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含钒钛钢的生产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8:35:48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强度热连轧钢的生产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含钒钛钢平均晶粒尺寸控制在3μm以内,小尺寸纳米析出相比例控制在70%以上的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我国钢铁冶炼水平的提升,以及钢铁微合金化技术的发展,钒和钛在钢中的应用得到有效推广。已经从单一的钒或者钛微合金化方式发展为钒钛复合微合金化方式。钢的强度级别也由传统的600-700MPa级别向800MPa及以上级别发展。其中,1000MPa级别热轧高强钢目前市场上主要为热处理钢,很少有铁素体基加析出强化的钢。

经检索,CN 109023111 B公开了一种1000MPa级热轧汽车大梁钢及其生产方法,其组分按重量百分比计:C:0.10-0.20%,Mn:1.5-1.7%,Si≤0.10%,P≤0.015%,S≤0.005%,Nb:0.045-0.055%,Ti:0.08-0.10%,N≤40ppm,Als:0.025-0.06%,H≤0.002%,其余为余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采用深脱硫预处理-转炉冶炼-LF精炼-RH精炼-连铸-板坯加热-粗轧-精轧-超快冷的生产工艺,获得屈服强度≥750MPa,抗拉强度≥1000MPa,延伸率≥10%,180°冷弯d=4a合格,马氏体比例≥80%的成品钢。该发明采用Nb-Ti复合微合金化,结合快速冷却工艺,获得基体组织大部分为马氏体的钢,且未经过回火热处理,可以预想的到,该钢种韧性较低,成型性能较差,使用领域受限。

CN 201380021909.9公开了一种高强度薄钢板及其制造方法,其组分按重量百分比计:C:0.08-0.20%,Mn:0.1-3.0%,Si:0.3%以下,Al:0.10%以下,P:0.10%以下,S:0.030%以下,N:0.010%,V:0.20-0.80%,再添加Ti、Nb/Mo、B、Cr/Ni中的一组或两组,经过加热、粗轧、精轧、镀层退火,获得屈服强度1000MPa以上的薄钢板。

综上可知,现有大多数1000MPa级热处理钢添加高淬透性元素,或采用热处理工艺,或采用快速冷却工艺获得马氏体钢,存在成形性能较低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强度和成形性能匹配、生产工艺简单的铁素体基超高强热连轧钢及其生产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含钒钛钢的生产方法,该钢种显微组织为铁素体,抗拉强度高于1000MPa,平均晶粒尺寸控制在3μm以内,40nm以下的小尺寸析出相比例高于70%。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含钒钛钢的生产方法,含钒钛钢采用转炉冶炼-LF精炼-RH精炼-连铸-热轧的生产流程,包括如下步骤:

(1)将钢水采用转炉冶炼-LF精炼-RH精炼-连铸的方式,获得铸坯,含钒钛钢的主要合金元素按重量百分比计,包括:Ti:0.10-0.16%,V:0.08-0.12%,Mn:1.7-2.0%,C:0.08-0.10%,Mo:0.15-0.23%,Si:0.50-0.30%,Als:0.010-0.050%,Nb≤0.040%,P≤0.015%,S≤0.005%,其余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元素;

其中,上述含钒钛钢连铸过程中,采用低过热度浇铸,低过热度≤30℃,优选为20-30℃;

(2)将获得的铸坯经堆垛缓冷后装入加热炉中进行再加热,再热轧,之后控制冷却,获得含钒钛钢;

其中,上述含钒钛钢堆垛缓冷起始温度不低于600℃,优选为650-750℃;缓冷时间不低于24h,优选为24-48h;

热轧过程中,粗轧压缩比为4.7-7.2,精轧终轧温度为900-960℃;

冷却过程中,终冷温度为580-630℃。

进一步,上述含钒钛钢铸坯的厚度为200-250mm。

进一步,上述含钒钛钢板坯再加热温度为1220-1260℃,均热时间≥30min,优选为30-60min。

进一步,上述含钒钛钢精轧后的成品钢板的厚度为1.8~10mm。

进一步,上述含钒钛钢中间坯的厚度:当成品钢板的厚度为1.8~4mm时,中间坯厚度为34±2mm;当成品钢板的厚度为4~5.9mm时,中间坯的厚度为38±2mm;当成品钢板的厚度6~10mm时,中间坯的厚度为47±2mm。

