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触摸屏在人们的生活中使用越来越广泛,在使用触摸屏进行常见的输入文字或打游戏等操作时,人们希望触控显示面板对于手指的触摸信号迅速做出反应,提高用户体验。

现有的触控技术包括自容式触控技术和互容式触控技术。其中,自容式触控面板只需要在阵列基板上形成一层触控导体层,降低了阵列基板的厚度,有利于实现终端产品的轻薄化,因此受到市场的青睐。因为自容式触控模式是通过触控信号线在控制单元和触控电极间传递信号,其中,与显示面板中靠近控制单元和远离控制单元的触控电极所连接的触控信号线长度不一致,进而电阻不一致,导致在信号传输过程中有延迟,即触控面板反应迟钝,影响了用户体验。因此,如何提高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灵敏度是本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显示面板中不同位置的触控灵敏度差异及显示差异。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触控电极层,触控电极层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触控电极;多条触控信号线和多个悬浮信号线,触控信号线与触控电极电连接,触控信号线包括第一触控信号线和第二触控信号线;触控电极包括第一触控电极,第一触控电极与至少一条第一触控信号线和至少一条第二触控信号线电连接,并且,沿第二方向,对与同一个第一触控电极电连接的触控信号线中,第一触控信号线的长度大于第二触控信号线的长度;至少一个悬浮信号线,以及与同一第一触控电极电连接的第一触控信号线和第二触控信号线,三者在触控电极层上的垂直投影与该第一触控电极在触控电极层上的垂直投影均有交叠。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显示面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中包括触控电极层,多条触控信号线和多个悬浮信号线;触控电极层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触控电极,触控信号线包括第一触控信号线和第二触控信号线;触控电极包括第一触控电极,第一触控电极与至少一条第一触控信号线和至少一条第二触控信号线电连接,并且,沿所述第二方向,对与同一个第一触控电极电连接的触控信号线中,第一触控信号线的长度大于第二触控信号线的长度。通过设置多种触控信号线,降低了其阻值,避免了触控面板上信号的延迟,有利于提高触控灵敏度;当触控电极与公共电极复用时,还可以降低显示面板上的显示差异;并且利用在第二触控信号线第二方向所在直线上的位置,设置悬浮信号线,可以改善显示面板的色偏,提高显示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一种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的另一种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2的另一种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2的另一种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2的另一种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一种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描述中阐述了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多种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图1是现有技术中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结构示意图,触控显示面板000中触控信号线02通过过孔与触控电极011相连接,从而传递信号。但是例如,靠近驱动电路04的触控电极011(2)上的触控信号线02(2),和远离驱动电路04的触控电极011(1)上的触控信号线02(1),两条触控信号线的长度差异较大,并且触控信号线02比较窄,阻值较大,在传输信号中存在延迟,影响触控的灵敏度;如果触控电极和公共电极复用时,由于上述问题,还会造成显示面板中靠近和远离驱动电路两端的显示差异,影响显示效果。

因此,基于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用来改善显示面板中的触控灵敏度和远近端显示差异。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2和图3,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的一种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100,显示面板100包括触控电极层1,触控电极层1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列的M列触控电极,每一列触控电极包括N个触控电极11,触控电极1沿第二方向排列,其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交叉,M和N均为正整数且M≥2,N≥2;

多条触控信号线2和多个悬浮信号线3,触控信号线2与触控电极11电连接,其中,触控信号线2包括第一触控信号线21和第二触控信号线22,第一触控信号线21、第二触控信号线22和悬浮信号线3均沿第二方向延伸;

触控电极11包括第一触控电极111,第一触控电极111与至少一条所述第一触控信号线21和至少一条第二触控信号线22电连接,并且,沿第二方向,对与同一个第一触控电极111电连接的触控信号线2中,第一触控信号线21的长度大于第二触控信号线22的长度;

至少一个悬浮信号线3,以及与同一第一触控电极111电连接的第一触控信号线21和第二触控信号线22,三者在触控电极层1上的垂直投影与该第一触控电极111在触控电极层1上的垂直投影均有交叠。

具体而言,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区AA中包括触控电极层1,触控电极层1由多个阵列排布的触控电极11组成,触控电极11通过电连接的触控信号线2进行信号的传输。触控信号线2包括第一触控信号线21和第二触控信号线22,并且在不设置触控信号线2的间隙中设置悬浮信号线3,三者均沿第二方向延伸。触控电极11包括第一触控电极111,第一触控电极111与至少一条第一触控信号线21和至少一条第二触控信号线22电连接,两条触控信号线2连接的方式比一条触控信号线的阻值小,因此能降低传输触控信号时延迟的问题。以一列触控电极为例进行说明,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BB设置有驱动电路4,第1个触控电极11的触控信号线2比第N个触控电极11对应的触控信号线2的距离驱动电路4的距离更远,因此在传输信号时会有一定的延迟。但是本实施例中在一个触控电极11上设置两条触控信号线,即第一触控信号线21和第二触控信号线22,通过设置两条较长的触控信号线,降低了同列第1个触控电极上触控信号线的阻值,可以加快信号传输速度,降低驱动电路4远端触控电极11的信号延迟。

