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具有双减震功能且散热安全高效的汽车散热器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9:00:17


一种具有双减震功能且散热安全高效的汽车散热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散热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具有双减震功能且散热安全高效的汽车散热器。

背景技术

汽车散热器属于汽车冷却系统,发动机水冷系统中的散热器由进水室、出水室、主片及散热器芯等三部分构成,冷却液在散热器芯内流动,空气在散热器芯外通过热的冷却液由于向空气散热而变冷,冷空气则因为吸收冷却液散出的热量而升温,所以散热器是一个热交换器,散热器分为同侧进、同侧出,异侧进、异侧出,下进下出等三种安装方法,无论哪能种方法,都要尽量减少管件的数量,管件越多,不但费用增加,隐患也会增加,汽车散热器主要有两种:铝质和铜制,前者用于一般乘用车,后者用于大型商用车。

然而,现有的汽车散热器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以下的问题:现有的汽车散热器的安装方式较为简单,在汽车行驶的过程中会产生颠簸和振动,而汽车散热器刚性的安装方式,容易导致汽车散热器的连接件以及散热器出现振动,长时间容易损坏散热器本体,并且现有的散热方式对于内部冷却液的散热方式较为简单,且效率较低。为此,需要设计相应的技术方案解决存在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双减震功能且散热安全高效的汽车散热器,解决了现有的汽车散热器的安装方式较为简单,在汽车行驶的过程中会产生颠簸和振动,而汽车散热器刚性的安装方式,容易导致汽车散热器的连接件以及散热器出现振动,长时间容易损坏散热器本体,并且现有的散热方式对于内部冷却液的散热方式较为简单,且效率较低,这一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具有双减震功能且散热安全高效的汽车散热器,包括缓冲式高效汽车散热器,所述缓冲式高效汽车散热器包括散热器本体、散热风机、减震式散热架和引流散热管,所述散热器本体包括散热器外壳和内置于散热器外壳内的导流管,所述散热风机位于散热器本体的背面,所述减震式散热架包括安装板、浮动机构、横板和嵌入式缓冲器,所述安装板分设有两组且对称设置于散热器外壳的两侧,所述安装板的两端均通过螺栓固定于车体内且表面开设有两组浮动槽,所述浮动机构分设有两组且分别安装于两组浮动槽内,所述横板安装于两组安装板之间且表面开设有透气口,所述嵌入式缓冲器分设有两组且分别安装于两组浮动机构上,所述内嵌式缓冲器的外端与散热器外壳的背面,所述引流散热管分设有若干组且均匀安装于散热器外壳上,若干组所述引流散热管等距分布于导流管内部。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浮动机构包括上下对称设置的两组缓冲垫和设置于两组缓冲垫之间的滑块,两组所述缓冲垫分别安装于浮动槽的两端,所述缓冲垫的表面呈层叠状结构。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嵌入式缓冲器安装于滑块上且包括立柱、内嵌球、移动杆和缓冲片,所述立柱固定于滑块的外端且端部与内嵌球一体成型,所述内嵌球的表面开设有移动槽,所述移动杆活动穿插于移动槽内,所述缓冲片分设有若干组,相邻两组所述缓冲片对称设置于移动槽的端部。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移动槽分设有四组且呈十字状分布,所述移动槽的外端宽度小于内端宽度。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移动杆的表面套嵌有形变外套,所述形变外套的表面呈层叠状结构。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缓冲片呈弧形结构且内侧设置有复位垫片,所述复位垫片固定于移动槽的内壁上且表面呈波纹状结构。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引流散热管内嵌于散热器外壳上且包括气流管和对称设置于气流管上的两组导气支管,所述气流管对称开设有若干组透气孔,两组所述导气支管安装于气流管背面的透气孔上。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导气支管呈钩状结构且内端与透气孔相连通且外端正对导流管的上下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发明设计了一种缓冲式高效汽车散热器,该缓冲式高效汽车散热器包括散热器本体、散热风机、减震式散热架和引流散热管,冷却液通过散热器本体内部的导流管进行流动并通过散热风机进行散热处理,在散热器本体的背面设计的减震式散热架可以实现对散热器本体的纵向和横向减震处理,大大提高散热器的减震效果,并且通过内置于散热器本体内部的引流散热管,可以对导流管进行多向空气导流以及散热处理,提高汽车散热器的散热效果。

2.本发明所设计的缓冲式高效汽车散热器可以实现对散热器本体的双向缓冲减震处理,并且通过设计的引流散热管可以达到对散热器本体高效散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减震式散热架结构图;

图3为本发明所述散热器本体结构图;

图4为本发明所述嵌入式缓冲器结构图;

