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燃气采暖热水炉用部件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进出水阀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壁挂炉是一种安装在墙壁上的供暖设备,也被称为壁式暖气锅炉。它主要用于供应暖气和热水,通常安装在居民住宅、公共建筑或商业场所的墙壁上。壁挂炉中通常设置有进出水阀,进出水阀分别与采暖循环管路和卫浴热水管路连通,且壁挂炉中的采暖循环管路与卫浴热水管路为两条独立的管路。其中,采暖循环管路用于为用户提供暖气,卫浴热水管路用于为用户提供卫浴生活热水。然而,在使用过程中,采暖循环管路中的水会随着加热而不断流失,因此需要向采暖循环管路中补水。

参照图1,相关技术中,进水阀1内设置有进水腔11及采暖进水腔12,采暖进水腔12与采暖循环管路连通,且进水阀1上连通有采暖补水阀2。采暖补水阀2包括补水阀体21和补水阀轴22,且补水阀体21内开设有补水腔211,补水腔211分别与进水腔11和采暖进水腔12连通。补水阀轴22伸入补水腔211内,且补水阀轴22的端部设置有密封圈23。当需要对采暖循环管路补水时,补水阀轴22带动密封圈23移动,使得密封圈23不再被挤压在补水腔211的端口内壁上,以使补水腔211分别与进水腔11和采暖进水腔12连通,从而便于对采暖循环管路补水。当不需要对采暖循环管路补水时,补水阀轴22将密封圈23挤压在补水腔211的端口内壁上,以实现对进水腔11和补水腔211的截断。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采用补水阀轴22直接挤压密封圈23的方式,来截断进水腔11与补水腔211,容易使密封圈23因过度挤压而过早老化,从而容易导致密封圈23的密封效果降低。

发明内容

为了减小密封圈的密封效果降低的可能性,本申请提供一种进出水阀结构。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进出水阀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进出水阀结构,包括:

进水阀组,所述进水阀组内分别开设有卫浴进水流道及采暖循环流道;

补水阀,包括阀体及阀轴,所述阀体设置在所述进水阀组上,所述阀体内分别开设有相互连通的第一腔室及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卫浴进水流道连通,所述第二腔室与所述采暖循环流道连通,所述阀轴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一腔室插设至所述第二腔室内并设置有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一腔室的内径,当所述阀轴插入所述第二腔室内时,所述第一密封圈的周向外壁抵紧于所述第二腔室的内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对采暖循环流道补水时,先控制阀轴脱离第二腔室,阀轴带动第一密封圈脱离第二腔室,从而使得卫浴进水流道内的水能够经过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流入采暖循环流道内,以对采暖循环流道进行补水。且当不需要对采暖循环流道进行补水时,控制阀轴插入第二腔室内,阀轴带动第一密封圈插入第二腔室内,使得第一密封圈的周向外壁抵紧于第二腔室的内壁,以对第二腔室进行密封。此时,第一密封圈不易受到过度挤压而发生老化,进而有利于减小第一密封圈的密封效果降低的可能性,一定程度上延长了第一密封圈的使用寿命。

可选的,所述阀体上设置有调节组件,所述调节组件包括调节套筒,所述调节套筒的一端套设在所述阀体上,所述调节套筒的另一端与所述阀轴固定连接,所述调节套筒内设置有调节块,所述阀体的外壁上绕自身轴线方向开设有螺旋槽,所述调节块插设在所述螺旋槽内并与所述螺旋槽的内壁贴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调节阀轴的位置时,转动调节套筒,调节套筒带动调节块在螺旋槽内移动,螺旋槽的内壁对调节块进行导向,调节块带动调节套筒沿阀体的轴线方向发生移动,从而使得调节套筒带动阀轴移动,以使阀轴在第一腔室内移动,进而便于利用阀轴带动第一密封圈插入或脱离第二腔室。

