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光学膜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7:50


光学膜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光学膜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用户对显示面板的光学规格和品质都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尤其是显示面板的亮度。

目前,液晶显示面板由于需要背光模组提供背光,然后通过控制液晶层中液晶分子的偏转角度以控制光的透过量,以控制像素单元的灰度,从而实现图像的显示。由此,光线需要穿过下基板、液晶层和上基板,所以光的损失率较高,光的透过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光学膜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显示面板的光的透过率较低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的第一个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光学膜组。所述光学膜组包括:

第一结构层,具有第一折射率;

第二结构层,具有第二折射率,设置于所述第一结构层一侧且与所述第一结构层贴合,所述第一结构层与所述第二结构层之间的贴合面具有连续起伏的纹理微结构,所述纹理微结构上相邻的最高点与最低点之间的表面与参考平面之间的夹角为预设角度;所述参考平面平行于所述光学膜组的延伸面,所述第一结构层远离所述第二结构层的一侧的表面为出光面,所述第二结构层远离所述第一结构层的一侧的表面为入光面;

当所述预设角度大于或等于阈值时,所述第二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一折射率;

当所述预设角度小于所述阈值时,所述第二折射率小于所述第一折射率。

其中,所述纹理微结构为连续起伏的多个棱锥面、圆锥面、抛物面或几种的组合。

其中,所述阈值的范围为45°~70°,所述第一折射率与所述第二折射率的差值范围为0.03~0.2。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的第二个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

第一基板;

第二基板,与所述第一基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基板远离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为入光侧;

液晶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

其中,所述第一基板和/或第二基板还包括:

光学膜组,所述光学膜组为上述技术方案中所涉及的光学膜组,且所述光学膜组配置为入射光从所述光学膜组的入光面进入,从出光面射出。

其中,所述第一基板包括第一衬底和第一光学膜组,第一光学膜组包括第一结构层和第二结构层,所述第一结构层设置于所述第一衬底靠近所述液晶层的一侧,所述第二结构层设置于所述第一结构层靠近所述液晶层的一侧。

其中,所述第二基板包括第二衬底和第二光学膜组,所述第二光学膜组包括第一结构层和第二结构层;所述第二光学膜组中,所述第二结构层设置于所述第二衬底靠近所述液晶层的一侧,所述第一结构层设置于所述第二结构层靠近所述液晶层的一侧。

其中,所述第一基板包括第一光学膜组,所述第一光学膜组包括第一结构层和第二结构层;所述第二基板包括第二光学模组,所述第二光学模组包括所述第一结构层和所述第二结构层。

其中,第一光学膜组中,所述第一结构层包括具有第一折射率的光阻材料,且作为色阻层;所述色阻层包括黑矩阵以及不同颜色的第一子结构层、第二子结构层和第三子结构层,所述黑矩阵具有多个呈矩阵分布的像素开口,所述第一子结构层、所述第二子结构层和所第三子结构层以预设规律设置于所述像素开口中,所述第一子结构层、所述第二子结构层和所述第三子结构层靠近所述液晶层的一侧表面均具有纹理微结构;

所述第一光学膜组中,所述第二结构层包括具有第二折射率的透明有机材料,且在所述第一结构层靠近液晶层的一侧流平,作为流平层。

其中,所述第二光学膜组中,所述第二结构层还作为所述第二基板的绝缘层,所述第一结构层还作为所述第二基板的平坦层。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的第三个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

显示面板,用于显示图像,所述显示面板为上述技术方案所涉及的显示面板;

