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连续排放流体进入表面式凝汽器的回收系统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3:45:04


一种连续排放流体进入表面式凝汽器的回收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燃煤机组节能降耗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连续排放流体进入表面式凝汽器的回收系统。

背景技术

火电机组蒸汽排放至凝汽器按蒸汽品质分主要为三类:1、低能级的蒸汽排放:包括辅助汽轮机蒸汽排放,低于一个大气压的蒸汽排放,流量在0.5t/h以下且压力高的蒸汽排放;2、中能级的蒸汽排放:包括流量在0.5~10t/h,压力在0.035~1.75MPa的蒸汽排放;3、高能级的蒸汽排放:包括压力大于1.75MPa或焓大于2907kJ/kg以及流量大于10t/h的蒸汽排放。

一般来说,对于蒸汽流量在10t/h以下的蒸汽排放,几乎可排放在凝汽器的任何地方;对于流量大、压力低的连续蒸汽排放,最好放在凝汽器喉部,水平或稍向下倾斜排放,以便易于和汽轮机排汽混合;对于高压、高能的蒸汽排放,必须分配在整个凝汽器空间,不应该直接冲到热井的凝结水上,且应该对进入凝汽器空间的蒸汽进行控制,使其最大进入流速及(或)压力限定在设计值内,对蒸汽温度也有相应的控制,上限不要超过215℃,并避免凝汽器壳体接管处出现局部热点,温度不宜大于154℃。

综上所述,现有的排放方式,均是在保证机组安全稳定运行条件下,对排放工质的回收,排汽进入凝汽器空间,释压后其热量被凝汽器循环冷却水带走,工质冷凝后至凝汽器热井,没有很好的将工质热量有效回收。

以1000MW机组为例,设计条件下,THA工况轴封溢流至凝汽器流量为1.609t/h,溢流焓为3130.7kJ/kg;70%THA工况轴封溢流至凝汽器流量为0.364t/h,溢流焓为3173.8kJ/kg。轴封溢流压力较低,最稳定的回收方式就是排放至凝汽器,因此该部分流体属于“连续排放流体”,因此需要选择一种较为合适的排放方式,在满足机组稳定运行的条件下,回收工质,并进一步有效利用其热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连续排放流体进入表面式凝汽器的回收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工质热量没有得到很好利用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连续排放流体进入表面式凝汽器的回收系统,包括凝汽器、汽水分离器和流体分配联箱;所述凝汽器的内部上侧为第一汽侧,凝汽器的内部下侧为第一水侧;汽水分离器的内部上侧为第二汽侧,汽水分离器的内部下侧为第二水侧;

所述第一水侧和第二水侧连通,第一汽侧和第二汽侧连通,所述流体分配联箱的内端穿过凝汽器的侧壁,所述流体分配联箱插入至第一水侧中;所述流体分配联箱的外端连接至连续排放流体输入端;

所述流体分配联箱的内端设置有喷头,所述喷头的喷出方向向上;所述汽水分离器的下端设置有凝结水出口管。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

优选的,所述第一水侧中设置有流体挡板,所述流体挡板在喷头的上方,所述流体挡板为水平方向设置。

优选的,所述第二水侧中设置有第二汽水分离板,所述第二汽水分离板包括一体连接的竖直板和倾斜板,倾斜板和竖直板的下部连接,倾斜板的下部朝向喷头。

优选的,所述竖直板的下方设置有第一汽水分离板。

优选的,所述流体挡板分为一体连接的竖向挡板和水平挡板,水平挡板和竖向挡板的下端连接;竖向挡板设置在凝汽器和汽水分离器的交界处,水平挡板设置在喷头的上方。

优选的,所述流体分配联箱的内端设置有喷管,所述喷管沿其长度方向等分设置有若干个喷头。

优选的,所述喷管在水平面上垂直于流体分配联箱。

优选的,所述第一汽侧中设置有冷却水管路。

优选的,所述凝汽器的上端连接至汽轮机排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连续排放流体进入表面式凝汽器的回收系统,该回收系统包括凝汽器、流体分配联箱和汽水分离器,汽水分离器在凝汽器的一侧,和凝汽器连通,水侧和汽侧均与凝汽器连通,流体分配联箱从汽水凝汽器的另一端插入至凝汽器的水侧中,流体分配联箱的外端和流体连接。火电机组热力循环过程中,有连续排放的高温、低压的工质,例如轴封供汽溢流蒸汽,统称为“连续排放流体”,该工质具有一定的能量,但不能再被热力系统有效利用,需要在凝汽器内回收。本系统可将“连续排放流体”引入凝汽器热井以下,在回收该部分工质的同时,可有效回收工质热量,消除凝结水过冷度,且不影响机组冷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在满足机组稳定运行的条件下,回收工质,并进一步有效利用其热能。

