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灯组件及具有灯组件的车门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8:37:28


灯组件及具有灯组件的车门

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1880009473.4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原申请的国际申请日为2018年12月24日,优先权日为2017年12月26日,原申请的发明名称为“灯组件及具有灯组件的车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发光元件的灯组件及具有灯组件的车门。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在打开车门后发光来照亮乘员的脚下的灯组件(例如,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的灯组件具有发光元件。发光元件与设置在功能部的金属板、即母线(bus bar)结合。功能部嵌合于安装在车门上的组装对象部的外观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2-166635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由于发光元件结合于母线,因此,存在发光元件相对于支撑部件晃动的问题。

因此,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防止发光元件晃动的灯组件及具有灯组件的车门。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所涉及的灯组件(4、94、194)具有:支撑部件(9),其以能够安装于安装对象(3)而构成;基板(6),在该基板(6)的主表面上结合有发光元件(5);保持部件(8),其卡合于所述支撑部件,用于与所述支撑部件一起夹持所述基板,以使得所述基板保持在所述支撑部件上的规定位置;和罩部件(9),其至少局部地具有透光性,安装于所述支撑部件,与所述支撑部件协同而划定收装所述基板和所述保持部件的收装室(90)。

根据该技术方案,由于在基板的主表面上结合有发光元件,且该基板被支撑部件和保持部件夹持,因此,能够防止发光元件相对于支撑部件晃动。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也可以为,所述支撑部件具有收装所述基板和所述保持部件的收装凹部,在所述支撑部件的内表面上设置有用于卡止所述保持部件的卡合部(37)。

根据该技术方案,由于保持部件和基板被收装在收装凹部,因此,能够防止保持部件和基板的破损。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也可以为,所述保持部件呈板状,且具有在与所述发光元件对应的位置贯通的透光孔(39)。

根据该技术方案,不会阻碍从发光元件朝向收装凹部的开口的光路。并且,由于形成有透光孔,从而能够使保持部件的重量较轻。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也可以为,所述保持部件具有沿所述基板的缘部形成的外框(35)和设置在所述外框之间的多条梁(36、38),由所述外框和所述梁来划定所述透光孔,所述卡合部卡合于所述外框。

根据该技术方案,能够在不阻碍从发光元件朝向收装凹部的开口的光路的情况下,将基板固定于支撑部件。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也可以为,所述保持部件具有第一凸部(101),该第一凸部(101)分别从所述外框的外周面上的彼此相离的至少两个部分突出,且分别抵接于划定所述收装凹部的壁面(111)。

根据该技术方案,能够防止保持部件相对于支撑部件晃动。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也可以为,所述保持部件具有一对第二凸部(102),该一对第二凸部(102)从所述外框朝向所述基板侧突出,且抵接于所述基板的端面,来对所述基板进行夹持。

根据该技术方案,基板结合于保持部件,从而能够防止基板相对于支撑部件晃动。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也可以为,在所述收装凹部的底壁上设置有卡止凹部(23),在所述保持部件的与该卡止凹部(23)对应的部分设置有向所述卡止凹部突入的卡止凸部(40)。

根据该技术方案,当使保持部件沿着支撑部件的底壁移动时,由于卡止凸部抵接于划定卡止凹部的壁,因此,能够限制保持部件沿支撑部件的底壁移动。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也可以为,在所述基板上形成有在与所述卡止凹部相向的位置贯通的通孔(11),所述卡止凸部穿过所述通孔嵌合于所述卡止凹部。

根据该技术方案,由于卡止凸部插入到设置在基板上的通孔,因此,能够限制基板相对于保持部件在与卡止凸部的突出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移动。因此,由于支撑部件结合于保持部件,因此,能够限制基板相对于支撑部件沿支撑部件的底壁的方向的移动。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也可以为,在所述支撑部件上具有连接器插入凹部(22)和连接端子(47),其中,所述连接器插入凹部(22)从外表面穿过所述卡止凹部的底壁和所述支撑部件的外表面之间,到达所述卡止凹部;所述连接端子(47)从所述基板穿过所述卡止凸部和所述卡止凹部之间,到达所述连接器插入凹部。

根据该技术方案,通过将连接器插入到连接器插入凹部而连接于连接端子,能够使基板与连接器连接。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也可以为,所述卡止凹部沿规定的轴线延伸而到达所述连接器插入凹部的大致中央,所述连接器插入凹部相对于所述轴线大致垂直地延伸,而到达所述卡止凹部的大致中央,所述卡止凹部与所述连接器插入凹部彼此连接,所述卡止凸部具有第一突端面(43)和第二突端面(44),所述第一突端面抵接于所述卡止凹部的底壁或者所述连接端子,所述第二突端面与所述连接器插入凹部的壁面协同工作,来划定供连接器(60)插入的连接器插入孔(80),所述连接端子穿过所述第一突端面和所述卡止凹部的底壁之间,到达所述连接器插入孔。

根据该技术方案,由于连接端子被第一突端面和卡止凹部的底壁夹持,因此,能够防止连接端子的移动。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也可以为,在所述卡止凹部的底壁上形成有收纳所述连接端子的槽(48),所述第一突端面和所述卡止凹部的底壁抵接。

根据该技术方案,能够防止连接端子沿卡止凹部的底壁的方向上的移动。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也可以为,所述第二突端面位于比所述第一突端面靠所述卡止凸部的基端侧的位置,在所述第二突端面与所述连接端子之间形成有间隙。

根据该技术方案,能够通过将连接端子插入到设置在连接器上的孔,来将连接端子和连接器进行连接。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也可以为,所述第二突端面朝向所述连接器插入凹部的开口向基端侧倾斜。

根据该技术方案,当插入连接器时,由于连接器被第二突端面引导到适当的位置,因此,使连接器的安装变得容易。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也可以为,在所述支撑部件的外表面上形成有与所述连接器插入凹部的开口连续的倾斜面(55)。

根据该技术方案,当插入连接器时,由于连接器被引导到连接器插入孔,因此,使连接器的安装变得容易。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也可以为,所述灯组件为设置在车门上的踏步灯。

根据该技术方案,能够提供一种防止发光元件晃动的踏步灯。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也可以为,所述支撑部件一体形成于车门的车门内饰板。

根据该技术方案,结构变得简单,使基板更不容易从车门内饰板脱落。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也可以为,所述支撑部件具有收装所述基板和所述保持部件的收装凹部(17),在划定所述收装凹部的壁上设置有用于卡止所述保持部件的卡合部(37),在所述基板上的与所述卡合部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缺口部(204)。

