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员保护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8:21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保护就坐于座椅的乘员的结构的乘员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当前,作为乘员保护装置,存在如下结构,即,使得对折叠收纳于乘员的腰部周围的气囊供给膨胀用气体的充气机配置于乘员所就坐的座椅的座部的后表面下部侧的区域(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详细而言,关于当前的乘员保护装置,充气机为如下结构,其具有:充气机主体,其形成为近似圆柱状,以使得轴向大致沿着左右方向的方式配置于座部的后表面下部侧;以及连接管部,其配置为从充气机主体延伸且弯曲,并在座部的侧方与气囊连接。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0-66425公报
关于该当前的乘员保护装置,从充气机主体延伸的连接管部弯曲,在处于座部的侧方的位置与气囊连接。因此,例如在车辆从侧方进入等从左右的侧方作用有较大的冲击力时,有时连接管部变形。如果连接管部大幅变形,则在作用有来自侧方的冲击力时或作用后产生了二次碰撞的情况下,有时无法顺畅地对气囊供给膨胀用气体,无法使气囊顺畅地膨胀,因此在抑制这种变形的产生这一点上存有改善的余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用于解决上述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作用有来自侧方的冲击力时或作用后产生二次碰撞,也能够使气囊顺畅地膨胀的乘员保护装置。
本发明所涉及的乘员保护装置形成为保护就坐于座椅的乘员的结构,
构成为具有:气囊,其为如下结构,即,形成为能够以将乘员的前方覆盖的方式膨胀的袋状,并且在折叠的状态下由卷绕于乘员的腰部的周围的保持带部保持;以及充气机,其对气囊供给膨胀用气体,所述乘员保护装置的特征在于,
充气机构成为具有:
充气机主体,其形成为近似圆柱状,以使得轴向大致沿着左右方向的方式安装于座椅的座部的后表面下部侧的区域;以及
连接管部,其以从充气机主体延伸且弯曲的方式配置于座部的侧方区域,将充气机主体与气囊连接,
在连接管部,配置有至少将配置于座部侧方的区域的侧方覆盖的罩部,
罩部由具有刚性的材料形成,具有将连接管部的侧方覆盖的罩主体,并且保持于座椅框架侧。
本发明的乘员保护装置为如下结构,即,在充气机将充气机主体与气囊连接的连接管部配置为从充气机主体延伸且弯曲,但利用由具有刚性的材料构成的罩部将配置于座部侧方的区域的侧方覆盖。而且,该罩部为保持于座椅框架侧的结构。因此,即使车辆从侧方进入等而从左右的侧方作用有较大的冲击力,也能够通过罩部自身的刚性、基于罩部的塑性变形实现的能量吸收等而降低作用于连接管部的冲击力,能够抑制连接管部大幅变形。其结果,在作用有来自侧方的冲击力时或作用后产生了二次碰撞(需要使气囊膨胀的碰撞)的情况下的充气机主体工作时,能够使从充气机主体排出的膨胀用气体经由连接管部而顺畅地流入气囊内,能够使气囊顺畅地膨胀。
因此,关于本发明的乘员保护装置,即使在作用有来自侧方的冲击力时或作用后产生二次碰撞,也能够使气囊顺畅地膨胀。
另外,关于本发明的乘员保护装置,优选地,罩部构成为具有从罩主体的上端侧及下端侧以将连接管部的上方及下方覆盖的方式延伸的上壁部及下壁部,剖面为“コ”字形状,
上壁部及下壁部形成为使得前端侧保持于座椅框架的结构。
关于上述结构的乘员保护装置,罩主体经由上壁部及下壁部而将上端侧及下端侧保持于座椅框架侧,因此难以变形,能够进一步提高强度,能够在作用有来自侧方的冲击力时进一步降低作用于连接管部的冲击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搭载有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的座椅的斜视图。
图2是图1的座椅的侧视图。
图3是图1的座椅中的充气机的配置部位附近的局部放大侧视图。
