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吸热组件、散热器和灯具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23 06:30:03


吸热组件、散热器和灯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散热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吸热组件、散热器和灯具。

背景技术

在摄影灯具领域中,光源是整个摄影灯具最大的热源。大多数摄影灯具的光源是LED光源(light-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具有面积小、发热量大的特点。摄影灯具的散热器通常使用铝型材和散热片组合,或者热管和散热片组合。铝型材散热能力较弱,铝型材和散热片组合的散热器只能满足功率为几十瓦的LED光源的散热,热管和散热片组合的散热器的散热能力虽然有所提升,但是也只能满足功率为几百瓦的LED光源的散热。因此,目前市面上急需一种散热能力更高的散热结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吸热组件、散热器和灯具,旨在解决现有的散热结构的散热能力有待提高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吸热组件,所述吸热组件包括:

安装件,所述安装件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安装件设有位于所述第一端的冷介质入口和位于所述第二端的冷介质出口,所述安装件的一侧表面设有第一凹槽、第二凹槽和第三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一端与所述冷介质入口连通,所述第一凹槽的另一端朝靠近所述第二端的方向延伸且为封闭端,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第一凹槽间隔分布,所述第二凹槽沿从所述第一端至所述第二端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凹槽的靠近所述第一端的端部为封闭端,所述第二凹槽的靠近所述第二端的端部通过所述第三凹槽与所述冷介质出口连通;

吸热板,所述吸热板密封安装于所述安装件、且覆盖所述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和所述第三凹槽,所述吸热板朝向所述吸热板的一侧设有多个沿从所述第一端至所述第二端的方向间隔分布的散热缝隙,所述散热缝隙连通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件设有分隔片,所述分隔片隔开所述第一凹槽的封闭端和第三凹槽,所述分隔片从所述第一凹槽的封闭端延伸至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件具有排流孔,所述排流孔的一端形成于所述第三凹槽的槽底,所述排流孔的另一端与所述冷介质出口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凹槽的长度方向和所述第二凹槽的长度方向大致平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散热缝隙的长度方向大致垂直于所述第一凹槽的长度方向。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凹槽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凹槽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凹槽的两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件设有安装槽,所述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和所述第三凹槽设于所述安装槽的槽底,所述吸热板密封安装于所述安装槽,所述吸热板背离所述散热缝隙的表面与所述安装件的表面齐平。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吸热板背离所述散热缝隙的表面的粗糙度小于或等于0.8μ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吸热板包括板本体和凸设于所述板本体的多个散热片,多个所述散热片沿从所述第一端至所述第二端的方向依次间隔分布,相邻两个所述散热片之间的间隙形成所述散热缝隙。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散热片一体成型于所述板本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件设有定位槽,所述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和所述第三凹槽设于所述定位槽的槽底,多个所述散热片的端部密封抵靠于所述定位槽的槽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散热片的厚度为0.05mm~0.15m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散热片的长度为60mm~70m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所述散热片之间的间隙为0.05mm~0.15m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个所述散热片与最后一个散热片之间的间隔为70mm~90mm。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散热器,包括冷介质箱、循环泵和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吸热组件,所述冷介质箱的内部具有用于供冷介质流通的换热通道,所述换热通道的两端分别为流体入口和流体出口,所述流体入口与所述冷介质出口连通,所述流体出口与所述冷介质入口连通,所述循环泵被配置于驱动所述冷介质在所述换热通道、所述流体出口、所述冷介质入口、所述第一凹槽、所述散热缝隙、所述第二凹槽、所述第三凹槽、所述冷介质出口和所述流体入口之间依次循环流动。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灯具,包括光源和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吸热组件,所述光源安装于吸热组件,所述光源贴合于所述吸热板的背离所述散热缝隙的一侧表面。

本发明提供的吸热组件、散热器和灯具的有益效果是: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均沿从第一端至第二端的方向延伸,多个散热缝隙沿从第一端至第二端的方向间隔分布,每一散热缝隙连通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实现第一凹槽、第二凹槽和多个散热缝隙相互连通,冷介质(例如冷液或冷气)依次流经冷介质入口、第一凹槽、散热缝隙、第二凹槽、第三凹槽和冷介质出口,冷介质所经之处能够散热,冷介质流经第一凹槽、第二凹槽和第三凹槽围成的整个区域,散热面积大,相比利用工作液体往复蒸发冷凝进行散热的热管,采用流动的冷介质,散热效率更高,解决了现有的散热结构的散热能力有待提高的技术问题,从而提高了吸热组件的散热能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吸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吸热组件的安装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的安装件的冷介质的流动示意图;