根据该技术方案,在基板的主表面上结合有发光元件,该基板被支撑部件和保持部件夹持,因此,能够防止发光元件相对于支撑部件晃动。另外,由于保持部件和基板被收装于收装凹部,因此,能够防止保持部件和基板的破损。由于在与卡合部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缺口部,因此,在组装时基板不容易与卡合部干涉,从而使基板向支撑部件的组装变得容易。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也可以为,所述收装凹部由底壁(18)和沿所述底壁的外缘设置的侧壁(19)来划定,所述卡合部设置于所述侧壁,所述缺口部设置于所述基板的外周缘。

根据该技术方案,由于缺口部设置于基板的外周缘,因此,能够以使缺口部和卡合部位于对应的位置的方式来容易地移动基板,从而使基板向支撑部件的组装变得更加容易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也可以为,所述基板配置于所述底壁与所述保持部件之间,所述卡合部从所述侧壁突出,抵接于所述保持部件的表面。

根据该技术方案,能够使保持部件的组装变得容易。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也可以为,所述基板呈大致方形,所述缺口部在所述基板的外周缘的一边上设置于大致中央部。

根据该技术方案,相较于缺口部偏向基板的外周缘的端部侧来设置的情况,难以对基板不均匀地施加载荷,从而不容易使基板变形。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也可以为,所述卡合部在所述侧壁上设置有多个,所述缺口部具有能够供至少两个所述卡合部穿过的宽度。

根据该技术方案,由于能够减少设置在基板上的缺口部的数量,因此,能够容易地在基板上形成缺口部。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也可以为,所述卡合部只设置在所述基板的外周缘的一边(203)。

根据该技术方案,与设置在外周缘的多条边上的情况相比,不容易降低基板的刚性。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也可以为,所述保持部件包括成为外缘且大致方形的外框(35),所述缺口部设置在所述外框和所述底壁之间。

根据该技术方案,由于基板的缺口部也位于保持部件和底壁之间,因此,物体不容易碰撞到缺口部。据此,能够进一步防止基板的变形。

【发明效果】

根据以上的技术方案,由于在基板的主表面上结合有发光元件,且该基板被支撑部件和保持部件所夹持,因此,能够提供一种防止发光元件晃动的灯组件。

另外,根据以下技术方案,即,支撑部件具有收装基板和保持部件的收装凹部,在支撑部件的内表面上设置有用于卡止保持部件的卡合部的技术方案,能够防止保持部件和基板的破损。

根据以下技术方案,即,保持部件呈板状,且具有在与发光元件对应的位置贯通的透光孔的技术方案,不会阻碍从发光元件朝向收装凹部的开口的光路。并且,由于形成有透光孔,因此,能够使保持部件的重量较轻。

另外,根据保持部件包括外框和梁的技术方案,能够在不阻碍从发光元件朝向收装凹部的开口的光路的情况下,将基板固定于支撑部件。

另外,根据以下技术方案,即,保持部件具有第一凸部,该第一凸部分别从外框的外周面上的彼此相离的至少两个部分突出,且分别抵接于划定收装凹部的壁面的技术方案,能够防止保持部件相对于支撑部件晃动。

另外,根据以下技术方案,即,保持部件具有一对第二凸部,该一对第二凸部从外框朝向基板侧突出,且抵接于基板的端面,来对基板进行夹持的技术方案,能够使基板结合于保持部件,从而防止基板相对于支撑部件晃动。

另外,根据卡止凸部嵌合于卡止凹部的技术方案,能够限制保持部件沿支撑部件的底壁移动。

另外,根据卡止凸部穿过通孔而嵌合于卡止凹部的技术方案,能够限制保持部件和基板沿支撑部件的底壁的移动。

另外,根据设置有连接器插入凹部的技术方案,能够通过将连接器插入到连接器插入凹部,来将连接器和基板经由连接端子进行连接。

另外,根据以下技术方案,即,在卡止凹部的底壁上形成有收纳连接端子的槽,第一突端面和卡止凹部的底壁抵接,通过第二突端面和连接器插入凹部来划定连接器插入孔的技术方案,能够通过第一突端面和卡止凹部的底壁来夹持连接端子,从而防止连接端子的移动,从而更容易地形成连接器插入孔。

另外,根据以下技术方案,即,在卡止凹部的底壁上形成有收纳连接端子的槽,第一突端面和卡止凹部的底壁抵接的技术方案,能够防止连接端子沿卡止凹部的底壁的方向上的移动。

另外,根据以下技术方案,即,第二突端面位于比第一突端面靠卡止凸部的基端侧的位置,在第二突端面与连接端子之间形成有间隙的技术方案,能够通过将连接端子插入到设置在连接器上的孔,来将连接端子和连接器进行连接。

另外,根据第二突端面处于倾斜状态的技术方案,当插入连接器时,由于连接器被第二突端面引导到适当位置,因此使连接器的安装变得容易。

另外,根据以下技术方案,即,在支撑部件的外表面上形成有与连接器插入凹部的开口连续的倾斜面的技术方案,当插入连接器时,由于连接器被引导到连接器插入孔,因此使连接器的安装变得容易。

另外,根据灯组件为设置在车门上的踏步灯的技术方案,能够提供一种防止发光元件晃动的踏步灯。

另外,根据支撑部件一体形成于车门的车门内饰板的技术方案,结构变得简单,使基板更不容易从车门内饰板脱落。

另外,支撑部件具有收装基板和保持部件的收装凹部,在划定收装凹部的壁上设置有用于卡止保持部件的卡合部,在基板上的与卡合部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缺口部。据此,在基板的主表面上结合有发光元件,该基板被支撑部件和保持部件夹持,因此,能够防止发光元件相对于支撑部件晃动。另外,由于保持部件和基板被收装于收装凹部,因此,能够防止保持部件和基板的破损。由于在与卡合部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缺口部,因此,在组装时基板不容易与卡合部干涉,从而使基板向支撑部件的组装变得容易。

另外,根据以下技术方案,即,收装凹部由底壁和沿底壁的外缘设置的侧壁来划定,卡合部设置于侧壁,缺口部设置于基板的外周缘的技术方案,由于缺口部设置于基板的外周缘,因此,能够以使缺口部和卡合部位于对应的位置的方式来容易地移动基板,从而使基板向支撑部件的组装变得更加容易