背光模组,与所述显示面板相对设置,用于向所述显示面板提供背光。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区别于现有技术,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光学膜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该光学膜组包括相贴合的第一结构层和第二结构层,第一结构层具有第一折射率,第二结构层具于第二折射率,通过使第一结构层与第二结构层之间的贴合面具有连续起伏的纹理微结构,以增加光在贴合面处的漫反射,防止部分光线被反射而无法进入下一膜层,从而减少光的损失,提高光的透过率,可用于提高显示面板的亮度;进一步地,通过使纹理结构上相邻的最高点与最低点之间的表面与参考平面之间的夹角为预设角度,当预设角度大于或等于阈值时,使第二折射率大于第一折射率,当预设角度小于阈值时,使第二折射率小于第一折射率,通过使第一折射率与第二折射率满足该匹配关系,使得光线从入光面进入到第二结构层与第一结构层之间的贴合面时,光线的折射程度在纹理微结构处可随着纹理微结构的最高点至最低点方向呈现出梯度变化,避免部分角度偏差较大的光线被反射出去而无法进入下一膜层,降低了入射光在该界面处的反射率,使得更多光线能够进入下一膜层,从而提高了光的透过率,可用于提高显示面板的亮度和显示效果,还可降低显示面板的功耗,增强市场竞争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任何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光学膜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贴合面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光学膜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第三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第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第五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40-光学膜组;41-第一结构层;42-第二结构层;43-贴合面;431-纹理微结构;432-参考平面;100-显示面板;10-第一基板;11-第一衬底;12-色阻层;121-黑矩阵;122-第一子结构层;123-第二子结构层;124-第三子结构层;13-流平层;14-第一光学膜组;15-隔垫;20-第二基板;21-第二衬底;22-第二光学膜组;30-液晶层;31-液晶分子;200-背光模组;α-预设角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以下描述中,为了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定,提出了诸如特定系统结构、接口、技术之类的具体细节,以便透彻理解本申请。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详细地说明。

请参阅图1-2,图1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光学膜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贴合面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光学膜组40,该光学膜组40可应用于显示领域,如液晶显示面板100、背光模组200等产品中,以用于提高产品的亮度和显示效果。该光学膜组40包括第一结构层41和第二结构层42,第二结构层42设置于第一结构层41的一侧且与第一结构层41贴合,即第一结构层41与第二结构层42相对的表面相互吻合,没有空隙,呈现贴合状态。

具体地,第一结构层41与第二结构层42之间相贴合的贴合面43具有连续起伏的纹理微结构431。此处需要说明,贴合面43具有连续起伏的纹理微结构431是指:贴合面43是具有多个连续的高低起伏的类似山丘形态的纹理结构的面,且高低起伏是连续型的,而非直上直下的脉冲形态,纹理结构呈亚微级尺寸,即0.1~1μm之间的尺寸级别。具体地,第一结构层41远离第二结构层42的一侧的表面为出光面,第二结构层42远离第二结构层42的一侧的表面为入光面,光线从入光面进入第二结构层42,通过使第二结构层42与第一结构层41之间的贴合面43具有亚微级的连续起伏的纹理微结构431,能够增加光线在该贴合面43处的漫反射,能够减少光线被直接反射而无法进入下一膜层导致的光损失,使得更多光线能够进入第一结构层41后从出光面射出,从而提高光线透过率,在其应用于显示模组(例如显示面板100或背光模组200)时能够提高显示亮度和显示效果,降低功耗,从而增强产品竞争力。

具体地,贴合面43的纹理微结构431可为连续起伏的多个棱锥面、圆锥面、抛物面或几种的组合。如图2所示,纹理微结构431为连续起伏的多个棱锥面,在该实施例中以四棱锥进行说明,光线进入到该贴合面43处,在四棱锥的每个侧面,从棱锥面的顶点沿棱锥侧面至棱锥的底部,光线的折射程度呈现梯度变化,通过使纹理微结构431为棱锥面,使得光线在棱锥面的周面上都能够呈现出折射程度的梯度变化,从而在光线通过该棱锥面进入第二结构层42时,调整光线的传播方向,使得穿过第一结构层41后的出射光的方向不会过于分散或过于集中,从而提高光场的均衡度。在本申请具体实施例中,纹理结构也可为五棱锥面、六棱锥面、八棱锥面、圆锥面、抛物面,或者以上几种的组合,使得光线在纹理的周面上均呈现折射程度的梯度变化,以使出射光的出射角满足使用需求,从而提高光学品质和显示亮度。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结构层41具有第一折射率n1,第二结构层42具有第二折射率n2,第一折射率n1与第二折射率n2不同且具有匹配关系,以使光线从第二结构层42穿过贴合面43进入第一结构层41时,进一步减少光线在贴合面43处被反射造成的损失,即减少贴合面43相对两侧的折射率不匹配导致光线反射率增加造成的光损失,从而使得更多光线进入第一结构层41后射出,进一步提高光线透过率。并且,通过使第二折射率n2与第一折射率n1匹配,还能够对进入第一结构层41的光线的方向进行调整,以使光线射出后的出射角不会过大或过小,即使得光线不至于太过分散或过于集中,可以理解为通过折射率的匹配,以对光线进行收敛或扩散,从而提高出射光的光场均衡度,以提高出光品质和显示效果。第一折射率n1与第二折射率n2之间的匹配关系具体请参见下文具体介绍。