图4为图2中的安装件的俯视图;

图5为图2中的安装件的又一视角图;

图6为图1中的吸热组件的吸热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的吸热板的A处局部放大图;

图8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散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的散热器的又一视角图;

图10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散热器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X、第一方向;Y、第二方向;

1、散热器;10、吸热组件;

100、安装件;101、第一端;102、第二端;103、冷介质入口;104、冷介质出口;105、第一凹槽;106、第二凹槽;107、第三凹槽;108、安装槽;109、定位槽;110、分隔片;111、安装孔;112、第一板件;113、第二板件;114、排流孔;

200、吸热板;210、板本体;220、散热片;221、散热缝隙;

20、冷介质箱;21、流体入口;22、流体出口;

31、循环泵;32、风扇;33、驱动盒;34、支撑架;

41、第一管道;42、第二管道;43、第三管道;

50、光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整个说明书中参考“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包括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一个实施例中”或“在一些实施例中”的短语出现在整个说明书的各个地方,并非所有的指代都是相同的实施例。此外,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组合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现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吸热组件10、散热器1和灯具进行说明。

实施例一

请参考图1,吸热组件10包括安装件100和吸热板200。

请参考图2和图3,安装件100具有相对的第一端101和第二端102。具体地,安装件100可选为薄壳类结构,厚度较小,安装件100具有相互垂直的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第一端101和第二端102沿第一方向X依次分布,安装件100的外轮廓可以是矩形、椭圆形或圆形,相应地,第一方向X可以是矩形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椭圆形的长轴方向或短轴方向、圆形的任一直径方向。

请一并参考图4和图5,安装件100设有位于第一端101的冷介质入口103和位于第二端102的冷介质出口104。冷介质可选为水、甲醇、乙二醇防冻液、乙醇、丙酮、防冻水、硅酮液体、石油或其相关混合物等等。冷介质入口103和冷介质出口104可以是正对设置,即冷介质入口103和冷介质出口104位于同一直线上。冷介质入口103和冷介质出口104在第二方向Y上的距离为零,也可以是在第二方向Y上具有一定的距离间隔。安装件100的一侧表面设有第一凹槽105、第二凹槽106和第三凹槽107,第一凹槽105的一端与冷介质入口103连通,第一凹槽105的另一端朝靠近第二端102的方向延伸且为封闭端,第二凹槽106与第一凹槽105间隔分布,第二凹槽106沿从第一端101至第二端102的方向延伸,第二凹槽106的靠近第一端101的端部为封闭端,第二凹槽106的靠近第二端102的端部通过第三凹槽107与冷介质出口104连通。

结合图6和图7,吸热板200密封安装于安装件100,且覆盖第一凹槽105、第二凹槽106和第三凹槽107,以防止冷介质从安装件100和吸热板200之间的缝隙中渗漏出来。吸热板200朝向吸热板200的一侧设有多个沿从第一端101至第二端102的方向间隔分布的散热缝隙221,散热缝隙221连通第一凹槽105和第二凹槽106。

其中,结合图3,由于第一凹槽105和第二凹槽106均沿从第一端101至第二端102的方向延伸,多个散热缝隙221沿从第一端101至第二端102的方向间隔分布,每一散热缝隙221连通第一凹槽105和第二凹槽106,所以第一凹槽105、第二凹槽106和多个散热缝隙221相互连通。冷介质能够依次流经冷介质入口103、第一凹槽105、散热缝隙221、第二凹槽106、第三凹槽107和冷介质出口104,冷介质所经之处能够散热,冷介质流经第一凹槽105、第二凹槽106和第三凹槽107围成的整个区域,散热面积大,且流动的冷介质散热效率高,提高了吸热组件10的散热能力。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凹槽105靠近第二端102的端部为封闭端,从而冷介质不能直接从第一凹槽105的端部流向第三凹槽107。由于第二凹槽106的靠近第一端101的端部为封闭端,从而逼迫冷介质从第二凹槽106的靠近第二端102的端部流向第三凹槽107。

结合图3,冷介质从冷介质入口103直接进入第一凹槽105的一端,并延伸至第一凹槽105的长度方向流向第一凹槽105的另一端,受到其封闭端的阻挡,位于第一凹槽105内的冷介质在阻力的作用下被迫改变流动方向直接进入散热缝隙221(见图7),并从散热缝隙221的末端直接流入第二凹槽106。第二凹槽106内的冷介质由于封闭端和水压的作用,流向第二凹槽106靠近第二端102的端部,并直接进入第三凹槽107中,最终从冷介质出口104流出吸热组件10。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凹槽105的槽底水平,从而第一凹槽105的水位等高,能够同时流入多个散热缝隙221内,使得各散热缝隙221内的流量相等,整个吸热板200的散热均匀。

