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多功能线性灯及发光控制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9:14:59


一种多功能线性灯及发光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线性灯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功能线性灯及发光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现在人们对光的有效利用要求越来越高,不让光照射在不需要的地方,需要不同的发光角度来对应各种应用场景,不同的灯具功率来提供合理的亮度。

现有市场的线性灯多为功能单一的灯具,有部分增加微波感应或者红外感应智能控制的灯具,但依旧不能不能满足于各种应用场景。此外,如果用户要实现各场景应用,需要购买不同功率的灯具,不同发光角度的灯具,也造成了用户需要备库量大的问题,将极大的占用资金成本和仓储成本,不利于资金流转。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功能线性灯及发光控制方法,其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能覆盖所有的应用场景,有效节约成本。

为达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提供一种多功能线性灯的发光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灯板组件分割成至少五条呈线性状的发光区域;

s2,在五个发光区域上分别设置不同发光角度的透镜,同一发光区域设置的透镜的发光角度一致;

s3,通过控制组件控制其中至少三个发光区域对应的灯板组件同时发光,经三种不同发光角度的透镜射出的光线交汇形成异于任一透镜的新的发光角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五个发光区域上下均匀间隔分布,依次分别为第一发光区域、第二发光区域、第三发光区域、第四发光区域和第五发光区域。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五个发光区域的水平方向的中部和任一端部垂直设置有透镜形成第六发光区域;或,在五个发光区域的水平方向的中部和两端部均垂直设置有透镜形成第六发光区域。

在一些实施例中,设置的透镜的发光角度有三种,分别为30*70°,60*110°和120°。

在一些实施例中,设置在第一发光区域的透镜的发光角度为30*70°,设置在第二发光区域的透镜的发光角度为60*110°,设置在第三发光区域的透镜的发光角度为120°,设置在第四发光区域的透镜的发光角度为60*110°,设置在第五发光区域的透镜的发光角度为30*70°,设置在第六发光区域的透镜的发光角度为120°。

在一些实施例中,通过控制组件控制第一发光区域、第四发光区域和第五发光区域分别对应的灯板组件同时发光形成新发光角度N,第一发光区域、第二发光区域、第三发光区域、第四发光区域和第五发光区域分别对应的灯板组件同时发光形成新发光角度M,第二发光区域、第三发光区域和第四发光区域分别对应的灯板组件同时发光形成新发光角度W,第三发光区域、第五发光区域和第六发光区域分别对应的灯板组件同时发光形成新发光角度V,

在一些实施例中,新发光角度N为35*85°,新发光角度M为50*100°,新发光角度W为65*110°,新发光角度V为95*115°。

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多功能线性灯,包括:灯体、灯板组件、透镜、电源和控制组件,所述灯板组件内嵌于所述灯体内,所述透镜罩设于所述灯板组件上,所述电源和所述控制组件均安装于所述灯体内,且所述控制组件与所述电源连接,所述电源与所述灯板组件电连接,所述透镜包括至少三种不同发光角度的透镜,三种不同发光角度的所述透镜分别设置于所述灯板组件上,进而将所述灯板组件分割成五个呈线性状的发光区域,任一所述发光区域上设置的所述透镜的发光角度一致,所述控制组件可控制任一所述发光区域对应的所述灯板组件单独发光;所述多功能线性灯被配置成:至少三所述发光区域对应的所述灯板组件一起发光,各所述发光区域同时发光时,各所述发光区域交汇后形成有异于各所述透镜的发光角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灯体的任一端部设置有档位组件,所述档位组件与所述控制组件电连接,通过旋转所述档位组件发送控制指令至所述控制组件,进而控制所述发光区域对应的所述灯板组件发光。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灯体的任一端部设置有感应器组件,所述感应器组件与所述控制组件电连接,所述感应器组件能够检测当前环境的光照强度;所述多功能线性灯被配置成:当所述感应器组件检测到的光照强度达到设定光强阈值,所述感应器组件发送相应的控制指令至所述控制组件,进而控制所述发光区域对应的所述灯板组件发光。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为:通过不同发光角度的透镜对灯板进行分割,形成不同的发光区域,再通过控制器来控制多种组合发光区域进行发光形成新的发光角度,可适应于绝大部分的应用场景,用户也不需要再堆积不同规格类型的灯具了,有效降低用户的库存成本;而且发光角度的切换不需要拆卸等步骤,只需要通过控制器控制不同的发光区域对应的灯板组件发光即可,操作简单便捷;另外,还兼备了功率可调的功能、以及通过感应器组件自动化调光的功能,功能性更强,也更为人性化智能化。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多功能线性灯的发光控制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多功能线性灯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多功能线性灯爆炸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档位组件剖面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感应器组件剖面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发光区域分布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控制电路示意图。

