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碳板、鞋底及鞋

文献发布时间:2024-07-23 01:35:12


碳板、鞋底及鞋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碳板、鞋底及鞋。

背景技术

根据市场产品趋势的需求,现在越来越多的跑步爱好者更倾向于在跑步中使用碳板竞速跑鞋。这种鞋能够帮他们在比赛中取得更优异的成绩;在训练中给予优异的反馈。

如今,碳板竞速跑鞋中的碳板,通常采用铲形结构。公开号为CN113261745A的一种高效缓冲的鞋底,公开了包括:鞋大底、鞋中底;鞋中底设置于鞋大底的顶面;鞋大底的底面设置防滑纹;鞋中底呈曲面铲型设置;鞋中底包括有中底弹性本体、全掌铲型碳板以及填腹弹性层,中底弹性本体、全掌铲型碳板、填腹弹性层由下至上依次堆叠设置。其全掌铲型碳板的刚性对中底进行加强,提供足弓支撑稳定性,防止过度扭转形变。铲形结构虽然能够提高跑鞋能量回馈,但是会减少跑鞋的减震功能,使得跑步过程中下肢损伤风险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碳板、鞋底及鞋,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上述至少一种缺陷。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的碳板,至少包括前掌段和/或承托段,前掌段和/或承托段具有减震回弹部,减震回弹部与前掌段和/或承托段之间具有形变空间。

优选地,减震回弹部设置于前掌段和/或承托段远离人体足部的一侧。

优选地,减震回弹部的一端为固定端,固定端固定连接于前掌段和/或承托段,减震回弹部的另一端为自由端。

优选地,减震回弹部呈弧形状,位于前掌段的减震回弹部的曲率中心位于减震回弹部靠近前掌段的一侧,位于承托段的减震回弹部的曲率中心位于减震回弹部靠近承托段的一侧。

优选地,减震回弹部与前掌段和/或承托段一体成型,且由前掌段和/或承托段朝向远离人体足部的一侧延伸弯折而成。

优选地,前掌段和/或承托段与减震回弹部相对应的位置具有镂空区。

优选地,碳板还包括中足段,中足段的一端连接有前掌段,另一端连接有承托段,位于承托段的减震回弹部至少对应人体足部的后脚掌部位设置。

优选地,碳板为铲形碳板。

优选地,减震回弹部的宽度为所述前掌段的最大宽度的1/7-6/7。

优选地,位于所述前掌段的所述减震回弹部至少包括对应人体足部的跖趾关节部位设置的第一减震回弹体;第一减震回弹体至少为一个,当所第一减震回弹体为两个以上时,相邻的第一减震回弹体沿前掌段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

优选地,位于前掌段的第一减震回弹体的一端为固定端,固定端与前掌段固定连接,且连接处对应人体足部的跖趾关节部位设置,第一减震回弹体的另一端为自由端,自由端延伸至对应人体足部的跖球部的远离中足的一侧。

优选地,位于前掌段的减震回弹部还包括对应人体足部的跖球部的远离中足的一侧设置的第二减震回弹体,第二减震回弹体至少为一个,当所第二减震回弹体为两个以上时,相邻的第二减震回弹体沿前掌段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

本发明还提供鞋底,包括上述的碳板。

本发明还提供鞋,包括上述的鞋底。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通过减震回弹部的设置,使得碳板兼具减震和回弹功能,从而提高跑鞋能量回馈,减少下肢风险。

2、第一减震回弹体的设置,当跖趾关节触及到地面时,通过压缩第一减震回弹体,延长触地时间,减少地面冲击,跖趾关节逐渐离开地面时,由于碳纤维的本身的刚性,使得被压缩的第一减震回弹体发生弹性形变(回弹),从而达到助力跑步的效果。

3、通过第一减震回弹体和第二减震回弹体的设置,采用双重减震回弹结构的设置,进一步提高整个鞋,在前足的减震和回弹功能。

4、将第一减震回弹体进行整体化设计,能够优化前足运动的发力一致性,减少运动过程在的额外的能量损失。

5、通过间隔设置的第一减震回弹体和第二减震回弹体,可以提高各个趾间处,鞋的减震和回弹功能。

6、通过设置于承托段的减震回弹部的设计,在后脚掌部位起到减震和回弹作用,能够有效保护膝关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碳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碳板的减震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碳板的回弹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二碳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三碳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四碳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五碳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六碳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七碳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七碳板的主视体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八碳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八碳板的减震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八碳板的回弹示意图。

附图中的标记为:1-前掌段,2-中足段,3-承托段,4-减震回弹部,41-第一减震回弹体,42-第二减震回弹体,5-镂空区。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提供的碳板,碳板为铲形碳板,包括前掌段1(对应人体足部的前掌部位设置)、中足段2(对应人体足部的中足部位设置)、以及承托段3(对应人体足部的足跟部位设置),中足段2的左端连接有前掌段1,右端连接有承托段3,前掌段1具有减震回弹部4,减震回弹部4对应人体足部的跖趾关节部位设置。本实施例的前掌段1、中足段2、承托段3、以及减震回弹部4一体成型设置,便于生产加工。减震回弹部4由前掌段1朝向远离人体足部的一侧延伸弯折而成,即减震回弹部4设置于前掌段1的下侧,而非前掌段1的上侧,减震回弹结构位于远离人体足部的一侧设置不会对人体足部造成挤压而影响穿戴舒适度。减震回弹部4呈弧形状,减震回弹部4的曲率中心位于减震回弹部4靠近前掌段1的一侧,如此设置的弧形状减震回弹部4结合设置于前掌段1下侧的方式,使得减震和回弹过程更加平滑。采用弧形设计,利用碳纤维本身优良的刚性(阻止形变的能力)起到减震回弹功能。减震回弹部4的右端为固定端,固定端固定连接于前掌段1,减震回弹部4的左端为自由端,如此设置使得减震回弹部4具有良好的形变区间,进而具有良好的减震和回弹效果。本实施例的减震回弹部4呈向左下方倾斜设置。