其中,各个散热缝隙221沿第一凹槽105的长度方向从第一凹槽105的一端间隔分布至第一凹槽105的另一端,整条第一凹槽105的各个位置均与对应的散热缝隙221连通,从而增大了散热面积。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凹槽106的深度从靠近第一端101至靠近第二端102的方向逐渐增大,以引导第二凹槽106内的冷介质加快流向第三凹槽107内,促进冷介质的流动,提高散热效果。

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凹槽106的槽底水平,即第二凹槽106的深度不变。

请一并参考图9,需要散热的部件,例如光源50,通过接触吸热板200背离散热缝隙221的表面,其热量通过安装件100和吸热板200之间大面积流动的冷介质传导带走,实现温度下降。在一些实施例中,需要散热的部件,例如光源50,安装于安装件100,且贴合于吸热板200背离散热缝隙221的表面,从而发热位置稳定地、大面积地接触吸热板200背离散热缝隙221的表面,实现热量的传导带走。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2,第一凹槽105的长度方向和第二凹槽106的长度方向大致平行。换言之,第一凹槽105的长度方向和第二凹槽106的长度方向夹角为30°以内,均是从第一端101延伸至第二端102,从而引导冷介质在第一端101至第二端102的方向上对吸热组件10进行换热。

具体地,第一凹槽105的长度方向和第二凹槽106的长度方向均平行于第一方向X。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凹槽107的长度方向大致垂直于第二凹槽106的长度方向。换言之,第三凹槽107的长度方向与第二凹槽106的长度方向的夹角为80°~100°。

具体地,第三凹槽107的长度方向与第二凹槽106的长度方向的夹角为90°。第三凹槽107的长度方向平行于第二方向Y。第三凹槽107位于安装件100的第二端102,且垂直于第一凹槽105和第二凹槽106,第三凹槽107用于接收来自第二凹槽106的末端的冷介质,并导向冷介质出口104。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3和图7,散热缝隙221的长度方向大致垂直于第一凹槽105的长度方向。换言之,散热缝隙221的长度方向与第一凹槽105的长度方向的夹角为80°~100°。第一凹槽105和散热缝隙221纵横分布,基本铺满整个吸热组件10,便于吸热组件10整体处处进行换热。

具体地,散热缝隙221的长度方向与第一凹槽105的长度方向的夹角为90°。散热缝隙221的长度方向与第二方向Y平行。

本申请中,安装件100的第二凹槽106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两个或三个以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返回参考图2至图4,第二凹槽106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二凹槽106分别位于第一凹槽105的两侧。吸热板200安装到安装件100后,散热缝隙221的一端与其中一个第二凹槽106连通,散热缝隙221的中部和第一凹槽105连通,散热缝隙221的另一端与第二个第二凹槽106连通。冷介质经冷介质入口103流入第一凹槽105,并经散热缝隙221向第一凹槽105的两侧流动,并分别流入两个第二凹槽106内,再经第三凹槽107及冷介质出口104离开吸热组件10。

一般地,需要散热的部件的中部温度高,两侧温度相对低。当吸热组件10接触需要该部件时,冷介质先流经位于中部的第一凹槽105,此时冷介质的温度最低,有利于该部件的中部快速散热降温,然后冷介质流入第二凹槽106,对该部件的两侧进行降温,从而有利于该部件整体散热,且散热均匀,防止中部温度过高而导致该部件无法正常工作。

可选地,第一凹槽105位于安装件100的中部,两个第二凹槽106关于第一凹槽105对称分布。

具体地,第三凹槽107的数量为一个,第三凹槽107的一端与其中一个第二凹槽106的靠近第二端102的端部连通,第三凹槽107的中部与冷介质出口104连通,第三凹槽107的另一端与另一个第二凹槽106的靠近第二端102的端部连通。或者,第三凹槽107的数量与第二凹槽106的数量一一对应。第三凹槽107的一端与对应的第二凹槽106的靠近第二端102的端部连通,第三凹槽107的另一端与冷介质出口104连通。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凹槽106的数量为一个,第一凹槽105位于安装件100的一侧,第二凹槽106位于安装件100的另一侧。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凹槽106的数量为三个以上,第一凹槽105位于安装件100的中部,一部分第二凹槽106位于第一凹槽105的一侧,且沿第二方向Y间隔分布,另一部分第二凹槽106位于第一凹槽105的另一侧,且沿第二方向Y间隔分布。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3和图4,安装件100设有分隔片110,分隔片110隔开第一凹槽105的封闭端和第三凹槽107,分隔片110从第一凹槽105的封闭端延伸至第二凹槽106的槽壁。如此,即使冷介质漫出第一凹槽105,由于分隔片110的阻挡,使得冷介质不能直接从第一凹槽105进入第三凹槽107。并且,分隔片110延伸至第二凹槽106的槽壁,使得位于第一凹槽105和第二凹槽106之间的冷介质也不能直接进入第三凹槽107,使得冷介质不得不通过散热缝隙221,进入第二凹槽106,第二凹槽106的末端没有分隔片110的阻挡,直接与第三凹槽107连通。