另外,根据以下技术方案,即,基板配置于底壁与保持部件之间,卡合部从侧壁突出,抵接于保持部件的表面的技术方案,能够使保持部件的组装变得容易。

另外,根据以下技术方案,即,基板呈大致方形,缺口部在基板的外周缘的一边上设置于大致中央部的技术方案,相较于缺口部偏向基板的外周缘的端部侧而设置的情况,难以对基板不均匀地施加载荷,从而不容易使基板变形

另外,根据以下技术方案,即,卡合部在侧壁上设置有多个,缺口部具有能够供至少两个卡合部穿过的宽度的技术方案,由于能够减少设置在基板上的缺口部的数量,因此能够容易地在基板上形成缺口部。

另外,根据卡合部只设置在基板的外周缘的一边的技术方案,与设置在外周缘的多条边上的情况相比,不容易降低基板的刚性。

另外,根据以下技术方案,即,保持部件包括成为外缘且大致方形的外框,缺口部设置在外框和底壁之间的技术方案,由于基板的缺口部也位于保持部件和底壁之间,因此,物体不容易碰撞到缺口部。据此,能够进一步防止基板的变形。

附图说明

图1是安装有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灯组件的车门的侧视图。

图2是从右后方观察灯组件时的立体图。

图3是从左上方观察灯组件时的立体图。

图4是连接于灯组件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5是罩部件的立体图。

图6是拆下罩部件后的灯组件的侧视图。

图7是拆下罩部件和保持部件后的灯组件的侧视图。

图8是支撑部件的侧视图。

图9是保持部件的立体图。

图10是图6的X-X剖视图。

图11是图6的XI-XI剖视图。

图12是拆下罩部件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灯组件的侧视图。

图13是拆下罩部件和保持部件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灯组件的侧视图。

图14是从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持部件的表面侧观察时的立体图。

图15是从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持部件的背面侧观察时的立体图。

图16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灯组件的立体图。

图17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灯组件的剖视图。

图18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门内饰板(door trim)的立体图。

图19是安装有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灯组件时的车门内饰板的立体图。

图20是拆下罩部件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灯组件的侧视图。

图21是拆下罩部件和保持部件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灯组件的侧视图。

图22是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灯组件的支撑部件的侧视图。

图23是沿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灯组件的XY面的方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将本发明的灯组件适用于设置在驾驶座用的车门上的踏步灯(courtesy lamp)的例子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驾驶座用的车门1具有成为骨架的车门板2、作为内装部件安装于车门板2的内侧的车门内饰板3。踏步灯4安装于车门内饰板3的下端。

如图2、图3和图6所示,踏步灯4具有设置有发光元件5的基板6、支承基板6的支撑部件7、使基板6固定于支撑部件7的保持部件8和覆盖基板6和保持部件8的罩部件9。

基板6是设置有发光元件5的印刷基板。如图7所示,基板6在俯视观察时呈大致长方形状。发光元件5焊接于基板6的表面。作为发光元件5,例如可以是表面实装型的LED元件、有机EL元件、灯泡等,只要发白色光即可。在基板6上设置有多个发光元件5。发光元件5在基板6上成格子状排列。在本实施方式中,发光元件5配置为在短边方向上两行,在长边方向上四列的格子状。在基板6上,除设置有发光元件5之外,还设置有用于控制向发光元件5的供电而所需的电阻、二极管等(未图示)。

如图7所示,在基板6的大致中央形成有从表面贯通至背面的通孔11,通孔11形成为大致长方形状,以沿基板6的长边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在基板6上形成有四个从表面贯通至背面的连接孔12。在基板6的表面上,于各连接孔12的开口周缘设置有焊接用的区域(land)13。连接孔12相对于通孔11,形成在基板6的长边方向侧。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孔12在基板6的表面和背面开口为圆形。

支撑部件7为树脂制的部件。如图2和图11所示,支撑部件7具有收装部15和连接器部16,其中,所述连接器部16从收装部15向规定的方向,即X方向突出。在收装部15中,于与连接器部16结合的表面的相反侧,形成有向X方向凹进的收装凹部17。收装凹部17由收装凹部底壁18和收装凹部侧壁19来划定,其中,所述收装凹部底壁18垂直于X方向;所述收装凹部侧壁19设置在收装凹部底壁18的周围。

如图8所示,收装凹部底壁18呈大致长方形。以下,将沿收装凹部底壁18的长边的方向记作Y方向,将沿收装凹部底壁18的短边的方向记作Z方向。收装凹部侧壁19包括连接于收装凹部底壁18的短边,且彼此相向的一对收装凹部横壁20。

如图11所示,在连接器部16形成有向Y方向凹进的插入凹部22。在收装凹部底壁18上形成有向X方向凹进的卡止凹部23。从Z方向观察时,卡止凹部23和插入凹部22在X方向和Y方向上部分重叠。在卡止凹部23和插入凹部22重叠的部分形成有开口部24。卡止凹部23和插入凹部22经由开口部24彼此连接。卡止凹部23的底壁、即卡止凹部底壁25位于插入凹部22的X方向上的大致中央。插入凹部22的底壁、即插入凹部底壁26位于卡止凹部23的Y方向上的大致中央。卡止凹部底壁25和插入凹部底壁26彼此连接。

划定插入凹部22的侧壁包括彼此相向的第一插入凹部横壁27和第二插入凹部横壁28、与彼此相向的一对插入凹部纵壁29。第一插入凹部横壁27和第二插入凹部横壁28在X方向上相向。第一插入凹部横壁27位于比第二插入凹部横壁28靠卡止凹部23侧的位置。如图10所示,插入凹部纵壁29分别在Z方向上相向。

如图11所示,划定卡止凹部23的侧壁包括与Y方向正交且朝向插入凹部22的开口侧的卡止凹部纵壁30。

如图7所示,基板6以其主表面朝向X方向的方式收装于收装凹部17。基板6的背面抵接于收装凹部底壁18。如图6所示,在基板6的表面侧配置有保持部件8。保持部件8是具有可挠性的树脂制的部件。如图9所示,保持部件8具有大致长方形状的外框35,和设置在外框35之间的多条纵梁36。外框35形成为与基板6的缘部大致相同的形状。

