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多联机中央空调系统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8:37:28


多联机中央空调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多联机中央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多联机空调系统有若干空调设备组成,能够实现多台室外机与多台室内机的自由组合。目前市面上多联机中央空调系统多采用涡旋压缩机,涡旋压缩机使用三相异步电动机进行工作,三相异步电动机通过曲轴驱动轴承转动,轴承带动动盘旋转来实现压缩过程。

曲轴和轴承之间通常需要设置润滑油以减小摩擦和降低机械损耗,然而,润滑油的设置导致室外、室内的管路系统中也有润滑油的循环,进而需要设置油冷却、油分离器等结构,增加了管理与控制油冷却、油分离器等结构的难度和油路维护的费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实施例提出一种多联机中央空调系统,该系统节省了油路系统,消除了由回油问题导致压缩机磨损的可能性,提高了该系统的可靠性和换热效率。

本发明实施例的多联机中央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所述压缩机用于压缩和输送制冷剂蒸气,所述压缩机具有吸气口、排气口和补气口,所述吸气口用于吸入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气体,所述排气口用于排出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所述补气口用于向所述压缩机内补充制冷剂气体;

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具有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二通道适于连接室外机且与所述室外机环路的连通;

经济器,所述经济器用于闪发液体制冷剂,所述经济器具有第一腔室、第一进液口、第一出液口和第一出气口,所述第一进液口、第一出液口和第一出气口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所述第一出气口和所述补气口连通,所述第一出液口与所述吸气口连通,液体制冷剂在所述第一腔室内闪发形成气态制冷剂和液态制冷剂,所述气态制冷剂通过所述第一出气口排入所述补气口,所述液态制冷剂通过所述第一出液口排出;

所述多联机中央空调系统具有制冷工况和制热工况,在所述制冷工况,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排气口连通,所述压缩机内的所述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通过所述排气口通入所述第一通道内,所述第一通道内的所述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与所述室外机环路内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在所述制热工况,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第一出液口连通。

本发明实施例的多联机中央空调系统,压缩机的吸气口吸入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气体,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气体在压缩机成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制冷工况时,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通过排气口排出到换热器的第一通道内,室外机环路内的制冷剂与第一通道内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进行热交换,第一通道内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冷凝形成液态制冷剂,该液态制冷剂进入经济器内并在第一腔室内闪发,第一腔室内的液态制冷剂通过第一出液口排出,第一腔室内的气态制冷剂通过第一出气口排入补气口为压缩机补充制冷剂气体,以降低压缩机耗功,从而降低本申请实施例的多联机中央空调系统的能耗。

制热工况时,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通过排气口排出到经济器,且在经济器内闪发,第一腔室内的液态制冷剂通过第一出液口流入到第一通道内并与室外机环路进行热交换,第一腔室内的气态制冷剂通过第一出气口排入补气口为压缩机补充制冷剂气体,以降低压缩机耗功,从而降低本申请实施例的多联机中央空调系统的能耗,并且本申请实施例的多联机中央空调系统相较于现有技术省去了油路系统,不仅消除了由回油问题导致压缩机磨损的可能性,还节省了油路系统维护的成本,提高了可靠性和换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联机中央空调系统还包括储液罐,所述储液罐连接所述换热器和所述经济器,所述储液罐具有第二腔室、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所述压缩机还具有第二进液口和第二出气口;

在所述制冷工况,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二进液口连通;

在所述制热工况,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排气口连通,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二进液口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联机中央空调系统还包括气液分离器,所述气液分离器具有第一进口、第二进口和第一出口,制冷工况时,所述第一进口与所述第一出液口连通,所述第一出口与所述吸气口连通,所述第二进口与所述第二出气口连通,制热工况时,第一进口与第一通道连通,第一出口与吸气口连通,第二进口与第二出气口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联机中央空调系统还包括室内机,所述室内机具有第三开口和第四开口;

在所述制冷工况,所述第三开口与所述第一出液口连通,所述第四开口与所述第一进口连通;

在所述制热工况,所述第三开口与所述第一开口连通,所述第四开口与所述排气口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联机中央空调系统还包括换向阀,所述换向阀具有第五开口、第六开口、第七开口和第八开口;

在所述制冷工况,所述第五开口与所述排气口和所述第六开口连通,所述第六开口和所述第一通道连通,所述第七开口与所述第八开口和所述第一进口连通,所述第八开口和所述第四开口连通;

在所述制热工况,所述第五开口与所述排气口和所述第八开口连通,所述第八开口和所述第四开口连通,所述第六开口与所述第七开口和所述第一通道连通,所述第七开口与所述第一进口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联机中央空调系统还包括:

第一管路和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一管路连通所述吸气口和所述第一出口,所述第一控制阀设在所述第一管路上,所述第一控制阀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出口和所述吸气口的通断;

第二管路和第二控制阀,所述第二管路连通所述第一出气口和所述补气口,所述第二控制阀设在所述第二管路上,所述第二控制阀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出气口和所述补气口的通断;

第三管路和电磁阀,所述第三管路连通所述吸气口和所述排气口,所述电磁阀设在所述第三管路上,所述电磁阀用于防止所述压缩机停机时所述压缩机内的气态制冷剂倒流;

第四管路和第一节流阀,所述第四管路连通所述第二开口和所述第一进液口,所述第一节流阀设在所述第四管路上,所述第一节流阀用于将所述储液罐内的部分制冷剂节流成气液混合态制冷剂;

第五管路和第二节流阀,所述第五管路连通所述第二开口和所述第二进液口,所述第五节流阀设在所述第五管路上;

第六管路和第三节流阀,所述第六管路连通所述第一出液口和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三节流阀设在所述第六管路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联机中央空调系统还包括:

第七管路和第一阀,所述第七管路连通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一阀设在所述第七管路上用于控制所述第一通道内的制冷剂从所述第一通道流入所述第二腔室;

第八管路和第二阀,所述第八管路连通所述第一出液口和所述第三开口,所述第二阀设在所述第八管路上用于控制所述第一腔室内的所述液态制冷剂从所述第一腔室流入所述室内机;

第九管路和第三阀,所述第九管路连通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三开口,所述第三阀设在所述第九管路上用于控制所述室内机内的制冷剂从所述室内机流入所述第二腔室;

第四阀,所述第四阀设在所述第六管路上,且所述第四阀靠近所述第一通道用于控制所述第二腔室内的所述液态制冷剂从所述第二腔室内流入所述第一通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压缩机包括一级压缩机和二级压缩机,所述吸气口包括设在所述第一压缩机上的第一吸气口和设在所述二级压缩机上的第二吸气口,所述第一吸气口与所述第一出液口连通,所述排气口包括设在所述第一压缩机上的第一排气口和设在所述二级压缩机上的第二排气口,所述第一吸气口和所述第一排气口连通,所述第二吸气口和所述第二排气口连通,所述第二排气口用于排出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所述第一排气口和所述第二吸气口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联机中央空调系统还包括电机,所述电机用于驱动所述压缩机。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经济器还具有液位计,所述液位计设在所述第一腔室内,所述液位计用于反应所述第一腔室内的液态制冷剂。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多联机中央空调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部分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压缩机;11、一级压缩机;12、二级压缩机;13、第一吸气口;14、第二排气口;15、补气口;16、第二进液口;17、第二出气口;2、换热器;21、第二通道;22、第一口;23、第二口;3、经济器;31、第一腔室;32、第一进液口;33、第一出液口;34、第一出气口;4、储液罐;41、第二腔室;42、第一开口;43、第二开口;5、气液分离器;51、第一进口;52、第二进口;53、第一出口;6、室内机;61、第三开口;62、第四开口;7、换向阀;71、第五开口;72、第六开口;73、第七开口;74、第八开口;8、室外机;9、电机;101、第一管路;102、第二管路;103、第三管路;104、第四管路;105、第五管路;106、第六管路;107、第七管路;108、第八管路;109、第九管路;201、第一控制阀;202、第二控制阀;203、第一电磁阀;204、第一节流阀;205、第二节流阀;206、第三节流阀;207、第一阀;208、第二阀;209、第三阀;210、第四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如图1-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多联机中央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1、换热器2和经济器3。

压缩机1用于压缩和输送制冷剂蒸气,压缩机1具有吸气口、排气口和补气口15,吸气口用于吸入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气体,排气口用于排出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补气口15用于向压缩机1内补充制冷剂气体。

换热器2具有第一通道(未示出)和第二通道21,第二通道21适于连接室外机8且与室外机8的环路连通。具体地,第一通道包括第一口22和第二口23,第一口22位于第一通道的一端,第二口23位于第一通道的另一端,第一口22和第二口23与第一通道连通。

经济器3用于闪发液体制冷剂,经济器3具有第一腔室31、第一进液口32、第一出液口33和第一出气口34,第一进液口32、第一出液口33和第一出气口34与第一腔室31连通,第一出气口34和补气口15连通,第一出液口33与吸气口连通,液体制冷剂在第一腔室31内闪发形成气态制冷剂和液态制冷剂,气态制冷剂通过第一出气口34排入补气口15,液态制冷剂通过第一出液口33排出。具体地,闪发指的是液体制冷剂中的一部分因压力突然降低而汽化所生成的气体。

