头部1的其余边缘与底部5和鞋帮部3的前侧边缘通过移圈组织连接;所述后跟部4的两侧与两侧的鞋帮部3的后侧边缘通过移圈组织连接。所述领口部6与后跟部4一体编织连接,且为双层罗纹组织。所述领口部6的两侧靠近端部的一部分分别与鞋舌部2通过移圈组织连接且所述领口部6的两端部通过移圈组织连接闭合,并形成鞋口。

本实施例的鞋面是通过以下制作方法制成的:包括以下步骤

(1)选用横机设备作为编织设备,首先编织领口部6形成鞋口区域的上边缘;领口部6两端停在编织位置以用于后续通过移圈组织与其他部位连接;

(2)在步骤(1)的基础上,通过铲针编织后跟部4的主体区域,主体区域为双层编织组织,编织时后跟部4的主体区域左右边缘停留在等待编织位以用于后续的连接编织;

(3)编织底部5与鞋帮部3,底部5与鞋帮部3均编织双层组织,底部5、鞋帮部3均与后跟部4通过移圈组织连接,其中左侧或右侧鞋底的前部边缘与对应一侧的鞋帮侧边边缘由双层翻针成单层;

(4)编织区域5鞋头部1,与步骤(3)中翻针位置相反的右侧或左侧的鞋头部1与鞋帮部3连接,其余部分的鞋头部1的边缘的编织由双层翻针为单层;

(5)将翻针后的鞋头部1的边缘与步骤(3)中翻针成单层的鞋帮部3的侧边边缘通过移圈拼接;

(6)将领口部6的两端继续编织,并通过移圈拼接于鞋舌部2边缘,且领口部6两端的末端部分互相拼接并闭合形成鞋口;

(7)编织完成后,套鞋楦对鞋面进行定型工艺。

本实施例采用新型编织方式通过移圈拼接方式得到立体新型袜型鞋面,且得到的新型袜型鞋面的各区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单层、双层或多层编织层结构,且编织组织不受束缚,变化性强,鞋帮区和鞋后跟区编织双层或多层编织层结构时,其支撑性更强。

在本实施例中,各部位的编织纱线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例如在编织面部时可以选择编织部分热熔纱线,以提高面部的鞋面挺括度。也可以在编织该鞋面时采用部分吸湿性纱线例如棉纱、麻纱等纱线参与编织以提高鞋面的吸湿性性;或者在面部的编织纱线中选择导湿性纱线,例如截面异型涤纶长丝纱线等以提高鞋面的透气性和导湿性能。本实施例的鞋面的编织纱线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本实施例对具体的纱线的设置不作限定。

本实施例的鞋面的制作方法中,对于各部位的主体区域的编织组织不做具体限定,例如各部位主体组织可以是前后针床编织形成的双面组织,除此之外,其也可以包括单层组织、提花组织、镂空组织等现有技术中横机可以编织的任意针织组织。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出一种本发明提出一种新型袜型鞋面,包括面部和底部5,所述面部和底部5通过横机设备一体编织连接且形成筒状新型袜型鞋面;

所述面部包括鞋头部1、连接于鞋头部1后方的鞋舌部2、设置于鞋舌部2两侧的鞋帮部3以及与鞋帮部3连接并设置于鞋面后方的后跟部4,所述鞋舌部2、鞋帮部3与后跟部4围成用于使脚穿入鞋面内的鞋口,所述鞋口的边缘为领口部6;所述鞋舌与所述鞋帮固定连接;

所述底部5与鞋头部1、鞋帮部3和后跟部4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1和图4-2以及图5、图6所示,所述鞋舌部2和鞋头部1一体编织,鞋头部1和鞋舌部2的两侧边缘与两侧的底部5和鞋帮部3前侧边缘通过移圈组织连接;所述后跟部4的两侧与两侧的鞋帮部3后侧边缘通过移圈组织连接。所述领口部6与后跟部4一体编织连接,且为双层罗纹组织。所述领口部6的两侧端部分别与鞋舌部2两侧通过移圈组织连接闭合,并形成鞋口。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延伸实施例,为使得鞋面呈现鞋舌效果并便于鞋面的调整拉伸,所述鞋舌部2靠近所述鞋口的一端延伸出领口部6与鞋舌部2的连接位置并形成自由端。

