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动力回收系统及水上漂浮结构体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9:13:14


动力回收系统及水上漂浮结构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从液化气回收动力的动力回收系统以及具备该动力回收系统的水上漂浮结构体。

本申请基于2020年8月28日向日本专利局提出申请的特愿2020-144589号,主张其优先权,并在此援用其内容。

背景技术

液化气(例如液化天然气)以输送、贮藏为目的而被液化,在向城市天然气、火力发电厂等供给目的地供给时,通过海水等热介质使其升温而气化。在使液化气气化时,为了驱动液化气用的泵、海水用的泵等而消耗电力,因此,有时不将液化气的低温能量丢弃至海水而是进行回收(例如专利文献1)。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将液化天然气(LNG)的低温能量作为电力回收的冷能发电循环和由通过泵将液化天然气升压后加热而得到的天然气驱动的LNG涡轮。上述冷能发电循环通过蒸发器将海水作为热源来加热在闭环内循环的二次介质而使其蒸发,在将该蒸汽导入冷能发电用的涡轮而得到动力之后,通过液化天然气使其冷却、冷凝。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8042号公报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LNG涡轮将由泵将液化天然气升压后加热而得到的天然气作为工作流体,因此,需要抑制高压低温的天然气向LNG涡轮的外部泄漏。通过在LNG涡轮的轴封密封部使用高价的机械密封件、复杂结构的密封件等高性能密封件,能够确保轴封密封部的密封性。但是,如果在轴封密封部使用高性能密封件,则可能导致LNG涡轮的结构的复杂化、高额化。LNG涡轮的结构的复杂化可能导致LNG涡轮的可靠性降低、维护成本增大。因此,抑制LNG涡轮的结构的复杂化、高额化对实现LNG涡轮成为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动力回收系统及具备该动力回收系统的水上漂浮结构体,该动力回收系统能够抑制由液化气气化后的气体驱动的涡轮的气体泄漏,并且能够抑制该涡轮的结构的复杂化、高额化。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动力回收系统,从由贮存液化气的液化气贮存装置供给的液化气回收动力,具备:

第一涡轮,该第一涡轮由从所述液化气贮存装置供给的所述液化气气化后的气体驱动;

第一泄漏气体导入管,该第一泄漏气体导入管用于引导从所述第一涡轮的轴封密封部泄漏的所述气体;以及

气体燃烧装置,该气体燃烧装置用于使由所述第一泄漏气体导入管引导的所述气体燃烧。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水上漂浮结构体搭载有所述动力回收系统。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动力回收系统及具备该动力回收系统的水上漂浮结构体,该动力回收系统能够抑制由液化气气化后的气体驱动的涡轮的气体泄漏,并且能够抑制该涡轮的结构的复杂化、高额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概略表示搭载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动力回收系统的水上漂浮结构体的结构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概略表示搭载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动力回收系统的水上漂浮结构体的结构的概略结构图。

图3是概略表示搭载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动力回收系统的水上漂浮结构体的结构的概略结构图。

图4是概略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第一涡轮的沿着旋转轴的轴线的剖面的概略剖视图。

图5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再热器的说明图。

图6是用于说明第二热介质循环线路的说明图。

图7是概略表示搭载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动力回收系统的水上漂浮结构体的结构的一部分的概略结构图。

图8是概略表示搭载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动力回收系统的水上漂浮结构体的结构的一部分的概略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作为实施方式而记载的或附图所示的构成零件的尺寸、材质、形状、其相对配置等并不是将本发明的范围限定于此的意思,只是说明例而已。

例如,“在某方向上”、“沿着某方向”、“平行”、“正交”、“中心”、“同心”或“同轴”等表示相对或绝对的配置的描述不仅表示严格这样的配置,还表示带有公差或能够得到相同功能的程度的角度、距离而相对位移的状态。

例如,“相同”、“相等”以及“均质”等表示事物为相等的状态的描述不仅表示严格相等的状态,还表示存在公差或能够得到相同功能的程度的差值的状态。

例如,表示四边形状、圆筒形状等形状的描述不仅表示几何学上严格意义上的四边形状、圆筒形状等形状,还表示在能够得到相同效果的范围内包含凹凸部、倒角部等的形状。

另一方面,“具备”、“包含”、或者“具有”一个构成要素这样的描述并非是排除其他构成要素的存在的排他性的描述。

此外,对于相同的结构,有时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图1是概略表示搭载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动力回收系统的水上漂浮结构体的结构的概略结构图。

如图1所示,几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动力回收系统1从由贮存液化气的液化气贮存装置(在图示例中是液化气罐)31供给的液化气回收动力。此外,动力回收系统1也可以从液化气气化后的气体回收动力。动力回收系统1至少具备第一涡轮2,该第一涡轮由从液化气贮存装置31供给的液化气气化后的气体驱动。

(动力设备)

动力回收系统1包含于动力设备10。如图1所示,动力设备10具备液化气供给系统3、热介质循环线路4以及气体燃烧系统5。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包含动力回收系统1的动力设备10搭载于水上漂浮结构体100。水上漂浮结构体100是能够在水上漂浮的结构体。水上漂浮结构体100包括船舶100A、不具有推进装置的浮体100B,该船舶A具有构成为驱动螺旋桨等推进器的推进装置,通过驱动推进装置而能够自行行驶。此外,在另几个实施方式中,包含动力回收系统1的动力设备10也可以是至少一部分设置于陆地。

(液化气供给系统)

如图1所示,液化气供给系统3包含:上述的液化气贮存装置31;液化气供给线路32,该液化气供给线路32用于引导从液化气贮存装置31供给的液化气、液化气气化后的气体;设置于液化气供给线路32的液化气用泵33;以及设置于液化气供给线路32的上述的第一涡轮2。

液化气供给线路32具有能够供流体(液化气、液化气气化后的气体)流通的流路。液化气供给线路32的一方侧321与液化气贮存装置31连接,另一方侧322与液化气气化后的气体的供给目的地34连接。气体的供给目的地34可以设置于动力设备10(水上漂浮结构体100)的内部或者外部。通过驱动液化气用泵33,贮存于液化气贮存装置31的液化气被向液化气供给线路32输送,沿着液化气供给线路32从上游侧(一方侧321)朝向下游侧(另一方侧322)流动。

