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含氨氮污水的回收膜装置以及回收膜工艺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7:50


一种含氨氮污水的回收膜装置以及回收膜工艺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污水处理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含氨氮污水的回收膜装置以及回收膜工艺。

背景技术

目前,污水中具有氨氮,其中含化合物的氨氮物质不稳定,会释放出氨气,通过将释放出的氨气不断吸收并收集,减少污水中氨氮含量,以对含氨氮污水进行回收利用。

现对含氨气进行吸收的方式有膜吸收法,通常使用分离膜件进行氨气的吸收,分离膜件内设置有分离膜,使用时污水通过分离膜内部,稀酸液通过分离膜外部,污水中的氨气通过将分离膜溢出至分离膜外部被稀酸液吸收,由于化学平衡的原理,一但游离的氨气通过膜壁孔被膜外侧酸吸收液反应后就会破坏污水中的化学平衡从而将进一步分解污水中的化合物氨氮达到去除的目的。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现常将污水通过单组分离膜件后即进入下一工序的处理,对一些含氨氮物质较多的污水处理效果不够强。

发明内容

为了提高对含氨氮污水的处理效果,本申请提供一种含氨氮污水的回收膜装置以及回收膜工艺。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含氨氮污水的回收膜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含氨氮污水的回收膜装置,包括分离膜组,所述分离膜组设置有至少两组,每组所述分离膜组包括至少一个分离膜件,且各所述分离膜组中的所述分离膜件相互一一对应;

所述分离膜件具有供污水流经的污水进口与污水出口,所述分离膜组还具有供所述稀酸液流经的稀酸进口与稀酸出口;于对应的相邻两所述分离膜件中,其中一所述分离膜件的所述污水出口与另一所述分离膜件的所述污水进口连通有第一管道,其中一所述分离膜件的所述稀酸出口与另一所述分离膜件的所述稀酸进口连通有第二管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至少两个分离膜组,且将各分离膜组中分离膜架的进出口依次连通,从而能够根据污水中的含氨氮量调节分离膜组的数量,使污水处理时进过多个分离膜件进行过滤,以提高污水中含氨氮物质的处理效果。

可选的,回收装置还包括用于输送污水的进水总管、出水总管、进水支管以及出水支管,靠近所述进水总管一侧的所述分离膜组中所述分离膜件的污水进口通过所述进水支管连通于所述进水总管,所述进水支管上具有进水阀,远离所述进水总管一侧的所述分离膜组中所述分离膜件的污水出口通过所述出水支管连通于所述出水总管,所述出水支管上具有出水阀。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进水总管与进水支管连通,出水总管与出水支管连通,以将污水分散至分离膜组的各分离膜件中,以提高对污水的处理效率。

可选的,回收装置还包括液体冲洗总管以及气体冲洗总管,所述液体冲洗总管连通有分别与各所述出水支管连通的液体冲洗支管,所述液体冲洗支管上具有第一冲洗阀,所述气体冲洗总管连通有分别与各所述出水支管连通的气体冲洗支管,所述气体冲洗支管上具有第二冲洗阀。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液体冲洗总管与气体冲洗总管在分离膜件内杂质堆积时对分离膜件进行反冲洗,以提高分离膜件的分离效果。

可选的,回收装置还包括污水循环总管以及污水循环支管,所述污水循环总管连通至所述液体冲洗总管,所述污水循环支管与所述进水支管一一对应,所述污水循环支管连通于所述污水循环支管以及对应的所述进水支管之间,且所述污水循环总管上具有第一污水阀,所述污水循环支管上具有第二污水阀。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污水从出水支管移出时将通过液体冲洗支管将过滤后的污水送入污水循环总管上,再通过污水循环支管以及进水支管重新进入分离膜件中进行过滤,以实现污水的循环过滤,进一步提高污水过滤效果。

可选的,回收装置还包括收集组件以及用于输送稀酸液的进酸总管、出酸总管、进酸支管以及出酸支管,靠近所述进酸总管一侧的所述分离膜组中所述分离膜件的稀酸进口通过所述进酸支管连通于所述进酸总管,所述进酸支管上具有进酸阀,远离所述进酸总管一侧的所述分离膜组中所述分离膜件的稀酸出口通过所述出酸支管连通于所述出酸总管,所述出酸支管上具有出酸阀,且所述收集组件连通所述进酸总管以及所述出酸总管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收集组件与进酸总管以及出酸总管之间以实现稀酸的循环,稀酸依次经过进酸总管、进酸支管、第二管道、出酸支管、出酸总管、收集组件,再通过收集组件回到进酸总管。

