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光伏舟搬运设备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7:31


一种光伏舟搬运设备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光伏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光伏舟搬运设备。

背景技术

太阳能光伏产业核心部分是太阳能电池片,与其相关的工艺生产设备近年来获得高速发展,迭代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目前,太阳能电池片工艺生产设备的工艺流程主要包括:制绒→扩散→后清洗(刻边/去PSG)→镀减反射膜→丝网、烧结→测试、分选→包装等。高质量的太阳能电池片一般具有低色差、低污染、低破边、低划痕和高精度等特点。

为了获得高质量的太阳能电池片,在不同的工艺生产过程中,需要用到专用的光伏舟来承载和转运太阳能电池片。目前,光伏舟本身材质较脆、尺寸较长、重量较重、价值较高,最大的舟长甚至超过两米,转移过程需要时刻保持较高的平稳性和防止磕碰。因此,太阳能电池片在工艺设备内部流转时,一般采用皮带传输机构进行传输光伏舟的方式;而在相邻两工艺设备以及和检测、清洗和缓存设备间流转时,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

1)采用人工+周转车的形式,先人工将承载有太阳能电池片的光伏舟从上一道设备的出料口手动抬起并转移到周转车上,然后人工将周转车推到下一道设备进料口处,再人工将光伏舟抬起搬运到该设备的进料口上,此过程需至少两人密切配合保持平稳,以免光伏舟磕碰到设备和硅片晃动破碎。由此可见,该方式对人员操作配合度有较高要求,并且效率较慢,容易出现光伏舟磕碰以及硅片破损的情况。

2)采用移载设备+AGV的形式,通常在工艺设备进出料口端加装可与AGV直接对接的移载设备,移载设备内部集成有自动取片机和对接轨道,此外还需要增加专用的周转治具,即花篮,花篮水平尺寸较短,高度尺寸较高,对接传输精度要求较低。主要周转流程为:首先,工艺设备出料机构通过轨道传输将光伏舟传递至移载设备中,内部的自动取片机将太阳能电池片从光伏舟中取出并插入到对接轨道前端上方的花篮中,对接轨道后端设置可以与AGV传输轨道对接,AGV自动将花篮接走、转移和传递至下一道工艺设备进料口端的另一移载设备中,该移载设备中的自动取片机将太阳能电池片从花篮中取出并插入到后一道工艺设备对应的光伏舟中,最后将该光伏舟传递到该后一道工艺设备中。由此可见,虽然该方式安全性较高,但是需要频繁的取、插太阳能电池片,导致转运效率很低。

现有技术中,极少出现直接采用AGV等智能搬运设备搬运光伏舟,以在相邻两工艺设备以及和检测、清洗和缓存设备间流转太阳能电池片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光伏舟尺寸较长,如果采用AGV搬运设备进行搬运,依靠AGV的位置调整很难实现小角度和小位移量的调整,很难与移载设备实现高精度的对接,从而影响光伏舟在移载设备和搬运设备之间的流转安全性和流转效率。

发明内容

为此,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光伏舟与AGV移载设备的对接精度低,以及工作效率低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发明提供了一种光伏舟搬运设备,包括:

车架主体,包括车体框架以及覆于车体框架表面的壳体;

传输组件,设置在车架主体中且包括调节机构、支撑支架以及传输机构;调节机构包括第一调节底板、第二调节底板、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第一调节底板水平固定于车体框架,第二调节底板水平设于第一调节底板上方;第一驱动机构设于第一调节底板和第二调节底板之间,用于驱动第二调节底板相对于第一调节底板沿车架主体的宽度方向移动;支撑支架的中部与第二调节底板转动连接;第二驱动机构设于支撑支架的一端,并与第二调节底板连接,用于驱动支撑支架水平转动;传输机构设于支撑支架上;

以及移动组件,设于车体框架的底部,用以驱动车架主体移动。

在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第二直线驱动件、水平架、第一拨动件和第二拨动件;

第二直线驱动件的本体固定于支撑支架的一端,第二直线驱动件的活动部沿支撑支架的宽度方向移动;水平架的一端与第二调节底板固定连接、另一端水平延伸至第二直线驱动件的下方;第一拨动件垂直固定于水平架中远离第二调节底板的一端;第二拨动件固定于第二直线驱动件的活动部,第二拨动件的底部开有沿支撑支架长度方向延伸的腰形槽;第一拨动件的顶部插于腰形槽中,并可沿腰形槽的长度方向移动。

