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集流体清洁装置及极片生产线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9:18:24


集流体清洁装置及极片生产线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集流体清洁装置及极片生产线。

背景技术

涂布工序是锂离子电池生产的关键工序之一,需将浆料涂覆于集流体的表面,形成极片,涂布过程中,若集流体上粘附有粉尘颗粒,则可能导致涂布后的极片上出现划痕、颗粒、黑点等不良,影响极片质量。相关技术中,可通过除尘装置对集流体进行除尘,使集流体从除尘装置的内部经过并除去集流体表面的粉尘,以保证集流体表面的洁净,但除尘装置通常体积较大,且需要使集流体穿过,不便于极片生产线的布局。

发明内容

本申请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申请提出一种集流体清洁装置,其中风刀组件与集尘组件均设置在集流体的同一侧,体积较小且无需使集流体穿过集流体清洁装置,便于极片生产线的布局。

本申请还提出了一种包括上述集流体清洁装置的极片生产线。

本申请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的集流体清洁装置,用于对输送的集流体进行除尘,所述集流体清洁装置包括风刀组件及集尘组件,风刀组件包括第一壳体及进气管,所述第一壳体具有出风腔,所述第一壳体靠近所述集流体的一端具有与所述出风腔连通的出风口,所述进气管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远离所述出风口的一端,所述进气管连通于所述出风腔;集尘组件包括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具有集尘腔,所述第二壳体靠近所述集流体的一端具有与所述集尘腔连通的集尘口,沿远离所述集流体的方向,所述集尘腔的横截面积逐渐增大;其中,所述集尘组件、所述风刀组件均位于所述集流体的一侧并沿集流体的输送方向依次设置,所述出风口所吹出的气流向靠近所述集流体的方向倾斜,且与所述集流体的输送方向相反。

本申请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的集流体清洁装置,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使用时,集尘组件与风刀组件位于集流体的同一侧,且沿集流体的输送方向依次设置,沿集流体的输送方向的反方向,风刀组件中的出风口所吹出的气流向靠近集流体的方向倾斜,气流对集流体进行吹扫,使集流体表面的粉尘颗粒脱落,气流在集流体的表面发生反射,带动脱落的粉尘颗粒由位于集流体输送方向的反方向上的集尘组件中的集尘口进入集尘腔,由于在远离集流体的方向上,集尘腔的横截面积逐渐增大,气流进入集尘腔后流速降低,在重力的作用下,粉尘颗粒在集尘腔中沉降,实现对集流体的除尘。将集尘组件与风刀组件设置于集流体的同一侧,风刀组件与集尘组件之间无需其他部件连接,通过气流的反射即可使脱落的粉尘颗粒进入集尘腔,在保证除尘效果的同时,集流体清洁装置的体积较小,并且无需使集流体穿过集流体清洁装置,即,在需要增设集流体清洁装置时,无需改变原有的产线布局,将集流体清洁装置设置在需要清洁的集流体的一侧即可,便于极片生产线的布局。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壳体包括第一壁板、第二壁板及两个第一侧板,所述第一壁板与所述第二壁板在竖直方向上相对设置,每一所述第一侧板均连接于所述第一壁板及所述第二壁板,两个所述第一侧板分设于所述第一壁板的两端,两个所述第一侧板相互平行,在远离所述集流体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壁板与所述第二壁板的间距逐渐增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在远离所述集流体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壁板向所述集流体的输送方向倾斜,所述第二壁板向所述集流体的输送方向的反方向倾斜。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连接于所述第一壁板的外侧,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一壁板共同限定出所述出风腔。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包括第三壁板及两个第二侧板,所述第三壁板与所述第一壁板相对设置,每一所述第二侧板均连接于所述第一壁板与所述第三壁板,两个所述第二侧板分设于所述第一壁板的两端,两个所述第二侧板相互平行。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在靠近所述集流体的方向上,所述第三壁板与所述第一壁板的间距逐渐减小。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集尘组件还包括过滤网,所述过滤网连接于所述第二壳体远离所述集尘口的一端,所述过滤网具有排气孔,所述排气孔连通于所述集尘腔。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气管包括主管和多个副管,每一所述副管均一端连接于所述主管,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所述主管、所述副管与所述出风腔依次连通,在所述集流体的宽度方向上,多个所述副管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的端部在所述第一壳体上依次排布。

本申请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的极片生产线,包括放卷辊、涂布装置及本申请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提供的集流体清洁装置,放卷辊用于对集流体进行放卷;集流体清洁装置用于对所述放卷辊所放卷的所述集流体进行除尘;涂布装置用于对所述集流体清洁装置除尘后的集流体进行涂布。