多联机中央空调系统具有制冷工况和制热工况,在制冷工况,第一通道和排气口连通,压缩机1内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通过排气口通入第一通道内,第一通道内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与室外机8环路内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在制热工况,第一通道与第一出液口33连通。

具体地,制冷工况时,第一口22与排气口连通,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通过排气口排出到换热器2的第一通道内,室外机8环路内的制冷剂与第一通道内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进行热交换,第一通道内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冷凝形成液态制冷剂,该液态制冷剂进入经济器3内并在第一腔室31内闪发,第一腔室31内的液态制冷剂通过第一出液口33排出,第一腔室31内的气态制冷剂通过第一出气口34排入补气口15为压缩机1补充制冷剂气体,以降低压缩机1耗功,从而降低本申请实施例的多联机中央空调系统的能耗。

制热工况时,第二口23与第一出液口33连通,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通过排气口排出到经济器3,且在经济器3内闪发,第一腔室31内的液态制冷剂通过第一出液口33流入到第一通道内并与室外机8环路进行热交换,第一腔室31内的气态制冷剂通过第一出气口34排入补气口15为压缩机1补充制冷剂气体,以降低压缩机1耗功,从而降低本申请实施例的多联机中央空调系统的能耗。

本发明实施例的多联机中央空调系统相较于现有技术省去了油路系统,不仅消除了由回油问题导致压缩机1磨损的可能性、由油膜存在导致换热器2换热效率低的可能性,还节省了油路系统维护的成本,提高了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联机中央空调系统还包括储液罐4。储液罐4连接换热器2和经济器3。储液罐4具有第二腔室41、第一开口42和第二开口43,第一开口42和第二开口43与第二腔室41连通,压缩机1还具有第二进液口16和第二出气口17。具体地,储液罐4罐体采用立式或卧式单层或双层结构。

在制冷工况,第一开口42与第一通道连通,第二开口43与第二进液口16连通。具体地,第二口23与第一开口42连通,第二开口43与第一进液口32和第二进液口16连通。第一通道内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冷凝后形成的液态制冷剂通过第一开口42流入第二腔室41内,第二腔室41内的部分液态制冷剂通过第二进液口16进入压缩机1并在压缩机1内受热蒸发为气态制冷剂,第二腔室41内的部分液态制冷剂和部分气态制冷剂通过第二进液口16进入经济器3并在经济器3内闪发,闪发后的气态制冷剂通过补气口15进入压缩机1并为压缩机1补气,闪发后的液态制冷剂通过第一出液口33排出。

在制热工况,第一开口42与排气口连通,第二开口43与第二进液口16连通。具体地,排气口与第一开口42连通,第二开口43与第二进液口16和第一进液口32连通。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通过第一开口42进入第二腔室41内,第二腔室41内的部分液态制冷剂通过第二进液口16进入压缩机1并在压缩机1内受热蒸发为气态制冷剂,第二腔室41内的部分液态制冷剂和部分气态制冷剂通过第二进液口16进入经济器3并在经济器3内闪发,闪发后的气态制冷剂通过补气口15进入压缩机1并为压缩机1补气,闪发后的液态制冷剂通过第一出液口33排入第一通道,液态制冷剂在第一通道内吸收室外机8环路内的气态制冷剂的热量并蒸发为气态制冷剂,随后第一通道内的气态制冷剂通过第一口22排出并进入吸气口。

由此,本申请实施例的多联机中央空调系统中省去了油路系统,进而省去了油冷却、油分离器等结构,降低了管理与控制的难度以及油路维护的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联机中央空调系统还包括气液分离器5,气液分离器5具有第一进口51、第二进口52和第一出口53,制冷工况时,第一进口51与第一出液口33连通,第一出口53与吸气口连通,第二进口52与第二出气口17连通,制热工况时,第一进口51与第一通道连通,第一出口53与吸气口连通,第二进口52与第二出气口17连通。

具体地,气液分离器5用于将气/液混合态制冷剂内的气态制冷剂分离出,气态制冷剂从第一出口53进入吸气口,液态制冷剂被储存在气液分离器5内,以使液态制冷剂不易进入压缩机1,不仅对压缩机1起到了保护的作用,还使本申请实施例的多联机中央空调系统完成循环。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联机中央空调系统还包括室内机6。室内机6具有第三开口61和第四开口62。在制冷工况,第三开口61与第一出液口33连通,第四开口62与第一进口51连通。在制热工况,第三开口61与第一开口42连通,第四开口62与排气口连通。

