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防松螺栓领域,具体地说,尤其涉及一种防振动脱落的螺栓组件。

背景技术

螺栓用于对待连接件进行连接及固定,但是在使用一段时间之后,由于反复振动的存在,螺栓及螺母构成的连接件会出现松动,为了解决这种问题,现有技术中的技术人员探索出了不同的螺栓防松结构,例如参见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105020238A的专利文献所公开的防松螺栓,其通过由外周具有螺纹的轴部和设置在轴部的一端的头部构成,头部由以下部件构成:呈六边形横截面形状的主体部;筒状的裙部,与主体部相连设置,并从主体部向其半径方向外侧远离并且描绘采用了悬垂曲面的凹面地形成为扩开状,裙部的外表面的下侧端面与主体部的轴线平行,并且具有裙部的内表面在底部周缘保留平坦部的同时掏空成倒悬垂曲面状的构造。

即CN105020238A号专利文献主要是通过对螺杆结构进行改进,而并未对螺母结构进行有效的改进,防松效果还是有待提高。

继续参见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109372879A的专利文献所公开的防松螺栓,其包括螺帽段和螺柱段,螺帽段的上侧中部固定有螺柱段,对应螺柱段外侧位置的螺帽段上端面沿圆周分布有防滑齿,所有防滑齿的均呈楔形且倾斜方向一致,螺柱段外侧分布有外螺纹,且螺帽段能传递扭矩。本发明结构合理而紧凑,通过在螺帽段上端面沿螺柱段外圆周位置设置呈楔形且倾斜方向一致防滑齿,可增大其与待连接物体表面的摩擦力,有效防止螺栓松动,降低后期维护的频率;通过设置坡形垫片可为螺帽段提供作用力,从而便于通过螺帽段将螺柱段从螺纹孔内取出,便于螺柱段通过螺母段进行拆卸作业。

上述CN109372879A号专利文献着力于通过增加坡形垫片实现螺帽段与待连接物体表面的摩擦力提升,从而达到有效防止螺栓松动的目的。

而在中国专利文献所公开的CN112032178A号专利文献中则采用了对螺母结构的改进,即在在螺栓的外螺纹段上沿长度方向凹陷形成定位槽;在螺母上设有沿径向贯穿内螺纹段的穿孔,在穿孔中设有销结构,所述销结构具有向螺栓表面方向的运动趋势,从而能够在螺母往松动方向运动时与定位槽中位于拧松方向的槽边形成干涉定位。

然而上述结构中,需要对螺杆结构进行改进,而且需要在螺杆结构改进的基础上,配合螺母中的弹性受压件、单项销等结构配合,增加了防松结构的复杂性,不利于后续的组装生产。

因此,申请人着力解决上述单纯依靠螺杆改进或者螺杆与螺母配合的改进等,降低改进结构的复杂性,便于后续生产,且能够有效实现螺杆及螺母的防松动,提高防脱落效果。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振动脱落的螺栓组件,其通过对螺杆、螺母的结构改进,实现了螺杆与螺母的防松动,提高防松防脱落的效果。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申请中所述的一种防振动脱落的螺栓组件,包括构成一体的螺帽、螺杆,螺杆具有外螺纹,还包括螺母,螺母具有与螺杆连接且带有内螺纹的连接孔,所述螺母的侧面加工有贯通连接孔的侧面通孔,侧面通孔内设置有与侧面通孔相对运动的限位杆,限位杆具有杆体限位端,在螺杆与连接孔旋入的过程中,限位杆的杆体限位端从侧面通孔内深入至连接孔并与螺杆上的环形限位槽卡接限位。

作为本申请优选的技术方案之一,所述螺母朝向螺帽的端面设置有螺母外端套,螺母外端套的底端连接有若干驱动板,驱动板通过驱动孔插入至侧面通孔内,所述驱动孔与侧面通孔贯通;所述驱动板在侧面通孔内与限位杆的尾端接触且在螺母外端套向下运动的过程中驱动限位杆的杆体限位端向连接孔运动。

作为本申请优选的技术方案之一,所述螺母外端套在相邻驱动板之间设置有弹性件,弹性件的顶面与螺母外端套的底面接触,弹性件的底面与螺母的端面接触。

作为本申请优选的技术方案之一,所述弹性件的顶面及底面分别加工有凹槽,弹性件顶面的凹槽与弹性件底面的凹槽错位设置;所述弹性件为弹性金属片体。

作为本申请优选的技术方案之一,所述螺母在与螺母外端套接触的端面一体设置有螺母内端套。

作为本申请优选的技术方案之一,所述螺母外端套沿着螺母内端套向下滑动。

作为本申请优选的技术方案之一,所述螺母的周向外壁套设有螺母外套体。

作为本申请优选的技术方案之一,所述螺母外端套与螺母内端套的端面均设置有齿牙结构,齿牙结构的横截面为三角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