保持部件8配置为以沿外框35的长边方向延伸的部分(长边)为基板6的长边,且沿与外框35的长边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部分(短边)为基板6的短边。纵梁36沿与外框35的长边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纵梁36分别与沿外框35的长边方向延伸的部分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保持部件8上设置有三条纵梁36。保持部件8在外框35和纵梁36的与基板6相向的表面(背面)抵接于基板6。

如图6所示,在收装凹部横壁20上分别设置有朝向收装凹部17内侧突出的卡止突起37。在各收装凹部横壁20上每两个为一对地设置有卡止突起37。成对的卡止突起37在各收装凹部横壁20上与收装凹部底壁18大致平行地排列形成。卡止突起37抵接于外框35的短边的表面,来限制保持部件8向收装凹部17的开口移动。据此,基板6被收装凹部底壁18和保持部件8夹持。在Y方向上相向的卡止突起37的间隔比外框35的长边短,比基板6的长边长。

保持部件8具有连接多条纵梁36的大致中央的横梁38。在本实施方式中,横梁38连接全部的三条纵梁36。纵梁36和横梁38穿过成格子状排列的发光元件5之间。在保持部件8上,通过外框35、纵梁36和横梁38,在与发光元件5对应的位置形成有沿X方向贯通的透光孔39。如图11所示,在横梁38上设置有从背面向X方向突出的卡止凸部40。

卡止凸部40穿过通孔11突入而嵌合于卡止凹部23。由于卡止凸部40穿过通孔11,因此,基板6相对于保持部件8在与卡止凸部40的突出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移动被限制。由于卡止凸部40嵌合于卡止凹部23,因此,保持部件相对于支撑部件7在沿收装凹部底壁18的方向(X方向和Y方向)上的移动被限制。

卡止凸部40由朝向X方向的卡止凸部突端壁41和卡止凸部侧壁42来划定,其中,所述卡止凸部侧壁42与卡止凸部突端壁41的周边结合。在卡止凸部突端壁41上设置有形成为不同高度且大致朝向X方向的第一突端面43和第二突端面44,以及连接第一突端面43和第二突端面44的连接面45。第一突端面43位于比第二突端面44靠卡止凸部40的基端侧的位置。第一突端面43呈与卡止凹部底壁25相向的表面,第二突端面44设置于经由开口部24与第二插入凹部横壁28相向的位置。连接面45朝向Y方向上的插入凹部22的开口侧,且与插入凹部底壁26的壁面连接。卡止凸部40在第一突端面43上抵接于卡止凹部底壁25。卡止凸部侧壁42包括与卡止凹部纵壁30相向的卡止凸部纵壁46。

在基板6上结合有多个形成为板簧状的金属制的连接端子47。如图6和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基板6上结合有两个连接端子47。连接端子47在基端侧与基板6结合。

如图7和图11所示,连接端子47从基端侧开始按顺序地包括基端部47A、中间部47B和突端部47C。基端部47A在连接端子47的基端侧分支为两个,分别插入于连接孔12,并被焊接于区域13。基端部47A从连接孔12向通孔11延伸。基端部47A在突端侧沿X方向弯曲,且向通孔11的内部延伸,并与中间部47B连接。中间部47B沿通孔11到达基板6的背面侧,且穿过卡止凸部纵壁46和卡止凹部纵壁30之间,到达卡止凹部底壁25。中间部47B在卡止凹部底壁25上弯曲,并连接于突端部47C。突端部47C沿卡止凹部底壁25在Y方向上延伸(参照图10)。在卡止凹部底壁25上形成有多个槽48,该多个槽48沿从卡止凹部纵壁30朝向插入凹部22的开口的方向(Y方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卡止凹部底壁25上形成有两个槽48。突端部47C在中间部47B侧分别被收纳在槽48中,如图10和图11所示,突端部47C在中间部47B侧被夹持在卡止凹部底壁25和第一突端面43之间。

如图8所示,在槽48的Y方向上的大致中间形成有宽度沿Z方向变窄的狭窄部49。突端部47C的沿Z方向的宽度在与狭窄部49对应的位置变窄。当连接端子47沿Y方向移动时,突端部47C抵接于划定狭窄部49的壁面。通过狭窄部49,连接端子47在Y方向上的移动被限制。

突端部47C穿过槽48,沿Y方向延伸,且向插入凹部22的开口突出。突端部47C相对于插入凹部底壁26大致垂直地突出,并到达第二突端面44和第二插入凹部横壁28之间。由于第二突端面44位于比第一突端面43靠基端侧的位置,因此,第二突端面44向X方向远离卡止凹部底壁25。由此,在第二突端面44与连接端子47之间形成间隙,突端部47C的突端从连续的连接面45与插入凹部底壁26的壁面之间突出。第二突端面44向插入凹部22的开口以远离第二插入凹部横壁28的方式倾斜。

在第二插入凹部横壁28上形成有沿Y方向延伸的突条51,和沿X方向贯通的卡止孔53。

在收装部15的外表面,于与连接器插入凹部22的开口连续的部分形成有连接于开口的倾斜面55。倾斜面55随着沿Y方向靠近连接器插入凹部22,而向靠近连接器插入凹部22的轴线的方向倾斜。

如图4所示,在连接器60的插入端形成有供连接端子47插入的端子收纳孔61,连接线62从连接器60的插入方向后表面向外侧延伸。连接线62沿车门板2向车身延伸,连接于设置于车身的未图示的控制单元。在连接器60的侧表面分别形成有沿延伸方向延伸的引导槽63。在连接器60设置有从侧表面突出的卡止壁65。在卡止壁65上设置有与卡止孔53卡合的卡止爪67。

连接器插入孔80由第二突端面44、连接面45和插入凹部22来划定。在将连接器60插入连接器插入孔80时,连接器60的前端抵接于倾斜面55,沿倾斜面55移动,并被引导到插入凹部22。当将连接器60进一步插入时,连接器60的前端抵接于第二突端面44,并沿第二突端面44移动。据此,连接器60被引导到连接端子47被插入到端子收纳孔61的适当位置。突条51卡合于引导槽63,连接器60被引导到适当位置。通过使卡止爪67卡合于卡止孔53,而连接器60结合于踏步灯4。此时,如图10所示,连接器60被第二突端面44和第二插入凹部横壁28夹持。另外,连接器60经由连接端子47连接于基板6。

如图2和图3所示,在收装部15的外表面上沿收装凹部17的开口缘设置有多个卡止爪70。如图4所示,罩部件9呈由透光性的树脂形成的板状。在罩部件9的缘部形成有卡合孔71。通过使卡止爪70卡合于卡合孔71,罩部件9与收装凹部17的开口结合。如图2所示,收装凹部17的开口被罩部件9关闭。通过收装凹部17和罩部件9来划定收装基板6和保持部件8的收装室90。

