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制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制冷系统、空调以及冷库。

背景技术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需要双温冷藏的应用场合逐渐增加。尤其对于大型的冷库、冷藏运输车,通常会同时需要制冷系统提供两种蒸发温度,分别满足相对较低温度的冷藏和相对较高温度的冷藏的需要。

相关技术中,通过设置两套单独的制冷系统以满足两种蒸发温度的需求,但这样设计会增加生产成本,管路设计有两套总体的焊接点变多,工程商现场布置管路也更为复杂,设备维护量大,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制冷系统、空调以及冷库,在提供两种蒸发温度的同时降低成本。

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制冷系统,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所述压缩机设置有排气口和回气口;冷凝器,所述冷凝器的进口端与所述排气口连通;第一蒸发器及第一节流元件,所述第一蒸发器的进口端通过所述第一节流元件与所述冷凝器的出口端相连通;第二蒸发器以及第二节流元件;所述第二蒸发器的进口端通过所述第二节流元件与所述第一蒸发器的出口端连接,以使得所述第二蒸发器的第二蒸发温度低于所述第一蒸发器的第一蒸发温度;所述第二蒸发器的出口端与所述回气口相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制冷系统包括第一管路、第二管路以及第一压力罐;所述第一压力罐包括有第一罐口和第二罐口;所述第一管路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一罐口以及所述冷凝器的出口端;所述第一节流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一管路;所述第二管路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二罐口以及所述第一蒸发器的进口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制冷系统包括第三管路以及通断阀;所述第三管路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二节流元件以及所述第二管路;所述通断阀设置在所述第三管路上以控制通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制冷系统包括第二压力罐、第五管路以及第六管路;所述第二压力罐包括有第四罐口和第五罐口;所述第五管路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四罐口以及所述第一蒸发器的出口端,所述第二节流元件设置在所述第五管路上;所述第六管路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五罐口以及所述所述第二蒸发器的进口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压力罐中的压力低于所述第一压力罐的压力,以使得所述第二蒸发器的蒸发温度低于所述第一蒸发器的蒸发温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制冷系统包括冷媒泵,所述冷媒泵设置在所述第六管路上以向所述第二蒸发器泵送所述第二压力罐中的冷媒。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制冷系统包括第七管路以及第八管路;所述第二压力罐包括第六罐口和第七罐口;所述第七管路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六罐口以及所述第二蒸发器的出口端;所述第八管路的两端分别连通第七罐口以及所述所述回气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制冷系统包括第四管路;所述压缩机设置有补气口,所述第一压力罐包括有第三罐口;所述第四管路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补气口以及所述第三罐口。

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空调,其包括上述的制冷系统。

本申请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冷库,其包括上述的空调,以提供两种制冷温度。

有益效果是:

本申请实施例的制冷系统通过设置第一蒸发器、第一节流元件、第二蒸发器以及第二节流元件,所述第一蒸发器的进口端通过所述第一节流元件与所述冷凝器的出口端相连通;所述第二蒸发器的进口端通过所述第二节流元件与所述第一蒸发器的出口端连接;对从第一蒸发器流出的冷媒进行第二次节流,可以使得第二蒸发压力的数值相对于第一蒸发压力的数值更小,进而,使得从压缩机流出的冷媒在第一蒸发器处、第二蒸发器处分别具有第一蒸发温度以及第二蒸发温度,两者在数值上不同,即可以让与第一蒸发器进行热量交换的一部分外部介质空气、与第二蒸发器进行热量交换的另一部分介质空气分别获得不同的制冷温度;仅使用一个压缩机就可以对外提供种不同的蒸发温度,从而可以避免分别使用两台压缩机来分别提供各一种蒸发温度,有效的简化了制冷系统的管路,降低了制冷系统的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制冷系统的原理图;

图2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制冷系统的原理图;

图3为本申请再一实施例的制冷系统的原理图;

图4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的制冷系统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制冷系统。

参阅图1所示,图1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制冷系统的原理图。

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10、冷凝器20、第一蒸发器30、第一节流元件50、第二蒸发器40以及第二节流元件60。

制冷系统内部充注有冷媒,冷媒的种类包括但不限于氟利昂、二氯二氟甲烷、四氟乙烷、二氟甲烷、五氟乙烷的其中一种或者几种的混合物,本申请实施例不做限制。冷媒在制冷系统内通过蒸发与凝结,在气态、液态之间转变从而实现热量转移。