请参阅图1和图3,图3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光学膜组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定义一参考平面432,该参考平面432为平行于光学膜组40的延伸面的平面,其中光学膜组40的延伸面是指光学膜组40的整体延伸趋势呈一平面,该平面即为光学膜组40的延伸面,平行于该延伸面的平面即为上述参考平面432。第一结构层41与第二结构层42之间的贴合面43,其纹理微结构431上相邻的最高点与最低点之间的表面与参考平面432之间的夹角为预设角度α,即,纹理微结构431的最小单元(如棱锥面、圆锥面、抛物面)的顶点至底部的侧面与参考平面432之间的夹角为预设角度α;如果纹理微结构431的最小单元的顶点至底部的侧面是曲面,则以该曲面的整体走向的切面与参考平面432之间的夹角为预设角度α。

具体地,第一折射率n1与第二折射率n2满足以下匹配关系:

当预设角度α大于或等于阈值时,第二折射率n2大于第一折射率n1;

当预设角度α小于阈值时,第二折射率n2小于第一折射率n1。

其中,阈值的范围为45°~70°,具体可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进行设置,例如可设置为45°、50°、55°、60°、65°或70°,第一折射率n1与第二折射率n2的差值范围为0.03~0.2。

如图1所示,在该实施例中,预设角度α大于或等于该阈值,贴合面43的纹理微结构431的起伏变化较大,纹理微结构431上的最小单元的侧面的坡度较抖,使得光线在贴合面43处的折射程度呈现出的梯度变化的变化率较大,通过使第二折射率n2大于第一折射率n1,以使光线通过贴合面43进入第一结构层41时能够缓和较大的折射程度梯度变化率,以对光线进行适当扩散,从而适当增大出射光的出射角度,避免光线过于集中而出现亮斑问题,提高了出射光的均匀度,提升出光品质和显示效果;同时,通过使第二折射率n2大于第一折射率n1,使得更多光线能够在第一结构层41发生偏折后穿过第一结构层41,并以合适的角度出射,避免光线角度过于杂乱,不利于亮度提升以及后续进入下一膜层。在本实施中,优选阈值为60°,预设角度α大于或等于60°,第二折射率n2大于第一折射率n1。

具体地,第一折射率n1与第二折射率n2的差值在0.03~0.2之间,例如0.03、0.05、0.07、0.08、0.09、0.1、0.12、0.14、0.16、0.18、0.19、0.2具体可根据预设角度α的值对应设置,以减小光线在该贴合面43的反射率增大导致的光损失,使更多光线能够穿过该光学膜组40并以适合的出射角度射出,从而提高光线在该光学膜组40上的穿透率以及出射光的均匀性,提升了出光品质和显示效果。可以理解,第一折射率n1与第二折射率n2的差值越大,光线从贴合面43进入第一结构层41时发生偏折的角度越大,差值越小,光线从贴合面43进入第一结构层41时发生偏折的角度越小;因此,可根据预设角度α与阈值的差值的大小,即纹理微结构431的起伏程度,对第一折射率n1和第二折射率n2的差值大小进行设置;即,预设角度α与阈值之间的差值的绝对值越大,第一折射率n1与第二折射率n2的差值就设置的越大,预设角度α与阈值之间的差值的绝对值越小,第一折射率n1与第二折射率n2的差值就设置的越小,具体可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进行设置,对此不做具体限制。

如图3所示,在该实施例中,预设角度α小于上述阈值,贴合面43的纹理微结构431的起伏变化较小,即贴合面43的起伏较为平缓,纹理微结构431上的最小单元的侧面的坡度较小,使得光线在贴合面43处的折射程度呈现出的梯度变化的变化率较小,通过使第二折射率n2小于第一折射率n1,以使光线通过贴合面43进入第一结构层41时能够发生较大偏转,以对光线进行适当收敛,使得更多光线能够在第一结构层41发生偏折后穿过第一结构层41,并以合适的角度出射,避免光线角度过于杂乱,不利于亮度提升以及后续进入下一膜层。在本实施例中,优选阈值为60°,预设角度α小于60°,第二折射率n2小于第一折射率n1。

