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蓝藻水热液制备蓝莓专用富硒液体肥的装置及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3:48:08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富硒液体肥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利用蓝藻水热液制备蓝莓专用富硒液体肥的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蓝藻的种类较多,主要包括蓝球藻、颤藻等,目前常常由于蓝藻的富营养化导致蓝藻暴发,从而大量消耗水中的氧气,致使很多水中的生物无法生长,甚至死亡,因此需要及时的对暴发的蓝藻进行处理,目前多采用焚烧和填埋的方式,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存在二次污染的问题,并且,蓝藻中富含氮、磷、钾等植物所需营养元素,采用焚烧和填埋的方式处理蓝藻较为浪费。
因此,有必要提供利用蓝藻水热液制备蓝莓专用富硒液体肥的装置及方法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利用蓝藻水热液制备蓝莓专用富硒液体肥的装置,包括:
发酵罐,其具有一排气口,一排液口以及一进气口;
曝气泵,其泵气端与所述发酵罐的进气口相连通;
收集筒,其采用收集管与所述发酵罐的排液口相连通;以及
碎化添料机构,其能够对料体进行碎化磨粉处理,以便补充至所述发酵罐中。
进一步,作为优选,所述碎化添料机构包括:
安装座;
处理座,固定于所述安装座中,且所述处理座的中部开设有处理槽,所述处理槽上按顺时针方向依次连通有进料口、处理口以及排料口;
下料斗,固定于所述处理座上且与所述进料口相连通,且所述下料斗中转动设置有初级破碎刀;
磨粉机构,设置于所述处理座上,且所述磨粉机构的进料端与所述排料口相连通;以及
驱动机构,其输出端伸入至所述处理口位置处,用于对处理槽中的料体进行捣碎处理。
进一步,作为优选,所述进料口的上方设置有拦截网一,所述排料口的下方设置有拦截网二,所述拦截网二的孔径小于所述拦截网一的孔径。
进一步,作为优选,所述处理槽的内壁上布有破碎齿。
进一步,作为优选,所述驱动机构包括:
滑动塞,其滑动设置于滑槽内,所述滑槽开设于处理座中,且与处理口同轴设置;
振荡弹簧,其一端与所述滑动塞相连,另一端采用杆体与振荡球相连,所述振荡球的表面布有碾碎齿,所述杆体还采用导向杆限位滑动穿过所述滑动塞;以及
驱动杆一,其一端与所述滑动塞相铰接,另一端与驱动杆二相铰接,所述驱动杆二的另一端转动设置于安装座上且由外部电机驱动转动。
进一步,作为优选,所述进料口的中心轴线与处理口的中心轴线相垂直设置,所述处理口的中心轴线与排料口的中心轴线相垂直设置,所述处理口的中心轴线为倾斜设置,且自左向右逐渐向上倾斜。
进一步,作为优选,所述处理槽中还转动设置有载料转球,所述载料转球为具有四分之一开口的空腔结构,且通过转动能够实现收料、存料和放料,且所述载料转球的内外表面布有破碎齿,所述载料转球能够容置振荡球。
进一步,作为优选,所述磨粉机构包括磨粉锥,其转动设置于滑座上,且由底部电机驱动,所述滑座滑动设置于安装筒中,所述安装筒固定连通于磨粉锥槽的下方,所述磨粉锥槽的另一端与排料口相连通,所述滑座的滑动动作由固定于安装筒上的伸缩杆所驱动,所述安装筒上还采用排料管与发酵罐相连通。
进一步,作为优选,所述发酵罐中转动设置有搅拌叶,所述搅拌叶由位于所述发酵罐上方的搅拌电机所驱动;
所述收集管中还连通有补液管。
利用蓝藻水热液制备蓝莓专用富硒液体肥的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S1.将干燥后的蓝藻送入至碎化添料机构进行碎化磨粉处理,之后送入发酵罐中;
S2.向发酵罐中加入水体并进行加热从而进行水热反应,制成蓝藻水热液;
S3.利用碎化添料机构将秸秆和芦苇进行碎化磨粉处理,并送至发酵罐内,与蓝藻水热液一同在发酵罐内连续逐级厌氧发酵,此时搅拌电机定期搅拌;
S4.通过曝气泵进行曝气处理,在去除臭味的同时进行好氧发酵,此时搅拌电机定期搅拌;
S5.通过收集管进行收集,并且通过补液管向收集管中持续补充复合硒肥液。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了利用蓝藻水热液制备蓝莓专用富硒液体肥的装置及方法,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中,在制备时,碎化添料机构能够制备蓝藻粉末、秸秆粉末以及芦苇粉末,其中先将蓝藻粉末制备成蓝藻水热液然后同秸秆粉末和芦苇粉末一同发酵,最后补充复合硒肥液即可,其中,在对料体进行处理时,先利用初级破碎刀进行初步的破碎处理,通过载料转球的转动能够从进料口位置处进行收料,然后继续转动,直至振荡球能够容置所述载料转球中,此时通过振荡球的振荡能够实现捣碎处理,之后,载料转球继续转动则能够将捣碎后的料体送至排料口处,从而提高了整体的处理效率,最后再经过磨粉机构进行磨粉处理,有利于后续的充分混合调配;另外,通过添加蓝藻能够有效地为蓝莓的生长提供充足的氮磷钾元素,同时通过混合复合硒肥液能够为蓝莓的生长提供了微量元素,有利于促进蓝莓对各有机质的吸收达到均衡。
附图说明