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液化气供给系统3还包含设置于液化气供给线路32的第一涡轮2的上游侧的第一热交换器11和设置于液化气供给线路32的第一涡轮2的下游侧的第二热交换器12。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液化气用泵33设置于液化气供给线路32的第一热交换器11的上游侧。

热介质循环线路4包含第一热介质循环线路4A,该第一热介质循环线路4A构成为供与从液化气贮存装置31供给的液化气热交换的第一热介质循环。第一热介质循环线路4A至少包含用于使第一热介质循环的第一热介质循环线路41。第一热介质循环线路41具有能够供流体(第一热介质)流通的流路。

以下,作为贮存于液化气贮存装置31的液化气的具体例,以液化天然气(LNG)为例,作为流动于热介质循环线路4的热介质的具体例,以丙烷为例来进行说明,但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于将液化天然气以外的液化气(液化石油气体、液态氢等)作为存储于液化气贮存装置31的液化气的情况,另外,也可以适用于将丙烷以外的热介质作为流动于热介质循环线路4的热介质的情况。

第一热交换器11构成为在流动于液化气供给线路32的液化气与流动于第一热介质循环线路41的第一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在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热交换器11包含第一热交换部111和第二热交换部112,该第一热交换部111供设置于液化气供给线路32的液化气流动,该第二热交换部112供设置于第一热介质循环线路41的第一热介质流动。流动于第二热交换部112第一热介质的温度比流动于第一热交换部111的液化气的温度高。在第一热交换部111与第二热交换部112之间进行热交换,加热流动于第一热交换部111的液化气,冷却流动于第二热交换部112的第一热介质。流动于液化气供给线路32的液化气通过在第一热交换器11的第一热交换部111中被加热而气化。

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热介质循环线路4A构成为,使第一热介质在有机朗肯循环下进行循环。第一热介质循环线路4A共用液化气供给系统3和第一热交换器11。第一热介质循环线路4A具备:上述的第一热介质循环线路41;上述的第一热交换器11;第一热介质用的循环泵42,该循环泵42设置于第一热介质循环线路41的第二热交换部112(第一热交换器11)的下游侧;第三热交换器43,该第三热交换器43设置于第一热介质循环线路41的循环泵42的下游侧;第一热介质用的涡轮7A,该第一热介质用的涡轮7A设置于第一热介质循环线路41的第三热交换器43的下游侧。

通过驱动循环泵42,从而第一热介质在第一热介质循环线路41循环。第三热交换器43构成为,在流动于第一热介质循环线路41的第一热介质与海水之间进行热交换。此外,第三热交换器43也可以构成为,在第一热介质与海水之间经由中间热介质间接地进行热交换。在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三热交换器43包含供设置于第一热介质循环线路41的第一热介质流动的第一热介质侧热交换部431和供在动力设备10的外部取得的海水流动的海水侧热交换部432。流动于第一热介质侧热交换部431的第一热介质比流动于海水侧热交换部432的海水低温。在第一热介质侧热交换部431与海水侧热交换部432之间进行热交换,流动于第一热介质侧热交换部431的第一热介质被加热。

(第一热介质用的涡轮)

如图1所示,第一热介质用的涡轮7A包含:旋转轴71A;安装于旋转轴71A的涡轮叶片72A;壳体73A,该壳体73A将旋转轴71A和涡轮叶片72A收容为可旋转;轴封密封部74A,该轴封密封部74A进行旋转轴71A与壳体73A之间的密封。旋转轴71A的轴线方向的至少一方侧突出至壳体73A的外部。在壳体73A形成有第一热介质导入口75A和第一热介质排出口76A,该第一热介质导入口75A用于将第一热介质导入壳体73A的内部,该第一热介质排出口76A将通过了涡轮叶片72A的第一热介质向壳体73A的外部排出。

第一热介质用的涡轮7A构成为,将第一热介质作为工作流体,由该工作流体进行驱动。由循环泵42升压并由第三热交换器43(第一热介质侧热交换部431)加热了的第一热介质被输送至第一热介质用的涡轮7A。利用通过第一热介质导入口75A而导入至壳体73A的内部的第一热介质的能量,使涡轮叶片72A旋转。通过了涡轮叶片72A的第一热介质通过第一热介质排出口76A向壳体73A的外部排出。

动力回收系统1构成为,将涡轮叶片72A的旋转力作为动力回收。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动力回收系统1还具备第一热介质用的发电机44,该发电机44构成为通过驱动涡轮7A来进行发电。发电机44与旋转轴71A机械连接,并构成为将涡轮叶片72A的旋转力转换为电力。此外,在另几个实施方式中,动力回收系统1也可以不将涡轮叶片72A的旋转力转换为电力,而通过动力传递装置(例如联轴器、带、带轮等)直接回收动力。

(第一涡轮)

如图1所示,第一涡轮2包含:旋转轴21;安装于旋转轴21的涡轮叶片22;壳体23,该壳体23将旋转轴21和涡轮叶片22收容为可旋转;以及轴封密封部24,该轴封密封部24进行旋转轴21与壳体23之间的密封。旋转轴21的轴线方向的至少一方侧突出至壳体23的外部。在壳体23形成有气体导入口25和气体排出口26,该气体导入口25用于将从液化气贮存装置31供给的液化气气化后的气体导入壳体23的内部,该气体排出口26用于将通过了涡轮叶片22的气体向壳体23的外部排出。

第一涡轮2构成为,将液化气气化后的气体作为工作流体,由该工作流体进行驱动。由液化气用泵33升压并由第一热交换器11气化了的气体被输送至第一涡轮2。利用通过气体导入口25而导入至壳体23的内部的气体的能量,使涡轮叶片22旋转。通过了涡轮叶片22的气体通过气体排出口26向壳体23的外部排出。

动力回收系统1构成为,将涡轮叶片22的旋转力作为动力回收。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动力回收系统1还具备发电机13,该发电机13构成为通过驱动第一涡轮2来进行发电。发电机13与旋转轴21机械连接,并构成为将涡轮叶片22的旋转力转换为电力。此外,在另几个实施方式中,动力回收系统1也可以不将涡轮叶片22的旋转力转换为电力,而通过动力传递装置(例如联轴器、带、带轮等)直接回收动力。