可选的,所述出酸总管上设置有用于对稀酸液进行冷却的冷却筒,所述冷却筒具有相互分隔且能够进行热量交换的稀酸腔以及冷却腔,所述冷却筒上具有与所述稀酸腔连通的入酸口与出酸口,且所述入酸口与所述出酸总管连通,所述出酸口与所述收集组件连通;所述冷却腔用于流通冷却液,且所述冷却筒上具有与所述冷却腔连通的入液口与出液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稀酸液吸收氨气时会产生热量,稀酸液从出酸总管流出时进入到冷却筒内的稀酸腔中,通过稀酸腔流出至收集组件,稀酸液在稀酸腔过程中通过时,冷却液从冷却腔中流过,从而使冷却液吸收稀酸腔中稀酸液的热量,以对稀酸液进行降温冷却。

可选的,所述冷却筒包括外筒、内筒以及导温块,所述内筒设置于所述外筒内,所述冷却腔形成于所述外筒与所述内筒之间,所述稀酸腔形成于所述内筒中,所述导温块设置于所述内筒中沿稀酸液流向设置有多个,且所述导温块上设置有多个流孔,以供稀酸液通过所述流孔从所述入酸口流至所述出酸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稀酸液通过流孔流经冷却筒,以对稀酸液进行分散,从使导温块进一步吸收稀酸液的热量,提高对稀酸液的降温效果。

可选的,所述流孔于所述导温块上同轴设置有两圈,每圈的所述流孔数量一致,所述流孔具有直线段与倾斜段,所述倾斜段连通于所述直线段远离所述入酸口的一端,且所述导温块外圈所述流孔的所述倾斜段与相邻所述导温块内圈所述流孔的所述倾斜段相对,所述导温块内圈所述流孔的倾斜段与相邻所述导温块外圈所述流孔的所述直线段相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稀酸液在导温块之间的流动过程中,在靠近冷却腔与远离冷却腔之间的状态进行切换,使稀酸液降温均匀,且增加稀酸液流经导温块的行程,进一步提高对稀酸液冷却的效果。

可选的,所述外筒上具有转轴以及驱动件,所述驱动件设置于所述外筒外部用于驱动所述转轴转动,所述转轴延伸至所述稀酸腔内并同轴穿设过所述导温块,且间隔的所述导温块与所述转轴相连,以使所述转轴转动时带动相邻两所述导温块之间相对转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转轴带动间隔设置的导温块转动,以延长稀酸液在导温块中留存的时间,进一步将稀酸液的热量导向导温块。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含氨氮污水的膜回收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S1,将污水通过污水进口送入其中一个分离膜组中的分离膜件进行过滤,然后污水从污水出口移动至第一管道,第一管道的污水移动至下一分离膜组中分离膜件的污水进口处进行下一步的过滤,使污水依次在分离膜组的分离膜件中进行流动;

S2,将稀酸液通过稀酸进口送入其中一个分离膜组的分离膜件中,以对分离膜件中释放出的氨气进行吸收,然后污水从分离膜件的稀酸进口处通过第二管道移动至下一分离膜组的分离膜件中,使稀酸液依次在分离膜组的分离膜件中进行流动,且稀酸液的流动方向与污水的流动方向相反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通过设置多个分离膜组,将污水通过多个分离膜件,以提高污水中含氨氮物质的处理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冷却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冷却筒的剖视图;

