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颅内深部组织缝合结扎器械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8:26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用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在颅内深部组织完成缝合及结扎操作的器械。
背景技术
在颅内手术过程特别是经鼻入路切除鞍区肿瘤时,操作中有时需要缝合组织,但是由于颅内手术要求较为精细,手术可操作空间较小,比如经鼻入路时,需要将神经内镜等器械由鼻腔进入颅内进行操作,可操作空间在鼻腔内剩余有限。手术中深部组织操作空间过小,器械可调整角度有限,导致现有器械在手术中缝合效果不能达到最好;例如:在专利CN210408500U中,公开了一种深部组织缝合器,该深部组织缝合器包括空心针、内芯以及带线器;其中,空心针设置有中空的内腔,内芯可抽插地设置在内腔中;内芯在空心针刺入伤口一侧组织后抽离内腔以使得内腔形成伤口缝合通道;带线器,配置为经由伤口缝合通道带入缝合线,包括鞘管、带线杆、把手和带线头;其中,带线杆设置在鞘管内,带线杆的一端连接把手,带线头为纺锤状结构且设置于带线杆远离把手的一端,能够在带线杆的推拉作用下进出鞘管;但是该深部组织缝合器需要分两步完成缝合,效率不高,每次只能缝合一针,当伤口较长时,要想实现缝合一次需要多套设备重复操作才能够实现,此外缝合过程中需要镊子等工具进行辅助操作,对于颅内深部组织并不适用。
在专利CN113274077A中,也公开了一种深部组织缝合器,包括金属扣,以及与所述金属扣可相对滑动的针架,所述针架两边底部均设置有缝合针,两根所述缝合针的尾端通过缝合线连接,但是该深部组织缝合器需要手动控制,整个装置体积相对较大,工作中需要用手掌心把持并稳住金属扣,然后用手指勾住针架,这一特点限制了其能够工作的区域,很显然不适用于颅内深部组织缝合。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在颅内深部组织完成缝合结扎操作的器械,该器械装置体积较小,能够进入深部狭小的组织内并且灵活调整方向,同时该装置可一次性完成缝合操作,将缝合过程分为多个单元,每一针缝合结束通过调整装置位置便可继续缝合下一针,便捷高效,可实现缝合后结扎的功能。本发明不仅可以半自动完成颅内深部组织的缝合,对于其他深部组织也同样适用,具有较广的应用范围。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颅内深部组织缝合结扎器械,包括实现缝合的缝合机构和控制缝合系统转向的转向机构;所述的缝合机构包括第一驱动线轮、第二驱动线轮、缝合线轮、缝合针、第一缝合针柱、第二缝合针柱、第一导向筒和第二导向筒,在所述的缝合线轮与第一驱动线轮相连,第一驱动线轮控制第一导向槽的转动,第二驱动线轮控制第二导向槽的转动;所述的第一缝合针柱底部位于第一导向槽内,头部从第一导向筒上弧形槽内伸出;所述的第二缝合针柱底部位于第二导向槽内,头部从第二导向筒上弧形槽内伸出;在第一缝合针柱、第二缝合针柱的头设置有供缝合针穿过的孔,且第一缝合针、第二缝合针内设置有电磁件,通过控制电磁件的得电与否控制缝合针。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的转向机构包括导管、转向齿轮以及转向关节,导管头部与转向齿轮固定连接,转向齿轮与转向关节外壳通过中心轴进行连接,中心轴与转向关节通过螺纹进行连接;转向关节外壳内部固定有两个相对的电磁驱动模块,电磁驱动模块驱动卡位块运动,进而完成对转向齿轮位置的控制,转向线穿过导管连接在转向关节外壳上;通过导管的两根驱动线以及电磁驱动块便可实现缝合机构的转向。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的电磁驱动模块与卡位块之间通过弹簧和导向轴相连。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第一驱动线轮上缠绕两根不同方向的驱动线,驱动线穿过导管以及位于第一导向筒内壁上的转向轮转向后缠绕在第一驱动线轮上。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第二驱动线轮上缠绕两根不同方向的驱动线,驱动线穿过导管以及位于第二导向筒内壁上的转向轮转向后缠绕在第二驱动线轮上。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第二导向筒的头部为弧形。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的缝合针为弧形针。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的第一驱动线轮、第二驱动线轮、缝合线轮、第一导向筒和第二导向筒的轴线在同一条直线上。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的缝合线轮与第一驱动线轮,第一驱动线轮与第一导向槽螺纹连接。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的第二驱动线轮与第二导向槽螺纹连接。