从第一涡轮2排出的气体通过第一涡轮2,由此其温度降低。第二热交换器12构成为,在从第一涡轮2排出的气体与温度比该气体高的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在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包含第三热交换部121和第四热交换部122,该第三热交换部121供设置于液化气供给线路32上的第一涡轮2的下游侧的液化气气化后的气体流动,该第四热交换部122供温度比流动于第三热交换部121的气体的温度高的热介质流动。在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在第二热交换器12(第四热交换部122)进行热交换的热介质由海水构成。在第三热交换部121与第四热交换部122之间进行热交换,流动于第三热交换部121的气体被加热。在第二热交换器12中被加热而升温了的气体被输送至气体的供给目的地34。

(动力回收系统)

如图1所示,几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动力回收系统1具备:上述的第一涡轮2,该第一涡轮2由从液化气贮存装置31供给的液化气气化后的气体驱动;第一泄漏气体导入管14,该第一泄漏气体导入管14用于引导从第一涡轮2的轴封密封部24泄漏的气体(第一泄漏气体);以及气体燃烧装置51,该气体燃烧装置51使被第一泄漏气体导入管14引导的气体燃烧。

气体燃烧装置51具有:气体导入口52,该气体导入口52用于导入气体燃料;空气导入口53,该空气导入口53用于导入空气;燃烧部54,该燃烧部54构成为使从气体导入口52导入的气体燃料和从空气导入口53导入的空气燃烧;以及废气排出口55,该废气排出口55用于将由燃烧部54中的燃烧产生的废气向气体燃烧装置51的外部排出。

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泄漏气体导入管14的一方侧141配置于第一涡轮2的轴封密封部24的外侧且与轴封密封部24相邻的位置,第一泄漏气体导入管14的另一方侧142与用于导入气体燃烧装置51的气体燃料的气体导入口52连接。在该情况下,第一泄漏气体从第一泄漏气体导入管14的一方侧141被引导至第一泄漏气体导入管14的内部,在从一方侧141朝向另一方侧142流过第一泄漏气体导入管14之后,通过气体导入口52而导向气体燃烧装置51的燃烧部54。被引导至燃烧部54的第一泄漏气体由燃烧部54进行燃烧处理。在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动力回收系统1还具备安装于第一泄漏气体导入管14的中途的送风机15。送风机15具有未图示的叶轮,并构成为通过该叶轮的旋转运动将第一泄漏气体从第一泄漏气体导入管14的一方侧141输送至另一方侧142。此外,动力回收系统1也可以利用送风机15所产生的吸引力将第一泄漏气体吸引至第一泄漏气体导入管14的内部。在该情况下,上述的“与轴封密封部24相邻的位置”包括能够利用送风机15所产生的吸引力将第一泄漏气体吸引至第一泄漏气体导入管14的内部的位置。

根据上述的结构,动力回收系统1能够将从第一涡轮2的轴封密封部24泄漏的气体(第一泄漏气体)通过第一泄漏气体导入管14导向气体燃烧装置51,并在该气体燃烧装置51进行燃烧处理。动力回收系统1通过由气体燃烧装置51对第一泄漏气体进行燃烧处理,能够抑制第一泄漏气体向大气中流出。因此,动力回收系统1即使不像以往那样将第一涡轮2的轴封密封部24的密封性设为高性能,也能够抑制气体从第一涡轮2向大气中泄漏。另外,动力回收系统1通过由气体燃烧装置51对第一泄漏气体进行燃烧处理,能够将第一泄漏气体作为气体燃烧装置51的燃料利用。

另外,根据上述的结构,动力回收系统1也可以不像以往那样将第一涡轮2的轴封密封部24的密封性设为高性能,因此,能够使第一涡轮2的轴封密封部24的结构比以往简单。由此,能够抑制第一涡轮2的结构的复杂化、高额化,进而能够抑制动力回收系统1的高额化。

(蒸发气体导入管)

图2是概略表示搭载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动力回收系统的水上漂浮结构体的结构的概略结构图。

在几个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上述的动力回收系统1还具备蒸发气体导入管16,该蒸发气体导入管16用于将由液化气贮存装置31气化了的蒸发气体导向气体燃烧装置51。

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蒸发气体导入管16的一方侧161与液化气贮存装置31连接,蒸发气体导入管16的另一方侧162与第一泄漏气体导入管14合流。由液化气贮存装置31气化了的蒸发气体成为由液化气贮存装置31加压的状态,因此,由于其自压而向下游侧(气体燃烧装置51侧)流动。蒸发气体从蒸发气体导入管16的一方侧161被引导至蒸发气体导入管16的内部,在从蒸发气体导入管16的一方侧161朝向另一方侧162流动后,通过气体导入口52而导向气体燃烧装置51的燃烧部54。被引导至燃烧部54的蒸发气体由燃烧部54进行燃烧处理。

根据上述的结构,动力回收系统能够将由液化气贮存装置31气化了的蒸发气体通过蒸发气体导入管16导向气体燃烧装置51,由该气体燃烧装置51进行燃烧处理。因此,动力回收系统1通过由气体燃烧装置51对蒸发气体进行燃烧处理,能够将蒸发气体作为气体燃烧装置51的燃料利用。

另外,根据上述的结构,动力回收系统1能够利用共用的气体燃烧装置51对第一泄漏气体和蒸发气体进行燃烧处理。动力回收系统1通过共用使气体燃烧装置51,能够抑制动力回收系统1的大型化、高额化。

在几个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上述的蒸发气体导入管16的一方侧161与液化气贮存装置31连接,另一方侧162与第一泄漏气体导入管14合流。

根据上述的结构,动力回收系统1将第一泄漏气体导入管14与蒸发气体导入管16的合流部143的下游侧作为共用部144,能够将第一泄漏气体、蒸发气体通过该共用部144导向气体燃烧装置51。在该情况下,气体燃烧装置51可以不对第一泄漏气体、蒸发气体分别设置用于导入气体的气体导入口52,因此,能够抑制气体燃烧装置51的结构的复杂化、高额化。

此外,在另几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蒸发气体导入管16的另一方侧162与设置于气体燃烧装置51的蒸发气体用的气体导入口连接。

(第一涡轮的空气密封)

图3是概略表示搭载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动力回收系统的水上漂浮结构体的结构的概略结构图。