同时,对于第一触控电极111,第一触控信号线21的长度大于第二触控信号线22的长度,其中,第一触控信号线21主要是连接触控电极11与显示面板100中各处的电路,进行信号传输,因此长度可以设置较长;第二触控信号线22的作用主要是降低第一触控信号线21的阻值,因此长度位于对应的第一触控电极111和驱动电路4之间在第二方向的垂直距离范围内即可。

显示面板中阵列基板和彩膜基板对位贴合时,如果发生偏差,光线穿过液晶层后在不同色阻的相邻区域,会发生色偏,影响显示面板的显示质量,因此通过设置悬浮信号线,且悬浮信号线在垂直于显示面板的方向上与彩膜基板上的黑矩阵相对应,进行显示面板色偏的改善。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节省显示面板开口区域,在未设置触控信号线2的区域设置悬浮信号线3,其中,悬浮信号线3与触控电极11之间互相绝缘。悬浮信号线3、第一触控信号线21和第二触控信号线22在触控电极层1上的垂直投影均与对应的第一触控电极111在触控电极层1上的垂直投影有交叠,提升触控灵敏度的同时改善显示面板的显示质量。

需要说明的是,显示面板中可以所有触控电极都是第一触控电极,也可以部分触控电极是第一触控电极,可以根据具体实施时显示面板的需求进行设置,本申请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附图中示意的触控信号线的数目和位置仅为示意,具体实施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只要满足上述的要求即可,本申请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考图3,显示面板中,悬浮信号线3在触控电极层1上的垂直投影与第二触控信号线22在触控电极层1上的垂直投影位于一条直线。

具体而言,以图3所示一列触控电极中第2个触控电极为第一触控电极111进行描述,其中,第一触控信号线21从第1个触控电极延伸至驱动电路,第二触控信号线22从第2个触控电极延伸至驱动电路,此时,沿第二方向,第1个触控电极中与上述第二触控信号线22处于一条直线的位置是空缺的,为了充分利用显示面板中的开口率,在该空缺位置设置悬浮信号线3。并且由于第二触控信号线2与悬浮信号线3在触控电极层1上的垂直投影位于同一条直线,这样可以在不占用显示面板开口率的情况下,降低触控信号线的阻值,提升触控灵敏度;并且改善距离驱动电路远近端的显示差异及色偏问题,提升显示质量。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为了表述清楚以一列触控电极中第2个触控电极为第一触控电极进行说明,具体实施时,第一触控电极可以为任一触控电极,本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请参考图3,图3是图2的另一种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对于同一个第一触控电极111,与其电连接的第一触控信号线21长度为A1,与其电连接的第二触控信号线22长度为A2,与第二触控信号线22在触控电极层1上的垂直投影位于同一直线的悬浮信号线3长度为A3,其中,A1>A2+A3,A1>0,A2>0,A3>0。

具体而言,图4中也是以一列触控电极中第2个触控电极为第一触控电极111进行图注和描述,其中第一触控信号线21长度为A1,与其电连接的第二触控信号线22长度为A2,与第二触控信号线22在触控电极层1上的垂直投影位于同一直线的悬浮信号线3长度为A3,并且满足A1>A2+A3的关系。利用第一触控信号线21和第二触控信号线22的长度差值设置悬浮信号线3,避免影响显示面板的开口率。

为了提高触控的灵敏度和显示面板的远近差异,除了调节触控信号线的阻值,还需要调节触控电极与触控电极线之间的交叠电容,因为交叠电容会影响触控反应时的电容变化,进而影响触控灵敏度。以一列中的第2个触控电极为例进行说明,第二触控信号线22在垂直方向的投影会落在第3至第N个触控电极内,从而产生一定的交叠电容,但不会与第1个触控电极产生交叠电容。因为第二触控信号线22主要是用来降低触控信号线的阻值,因此设计第二触控信号线22的长度A2小于第一触控信号线21的长度,在降低阻值的前提下,减小显示面板中交叠电容,并改善远离驱动电路端触控电极的信号传输速度,从而提高触控灵敏度。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为了表述清楚以一列触控电极中第2个触控电极为第一触控电极进行说明,具体实施时,第一触控电极可以为任一触控电极,本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考图3,触控信号线2还包括第一触控连接线23,第二触控信号线22包括第一端22a和第二端22b,其中第一端22a与对应第一触控电极111通过过孔电连接,第二端22b通过第一触控连接线23与第一触控信号线21电连接。