可选的,所述调节组件包括调节件,所述调节件设置在所述调节套筒上,所述阀轴包括第一轴部、第二轴部及第一活动部,所述第一轴部的一端插设在所述第一腔室内,所述第一轴部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调节套筒和所述调节件连接,所述第二轴部与所述第一轴部同轴设置并能够插设在所述第二腔室内,所述第一活动部设置在所述第一轴部与所述第二轴部之间并与所述调节件连接,所述第一密封圈套设在所述第一活动部上,所述调节件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活动部活动,以调节所述第一密封圈的直径大小。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将阀轴插设至第二腔室内的指定位置时,先利用调节件控制第一活动部活动,使得第一密封圈的直径缩小。再转动调节套筒,使得调节套筒通过第一轴部带动调节件、第一活动部及第二轴部移动,以将第二轴部及第二活动部插设至第二腔室内的指定位置,从而便于将第一密封圈插设至第二腔室内的指定位置。此时,第一密封圈不易抵紧第二腔室的内壁。接着,利用调节件控制第一活动部反向活动,使得第一密封圈的直径增大,以使第一密封圈抵紧于第二腔室的内壁,完成对第二腔室的密封。在此过程中,第一密封圈不易与第二腔室的内壁发生过大的摩擦,进而有利于减小第一密封圈发生磨损的可能性;

当第一密封圈发生磨损,导致第一密封圈不易再对第二腔室进行密封时,利用第一活动部对第一密封圈的直径进行调节,使得第一密封圈的直径再次增大,以将第一密封圈挤压在第二腔室的内壁上,从而便于对第二腔室进行密封,进一步延长了第一密封圈的使用寿命。

可选的,所述第一活动部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活动块及第二活动块,所述第一活动块和所述第二活动块均设置在所述第一轴部与所述第二轴部之间,所述第一活动块、所述第二活动块分别与所述调节件连接,所述第一密封圈套设在所述第一活动块和所述第二活动块上,所述调节件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活动块与所述第二活动块相互靠近或远离。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调节件控制第一活动块与第二活动块相互远离时,第一活动块与第二活动块能够撑开第一密封圈,使得第一密封圈的直径增大;且当调节件控制第一活动块与第二活动块相互靠近时,第一活动块与第二活动块不再对第一密封圈施加压力,使得第一密封圈的直径缩小,从而便于调节第一密封圈的直径。

可选的,所述调节件包括转杆及设置在所述转杆上的凸轮,所述第一轴部上同轴且贯穿开设有通孔,所述转杆的一端穿过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二轴部转动连接,所述转杆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阀体外,所述凸轮位于所述第一轴部与所述第二轴部之间并分别与所述第一活动块和所述第二活动块抵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转杆转动时,转杆带动凸轮转动,使得凸轮对第一活动块和第二活动块施加作用力,以驱动第一活动块与第二活动块相互靠近或远离,从而便于利用第一活动块与第二活动块,来调节第一密封圈的直径大小。

可选的,所述调节套筒上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内设置有弹性件,所述滑槽内滑移插设有滑块,所述滑块与所述弹性件靠近所述转杆的一端连接,所述转杆上沿周向设置有防滑纹,所述弹性件用于推动所述滑块抵紧所述防滑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转动转杆时,先推动滑块向滑槽内移动,滑块对弹性件施加压力,使得弹性件压缩。此时,滑块与防滑纹脱离,从而便于转动转杆;当需要对转杆进行固定时,不再对滑块施加压力,使得弹性件能够推动滑块向滑槽外移动,以使滑块抵紧防滑纹,进而便于对转杆进行限位,以使转杆不易再发生转动。

可选的,所述第一活动块、所述第二活动块上分别设置有凸起,所述第一轴部与所述第二轴部相对的侧壁上分别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沿垂直于所述第一轴部的轴线方向开设,所述凸起滑移插设在所述限位槽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凸起滑移插设在限位槽内,使得凸起能够对第一活动块和第二活动块进行限位,以减小第一活动块与第一轴部或第二轴部发生相对转动的可能性,并减小第二活动块与第一轴部或第二轴部发生相对转动的可能性,从而便于利用第一活动块和第二活动块稳定对第一密封圈进行支撑。