图中:1、灯体;2、灯板组件;3、透镜;4、电源;5、防水胶圈;6、档位组件;601、第一端盖;602、旋钮组件;603、第一安装座;604、旋钮盖;605、拨码调光器主体;606、拨码调光模块;607、上盖;7、感应器组件;701、第二端盖;702、传感器;703、底座;8、电源固定板;9、吊索;110、第一发光区域;120、第二发光区域;130、第三发光区域;140、第四发光区域;150、第五发光区域;160、第六发光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多功能线性灯的发光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灯板组件2分割成至少五条呈线性状的发光区域;

s2,在五个发光区域上分别设置不同发光角度的透镜3,同一发光区域设置的透镜3的发光角度一致;

s3,通过控制组件控制其中至少三个发光区域对应的灯板组件2同时发光,经三种不同发光角度的透镜3射出的光线交汇形成异于任一透镜3的新的发光角度。

五个发光区域上下均匀间隔分布,依次分别为第一发光区域110、第二发光区域120、第三发光区域130、第四发光区域140和第五发光区域150。

在五个发光区域的水平方向的中部和任一端部垂直设置有透镜形成第六发光区域160;或,在五个发光区域的水平方向的中部和两端部均垂直设置有透镜形成第六发光区域160。

设置的透镜3的发光角度有三种,分别为30*70°,60*110°和120°。

设置在第一发光区域110的透镜3的发光角度为30*70°,设置在第二发光区域120的透镜3的发光角度为60*110°,设置在第三发光区域130的透镜3的发光角度为120°,设置在第四发光区域140的透镜3的发光角度为60*110°,设置在第五发光区域150的透镜3的发光角度为30*70°,设置在第六发光区域160的透镜3的发光角度为120°。

通过控制组件控制第一发光区域110、第四发光区域140和第五发光区域150分别对应的灯板组件2同时发光形成新发光角度N,第一发光区域110、第二发光区域120、第三发光区域130、第四发光区域140和第五发光区域150分别对应的灯板组件2同时发光形成新发光角度M,第二发光区域120、第三发光区域130和第四发光区域140分别对应的灯板组件2同时发光形成新发光角度W,第三发光区域130、第五发光区域150和第六发光区域160分别对应的灯板组件2同时发光形成新发光角度V,其中,新发光角度N为35*85°,新发光角度M为50*100°,新发光角度W为65*110°,新发光角度V为95*115°。

上述方案中,涉及到三种不同发光角度的透镜3,同一发光角度的透镜3呈线性布置在灯板组件2上形成一个发光区域,单个发光区域对应的灯板组件2可由控制组件单独控制发光和关闭,三个发光区域发射出来的光线汇合后会形成不同于所有透镜3的发光角度的新发光角度,以达到组合不同发光角度的目的。具体可以理解为:第一发光区域110、第四发光区域140和第五发光区域150分别对应的灯板组件2同时发光形成的新发光角度N=(30*70°)+(60*110°)+(30*70°)=35*85°;第一发光区域110、第二发光区域120、第三发光区域130、第四发光区域140和第五发光区域150分别对应的灯板组件2同时发光形成的新发光角度M=(30*70°)+(60*110°)+(120°)+(60*110°)+(30*70°)=50*100°;第二发光区域120、第三发光区域130和第四发光区域140分别对应的灯板组件2同时发光形成的新发光角度W=(60*110°)+(120°)+(60*110°)=65*110°;第三发光区域130、第五发光区域150和第六发光区域160分别对应的灯板组件2同时发光形成的新发光角度V=(120°)+(120°)+(60*110°)=95*115°。组合配置成新发光角度的目的是为了让灯具发出来的光能充分应用到想要照射的地方,提高利用率,避免浪费在不需要光的地方。

进一步对控制方式进行阐述,如图7所示,基于形成四种新发光角度的方案来说,可设定五个档位来控制发光角度,OFF档位关闭,旋钮转至一档、二挡、三档和四挡来实现不同的发光角度,一档对应的新发光角度为N,二挡对应的新发光角度为M,三档对应的新发光角度为W,四挡对应的新发光角度为V。

此外,也可以设定具体的定制比例来调节功率,如一档对应的功率为总功率的25%,对应控制第一、第四和第五的发光区域发光;二挡对应的功率为总功率的50%,对应控制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和第五的发光区域发光;三档对应的功率为总功率的75%,对应控制第二、第三和第四的发光区域发光;四挡对应的功率为总功率的100%,对应控制第三、第五和第六的发光区域发光,该控制方案功能简单,控制准确,无需额外的辅助设备来调控,可以有效节约成本。