图4是图1的座椅的主视图,表示安装有座椅安全带的状态。
图5是表示图1的座椅的座部的下端侧的区域的局部放大后视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中的、充气机的配置部位附近的局部放大横剖面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中的、充气机的连接管部的前端侧部位以及罩部的概略纵剖面图。
图8是表示使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中使用的气囊的单体膨胀的状态的概略斜视图。
图9是图8的气囊的概略纵剖面图。
图10是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中的、气囊膨胀完毕的状态的座椅的主视图。
图11是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中的、气囊膨胀完毕的状态的座椅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6所示,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S搭载于车辆的座椅1,形成为如下结构,其具有:座椅安全带7,其构成对气囊45进行保持的保持带部;气囊45;充气机20,其对气囊45供给膨胀用气体;以及罩部35,其配置为将充气机20的后述的连接管部25的侧方覆盖。
座椅1具有靠背部2以及座部3,支撑于座椅框架4。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省略详细图示,搭载有座椅1的车辆为右方向盘车,座椅1为副驾席。即,座椅1以将右侧设为车辆的车宽方向的中央侧、将左侧设为车辆的车宽方向的外侧的方式搭载于车辆。
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座椅安全带7搭载于座椅1,形成为如下结构,即,具有:安全带主体8,其用于保护就坐于座椅1的乘员MP;舌片板12,其安装于安全带主体8;以及带扣13,其用于将舌片板12连结。安全带主体8卡止于锚固部件14(参照图1、2),该锚固部件14的一端卡止于在靠背部2内配置的未图示的收缩器的卷取轴,另一端侧配置于座椅1的座部3的后端3a左侧。详细而言,安全带主体8配置为从靠背部2的上端左缘侧向外部露出,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乘员MP的非就坐状态下,如图1、2所示,构成为使得作为保持气囊45的保持带部的腰带10在靠背部2的前表面露出。详细而言,在乘员MP的非就坐状态下,如图1所示,腰带10在靠背部2的左缘2a侧大致沿着上下方向而在靠背部2的前表面露出。安全带主体8形成为如下结构(参照图4),即,具有:腰带10;以及肩带9,其收纳于靠背部2内,在乘员就坐时使得舌片板12与带扣13连结的状态下,利用在锚固部件14与带扣13之间配置为大致沿着左右方向的腰带10约束乘员MP的下半身MD(腰部MW),利用从靠背部2的上端左缘侧延伸且倾斜地配置至带扣13的肩带9约束乘员MP的上半身MU(从肩MS至胸部MB)。而且,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乘员就坐时,在就坐于座椅1的乘员MP的腰部MW的前方配置的腰带10构成收纳保持已折叠的气囊45的保持带部,气囊45在折叠后的周围由罩60覆盖的状态下保持于腰带10。关于座椅安全带7,配置于靠背部2内的未图示的收缩器具有预张紧机构。
如图5、6所示,对气囊45供给膨胀用气体的充气机20具有:充气机主体21;以及连接管部25,其配置为从充气机主体21延伸而将充气机主体21与气囊45连接。
