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钟表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3:26:15


钟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钟表。

背景技术

以往有具备表把的钟表。在这样的钟表中,表把经由柄轴连接至机芯。于是,通过表把旋转产生的旋转力传递至机芯而将机芯的发条上紧,由此实现钟表的驱动。此外,在这样的钟表中,可以将表把拉出,钟表的使用者使表把在已拉出的状态下旋转,由此来进行调时的操作等。

在这样的钟表中,为了防止出现使用者不希望的操作,有的会通过螺纹结构等将表把锁定在外壳上而限制表把的拉出。然而,使用者每当要上紧发条时都需要先解除表把的锁定再旋转表把,有时会感到繁琐。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即便在通过螺纹结构将表把锁定的状态下也能通过表把的旋转操作将发条上紧的钟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0-139400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专利文献1记载的钟表设置有用于锁定表把的保险部,而且,以与表把的头部隔开的方式相较于保险部而言靠外壳设置用于旋转操作表把的操作部。因此,专利文献1记载的钟表存在因零件数量增加而产生设计的制约这一问题。

实施方式的钟表即便在通过不会产生设计的制约的构成将表把锁定的状态下也能实现旋转操作。

实施方式的钟表具有:外壳,其内置有机芯,设置有在一部分贯通内外的表把孔;被卡合构件,其连结至外壳;以及表把;表把具有:轴部,其插通在表把孔内并连接至机芯;操作部,其以能够沿轴部的轴心方向移动的方式保持轴部,而且能够沿周向旋转轴部;以及卡合部,其配置在被卡合构件与操作部之间,在与被卡合构件卡合在一起的情况下限制操作部在轴心方向上移动,而且,不论是否与被卡合构件卡合在一起都可旋转地保持操作部。

在实施方式的钟表中,优选被卡合构件与外壳形成为一体。

在实施方式的钟表中,优选被卡合构件与外壳形成为不同个体。

在实施方式的钟表中,优选卡合部通过与被卡合构件螺合来加以卡合。

在实施方式的钟表中,优选卡合部通过形成于其内周与操作部之间的咬合结构而可旋转地保持操作部。

在实施方式的钟表中,优选卡合部通过形成于其外周与操作部之间的倒钩结构而可旋转地保持操作部。

在实施方式的钟表中,优选表把构成为在卡合部与被卡合构件卡合在一起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旋转将机芯的发条上紧,并且构成为在卡合部与被卡合构件的卡合已解除、表把已拉出的情况下能够通过旋转使连接于机芯的指针旋转。

根据实施方式,钟表即便在通过不会产生设计的制约的构成将表把锁定的状态下也能实现旋转操作。

尤其通过使用权利要求中指出的构成要素及组合,将认识并获得本发明的目的及效果。前文所述的一般说明以及后文叙述的详细说明两方都是示例性及说明性的,并不限制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本发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机芯8的主视图。

图2为用于说明机芯8的概要的示意图。

图3A为用于说明第1状态下的与表把的拉出位置相应的动作的示意图。

图3B为用于说明第2状态下的与表把的拉出位置相应的动作的示意图。

图4为钟表1的俯视图。

图5为钟表1的截面图。

图6为钟表1的截面图。

图7为钟表1的表把3附近的截面图。

图8为钟表1的表把3附近的截面图。

图9为钟表1的表把3附近的截面图。

图10为钟表的表把3a附近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一边参考附图,一边对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请注意,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而是涵盖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发明及其均等物。

(第1实施方式)

图1为实施方式的钟表的机芯8的主视图,图2为用于说明机芯8的概要的示意图。图2中示意性地展示了机芯8的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再者,图2中省略了各构成要素中的齿轮的齿的图示。

首先,参考图1及图2,对未拉出表把的状态(以下称为“第1状态”)下的动作进行说明。

柄轴34是螺接在表把上的轴状构件,与表把的旋转连动地沿周向旋转。在柄轴34上,以能够沿柄轴34的轴心方向滑动的方式嵌装有离合轮81,以能够沿柄轴34的周向旋转的方式嵌装有立轮82。在第1状态下,当柄轴34与表把的旋转连动地旋转时,离合轮81旋转,使得与离合轮81齿合在一起的立轮82旋转。立轮82的旋转按小钢轮83、大钢轮84、条轴85的顺序传递,将连接于条轴85的发条上紧。如此,表把构成为可以通过旋转将机芯8的连接于条轴85的发条上紧。由此,可以实现将发条上紧的、针对机芯8的第1操作。