在几个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上述的动力回收系统1还具备:第一压缩机56,该第一压缩机56构成为对空气进行压缩;第一压缩空气导入管57,该第一压缩空气导入管57用于将由第一压缩机56压缩了的压缩空气导入气体燃烧装置51;以及第一压缩空气供给管17,该第一压缩空气供给管17从第一压缩空气导入管57分支,并且用于将压缩空气的一部分导向第一涡轮2的轴封密封部24。

第一压缩空气导入管57的一方侧572与第一压缩机56连接,另一方侧571与气体燃烧装置51的空气导入口53连接。第一压缩空气供给管17的一方侧171在第一压缩空气导入管57的设置于第一压缩机56的下游侧(气体导入口52侧)的分支部573与第一压缩空气导入管57连接。

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气体燃烧系统5包含:上述的气体燃烧装置51;上述的第一压缩机56;上述的第一压缩空气导入管57;废气导入管59,该废气导入管59用于将从气体燃烧装置51排出的废气导入废气涡轮58;上述废气涡轮58,该废气涡轮58构成为,利用由废气导入管59导入的废气进行驱动。第一压缩机56包括压缩机(涡轮增压的压缩机)56A和电动压缩机56B,该压缩机56A具有与废气涡轮58的驱动轴机械连结的转子。此外,在另几个实施方式中,第一压缩机56可以包含压缩机56A或者电动压缩机56B中的任意一方。

根据上述的结构,动力回收系统1将由第一压缩机56压缩了的压缩空气的一部分通过第一压缩空气供给管17导向第一涡轮2的轴封密封部24而作为空气密封使用,由此,能够抑制气体(第一泄漏气体)从第一涡轮2的轴封密封部24泄漏。另外,动力回收系统1通过将由第一压缩机56压缩了的压缩空气作为空气密封使用,能够将第一泄漏气体在预先混合了压缩空气的状态下导向气体燃烧装置51,因此,能够提高气体燃烧装置51的燃烧效率。

图4是概略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第一涡轮的沿着旋转轴的轴线的剖面的概略剖视图。

在几个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上述的第一涡轮2的轴封密封部24包含:第一涡轮2的旋转轴21;下游侧密封部24B,该下游侧密封部24B将第一涡轮2的壳体23之间密封;以及上游侧密封部24A,该上游侧密封部24A在下游侧密封部24B的上游侧将旋转轴21与壳体23之间密封。第一压缩空气供给管17与形成在下游侧密封部24B和上游侧密封部24A之间的空间231连通。在此,“上游侧”以第一泄漏气体泄漏的方向为基准。在图4中,第一泄漏气体从旋转轴21的轴线方向上的一方侧(图中左侧)向另一方侧(图中右侧)泄漏,因此,上述一方侧为上游侧,上述另一方侧为下游侧。

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壳体23包含:上游侧第一环状部232,该上游侧第一环状部232的内周侧被上游侧密封部24A密封;下游侧第二环状部233,该下游侧第二环状部233的内周侧被下游侧密封部24B密封;以及环状的轴线方向延伸部234,该轴线方向延伸部234从第一环状部232向旋转轴21的轴线方向上的上述另一方侧(下游侧)延伸,与第二环状部233连接。上述的空间231形成在轴线方向延伸部234的内周侧。

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壳体23形成有贯通孔235,以将轴线方向延伸部234内外连通的方式贯通,该贯通孔235从外周侧与上述的第一压缩空气供给管17的另一方侧172连接。流动于第一压缩空气导入管57的压缩空气成为被第一压缩机56加压的状态,因此,由于其自压而一部分向下游侧(空间231侧)流动。流动于第一压缩空气导入管57的压缩空气的一部分从第一压缩空气供给管17的一方侧171导向第一压缩空气供给管17的内部,从第一压缩空气供给管17的一方侧171朝向另一方侧172流动,之后,被导向空间231。通过将压缩空气导入空间231,空间231的内部的流体(包括第一泄漏气体和压缩空气)被升压。

根据上述的结构,动力回收系统1能够使由第一压缩机56压缩了的压缩空气的一部分通过第一压缩空气供给管17导向形成在第一涡轮2的下游侧密封部24B和上游侧密封部24A之间的空间231。由此,与不将压缩空气导入上述空间231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上游侧密封部24A的上游侧与上游侧密封部24A的下游侧(空间231)之间的压力差,因此,能够抑制气体向上游侧密封部24A的下游侧泄漏。由此,能够抑制气体(第一泄漏气体)从第一涡轮2的轴封密封部24泄漏。

如图4所示,在几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上游侧密封部24A和上述的下游侧密封部24B由迷宫式密封件24C构成。如上所述,动力回收系统1通过由气体燃烧装置51对第一泄漏气体进行燃烧处理,由此,即使不像以往那样将第一涡轮2的轴封密封部24的密封性设为高性能,也能够抑制气体从第一涡轮2向大气中泄漏。根据上述的结构,通过将迷宫式密封件24C用于第一涡轮2的轴封密封部24(上游侧密封部24A和下游侧密封部24B)中的密封,能够充分地抑制气体从第一涡轮2向大气中泄漏。另外,通过将结构简单的迷宫式密封件24C用于第一涡轮2的轴封密封部24中的密封,能够抑制第一涡轮2的结构的复杂化、高额化,进而能够抑制动力回收系统1的高额化。

图5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再热器的说明图。

在几个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上述的动力回收系统1还具备抽气管61和再热器62,该抽气管61从第一涡轮2抽出气体并使该气体返回第一涡轮2中的气体的抽气位置P1的下游侧,该再热器62构成为对流动于抽气管61的气体加热。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由抽气管61抽气的气体被输送至抽气位置P1的下游侧的涡轮叶片22。

根据上述的结构,在第一涡轮2膨胀的气体的一部分在由抽气管61抽气并由再热器62加热之后,通过抽气管61返回至第一涡轮2中的抽气位置P1的下游侧。即,上述的动力回收系统1采用再热循环。在该情况下,动力回收系统1通过利用再热器62加热气体,能够抑制第一涡轮2中的膨胀结束(末级附近)的蒸汽湿润度增大,因此,能够抑制末级附近的涡轮叶片22的腐蚀,并且能够实现第一涡轮2的热效率的提高。

在几个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上述的再热器62包含热交换器62A,该热交换器62A构成为进行流动于抽气管61的气体与热介质(第一热介质)之间的热交换,该第一热介质是与从液化气贮存装置31供给的液化气热交换的热介质。