另外,还可以通过传感器702来检测调整,通过传感器702检测当前的环境光强情况,并根据检测的数据调整发光角度以适配当前环境,可以尽可能覆盖应用场景,该控制方案智能化更强,不需要人为控制,自动化程度高,而适应范围会更加广。

上述方案中组合成的发光角度仅是其中存在的具体情况,包括但不限于上述情况,具体的组合形式是更多样的,六个发光区域三三组合可以产生120种组合情况,而且透镜3的发光角度也不局限于上述三种发光角度,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应用进行适应性调整组合,以达到适配光照要求的目的。

另一方面,如图2-图7所示,还提供一种多功能线性灯,包括:灯体1、灯板组件2、透镜3、电源4和控制组件,所述灯板组件2内嵌于所述灯体1内,所述透镜3罩设于所述灯板组件2上,所述电源4和所述控制组件均安装于所述灯体1内,且所述控制组件与所述电源4连接,所述电源4与所述灯板组件2电连接,所述透镜3包括至少三种不同发光角度的透镜3,三种不同发光角度的所述透镜3分别设置于所述灯板组件2上,进而将所述灯板组件2分割成五个呈线性状的发光区域,任一所述发光区域上设置的所述透镜3的发光角度一致,所述控制组件可控制任一所述发光区域对应的所述灯板组件2单独发光;所述多功能线性灯被配置成:至少三所述发光区域对应的所述灯板组件2一起发光,各所述发光区域同时发光时,各所述发光区域交汇后形成有异于各所述透镜3的发光角度。

基于上述方案,通过配置至少三种不同发光角度的透镜3在灯板组件2上,将灯板组件2分割成不同的发光区域,再通过控制组件对灯板组件2的发光情况进行调控,可实现不同发光区域的组合式发光,组合发光可形成不同的发光角度。此外,控制组件也可以单独控制任一发光区域对应的灯板组件2发光,也就是说发光角度在现有的基础增加了新形成的,使得灯具可覆盖的应用范围更广。三种透镜3的发光角度包括但不限于30*70°,60*110°和120°。

可选地,还包括电源固定板8,所述电源4安装在电源固定板8上,电源固定板8固定于灯体1内,电源固定板8起到固定电源4的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灯体1的任一端部设置有档位组件6,所述档位组件6与所述控制组件电连接,通过旋转所述档位组件6发送控制指令至所述控制组件,进而控制所述发光区域对应的所述灯板组件2发光。

所述档位组件6包括第一端盖601、旋钮组件602、第一安装座603和旋钮盖604,所述旋钮组件602通过所述第一安装座603固定于所述第一端盖601上,且所述旋钮组件602与所述控制组件连接,所述旋钮盖604罩设于所述旋钮组件602上且能带动所述旋钮组件602旋转至任一档位,所述第一端盖601安装于所述灯体的一端部。旋钮组件602上至少设置有五个档位,分别为OFF档、一档、二挡、三档和四挡,通过旋转至不同档位来调节发光角度。

所述档位组件6还包括拨码调光器主体605、拨码调光模块606以及上盖607,所述拨码调光器主体605安装于所述第一端盖601内部,所述拨码调光模块606安装于所述拨码调光器主体605内,所述上盖607可拆卸地罩设于所述拨码调光主体605上。通过拨码调光器主体605和拨码调光模块606配合可以调节灯具的发光功率,进而发射出不同色温的光线。

所述灯体1的任一端部设置有感应器组件7,所述感应器组件7与所述控制组件电连接,所述感应器组件7能够检测当前环境的光照强度;所述多功能线性灯被配置成:当所述感应器组件7检测到的光照强度达到设定光强阈值,所述感应器组件7发送相应的控制指令至所述控制组件,进而控制所述发光区域对应的所述灯板组件2发光。

所述感应器组件7包括第二端盖701、传感器702和底座703,所述第二端盖702安装于所述灯体1的一端部,所述底座703安装于所述第二端盖701上,所述传感器702安装于所述底座703上。

所述灯板组件2包括五个分别对应五个所述发光区域的发光芯片,所述控制组件包括导通块,通过导通块的连通位置控制至少三个所述发光芯片与所述电源连通,进而使得至少三个所述发光区域对应的灯板组件2同时发光。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散热器和吊索9,所述散热器通过螺丝固定于所述灯板组件2的上方,所述吊索9分别锁紧于所述灯体1顶部的两侧。散热器和灯板组件2之间还设置有防水胶圈5。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灯体1的横截面为圆形、或椭圆形,或矩形。

综上所述,本申请提供的线性灯既可以调功率,又可以调发光角度,至少有三种基础发光角度和四种新发光角度可选,可覆盖的应用场景更多,解决了用户的库存压力和降低库存成本;此外,还可以通过传感器来自动化智能化调节发光角度,用户体验感更佳。

于本文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申请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申请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申请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分类

06120115848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