在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拨动件的端部转动连接有转动件,转动件的直径等于腰形槽的槽宽,转动件的外壁与腰形槽的内壁接触。

在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本申请还包括第一回转支撑、第二回转支撑以及第三调节底板;第一回转支撑固定于第二调节底板上,且第一回转支撑的中轴线垂直于第二调节底板的支撑面;第二回转支撑同轴套设在第一回转支撑上,第二回转支撑与第一回转支撑转动连接,第二回转支撑的顶部通过第三调节底板与支撑支架底部中心位置固定连接。

在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支撑支架的两端均设有支撑滚轮;车架主体在与支撑滚轮相对应的位置设有用于支撑支撑滚轮的支撑座。

在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直线驱动件、分设于第一直线驱动件两侧的第一导轨以及与第一导轨滑动配合的第一滑块;第一直线驱动件的本体设于第一调节底板上,第一直线驱动件的活动部与第二调节底板固定连接,并沿车架主体的宽度方向移动;第一导轨的长度方向与车架主体的宽度方向平行,并水平固定于第一调节底板上;第一滑块与第二调节底板固定连接。

在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移动组件包括多个设于车体框架底部的从动轮组和两个主动轮组,主动轮组被设置为具有上下调节的自由度以实现与地面保持弹性挤压的第一状态以及与地面脱离接触的第二状态。

在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车架主体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中至少一端设有自动移门;自动移门包括设于车体框架端部的支撑组件、滑动连接于支撑组件的两个门体以及设于支撑组件上的驱动组件,驱动组件分别与两个门体连接以驱动两个门体沿车架主体宽度方向移动,用以实现自动移门的开合。

在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支撑组件包括沿车架主体宽度方向设置的上支撑件;上支撑件包括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和第三支撑部;第一支撑部水平设置且与车体框架连接;第二支撑部垂直连接在上支撑件前侧的下方,两个门体安装在第二支撑部的前侧;第三支撑部垂直连接在上支撑件背侧的上方;

驱动组件连接在第三支撑部上,驱动组件包括第二动力部、两个第一安装件、第二安装件、第三安装件和传动部;两个第一安装件分别连接在第三支撑部前侧面的两端,第一安装件开有安装槽;第二安装件固定在第三支撑部上,第二安装件包括第一竖部,第一竖部上设有通槽;第三安装件位置可调地安装在通槽中,第三安装件中设有安装孔;传动部包括第一同步轮、两个第二同步轮以及第二同步带;第一同步轮与第三安装件转动连接,第二动力部穿过安装孔与第一同步轮连接,第二同步带转动连接在安装槽内;第二同步带卷绕在第一同步轮以及两个第二同步轮上;第二同步带包括位于上方的上层部分和位于下方的下层部分,两个门体分别与上层部分和下层部分连接。

在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本申请还包括张紧机构,张紧机构包括两个张紧轮,两个张紧轮对称设置于第一同步轮的两侧且靠近第一同步轮下方的位置,张紧轮与第二安装件转动连接,第二同步带依次穿过两个张紧轮中的一个、第一同步轮以及两个张紧轮中的另一个。

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光伏舟搬运设备,其设置了车架主体、传输组件和移动组件,车架主体为整个设备提供封闭的空间以及支撑框架。移动组件连接在车架主体的底部,从而驱动车架主体移动实现搬运。传输组件设置在车架主体中且包括调节机构、支撑支架和传输机构;传输组件的调节机构能够实现传输机构在车架主体的宽度方向的平移调节以及在水平内角度调节,传输机构能够实现放置在其上的光伏舟沿传输机构的长度方向移动。由此可见,本申请的移动组件使得车架主体移动至大致的位置后,通过调节结构对传输机构进行水平范围内的小角度以及小位移量的调节,从而使得传输机构能够正对工艺设备的移载设备,提高光伏舟搬运设备与移载设备的对接精度,进而便于光伏舟的输入和输出,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使发明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图1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光伏舟搬运设备的三维示意图;

图2是光伏舟搬运设备的内部示意图;