图6是图5中C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导温块的透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1、分离膜组;101、分离膜件;2、污水进口;3、污水出口;4、稀酸进口;5、稀酸出口;6、第一管道;7、第二管道;8、进水总管;9、出水总管;10、进水支管;11、出水支管;12、进水阀;13、出水阀;14、液体冲洗总管;15、气体冲洗总管;16、液体冲洗支管;17、第一冲洗阀;18、气体冲洗支管;19、第二冲洗阀;20、污水循环总管;21、污水循环支管;22、第一污水阀;23、第二污水阀;24、进酸总管;25、出酸总管;26、进酸支管;27、出酸支管;28、进酸阀;29、出酸阀;30、第一阀;31、第二阀;32、取样管;33、酸计量槽;34、取样阀;35、启闭阀;36、精密过滤器;37、清洗泵;38、清洗箱;39、进酸管道;40、冷却筒;401、外筒;402、内筒;403、导温块;41、稀酸腔;42、冷却腔;43、入酸口;44、出酸口;45、入液口;46、出液口;47、流孔;471、直线段;472、倾斜段;48、转轴;49、驱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7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含氨氮污水的回收膜装置。参照图1,含氨氮污水的回收装置包括依次连通的多个分离膜组1,每个分离膜组1中均具有至少一个分离膜件101,分离膜件101用于将污水中的氨气进行分离,且各分离膜组1中的分离膜件101一一对应。

参照图1和图2,分离膜件101为现有的氨氮分离膜筒,包括呈圆筒状的主筒,主筒内同轴安装有围合成圆筒状的内膜,内膜外径小于主筒内径,内膜材料为具有疏水透气的性能的中空纤维膜丝;主筒相互远离的两端分别具有与内膜围合成的内腔连通的污水进口2与污水出口3,主筒相互远离的两端外侧壁分别具有稀酸进口4与稀酸出口5,稀酸进口4与稀酸出口5均连通于主筒内壁以及内膜外壁之间的空间,且污水进口2与稀酸出口5位于同一端,污水出口3与稀酸进口4位于同一端。

对污水进行处理时,污水流入内膜围合成的空间中,稀酸液流入内膜与主筒之间,污水与稀酸液被内膜分隔开,污水中的氨气透过内膜游离至内膜与主筒之间而被稀酸液吸收,且污水流向与稀酸液流向相反。在本实施例中,稀酸液为稀硫酸,稀硫酸与氨气反应生成硫酸铵。

参照图1和图2,在本实施例中,分离膜组1具有两组,每组中的分离膜件101具有五个,两组分离膜组1沿直线方向排列,且两组分离膜组1中的五个分离膜件101的位置相互一一对应。在对应的两个分离膜件101中,其中一个分离膜件101的污水出口3与另一个分离膜件101的污水进口2之间连接并连通有第一管道6,以使得污水从上一分离膜件101中流出后流入下一分离膜件101中,且第一管道6上具有对第一管道6进行启闭的第一阀30;其中一个分离膜件101的稀酸出口5与另一个分离膜件101的稀酸进口4连接并连通有第二管道7,以使得稀酸液从上一分离膜件101中流出后流入下一分离膜件101,且第二管道7上具有对第二管道7进行启闭的第二阀31。

为了便于对污水的输送,回收装置还包括进水总管8、出水总管9、进水支管10以及出水支管11,进水总管8与出水总管9分别位于两个分离膜组1相互背离的一侧。

参照图1和图2,进水总管8连通污水的上一级处理单元,进水支管10的数量与单个分离膜组1中分离膜件101的数量一致,且进水支管10与靠近进水总管8一侧分离膜组1中的分离膜件101一一对应,进水支管10一端连接并连通于对应分离膜件101的污水进口2处,进水支管10相对的另一端连接并连通于进水总管8处,且进水支管10上具有对进水支管10进行启闭的进水阀12,以使得进水总管8能够将污水通过进水支管10分配至各分离膜件101处。

出水总管9连通污水的下一级处理单元,出水支管11的数量与进水支管10数量一致,出水支管11与靠近出水总管9一侧分离膜组1中的分离膜件101一一对应,出水支管11一端连接并连通于对应分离膜件101的污水出口3处,出水支管11相对的另一端连接并连通与出水总管9处,且出水支管11上具有对出水支管11进行启闭的出水阀13,以使得从分离膜件101中流出的污水能够通过出水支管11汇入到出水总管9处。

参照图1和图2,同理,为了便于对稀酸液的输送,回收装置还包括收集组件、进酸总管24、出酸总管25、进酸支管26以及出酸支管27,收集组件设置于进酸总管24的进口以及出酸总管25的出口之间,进酸总管24与出酸总管25分别位于两个分离膜组1相互背离的一侧,且进酸总管24与出水总管9同侧,出酸总管25与进水总管8同侧。