本申请通过在螺杆的周向面上加工有环形限位槽、在螺母的内部设置有与环形限位槽配合的限位杆,限位杆能够在螺杆与螺母旋入的过程中实现驱动限位杆与环形限位槽的配合,进而达到螺杆与螺母的防松动,提高防松防脱落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I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本申请的主视图。

图4是图3中A-A部分的剖视图。

图5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中螺母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螺帽;2、螺杆;3、螺母内端套;4、螺母外端套;5、驱动板;6、螺母;7、侧面通孔;8、驱动孔;9、限位杆;10、弹性件;11、环形限位槽;12、杆体限位端;13、螺母外套体;14、连接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所述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地描述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下述段落可能涉及的方位名词,包括但不限于“上、下、左、右、前、后”等,其所依据的方位均为对应的说明书附图中所展示的视觉方位,其不应当也不该被视为是对本技术方案保护范围的限定,其目的仅为方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说明书中所述的技术方案。

在下述段落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等类似表述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依据具体情况结合本领域的公知常识、设计规范、标准文献等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参见图1至图4、图6,一种防振动脱落的螺栓组件,包括螺帽1、螺杆2,螺帽1与螺杆2构成一体,且在螺杆2上加工有外螺纹。所述螺帽1为多边形块体。

所述螺杆2上旋入有螺母6,螺母6具有连接孔14,连接孔14的内部加工有内螺,螺母6通过连接孔14的内螺纹与螺杆2上的外螺纹连接,使得螺母6在螺杆2上旋入。

所述螺母6为多边形结构,在螺母6的周向侧面加工有侧面通孔7,侧面通孔7与连接孔14贯通。所述侧面通孔7的内部设置有限位杆9,限位杆9的外端通过斜面与驱动板5的斜面配合,驱动板5位于侧面通孔7上方连通的驱动孔8内,驱动板5的顶端具有与螺母外端套4连通的嵌槽,螺母外端套4与驱动板5构成一体。所述螺母外端套4位于螺母6朝向螺帽1的端面且相对于螺母6运动。

所述螺母外端套4与螺母6的端面之间设置有弹性件10,弹性件10为弹性金属片体,弹性件10为弧形片体,且具有顶部凹槽、底部凹槽,顶部凹槽与底部凹槽错位设置(交替设置)。所述弹性件10位于相邻驱动板5之间的螺母外端套4处。

所述螺母6在朝向螺帽1的端面还一体设置有螺母内端套3,螺母内端套3与螺母外端套4同轴设置且螺母外端套4可沿着螺母内端套3的外壁滑动。

所述限位杆9在朝向连接孔14的端面加工有杆体限位端12,杆体限位端12为光滑端面且能够伸入至螺杆2的环形限位槽11内。环形限位槽11具有容纳杆体限位端12的空间。

实施例2

参见图5、图6,一种防振动脱落的螺栓组件,包括螺母外套体13,螺母外套体13为具有螺母6外轮廓内孔的环体,螺母外套体13的内壁与螺母6的周向外壁贴合。所述螺母外端套4与螺母内端套3的端面均设置有齿牙结构,齿牙结构的横截面为三角形。其余部分的结构及连接关系与前述实施例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结构及连接关系相同,为避免行文繁琐,此处不再赘述。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利用下述段落继续对其中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及该技术特征在本技术方案中所起到的功能、作用进行详细的描述,以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充分理解技术方案并且予以重现。

当操作人员通过螺帽1带动螺杆2转动时,螺杆2通过外螺纹旋入连接孔14并与连接孔14的内螺纹连接,使得螺母6沿着螺杆2向上运动。当螺母6向上运动的过程中,螺母6上的螺母内端套3、螺母外端套4与待连接件的端面接触,并且在接触的过程中,螺母外端套4沿着螺母内端套3向下运动,挤压弹性件10使得弹性件10发生形变,并通过驱动板5的向下运动驱动限位杆9向连接孔14内部运动,当连接孔14运动至环形限位槽11后,能够使得螺杆2与螺母6进行限位。本申请适用于连接厚度一致的待连接件。

在螺母外套体13的顶部可设置有与驱动板5外壁接触的凸起,在螺母外套体13套设于螺母6的外壁后,亦能够对驱动板5进行限位,防止螺母6上的驱动板5松动。

最后,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相关技术
  • 一种螺栓防脱落装置
  • 一种抗振防松螺栓螺母组件
  • 一种脱落连接器及脱落连接器组件
  • 螺栓防松组件和道岔
  • 双螺母紧固防松螺栓组件
  • 防脱落螺栓和防脱落螺栓组件及其使用方法
  • 防脱落螺栓和防脱落螺栓组件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6479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