具体地,分隔片110的长度方向与第三凹槽107的长度方向平行,第三凹槽107的端部露出于分隔片110,能够与第二凹槽106连通,第三凹槽107的其余部分被分隔片110阻挡,避免冷介质从非第二凹槽106处进入第三凹槽107内。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分隔片110的两端分别延伸至两个第二凹槽106的槽壁,使得两个第二凹槽106之间的区域与第三凹槽107被分隔片110隔开。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4,安装件100具有排流孔114,排流孔114的一端形成于第三凹槽107的槽底,排流孔114的另一端与冷介质出口104连通。其中,排流孔114位于第三凹槽107的槽底,便于第三凹槽107内的冷介质能够流入排流孔114,并快速排出冷介质出口104。

具体地,第三凹槽107的端部与第二凹槽106流通,排流孔114位于第三凹槽107的中部,第三凹槽107的深度从第三凹槽107的端部至排流孔114的方向逐渐增大,使得冷介质能够迅速流向排流孔114。

具体地,排流孔114和第一凹槽105位于同一直线上,排流孔114和第一凹槽105之间被分隔片110隔开。

请参考图1和图2,安装件100设有安装槽108,第一凹槽105、第二凹槽106和第三凹槽107设于安装槽108的槽底,吸热板200密封安装于安装槽108,吸热板200背离散热缝隙221的表面与安装件100的表面齐平。安装槽108的设计有利于吸热板200的定位安装,同时吸热板200不突出于安装件100的表面,有利于需要散热的部件能够贴合于吸热板200及安装件100,方便安装固定,同时,安装件100的温度较低,位于安装件100两端的冷介质入口103和冷介质出口104能够辅助散热。

具体地,安装件100具有安装槽108的表面的粗糙度小于或等于0.8μm,从而需要散热的部件能够更好地贴合于安装件100的表面,避免因存在间隙而导致散热效率的下降。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2至图4,安装件100的周缘设有安装孔111。需要散热的部件通过该安装孔111固定安装于安装件100上。在图示的示例中,安装孔111的数量为八个,八个安装孔111环绕安装槽108分布。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3至图5,安装件100包括第一板件112和第二板件113。第一板件112的中部具有贯通的安装槽108,第二板件113具有冷介质入口103、冷介质出口104、第一凹槽105、第二凹槽106和第三凹槽107,第一凹槽105与冷介质入口103连通,第三凹槽107与冷介质出口104连通,第二板件113密封安装于第一板件112的一侧、且覆盖安装槽108,例如焊接固定于第一板件112。

在一些实施例中,冷介质入口103和冷介质出口104的半径为3mm~5mm,第一凹槽105的宽度为5mm~10mm,第二凹槽106的宽度为3mm~6mm,第三凹槽107的宽度为3mm~6mm。

本申请中,吸热板200可选为铜板。吸热板200的厚度为1mm~10mm。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6和图7,吸热板200背离散热缝隙221的表面的粗糙度小于或等于0.8μm,便于需要散热的部件能够更好地贴合于吸热板200的表面,实现热传导,避免因存在间隙而导致散热效率的下降。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6和图7,吸热板200包括板本体210和凸设于板本体210的多个散热片220。板本体210安装于安装件100,多个散热片220沿从第一端101至第二端102的方向依次间隔分布,相邻两个散热片220之间的间隙形成散热缝隙221。通过散热片220能够形成间隙较小的散热缝隙221,散热缝隙221也相应更为密集,有利于冷介质均匀、基本铺满吸热板200,散热更为均匀,散热效率更高。

具体地,散热片220一体成型于板本体210,有利于保证散热片220的底部与板本体210之间的密封性良好,避免冷介质渗漏。例如,在板本体210上通过铲齿工艺加工出散热片220,且加工出的散热片220较薄,有利于形成密集的散热片220和散热缝隙221,提升散热能力。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散热片220还可以通过焊接方式一体成型于板本体210上。