进酸支管26的数量与出水支管11的数量一致,且进酸支管26与靠近进酸总管24一侧分离膜组1中的分离膜件101一一对应,进酸支管26一端连接并连通于对应分离膜件101的稀酸进口4处,进酸支管26另一端连接并连通于进酸总管24处,且进酸支管26上具有对进酸支管26进行启闭的进酸阀28,以使得进酸总管24能够将稀酸液通过进酸支管26分配至各分离膜件101中。

出酸支管27的数量与进酸支管26的数量一致,且出酸支管27与靠近出酸总管25一侧分离膜组1中的分离膜件101一一对应,出酸支管27一端连接并连接于对应分离膜件101的稀酸出口5处,出酸支管27另一端连接并连通于出酸总管25处,且出酸支管27上具有对出酸支管27进行启闭的出酸阀29,以使得从分离膜件101中流出的稀酸液能够通过出酸支管27汇入到出酸总管25处。

本实施例中的收集组件包括循环酸槽(未在图中示出),循环酸槽用于收集稀酸液,且对浓度不够的稀酸液进行加酸。使用时,出酸总管25处输出的稀酸液运输至循环酸槽中,而循环酸槽中的稀酸液经过补酸后通过循环泵输送至进酸总管24中,从而实现稀酸液的循环,且出酸总管25的出口处参见图1中的A点,循环泵与进酸总管24的连接点参见图1中的B点。

参照图2,进一步的,进酸总管24还另外连通有取样管32,取样管32一段连通至进酸总管24上,取样管32另一端连通有酸计量槽33,且取样管32上具有取样阀34,取样阀34为止逆阀,通过取样管32将稀酸液提取至酸计量槽33内测量稀酸液的浓度。

参照图1和图3,进一步的,污水经过分离膜件101时可能会在分离膜件101内留下杂质,影响内膜的透气效果,为此,回收装置还包括液体冲洗总管14、液体冲洗支管16、气体冲洗总管15以及气体冲洗支管18。

液体冲洗总管14一端连通自来水水源,且液体冲洗总管14上具有对液体冲洗总管14进行启闭的启闭阀35。液体冲洗支管16的数量与出水支管11的数量一致并与出水支管11一一对应,且液体冲洗支管16一端连接并连通于对应的出水支管11上,液体冲洗支管16上具有对液体冲洗支管16进行启闭的第一冲洗阀17,第一冲洗阀17远离液体冲洗总管14的一端与出水支管11远离出水总管9的一端连通。自来水通过液体冲水总管流动至各液体冲洗支管16上,再从各液体冲洗支管16流动至出水支管11上,通过出水支管11向靠近进水支管10方向流动对分离膜件101进行反冲洗,冲洗出的水流流至中水池(未在图中示出),之后再从中水池将水抽调至自来水管进行反冲洗。

气体冲洗总管15一端连通压缩空气气源,气体冲洗支管18与出水支管11一一对应,且气体冲洗支管18一端连接并连通至出水支管11上,气体冲洗支管18相对的另一端连通至气体冲洗总管15上,气体冲洗支管18上具有对气体冲洗支管18进行启闭的第二冲洗阀19,第二冲洗阀19远离气体冲洗总管15的一端与出水支管11远离出水总管9的一端连通。压缩空气通过气体冲洗总管15输送至气体冲洗支管18,再由气体冲洗支管18输送至出水支管11,通过出水支管11向靠近进水支管10方向对分离膜件101进行气洗。

参照图1和图3,更进一步的,回收装置还包括污水循环总管20以及污水循环支管21,污水循环总管20一端连接并连通至液体冲洗总管14,污水循环总管20远离液体冲洗总管14的一端延伸至与靠近进水总管8的一侧,且污水循环总管20靠近液体冲洗总管14的一端具有对污水循环总管20进行启闭的第一污水阀22。

污水循环支管21与进水支管10一一对应,污水循环支管21一端连接并连通至对应的进水支管10上,污水循环支管21相对的另一端连接并连通至污水循环总管20上,污水循环支管21上具有对污水循环支管21进行启闭的第二污水阀23,第二污水阀23远离污水循环总管20的一端与进水阀12远离进水总管8的一端连通。且污水循环总管20靠近污水循环支管21的一端依次设置有精密过滤器36、清洗泵37以及清洗箱38。