上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发明设计了人体深部组织手术缝合结扎装置,装置通过驱动线控制缝合针的转运以及转向系统的工作,使得动力系统远离缝合及转向系统,压缩了装置工作部分的空间体积,满足微创手术中狭窄空间的使用需求,从而实现微创手术中人体深部组织的缝合及结扎。
2、转向系统由驱动线控制转向,利用电磁控制卡位块,结合齿轮进行位置固定,三者协同作用使得装置稳定运行,既能保证转向角度的精确控制,又能保证转向后角度不发生变化,最终使得缝合针柱在导向套筒的圆弧轨迹上运动从而实现精确的组织缝合。
3、装置转向以及缝合过程均由电机控制,可以实现自动化控制,在完成一轮缝合后,可手动控制进入下一轮缝合,将缝合过程拆解为多个缝合单元,通过控制缝合单元的个数即可实现对缝合长度的控制。缝合后同样操作缝合已挂组织的缝合线即可完成结扎操作。
4、装置结构简单,便于安装拆解,操作方便,安全性高,不仅可以完成颅内深部组织的缝合,对于其他深部组织的缝合同样适用,具有较广的应用范围,可正常消毒供应手术中使用。
附图说明
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
图1是本发明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主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主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主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转向关节外壳的示意图;
图中:为显示各部位位置而夸大了互相间间距或尺寸,示意图仅作示意使用。
1、导管;2、转向齿轮;3、中心轴;4、缝合线轮;5、第一驱动线轮;6、第一缝合针柱;7、缝合针;8、第二导向槽;9、第二驱动线轮;10圆弧保护壳;11、第二导向套筒;12、第二缝合针柱;13第一导向套筒;14转向关节外壳;15电磁驱动块;16、卡位块;17、转向线固定孔;18、驱动线过孔19、第一导向槽;
具体实施方式
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发明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发明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本发明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为了方便叙述,本发明中如果出现“上”、“下”、“左”、“右”字样,仅表示与附图本身的上、下、左、右方向一致,并不对结构起限定作用,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术语解释部分:本发明中的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为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连接,或者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的具体含义。
正如背景技术所介绍的,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为了解决如上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颅内深部组织缝合结扎器械。
本发明的一种典型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
为了实现在组织深部完成缝合及结扎,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型缝合结扎设备,主要具备以下功能:1、装置体积较小,能够进入深部狭小的组织内并且灵活调整方向;2、装置可一次性完成缝合操作;3、装置可实现缝合后结扎的功能。为了实现上述功能,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以在人体深部组织缝合结扎的装置,将装置置入需缝合的深部组织,利用柔性驱动线控制缝合针导向柱的运动进而控制缝合针对组织进行缝合。
装置具体包含实现缝合的缝合系统和控制缝合系统转向的转向系统;其中转向系统包括导管1、转向齿轮2以及转向关节,导管1与转向齿轮2通过焊接固定连接,转向齿轮2与转向关节外壳14通过中心轴3进行连接,中心轴3与转向关节通过螺纹进行连接;