与第一实施例同理,第一折射率n1与第二折射率n2的差值在0.03~0.2之间,例如0.03、0.05、0.07、0.08、0.09、0.1、0.12、0.14、0.16、0.18、0.19、0.2具体可根据预设角度α的值对应设置,以减小光线在该贴合面43的反射率增大导致的光损失,使更多光线能够穿过该光学膜组40并以适合的出射角度射出,从而提高光线在该光学膜组40上的穿透率以及出射光的均匀性,提升了出光品质和显示效果。具体地,可根据预设角度α与阈值的差值的大小,即纹理微结构431的起伏程度,对第一折射率n1和第二折射率n2的差值大小进行设置;即,预设角度α与阈值之间的差值的绝对值越大,第一折射率n1与第二折射率n2的差值就设置的越大,预设角度α与阈值之间的差值的绝对值越小,第一折射率n1与第二折射率n2的差值就设置的越小,具体可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进行设置,对此不做具体限制。

具体地,上述实施例中所涉及的光学膜组40可应用于显示面板100中,光学膜组40在显示面板100中的具体设置请参考下文详细介绍。

请参阅图4,图4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显示面板100,该显示面板100包括第一基板10、第二基板20和液晶层30。其中,第一基板10与第二基板20相对设置,液晶层30设置于第一基板10与第二基板20之间。具体地,液晶层30包括液晶分子31,液晶分子31能够在电场作用下发生偏转,从而控制光的透过量;第二基板20为下基板,可作为阵列基板,用于提供驱动液晶层30中液晶分子31偏转的电场,以使液晶分子31偏转,从而控制透光量,使得相应像素单元的灰度与图像对应像素的灰度相同,从而显示图像;第一基板10为上基板,可作为彩膜基板,该第一基板10具有滤色功能,以将光线转换为对应颜色的光,从而实现画面的全彩化显示。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基板10包括第一衬底11、色阻层12、第一光学膜组14和隔垫15,第一光学膜组14设置于第一衬底11靠近液晶层30的一侧,以用于提高显示面板100的光线透过率,从而提高显示面板100的亮度以及显示效果,隔垫15设置于第一光学膜组14靠近液晶层30的一侧,用于支撑第一基板10与第二基板20,在其他实施例中,隔垫15也可设置于第二基板20上,具体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具体地,第一衬底11可为透明玻璃材质或透明有机树脂材质等,具体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

其中,第一光学膜组14的具体结构和功能与上文实施例中所涉及的光学膜组40的结构和功能相同或相似,且可实现相同的技术效果。具体地,第一光学膜组14包括第一结构层41和第二结构层42,第一结构层41设置于第一衬底11靠近液晶层30的一侧,第二结构层42设置于第一结构层41靠近液晶层30的一侧且与第一结构层41贴合,第一结构层41与第二结构层42之间的贴合面43具有连续起伏的纹理微结构431,能够增加光线在第一结构层41与第二结构层42之间的贴合面43处的漫反射,减少光线被直接反射而无法进入下一膜层导致的光损失,使得更多光线能够进入第一结构层41后从出光面射出,从而提高光线透过率,提高显示面板100亮度和显示效果,降低功耗,从而增强产品竞争力。具体地,贴合面43的纹理微结构431的具体形状和功能与本申请上文实施例中所涉及的纹理微结构431的形状和功能相同或相似,且可实现相同的技术效果,具体可参考上文介绍,此处不再赘述。

具体地,色阻层12设置于第一衬底11靠近液晶层30的一侧,第一光学膜组14设置于色阻层12远离第一衬底11的一侧,从而通过第一光学膜组14使得更多光线能够进入色阻层12,从而提高光线透过率和显示亮度。

具体地,第一结构层41具有第一折射率n1,第二结构层42具有第二折射率n2,且第一折射率n1与第二折射率n2之间具有相应的匹配关系,即第一结构层41的折射率与第二结构层42的折射率相匹配,以使光线从第二结构层42穿过贴合面43进入第一结构层41时,进一步减少光线在贴合面43处被反射造成的损失,即减少贴合面43相对两侧的折射率不匹配导致光线反射率增加造成的光损失,从而使得更多光线能够透过第一光学膜组14进入下一膜层,进一步提高显示面板100的光线透过率。并且,通过使第二折射率n2与第一折射率n1匹配,还能够对进入第一结构层41的光线的方向进行调整,以使光线射出后的出射角不会过大或过小,即使得光线不至于太过分散或过于集中,可以理解为通过折射率的匹配,以对光线进行收敛或扩散,从而提高出射光的光场均衡度,以提高出光品质和显示效果。第一折射率n1与第二折射率n2的具体匹配关系与上文实施例中所涉及的第一折射率n1与第二折射率n2的匹配关系相同,具体可参考上文具体介绍,此处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5,图5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结构层41包括具有第一折射率的光阻材料,且作为色阻层12;第二结构层42包括具有第二折射率的透明有机材料,且在第一结构层41靠近液晶层30的一侧流平,作为流平层13。