污水从污水出口3输出时,先将出水阀13与第二冲洗阀19关闭,且第一冲洗阀17开启,经过过滤后的污水通过清洗泵37的吸引通过精密过滤器36过滤后进入清洗箱38中进行收集,再通过污水循环总管20将清洗箱38中的污水输送至各污水循环支管21处,污水循环支管21再将污水通过进水支管10送入分离膜件101中进行再次处理,以实现污水的循环处理。且清洗箱38连通有进酸管道39,当过滤后的废水PH值较高时,通过向清洗箱38中加酸以调节废水的PH值。

此外,进水阀12与分离膜件101之间的进水支管10上具有就地压力显示表以及流量计;第一阀30背离进水支管10一侧的第一管道6上具有就地压力显示表;出水阀13与分离膜件101之间的出水支管11上具有就地压力显示表;进酸阀28与分离膜件101之间的进酸支管26上具有就地压力显示表、流量计以及温度计;第二阀31靠近进酸支管26一侧的第二改到上具有就地压力显示表和流量计;出酸阀29与分离膜件101之间的出酸支管27上具有就地压力显示表和流量计;污水循环总管20上具有就地压力显示表。

参照图2和图4,进一步的,由于稀酸液吸收氨气时会产生热量,出酸总管25上设置有冷却筒40,稀酸液经过冷却筒40冷却后再输向收集组件。

参照图4和图5,冷却筒40包括外筒401、内筒402以及导温块403,外筒401与内筒402均呈圆筒状,且内筒402外径小于外筒401内径,内筒402同轴安装于外筒401内。外筒401上下两端可拆卸连接有密封盖,内筒402固定于外筒401下端的密封盖上以使得内筒402与外筒401同轴设置。

外筒401上端密封盖上开设有入酸口43,外筒401下端密封盖上开设有出酸口44,入酸口43与出酸口44上均连通有管道。内筒402围合成的内腔形成为稀酸腔41,稀酸腔41与入酸口43及出酸口44连通,出酸总管25连通至入酸口43的管道,出酸口44的管道连通至收集组件,以使得出酸总管25中的稀酸液进入内筒402的稀酸腔41中,经过稀酸腔41从出酸口44流至收集组件。

外筒401内壁以及内筒402外壁之间的空间形成冷却腔42,且冷却腔42与稀酸腔41由内筒402隔离。外筒401下端外侧壁上开设有入液口45,外筒401上端外侧壁上开设有出液口46,入液口45与出液口46均与冷却腔42连通,且入液口45与出液口46上均连通有管道,入液口45的管道与出液口46的管道均连通至冷却塔(未在图中示出),入液口45的管道将冷却塔的冷却液抽调至冷却腔42中,冷却液吸收热量后从出液口46流出外筒401流回冷却塔。

参照图5和图6,导温块403呈圆柱状,且导温块403的外径与内筒402的内径一致,导温块403于内筒402中同轴叠合有多个。叠合后整体导温块403的高度小于内筒402高度,以使得上端的导温块403于入酸口43之间以及下端的导温块403与出酸口44之间均留有供稀酸液流动的空间。每个导温块403上均开设有多个流孔47,流孔47于导温块403上设置有两圈,两圈导温块403形成的环圈与导温块403同轴设置,且导温块403内外两圈流孔47的数量一致,每圈流孔47之间均匀间隔设置,且相邻两个导温块403的流孔47一一对应。

参照图5和图7,导温块403与内筒402材质均为石墨,具有良好的导热与散热性能。稀酸液从入酸口43进入内筒402中时,稀酸液通过流孔47分布至导温块403中,以将温度传递给导温块403与内筒402,且在相邻两个导温块403之间,稀酸液通过从上一个导温块403的流孔47流至下一个导温块403的流孔47以进行传递,使得稀酸液能够流经导温块403从出酸口44流出。稀酸液在导温块403之间传递的过程中,冷却液不间断的从入液口45向出液口46流动,使得内筒402与导温块403不断将热量传递给冷却液,从而热量从稀酸液传递至导温块403内筒402再传递至冷却液,以使得稀酸液冷却。