进一步,上述含钒钛钢的热轧工艺为:粗轧开轧温度为1100-1160℃,粗轧终轧温度为1000-1050℃,粗轧压缩比为4.7-7.2,精轧开轧温度为990-1030℃,精轧终轧温度为900-960℃,精轧压缩比为5.0-18.0。

进一步,上述含钒钛钢粗轧后精轧前要通过保温罩保温。

进一步,上述含钒钛钢精轧时采用升速轧制,轧机出口速度≥5m/s。

进一步,上述含钒钛钢层流冷却方式为前段冷却,冷却速度≥20℃/s。

进一步,上述含钒钛钢冷却后进行卷取,卷曲后送入缓冷坑保温60-80h,缓冷坑入坑温度不得低于55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提供的钢无需进行热处理,具有生产成本低,设备适应力好,在普通热连轧线即可生产的特点。

(2)本发明提供的钢显微组织为铁素体+析出相,兼顾了强度和韧性,相比于马氏体组织的高强钢,成型性能更为优良。

(3)本发明提供了上述钢的显微组织和析出相尺寸的控制要点,为实现1000MPa级别超高强热轧钢的稳定生产提供具体的控制思路。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制备的钢的显微组织。

图2为实施例2制备的钢的显微组织。

图3为实施例3制备的钢的显微组织。

图4为实施例4制备的钢的显微组织。

图5为实施例1制备的钢的纳米TiC析出物形貌。

图6为实施例1制备的钢的纳米TiC析出物分布情况。

图7为对比例1制备的钢的显微组织。

图8为对比例2制备的钢的显微组织。

图9为对比例3制备的钢的显微组织。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了上述含钒钛钢的生产方法,下面对本发明所述钢种的生产工艺限制原因进行说明。

炼钢工序的中包过热度对铸坯组织的晶粒尺寸,以及铸坯中的成分偏析影响较大,中包过热度过高时,易造成铸态组织粗大,遗传到成品钢中,造成晶粒粗大;同时,中包过热度偏高还易导致铸坯成分偏析加重,在成品钢的轧制过程中易形成混晶组织。因此,本发明将中包过热度限制在30℃以内,优选为20-30℃。

堆垛缓冷的目的是使铸态组织均匀细小,否则,采用热送热装,一来粗大的铸态组织易遗传到成品钢中,造成晶粒粗大,使成品钢强度降低;二来600-800℃区间是铁素体和奥氏体两相区,采用热送热装时一般较难避免在该温度区间装钢,此时铸坯中部分奥氏体转变为铁素体,粗大的奥氏体与细小的铁素体共存,形成混晶组织,该异常组织在后续的加热和轧制过程中难以去除,会遗传到成品钢板中,造成成品钢晶粒不均匀,使成品钢的强度和韧性降低。因此,本发明限定铸坯堆垛缓冷后冷装入炉,且缓冷起始温度不低于600℃,缓冷时间不低于24h,优选堆垛缓冷起始温度为650-750℃,缓冷时间为24-48h。

板坯再加热的作用是使钒、钛等合金元素固溶,并在后续的轧制和冷却过程中充分析出。如果加热温度偏低,会使合金元素析出比率降低,如果加热温度偏高,易导致组织粗大。因此,本发明将板坯加热温度控制在1220-1260℃,均热时间限定在在30min以上,优选为30-60min。

粗轧工序能够通过轧制压下破碎粗大的铸态奥氏体组织,促进奥氏体动态再结晶,形成较为细小的奥氏体晶粒,同时也能破碎铸态的枝晶偏析,减轻成分偏析。本发明根据不同成品钢板厚度确定中间坯厚度,采用较低的中间坯厚度,保证较大的粗轧压缩比,本发明粗轧压缩比控制在4.7~7.2范围。