充气机主体21使得外形形状为近似圆柱状,如图5、6所示,以使得轴向大致沿着左右方向的方式配置于座椅1的座部3的后表面下部侧的区域。充气机主体21为如下结构,即,形成为使得能够排出膨胀用气体的气体排出部22配置于轴向的一端侧的结构,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使得气体排出部22侧的端部朝向左侧(车宽方向的外侧),利用配置于外周侧的托架30而安装于在座部3的下部侧配置的座椅框架4的后表面侧。并且,具体而言,充气机主体21使得配置于左端21a侧的气体排出部22位于座椅框架4的左端的附近,配置于座椅框架4的后表面侧的左半部分左右的区域(参照图5)。将导线23a连结的连接器23与充气机主体21的轴向的另一端侧(右端21b侧)连接。用于将充气机主体21安装于座椅框架4的托架30具有:保持环部30a,其外形形状为近似圆环状且能够保持充气机主体21;以及螺栓30b,其从保持环部30a凸出(参照图6)。省略详细图示,保持环部30a形成为如下结构,即,以缩径的方式铆接而保持充气机主体21。托架30配置于沿充气机主体21的轴向分离的2个部位,分别利用保持环部30a对充气机主体21进行保持,使从保持环部30a凸出的螺栓30b插入于在座椅框架4形成的安装孔4a并进行螺母4b紧固,由此将充气机主体21安装于座椅框架4(参照图6)。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充气机主体21以如下方式设定,即,为了限制与气囊45的膨胀相伴的座椅安全带7的安全带主体8的抽出,使动作的开始比座椅安全带7的预张紧机构滞后。另外,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充气机主体21以如下方式构成,即,在使得座椅1配置为朝向车辆前方侧的状态下,在作用有来自前方及侧方(左侧)的冲击力时工作。
使充气机主体21与气囊45连接的连接管部25由钢等构成的金属管形成,以从充气机主体21延伸且弯曲的方式配置于座部3的侧方(左侧,即车宽方向的外侧)的区域(具体而言为配置于座部3的下方的座椅框架4的左侧(车宽方向的外侧)的区域)。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3、5、6所示,连接管部25以从充气机主体21的左端21a(气体排出部22)侧延伸且弯曲的方式配置于座椅框架4的左侧(座椅框架4的车辆的车宽方向的外侧的区域),具有:处于充气机主体21侧的基部侧部位26;以及配置为与基部侧部位26相交叉的前端侧部位27,外形形状形成为近似L字形状。详细而言,在连接管部25,前端侧部位27配置于座部3的下方的座椅框架4的侧方(左侧)的区域。进一步详细而言,该前端侧部位27形成为如下结构,即,在从左侧观察的状态下,从基部侧部位26朝向斜上前方延伸,并且在中间部位弯曲(参照图3)。省略详细说明,该连接管部25通过基于铆接实现的接合而使得基部侧部位26的基部端26a与充气机主体21的气体排出部22连接。另外,连接管部25形成为如下结构,即,利用夹具33使得前端侧部位27的前端27a与气囊45的后述的导管部55的前端55a连接(参照图6)。
配置为将连接管部25的侧方覆盖的罩部35由具有刚性的材料形成,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设为由钢等金属制成。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6所示,该罩部35配置为将连接管部25的前端侧部位27的侧方(左侧)覆盖。罩部35具有:罩主体36,其将前端侧部位27的侧方(左侧)覆盖;以及上壁部37和下壁部38,其从罩主体36的上端36a侧和下端36b侧以将前端侧部位27的上方和下方覆盖的方式延伸,该罩部35的剖面形成为近似“コ”字形状(参照图6、7)。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罩部35构成为大致遍及全长地将前端侧部位27覆盖,从左侧观察,与前端侧部位27的弯曲形状相应地弯曲形成(参照图3)。详细而言,罩部35以遍及全长地将前端侧部位27覆盖的方式,从比夹具33的配置部位略靠前方的位置配置至基部侧部位26的左侧的区域(参照图3、5、6)。另外,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使上壁部37及下壁部38的前端37a、38a与座椅框架4抵接(参照图7),并使得前端37a、38a的规定部位(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为罩部的长度方向侧的多个部位)焊接于座椅框架4,由此将罩部35保持于座椅框架4。该罩部35在罩主体36与前端侧部位27之间设置有某种程度的间隙,并配置为将前端侧部位27覆盖(参照图7)。前端侧部位27与罩主体36的间隙t(参照图7)至少设定为5mm左右。