压缩机10可为往复式压缩机、回转式压缩机或者离心式压缩机,本申请实施例不做限制;压缩机10用于将低温低压的冷媒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冷媒。

压缩机10设置有排气口11和回气口12,冷凝器20的进口端21与排气口11连通,压缩机10中压缩好的高温高压的冷媒经过排气口11进入到冷凝器20。外部的空气从充注有高温冷媒的冷凝器20的表面流过以交换热量。外部的介质空气升温,冷媒降温。

冷凝器20可为铜管翅片散热器、板式换热器或者其他换热器,本申请实施例中不做限制。

需要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以外部介质为空气作为描述对象,通过风扇驱动。但外部介质也可以为水或者其他液体,通过泵驱使流动,本申请实施例中不做限制。

第一蒸发器30的进口端31通过第一节流元件50与冷凝器20的出口端22相连通。第一节流元件50可以为热力膨胀阀、电子膨胀阀或者毛细管,本申请不作限制。为方便描述,沿冷媒的流动方向,第一节流元件50分别具有供冷媒进入的进口一侧,以及供节流后的冷媒流出的出口一侧。

从冷凝器20的出口端22流出的高温高压的冷媒经过第一节流元件50节流后,转变为混合有气态与液态的低温低压的第一冷媒。低温低压的第一冷媒经过第一蒸发器30的进口端31进入到第一蒸发器30。

进入到第一蒸发器30的第一冷媒,具有第一蒸发温度。在该第一蒸发温度下,第一冷媒的液态的部分吸收热量后由液态转为气态,而温度保持不变。该第一蒸发温度的数值与第一蒸发器30内第一冷媒的压力正相关,即压力越高,第一蒸发温度越高;压力越低,第一蒸发温度越低;该压力也对应的为第一蒸发器30的第一蒸发压力。理论上,在不考虑压力损耗的情况下,从第一蒸发器30的出口端32、第一蒸发器30的中间管路、第一蒸发器30的进口端31、一直到第一节流元件50的出口一侧,各处压力均为第一蒸发压力。

外部的空气从充注有低温冷媒的第一蒸发器30的表面流过以交换热量;如此,外部的介质空气可以在第一蒸发器30处获得降温,第一蒸发器30内的冷媒温度不变,部分液态的低温冷媒转换成气态的低温冷媒。

第二蒸发器40的进口端41通过第二节流元件60与第一蒸发器30的出口端32连接,以使得第二蒸发器40的第二蒸发温度低于第一蒸发器30的第一蒸发温度。

同理,第二节流元件60可以为热力膨胀阀、电子膨胀阀或者毛细管,本申请不作限制。为方便描述,沿冷媒的流动方向,第二节流元件60分别具有供冷媒进入的进口一侧,以及供节流后的冷媒流出的出口一侧。

从第一蒸发器30的出口端32流出的具有第一蒸发压力以及第一蒸发温度的第一冷媒再经过第二节流元件60第二次节流,转变为更低温更低压的第二冷媒。更低温更低压的第二冷媒经过第二蒸发器40的进口端41进入到第二蒸发器40。

需要说明的是,本处的更低温更低压的第二冷媒是相对于从第一节流元件50节流后流出的低温低压第一冷媒而言;两者只在温度、压力、状态等方面有物理差异,实质上为同一冷媒。

同理,进入到第二蒸发器40的低温冷媒,具有第二蒸发温度。在该第二蒸发温度下,第二冷媒的液态的部分吸收热量后由液态转为气态,而温度保持不变。该第二蒸发温度的数值与第二蒸发器40内第二冷媒的压力正相关,即压力越高,第二蒸发温度越高;压力越低,第二蒸发温度越低;该压力也对应的为第二蒸发器40的第二蒸发压力。理论上,在不考虑压力损耗的情况下,从第二蒸发器40的出口端42、到第二蒸发器40的中间管路、到第二蒸发器40的进口端41、一直到第二节流元件60的出口一侧,各处压力均可以视为第二蒸发压力。

通过设计第二节流元件60处于第二蒸发器40的进口端41与第一蒸发器30的出口端32之间,对从第一蒸发器30流出的冷媒进行第二次节流,如此,可以使得第二蒸发压力的数值相对于第一蒸发压力的数值更小,进而,使得从压缩机10流出的冷媒在第一蒸发器30处、第二蒸发器40处分别具有第一蒸发温度以及第二蒸发温度,两者在数值上不同,即可以让与第一蒸发器30进行热量交换的一部分外部介质空气、与第二蒸发器40进行热量交换的另一部分介质空气分别获得不同的制冷温度。