具体而言,第二触控信号线22要与对应的第一触控电极111连接,才能传输触控信号并降低同一块第一触控电极111上第一触控信号线21的阻值,因此第二触控信号线22的第一端22a与第一触控电极111通过过孔连接,第二端与第一触控信号线21通过第一触控连接线23电连接。同时,由于第二触控信号线22第一端22a连接在对应的第一触控电极111,而不是全部连在同列第1个触控电极11远离驱动电极的一侧,这样可以降低触控面板上的交叠电容,并改善远离驱动电路端触控电极的信号传输速度,从而提高触控灵敏度。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请参考图4,图4是图2的另一种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在确定第一触控电极111上第一触控信号线21的数目和位置后,可以根据周围剩余可设置触控走线的空间,设置多条第二触控信号线22。如图5所示,在第一触控信号线21在第一方向的两侧各设置一条第二触控信号线22,从而更大程度的降低触控信号线的阻值,提高触控灵敏度。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示的第二触控信号线22的数目及位置仅为示意,具体实施时,可以设置多条第二触控信号线22,多条第二触控信号线22可以位于同一个第一触控电极111上第一触控信号线21的同侧,或两侧,本申请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请参考图2、图3和图5,图5是图2的另一种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显示面板100还包括驱动电路4,触控信号线2与驱动电路4电连接;从触控电极11指向驱动电路4的方向上,一列触控电极包括第1至第N个触控电极11;

第二端22b在触控电极层1上的垂直投影,位于同列触控电极中第P个触控电极在触控电极层1上的垂直投影与驱动电路4在触控电极层1上的垂直投影之间,其中,P≤N。

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从触控电极11指向驱动电路4的方向上,一列触控电极包括第1至第N个触控电极11;第二触控信号线22的第二端22b在触控电极层1上的垂直投影位于同列第N个触控电极在触控电极层1上的垂直投影与驱动电路4在触控电极层1上的垂直投影之间,即每列N个触控电极均设置有第二触控信号线22,由于第1至第N个触控电极11对应的第二触控信号线22的长度依次递减,即距离驱动电路4越远的触控电极11上的第二触控信号线22的长度越长,有利于更好地降低距离驱动电路4越远的触控电极11上的第一触控信号线21的阻值,从而有利于减小远端信号的传输时间,提高触控灵敏度。

如图5所示,第二触控信号线22的第二端22b在触控电极层1上的垂直投影位于同列第P个触控电极在触控电极层1上的垂直投影与驱动电路4在触控电极层1上的垂直投影之间,其中,P<N。因为对于整块显示面板,主要是距离驱动电路4较远的区域触控灵敏度低,但距离驱动电路4较近的区域触控灵敏度差异不大,因此可以针对性的对距离驱动电路4较远的触控电极块设置第二触控信号线22,从而实现改善显示面板中远离驱动电路端触控电极的信号传输速度,提高触控灵敏度。

在具体实施时,可以设置每列触控电极中的第1个触控电极11为第一触控电极111,即距离驱动电路4最远的一行触控电极11均设置为第一触控电极111。因为距离驱动电极4越远,第一触控信号线21的长度越长(此处的长度是指第一触控信号线21与对应触控电极11连接的过孔位置,和驱动电极4在第二方向距离),阻值也越大,在传递触控信号时存在延迟,影响了触控灵敏度,因此可以对距离驱动电路4最远的一行触控电极11设置对应的第二触控信号线22,提高触控灵敏度。

在具体实施时,还可以设置从触控电极11指向驱动电路4的方向上,第1至第(N/3)个触控电极11设置为第一触控电极111,即设置对应的第二触控信号线22,提高触控灵敏度。

在具体实施时,还可以设置从触控电极11指向驱动电路4的方向上,第1至第(N/2)个触控电极11设置为第一触控电极111,即设置对应的第二触控信号线22,提高触控灵敏度。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只是对于沿第二方向,每列设置多少个触控电极为第一触控电极进行举例,具体实施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数量,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中每列第一触控电极的数目是一致的,还可以每列设置第一触控电极的数目不一致,即沿第一方向是一个渐变的数目变化,只要保证设置每列触控电极中距离较远的触控电极为第一触控电极即可,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请参考图6和图7,图6和图7都是图2的另一种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显示面板中第一触控信号线21为环形5,第二触控信号线22位于第一触控信号线21形成的环形5的内部。

具体而言,如图6所示,两条第一触控信号线21通过触控连接线构成一个环形区域,在靠近驱动电路的一端,通过第一触控连接线23连接两条第一触控信号线21;在远离驱动电路的一端,通过第二触控连接线24连接两条第一触控信号线21,从而构成一个环形。通过设置两条第一触控信号线21可以降低触控信号线的阻值,也是一种常见的面板结构。此时由于环形5内部也有一定的空间,因此可以在环形的内部设置第二触控信号线22,由于在第二方向,第二触控信号线22的长度比第一触控信号线21的长度短,相比多设置一条第一触控信号线21可以更好地降低走线电阻,且尽可能的减小对显示面板中电容值的影响。