图3是传输组件(包含光伏舟)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传输组件(不包含光伏舟)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一种光伏舟搬运设备中传输组件的主视图;

图6是第二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主动轮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自动移门的三维示意图;

图9是自动移门的侧视图;

图10是自动移门开启时的主视图;

图11是图8中A处放大图;

图12是是驱动组件、上支撑件以及引导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引导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说明书附图标记说明:100、车架主体;110、车体框架;120、壳体;121、透明可视窗口;

200、传输组件;210、调节机构;211、第一调节底板;2111、第一导轨;2112、第一滑块;212、第二调节底板;213、第一驱动机构;214、第二驱动机构;2141、第二直线驱动件;2142、水平架;2143、第一拨动件;2144、第二拨动件;2144a、腰形槽;2145、第一回转支撑;2146、第二回转支撑;2147、支撑滚轮;2148、第三调节底板;215、转动件;216、支撑座;220、支撑支架;230、传输机构;231、第一动力部;232、主动同步轮;233、从动同步轮;234、第一同步带;

300、移动组件;310、主动轮组;311、第一安装板;312、第二安装板;313、连接件;314、调节件;315、驱动轮;320、从动轮组;

400、光伏舟;410、光伏舟支撑机构;

500、移动门;510、门体;

600、驱动组件;610、第二动力部;620、第一安装件;621、安装槽;630、第二安装件;631、第一竖部;632、第一横部;633、通槽;640、第三安装件;641、第二竖部;642、第二横部;643、腰形孔;650、第一同步轮;660、第二同步轮;670、张紧轮;680、第二同步带;

700、支撑组件;710、上支撑件;711、第一支撑部;712、第二支撑部;713、第三支撑部;714、筋板;720、下支撑件;

800、引导组件;810、第一引导件;811、引导部件;8111、第三导轨;8112、滑轨;8112a、主体;8112b、第一滑槽;8112c、第二滑槽;8113、第二导轨;8114、第一阻挡凸起;8115、第三阻挡凸起;820、第二引导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发明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发明的限定。

参照图1~图6所示,发明提供了一种光伏舟搬运设备,包括:

车架主体100,包括车体框架110以及覆于车体框架110表面的壳体120;车体框架110是机器人的主要承载结构,整体轻量化设计,采用矩形管焊接而成,具有结构轻、强度高和成本低等优点。外壳呈封闭状。例如,固定在车体框架110外侧。车架主体100还包括固定在壳体120表面的各功能元器件,各功能元器件具体包括触摸屏、状态指示灯、急停开关、调试口、天线、扬声器、“IO”按钮等。

传输组件200,设置在车架主体100中且包括调节机构210、支撑支架220以及传输机构230;调节机构210包括第一调节底板211、第二调节底板212、第一驱动机构213和第二驱动机构214;第一调节底板211水平固定于车体框架110,例如,第一调节底板211设置于车体框架110的中部偏下的位置。第二调节底板212水平设于第一调节底板211上方;第一驱动机构213设于第一调节底板211和第二调节底板212之间,用于驱动第二调节底板212相对于第一调节底板211沿车架主体100的宽度方向移动;支撑支架220的中部与第二调节底板212转动连接;第二驱动机构214设于支撑支架220的一端,并与第二调节底板212连接,用于驱动支撑支架220水平转动;传输机构230设于支撑支架220上;

以及移动组件300,设于车体框架的底部,用以驱动车架主体100移动。

具体地,本实施例设置了车架主体100、传输组件200和移动组件300,车架主体100为整个设备提供封闭的空间以及支撑框架。移动组件300连接在车架主体100的底部,从而驱动车架主体100移动实现搬运。传输组件200设置在车架主体100中且包括调节机构210、支撑支架220和传输机构230;传输组件200的调节机构210能够实现传输机构230在车架主体的宽度方向的平移调节以及在水平内角度调节,传输机构230能够实现放置在其上的光伏舟400沿传输机构230的长度方向移动。由此可见,本申请的移动组件300使得车架主体100移动至大致的位置后,通过调节机构210精调节传输机构在水平面中的横移量以及一个旋转量,从而使得传输机构230能够正对工艺设备的移载设备,从而提高光伏舟400搬运设备与移载设备的对接精度,进而便于光伏舟400的输入和输出,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传输机构230包括第一动力部231和驱动部,第一动力部231和驱动部连接,驱动部与支撑支架220连接。光伏舟400放置在驱动部上,驱动部驱动光伏舟400相对于支撑支架220在,传输机构230长度方向的移动。例如,传输机构230的驱动部包括主动同步轮232、从动同步轮233和第一同步带234;主动同步轮232与第一动力部231连接,主动同步轮232和从动同步轮233设置在支撑支架220的两端,第一同步带234绕在主动同步轮232和从动同步轮233上。主动同步轮232的动力输入为第一动力部231。例如,第一动力部231采用电机驱动。第一动力部231并通过链轮传动实现主动同步轮232的转动。具体地,本实施例采用第一同步带234传输的方式,通过第一同步带234传输的方式能够实现光伏舟400传输的平稳性,降低光伏舟400的颠簸。又如,第一动力部231集成在传输机构230的驱动部的主动同步轮232中。