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热交换器62A具备供设置于第一热介质循环线路41的第一热介质流动的第五热交换部621,和设置于抽气管61的第六热交换部622。流动于第五热交换部621的第一热介质的温度比流动于第六热交换部622的液化气气化后的气体的温度高。在第五热交换部621与第六热交换部622之间进行热交换,流动于第六热交换部622的气体被加热。在图5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热交换器62A与第一热交换器11收容于相同的壳体。

根据上述的结构,利用热交换器62A,进行从第一涡轮2抽气而流动于抽气管61的气体(抽气气体)与第一热介质之间的热交换,加热抽气气体。在该情况下,能够使热交换器62A(再热器62)的结构简单,并且能够利用第一热介质作为热交换器62A中的抽气气体的热源。通过利用第一热介质作为热交换器62A中的抽气气体的热源,从而促进第一热介质的冷凝工序中的冷凝,因此,实现第二涡轮7(涡轮7A)的热效率的提高。

此外,在另几个实施方式中,再热器62也可以是对流动于抽气管61的气体进行加热的加热器。另外,再热器62可以是构成为进行流动于抽气管61的气体与海水之间的热交换的热交换器、构成为进行在流动于抽气管61的气体与后述的第二热介质之间的热交换的热交换器。

图6是用于说明第二热介质循环线路的说明图。

热介质循环线路4包含上述的第一热介质循环线路4A和第二热介质循环线路4B中的至少任意一方,该第二热介质循环线路4B构成为供与从第一涡轮2排出的气体进行热交换的热介质(第二热介质)循环。

如图6所示,第二热介质循环线路4B构成为使第二热介质在有机朗肯循环下循环。第二热介质循环线路4B共用液化气供给系统3和第二热交换器12。第二热介质循环线路4B具备:第二热介质循环线路45,该第二热介质循环线路45用于使第二热介质循环;上述的第二热交换器12;第二热介质用的循环泵46,该第二热介质用的循环泵46设置于第二热介质循环线路45的第四热交换部122(第二热交换器12)的下游侧;第四热交换器47,该第四热交换器47设置于第二热介质的循环线路45的循环泵46的下游侧;以及第二热介质用的涡轮7B,该第二热介质用的涡轮7B设置于第二热介质循环线路45的第四热交换器47的下游侧。第二热介质循环线路45具有能够供流体(第二热介质)流通的流路。

通过驱动循环泵46,从而第二热介质循环于第二热介质循环线路45。第四热交换器47构成为在流动于第二热介质循环线路45的第二热介质与海水之间进行热交换。此外,第四热交换器47也可以构成为在第二热介质与海水之间经由中间热介质间接地进行热交换。在图6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第四热交换器47包含供设置于第二热介质循环线路45的第二热介质流动的第二热介质侧热交换部471和供在动力设备10的外部取得的海水流动的海水侧热交换部472。流动于第二热介质侧热交换部471的第二热介质比流动于海水侧热交换部472的海水低温。在第二热介质侧热交换部471与海水侧热交换部472之间进行热交换,流动于第二热介质侧热交换部471的第二热介质被加热。

(第二热介质用的涡轮)

第二涡轮7包含上述的第一热介质用的涡轮7A和第二热介质用的涡轮7B的至少任意一方。如图6所示,涡轮7B包含:旋转轴71B;安装于旋转轴71B的涡轮叶片72B;壳体73B,该壳体73B将旋转轴71B和涡轮叶片72B收容为可旋转;以及轴封密封部74B,该轴封密封部74B进行旋转轴71B与壳体73B之间的密封。旋转轴71B的轴线方向的至少一方侧突出至壳体73B的外部。在壳体73B形成有第二热介质导入口75B和第二热介质排出口76B,该第二热介质导入口75B用于将第二热介质导入至壳体73B的内部,该第二热介质排出口76B用于将通过了涡轮叶片72B的第二热介质向壳体73B的外部排出。

第二热介质用的涡轮7B构成为,将第二热介质作为工作流体,由该工作流体进行驱动。由循环泵46升压并由第四热交换器47(第二热介质侧热交换部471)加热了的第二热介质被输送至第二热介质用的涡轮7B。利用通过第二热介质导入口75B而导入至壳体73B的内部的第二热介质的能量,使涡轮叶片72B旋转。通过了涡轮叶片72B的第二热介质通过第二热介质排出口76B向壳体73B的外部排出。

动力回收系统1构成为,将涡轮叶片72B的旋转力作为动力回收。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动力回收系统1还具备第二热介质用的发电机48,该发电机48构成为通过驱动涡轮7B来进行发电。发电机48与旋转轴71B机械连接,并构成为将涡轮叶片72B的旋转力转换为电力。此外,在另几个实施方式中,动力回收系统1也可以不将涡轮叶片72B的旋转力转换为电力,而通过动力传递装置(例如联轴器、带、带轮等)直接回收动力。

图7和图8分别是概略表示搭载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动力回收系统的水上漂浮结构体的结构的一部分的概略结构图。

在几个实施方式中,如图7和图8所示,上述的动力回收系统1还具备:热介质循环线路4,该热介质循环线路4构成为供与从液化气贮存装置31供给的液化气或从第一涡轮2排出的气体进行热交换的热介质循环,并且包含将上述热介质作为工作流体的第二涡轮7;以及第二泄漏气体导入管18,该第二泄漏气体导入管18用于将从第二涡轮7的轴封密封部74(74A、74B)泄漏的工作流体导向气体燃烧装置51。

在图7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热介质循环线路4包含具有上述的涡轮7A的第一热介质循环线路4A。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热介质具有可燃性。第二泄漏气体导入管18包含泄漏气体导入管18A,该泄漏气体导入管18A用于将从上述的第一热介质用的涡轮7A的轴封密封部74A泄漏的工作流体(第一热介质)导向气体燃烧装置51。

在图7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泄漏气体导入管18A的一方侧181配置于轴封密封部74A的外侧且与轴封密封部74A(74)相邻的位置,泄漏气体导入管18A的另一方侧182与第一泄漏气体导入管14的送风机15的上游侧(一方侧141)连接。从轴封密封部74A泄漏的工作流体(第一热介质)通过泄漏气体导入管18A、第一泄漏气体导入管14以及气体导入口52而导向燃烧部54。被引导至燃烧部54的具有可燃性的第一热介质由燃烧部54进行燃烧处理。此外,动力回收系统1也可以利用送风机15所产生的吸引力将从轴封密封部74A泄漏的第一热介质吸引至泄漏气体导入管18A的内部。