本申请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的极片生产线,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采用体积较小且整体设置于集流体一侧的集流体清洁装置,有利于缩小极片生产线的空间占用,并使极片生产线的布局更为简单。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极片生产线还包括过辊,所述过辊位于所述放卷辊与所述涂布装置之间,所述集流体绕设于所述过辊,在所述过辊的一侧,所述集流体沿竖直方向输送,所述集流体清洁装置还包括安装架,所述安装架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或所述第二壳体,所述安装架连接于过辊。

本申请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做进一步的说明,其中:

图1为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的集流体清洁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集流体清洁装置的侧视图;

图3为图1所示的集流体清洁装置的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的侧视图;

图4为本申请第一方面的另一些实施例的集流体清洁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的集流体清洁装置的侧视图;

图6为本申请第二方面的一些实施例的极片生产线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集流体清洁装置10,风刀组件100,第一壳体110,出风腔111,出风口112,第三壁板113,第二侧板114,进气管120,主管121,副管122,分流管123,集尘组件200,第二壳体210,集尘腔211,集尘口212,第一壁板213,第二壁板214,第一侧板215,过滤网220,排气孔221,安装架300,放卷辊20,涂布装置30,过辊40,辊轴41,集流体5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本申请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本申请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的集流体清洁装置10,用于对输送的集流体50进行除尘,具体而言,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及图2,集流体清洁装置10安装在用于输送集流体50的过辊40附近,在过辊40的一侧,集流体50沿竖直方向输送并从过辊40与集流体清洁装置10之间穿过,集流体清洁装置10对位于过辊40一侧的沿竖直方向输送的集流体50进行除尘;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4及图5,集流体清洁装置10安装在沿竖直方向输送的集流体50的一侧,集流体清洁装置10对沿竖直方向输送的集流体50进行除尘。

参照图1至图5,集流体清洁装置10包括风刀组件100及集尘组件200,风刀组件100包括第一壳体110及进气管120,第一壳体110具有出风腔111,第一壳体110靠近集流体50的一端具有与出风腔111连通的出风口112,进气管120连接于第一壳体110远离出风口112的一端,进气管120连通于出风腔111;集尘组件200包括第二壳体210,第二壳体210具有集尘腔211,第二壳体210靠近集流体50的一端具有与集尘腔211连通的集尘口212,沿远离集流体50的方向,集尘腔211的横截面积逐渐增大;其中,集尘组件200、风刀组件100均位于集流体50的一侧并沿集流体50的输送方向依次设置,出风口112所吹出的气流向靠近集流体50的方向倾斜,且与集流体50的输送方向相反。

使用时,参照图1及图2(或图4及图5),集尘组件200与风刀组件100位于集流体50的同一侧,且沿集流体50的输送方向依次设置,参照图2(或图5),为了更好地体现气流的流动方向,对第一壳体110及第二壳体210进行透视处理,实线箭头的方向为气流的流动方向,沿集流体50的输送方向的反方向,风刀组件100中,进气管120向出风口112供应压缩气体,使出风口112能够吹出流速较高的气流,出风口112所吹出的气流向靠近集流体50的方向倾斜,气流对集流体50进行吹扫,使集流体50表面的粉尘颗粒脱落,而后,气流在集流体50的表面发生反射,带动脱落的粉尘颗粒由位于集流体50输送方向的反方向上的集尘组件200中的集尘口212进入集尘腔211,由于在远离集流体50的方向上,集尘腔211的横截面积逐渐增大,气流进入集尘腔211后流速降低,虚线箭头的方向为粉尘颗粒的沉降方向,在重力的作用下,粉尘颗粒在集尘腔211中沉降,实现对集流体50的除尘。

将集尘组件200与风刀组件100设置于集流体50的同一侧,风刀组件100与集尘组件200之间无需其他部件连接,通过气流的反射即可使脱落的粉尘颗粒进入集尘腔211,在保证除尘效果的同时,集流体清洁装置10的体积较小,并且无需使集流体50穿过集流体清洁装置10,即,在需要增设集流体清洁装置10时,无需改变原有的产线布局,将集流体清洁装置10设置在需要清洁的集流体50的一侧即可,便于极片生产线的布局。