精轧过程能通过奥氏体未再接结晶变形,为后续的相变提供形核能和形核质点,促进晶粒细化。研究表明,降低精轧区奥氏体变形量,还可以降低γ/α相界γ侧C平衡浓度,使γ/α相界移动较近距离即能使相界附近γ侧C浓度达到平衡浓度,即减少相间析出面间距,促进相间析出。综上,降低精轧区奥氏体变形量,有利于减少形变诱导析出(>20nm),促进相间析出(<20nm),即增加小于20nm的小尺寸析出相比例,从而提高成品钢抗拉强度。因此,本发明采用较低的中间坯厚度,降低精轧区奥氏体变形量。

另外,采用较高的终轧温度时,精轧过程对应的温度也较高,有利于抑制形变诱导析出,同时,相变过程中的过冷度也增加,有利于促进相间析出。因此,本发明将终轧温度限定在900-960℃的较高范围,同时,由于轧制过程中钢卷尾部存在温降,可能造成终轧温度偏低,因此,本发明要求精轧前要通过保温罩保温,精轧时采用升速轧制,以减少卷尾温降。

层流冷却过程中会发生相变及相间析出,采用较快的冷却速度利于促进铁素体组织细化,促进相间析出,因此本发明将层流冷却方式限定为前段冷却,并要求冷却速度≥20℃/s。同时,由于600℃左右是TiC析出的鼻子点温度,因此,本发明将卷取温度设定在580-630℃,以促进铁素体过饱和析出。

缓冷坑保温主要是为了进一步促进铁素体过饱和析出,增加<20nm的小尺寸纳米析出相数量,因此,保温时间必须充足,同时热炜的钢卷温度要足够,这样才能促进纳米析出。因此,本发明要求缓冷时间为60-80h,缓冷坑入坑温度不得低于550℃。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的描述,并不因此将本发明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表1为本发明实施例及对比例的成分,表2为本发明实施例及对比例的热轧工艺参数,表3为本发明实施例及对比例钢的力学性能指标。

本发明实施例1-实施例4和对比例1-3所述含钒钛钢,化学成分见表1,采用转炉冶炼-LF精炼-RH精炼-连铸成230mm厚的铸坯,再进行堆垛缓冷,再将铸坯装入板坯加热炉,经热连轧轧制,经过快速冷却,获得成品钢板,抗拉强度1000MPa以上,延伸率16%以上,180°冷弯试验d=2a合格。

图1-图4为实施例1-实施例4制备的钢的显微组织,平均晶粒尺寸在3μm以内,图5、图6为纳米TiC析出物形貌及其分布情况,尺寸小于40nm的TiC纳米析出相比例可达到70%以上。

对比例1-4与实施例1-4采用相近的成分,化学成分差异不大,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工艺上。图7-图9分别为对比例1-3的显微组织。

对比例1采用了较高的中包过热度和较低的板坯再加热温度,中包过热度偏高时易造成成分偏析加重,导致铸坯组织较为粗大,且不均匀,再加上板坯再加热温度偏低,无法完全使铸坯中的成分偏析均质化,故造成轧后组织粗大,且不均匀,进而导致对比例1成品钢板抗拉强度偏低。

对比例2采用了较高的精轧开轧温度,较低的轧制速度,较低的精轧终轧温度,导致高温轧制的形变诱导析出增加,相变时相间析出减少,未能形成足够多细小的析出相对相变组织进行细化,造成组织粗大,同时,对比例2还采用了较高的终冷温度,导致铁素体过饱和析出减少,上述原因共同造成对比例2成品钢板抗拉强度偏低。

对比例3采用了较长的均热时间,较厚的中间坯厚度,均热时间过长易导致原始奥氏体粗大,不利于后续组织的细化,同时采用较厚的中间坯时,粗轧累积压缩比较小,不易使铸坯偏析进行均质化,同时,精轧累积压缩比较大,会增加γ/α相界γ侧C平衡浓度,使γ/α相界移动较远距离才能使相界附近γ侧C浓度达到平衡浓度,即增加相间析出面间距,减少相间析出。因而,对比例3成品钢显微组织中出现铁素体带状,同时抗拉强度偏低。

表1

表2

表2(续)

表3

技术分类

06120115626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