进一步地,第二直线驱动件2141的本体固定于支撑支架220的一端,第二直线驱动件2141的活动部沿支撑支架220的宽度方向移动;水平架2142的一端与第二调节底板212固定连接、另一端水平延伸至第二直线驱动件2141的下方;第一拨动件2143垂直固定于水平架2142中远离第二调节底板212的一端;第二拨动件2144固定于第二直线驱动件2141的活动部,第二拨动件2144的底部开有沿支撑支架220长度方向延伸的腰形槽2144a;第一拨动件2143的顶部插于腰形槽2144a中,并可沿腰形槽2144a的长度方向移动。例如,第二直线驱动件2141可以采用电动滑台;该电动滑台的工作滑台(即活动部)与第二拨动件2144固定连接。又如,第二直线驱动件2141可以采用气缸或液压缸。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拨动件2143可以采用底部具有螺纹的杆状结构,通过螺纹实现第一拨动件2143与水平架2142的可拆卸固定连接,从而便于两者的安装和拆卸。

在一些对比实施例中,第二驱动机构214常采用电机通过链轮、同步带轮等方式直接驱动支撑支架220在水平面内旋转以实现传输机构230的角度调整,这种方式虽然可能对电机控制较为简单,但是这种方式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会存在较大问题,链轮传动由于齿轮间隙在转动时,如果转动方向相反,则会存在较大的间隙误差,不适合小角度的角度调节。另外,因为同步带轮的张紧问题,也会产生较大的误差,需要定期或不定期的校正调节精度。其次,通过电机直接驱动支撑支架220转动,因为光伏舟400的尺寸较大、质量较大,因此在转动调节时,因为直接驱动的力矩较小,因此光伏舟400转动的惯性力会导致链轮、同步带轮以及与之连接的电机承担较大的扭矩,进而导致相关部件的损坏。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第二驱动机构214包括第二直线驱动件2141、水平架2142、第一拨动件2143和第二拨动件2144。其中水平架2142实现第二调节底板212和第一拨动件2143的连接。第二拨动件2144上开设有腰形槽2144a,第一拨动件2143插设在腰形槽2144a中且沿腰形槽2144a的长度方向移动。第二拨动件2144与第二直线驱动件2141的伸缩端连接。从而当第二直线驱动件2141运行(伸缩)时,第二直线驱动件2141的活动部分受限第一拨动件2143和第二拨动件2144的配合限制,无法实现沿车架主体100的宽度方向的移动,进而使得第二直线驱动件2141的主体部分相对于活动部分产生运动,最终使与第二直线驱动件2141的主体部分连接的传输机构230产生在水平面内旋转,进而实现在水平面店内的角度调节。这样由于传输机构230(支撑支架220)转动的驱动力的受力位置在端部位置,因此作用力矩较大,因惯性产生的扭矩对第二驱动机构214的反作用力较小,从而能够实现精准且角度较小的角度调节,从而进一步的提高本搬运设备对接移载设备的精度。

进一步地,第一拨动件2143的端部转动连接有转动件215,转动件215的直径等于腰形槽2144a的槽宽,转动件215的外壁与腰形槽2144a的内壁接触。转动件215为圆环结构,转动件215的内壁与第一拨动件2143的外壁相匹配。在一些实施例中,转动件215和第一拨动件2143之间设有轴承。