本实施例是通过以下制作工艺制成的:包括以下步骤:

(1)选用横机设备作为编织设备,首先编织领口部6形成鞋口区域的上边缘;领口部6的两端停在编织位置以用于后续通过移圈组织与其他部位连接;

(2)在步骤(1)的基础上,通过铲针编织后跟部4的主体区域,主体区域为双层编织组织,编织时后跟部4的主体区域左右边缘停留在等待编织位以用于后续的连接编织;

(3)编织底部5与鞋帮部3,底部5与鞋帮部3均编织双层组织,底部5、鞋帮部3均与后跟部4通过移圈组织连接;

(4)编织鞋头部1,并与底部5边缘连接;

(5)编织鞋舌部2,并与鞋帮部3、后跟部4以及领口部6的两端通过移圈组织编织连接,形成闭合的鞋口;

(6)编织完成后,套鞋楦对鞋面进行定型工艺。

本实施例采用新型编织方式通过移圈拼接方式得到立体新型袜型鞋面,且得到的新型袜型鞋面的各区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单层、双层或多层编织层结构,且编织组织不受束缚,变化性强,鞋帮区和鞋后跟区编织双层或多层编织层结构时,其支撑性更强。

在本实施例中,各部位的编织纱线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例如在编织面部时可以选择编织部分热熔纱线,以提高面部的鞋面挺括度。也可以在编织该鞋面时采用部分吸湿性纱线例如棉纱、麻纱等纱线参与编织以提高鞋面的吸湿性性;或者在面部的编织纱线中选择导湿性纱线,例如截面异型涤纶长丝纱线等以提高鞋面的透气性和导湿性能。本实施例的鞋面的编织纱线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本实施例对具体的纱线的设置不作限定。

本实施例的鞋面的制作方法中,对于各部位的主体区域的编织组织不做具体限定,例如各部位主体组织可以是前后针床编织形成的双面组织,除此之外,其也可以包括单层组织、提花组织、镂空组织等现有技术中横机可以编织的任意针织组织。

当所述步骤(5)中,鞋舌的末端延伸超出领口部6,可形成自由端。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为上述实施例的一种延伸方案,在本实施例中,后跟部4编织双层编织层结构,其包括后跟面层和后跟底层,所述后跟面层和后跟底层之间无连接,所述后跟面层和后跟底层之间为空腔结构。本实施例的鞋后跟可以根据需要编织双层中腔组织,可用于填充支撑性材料,进一步增强鞋面的支撑性能。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为上述实施例的一种延伸方案,在本实施例中,鞋帮部3编织双层编织层结构,且双层编织层之间无连接形成腔,可用于填充支撑性材料,进一步增强鞋面的支撑性能。

实施例5

本实施例为上述实施例的一种延伸方案,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鞋头部1的内侧还粘合有粘合衬,其制作工艺可以为:该新型袜型鞋面的制作工艺还包括袜型鞋编织完成后,裁剪粘合成并置于鞋头部1,采用热压工艺将粘合衬连接于鞋头部1内侧。本实施例的新型袜型鞋面可以进一步增强鞋头部1的支撑性并起到防磨脚的作用。

实施例6

本实施例提出一种袜型鞋,其鞋面为如上任一所述的实施例的新型袜型鞋面。该鞋子在制作过程中仅需连接底部即可形成成品,工艺简洁。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但并不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而言,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具体实施方式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效替换。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内容所做的等效结构,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在本发明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相关技术
  • 一种袜型鞋面及其制作工艺、袜型鞋
  • 一种新型袜子鞋的袜体及袜子鞋的袜体制作工艺
技术分类

06120116495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