在图8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热介质循环线路4包含具有上述的涡轮7B的第二热介质循环线路4B。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热介质具有可燃性。在图8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在上述的第二热交换器12(第四热交换部122)进行热交换的热介质由丙烷构成。第二泄漏气体导入管18包含第二热介质用的泄漏气体导入管18B,该泄漏气体导入管18B用于将从上述的第二热介质用的涡轮7B的轴封密封部74B泄漏的工作流体(第二热介质)导向气体燃烧装置51。

在图8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泄漏气体导入管18B的一方侧183配置于轴封密封部74B的外侧且与轴封密封部74B(74)相邻的位置,泄漏气体导入管18B的另一方侧184与第一泄漏气体导入管14的送风机15的上游侧(一方侧141)连接。从轴封密封部74B泄漏的工作流体(第二热介质)通过泄漏气体导入管18B、第一泄漏气体导入管14以及气体导入口52而导向燃烧部54。被引导至燃烧部54的具有可燃性的第二热介质由燃烧部54进行燃烧处理。此外,动力回收系统1也可以利用送风机15所产生的吸引力将从轴封密封部74B泄漏的第二热介质吸引至泄漏气体导入管18B的内部。在该情况下,上述的“与轴封密封部74(74A、74B)相邻的位置”包括能够利用送风机15所产生的吸引力将从第二涡轮7的轴封密封部74泄漏的气体(第二泄漏气体)吸引至第二泄漏气体导入管18(18A、18B)的内部的位置。另外,动力回收系统1也可以具备泄漏气体导入管18A和泄漏气体导入管18B双方。

根据上述的结构,动力回收系统1能够将从热介质循环线路4的第二涡轮7的轴封密封部74泄漏的气体(第二泄漏气体)通过第二泄漏气体导入管18导向气体燃烧装置51,由该气体燃烧装置51进行燃烧处理。动力回收系统1通过由气体燃烧装置51对第二泄漏气体进行燃烧处理,能够抑制第二泄漏气体向大气中流出。因此,动力回收系统1即使不像以往那样将第二涡轮7的轴封密封部74的密封性设为高性能,也能够抑制气体从第二涡轮7向大气中泄漏。另外,动力回收系统1通过由气体燃烧装置51对第二泄漏气体进行燃烧处理,能够将第二泄漏气体作为气体燃烧装置51的燃料利用。

另外,根据上述的结构,动力回收系统1也可以不像以往那样将第二涡轮7的轴封密封部74的密封性设为高性能,因此,能够使第二涡轮7的轴封密封部74的结构比以往简单。由此,能够抑制第二涡轮7的结构的复杂化、高额化,进而能够抑制动力回收系统1的高额化。

在几个实施方式中,如图7和图8所示,上述的动力回收系统1具备:第二压缩机81,该第二压缩机81构成为对空气进行压缩;第二压缩空气导入管82,该第二压缩空气导入管82用于将被第二压缩机81压缩了的压缩空气导入气体燃烧装置51;以及第二压缩空气供给管83,该第二压缩空气供给管83从第二压缩空气导入管82分支,并且用于将被第二压缩机81压缩了的压缩空气的一部分导向第二涡轮7的轴封密封部74(74A、74B)。

在图7和在图8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压缩机81与第一压缩机56共用,第二压缩空气导入管82与第一压缩空气导入管57共用。在该情况下,能够削减压缩机、压缩空气导入管的数量,因此能够抑制动力回收系统1的大型化。此外,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第二压缩机81、第二压缩空气导入管82与第一压缩机56、第一压缩空气导入管57分体设置。

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压缩空气供给管83通过设置于第二压缩空气导入管82中的第二压缩机81的下游侧(气体导入口52侧)的分支部821而与第二压缩空气导入管82连接。第二压缩空气供给管83在与第一压缩空气供给管17的合流部831的上游侧与第一压缩空气供给管17共用。

在图7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压缩空气供给管83包含第一热介质用的压缩空气供给管83A,该压缩空气供给管83A构成为将压缩空气导向第一热介质用的涡轮7A的轴封密封部74A。在该情况下,将通过压缩空气供给管83A(第二压缩空气供给管83)导向轴封密封部74A的压缩空气作为空气密封使用,由此,能够抑制第一热介质从轴封密封部74A泄漏。

在图8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压缩空气供给管83包含第二热介质用的压缩空气供给管83B,该压缩空气供给管83B构成为将压缩空气导向第二热介质用的涡轮7B的轴封密封部74B。在该情况下,将通过压缩空气供给管83B(第二压缩空气供给管83)被导向轴封密封部74B的压缩空气作为空气密封使用,由此,能够抑制第二热介质从轴封密封部74B泄漏。此外,动力回收系统1也可以具备压缩空气供给管83A和压缩空气供给管83B双方。

根据上述的结构,动力回收系统1将由第二压缩机81压缩了的压缩空气的一部分通过第二压缩空气供给管83导向第二涡轮7的轴封密封部74而作为空气密封使用,由此,能够抑制气体(第二泄漏气体)从第二涡轮7的轴封密封部74泄漏。另外,动力回收系统1通过将由第二压缩机81压缩了的压缩空气作为空气密封使用,能够将第二泄漏气体在预先混合了压缩空气的状态下导向气体燃烧装置51,因此,能够提高气体燃烧装置51的燃烧效率。

如图1~图3、图5~图8所示,几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水上漂浮结构体100搭载有上述的动力回收系统1。在该情况下,动力回收系统1能够抑制由液化气气化后的气体驱动的第一涡轮2的气体泄漏,并且能够抑制该第一涡轮2的结构的复杂化、高额化。由此,能够抑制动力回收系统1的高额化,进而能够抑制搭载了动力回收系统1的水上漂浮结构体100的高额化。

此外,如上述的几个实施方式那样,通过抑制动力回收系统1的大型化,能够减小水上漂浮结构体100中的动力回收系统1的占有空间,因此能够有效的利用水上漂浮结构体100的空闲空间。

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对上述的实施方式施加变形的方式、将这些方式适当组合了的方式。

记载于上述的几个实施方式的内容例如如下所述地掌握。

1)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的动力回收系统(1)从由贮存液化气的液化气贮存装置(31)供给的液化气回收动力,该动力回收系统具备:

第一涡轮(2),该第一涡轮(2)由从所述液化气贮存装置(31)供给的所述液化气气化后的气体驱动;

第一泄漏气体导入管(14),该第一泄漏气体导入管(14)用于引导从所述第一涡轮(2)的轴封密封部(24)泄漏的所述气体;以及

气体燃烧装置(51),该气体燃烧装置(51)用于使由所述第一泄漏气体导入管(14)引导的所述气体燃烧。

根据上述1)的结构,动力回收系统能够将从第一涡轮的轴封密封部泄漏的气体(第一泄漏气体)通过第一泄漏气体导入管导向气体燃烧装置,由该气体燃烧装置进行燃烧处理。动力回收系统通过由气体燃烧装置对第一泄漏气体进行燃烧处理,能够抑制第一泄漏气体向大气中流出。因此,动力回收系统即使不像以往那样将第一涡轮的轴封密封部的密封性设为高性能,也能够抑制气体从第一涡轮向大气中泄漏。另外,动力回收系统通过由气体燃烧装置对第一泄漏气体进行燃烧处理,能够将第一泄漏气体作为气体燃烧装置51的燃料利用。

另外,根据上述1)的结构,动力回收系统也可以不像以往那样将第一涡轮的轴封密封部的密封性设为高性能,因此,能够使第一涡轮的轴封密封部的结构比以往简单。由此,能够抑制第一涡轮的结构的复杂化、高额化,进而能够抑制动力回收系统的高额化。

2)在几个实施方式中,根据上述1)所述的动力回收系统(1),其中,

还具备蒸发气体导入管(16),该蒸发气体导入管(16)用于将由所述液化气贮存装置(31)气化了的蒸发气体导向所述气体燃烧装置(51)。

根据上述2)的结构,动力回收系统能够将由液化气贮存装置气化了的蒸发气体通过蒸发气体导入管导向气体燃烧装置,由该气体燃烧装置进行燃烧处理。因此,动力回收系统通过由气体燃烧装置对蒸发气体进行燃烧处理,能够将蒸发气体作为气体燃烧装置的燃料利用。

另外,根据上述2)的结构,动力回收系统能够利用共用的气体燃烧装置对第一泄漏气体和蒸发气体进行燃烧处理。动力回收系统通过共用气体燃烧装置,能够抑制动力回收系统的大型化、高额化。

3)在几个实施方式中,根据上述2)所述的动力回收系统(1),其中,

所述蒸发气体导入管(16)的一方侧(161)与所述液化气贮存装置(31)连接,另一方侧(162)与所述第一泄漏气体导入管(14)合流。

根据上述3)的结构,动力回收系统将第一泄漏气体导入管的与蒸发气体导入管的合流部的下游侧作为共用部,能够将第一泄漏气体、蒸发气体通过该共用部导向气体燃烧装置。在该情况下,气体燃烧装置可以不对第一泄漏气体、蒸发气体分别设置用于导入气体的气体导入口,因此,能够抑制气体燃烧装置的结构的复杂化、高额化。

4)在几个实施方式中,根据上述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动力回收系统(1),其中,还具备:

第一压缩机(56),该第一压缩机(56)构成为对空气进行压缩;

第一压缩空气导入管(57),该第一压缩空气导入管(57)用于将由所述第一压缩机(56)压缩了的压缩空气导入所述气体燃烧装置(51);以及

第一压缩空气供给管(17),该第一压缩空气供给管(17)从所述第一压缩空气导入管(57)分支,并且用于将所述压缩空气的一部分导向所述第一涡轮(2)的所述轴封密封部(24)。

根据上述4)的结构,动力回收系统将由第一压缩机压缩了的压缩空气的一部分通过第一压缩空气供给管导向第一涡轮的轴封密封部而作为空气密封使用,由此,能够抑制气体(第一泄漏气体)从第一涡轮的轴封密封部泄漏。另外,动力回收系统通过将由第一压缩机压缩了的压缩空气作为空气密封使用,能够将第一泄漏气体在预先混合了压缩空气的状态下导向气体燃烧装置,因此,能够提高气体燃烧装置的燃烧效率。

5)在几个实施方式中,根据上述4)所述的动力回收系统(1),其中,

所述第一涡轮(2)的所述轴封密封部(24)包含:

下游侧密封部(24B),该下游侧密封部(24B)将所述第一涡轮(2)的旋转轴(21)与所述第一涡轮(2)的壳体(23)之间密封;以及

上游侧密封部(24A),该上游侧密封部(24A)在所述下游侧密封部(24B)的上游侧将所述旋转轴(21)与所述壳体(23)之间密封,

所述第一压缩空气供给管与形成在所述下游侧密封部(24B)和所述上游侧密封部(24A)之间的空间(231)连通。

根据上述5)的结构,动力回收系统能够将由第一压缩机压缩了的压缩空气的一部分通过第一压缩空气供给管导向形成在第一涡轮的下游侧密封部和上游侧密封部之间的空间。由此,与不将压缩空气导入上述空间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上游侧密封部的上游侧与上游侧密封部的下游侧之间的压力差,因此,能够抑制气体向上游侧密封部的下游侧泄漏。由此,能够抑制气体(第一泄漏气体)从第一涡轮的轴封密封部泄漏。

6)在几个实施方式中,根据上述5)所述的动力回收系统(1),其中,

所述上游侧密封部(24A)和所述下游侧密封部(24B)由迷宫式密封件(24C)构成。

如上所述,动力回收系统通过由气体燃烧装置对第一泄漏气体进行燃烧处理,由此,即使不像以往那样将第一涡轮的轴封密封部的密封性设为高性能,也能够抑制气体从第一涡轮向大气中泄漏。根据上述6)的结构,通过将迷宫式密封件用于第一涡轮的轴封密封部(上游侧密封部和下游侧密封部)的密封,能够充分地抑制气体从第一涡轮向大气中的泄漏。另外,通过将结构简单的迷宫式密封件用于第一涡轮的轴封密封部4中的密封,能够抑制第一涡轮的结构的复杂化、高额化,进而能够抑制动力回收系统的高额化。

7)在几个实施方式中,根据上述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动力回收系统(1),其中,还具备:

抽气管(61),该抽气管(61)从所述第一涡轮(2)抽出所述气体并使所述气体返回所述第一涡轮(2)中的所述气体的抽气位置(P1)的下游侧;以及

再热器(62),该再热器(62)构成为对流动于所述抽气管(61)的所述气体加热。

根据上述7)的结构,在第一涡轮膨胀的气体的一部分在由抽气管抽气并由再热器加热之后,通过抽气管返回至第一涡轮中的抽气位置的下游侧。即,上述的动力回收系统采用再热循环。在该情况下,动力回收系统通过利用再热器加热气体,能够抑制第一涡轮中的膨胀结束(末级附近)的蒸汽湿润度增大,因此,能够抑制末级附近的涡轮叶片的腐蚀,并且能够实现第一涡轮的热效率的提高。

8)在几个实施方式中,根据上述7)所述的动力回收系统(1),其中,

所述再热器(62)包含热交换器(62A),该热交换器(62A)构成为,进行流动于所述抽气管(61)的所述气体与热介质(第一热介质)之间的热交换,所述热介质是与从所述液化气贮存装置(31)供给的所述液化气进行热交换的热介质。

根据上述8)的结构,利用上述热交换器,进行从第一涡轮抽气而流动于抽气管的气体(抽气气体)与第一热介质之间的热交换,加热抽气气体。在该情况下,能够使上述热交换器(再热器)的结构简单,并且能够利用第一热介质作为热交换器中的抽气气体的热源。通过利用第一热介质作为上述热交换器中的抽气气体的热源,从而促进第一热介质的冷凝工序中的冷凝,因此,实现第二涡轮(第一热介质用的涡轮)的热效率的提高。

9)在几个实施方式中,根据上述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动力回收系统(1),其中,还具备:

热介质循环线路(4),该热介质循环线路(4)构成为,供与从所述液化气贮存装置(31)供给的所述液化气或从所述第一涡轮(2)排出的所述气体进行热交换的热介质循环,并且包含将所述热介质作为工作流体的第二涡轮(7);以及

第二泄漏气体导入管(18),该第二泄漏气体导入管(18)用于将从所述第二涡轮(7)的轴封密封部(74)泄漏的所述工作流体导向所述气体燃烧装置(51)。

根据上述9)的结构,动力回收系统能够将从热介质循环线路的第二涡轮的轴封密封部泄漏的气体(第二泄漏气体)通过第二泄漏气体导入管导向气体燃烧装置,由该气体燃烧装置进行燃烧处理。动力回收系统通过由气体燃烧装置对第二泄漏气体进行燃烧处理,能够抑制第二泄漏气体向大气中流出。因此,动力回收系统即使不像以往那样将第二涡轮的轴封密封部的密封性设为高性能,也能够抑制气体从第二涡轮向大气中泄漏。另外,动力回收系统通过由气体燃烧装置对第二泄漏气体进行燃烧处理,能够将第二泄漏气体作为气体燃烧装置的燃料利用。

另外,根据上述9)的结构,动力回收系统可以不将第二涡轮的轴封密封部的密封性设为高性能,因此,能够使第二涡轮的轴封密封部4的结构比以往简单。由此,能够抑制第二涡轮的结构的复杂化、高额化,进而能够抑制动力回收系统的高额化。

10)在几个实施方式中,根据上述9)所述的动力回收系统(1),具备:

第二压缩机(81),该第二压缩机(81)构成为对空气进行压缩;

第二压缩空气导入管(82),该第二压缩空气导入管(82)用于将被所述第二压缩机(81)压缩了的压缩空气导入所述气体燃烧装置(51);以及

第二压缩空气供给管(83),该第二压缩空气供给管(83)从所述第二压缩空气导入管(82)分支,并且用于将被所述第二压缩机(81)压缩了的所述压缩空气的一部分导向所述第二涡轮(7)的所述轴封密封部(74)。

根据上述10)的结构,动力回收系统将由第二压缩机压缩了的压缩空气的一部分通过第二压缩空气供给管导向第二涡轮的轴封密封部而作为空气密封使用,由此,能够抑制气体(第二泄漏气体)从第二涡轮的轴封密封部泄漏。另外,动力回收系统通过将由第二压缩机压缩了的压缩空气作为空气密封使用,能够将第二泄漏气体在预先混合了压缩空气的状态下导向气体燃烧装置,因此,能够提高气体燃烧装置的燃烧效率。

11)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水上漂浮结构体(100),其中,

搭载有上述1)~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动力回收系统(1)。

根据上述11)的结构,上述动力回收系统能够抑制由液化气气化后的气体驱动的涡轮的气体泄漏,并且能够抑制该涡轮的结构的复杂化、高额化。由此,能够抑制动力回收系统的高额化,进而能够抑制搭载了动力回收系统的水上漂浮结构体的高额化。

符号说明

1动力回收系统

2第一涡轮

3液化气供给系统

4热介质循环线路

4A第一热介质循环线路

4B第二热介质循环线路

5气体燃烧系统

7第二涡轮

7A(第一热介质用的)涡轮

7B(第二热介质用的)涡轮

10动力设备

11第一热交换器

12第二热交换器

13、44、48发电机

14第一泄漏气体导入管

15送风机

16蒸发气体导入管

17第一压缩空气供给管

18第二泄漏气体导入管

18A、18B泄漏气体导入管

21、71A、71B旋转轴

22、72A、72B涡轮叶片

23、73A、73B壳体

24、74、74A、74B轴封密封部

24A上游侧密封部

24B下游侧密封部

24C迷宫式密封件

25、52气体导入口

26气体排出口

31液化气贮存装置

32液化气供给线路

33液化气用泵

34供给目的地

41第一热介质循环线路

42、46循环泵

43第三热交换器

45第二热介质循环线路

47第四热交换器

51气体燃烧装置

53空气导入口

54燃烧部

55废气排出口

56第一压缩机

56A压缩机

56B电动压缩机

57第一压缩空气导入管

58废气涡轮

59废气导入管

61抽气管

62再热器

62A热交换器

75A第一热介质导入口

75B第二热介质导入口

76A第一热介质排出口

76B第二热介质排出口

81第二压缩机

82第二压缩空气导入管

83第二压缩空气供给管

83A、83B压缩空气供给管

100水上漂浮结构体

100A船舶

100B浮体

231空间

232第一环状部

233第二环状部

234轴线方向延伸部

235贯通孔

P1抽气位置

技术分类

0612011583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