如图6、图7和图8所示,在收装凹部17的开口缘设置有多个向开口方向突出的突起73。如图3所示,罩部件9抵接于突起73,在罩部件9和收装凹部17的开口缘之间形成有间隙。能够通过间隙使从发光元件5产生的热量散发到收装凹部17的外部。

罩部件9由透明的树脂形成,且如图2和图5所示那样,具有罩侧壁74和与罩侧壁74大致垂直地结合的罩下壁75。罩侧壁74呈大致方形。罩下壁75呈大致方形。如图1所示,当踏步灯4被安装在车门内饰板3时,罩侧壁74配置为与车门内饰板3的侧表面连续。罩下壁75配置为与车门内饰板3的下表面连续。在罩侧壁74上结合有红色透明的着色部76。

踏步灯4使用螺钉等规定部件固定在成为安装对象的车门内饰板3上。在踏步灯4上连接有连接器60。车门内饰板3使用规定的螺栓固定在车门板2上。在车门1处于关闭状态时,X方向成为向车外侧朝向斜上方的方向,Y方向成为相对于车身的前后方向。

在打开车门1后,发光元件5发光。在发光元件5处于发光状态时,踏步灯4在罩侧壁74上亮灯为红色,来向后面车辆告知车门1处于打开状态这一情况。在发光元件5处于发光状态时,踏步灯4在罩下壁75上亮灯为白色来照亮上下车的乘员的脚下。

接着,对如此构成的踏步灯4的效果进行说明。发光元件5结合于基板6,基板6被保持部件8和收装凹部底壁18夹持。因此,能够防止发光元件5晃动。

另外,保持部件8和基板6被罩部件9覆盖。另外,保持部件8和基板6被收装在收装凹部17中。收装凹部17的开口被罩部件9关闭。据此,即使在对踏步灯4施加了载荷的情况下,也不会直接对保持部件8和基板6施加载荷,从而能够防止保持部件8和基板6的破损。

由于基板6被夹持在保持部件8和支撑部件7之间,因此,在安装时不需要螺钉等,从而使安装变得容易。另外,由于基板6沿收装凹部底壁18配置,因此,不容易对基板6施加使其断裂的载荷,从而能够防止基板6的破损或移动。

通过透光孔39,来自发光元件5的光不会被保持部件8妨碍地到达收装凹部17的开口。另外,由于在保持部件8上形成有透光孔39,因此,与形成为板状的情况相比,保持部件8的重量较轻。另外,由于横梁38与纵梁36连接,且未结合于外框35,因此,容易使外框35沿Y方向弯曲,从而易于组装保持部件8。由于基板6的长边比在Y方向上相向的卡止突起37之间的距离短,因此,能够使基板6容易地通过在Y方向上相向的卡止突起37之间,从而易于组装基板6。

由于连接端子47被卡止凹部底壁25和第一突端面43夹持,因此,能够防止连接端子47相对于支撑部件7的移动。无需通过粘结等将连接端子47固定于支撑部件7,从而容易组装。

突端部47C从连接面45和插入凹部底壁26突出。据此,连接端子47从连接器插入孔80的底壁的大致中央突出。因此,能够使连接端子47嵌合于连接器60的端子收纳孔61。

<<第二实施方式>>

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踏步灯4相比,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踏步灯94的保持部件8和支撑部件7的形状不同。关于其他部分,由于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踏步灯4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如图12、图14和图15所示,保持部件8的外框35在各长边方向上的外表面上具有向周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100。在突出部100的突端分别形成有朝向外侧且彼此相离的大致方形的表面。在各突出部100的突端面上形成有向周向外侧突出的多个第一凸部101。形成在一侧的突出部100上的第一凸部101分别设置于与形成在另一侧的突出部100上的第一凸部101彼此在短边方向(Y方向)上对齐的位置,而形成一对。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部件8具有两对第一凸部101。

如图15所示,突出部100分别形成沿背面侧延伸且朝向内侧的表面。在该表面上分别形成有向内侧突出,且朝向背面侧、即基板6一侧延伸的肋状的第二凸部102。如图12所示,形成在一方的突出部100上的第二凸部102分别设置于与形成在另一方的突出部100上的第二凸部102彼此在短边方向(Y方向)上对齐的位置,而形成一对。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部件8具有三对第二凸部102。如图15所示,保持部件8的背面在第二凸部102的周围分别凹进呈大致半圆形。

如图12所示,在支撑部件7的收装凹部侧壁19,即朝向Z方向的两个侧壁(以下,称为收装凹部纵壁107)的内侧的表面上分别设置有向外侧凹进的收纳凹部110。如图13所示,收纳凹部110分别由被推压面111、左右两个侧表面112和卡止面113(图13)来划定,其中,所述被推压面111朝向收装凹部17的内侧且彼此相向;所述左右两个侧表面112朝向Y方向;所述卡止面113朝向X方向(收装凹部17的开口方向)。

如图16所示,两个被推压面111的距离与成对的第一凸部101的突端的距离大致相等,或者比其略小。第一凸部101分别被收纳在收纳凹部110中,通过弹性变形来推压被推压面111。因此,能够防止保持部件8相对于支撑部件7晃动。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不设置第一凸部101,在突出部100的外表面与被推压面111之间夹持弹性部件(橡胶)或无纺布等,据此来防止保持部件8相对于支撑部件7晃动。

卡止面113在X方向上相对于收装凹部底壁18形成为不同的高度,且位于比收装凹部底壁18靠收装凹部17的开口侧(纸面上侧)的位置。突出部100在背面侧(纸面下侧)的端面上抵接于卡止面113。

如图13所示,在收装凹部底壁18上形成有向开口侧突出的多条肋115。肋115包括沿Y方向延伸的横肋(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条),和沿Z方向延伸的纵肋(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三条),且以全部的肋115的突端面在X方向上对齐的方式形成。如图16所示,肋115的突端面在X方向上位于比卡止面113靠收装凹部底壁18的一侧(纸面下侧)的位置。