具体地,本实施例设置了与第一拨动件2143转动连接的转动件215,从而降低第一拨动件2143与腰形槽2144a的摩擦,进一步提高第二直线驱动件2141将直线运动转化为旋转的传输效率,并且提高第一拨动件2143的寿命。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提供的搬运设备还包括第一回转支撑2145、第二回转支撑2146以及第三调节底板2148;第一回转支撑2145固定于第二调节底板212上,且第一回转支撑2145的中轴线垂直于第二调节底板212的支撑面;第二回转支撑2146同轴套设在第一回转支撑2145上,第二回转支撑2146与第一回转支撑2145转动连接,第二回转支撑2146的顶部通过第三调节底板2148与支撑支架220底部中心位置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支撑支架220的两端均设有支撑滚轮2147;车架主体100在与支撑滚轮2147相对应的位置设有用于支撑支撑滚轮2147的支撑座216,支撑滚轮2147位于支撑座216上。

具体地,本实施例设置了支撑支架220,支撑支架220一方面用于承担水平横移的传输机构230,另一方面还要实现传输机构230的水平转动,即支撑支架220相对于车架主体100至少能够实现两个方向运动的自由度。如果要实现上述功能,且能够实现平稳的支撑,对支撑支架220的设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所以本实施例在该基础上又设置了支撑滚轮2147和支撑座216,从而对支撑支架220的两个方向运动的自由度提供支撑,使得运动的更稳定。

进一步地,第一驱动机构213包括第一直线驱动件、分设于第一直线驱动件两侧的第一导轨2111以及与第一导轨2111滑动配合的第一滑块2112;第一直线驱动件的本体设于第一调节底板211上,第一直线驱动件的活动部与第二调节底板212固定连接,并沿车架主体的宽度方向移动;第一导轨2111的长度方向与车架主体100的宽度方向平行,并水平固定于第一调节底板211上;第一滑块2112与第二调节底板212固定连接。例如,第一直线驱动件可以采用电动滑台,电动滑台的工作滑台与第二调节底板212固定连接。又如,第一驱动机构213也可以采用电缸、气缸等。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驱动机构213的第一直线驱动件能够驱动第二调节底板212沿车架主体100的宽度方向平移,结构简单,成本低,运行平稳可靠。本实施例还设置了第一导轨2111和第一滑块2112,第一导轨2111和第一滑块2112为第二调节底板212的平移起到导向作用,从而提升第一调节底板211对第二调节底板212的平衡支撑与直线引导。

参照图7所示,进一步地,移动组件300包括多个设于车体框架110底部的从动轮组320和两个主动轮组310,主动轮组310被设置为具有上下调节的自由度以实现与地面保持弹性挤压的第一状态以及与地面脱离接触的第二状态。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主动轮组310包括第一安装板311、第二安装板312、连接件313、调节件314以及驱动轮315;第一安装板311水平固定于车架主体100的底部,第二安装板312水平设于第一安装板311下方,驱动轮315安装于第二安装板312的下方。连接件313连接第一安装板311和第二安装板312,以实现第二安装板312能够在连接件313的长度方向相对于第一安装板311的相对运动。即连接件313能够实现沿自身方向的伸缩调节,例如可以采用伸缩杆和套筒的结构。调节件314连接在第一安装板311以及第二安装板312之间,用以调节第一安装板311和第二安装板312之间的距离,进而使得具有上下调节的自由度以实现与地面保持弹性挤压的第一状态以及与地面脱离接触的第二状态。在一些实施例中,调节件314可以为弹簧。从动轮组320包括固定于车体框架110的底部的万向轮。在一些实施例中,车架主体100的底部为四个,车体框架110底部的4个边角处分别设置一个万向轮。这样在没有阻挡的情况下,人力推动承载主体,能够较为轻松地推动搬运设备以及控制搬运设备的行进方向。

具体地,本实施例设置了主动轮组310和从动轮组320,主动轮组310为光伏舟400搬运设备提供移动的动力,从动轮组320在移动过程中提供辅助导向,从而在保证光伏舟400搬运设备移动性能的同时降低主动轮组310的数量,从而降低成本。并且主动轮组310被设置为具有上下调节的自由度,抗震效果好,从而提高本申请移动搬运过程中适应于复杂路面的工况。