气囊45将座椅安全带7的腰带10设为保持带部而保持于腰带10,并且折叠成长条状而由罩60将周围覆盖,具体而言,与佩戴座椅安全带7时的腰带10的上表面侧重叠,由罩60将周围覆盖且配置于腰带10的区域(参照图4)。换言之,气囊45构成为折叠收纳于腰带10与罩60之间的间隙。另外,在图1所示的非佩戴状态下,气囊45配置于在靠背部2的前表面露出的腰带10的背面侧(靠背部2侧)。罩60由具有挠性的片材体构成,构成为在气囊45展开膨胀时,使规定部位断裂而能够使得气囊45的后述的气囊主体46凸出。
如图8、9所示,气囊45具有:气囊主体46,其膨胀而能够保护乘员MP;导管部55,其与充气机20连接而使得膨胀用气体流入至气囊主体46;以及安装部57,其用于将气囊主体46保持于腰带10。
气囊主体46以如下方式构成,即,膨胀完毕时的外形形状构成为使得轴向大致沿着左右方向的近似三棱柱状,从左右的侧方观察的状态下的膨胀完毕形状形成为在前侧具有斜边的近似直角三角形,从前后方向侧观察的状态下的膨胀完毕形状形成为上下较宽的近似长方形(参照图10、11)。如图8、9所示,气囊主体46具有:后壁部48,其在膨胀完毕时配置于乘员MP侧(后侧);前壁部47,其配置为在前后方向侧与后壁部48相对;下壁部49,其配置于膨胀完毕时的下端侧;以及左壁部50、右壁部51,其在膨胀完毕时配置为在左右方向侧相对。该气囊主体46形成为如下结构,即,在膨胀完毕时,利用后壁部48承挡乘员MP的上半身MU,并且在利用后壁部48承挡上半身MU时,使下壁部49与乘员MP的大腿部MT抵接并支撑于大腿部MT,由此保护乘员MP(参照图11)。该气囊主体46形成为如下结构,即,导管部55配置于下壁部49的后端侧的下表面侧,经由该导管部55而使来自充气机20(充气机主体21)的膨胀用气体流入内部。与导管部55连通的连通孔53在下壁部49的后端侧的区域以圆形开口,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左右方向侧并列设置有2个。而且,气囊主体46在该连通孔53周缘的部位与导管部55连结。
导管部55构成为从气囊主体46向左侧延伸,形成为使前端55a侧开口的近似筒状而与连接管部25连接。导管部55为如下结构,即,在气囊45膨胀完毕时,以大致沿着腰带10的方式大致沿着左右方向而配置(参照图10、11)。该导管部55为如下结构,即,如上所述,利用夹具33将前端55a侧连接于连接管部25的前端27a侧。如图9所示,将气囊主体46安装于腰带10的安装部57缝接于导管部55的下表面侧。安装部57以能够使得腰带10插入的方式形成为使两端侧开口的近似筒状。而且,使腰带10插入于该安装部57,由此气囊45构成为与腰带10连结而保持于腰带10。
关于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S,在座椅安全带7安装在搭载于车辆的座椅1并且乘员MP就坐的状态下,如果充气机20工作,则从充气机主体21排出的膨胀用气体经由连接管部25及导管部55而流入气囊主体46内,气囊45的气囊主体46以使得罩60断裂的方式,从作为保持带部的腰带10向前上方凸出,并且如图10、11所示,膨胀完毕。
而且,关于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S,为如下结构,即,在充气机20中,将充气机主体21与气囊45连接的连接管部25配置为从充气机主体21延伸且弯曲,但配置于座部3的侧方的区域(具体而言,为配置于座椅框架4的左侧的前端侧部位27)的侧方由罩部35覆盖,该罩部35由具有刚性的材料构成。而且,该罩部35形成为保持于座椅框架4侧的结构。因此,即使车辆从侧方进入等而从左右的侧方作用有较大的冲击力,也能够因罩部35自身的刚性、基于罩部35的塑性变形实现的能量吸收等而降低作用于连接管部25的冲击力,能够抑制连接管部25大幅变形。其结果,在作用有来自侧方的冲击力时、或作用后产生了二次碰撞(需要使气囊45膨胀的碰撞)的情况下的充气机主体21工作时,能够使从充气机主体21排出的膨胀用气体顺畅地经由连接管部25而流入气囊45内,能够使气囊45顺畅地膨胀。特别地,关于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S,连接管部25形成为在座部3配置于车辆的车宽方向的外侧的位置的结构,因此能想到会因车辆进入等而直接作用有较大的冲击力,如上所述,利用罩部35将侧方(车辆的进入方向侧)覆盖,因此即使因车辆的进入等引起的较大的冲击力直接作用,也能够抑制变形,能够使膨胀用气体顺畅地流入气囊45。