基板6的背面抵接于肋115的突端,表面位于比卡止面113靠收装凹部17的开口侧的位置。另外,第二凸部102分别抵接于基板6的在Z方向上的端面。成对的第二凸部102的相向的表面之间的距离设定为,与基板6的在Z方向上的宽度大致相等,或者比其略小。据此,第二凸部102分别通过弹性变形来推压基板6的端面,使基板6被成对的第二凸部102所夹持。因此,基板6结合于保持部件8,而防止基板6相对于支撑部件7晃动。如图12所示,为了防止从第二凸部102施加的载荷施加于安装在基板6上的LED元件、电阻等,优选LED元件、电阻等避开相向的第二凸部102之间来配置。

如图12所示,在收装凹部横壁20上分别设置有卡止突起37。卡止突起37分别呈一对爪状,且向收装凹部17的内侧,即Y方向(连接器60的插入方向)突出,并抵接于保持部件8的表面。据此,基板6和保持部件8向收装凹部17的开口方向的移动被限制。并且,卡止突起37在Z方向上位于两个收装凹部纵壁107的大致中央。因此,外框35在与卡止突起37对应的位置容易弯曲,从而使保持部件8的组装变得容易。

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在支撑部件7上结合有罩部件9。如图1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罩侧壁74抵接于收装凹部17的开口缘。据此,防止光从罩侧壁74和收装凹部17的开口缘之间漏出。另外,如图17所示,在收装凹部17的开口缘的与罩下壁75对应的位置设置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突起73。罩下壁75抵接于突起73,在罩下壁75与收装凹部17的开口缘之间形成有间隙116。由于能够通过间隙116来吸收支撑部件7和罩部件9的歪斜,因此,容易使支撑部件7和罩部件9结合。优选在构成罩部件9的树脂中包含使光散射的扩散材料。

如图12所示,在收装凹部纵壁107中的与罩侧壁74结合的纵壁(图12的纸面上侧)上的开口侧缘部排列设置有两个延伸部120。延伸部120分别从缘部向收装凹部17的开口外侧突出。在收装凹部纵壁107中的与罩下壁75结合的纵壁的开口侧缘部设置有凸缘部121。凸缘部121呈板状,向收装凹部17的开口外侧延伸。凸缘部121具有向收装凹部17的开口方向的主表面,在该主表面上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个)向收装凹部17的底方凹进的凸缘凹部123。在收装凹部横壁20的外表面上分别设置有向外侧突出的舌片部124。

如图1所示,车门内饰板3的下缘向车外侧弯曲。如图18所示,在该弯曲的部分形成有车门内饰板开口部130,该车门内饰板开口部130呈与罩部件9对应的形状贯通。车门内饰板开口部130由上半部130U和下半部130D构成,其中,上半部130U设置于朝向车门内饰板3的车宽方向的壁面;下半部130D设置于向车外侧延伸的壁面。在划定上半部130U的缘部设置有向背面侧延伸的上缘壁131。在上缘壁131上形成有向表面侧凹进的两个上缘壁凹部132。并且,在上缘壁131的前后设置有向背面侧呈板状延伸的一对卡止板133。在卡止板133的延伸端设置有向车门内饰板开口部130的内侧突出的爪部134。在划定下半部130D的缘部上设置有向上方延伸的下缘壁135。在下缘壁135上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个)向上方突出的缘壁突起136。

如图19所示,踏步灯94安装在车门内饰板3上。在安装时,将延伸部120从表面侧插入车门内饰板开口部130,并使延伸部120分别卡在上缘壁凹部132。之后,以延伸部120为轴使踏步灯94旋转,将凸缘部121向背面侧推入。当凸缘部121被推入时,缘壁突起136分别弹性变形而穿过划定凸缘凹部123的壁,从而嵌入凸缘凹部123。据此,踏步灯94被组装在车门内饰板3上。如此,通过以延伸部120为轴使踏步灯94旋转,能够容易地将踏步灯94配置于适当的位置,从而将其组装在车门内饰板3上。

当踏步灯94被组装在车门内饰板3上时,卡止板133分别抵接于踏步灯94的侧表面,爪部134从背面侧抵接于舌片部124。据此,踏步灯94沿车门内饰板3的方向的移动,以及向车门内饰板3的背面侧的移动被限制。另外,由于缘壁突起136嵌入凸缘凹部123,因此,踏步灯94的下部向车门内饰板3的表面侧、背面侧,以及向沿车门内饰板3的方向的移动被限制。另外,由于延伸部120抵接于车门内饰板3的背面,因此,踏步灯94的上部向车门内饰板3的表面侧的移动被限制。据此,踏步灯94被固定在车门内饰板3上。

<<第三实施方式>>

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踏步灯194相较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踏步灯194,基板6的形状不同,关于支撑部件7和保持部件8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下面,主要对基板6的形状、基板6与支撑部件7及保持部件8的关系进行说明,对于其他的部分省略说明。另外,根据需要,参照第一实施方式的附图,对支撑部件7和保持部件8的结构进行说明。

基板6是表面为平板状的印刷基板,且在其表面上焊接有包括发光元件5的电阻、二极管等(未图示)的电子零部件。如图20和图21所示,基板6具有板状的基部202和一个缺口部204,其中,板状的基部202在俯视观察时呈大致长方形;缺口部204在基部的一侧的短边(以下称为第一短边203)的大致中央部分向基部202的内侧形成缺口。缺口部204只形成在第一短边203上,而不形成在基部202的另一侧的短边上(以下称为第二短边209)。缺口部204由第一缘壁205和第二缘壁206及第三缘壁207来划定,其中,第一缘壁205和第二缘壁206以与基部202的长边大致平行的方式延伸;第三缘壁207以与基部202的短边大致平行的方式形成。发光元件5是发白色光的表面实装型的LED元件,但并不限定于此,还可以是有机EL元件、灯泡等。在本实施方式中,发光元件5配置为在短边方向上两行、在长边方向上四列的格子状。

在基板6上形成有在大致中央贯通,且沿基板6的长边方向延伸的大致方形的方形通孔11。在基板6上还形成有四个大致圆形的通孔、即连接孔12,该四个连接孔12相对于方形通孔11形成在基板6的长边方向侧。在基板6的表面,即连接孔12的开口周缘设置有焊接用的区域13。

如图2和图23所示,支撑部件7是具有收装部15和从收装部15向规定方向、即X方向突出的连接器部16的树脂制的部件。在收装部15中,在与连接器部16结合的表面的相反侧形成有向X方向凹进的收装凹部17。收装凹部17由垂直于X方向的收装凹部底壁18和设置于收装凹部底壁18的周围的收装凹部侧壁19来划定。