如此,仅使用一个压缩机10就可以对外提供2种不同的蒸发温度,避免了相关技术中单台压缩机只能提供一种蒸发温度(对应的蒸发压力)的情况,从而可以避免分别使用两台压缩机来分别各提供一种蒸发温度,有效的简化了制冷系统的管路,降低了制冷系统的成本;此外,由于不再需要两套压缩机分别连接管路,不仅简化了管路布置,降低了设备的维护难度,还可以减少管路的焊接点,减少管路连接处泄露的可能,优化了工艺。

第二蒸发器40的出口端42与回气口12相连通;在第二蒸发器40经过换热后的第二冷媒,从第而蒸发器40的出口端42流出,并从回气口12流回到压缩机10,实现冷媒的整体循环。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2,图2示出了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制冷系统的原理图。制冷系统包括第一管路71、第二管路72以及第一压力罐80。

第一压力罐80包括有第一罐口81和第二罐口82。第一管路71的两端分别连通第一罐口81以及冷凝器20的出口端22,第一节流元件50设置于第一管路71。第一管路71、第二管路72均可为铜管,外部包裹有保温层材料。

第二管路72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二罐口82以及第一蒸发器30的进口端31。如此,第一压力罐80可以稳定从第一节流元件50的出口一侧到第一蒸发器30的出口端32之间的压力数值,防止波动。

可以理解的是,在不考虑压力损耗的情况下,从第一蒸发器30、到第一压力罐80、一直到第一节流元件50的出口一侧,各处连通,其压力均为第一蒸发压力。

第一压力罐80为具有一定强度的压力容器,第一管路71通过第一罐口81向第一压力罐80内部注入第一冷媒,第一冷媒为气态与液态混合状态;在重力作用下,液态下的冷媒沉积在第一压力罐80的底部,气态的冷媒部分位于第一压力罐80的顶部。第二管路72从第二罐口82插入第一压力罐80内部,并直至延伸到第一压力罐80内部冷媒的液位线以下区域。

如此,随着第一管路71不断注入冷媒到第一压力罐80中,压迫液态的冷媒从第二管路72流入第一蒸发器30中,外部的介质空气从充注有液态的低温冷媒的第一蒸发器30的表面流过以交换热量;外部的介质空气温度下降,第一蒸发器30中部分的液态冷媒吸收热量沸腾为气态,温度数值保持不变;由此,气态和液态混合的冷媒从第一蒸发器30的出口端32流出,并进入到第二节流元件60中进行第二次节流,转变为更低温更低压的第二冷媒。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2所示,制冷系统包括第三管路73以及通断阀90;第三管路73的两端分别连通第二节流元件60的进口一侧以及第二管路72;通断阀90设置在第三管路73上;通断阀90可为电磁阀,用于控制第三管路73的通断。

如此,即可以实现对第一蒸发器30、第二蒸发器40的单独启用、以及第一蒸发器30与第二蒸发器40的同时启用。

单独启用第一蒸发器30的过程中,通断阀90断开第三管路73。

具体的,压缩机10将低温低压的冷媒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冷媒,高温高压的冷媒经过排气口11进入到冷凝器20。外部的空气从充注有高温冷媒的冷凝器20的表面流过以交换热量,从冷凝器20的出口端22流出的高温高压的冷媒进入第一管路71流动,经过第一节流元件50节流后,转变为混合有气态与液态的低温低压的第一冷媒,并流入第一压力罐80中,液态下的冷媒沉积在第一压力罐80的底部,并在压力的作用下进入第二管路72中。

通断阀90断开,所有的液态冷媒,通过第二管路72流入第一蒸发器30中,外部的介质空气由对应第一蒸发器30的风扇驱动,从充注有液态的低温冷媒的第一蒸发器30的表面流过,空气与第一蒸发器30内的冷媒交换热量,外部的介质空气温度下降到第一温度,例如,0℃,第一蒸发器30中部分的液态冷媒吸收热量沸腾为气态,温度数值保持不变。

气态和液态混合的冷媒从第一蒸发器30的出口端32流出,并流入第二蒸发器40中,此时,对应第二蒸发器40的风扇停止工作,可以理解的是,外部介质空气不会从第二蒸发器40的表面流动,进而使得外部介质空气与第二蒸发器40的热交换极少,相当于只有第一蒸发器30提供相应的制冷功能。从第二蒸发器40的出口端42流出的冷媒从回气口12流回到压缩机10,实现冷媒的整体循环。