可选的,所述第一轴部与所述第二轴部之间同轴设置有第三轴部,所述第一活动部设置在所述第二轴部与所述第三轴部之间,所述第一轴部与所述第三轴部之间设置有第二活动部,所述第二活动部与所述第一活动部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二活动部上设置有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卫浴进水流道的连通处位于所述第二密封圈和所述第二腔室之间,所述调节件分别与所述第一活动部和所述第二活动部连接,所述调节件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活动部和所述第二活动部同步活动,以调节所述第一密封圈和所述第二密封圈的直径大小。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调节件能够控制第一活动部与第二活动部同步活动,以利用第一活动部调节第一密封圈的直径大小,并利用第二活动部调节第二密封圈的直径大小,从而一方面有利于减小移动阀轴时,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发生磨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便于在阀轴移动到指定位置后,利用第二密封圈对第一腔室进行密封,以减小第一腔室内的水发生泄漏的可能性。

可选的,所述第三轴部上设置有第三密封圈,所述第三密封圈填充在所述第三轴部与所述第一腔室的内壁之间,所述第三密封圈位于所述第二密封圈靠近所述第二腔室的一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三密封圈与第二密封圈相互配合,进一步减小了水在第一腔室内发生泄漏的可能性。

可选的,所述阀体上开设有溢流孔,所述溢流孔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所述溢流孔与所述第一腔室的连通处位于所述第二密封圈远离所述第二腔室的一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三密封圈发生磨损,且调节第二密封圈的直径,使得第二密封圈的直径缩小时,第一腔室内的水能够流过第三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并从溢流孔内流出,从而便于提醒用户第三密封圈发生损坏。此时,再次调节第二密封圈的直径,使得第二密封圈抵紧第一腔室的内壁,以对第一腔室进行密封,进而有利于减小等待维修的过程中,水持续发生泄漏,导致水资源浪费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第一密封圈的周向外壁抵紧于第二腔室的内壁,使得第一密封圈不易受到过度挤压而发生老化,从而有利于减小第一密封圈的密封效果降低的可能性,进而有利于延长第一密封圈的使用寿命;

2.通过转杆、凸轮、第一轴部、第二轴部、第一活动块、第二活动块及第一密封圈的相互配合,使得第一密封圈的直径能够调节,从而有利于减小第一密封圈在移动过程中发生磨损的可能性,进而有利于延长第一密封圈的使用寿命;

3.通过阀体、转杆、凸轮、第一轴部、第二轴部、第三轴部、第二活动部、第二密封圈及第三密封圈的相互配合,使得水不易在第一腔室内发生泄漏,并使得第三密封圈发生磨损时,第二密封圈能够继续对第一腔室进行密封,从而有利于减小等待维修的过程中,水持续发生泄漏,导致水资源浪费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相关技术中进水阀及采暖补水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1中一种进出水阀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1中一种进出水阀结构的正视图。

图4是沿图3中A-A线的进水阀组、补水阀及板式换热器的剖视图。

图5是图4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1中一种进出水阀结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2中补水阀的剖视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2中不带有阀体的补水阀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2中不带有阀体的补水阀与调节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3中补水阀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进水阀;11、进水腔;12、采暖进水腔;2、采暖补水阀;21、补水阀体;211、补水腔;22、补水阀轴;23、密封圈;3、进水阀组;31、卫浴进水流道;32、采暖循环流道;33、卫浴进水接口;331、滤网;34、水泵接口;4、补水阀;41、阀体;411、第一腔室;412、第二腔室;413、螺旋槽;414、溢流孔;42、阀轴;421、第一轴部;4211、通孔;422、第二轴部;423、第一活动部;4231、第一活动块;4232、第二活动块;4233、凸起;424、限位槽;425、第三轴部;426、第二活动部;43、第一密封圈;44、第二密封圈;45、第三密封圈;46、限位环;5、出水阀组;51、卫浴出水口;52、采暖出水口;53、三通阀;54、泄压阀;6、板式换热器;7、调节组件;71、调节套筒;711、调节块;712、滑槽;713、弹性件;714、滑块;72、调节件;721、转杆;7211、防滑纹;722、凸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10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进出水阀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 “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实施例1:

参照图2和图3,进出水阀结构包括进水阀组3、补水阀4及出水阀组5。其中,进水阀组3与出水阀组5通过板式换热器6连接,补水阀4安装在进水阀组3上。参照图4,进水阀组3内分别开设有卫浴进水流道31及采暖循环流道32,补水阀4分别与卫浴进水流道31和采暖循环流道32连通,从而当补水阀4开启时,卫浴进水流道31内的水能够经过补水阀4流入采暖循环流道32内,以为采暖循环流道32补水。

参照图2和图4,进水阀组3上分别设置有卫浴进水接口33及水泵接口34。其中,卫浴进水接口33与卫浴进水流道31连通,且卫浴进水接口33用于与外接自来水管连接,以便于向卫浴进水流道31输水。本实施例中,卫浴进水接口33上设置有滤网331,以对水中的杂质进行过滤,从而有利于减小杂质堵塞卫浴进水接口33的可能性。

采暖循环流道32用于供采暖水在板式换热器6和壁挂炉的燃烧室之间循环流动,水泵接口34与采暖循环流道32连通,且水泵接口34用于连接水泵,从而便于使采暖水在采暖循环流道32内流动,并便于在补水阀4开启后,使卫浴进水流道31内的水流入采暖循环流道32内,以对采暖循环流道32补水。

出水阀组5包括卫浴出水口51、采暖出水口52及三通阀53。其中,卫浴出水口51通过板式换热器6与卫浴进水流道31连通,三通阀53通过板式换热器6与采暖循环流道32连通,且采暖出水口52与三通阀53连通。

当需要使用热水时,开启卫浴进水接口33,以向卫浴进水流道31输水,使得卫浴水流经卫浴进水流道31和板式换热器6,并从卫浴出水口51流出。此时,三通阀53启动,使得采暖出水口52处于封闭状态,以使采暖水经过板式换热器6流入采暖循环流道32内,从而使得采暖水与卫浴水在板式换热器6内进行换热,进而便于使从卫浴出水口51流出的卫浴水变为热水。

采暖出水口52上设置有泄压阀54。当采暖出水口52内的压力过大时,泄压阀54能够自动泄压。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如何控制三通阀53及泄压阀54工作、如何对采暖水进行加热、以及板式换热器6的工作原理,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属于常规技术手段,因此不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做过多赘述。

参照图4和图5,补水阀4包括阀体41及阀轴42。其中,阀体41安装在进水阀组3上,阀体41内分别开设有相互连通的第一腔室411及第二腔室412,且第二腔室412的直径小于第一腔室411的直径。

第一腔室411与卫浴进水流道31连通,第二腔室412与采暖循环流道32连通,从而使得卫浴进水流道31内的水能够经过第一腔室411与第二腔室412流入采暖循环流道32内,以对采暖循环流道32进行补水。

参照图5,阀轴42滑移插设在第一腔室411内,且阀轴42靠近第二腔室412的端部的直径适配第二腔室412设计,从而使得阀轴42能够插设至第二腔室412内。

阀轴42靠近第二腔室412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密封圈43。当阀轴42插设至第二腔室412内时,第一密封圈43的周向外壁抵紧于第二腔室412的内壁,以对第二腔室412进行密封。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密封圈43对第二腔室412进行密封不是采用直接挤压的方式,而是使第一密封圈43填充在阀轴42与第二腔室412的内壁之间,以此来对第二腔室412进行密封。因此,第一密封圈43不易受到过度挤压,从而有利于减小第一密封圈43因过度挤压而发生老化的可能性,一定程度上延长了第一密封圈43的使用寿命。