图1为利用蓝藻水热液制备蓝莓专用富硒液体肥的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利用蓝藻水热液制备蓝莓专用富硒液体肥的装置法中碎化添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部分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发酵罐;2、搅拌电机;3、曝气泵;4、收集管;5、收集筒;6、补液管;7、碎化添料机构;71、安装座;72、处理座;73、处理槽;74、进料口;75、处理口;76、排料口;77、驱动机构;78、磨粉锥;79、滑座;710、安装筒;711、排料管;712、下料斗;713、磨粉锥槽;714、载料转球;715、拦截网一;716、拦截网二;771、滑动塞;772、振荡弹簧;773、导向杆;774、振荡球;775、驱动杆一;776、驱动杆二。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3,本发明提供了利用蓝藻水热液制备蓝莓专用富硒液体肥的装置,包括:
发酵罐1,其具有一排气口,一排液口以及一进气口;
曝气泵3,其泵气端与所述发酵罐1的进气口相连通;
收集筒5,其采用收集管4与所述发酵罐1的排液口相连通;以及
碎化添料机构7,其能够对料体进行碎化磨粉处理,以便补充至所述发酵罐1中。
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述碎化添料机构7包括:
安装座71;
处理座72,固定于所述安装座71中,且所述处理座72的中部开设有处理槽73,所述处理槽73上按顺时针方向依次连通有进料口74、处理口75以及排料口76;
下料斗712,固定于所述处理座72上且与所述进料口74相连通,且所述下料斗712中转动设置有初级破碎刀,初级破碎刀由外部高速电机进行驱动转动;
磨粉机构,设置于所述处理座72上,且所述磨粉机构的进料端与所述排料口76相连通;以及
驱动机构77,其输出端伸入至所述处理口75位置处,用于对处理槽73中的料体进行捣碎处理,也就是说,在对料体进行处理时,先利用初级破碎刀进行初步的破碎处理,然后通过驱动机构对处理槽73中的破碎料体进行进一步的捣碎处理,最后再经过磨粉机构进行磨粉处理,有利于后续的充分混合调配。
本实施例中,所述进料口74的上方设置有拦截网一715,所述排料口76的下方设置有拦截网二716,所述拦截网二716的孔径小于所述拦截网一715的孔径。
作为较佳的实施例,所述处理槽73的内壁上布有破碎齿;所述处理槽73中还转动设置有载料转球714,所述载料转球714为具有四分之一开口的空腔结构,且通过转动能够实现收料、存料和放料,且所述载料转球的内外表面布有破碎齿,所述载料转球能够容置振荡球774,一方面,通过载料转球的转动能够从进料口74位置处进行收料,然后继续转动,直至振荡球能够容置所述载料转球中,此时通过振荡球的振荡能够实现捣碎处理,之后,载料转球继续转动则能够将捣碎后的料体送至排料口处,另外,在载料转球的转动过程中,其外部破碎齿能够与处理槽内壁上的破碎齿相配合进行辅助破碎处理,从而提高了整体的处理效率。
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述驱动机构77包括:
滑动塞771,其滑动设置于滑槽内,所述滑槽开设于处理座72中,且与处理口75同轴设置;
振荡弹簧772,其一端与所述滑动塞771相连,另一端采用杆体与振荡球774相连,所述振荡球774的表面布有碾碎齿,所述杆体还采用导向杆773限位滑动穿过所述滑动塞771;以及
驱动杆一775,其一端与所述滑动塞771相铰接,另一端与驱动杆二776相铰接,所述驱动杆二776的另一端转动设置于安装座71上且由外部电机驱动转动。
作为较佳的实施例,所述进料口74的中心轴线与处理口75的中心轴线相垂直设置,所述处理口75的中心轴线与排料口76的中心轴线相垂直设置,所述处理口75的中心轴线为倾斜设置,且自左向右逐渐向上倾斜,如此设置使得在对料体进行捣碎的过程中,料体不会随意外溢。
本实施例中,所述磨粉机构包括磨粉锥78,其转动设置于滑座79上,且由底部电机驱动,所述滑座79滑动设置于安装筒710中,所述安装筒710固定连通于磨粉锥槽713的下方,所述磨粉锥槽713的另一端与排料口76相连通,所述滑座79的滑动动作由固定于安装筒710上的伸缩杆所驱动,所述安装筒710上还采用排料管711与发酵罐1相连通,以便通过调节磨粉锥的高度来调节其磨粉粒径的大小。
作为较佳的实施例,所述发酵罐1中转动设置有搅拌叶,所述搅拌叶由位于所述发酵罐1上方的搅拌电机2所驱动;
所述收集管4中还连通有补液管6。
利用蓝藻水热液制备蓝莓专用富硒液体肥的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S1.将干燥后的蓝藻送入至碎化添料机构7进行碎化磨粉处理,之后送入发酵罐1中;
S2.向发酵罐1中加入水体并进行加热从而进行水热反应,制成蓝藻水热液;
S3.利用碎化添料机构将秸秆和芦苇进行碎化磨粉处理,并送至发酵罐内,与蓝藻水热液一同在发酵罐内连续逐级厌氧发酵,此时搅拌电机定期搅拌;
S4.通过曝气泵3进行曝气处理,在去除臭味的同时进行好氧发酵,此时搅拌电机定期搅拌;
S5.通过收集管4进行收集,并且通过补液管6向收集管4中持续补充复合硒肥液。
以上所述的,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