在此模式下,为了提高制冷系统的效率,第二节流元件60如果为膨胀阀,可以打开至全开的状态,以减少节流的效果,如果第二节流元件60为毛细管,可旁通一根带电磁阀的管路,以减少节流效果。

单独启用第二蒸发器40的过程中,通断阀90连通第三管路73。

具体的,压缩机10将低温低压的冷媒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冷媒,高温高压的冷媒经过排气口11进入到冷凝器20。外部的空气从充注有高温冷媒的冷凝器20的表面流过以交换热量,从冷凝器20的出口端22流出的高温高压的冷媒进入第一管路71流动,经过第一节流元件50节流后,转变为混合有气态与液态的低温低压的第一冷媒,并流入第一压力罐80中,液态下的冷媒沉积在第一压力罐80的底部,并在压力的作用下进入第二管路72中。

通断阀90连通,第一蒸发器30的进口端31与出口端32的压力相等,因此第一蒸发器30的内部没有冷媒流动,停止对应第一蒸发器30的风扇,可以理解的是,外部介质空气不会从第一蒸发器30的表面流动,进而使得外部介质空气与第一蒸发器30的热交换极少,相当于只有第二蒸发器40提供相应的制冷功能。

液态冷媒在不经过第一蒸发器30的前提下通过第二管路72流入第三管路73,进而到达第二节流元件60的进口一侧,液态下的冷媒再经过第二节流元件60第二次节流,转变为更低温更低压的第二冷媒。更低温更低压的第二冷媒经过第二蒸发器40的进口端41进入到第二蒸发器40。外部的介质空气由对应第二蒸发器40的风扇驱动,从充注有低温冷媒的第二蒸发器40的表面流过,空气与第二蒸发器40内的冷媒交换热量,外部的介质空气温度下降到第二温度,例如,-20℃,第二蒸发器40中部分的液态冷媒吸收热量沸腾为气态,温度数值保持不变。从第二蒸发器40的出口端42流出的冷媒从回气口12流回到压缩机10,实现冷媒的整体循环。

同时启用第一蒸发器30与第二蒸发器40的过程中,通断阀90断开第三管路73。

其整体的原理过程与单独启用第一蒸发器30的过程类似,本处不再赘述;但需要打开对应第二蒸发器40的风扇,从第一蒸发器30的出口端32流出气态和液态混合的冷媒流入第二蒸发器40中,对应第二蒸发器40的风扇驱动外部介质空气与第二蒸发器40进行热交换,此时,第一蒸发器30与第二蒸发器40能够分别提供相应的制冷功能。其中,一部分外部介质空气能够与第一蒸发器30内的冷媒交换热量,外部的介质空气温度下降到第一温度,例如,-10℃。另一部分外部介质空气能够与第二蒸发器40内的冷媒交换热量,外部的介质空气温度下降到第二温度,例如,-30℃。

从第二蒸发器40的出口端42流出的冷媒从回气口12流回到压缩机10,实现冷媒的整体循环。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3,图3为本申请再一实施例的制冷系统的原理图。制冷系统包括第二压力罐100、第五管路75以及第六管路76。第二压力罐100包括有第四罐口101和第五罐口102;第五管路75的两端分别连接第四罐口101以及第一蒸发器30的出口端32,第二节流元件60设置在第五管路75上。第五管路75以及第六管路76均可为铜管,外部包裹有保温层材料。

第六管路76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五罐口102以及第二蒸发器40的进口端41。如此,第二压力罐100可以稳定从第二节流元件60的出口一侧到第二蒸发器40的出口端42之间的压力数值,防止波动。

可以理解的是,在不考虑压力损耗的情况下,从第二蒸发器40、到第二压力罐100、一直到第二节流元件60的出口一侧,各处连通,其压力均为第二蒸发压力。

可以理解的是,制冷系统中蒸发压力与蒸发温度正相关,在不考虑压力损耗的情况下,第一压力罐80中的压力为第一蒸发压力、第二压力罐100中的压力为第二蒸发压力,设置第二压力罐100中的压力低于第一压力罐80的压力,以使得第二蒸发器40的第二蒸发温度低于第一蒸发器30的第一蒸发温度。

第二压力罐100为具有一定强度的压力容器,第五管路75通过第四罐口101向第二压力罐100内部注入第二冷媒,第二冷媒为气态与液态混合状态;在重力作用下,液态下的冷媒沉积在第二压力罐100的底部,气态的冷媒部分位于第二压力罐100的顶部。第六管路76从第五罐口102插入第二压力罐100内部,并直至延伸到第二压力罐100内部冷媒的液位线以下区域。