参照图4和图5,本实施例中,第一密封圈43的外径小于第一腔室411的内径,从而当阀轴42带动第一密封圈43脱离第二腔室412进入第一腔室411内时,第一密封圈43不对第一腔室411进行密封,以便于卫浴进水流道31内的水流入采暖循环流道32内。

参照图5,阀轴42上分别设置有第二密封圈44及第三密封圈45,第二密封圈44与第三密封圈45均位于第一腔室411内,且第二密封圈44与第三密封圈45的周向外壁均抵紧于第一腔室411的内壁,以对第一腔室411进行密封。

第三密封圈45位于第二密封圈44靠近第二腔室412的一侧,第一腔室411与卫浴进水流道31的连通处位于第三密封圈45与第二腔室412之间,从而有利于减小第一腔室411内的水发生泄漏的可能性。

本实施例中,阀轴42上一体成型有三个限位环46,且三个限位环46与第二密封圈44和第三密封圈45交错设置,使得限位环46能够对第二密封圈44和第三密封圈45进行限位,以避免第二密封圈44和第三密封圈45在阀轴42上发生移动,从而使得第二密封圈44与第三密封圈45能够稳定对第一腔室411进行密封。

参照图5和图6,阀体41上设置有调节组件7,调节组件7包括调节套筒71。调节套筒71的一端套设在阀体41上,调节套筒71的另一端与阀轴42固定连接,且调节套筒71内固定连接有调节块711。本实施例中,调节块711设置有两个,两个调节块711对称设置。

阀体41的外壁上绕自身轴线方向开设有两个螺旋槽413,且一调节块711插设在一螺旋槽413内,另一调节块711插设在另一螺旋槽413内。

当需要调节阀轴42的位置时,转动调节套筒71,调节套筒71带动调节块711在螺旋槽413内移动,螺旋槽413的内壁对调节块711进行导向,调节块711带动调节套筒71沿阀体41的轴线方向发生移动,从而使得调节套筒71带动阀轴42移动,以使阀轴42在第一腔室411内移动,进而便于利用阀轴42带动第一密封圈43插入或脱离第二腔室412。

参照图6,本实施例中,两个螺旋槽413互不连通,使得一调节块711只能在一螺旋槽413内移动,且调节块711与螺旋槽413的内壁贴合,从而使得调节块711不易脱离螺旋槽413,进而便于通过两个调节块711将调节套筒71稳定限制在阀体41上。

需要说明的是,与调节套筒71螺纹连接在阀体41上的方式相比,本申请实施例中,螺旋槽413的螺距能够设置的更大,从而使得调节套筒71转动相同的圈数时,调节块711能够带动调节套筒71移动更大的距离,进而便于对阀轴42的位置进行调节。

本申请实施例1一种进出水阀结构的实施原理为:当需要为采暖循环流道32补水时,先转动调节套筒71,使得调节套筒71带动调节块711在螺旋槽413内移动,螺旋槽413的内壁对调节块711进行导向,使得调节块711带动调节套筒71向远离阀体41的方向移动,调节套筒71带动阀轴42移动,以使阀轴42带动第一密封圈43脱离第二腔室412,从而便于卫浴进水流道31内的水流入采暖循环流道32内,以对采暖循环流道32补水。

当补水完成后,反向转动调节套筒71,使得调节套筒71带动阀轴42插设至第二腔室412内,阀轴42带动第一密封圈43插入第二腔室412内,以对第二腔室412进行密封,从而使得卫浴进水流道31内的水不再流入采暖循环流道32内。

实施例2:

参照图7,本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阀轴42包括第一轴部421、第二轴部422及第一活动部423。

第一轴部421的一端插设在第一腔室411内,第一轴部421的另一端与调节套筒71固定连接。限位环46一体成型在第一轴部421上,第二密封圈44及第三密封圈45套设在第一轴部421上。

参照图7和图8,第二轴部422与第一轴部421同轴设置,且第一轴部421与第二轴部422相对的侧壁上分别开设有限位槽424,限位槽424沿垂直于第一轴部421的轴线方向开设。

参照图8,第一活动部423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活动块4231及第二活动块4232。其中,第一活动块4231与第二活动块4232上分别设置有凸起4233,凸起4233适配限位槽424设计。

第一活动块4231和第二活动块4232均设置在第一轴部421与第二轴部422之间,凸起4233滑移插设在限位槽424内,使得第一活动块4231与第二活动块4232能够沿垂直于第一轴部421的轴线方向移动。

凸起4233能够对第一活动块4231和第二活动块4232进行限位,以减小第一活动块4231与第一轴部421或第二轴部422发生相对转动的可能性,并减小第二活动块4232与第一轴部421或第二轴部422发生相对转动的可能性。

第一密封圈43套设在第一活动块4231和第二活动块4232上。本实施例中,第一活动块4231与第二活动块4232沿垂直于第一轴部421的轴线方向的横截面呈半圆形,使得第一密封圈43能够与第一活动块4231和第二活动块4232贴合。

参照图7和图8,第一轴部421内同轴且贯穿开设有通孔4211,调节组件7包括调节件72,调节件72包括转杆721及固定连接在转杆721上的凸轮722。其中,转杆721的一端穿过通孔4211与第二轴部422转动连接,转杆721的另一端延伸至阀体41外,且凸轮722位于第一轴部421与第二轴部422之间并分别与第一活动块4231和第二活动块4232抵触。

参照图7和图8,当需要对第二腔室412进行密封时,先将第一密封圈43移动至第二腔室412内,再转动转杆721,转杆721带动凸轮722转动,使得凸轮722对第一活动块4231和第二活动块4232施加作用力,以驱动第一活动块4231与第二活动块4232相互远离,第一活动块4231与第二活动块4232撑开第一密封圈43,从而使得第一密封圈43的直径增大,进而使得第一密封圈43抵紧第二腔室412的内壁,以对第二腔室412进行密封。

当需要为采暖循环流道32(参照图3)补水时,先反向转动转杆721,转杆721带动凸轮722反向转动,使得凸轮722对第一活动块4231和第二活动块4232施加的作用力减小。且第一密封圈43具有弹性,使得第一活动块4231和第二活动块4232在第一密封圈43的作用下相互靠近,从而使得第一密封圈43的直径减小,第一密封圈43不再抵紧第二腔室412的内壁。再向远离阀体41的方向移动第一轴部421,第一轴部421带动第一活动块4231、第二活动块4232、第一密封圈43及第二轴部422移动,使得第一密封圈43脱离第二腔室412,进而便于对采暖循环流道32(参照图3)补水。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转杆721、凸轮722、第一活动块4231及第二活动块4232的相互配合,使得第一密封圈43的直径能够调节,从而有利于减小第一密封圈43移动过程中发生磨损的可能性。且当第一密封圈43发生磨损后,能够调节第一密封圈43的直径增大,将第一密封圈43挤压在第二腔室412的内壁上,以对第二腔室412进行密封,进而有利于减小第一密封圈43磨损后,无法再对第二腔室412进行密封的可能性,一定程度上延长了第一密封圈43的使用寿命。

参照图7,调节套筒71上沿垂直于自身轴线方向开设有滑槽712,滑槽712内设置有弹性件713,且滑槽712内滑移插设有滑块714,滑块714适配滑槽712的形状设计,弹性件713靠近转杆721的一端与滑块714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弹性件713为弹簧,从而使得弹性件713能够推动滑块714向滑槽712外移动。