如图22所示,收装凹部底壁18呈大致长方形。以下,将沿收装凹部底壁18的长边的方向记作Y方向,将沿短边的方向记作Z方向。支撑部件7的收装凹部侧壁19包括收装凹部横壁20和收装凹部纵壁107,其中,收装凹部横壁20分别连接于收装凹部底壁18的短边;收装凹部纵壁107分别连接于收装凹部底壁18的长边。收装凹部横壁20包括在Y方向上彼此相向且大致平行的第一横壁20A和第二横壁20B。收装凹部纵壁107包括在Z方向上彼此相向且大致平行的两个纵壁。

如图21所示,基板6以主表面朝向X方向的方式收装在收装凹部17。基板6以第一短边203沿着第一横壁20A的方式配置在收装凹部底壁18上,且基板6的背面抵接于收装凹部底壁18。

在基板6的表面侧配置有保持部件8。保持部件8是具有可挠性的树脂制的部件。如图9所示,保持部件8具有成为其外缘且大致长方形状的外框35和设置在外框35之间的多条纵梁36。外框35形成为与基板6的缘部大致相同的形状。

在收装凹部横壁20上分别设置有卡止突起37。如图20所示,在第一横壁20A上设置有第一卡止突起37A和第二卡止突起37B这两个卡止突起37。第一卡止突起37A和第二卡止突起37B分别沿Y方向向收装凹部17的内侧突出。第一卡止突起37A相对于第二卡止突起37B位于Z方向上的一方侧的位置,且以相对于收装凹部底壁18平行地排列的方式来配置。另外,在第二横壁20B上设置有与收装凹部底壁18平行地排列的第三卡止突起37C和第四卡止突起37D这两个卡止突起37。第三卡止突起37C和第四卡止突起37D分别沿Y方向向收装凹部17的内侧突出。第一卡止突起37A和第三卡止突起37C在Y方向上彼此相向,第二卡止突起37B和第四卡止突起37D在Y方向上彼此相向。

在外框35的表面上分别抵接有第一卡止突起37A~第四卡止突起37D。据此,保持部件8向远离收装凹部底壁18的方向的移动被限制。再者,如上所述,由于基板6的背面抵接于收装凹部底壁18,且表面抵接于保持部件8的背面,因此,保持部件8被第一卡止突起37A~第四卡止突起37D卡止,基板6被夹持在保持部件8和收装凹部底壁18之间。

缺口部204在从X方向观察时,与第一卡止突起37A和第二卡止突起37B在Y方向上相向,缺口部204位于与第一卡止突起37A和第二卡止突起37B对应的位置。另外,缺口部204在X方向上位于保持部件8的外框35和收装凹部底壁18之间。

另外,第一卡止突起37A在Z方向上的一侧的端部与第二卡止突起37B在Z方向上的另一侧的端部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缘壁205和第二缘壁206之间的间隔。据此,第一卡止突起37A和第二卡止突起37B被设定为能够同时穿过缺口部204。第一卡止突起37A的突端和第三卡止突起37C的突端的距离、以及第二卡止突起37B的突端和第四卡止突起37D的突端的距离分别比第三缘壁207和第二短边209的距离长。因此,在组装时,以使第三缘壁207和第二短边209之间的部分穿过第一卡止突起37A的突端和第三卡止突起37C的突端之间,以及第二卡止突起37B的突端和第四卡止突起37D的突端之间的方式使基板6移动,据此,能够容易地使基板6向收装凹部底壁18移动。

保持部件8具有连接多条纵梁36的大致中央的横梁38。在本实施方式中,横梁38连接全部三个纵梁36。纵梁36和横梁38穿过彼此相邻的发光元件5之间。在保持部件8上通过外框35、纵梁36和横梁38在与发光元件5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有沿X方向贯通的透光孔39。如图23所示,在横梁38上设置有从背面向X方向突出的卡止凸部40。

卡止凸部40穿过方形通孔11,突入且嵌合于卡止凹部23。由于卡止凸部40穿过方形通孔11,因此,基板6相对于保持部件8在垂直于卡止凸部40的突出方向的方向上的移动被限制。由于卡止凸部40嵌合于卡止凹部23,因此,保持部件相对于支撑部件7在沿收装凹部底壁18的方向上(X方向和Y方向)的移动被限制。

如图21和图23所示,连接端子47按从基端侧开始的顺序,包括基端部47A、中间部47B和突端部47C。基端部47A在连接端子47的基端侧分支为两个,分别插入于连接孔12,并焊接于区域13。基端部47A从连接孔12向方形通孔11延伸。基端部47A在突端侧沿X方向弯曲,且沿方形通孔11的内部延伸,并与中间部47B连接。中间部47B沿方形通孔11到达基板6的背面侧,穿过卡止凸部纵壁46和卡止凹部纵壁30之间而到达卡止凹部底壁25。中间部47B在卡止凹部底壁25上弯曲,连接于突端部47C。突端部47C沿卡止凹部底壁25在Y方向上延伸(参照图10)。在卡止凹部底壁25上形成有多个槽48,该槽48沿从卡止凹部纵壁30向朝向插入凹部22的开口的方向(Y方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卡止凹部底壁25上形成有两个槽48。突端部47C在中间部47B侧分别被收纳在槽48中,如图10和图23所示,突端部47C在中间部47B侧被夹持在卡止凹部底壁25和第一突端面43之间。

如图23所示,突端部47C穿过槽48沿Y方向延伸,且朝向插入凹部22的开口突出。突端部47C与插入凹部底壁26大致垂直地突出,并到达第二突端面44和第二插入凹部横壁28之间。由于第二突端面44位于比第一突端面43靠基端侧的位置,因此,第二突端面44在X方向上远离卡止凹部底壁25。由此,在第二突端面44与连接端子47之间形成间隙,突端部47C的突端从连续的连接面45与插入凹部底壁26的壁面之间突出。第二突端面44朝向插入凹部22的开口以远离第二插入凹部横壁28的方式倾斜。

如图3所示,在收装凹部底壁18的、连接器部16的突出方向侧的表面上,形成有大致垂直于X方向的底壁背面54。连接器部16从该底壁背面54向X方向突出,插入凹部22的开口位于比底壁背面54靠连接器部16的突出方向侧的位置。如图23所示,插入凹部22的开口缘通过倾斜面55与底壁背面54连接,其中,所述倾斜面55随着朝向插入凹部22的开口而向连接器部16的突出方向侧倾斜。