参照图5和图7,具体的,每个流孔47均具有直线段471与倾斜段472,直线段471从导温块403顶面起始,沿平行导温块403轴线方向延伸至导温块403中,倾斜段472连通并接续于直线段471底端,且倾斜段472沿倾斜方向贯通导温块403底面。导温块403外圈流孔47的倾斜段472沿导温块403径向朝靠近导温块403圆心方向朝下倾斜,以使得导温块403外圈流孔47的倾斜段472底部与同个导温块403内圈径向方向上的流孔47直线段471相对,且导温块403外圈流孔47的倾斜段472底部与相邻导温块403内圈流孔47的直线段471相连通。

导温块403内圈流孔47的倾斜段472朝靠近导温块403外周方向向下倾斜,以使得导温块403内圈流孔47的倾斜段472底部与相邻导温块403外圈流孔47的直线段471相连通,且导温块403内圈流孔47的倾斜段472与导温块403外圈流孔47的倾斜段472相错开。

从而,当稀酸液从上一个导温块403流动至下一个导温块403时,上一个导温块403内圈流孔47的稀酸液流动至下一个导温块403的外圈流孔47中,上一个导温块403外圈流孔47的稀酸液流动至下一个导温块403的内圈流孔47中,以使得稀酸液传热均匀。

参照图4和图5,进一步的,外筒401的上端密封盖上安装有转轴48以及驱动件49,驱动件49为与转轴48相连的驱动电机,转轴48与外筒401同轴设置。转轴48向下穿设过各导温块403转动连接至外筒401下端的密封盖上。且间隔的导温块403与转轴48相连,其余导温块403与内筒402相固定,以使得驱动件49驱动转轴48移动时,带动与转轴48相连的导温块403转动,从而相邻两导温块403之间发生相对转动,从而时相邻两个导温块403之间的流孔47在连通与错位闭合状态之间切换,以增加稀酸液在导温块403内留存的时间,进一步对稀酸液进行降温。此外,冷却筒40可以竖向放置,也可以卧倒放置。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含氨氮污水的回收膜装置的实施原理为:将污水从进水总管8送入分离膜组1的分离膜件101中,将稀酸液从进酸总管24送入分离膜组1的分离膜件101中,且污水的流动方向与稀酸液的流动方向相反,使得稀酸液流动过程中吸收污水中溢出的氨气。且稀酸液沿收集组件、进酸总管24、进酸支管26、第二管道7、出酸支管27、出酸总管25再至收集组件的顺序循环使用,污水通过污水循环总管20以及污水循环支管21循环处理,处理完成的污水从出水总管9中流出。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含氨氮污水的膜回收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S1,将污水通过污水进口2送入其中一个分离膜组1中的分离膜件101进行过滤,然后污水从污水出口3移动至第一管道6,第一管道6的污水移动至下一分离膜组1中分离膜件101的污水进口2处进行下一步的过滤,使污水依次在分离膜组1的分离膜件101中进行流动;

S2,出水阀13、第二冲洗阀19以及进水阀12关闭,污水从液体冲洗支管16流动至污水循环总管20,再从污水循环总管20流动至污水循环支管21,再从污水循环支管21流动至进水支管10,从进水支管10处重新进入分离膜组1进行处理,实现污水的循环处理;

S3,污水在分离膜组1中流动时,稀酸液从收集组件吸取至进酸总管24,再流入进酸支管26,然后进入分离膜组1的分离膜件101中对氨气进行吸收,然后污水从分离膜件101的稀酸进口4处通过第二管道7移动至下一分离膜组1的分离膜件101中,使稀酸液依次在分离膜组1的分离膜件101中进行流动,之后稀酸液从出酸支管27流入出酸总管25,再从出酸总管25流至冷却器中进行冷却,冷却后的稀酸液从冷却器流向收集组件,以实现稀酸液的循环。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相关技术
  • 一种改性聚酯切片的制备方法、聚酯切片和聚酯纤维
  • 一种利用有机羧酸镉盐制备高透光折射率可调的聚酯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 一种改性聚酯纤维的制备方法以及含该聚酯纤维的面膜基布
  • 改性聚酯纤维的制备方法及由该方法制备的改性聚酯纤维
技术分类

06120116467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