可以理解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基板10的色阻层12在实现滤光效果外,色阻层12靠近液晶层30的一侧的表面具有连续起伏的纹理微结构431,该纹理微结构431与上文实施例中所涉及的纹理微结构431的结构和功能相同或相似,且可实现相同的技术效果,具体可参考上文详细介绍,此处不再赘述;且色阻层12具有第一折射率n1;设置于色阻层12靠近液晶层30一侧的流平层13在色阻层12的一侧流平,且流平层13具有第二折射率n2,第二折射率n2与第一折射率n1满足上文实施例中所述的匹配关系,使得色阻层12与流平层13可组合形成第一光学膜组14,其中,色阻层12作为具有第一折射率n1的第一结构层41,流平层13还可作为具有第二折射率n2的第二结构层42,从而使得色阻层12和流平层13通过折射率的匹配以及二者之间的纹理微结构431实现与上文实施例中所涉及的光学膜组40相同或相似的功能和技术效果,以提高显示面板100的光线透过率,从而提高显示亮度和显示效果,降低功耗,增强产品竞争力。

具体地,色阻层12包括黑矩阵121、第一子结构层122、第二子结构层123和第三子结构层124。其中,黑矩阵121具有多个呈矩阵分布的像素开口,第一子结构层122、第二子结构层123、第三子结构层124以预设规律分别设置于像素开口中,以形成色阻层12。其中,第一子结构层122、第二子结构层123和第三子结构层124为不同颜色的子结构层,例如,第一子结构层122、第二子结构层123和第三子结构层124分别为红色子结构层、绿色子结构层和蓝色子结构层,即为光学三原色的子结构层,以实现全彩化显示。进一步地,第一子结构层122、第二子结构层123和第三子结构层124靠近液晶层30的一侧的表面均具有上文所述的纹理微结构431,且均具有第一折射率n1,以与具有第二折射率n2的流平层13组合形成第一光学膜组14。具体地,黑矩阵121用于遮光,从而提高显示对比度,因此在本实施例中,黑矩阵121靠近液晶层30的一侧表面无需设置纹理微结构431,以简化制程。

通过上述设置,将色阻层12与流平层13组合形成第一光学膜层14,仅需要在色阻层12制程中增加一次蚀刻工序,以在色阻层12表面形成纹理微结构431,即可实现第一光学膜组14的技术效果,无需另外制作第一结构层41和第二结构层42。具体地,由于色阻层12材料为光敏材料,可通过化学蚀刻方式形成纹理微结构431,且色阻层12具有透光特性,具有特定的折射率,适合作为第一结构层41。在制备时,在制作色阻层12后,通过化学蚀刻方式在色阻层12远离第一衬底11的一侧的表面形成纹理微结构431,然后涂布透明有机树脂并在色阻层12远离第一衬底11的一侧流平,通过固化工艺后形成流平层13,简化了制作工艺,易于实现和生产。而且通过上述设置方式,也不会增加显示面板100的膜层数量,有利于显示面板100的轻薄化设计。

请参阅图6,图6是本申请第三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光学膜组40设置于第二基板20上,具体地,第二基板20包括第二衬底21和第二光学膜组22,第二光学膜组22同样包括第一结构层41和第二结构层42,其中,第二结构层42设置于第二衬底21靠近液晶层30的一侧,第一结构层41设置于第二结构层42靠近液晶层30的一侧。其中,第一结构层41的具体结构和功能与上文图1或图3实施例中所涉及的第一结构层41的具体结构和功能相同或相似,且可实现相同的技术效果,第二结构层42的具体结构和功能与上文图1或图3实施例中所涉及的第二结构层42的具体结构和功能相同或相似,且可实现相同的技术效果,具体可参考上文具体介绍,此处不再赘述。