图5为本发明所述引流散热管结构图。

图中:1、散热风机;2、减震式散热架;3、引流散热管;4、散热器外壳;5、导流管;6、安装板;7、浮动机构;8、横板;9、嵌入式缓冲器;10、浮动槽;11、透气口;12、缓冲垫;13、滑块;14、立柱;15、内嵌球;16、移动杆;17、缓冲片;18、移动槽;19、形变外套;20、复位垫片;21、气流管;22、导气支管;23、透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5,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具有双减震功能且散热安全高效的汽车散热器,包括缓冲式高效汽车散热器,缓冲式高效汽车散热器包括散热器本体、散热风机1、减震式散热架2和引流散热管3,散热器本体包括散热器外壳4和内置于散热器外壳4内的导流管5,散热风机1位于散热器本体的背面,减震式散热架2包括安装板6、浮动机构7、横板8和嵌入式缓冲器9,安装板6分设有两组且对称设置于散热器外壳4的两侧,安装板6的两端均通过螺栓固定于车体内且表面开设有两组浮动槽10,浮动机构7分设有两组且分别安装于两组浮动槽10内,横板8安装于两组安装板6之间且表面开设有透气口11,内嵌式缓冲器分设有两组且分别安装于两组浮动机构7上,嵌入式缓冲器9的外端与散热器外壳4的背面,引流散热管3分设有若干组且均匀安装于散热器外壳4上,若干组引流散热管3等距分布于导流管5内部,冷却液通过散热器本体内部的导流管进行流动并通过散热风机进行散热处理,在散热器本体的背面设计的减震式散热架可以实现对散热器本体的纵向和横向减震处理,大大提高散热器的减震效果,并且通过内置于散热器本体内部的引流散热管,可以对导流管进行多向空气导流以及散热处理,提高汽车散热器的散热效果,此外所设计的缓冲式高效汽车散热器可以实现对散热器本体的双向缓冲减震处理,并且通过设计的引流散热管可以达到对散热器本体高效散热。

进一步改进地,如图2所示:浮动机构7包括上下对称设置的两组缓冲垫12和设置于两组缓冲垫12之间的滑块13,两组缓冲垫12分别安装于浮动槽10的两端,缓冲垫12的表面呈层叠状结构,可以达到对滑块13纵向大幅度缓冲的目的。

进一步改进地,如图4所示:嵌入式缓冲器9安装于滑块13上且包括立柱14、内嵌球15、移动杆16和缓冲片17,立柱14固定于滑块13的外端且端部与内嵌球15一体成型,内嵌球15的表面开设有移动槽18,移动杆16活动穿插于移动槽18内,缓冲片17分设有若干组,相邻两组缓冲片17对称设置于移动槽18的端部。

进一步改进地,如图4所示:移动槽18分设有四组且呈十字状分布,移动槽18的外端宽度小于内端宽度,可以达到对移动杆16进行多向位移调节。

进一步改进地,如图4所示:移动杆16的表面套嵌有形变外套19,形变外套19的表面呈层叠状结构,便于配合缓冲片17达到更好的缓冲目的。

进一步改进地,如图4所示:缓冲片17呈弧形结构且内侧设置有复位垫片20,复位垫片20固定于移动槽18的内壁上且表面呈波纹状结构,可以提高缓冲片17的弹性,可以将移动杆16进行缓冲复位处理。

进一步改进地,如图5所示:引流散热管3内嵌于散热器外壳4上且包括气流管21和对称设置于气流管21上的两组导气支管22,气流管21对称开设有若干组透气孔23,两组导气支管22安装于气流管21背面的透气孔23上,这样的设计方式便于将气流进行引流。

具体地,导气支管22呈钩状结构且内端与透气孔23相连通且外端正对导流管5的上下沿,这样的设计方式可以达到将冷却气流进行导流的目的,便于对导流管5进行多向散热处理。

图中:1、散热风机;2、减震式散热架;3、引流散热管;4、散热器外壳;5、导流管;6、安装板;7、浮动机构;8、横板;9、嵌入式缓冲器;10、浮动槽;11、透气口;12、缓冲垫;13、滑块;14、立柱;15、内嵌球;16、移动杆;17、缓冲片;18、移动槽;19、形变外套;20、复位垫片;21、气流管;22、导气支管;23、透气孔。

在使用时:本发明当需要对缓冲式高效汽车散热器进行安装时,预先将减震式散热架2安装于车体内,然后将散热器本体安装于减震式散热架2上,当散热器本体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振动时,可以通过缓冲垫12可以达到对散热器本体纵向减震的目的,并通过安装于散热器本体上的移动杆16在移动槽18内移动,可以通过内置的缓冲片17可以达到缓冲的目的,此外散热风机1将气流向导流管5出导流并散热,通过引流散热管3可以将气流进行三向导流,使得气流横向流经以及通过两组导气支管22对导流管5的上下沿进行散热处理,这样多向散热的方式,可以大大提高散热器本体的散热效果。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同轴”、“底部”、“一端”、“顶部”、“中部”、“另一端”、“上”、“一侧”、“顶部”、“内”、“前部”、“中央”、“两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连接”、“固定”、“旋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分类

06120115759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