进一步的,在喷头的上方设置有流体挡板,将进入凝汽器内的连续排放流体的喷射范围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进一步的,在第二水侧中设置有第二汽水分离板,第二汽水分离板的下部为倾斜板,且朝向喷头,使得从喷头喷出的流体带动凝结水朝向第二汽水分离板,起到汽水分离的作用。

进一步的,设置第一汽水分离板,进一步的防止带有气体的凝结水进入凝结水泵中。

进一步的,通过若干个向上喷射的喷头,将外界的工质均匀的引入至凝结水中。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的系统示意图。

附图2为本发明的系统示意图1中I部分的细节图。

附图3为本发明的系统示意图1中II部分的细节图。

其中,1-凝汽器;2-流体分配联箱;3-流体挡板;4-第一汽水分离板;5-第二汽水分离板;6-汽气混合物出口管;7-凝结水出口管;8-汽水分离器;9-冷却水管路;10-第一汽侧;11-第一水侧;12-第二汽侧;13-第二水侧;14-喷头;15-喷管;3-1-竖向挡板;3-2-水平挡板;5-1-竖直板;5-2-倾斜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参见图1,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连续排放流体进入表面式凝汽器的回收系统,该系统的主体设备包括凝汽器1、汽水分离器8和流体分配联箱2。

凝汽器1的内部上侧为第一汽侧10,凝汽器1的内部下侧为第一水侧11,凝汽器1的蒸汽输入端和汽轮机排汽连通,凝汽器1的内部设置有冷却水管路9,冷却水管路9设置在第一汽侧10中,冷却水管路9冷却了蒸汽,蒸汽成为凝结水在第一水侧11中。

参见图2和图3,流体分配联箱2的内端穿过凝汽器1的侧壁,所述流体分配联箱2插入至第一水侧11中;为避免凝汽器1的壳体和流体分配联箱2的接管处出现局部热点,流体分配联箱2插入在凝汽器1壳体处采用热套管型连接方式。流体分配联箱2的外端和连续排放流体输入端连接,流体分配联箱2插入在第一水侧11的内端设置有喷管15,喷管15在水平面上垂直于流体分配联箱2,喷管15沿其长度方向等分设置有若干个喷头14,喷头14喷出的流体向上喷射。

凝汽器1的一个侧壁设置有开口,通过该开口和汽水分离器8连通;汽水分离器8的内部上侧为第二汽侧10,汽水分离器8的内部下侧为第二水侧13;第二汽侧12通过汽气混合物出口管6和第一汽侧10连通,所述第一水侧11和第二水侧13连通,第一汽侧10和第二汽侧10连通。在凝汽器1和汽水分离器8的交界处设置有流体挡板3,流体挡板3分为一体连接的竖向挡板3-1和水平挡板3-2;水平挡板3-2和竖向挡板3-1的下端连接,竖向挡板3-1设置在凝汽器1和汽水分离器8的交界处,水平挡板3-2设置在喷头14的上方。汽水分离器8的下端设置有凝结水出口管7,凝结水出口管7和凝结水泵连接。

所述第二水侧13中设置有第二汽水分离板5,所述第二汽水分离板5包括一体连接的竖直板5-1和倾斜板5-2,倾斜板5-2和竖直板5-1的下部连接,倾斜板的下部朝向喷头14,第二汽水分离板5设置在第二水侧13的凝结水中,竖直板5-1的下方设置有第二汽水分离板5,第二汽水分离板5设置在汽水分离器8的下端面上。

本发明系统的工作过程:

连续排放流体经进流体分配联箱2进入凝汽器1热井水面以下,流体分配联箱2的另一端和汽或者水连接,为避免进汽(水)流量喷射到凝汽器1热井水面以上,或对凝汽器1的热井水造成随意性喷溅,导致对凝汽器1内管束造成伤损,设置流体挡板3,将进入凝汽器1内的连续排放流体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连续排放流体的扩散方向向上,随热井凝结水流动方向,刚好形成一定的斜向上方夹角进入汽水分离器8,凝结水遇到第一汽水分离板4和第二汽水分离板5后,汽被引入汽水分离器8的上部,汽水分离器8的上部经汽气混合物出口管6与进入到第一汽侧10中,汽水分离器8的下部经凝结水出口管7与凝结水泵相连。

对于连续排放的高温、低压流体直接进入凝汽器1壳侧空间,工质将释压闪蒸,多余的热量将被凝汽器循环冷却水带走。采用本发明提出的回收系统后,进入凝汽器内的连续排放流体进入热井水以下,热井水温度为凝汽器压力下对应的饱和温度,热井水静压差的存在,下部的热井水有被进一步加热的可能,这样通过汽(水)分配联箱的扩散作用,加热后的凝结水直接被带入汽水分离器8,起到回收工质能量,消除凝结水过冷度,增强凝结水除氧效果等一系列作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分类

06120113795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