转向关节外壳14内部固定有电磁驱动模块15,通过电磁驱动模块15可以驱动卡位块16上下运动,进而完成对转向齿轮2位置的控制,转向关节外壳14左侧设有两转向线固定孔17,通过导管的两根驱动线分别与固定孔17连接,控制两根转向线可以控制缝合机构的转动角度,其中,卡位块16与电磁驱动模块15之间通过弹性件相连,当转动到设定位置时,电磁驱动模块15失电,卡位块16在弹簧的作用下卡在转向齿轮2的轮齿上,缝合机构不再转动;当缝合机构需要转动时,电磁驱动模块15得电,吸附住卡位块16,缝合机构转动。
缝合机构包含第一驱动线轮5、第二驱动线轮9、第一导向槽19、第二导向槽8、第一导向套筒13、第二导向套筒11、缝合线轮4、圆弧保护外壳10以及缝合针7,可进一步区分为第一驱动模块和第二驱动模块;
上述的第一缝合针柱6、第二缝合针柱12为圆柱体结构,在第一缝合针柱6和第二缝合针柱12的上部均各自开有一圆孔,圆孔内设置电磁铁,通过控制电磁铁的通电与否,可以控制缝合针7与第一缝合针柱6、第二缝合针柱12相吸或断开;缝合针7头部穿过第二缝合针柱12,尾部位于第一缝合针柱6内;
第一缝合针柱6、第二缝合针柱12的下部均为方形滑块结构,第一缝合针柱6的下部方形滑块与导向槽19配合;第二缝合针柱12与导向槽8配合;在导向套筒11的外壁上设置弧形槽、导向套筒13的外壁上设置有弧形槽,第一缝合针柱6的头部穿过导向套筒13上的弧形槽,头部暴露在导向套筒13外,可以沿着导向套筒13上的弧形槽来回滑动;
第二缝合针柱12的头部穿过导向套筒11上的弧形槽,头部暴露在导向套筒11外,可以沿着导向套筒11上的弧形槽来回滑动;
缝合线轮4与第一驱动线轮5、第一驱动线轮5与第一导向槽19、第二导向槽8与第二驱动线轮9均通过螺柱进行连接;第一驱动线轮5控制第一导向槽19转动,第二驱动线轮9控制第二导向槽8转动,两个导向槽可以独立转动,进而使得第一缝合针柱6和第二缝合针柱12可以独立转动。
上述的缝合线轮4、第一驱动线轮5、第一导向槽19、第二导向槽8、第二驱动线轮9位于同一条直线上;
进一步的,在第一驱动线轮5上缠绕有第一和第二柔性驱动线;在第二驱动线轮9上缠绕有第三柔性驱动线和第四柔性驱动线,第一驱动线轮5上的第一柔性驱动线穿过导管1,经过位于第一导向套筒上的导向轮转向后,缠绕在第一驱动线轮上,控制第一驱动线轮5顺时针转动,第二柔性驱动线穿过导管1,经过位于第一导向套筒上的另一个导向轮转向后,缠绕在第一驱动线轮上,控制第一驱动线轮5逆时针转动,进而第一驱动线轮5带动第一导向槽19顺时针或者逆时针转动;
同样的,第二驱动线轮9上的第三柔性驱动线穿过导管1,经过位于第二导向套筒上的一个导向轮转向后,缠绕在第二驱动线轮9,控制第二驱动线轮9顺时针转动,
第四柔性驱动线穿过导管1,经过位于第二导向套筒上的另一个导向轮转向后,缠绕在第二驱动线轮9,控制第二驱动线轮9逆时针转动;第二驱动线轮9带动第二导向槽8转动;
通过控制驱动线的缠绕方向可控制驱动线轮的旋转,进一步带动导向槽8、导向槽19旋转,从而使得缝合针柱6、缝合针柱12在导向套筒的圆弧轨迹上运动;最后,在第二导向套筒11右侧接有一圆弧保护壳10,以避免装置在工作工程中刮伤组织。
在缝合线轮4上缠绕有缝合线,缝合针7的尾部与缝合线轮4上的缝合线相连,且缝合针7为一个弧形针。
进一步的,上述的缝合线、驱动线可以通过手动控制,也可以通过电机控制;若通过电机控制,可以实现自动化控制,在完成一轮缝合后,可手动控制进入下一轮缝合,将缝合过程拆解为多个缝合单元,通过控制缝合单元的个数即可实现对缝合长度的控制。缝合后同样操作缝合已挂组织的缝合线即可完成结扎操作。
深部组织结扎缝合过程如下;
1、保持导管1和缝合系统为平行状态,通过鼻腔将缝合系统运送到指定位置。
2、根据需要缝合组织角度,修改转向齿轮2方向,使缝合针7的针头垂直于需缝合组织。
3、通过导管控制缝合系统位置,使其靠近组织,操纵驱动线导管1,使第一缝合针柱6连带着缝合针7通过第一导向套筒13穿过组织,此时缝合针处于贯穿组织的状态。
4、当缝合针7穿过组织后,第二缝合针柱12电磁件通电吸附缝合针7,第一缝合针柱6电磁件断电与缝合针电磁分离;
5、第二缝合针柱12连带着缝合针7通过第二导向套筒11继续向前运转,直到缝合针7完全穿过组织完成第一轮缝合。
6、通过导管调整缝合系统位置,使其离开组织,第二缝合针柱12反向旋转,回到初始位置,此时缝合针针尾再次回到第一缝合针柱6上端圆孔位置,电磁件通电吸附缝合针7,随后第二缝合针柱12电磁件断电与缝合针7电磁分离,第一缝合针柱反向旋转回到初始工作位置。
7、随后继续调缝合系统位置,使其靠近下一针需要缝合的组织附近,重复3-6步骤完成下一轮缝合工作。
8、根据组织缝合要求完成相当轮次缝合后,调整驱动线导管1及转向齿轮2的角度,使针头垂直于上一轮完成的缝合线。
9、重复上述步骤3-6步骤使针挂住上一轮完成的缝合线,根据要求完成结扎相当轮次的缝合,拉紧缝线,此时一次缝合及结扎操作完成。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诸如第一和第二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 一种可连续使用的钳式深部组织缝合器械
- 一种有效快速完成深部组织缝合的器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