进一步地,壳体120设置有至少一个透明可视窗口121。

具体地,透明可视窗口121方便观察内部异常情况的同时使内部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防止运输过程外界环境污染太阳能电池片。

参照图8~图13所示,进一步地,车架主体100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中至少一端设有自动移门;自动移门包括设于车体框架110端部的支撑组件700、滑动连接于支撑组件700的两个门体510以及设于支撑组件700上的驱动组件600,驱动组件分别与两个门体510连接以驱动两个门体510沿车架主体100宽度方向移动,用以实现自动移门的开合。

具体地,本实施例设置了自动移门,这样当需要输入或输出光伏舟400时,自动门组件开启;当在搬运过程中,自动门组件关闭。从而在搬运设备行进过程中,避免车间的浮尘也沾落在光伏舟400以及太阳能电池片上,造成太阳能电池片质量下降。

进一步地,支撑组件包括沿车架主体宽度方向设置的上支撑件710;上支撑件710包括第一支撑部711、第二支撑部712和第三支撑部713,例如,上支撑件710的第一支撑部711、第二支撑部712和第三支撑部713一体成型。第一支撑部711水平设置且与车体框架110连接,用于为自动移门提供主要支撑作用;第二支撑部712垂直连接在上支撑件710前侧的下方,两个门体510安装在第二支撑部712的前侧;第三支撑部713垂直连接在上支撑件710背侧的上方;第三支撑部713通过筋板714与车体框架110固定连接,第三支撑部713自移动门500的背侧为第一支撑部711提供相反的作用力,以平衡第一支撑部711两侧的作用力,避免第一支撑部711与车体框架110的固定连接松动。

驱动组件600连接在第三支撑部713上,驱动组件600包括第二动力部610、两个第一安装件620、第二安装件630、第三安装件640和传动部;两个第一安装件620分别设于第三支撑部713前侧面的两端,第一安装件620开有安装槽621;第二安装件630固定在第三支撑部713上,第二安装件630包括第一竖部631以及与第一竖部631顶端固定连接的第一横部632,第一竖部631上设有通槽633;第三安装件640位置可调地安装在通槽633中,第三安装件640中设有安装孔;例如,第三安装件640包括第二竖部641和连接在第二竖部641顶部的第二横部642,第二横部642穿过通槽633。第二竖部641的横向宽度大于通槽633的宽度,第二竖部641沿宽度方向的两端设置腰形孔643,第二竖部641中位于通槽633边缘的位置处设有连接孔。通过腰形孔643和连接孔设置紧固件(螺栓、销钉等)实现第二竖部641与第一竖部631的连接。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横部642和第一横部632上设置相应的螺纹孔,螺纹孔内设置螺纹调节件以实现第一横部632与第二横部642的距离调节,即实现第三安装件640位置可调地安装在通槽633中。传动部包括第一同步轮650、两个第二同步轮660以及第二同步带680;第一同步轮650与第三安装件640转动连接,第二同步轮660转动安装于第二竖部641的一侧,第二动力部610安装于第二竖部641的另一侧,第二动力部610(输入电机和减速机)穿过安装孔与第一同步轮650连接,第二动力部610用以驱动第一同步轮650转动;第二同步带680转动连接在安装槽621内;第二同步带680卷绕在第一同步轮650以及两个第二同步轮660上;第二同步带680包括位于上方的上层部分和位于下方的下层部分,两个门体分别与上层部分和下层部分连接。第二同步带680卷绕第一同步轮650和第二同步轮660时,会形成上方的上层部分231和位于下方的下层部分232。这样两个门体中的一个与上层部分连接,另一个与下层部分连接从而使得,两个门体以同样的速度开合。具体地,上支撑件710包括第一支撑部711、第二支撑部712和第三支撑部713,第一支撑部711为自动移门提供主要支撑作用,第二支撑部712用于安装自动移门,第三支撑部713用于安装驱动组件600。上支撑件710将现有技术中采用平面内支撑对紧固件的剪力转变为对紧固件的拉应力,进一步提升移动门500的稳定支撑,从而进一步提升支撑效果。