参照图7和图9,转杆721上沿周向设置有防滑纹7211,弹性件713能够推动滑块714抵紧防滑纹7211,从而使得滑块714对转杆721进行限位,以使转杆721不易再发生转动。

参照图8,当转杆721不易再发生转动时,凸轮722也不易再发生转动,从而便于利用凸轮722对第一活动块4231和第二活动块4232进行支撑。

参照图7和图9,当需要转动转杆721时,先推动滑块714向滑槽712内移动,滑块714对弹性件713施加压力,使得弹性件713压缩。此时,滑块714与防滑纹7211脱离,从而便于转动转杆721。

实施例2的实施原理为:当需要为采暖循环流道32补水时,先推动滑块714向滑槽712内移动,再转动转杆721,转杆721带动凸轮722转动,使得第一活动块4231与第二活动块4232相互靠近,以使第一密封圈43的直径减小,第一密封圈43不再抵紧第二腔室412的内壁。

接着,转动调节套筒71,使得调节套筒71带动第一轴部421向远离第二腔室412的方向移动,第一轴部421带动第一活动块4231、第二活动块4232、第一密封圈43及第二轴部422移动,从而使第一密封圈43脱离第二腔室412,进而便于使卫浴进水流道31内的水流入采暖循环流道32内,以对采暖循环流道32补水。

最后,反向转动调节套筒71,使得第一密封圈43再次进入第二腔室412内。再反向转动转杆721,使得第一活动块4231与第二活动块4232撑开第一密封圈43,以使第一密封圈43抵紧第二腔室412的内壁,从而完成对第二腔室412的密封。

实施例3:

参照图10,本实施例3与实施例2的不同之处在于,阀轴42包括第三轴部425及第二活动部426。

第三轴部425与第一轴部421同轴设置,且第三轴部425位于第一轴部421与第二轴部422之间。本实施例中,通孔4211同轴且贯穿第三轴部425设置,从而使得转杆721能够依次穿过第一轴部421与第三轴部425并和第二轴部422转动连接。

第一活动部423设置在第二轴部422与第三轴部425之间,第二活动部426设置在第一轴部421与第三轴部425之间。本实施例中,第二活动部426与第一活动部423的结构相同,且第二密封圈44套设在第二活动部426上,从而使得转杆721转动时能够通过第二活动部426,来调节第二密封圈44的直径大小,进而有利于减小第二密封圈44发生磨损的可能性。

参照图10,第三密封圈45套设在第三轴部425上,从而有利于减小第二密封圈44的直径缩小时,第一腔室411内的水发生泄漏的可能性,进一步提高了第一腔室411的密封性能。

阀体41上开设有溢流孔414,溢流孔414与第一腔室411连通,且溢流孔414与第一腔室411的连通处位于第二密封圈44远离第三密封圈45的一侧。

当第三密封圈45发生磨损,导致第三密封圈45无法再对第一腔室411进行密封时,转动转杆721,转杆721通过第二活动部426调节第二密封圈44的直径,使得第二密封圈44的直径缩小。此时,第一腔室411内的水能够流过第三密封圈45和第二密封圈44,并从溢流孔414内流出,从而便于提醒用户第三密封圈45发生损坏,进而有助于使用户及时对第三密封圈45进行更换。

当用户发现第三密封圈45损坏时,再次转动转杆721,以调节第二密封圈44的直径,使得第二密封圈44抵紧第一腔室411的内壁,以对第一腔室411进行密封,从而有利于减小等待维修的过程中,水持续发生泄漏,导致水资源浪费的可能性。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相关技术
  • 一种用于水刀的进出水阀装置
  • 一种排水阀的启动排水结构
  • 一种水管接头连接装置及其内部止水阀结构
  • 一种柱塞泵的进出水阀结构
  • 一种进水阀进出水管体改进结构
技术分类

06120116674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