具体地,制冷工况时,第一腔室31内闪发后的液态制冷剂通过第一出液口33流入室内机6,液态制冷剂被室内机6的节流阀节流,随后液态制冷剂吸收室内机6进风的热量并蒸发为气态制冷剂,气态制冷剂通过第四开口62进入第一进口51,气态制冷剂在气液分离器5内进一步进行气液分离后进入吸气口,避免了液态制冷剂进入压缩机1,进一步地加强了对压缩机1的保护。

制热工况时,压缩机1内的高温高压气态制冷剂通过第四开口62进入室内机6并在室内机6内将热量散至室内机6进风,高温高压气态制冷剂被冷凝成中温高压的液态制冷剂,随后中温高压的液态制冷剂被节流成气/液混合态制冷剂并通过第三开口61和第一开口42进入第二腔室41内,部分气/液混合态制冷剂通过第二进液口16进入压缩机1,且在压缩机1内部受热蒸发为气态制冷剂,随后气态制冷剂通过气液分离器5之后进入吸气口。

部分气/液混合态制冷剂在经济器3内闪发,闪发后的气态制冷剂通过补气口15进入压缩机1并为压缩机1补气,闪发后的液态制冷剂通过第一出液口33排入第一通道,液态制冷剂在第一通道内吸收室外机8环路内的气态制冷剂的热量并蒸发为气态制冷剂,随后第一通道内的气态制冷剂通过第一口22排出并进入吸气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联机中央空调系统还包括换向阀7。换向阀7具有第五开口71、第六开口72、第七开口73和第八开口74。在制冷工况,第五开口71与排气口和第六开口72连通,第六开口72和第一通道连通,第七开口73与第八开口74和第一进口51连通,第八开口74和第四开口62连通。在制热工况,第五开口71与排气口和第八开口74连通,第八开口74和第四开口62连通,第六开口72与第七开口73和第一通道连通,第七开口73与第一进口51连通。具体地,换向阀7为四通换向阀,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多联机中央空调系统中起到制冷、制热转换的作用,且转换方式简单易操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联机中央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一管路101、第二管路102、第三管路103、第四管路104、第五管路105、第六管路106、第一控制阀201、第二控制阀202、第一电磁阀203、第一节流阀204、第二节流阀205和第三节流阀206。第一管路101连通吸气口和第一出口53,第一控制阀201设在第一管路101上,第一控制阀201用于控制第一出口53和吸气口的通断。第二管路102连通第一出气口34和补气口15,第二控制阀202设在第二管路102上,第二控制阀202用于控制第一出气口34和补气口15的通断。

具体地,第一控制阀201和第二控制阀202为调节阀,第一控制阀201用于调节气液分离器5内的气态制冷剂流入吸气口内的流量,第二控制阀202用于调节第一腔室31内的气态制冷剂流入补气口15内的流量。

第三管路103连通吸气口和排气口,第一电磁阀203设在第三管路103上,第一电磁阀203用于防止压缩机1停机时压缩机1内的气态制冷剂倒流。第四管路104连通第二开口43和第一进液口32,第一节流阀204设在第四管路104上,第一节流阀204用于将储液罐4内的部分制冷剂节流成气液混合态制冷剂。第五管路105连通第二开口43和第二进液口16,第五节流阀设在第五管路105上。第六管路106连通第一出液口33和第一通道,第三节流阀206设在第六管路106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联机中央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七管路107、第八管路108、第九管路109、第一阀207、第二阀208、第三阀209和第四阀210。第七管路107连通第一通道和第一开口42,第一阀207设在第七管路107上用于控制第一通道内的制冷剂从第一通道流入第二腔室41。第八管路108连通第一出液口33和第三开口61,第二阀208设在第八管路108上用于控制第一腔室31内的液态制冷剂从第一腔室31流入室内机6。第九管路109连通第一开口42和第三开口61,第三阀209设在第九管路109上用于控制室内机6内的制冷剂从室内机6流入第二腔室41。第四阀210设在第六管路106上,且第四阀210靠近第一通道用于控制第二腔室41内的液态制冷剂从第二腔室41内流入第一通道。具体地,第一阀207、第二阀208、第三阀209和第四阀210均为单向阀。