进一步地,集尘组件200与风刀组件100的位置关系以及出风口112所吹出的气流的方向均可根据集流体50的输送方向设置。具体而言,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2及图5,集流体50沿由上至下的方向所输送,因此设置风刀组件100位于集尘组件200的下方,出风口112向集流体50的方向吹出向上倾斜的气流,将集流体50表面的粉尘颗粒向上方吹起,而后气流在集流体50的表面发生反射,带动脱落的粉尘颗粒由位于风刀组件100上方的集尘组件200中的集尘口212进入集尘腔211,实现对集流体50的除尘;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集流体50也可沿由下至上的方向输送,因此设置风刀组件100位于集尘组件200的上方,出风口112向集流体50的方向吹出向下倾斜的气流,将集流体50表面的粉尘颗粒向下方吹起,而后气流在集流体50的表面发生反射,带动脱落的粉尘颗粒由位于风刀组件100下方的集尘组件200中的集尘口212进入集尘腔211,实现对集流体50的除尘。

进一步地,参照图1至图5,第二壳体210包括第一壁板213、第二壁板214及两个第一侧板215,第一壁板213与第二壁板214在竖直方向上相对设置,每一第一侧板215均连接于第一壁板213及第二壁板214,两个第一侧板215分设于第一壁板213的两端,两个第一侧板215相互平行,在远离集流体50的方向上,第一壁板213与第二壁板214的间距逐渐增大,从而形成横截面积逐渐增大的集尘腔211。通过设置相对的第一壁板213与第二壁板214的间距逐渐增大来形成横截面积逐渐增大的集尘腔211,第二壳体210的结构较为简单,并且,两个第一侧板215相互平行而第一壁板213与第二壁板214的间距逐渐增大,集尘腔211不同位置的横截面积只与第一壁板213与第二壁板214的间距有关,便于控制集尘腔211的横截面积。

参照图2、图3及图5,在远离集流体50的方向上,第一壁板213向集流体50的输送方向倾斜,第一壁板213远离集流体50的一端低于靠近集流体50的一端,在重力的作用下,粉尘颗粒在集尘腔211中沉降后,会在第一壁板213远离集流体50的一端堆积,能够降低已经收集至集尘腔211内的粉尘颗粒从集尘口212处溢出的可能性,进而降低已经脱离集流体50的粉尘颗粒再次污染集流体50的可能性;第二壁板214向集流体50的输送方向的反方向倾斜,第二壁板214远离集流体50的一端高于靠近集流体50的一端,气流经过集流体50的反射进入集尘口212后,在向集尘腔211内流动的同时,仍具有向上流动的趋势,第二壁板214远离集流体50的一端高于靠近集流体50的一端,能够为向上流动的气流提供流动空间,以降低进入集尘腔211的气流被遮挡而回流至集尘口212的可能性,进而降低气体回流导致已经脱离集流体50的粉尘颗粒再次污染集流体50的可能性。具体地,参照图3,点划线处为水平面,第一壁板213与水平面的夹角A可设置为30°;第二壁板214与水平面的夹角B可设置为30°。

参照图1及图4,第一壳体110连接于第一壁板213的外侧,第一壳体110与第一壁板213共同限定出出风腔111,即,出风腔111与集尘腔211共用第一壁板213,有利于简化集流体清洁装置10的结构,并缩短出风口112与集尘口212的距离,以使经集流体50反射的气流能够顺利进入集尘腔211。

进一步地,参照图1及图4,第一壳体110包括第三壁板113及两个第二侧板114,第三壁板113与第一壁板213相对设置,每一第二侧板114均连接于第一壁板213与第三壁板113,两个第二侧板114分设于第一壁板213的两端,两个第二侧板114相互平行。由第一壁板213、第三壁板113及两个第二侧板114围合形成的出风腔111的形状较为规则,结构简单,便于制造。

进一步地,参照图1及图4,位于第一壁板213同一侧的第一侧板215与第二侧板114为一体化结构,能够简化第一壳体110及第二壳体210的组合体的结构,便于安装制造。

进一步地,参照图2、图3及图5,在靠近集流体50的方向上,第三壁板113与第一壁板213的间距逐渐减小,即出风腔111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进气管120向出风腔111供应压缩气体,出风腔111内形成向出风口112流动的气流,随着出风腔111横截面积的减小,气流的流速逐渐加快,使得出风口112处所吹出的气流具有更高的流速,进而使得集流体50表面的粉尘颗粒受到更大的外力,以从集流体50表面脱落,提升除尘的可靠性。具体地,参照图3,第三壁板113与水平面的夹角C可设置为45°,第一壁板213与水平面的夹角A可设置为30°,以使在靠近集流体50的方向上,第三壁板113与第一壁板213的间距逐渐减小。

