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堆内构件管嘴打磨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9:33:46


一种堆内构件管嘴打磨方法

U

本发明涉及核工程安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堆内构件管嘴打磨方法。

U

目前,在进行核电站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对相应的下部堆内构件以及压力容器进行对中安装,这也要求了下部堆内构件的管嘴与压力容器的管嘴之间的间隙必须满足一定的设计要求;而由于生产工艺的限制,往往需要对下部堆内构件的管嘴的表面进行打磨才能满足上述要求。然而,现有的核工程打磨工艺往往需要在测量好间隙后,人工使用相应的钻头对管嘴的表面进行打孔,然后再进行打磨,打磨完成后再次进行间隙的测量直至满足要求为止,而在打孔的时候其深度难以控制,对操作人员的要求极高,且由于打孔深度的误差使得不得不多次重新将下部堆内构件吊入压力容器以检验间隙是否合格,极大程度上延长了不必要的工期。

U

有鉴于此,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堆内构件管嘴打磨方法,包括:

步骤S1、获取下部堆内构件的管嘴与压力容器的管嘴之间的间隙数据;

步骤S2、根据所述间隙数据获取打磨数据;

步骤S3、根据所述打磨数据调整自动中心冲的打孔深度;

步骤S4、通过所述自动中心冲在所述下部堆内构件的管嘴处击打形成打磨孔;

步骤S5、根据所述打磨孔的深度进行打磨;

步骤S6、验证打磨效果。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1包括:

步骤S11、将所述下部堆内构件吊入所述压力容器;

步骤S12、使得所述下部堆内构件的管嘴与所述压力容器的管嘴对中;

步骤S13、测量下部堆内构件的管嘴与所述压力容器的管嘴之间的间隙,并获取所述间隙数据。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1还包括:

步骤S14、将所述下部堆内构件吊出所述压力容器;

步骤S15、将所述下部堆内构件放置于一存放架上。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2包括:

步骤S21、通过所述间隙数据计算打磨数据;

步骤S22、根据所述打磨数据在所述下部堆内构件的管嘴上标记需要打磨的区域和需要打磨的尺寸。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3包括:

步骤S31、根据所述打磨数据确定所述打孔深度;

步骤S32、通过所述自动中心冲在样板上打孔;

步骤S33、调整所述自动中心冲的压力值,使得所述自动中心冲在所述样板上的打孔的深度与所述打孔深度相匹配。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4包括:

步骤S41、预设一打孔阈值;

步骤S42、当所述打孔深度大于所述打孔阈值时,通过多次打孔使得一所述打磨孔的深度到达所述打孔深度。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6包括:

步骤S61、将所述下部堆内构件再次吊入所述压力容器;

步骤S62、再次使得所述所述下部堆内构件的管嘴与所述压力容器的管嘴对中;

步骤S63、检测所述间隙数据是否满足使用需求。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间隙数据包括:若干测量点的间隙值,所述下部堆内构件的管嘴的表面上预设有若干打磨区域,每一所述打磨区域内均设置有一所述测量点。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若干所述测量点呈环形阵列布置。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下部堆内构件的管嘴的表面沿环向均分为若干所述打磨区域。

本发明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使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积极效果是:通过对本发明的应用,提供了一种用于减小两管嘴连接处的间隙的管嘴打磨方法,尤其适用于核电站建设过程中对下部堆内构件的管嘴与压力容器的管嘴之间的打磨处理,极大程度上简化了打磨作业的工序,缩短了整个核电站的施工周期,且提高了打磨的质量与精度,保证了下部堆内构件与压力容器安装的质量,还减少了安全隐患并降低了施工成本。

U

图1为本发明的下部堆内构件的管嘴与压力容器的管嘴的配合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下部堆内构件的管嘴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下部堆内构件的管嘴的打磨区域和测量点的示意图。

附图中:

1、下部堆内构件;2、压力容器;3、打磨区域;4、测量点。

U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发明的限定。

如图1至图3所示,示出一种较佳实施例的堆内构件管嘴打磨方法,包括:步骤S1、获取下部堆内构件1的管嘴与压力容器2的管嘴之间的间隙数据;步骤S2、根据间隙数据获取打磨数据;步骤S3、根据打磨数据调整自动中心冲的打孔深度;步骤S4、通过自动中心冲在下部堆内构件1的管嘴处击打形成打磨孔;步骤S5、根据打磨孔的深度进行打磨;步骤S6、验证打磨效果。进一步地,预先使得下部堆内构件1的管嘴与压力容器2的管嘴相对中并进行间隙的测量以获取相应的间隙数据,间隙数据即为相应位置处下部堆内构件1的管嘴的表面至压力容器2的管嘴的表面的间隙数值,然后根据间隙数据获取相应位置处需要打孔的深度,即为上述的打磨数据,此时通过使用压力可调的自动中心冲,调整至不同的压力值以在不同的位置处根据其相应的打磨数据进行不同压力的打击以形成不同深度的打磨孔,上述的打磨孔在实际操作呈小凹坑状的盲孔,使得通过这种方法构建了自动中心冲的压力和打孔深度之间的稳定关系,而无需反复测量打孔深度,且保证了打孔深度的可控和精准,而后通过打磨装置将上述的盲孔磨平即完成了下部堆内构件1的管嘴的打磨工作,且利用该方法仅需重复执行1到2次即可准确完成打磨工作,大幅缩短了工期。