本申请还包括张紧机构,张紧机构包括两个张紧轮670,两个张紧轮670对称设置于第一同步轮650的两侧且靠近第一同步轮650下方的位置设置,张紧轮670与第二安装件630的第一竖部631转动连接,第二同步带680依次穿过两个张紧轮670中的一个、第一同步轮650以及两个张紧轮670中的另一个。例如,两个张紧轮670分别为第一张紧轮和第二张紧轮,第二同步带680依次穿过第一张紧轮、第一同步轮650和第二张紧轮。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竖部631在位于通槽633前侧两端的位置处均设有连接轴,张紧轮670分别与连接轴转动连接。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张紧轮670与连接轴之间设有轴承。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同步带680的工作齿面与第一同步轮650和第二同步轮660的外周齿面接触,第二同步带680的非工作面与张紧轮670的外周面接触。由此,第一张紧轮和第二张紧轮能够改变第二同步带的卷绕方向,使得第一同步轮650对第二同步带660的卷绕角度,使得第一同步轮不易打滑,以提供足够的驱动力。同时,第一张紧轮和第二张紧轮的设置能够使得第二同步带660的上半部分水平,保持与第二同步带下半部分的平行状态,则能控制两个门体的同步位移量,保证自动移门开合的密封性。另外,第三安装件640位置可调,则可以进一步调整第一同步带轮650与张紧轮670在竖直方向的距离,以实现对第二同步带680的张紧调节,提升安装便利性和维护的经济性。并且,这种张紧调节不会对第二同步带680运行高度产生影响,保证移动门500开关的位置准确性和夹持部位调整的准确性。

具体地,本实施例设置了张紧机构,张紧机构包括设置在第一同步轮650两侧的两个张紧轮670(第一张紧轮和第二张紧轮),第二同步带680依次穿过第一张紧轮、第一同步轮650和第二张紧轮。从而使得第二同步带680在该处的两个张紧轮670的作用下进行张紧,避免第二同步带680松弛影响传动。

本申请还包括引导组件800,引导组件800与支撑组件以及移动门500固定连接。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引导组件800为两个,引导组件800包括上下平行设置的第一引导件810和第二引导件820,第一引导件810与上支撑件710连接,第二引导件820与下支撑件720连接;门体510背面的底端与第二引导件820连接,门体510背面的顶端与第一引导件810连接。第一引导件810包括对称设置的两个引导部件811,引导部件811在上支撑件710的长度方向延伸,两个引导部件811左右对称设置在车架主体100的端部。两个引导部件811分别连接在两个门体510的背面,引导部件811的滑动部与门体510连接;两个门体510与驱动组件600的传动部连接,驱动组件600驱动两个门体510开合。

引导部件811包括固定部、至少一个中间连接部和滑动部,固定部与支撑组件700连接,滑动部通过中间连接部与固定部连接,中间连接部以及滑动部相对于固定部在上支撑件710的长度方向伸缩。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固定部包括第三导轨8111,中间连接部包括滑轨8112,滑轨8112滑动连接在第三导轨8111的前侧;滑动部包括第二导轨8113,第二导轨8113滑动连接在滑轨8112的前侧;第三导轨8111前侧面的两端设有第一阻挡凸起8114;第二导轨8113的背侧的两端设有第二阻挡凸起(图中未示出);滑轨8112前侧以及背侧的两端均设有第三阻挡凸起8115;位于滑轨8112前侧的第三阻挡凸起8115与第二阻挡凸起对应设置,位于滑轨8112背侧的第三阻挡凸起8115与第一阻挡凸起8114对应设置。

滑轨8112包括主体8112a、第一滑槽8112b和第二滑槽8112c,第一滑槽8112b位于主体8112a的背侧且与第三导轨8111构成滑动副,第二滑槽8112c位于主体8112a的前侧且与第二导轨8113构成滑动副;位于滑轨8112前侧的第三阻挡凸起8115设置在第二滑槽8112c的两端,位于滑轨8112背侧的第三阻挡凸起8115设置在第一滑槽8112b的两端。本实施例使得移动门500在驱动机构驱动下,沿预设方向移动实现开关,从而实现自动开关门体510的功能。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相关技术
  • 一种光伏发电设备用防护固定支撑结构
  • 一种光伏设备用水性防腐涂料
  • 一种光伏发电设备除尘装置
  • 一种光伏设备用电力箱
  • 一种光伏组件搬运工装和光伏组件搬运装置
  • 一种光伏电池片扩散石英舟卸舟用底托
技术分类

06120116456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