进一步地,气流在集流体50的表面发生反射,带动脱落的粉尘颗粒由位于风刀组件100上方的集尘组件200中的集尘口212进入集尘腔211,气流进入集尘腔211后流速降低,虚线箭头的方向为粉尘颗粒的沉降方向,在重力的作用下,粉尘颗粒能够在集尘腔211中沉降,但气流到达第二壳体210远离集尘口212的一端后,仍有可能有部分粉尘颗粒未能完全沉降,未完全沉降的粉尘颗粒继续随气流流动,可能导致部分粉尘颗粒从集尘腔211中溢出,污染生产环境。基于此,参照图1及图4,集尘组件200还包括过滤网220,过滤网220连接于第二壳体210远离集尘口212的一端,过滤网220具有排气孔221,排气孔221连通于集尘腔211,具体而言,过滤网220可选用30目至500目的过滤网。气流到达第二壳体210远离集尘口212的一端后,气体能够从排气孔221处排出,但未完全沉降的粉尘颗粒能够被过滤网220拦截,留在集尘腔211内,从而保证生产环境的洁净。

进一步地,过滤网220可拆卸连接于第二壳体210远离集尘口212的一端,生产过程中,可定期将过滤网220从第二壳体210上取下,并对过滤网220和第二壳体210的内部进行清理,以避免集尘腔211中存储过多的粉尘颗粒或过滤网220的排气孔221被粉尘颗粒堵塞,影响集流体清洁装置10对集流体50的清洁。

为了保证对集流体50表面的清洁的可靠性,应设置出风口112能够吹扫至集流体50的宽度方向上的各个位置,同时在集流体50沿长度方向输送的过程中,出风口112能够吹扫至集流体50长度方向上的各个位置,从而,集流体50表面的各处均能够得到气流吹扫,保证清洁的可靠性。基于此,参照图1及图4,进气管120包括主管121和多个副管122,每一副管122均一端连接于主管121,另一端连接于第一壳体110,主管121、副管122与出风腔111依次连通,在集流体50的宽度方向上,多个副管122连接于第一壳体110的端部在第一壳体110上依次排布,进一步地,多个副管122连接于第一壳体110的端部在第一壳体110上均匀排布。

主管121中通入压缩气体,经过主管121后分流至多个副管122中,分流后的气体流动至副管122与第一壳体110的连接端,由于多个副管122与第一壳体110的连接端在第一壳体110上沿集流体50的宽度方向依次排布,由多个副管122吹向出风腔111的气流在集流体50的宽度方向上均有分布,从而气流经过出风腔111从出风口112处吹出后,在集流体50的宽度方向上也均有分布,从而能够使出风口112能够吹扫至集流体50的宽度方向上的各个位置,保证清洁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参照图1、图2、图4及图5,主管121与副管122之间可通过分流管123连接,分流管123沿集流体50的宽度方向延伸,主管121与多个副管122均连接于分流管123,且多个副管122相互平行,主管121中通入压缩气体后,气体先进入分流管123,而后从分流管123分流至各副管122中,由于各副管122相互平行,由各副管122吹出的气流方向也相互平行,在集流体50的宽度方向上,有利于提高出风口112的各处气流方向的一致性,从而提高集流体50宽度方向上的各处受力的一致性。

参照图6,本申请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的极片生产线,包括放卷辊20、涂布装置30及本申请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提供的集流体清洁装置10,放卷辊20用于对集流体50进行放卷;集流体清洁装置10用于对放卷辊20所放卷的集流体50进行除尘;涂布装置30用于对集流体清洁装置10除尘后的集流体50进行涂布。采用体积较小且整体设置于集流体50一侧的集流体清洁装置10,有利于缩小极片生产线的空间占用,并使极片生产线的布局更为简单。

需要说明的是,参照图6,涂布装置30与集流体清洁装置10的风刀组件100、集尘组件200应位于集流体50的同一侧,集流体50的一侧表面经过集流体清洁装置10的清洁后,输送至涂布装置30,涂布装置30对集流体50经过清洁的表面涂布浆料,从而能够降低涂布后的极片上出现划痕、颗粒、黑点等不良的可能性,从而提高极片质量,提高良品率,进而提高生产效率。

进一步地,参照图6,极片生产线还包括过辊40,过辊40位于放卷辊20与涂布装置30之间,集流体50绕设于过辊40,在过辊40的一侧,集流体50沿竖直方向输送,集流体清洁装置10还包括安装架300,安装架300连接于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210,安装架300连接于过辊40,具体而言,安装架300连接于过辊40的辊轴41。集流体清洁装置10通过安装架300安装在过辊40上,可根据出风口112与集流体50的距离、集尘口212与集流体50的距离等安装需求来设计安装架300的结构尺寸等,实际使用时,将安装架300连接于过辊40即可使风刀组件100与集尘组件200均位于需求位置,便于集流体清洁装置10的安装定位。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申请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此外,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技术分类

06120115864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