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步骤S1包括:步骤S11、将下部堆内构件1吊入压力容器2;步骤S12、使得下部堆内构件1的管嘴与压力容器2的管嘴对中;步骤S13、测量下部堆内构件1的管嘴与压力容器2的管嘴之间的间隙,并获取间隙数据。进一步地,通过将下部堆内构件1吊入压力容器2以配合相应的测量工具来获取两者之间的间隙数据。

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步骤S1还包括:步骤S14、将下部堆内构件1吊出压力容器2;步骤S15、将下部堆内构件1放置于一存放架上。进一步地,获取间隙数据后,为方便后续人员进场操作,将下部堆内构件1吊出以暴露其需要进行打磨的管嘴表面,并通过存放架进行支撑,且还可在其下方搭建相应的人员操作平台。

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步骤S2包括:步骤S21、通过间隙数据计算打磨数据;步骤S22、根据打磨数据在下部堆内构件1的管嘴上标记需要打磨的区域和需要打磨的尺寸。进一步地,可通过不锈钢记号笔在管嘴的表面进行划线标记形成不同的打磨区域3,并在上记录不同打磨区域3所要进行的打磨尺寸也即打孔的深度。

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步骤S3包括:步骤S31、根据打磨数据确定打孔深度;步骤S32、通过自动中心冲在样板上打孔;步骤S33、调整自动中心冲的压力值,使得自动中心冲在样板上的打孔的深度与打孔深度相匹配。进一步地,即通过模拟的方法使用自动中心冲在样板上进行打孔模拟以确定其实际打孔深度,且该打孔模拟中,在同使用等压力的自动中心冲时其应保证在样板上的打孔深度与在管嘴的表面的打孔深度相等,然后根据模拟的打孔深度对自动中心冲的压力进行调整,使得其打孔深度满足在管嘴的对应位置处的实际所需打孔深度。

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步骤S4包括:步骤S41、预设一打孔阈值;步骤S42、当打孔深度大于打孔阈值时,通过多次打孔使得一打磨孔的深度到达打孔深度。进一步地,对于数值较大的打孔深度而言,一次性完成打孔容易存在一定的误差,因而设计一打孔阈值,在实际所需打磨深度大于该打孔阈值时,采用分次打磨、逐渐逼近的方法以使得打孔深度和打磨尺寸满足打磨数据,举例来说,如果打孔阈值为2个单位量,而实际所需打磨深度为3个单位量时,可先通过自动中心冲的压力控制在管嘴上的同一位置先打2个单位量的孔并在此基础上再打1个单位量的孔以符合实际打孔深度,每次打孔完成后可分别进行相应的打磨工序,也可最后一次性根据打磨孔进行管嘴表面的打磨。

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步骤S6包括:步骤S61、将下部堆内构件1再次吊入压力容器2;步骤S62、再次使得下部堆内构件1的管嘴与压力容器2的管嘴对中;步骤S63、检测间隙数据是否满足使用需求。进一步地,如果满足使用需求,则说明此时的间隙数据已满足了设计要求,则完成整个打磨作业;如果不满足使用需求,则需要返回步骤S1重新再进行一次打磨作业。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

本发明在上述基础上还具有如下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进一步实施例中,间隙数据包括:若干测量点4的间隙值,下部堆内构件1的管嘴的表面上预设有若干打磨区域3,每一打磨区域3内均设置有一测量点4。进一步地,通过在管嘴的表面预先通过不锈钢记号笔分划若干的打磨区域3,以使得整个管嘴的表面形成有若干的需要进行测量的打磨区域3,根据对若干打磨区域3的间隙测量,来判断每个打磨区域3需要的打磨数据也即所需打磨孔的打孔深度。

本发明的进一步实施例中,若干测量点4呈环形阵列布置。

本发明的进一步实施例中,下部堆内构件1的管嘴的表面沿环向均分为若干打磨区域3。

本发明的进一步实施例中,管嘴的表面优选地可沿环向360度分划为如图2和图3所示的N1至N12共12个扇形的打磨区域3,且每一打磨区域3在沿径向的方向上可沿其径向长度等分为三个子区域,每一子区域的中心位置处均设置有一测量点4,也即在本发明的实际使用中可供分划为36个打磨区域3,相应的间隙数据应包括36个打磨区域3对应测得的间隙值,并根据间隙数据判断哪些打磨区域3需要打磨,需要打磨的量是多少,即构成上述的打磨数据,再根据需要打磨的打磨区域3的打磨数据来调节自动中心冲的压力以在对应打磨区域3的测量点4处进行打磨孔的打击形成。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发明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分类

06120115950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