具体地,第一结构层41具有第三折射率n3,第二结构层42具有第四折射率n4,同理,第三折射率n3与第四折射率n4相互匹配,且其匹配关系与上文实施例中所涉及的第一折射率n1与第二折射率n2的匹配关系相同,且可实现相同的技术效果,具体可参考上文详细介绍,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与第二实施例类似,第二光学膜组22中,第二结构层42还作为第二基板20的绝缘层,第一结构层41还作为第二基板20的平坦层。即,可通过将第二基板20上原有的绝缘层通过化学蚀刻后形成纹理微结构431,以作为第二结构层42,然后再绝缘层上涂布透明有机树脂,平坦化后通过固化工艺后形成平坦层,以作为第一结构层41,不仅能够简化第二光学膜组22的制作工序,而且无需增加第二基板20的膜层数量,不仅有利于显示面板100的轻薄化设计,而且能够进一步减少光损失,提高显示面板100的光线透过率。

请参阅图7,图7是本申请第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基板10包括第一光学膜组14,第一光学膜组14包括第一结构层41和第二结构层42;第二基板20包括第二光学膜组22,第二光学膜组22同样也包括第一结构层41和第二结构层42。具体地,第一光学膜组14的具体结构和功能与上文第一实施例中所涉及的第一光学膜组14的结构和功能相同,第二光学膜组22的具体结构和功能与上文第三实施例中所涉及的第二光学膜组22的结构和功能相同,且可实现相同的技术效果,具体可参考上文详细介绍,此处不再赘述。本实施中,通过在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各设置一组光学膜组40,能够同时提高光线在第一基板10的透过率和在第二基板20的透过率,进一步提高了显示面板100的光线透过率。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光学膜组14中,第一结构层41具有第一折射率n1,第二结构层42具有第二折射率n2,第一折射率n1与第二折射率n2的匹配关系与上文实施例中所涉及的第一折射率n1与第二折射率n2的匹配关系相同,具体可参考上文详细介绍。第二光学膜组14中,第一结构层41具有第三折射率n3,第二结构层42具有第四折射率n4,第三折射率n3与第四折射率n4的匹配关系与上文实施例中所涉及的第一折射率n1与第二折射率n2的匹配关系相同。具体地,第一折射率n1与第三折射率n3可以相同或不同,第二折射率n2与第四折射率n4可以相同或不同,具体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只要满足上述匹配关系即可。

请参阅图8,图8是本申请第五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与第四实施例不同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基板10上的第一光学膜组14还作为色阻层12和流平层13,具体与图5第二实施例中所涉及的第一光学膜组14相同;第二基板20上的第二光学膜组22还作为绝缘层和平坦层,具体与图6第三实施例中所涉及的第二光学膜组22相同。

本实施中,通过将第一基板10原有的色阻层12的表面进行蚀刻形成纹理微结构431,即可与流平层13形成第一光学膜组14;通过将第二基板20原有的绝缘层的表面进行蚀刻形成纹理微结构431,即可与平坦层形成第二光学膜组22,在不增加显示面板100的膜层数量的情况下还可提高显示面板100的光线穿透率,有利于显示面板100的轻薄化设计,而且制作简单,简化了制作工艺,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请参阅图9,图9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100和背光模组200。其中,显示面板100用于显示图像,显示面板100的具体结构和功能与上述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显示面板100的具体结构和功能相同或相似,且可实现相同的技术效果,具体可参考上文详细介绍,此处不再赘述。其中,背光模组200与显示面板100相对设置,用于向显示面板100提供背光。

具体地,背光模组200可为直下式背光模组200或侧入式背光模组200,具体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该背光模组200也可包括上述光学膜组40,从而提高该背光模组200的亮度和出光品质,降低背光模组200的功耗。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使显示面板100和/或背光模组200包括上文实施中所涉及的光学膜组40,能够有效提高显示装置的显示亮度和显示效果,以满足用户使用需求,还可增强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相关技术
  • 用于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的光学膜、用于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的偏振膜、用于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的带粘合剂层的偏振膜、以及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
  • 层叠体以及使用该层叠体的图像显示装置的前面板、图像显示装置、带图像显示功能的反射镜、电阻膜式触摸面板及静电电容式触摸面板
  • 光学复合膜、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光学复合膜层、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光学复合膜、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光学膜以及具有该光学膜的图像显示装置的前面板、图像显示装置、带图像显示功能的反射镜、电阻膜式触摸面板及静电电容式触摸面板
  • 光学膜以及具有该光学膜的图像显示装置的前面板、图像显示装置、带图像显示功能的反射镜、电阻膜式触摸面板及静电电容式触摸面板
技术分类

06120116472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