具体地,制冷工况时,压缩机1内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通过第五开口71、第六开口72和第一口22进入第一通道,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在第一通道内与室外机8环路进行热交换,以使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冷凝为液态制冷剂,液态制冷剂通过连通在第二口23和第一开口42之间的第七管路107流入第二腔室41内,第二腔室41内的部分液态制冷剂通过连通在第二开口43和第二进液口16之间的第五管路105进入压缩机1并在压缩机1内受热蒸发为气态制冷剂。

第二腔室41内的部分液态制冷剂和部分气态制冷剂通过连通在第二开口43和第一进液口32之间的第四管路104进入经济器3并在第一腔室31内闪发,闪发后的气态制冷剂通过第二管路102和补气口15进入压缩机1并为压缩机1补气,闪发后的液态制冷剂通过第八管路108进入室内机6,液态制冷剂被室内机6节流阀节流,随后吸收室内机6进风的热量蒸发为气态制冷剂,气态制冷剂依次通过第四开口62、第八开口74、第七开口73进入气液分离器5内进行气态制冷剂和液态制冷剂的分离,随后气液分离器5内的气态制冷剂通过吸气口进入压缩机1。

制热工况时,压缩机1内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通过排气口、第五开口71、第八开口74、第四开口62进入室内机6,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在室内机6中将热量散至室内机6进风,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被冷凝成中温高压的液态制冷剂,中温高压的液态制冷剂在室内机6内被节流为气/液混合态并通过第九管路109流入第二腔室41内,第二腔室41内的部分气/液混合态制冷剂通过第五管路105进入压缩机1,且在压缩机1内部受热蒸发为气态制冷剂,随后气态制冷剂通过第二进口52进入气液分离器5之后再通过第一管路101进入吸气口。

第二腔室41内的部分气/液混合态制冷剂通过第四管路104进入经济器3并在第一腔室31内闪发,闪发后的气态制冷剂通过第二管路102补气口15进入压缩机1并为压缩机1补气,降低压缩机1的启动功率,提升本申请实施例的多联机中央空调系统的能效。闪发后的液态制冷剂通过第六管路106排入第一通道,液态制冷剂在第一通道内吸收室外机8环路内的气态制冷剂的热量并蒸发为气态制冷剂,随后第一通道内的气态制冷剂通过第一口22排出并进入吸气口。

当现有技术中室内机和室外机的高差过大、配管过长时,油路系统容易导致现有技术中出现回油困难、压缩机内润滑油不充分而受到磨损的问题,且系统能效低。然而,本申请实施例的多联机中央空调系统省去了油路系统,从而避免了本申请实施例的多联机中央空调系统容易受室内机和室外机高差过大、配管过长时导致的回油困难、压缩机1内润滑油不充分而受到磨损,还节省了维护油路系统的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压缩机1包括一级压缩机11和二级压缩机12,吸气口包括设在第一压缩机1上的第一吸气口13和设在二级压缩机12上的第二吸气口(未示出),第一吸气口13与第一出液口33连通,排气口包括设在第一压缩机1上的第一排气口(未示出)和设在二级压缩机12上的第二排气口14,第一吸气口13和第一排气口连通,第二吸气口和第二排气口14连通,第二排气口14用于排出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第一排气口和第二吸气口连通。

具体地,压缩机1内部具有径向轴承(未示出)和推力轴承(未示出),该径向轴承和推力轴承为动压箔片气体轴承,靠气态制冷剂就可提供轴的支撑而无需润滑油,由此,本申请实施例的多联机中央空调系统可省去油路系统。

压缩机1还包括连接管路(未示出)和第二电磁阀(未示出),连接管路连接第一排气口和第二吸气口,第二电磁阀设在连接管内,且第二电磁阀在压缩机1运行时保持常闭的状态,仅在压缩机1停机前打开,以防压缩机1停机时气态制冷剂倒流引起压缩机1喘振进而导致压缩机1的轴向力发生改变,避免损伤压缩机1。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联机中央空调系统还包括电机9,电机9用于驱动压缩机1。

具体地,电机9直接驱动压缩机1运行,减小了机械损失,降低了压缩机1的轴功率,提升了本申请实施例的多联机中央空调系统的能效。

在一些实施例中,经济器3还具有液位计(未示出),液位计设在第一腔室31内,液位计用于反应第一腔室31内的液态制冷剂。

具体地,经济器3为闪蒸式经济器3,第一腔室31内设置液位计可以反映第一腔室31内的液态制冷剂是否形成液封,还可以通过液位计判断第一出液口33和第一出气口34排出的是否为液态制冷剂。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发明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上述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上述实施例进行的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分类

06120115636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