其中,散热片220的厚度为0.05mm~0.15mm。散热片220的厚度较小,减小占用板本体210的面积,相应地增加散热缝隙221的面积,以及便于相邻散热缝隙221之间冷介质进行换热,散热更加均匀。相邻两个散热片220之间的间隙为0.05mm~0.15mm,即散热缝隙221的宽度为0.05mm~0.15mm,使得冷介质缓慢通过该散热缝隙221,有充足的时间实现换热。散热片220的长度为60mm~70mm,第一个散热片220与最后一个散热片220之间的间隔为70mm~90mm,使得吸热板200的面积较小,适用于大功率、小体积的光源50的散热。

请结合图1、图5和图7,安装件100设有定位槽109,具体地,安装件100的第二板件113设有该定位槽109。第一凹槽105、第二凹槽106和第三凹槽107设于定位槽109的槽底,多个散热片220的端部抵靠于定位槽109的槽壁。定位槽109的槽壁用于容纳散热片220,并对散热片220的整体进行定位,且避免冷介质从散热缝隙221的端部渗漏。

具体地,定位槽109设置于安装槽108的槽底中。其中,定位槽109的两侧边缘分别形成第二凹槽106,定位槽109靠近第二端102的边缘形成第三凹槽107。

实施例二

请参考图8和图9,实施例二中的散热器1,包括冷介质箱20、循环泵31和实施例一中任意一种吸热组件10。冷介质箱20的内部具有用于供冷介质流通的换热通道,换热通道的两端分别为流体入口21和流体出口22,流体入口21与冷介质出口104连通,流体出口22与冷介质入口103连通,循环泵31被配置于驱动冷介质在换热通道、流体出口22、冷介质入口103、第一凹槽105、散热缝隙221、第二凹槽106、第三凹槽107、冷介质出口104和流体入口21之间依次循环流动。

如此,冷介质在吸热组件10中进行换热,温度升高,并流入冷介质箱20中,在换热通道中进行换热实现稳定降低,再重新流入吸热组件10中进行下一轮换热。

换热通道曲折绕设于冷介质箱20内。例如,换热通道呈弓字型铺设于冷介质箱20内。换热通道的外侧插设有翅片,以加快换热效率。

参见图8和图9,流体出口22与冷介质入口103通过第一管道41连通,冷介质出口104和循环泵31的入口通过第二管道42连通,循环泵31的出口通过第三管道43与流体入口21连通。循环泵31用于驱动冷介质在冷介质箱20和吸热组件10之间循环流动。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管道41、第二管道42和第三管道43中的至少一个可以省略。循环泵31可以直接安装于流体入口21、流体出口22、冷介质入口103或冷介质出口104。例如,循环泵31的入口直接安装于流体出口22,循环泵31的出口直接安装于冷介质入口103,此时第一管道41可以省略。

参见图9,散热器1还包括驱动盒33,驱动盒33与循环泵31电性连接,用于控制循环泵31的启停。散热器1还可以包括支撑架34,支撑架34安装于冷介质箱20,循环泵31、吸热组件10安装于支撑架34上,避免直接承重于冷介质箱20上。

具体地,循环泵31和吸热组件10位于冷介质箱20的相对两侧,一方面使得第一管道41、第二管道42和第三管道43的长度延长,提高冷却长度,另一方面有利于重量分布均衡。

具体地,驱动盒33与循环泵31位于冷介质箱20的同一侧,方便布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9,冷介质箱20的顶部敞空,便于换热通道内的冷介质与空气进行换热,实现降温。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0,冷介质箱20的顶部安装有风扇32,风扇32能够加快换热效率。

实施例三

结合图10,实施例三中的灯具,包括光源50和实施例一中任意一种吸热组件10,光源50安装于吸热组件10,光源50贴合于吸热板200的背离散热缝隙221的一侧表面。冷介质流经吸热组件10,能够带着光源50的热量,避免光源50的温度过高,保证光源50能够稳定工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灯具包括实施例二中的任意一种散热器1,从而间接地包括了实施例一中的吸热组件10,通过散热器1中的吸热组件10实现对光源50持续降温。

可选地,灯具为摄影灯具。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相关技术
  • 灯具的安装座、照明组件及灯具
  • 三防灯具及灯具组件
  • 灯组件和驱动器组件之间具有独立调节的嵌入式照明灯具
  • 具有各向异性散热器的灯组件和具有灯组件的车辆
  • 一种用于灯具的对流散热器
  • 不使用散热器的热管理危险场所LED灯具、组件和方法
  • 一种散热器组件及LED照明灯具
技术分类

06120116009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