如图7所示,如果一个触控电极11对应设置三条第一触控信号线21,则可以形成一个包括多个子环状51的环形5区域,然后可以在子环状51区域中设置第二触控信号线22,在不增加与触控电极11间耦合电容的前提下,降低触控信号线的阻值,改善远离驱动电路端触控电极的信号传输速度,从而提高触控灵敏度。

需要说明的是,图6和图7所示的第一触控信号线11和第二触控信号线12的位置仅为示意,除了将第二触控信号线12设置在第一触控信号线11形成的环形内部,还可以一部分设置在环形内部,一部分设置在环形外侧,只要不影响显示面板的开口率即可,本申请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悬浮信号线3和触控信号线2采用同种材料同层形成。

具体而言,由于第一触控信号线和第二触控信号线同层制作,而第二触控信号线的长度比第一触控信号线短,因此可以利用触控信号线所在层的空余位置设置悬浮信号线,并且采用同种材料,有利于简化工艺制程。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触控电极层复用为公共电极层。

具体而言,当显示面板要实现触控功能时,通过触控信号线将驱动电路中的触控信号传递至触控电极,当显示面板要实现显示功能时,通过公共信号线(即触控信号线)将驱动电路中的显示信号传递至公共电极(即触控电极)。将触控电极层和公共电极层复用有利于减少一道制程,简化工艺,并且由于将两层膜层简化为一层,显示面板的厚度也会减小,有利于实现显示面板的轻薄化。

同时,当触控电极复用为公共电极时,公共电极(即触控电极)距离驱动电极的距离不同,传递信号的公共信号线(即触控信号线)的长度不同,则会造成远离驱动电路的公共电极处和靠近驱动电路的公共电极处信号不同(即远离驱动电路的公共电极信号延迟),因此会造成显示面板的显示差异。结合本申请中第二触控信号线的设置,当触控电极和公共电极复用时,不仅可以改善显示面板中远离和靠近驱动电路的触控灵敏度差异。而且能够改善显示差异,提升显示质量。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请参考图8,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显示面板100还包括控制电路6和驱动电路4,控制电路6用于为公共电极(即触控电极1)提供公共电压信号,驱动电路4用于为公共电极(即触控电极1)提供公共电压信号且控制控制电路4通断;

控制电路6和驱动电路4位于触控电极11的相对两侧;

第一触控信号线21与驱动电路4和控制线路6电连接,第二触控信号线22与驱动电路4电连接。

具体而言,当触控电极和公共电极复用时,需要一个开关来实现两种模式的切换,因此沿第二方向,在触控电极1远离驱动电路4的一侧(即显示面板的上边框)设置一个控制电路6。触控信号线2中可以仅通过第一触控信号线21接收触控及显示模式的切换信号和一些公共信号,因此第一触控信号线21与驱动电路4和控制线路6均电连接,而第二触控信号线22仅与驱动电路4电连接,减少与触控电极之间的交叠电容的产生。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二触控信号线的阻值小于所述第一触控信号线的阻值。

具体而言,由于第二触控信号线的设置主要是降低触控信号线的阻值,因此可以选择一些阻值比较小的材料进行制备,达到更好地降低阻值的作用,从而提高远离驱动电路端触控信号的传输速度,从而提高触控灵敏度。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请参考图9,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200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200,包括本申请上述实施例中提供的显示面板100。图9实施例仅以手机为例,对显示装置200进行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200,可以是电脑、电视、车载显示装置等其他具有显示功能的显示装置200,本发明对此不作具体限制。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200,具有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200的有益效果,具体可以参考上述各实施例对于显示面板200的具体说明,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通过上述实施例可知,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中包括触控电极层,多条触控信号线和多个悬浮信号线;触控电极层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触控电极,触控信号线包括第一触控信号线和第二触控信号线;触控电极包括第一触控电极,第一触控电极与至少一条第一触控信号线和至少一条第二触控信号线电连接,并且,沿所述第二方向,对与同一个第一触控电极电连接的触控信号线中,第一触控信号线的长度大于第二触控信号线的长度。通过设置多种触控信号线,降低了其阻值,避免了触控面板上信号的延迟,有利于提高触控灵敏度;当触控电极与公共电极复用时,还可以降低显示面板上的显示差异;并且利用第二触控信号线第二方向所在直线上的位置,设置悬浮信号线,可以改善显示面板的色偏,提高显示质量。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相关技术
  • EL显示面板、包含EL显示面板的EL显示装置、有机EL显示装置、以及EL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
  • EL显示面板、包含EL显示面板的EL显示装置、有机EL显示装置、以及EL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2723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