如此,随着第五管路75不断注入冷媒到第二压力罐100中,压迫液态的冷媒从第六管路76流入第二蒸发器40中,外部的介质空气从充注有液态的低温冷媒的第二蒸发器40的表面流过以交换热量;外部的介质空气温度下降,第二蒸发器40中部分的液态冷媒吸收热量沸腾为气态,温度数值保持不变;由此,气态和液态混合的冷媒从第二蒸发器40的出口端42流出,并从回气口12流回到压缩机10,实现冷媒的整体循环。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4,图4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的制冷系统的原理图。制冷系统包括冷媒泵110,冷媒泵110设置在第六管路76上以向第二蒸发器40泵送第二压力罐100中的冷媒;如此,可以通过泵送的方式向第二蒸发器40提供冷媒,避免了经过第二节流元件60进行第二次节流后的冷媒中的液态部分过少,使得流入第二蒸发器40中的冷媒充足,进而可以确保第二蒸发器40的换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4所示,制冷系统包括第七管路77以及第八管路78;第二压力罐100包括第六罐口103和第七罐口104;

第七管路77的两端分别连通第六罐口103以及第二蒸发器40的出口端42;第八管路78的两端分别连通第七罐口104以及回气口12。第七管路77以及第八管路78均可为铜管,外部包裹有保温层材料。

从第二蒸发器40的出口端42流出的气态与液态的混合冷媒能够经过第七管路77从第六罐口103再次回到第二压力罐100中;由此,第二压力罐100中的冷媒会包括经过第二节流元件60第二次节流的气态与液态混合的冷媒,以及经过第二蒸发器40进行热交换之后的气态与液态混合的冷媒(两者实质上都是经过第二次节流后的冷媒,区别在于是否经过第二蒸发器40)。

在重力作用下,液态下的冷媒沉积在第二压力罐100的底部,气态的冷媒部分位于第二压力罐100的顶部。第七罐口104位于第二压力罐100顶部,第八管路78与第七罐口104连通,且位于第二压力罐100内部冷媒的液位线以上区域。

如此,随着气态与液态混合的冷媒存储到第二压力罐100中,液态的冷媒通过冷媒泵110抽取泵送从第六管路76流入第二蒸发器40中进行热交换,气态的冷媒通过第七罐口104进入第八管路78,并从回气口12流回到压缩机10,防止液态冷媒冲击压缩机10,实现冷媒的整体循环。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2以及图3所示,制冷系统也可以单独设置气液分离器120,第二蒸发器40的出口端42通过气液分离器120连接回气口12。

具体地,从第二蒸发器40的出口端42流出的气态与液态的混合冷媒,进入到气液分离器120中,气态的冷媒从回气口12流回到压缩机10,防止液态冷媒冲击压缩机10,实现冷媒的整体循环。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2至图4所示,制冷系统包括第四管路74;压缩机10设置有补气口13,第一压力罐80包括有第三罐口83;第四管路74的两端分别连接补气口13以及第三罐口83。第四管路74可为铜管,外部包裹有保温层材料。

从冷凝器20的出口端22流出的高温高压的冷媒经过第一节流元件50节流后,转变为混合有气态与液态的低温低压的第一冷媒,第一冷媒沿第一管路71流动并通过第一罐口81注入第一压力罐80。

在重力作用下,液态下的冷媒沉积在第一压力罐80的底部,气态的冷媒部分位于第一压力罐80的顶部。第三罐口83位于第一压力罐80顶部,第四管路74与第三罐口83连通,且位于第一压力罐80内部冷媒的液位线以上区域。

如此,随着气态与液态混合的冷媒存储到第一压力罐80中,液态的冷媒从第二管路72流入第一蒸发器30中进行热交换,气态的冷媒通过第三罐口83进入第四管路74,并从补气口13流回到压缩机10,防止气态的冷媒积累在第一压力罐80中,实现冷媒的整体循环。

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空调,包括上述的制冷系统。

本申请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冷库,包括上述空调,该冷库通过该空调提供两种制冷温度。

其中通过第一蒸发器30提供第一温度,该温度可以为10至-10°,用于对待冷冻的物品进行预冷处理;通过第二蒸发器40提供第一温度,该温度可以为-20至-50°,用于对经过预冷的物品进行冷冻处理。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技术分类

06120115637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