其中,前掌段1与减震回弹部4相对应的位置具有镂空区5。具体的,减震回弹部4为由前掌段1三边切割后向下弯折成弧形状的部分。镂空区5确保减震回弹部4有效形变。

本实施例中,减震回弹部4包括对应人体足部的跖趾关节部位设置的一个第一减震回弹体41(宽度为前掌段1最大宽度的6/7),具体宽度根据实际情况在范围值内进行设计。在人体足部前掌部位设置整体式的第一减震回弹体41,由于在前掌部位(跖趾关节)承受的负荷大,故将第一减震回弹体41放置于跖趾关节处(第一跖骨头和第五跖骨头的连线)。

跑步时,人体足部的触地顺序是由后足/中足逐渐向前掌、脚趾过渡。当跖趾关节触及到地面时,通过压缩第一减震回弹体41,延长触地时间,减少地面冲击,如图2所示;随后,当跖趾关节逐渐离开地面时,由于碳纤维的本身的刚性,使得被压缩的第一减震回弹体41发生弹性形变(回弹),如图3所示,从而达到助力跑步的效果。本实施例整体式的第一减震回弹体41的结构设计,是基于足部运动过程中的整体性原则。虽然,第一、二、三、四、五跖趾关节的运动各不相同,但在运动学中通常将整个前掌看作一个整体,来评价前足的运动功能。所以,将第一减震回弹体41进行整体化设计,能够优化前足运动的发力一致性,减少运动过程存在的额外的能量损失。

本实施例还提供鞋底,包括上述的碳板。

本实施例还提供鞋,包括上述的鞋底。

实施例二: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

减震回弹部4还包括对应人体足部的跖球部的远离中足的一侧(第二、三、四脚趾跟部)设置的一个第二减震回弹体42(宽度为前掌段1最大宽度的3/7)。第二减震回弹体42位于第一减震回弹体41的左侧。不管是前脚掌着地、后跟着地跑法,足部均是由后侧向前侧过渡。所以本实施例采用双重整体式减震回弹结构。在跖趾关节处放置第一重减震回弹结构(第一减震回弹体41);在第二、三、四脚趾根部放置第二重减震回弹结构(第二减震回弹体42)。通过采用双重减震回弹结构的设置,进一步提高整个鞋,在前足的减震和回弹功能(特别是跖球部)。

实施例三: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二的区别在于:

第一减震回弹体41为四个,相邻的第一减震回弹体41前后间隔设置;第二减震回弹体42为两个,相邻的第二减震回弹体42前后间隔设置。每个第一减震回弹体41和第二减震回弹体42的宽度均为前掌段1最大宽度的1/7。本实施例的分离式第一减震回弹体41和第二减震回弹体42主要是基于脚趾间压力分布以及运动的不一致现象所提出的。足底压力显示,在跖球部第一跖趾关节和第五跖趾关节所承受的足底压力较大,二三四次之。故在这两处位置分别设置第一减震回弹体41和第二减震回弹体42。

通过间隔设置的第一减震回弹体41和第二减震回弹体42,可以提高各个趾间处,鞋的减震和回弹功能。

实施例四: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二的区别在于:

第二减震回弹体42为两个,相邻的第二减震回弹体42前后间隔设置。采用整体式和分离式的结合,在受压最大处采用整体式的第一减震回弹体41的设置减少运动过程存在的额外的能量损失;在受压较小处采用分离式的第二减震回弹体42的设置优化对第二、三、四脚趾的减震回弹功能。

实施例五: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

第一减震回弹体41的右端为固定端,固定端与前掌段1固定连接,且连接处对应人体足部的跖趾关节部位设置,第一减震回弹体41的左端为自由端,自由端延伸至对应人体足部的跖球部的远离中足的一侧。如此设置,通过一个第一减震回弹体41即可实现对跖趾关节和跖球部的减震和回弹作用。

实施例六:

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三的区别在于:

第一减震回弹体41的右端为固定端,固定端与前掌段1固定连接,且连接处对应人体足部的跖趾关节部位设置,第一减震回弹体41的左端为自由端,位于最前后两侧的两个第一减震回弹体41的自由端延伸至对应人体足部的跖球部的远离中足的一侧。如此设置在保证了对跖趾关节的减震和回弹的作用下,进一步提高对跖球部的减震和回弹作用。

实施例七:

如图9-10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

前掌段1和/或承托段3均具有减震回弹部4,位于承托段3的减震回弹部4至少对应人体足部的后脚掌部位设置。通过设置于承托段3的减震回弹部4的设计,在后脚掌部位起到减震和回弹作用,能够有效保护膝关节。

实施例八:

如图11-13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

本实施例的减震回弹部4呈向右下方倾斜设置。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相关技术
  • 一种制备鞋底的方法、鞋底、鞋及预制的TPU膜
  • 一种用于运动鞋鞋底的碳板、运动鞋鞋底及运动鞋
  • 一种用于运动鞋鞋底的碳板、运动鞋鞋底及运动鞋
技术分类

06120116672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