因此,关于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S,即使在作用有来自侧方的冲击力用时、或作用后产生了二次碰撞,也能够使气囊45顺畅地膨胀。
另外,关于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S,罩部35构成为具有从罩主体36的上端36a侧及下端36b侧以将连接管部25的前端侧部位27的上方及下方覆盖的方式延伸的上壁部37及下壁部38,剖面为“コ”字形状,上壁部37及下壁部38将前端37a、38a侧保持于座椅框架4。即,关于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S,罩主体36形成为如下结构,即,将上端36a侧及下端36b侧分别经由上壁部37及下壁部38而保持于座椅框架4侧,因此难以变形,能够进一步提高强度,在来自侧方的冲击力发挥作用时,能够进一步降低作用于连接管部25的冲击力。此外,如果未考虑到这一点,则可以作为罩部而使用如下结构,即,不设置上壁部及下壁部,使从罩主体延伸的规定形状的保持部件保持于座椅框架侧。另外,上壁部及下壁部可以形成为如下结构,即,不是遍及罩部的全长而连续地设置,而是断续地设置。
另外,关于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S,罩部35形成为仅将充气机20的连接管部25的前端侧部位27的侧方(左侧)覆盖的结构,但作为罩部也可以形成为包含从连接管部的基部侧部位至充气机主体的后方在内而将整个充气机覆盖的结构。在实施方式中,罩部35由钢等金属制成,利用提高弯曲刚性的罩部自身的刚性而限制针对连接管25的冲击力的作用,罩部并不限定于金属制成。例如,罩部可以形成为如下结构,即,由硬质合成树脂制成,并且配置为充分确保罩主体与连接管部(前端侧部位)的间隙的状态,在作用有冲击力时,因塑性变形等而进行能量吸收,由此能够降低作用于连接管部的冲击力。
关于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S,作为保持气囊45的保持带部而利用座椅安全带7的腰带10,但保持气囊的保持带部并不限定于腰带,例如可以形成为如下结构,即,使得与座椅安全带分体的带配置于就坐于座椅的乘员的腰部的前方,将气囊保持于该带。另外,关于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S,形成为利用座椅安全带7的腰带10保持气囊45的结构,但充气机20与座椅安全带7的预张紧机构的工作相比滞后地工作,因此在利用座椅安全带7稳定地维持乘员MP相对于座椅1的就坐状态的状态下,能够使气囊45膨胀,能够利用气囊45及座椅安全带7稳定地保护乘员MP。
另外,关于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S,形成为座椅安全带7及充气机20搭载于座椅1的结构。因此,在使座椅1在前后方向上大幅滑动或旋转而在相对于车辆移动的状态下使用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气囊45可靠地保护就坐于座椅1的乘员MP。
标号的说明
1…座椅、3…座部、4…座椅框架、20…充气机、21…充气机主体、25…连接管部、27…前端侧部位、35…罩部、36…罩主体、36a…上端、36b…下端、37…上壁部、38…下壁部、37a、38a…前端、45…气囊、MP…乘员、S…乘员保护装置。
- 乘员保护装置、乘员保护装置的控制方法及存储程序的非暂时存储介质
- 乘员保护装置、乘员保护装置的控制方法及存储程序的非暂时存储介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