如图2和图3所示,在收装部15的外表面上沿收装凹部17的开口缘而设置有多个卡止爪70。如图4所示,罩部件9呈由透光性的树脂形成的板状。在罩部件9的缘部形成有卡合孔71。通过卡止爪70卡合于卡合孔71,罩部件9与收装凹部17的开口结合。如图2所示,收装凹部17的开口被罩部件9关闭,据此,支撑部件7和罩部件9协同工作,从而形成收装基板6和保持部件8的收装室90。

罩部件9由透光性的树脂形成,如图2和图5所示,具有罩侧壁74和大致垂直地结合于罩侧壁74的罩下壁75。罩侧壁74为无色透明,呈大致方形。在罩侧壁74的外表面上设置有红色透明的着色部76。如图1所示,当踏步灯194安装在车门内饰板3上时,着色部76的外表面与车门内饰板3的侧表面连续。罩下壁75为无色透明,呈大致方形。当踏步灯194安装在车门内饰板3上时,罩下壁75的外表面连接于车门内饰板3的下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罩部件9由透光性的树脂形成,但罩部件9也可以部分地具有透光性。

当打开车门1后,电力经由连接线62向发光元件5供给,而使发光元件5发光。通过发光元件5发光,踏步灯194的罩侧壁74亮灯为红色。据此,踏步灯194作为警告后续车辆的警告灯而发挥作用。同时,踏步灯194的罩下壁75亮灯为白色,从而,踏步灯194作为照亮上下车的乘员的脚下的照明灯而发挥作用。

接着,对如此构成的踏步灯194的效果进行说明。

在组装时,如下配置即可,即,在将基板6斜着插入收装凹部17并使第二短边209以与第二横壁20B相向的方式配置之后,旋转基板6使第一短边203向收装凹部17的底部移动,使基板6接触收装凹部底壁18。此时,由于第一卡止突起37A和第二卡止突起37B同时穿过缺口部204,因此,基板6不会与第一卡止突起37A和第二卡止突起37B干涉,从而能够容易地配置基板6。另外,由于缺口部204只设置在第一短边203上,因此,与在第一短边203和第二短边209上设置缺口部204的情况相比,基板6的刚性较高。另外,由于缺口部204只设置在第一短边203上,因此,能够容易地形成基板6。

另外,由于缺口部204能够供第一卡止突起37A和第二卡止突起37B同时穿过,因此,无需在基板6上的分别与第一卡止突起37A和第二卡止突起37B对应的位置形成缺口部204。因此,基板6的形状变得简单,从而能够容易地形成基板6。

由于缺口部204设置于基板6的外周缘,因此,能够以避开基板6与第一卡止突起37A和第二卡止突起37B干涉的方式来容易地配置基板6。另外,由于缺口部204设置于第一短边203的大致中央部分,因此,在对第一短边203施加了载荷时,载荷不会集中在第一短边203的两端中的一端,从而难以对基板6不均匀地施加载荷。因此,基板6不容易变形。

缺口部204位于外框35和收装凹部底壁18之间。因此,物体不容易碰撞到缺口部204,从而使基板6不容易变形。由于缺口部204被夹持在外框35和收装凹部底壁18之间,因此,能够使第一短边203更牢固地保持在外框35和收装凹部底壁18之间。据此,能够使保持部件8稳定地保持在卡止突起37和收装凹部底壁18之间。

通过透光孔39,来自发光元件5的光不被保持部件8妨碍地到达收装凹部17的开口。另外,由于在保持部件8上形成有透光孔39,因此,与形成为板状的情况相比,保持部件8重量较轻。另外,由于横梁38连接纵梁36,且未结合于外框35,因此,外框35容易向Y方向弯曲,从而容易组装保持部件8。

以上,对具体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而能够实施范围较广的变形。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罩部件9来关闭收装凹部17的开口,从而覆盖保持部件8及基板6的整体,但并不限定于该方式。例如,也可以是通过罩部件9来覆盖保持部件8的至少一部分,和基板6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在该情况下,通过罩部件9覆盖保持部件8的一部分,从而能够保护保持部件8使其不受来自外部的载荷的影响,因此,能够防止保持部件8的破损。另外,通过罩部件9覆盖基板6的一部分,从而能够保护基板6使其不受来自外部的载荷的影响,因此,能够防止基板6的破损。

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横壁20A和第二横壁20B上分别各设置有两个卡止突起37,但也可以设置三个以上。此时,只要卡止突起37的至少两个能够同时通过一个缺口部204即可。

在本实施方式中,灯组件适用于踏步灯4、94、194,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灯组件也可以适用于头灯(headlight)、转向灯(blinker)、雾灯(fog light)、尾灯(taillight)、刹车灯(brake light)、倒车灯(backlight)、车牌灯(number light)和车内(照明)灯(roomlamp)等车辆用的各种灯。另外,灯组件也可以适用于自行车用灯,手电筒等。

卡止突起37也可以形成在,在Z方向上与第二凸部102对齐的位置。通过如此地构成,由于卡止突起37抵接于外框35的不易变形的端部,因此,使基板6和保持部件8更不容易从收装凹部17脱落。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在将凸缘部121向车门内饰板3的背面侧推压时,卡止板133向车门内饰板开口部130的外侧弯曲,在踏步灯4结合于车门内饰板3之后,卡止板133压接于舌片部124。也可以构成为,通过使爪部134卡止于罩部件9的缘部,来使踏步灯4结合于车门内饰板3。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支撑部件7一体形成于车门内饰板3,罩部件9能够相对于车门内饰板3拆装。

【附图标记说明】

3:车门内饰板(安装对象);4: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踏步灯(灯组件);5:发光元件;6:基板;7:支撑部件;8:保持部件;9:罩部件;11:通孔;17:收装凹部;18:收装凹部底壁(凹部底壁);19:收装凹部侧壁(凹部侧壁);22:插入凹部(连接器插入凹部);23:卡止凹部;35:外框;36:纵梁;37:卡止突起(卡合部);38:横梁;39:透光孔;40:卡止凸部;43:第一突端面;44:第二突端面;47:连接端子;48:槽;55:倾斜面;60:连接器;80:连接器插入孔;90:收装室;94: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踏步灯(灯组件);101:第一凸部;102:第二凸部;194: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踏步灯(灯组件);203:第一短边;204:缺口部。

技术分类

06120115637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