上紧后的发条的复原力按条盒轮86、二号小齿轮871、二号齿轮872、三号小齿轮881、三号齿轮882、四号小齿轮891、四号齿轮892、擒纵小齿轮901、擒纵齿轮902的顺序传递,使摆轮91作周期振动。再者,二号小齿轮871及二号齿轮872、三号小齿轮881及三号齿轮882、四号小齿轮891及四号齿轮892、擒纵小齿轮901及擒纵齿轮902分别为二号轮87、三号轮88、四号轮89、擒纵轮90的构成要素。此外,擒纵齿轮902为了使摆轮91振动,会使用叉式擒纵机等擒纵机。

二号轮87上安装有分针73m。二号轮87构成为60分钟转一圈。四号轮89构成为将其旋转传递至秒针73s(参考图4)。四号轮89构成为60秒转一圈。二号轮87的旋转从与二号齿轮872连动的分轮管(未图示)经由分针轮92传递至时针轮93。时针轮93上安装有时针73h。时针轮93构成为12小时转一圈。

接着,对表把已拉出的状态(以下称为“第2状态”)下的操作进行说明。

在第2状态下,离合轮81不与立轮82齿合,而是与拨针轮94齿合。在第2状态下,当柄轴34与表把的旋转连动地旋转时,柄轴34的旋转按离合轮81、拨针轮94、中间拨针轮95、分针齿轮922的顺序传递,使得安装有时针73h的时针轮93以及分轮管旋转。分轮管的旋转使得安装有分针73m的二号轮87旋转。如此,表把构成为可以通过旋转使连接于机芯8的时针73h及分针73m旋转。由此,可以实现调时的、针对机芯8的第2操作。再者,时针73h及分针73m各自为指针的一例。

图3A及图3B为用于说明与表把的拉出位置相应的动作的示意图。图3A为第1状态的示意图。在第1状态下,离合轮81经由锁杆96受到锁杆弹簧97的弹力而朝立轮82的方向顶出,与立轮82齿合在一起。在第1状态下,柄轴34的旋转力传递至立轮82。

图3B为第2状态的示意图。在第2状态下,嵌入在柄轴34的槽341内的押制竿98的头部981随柄轴34被拉出,押制竿98的尾部982将锁杆96朝拨针轮94侧顶出。在第2状态下,离合轮81与拨针轮94齿合,柄轴34的旋转力传递至拨针轮94。

再者,上述机芯8的概要是用于说明表把的动作,实施方式的钟表也可使用与上述机芯8不同的其他机芯。

图4为第1实施方式的钟表1的俯视图,图5展示了沿着图4的I-I线的截面图的一部分。再者,图5中省略了时针73h、分针73m以及秒针73s的图示。钟表1具有外壳20、表把3、表圈41、42以及表镜60。在表镜60的下侧设置有表盘70、第1衬圈71、第2衬圈72以及转轴73。转轴73上设置有时针73h、分针73m以及秒针73s,分别与时针轮93、二号轮87以及四号轮89连动地旋转。第1衬圈71及第2衬圈72都是覆盖表盘70周围的环状构件。在表盘70的下侧内置机芯8(机芯8的各构成要素参考图1及图2),所述机芯8与转轴73连接,驱动时针73h、分针73m以及秒针73s各个指针。在钟表1的下表面侧设置有背盖61及背盖压件62。在外壳20的侧面设置在一部分贯通内外的表把孔23。表把孔23内插入圆筒状的管体22,并通过固接加以连结。再者,管体22为被卡合构件的一例。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管体22与外壳20形成为不同个体。如图6所示,管体22也可与外壳20形成为一体。例如,管体22可通过注塑与外壳20一起形成。下文中,以管体22与外壳20形成为不同个体的形式进行说明。

表把3可以进行对机芯8的操作。例如,表把3向机芯8传递旋转力。为此,表把3具备轴部31、操作部32以及卡合部33。轴部31插通在管体22内。轴部31的一端经由柄轴34连接至机芯8,传递旋转力。操作部32设置在轴部31的另一端。操作部32可以借助对操作部32的操作使轴部31沿轴心方向移动并沿周向旋转。卡合部33是配置在操作部32与管体22之间的筒状构件。卡合部33在与管体22卡合在一起的情况下限制操作部32在轴心方向上移动,而且,不论是否与管体22卡合在一起都可旋转地保持操作部32。下文中,将卡合部33与管体22卡合而限制了操作部32在轴心方向上的移动的状态称为“锁定状态”。

图7-图9是在钟表1的截面图中将表把3附近放大得到的图。下面,使用图7-图9,对表把3的结构的详情进行说明。

图7为锁定状态下的截面图。图7中,轴部31插通在管体22内,所述管体22插入在外壳20上设置的表把孔23内。轴部31的外周及管体22的内周均为圆形,轴部31可以在插通于管体22内的状态下沿周向旋转。在轴部31的顶端设置有供柄轴34插入的凹部311。柄轴34通过螺合等固定在凹部311内而与轴部31连接。柄轴34可与轴部31一体形成。可在轴部31周围设置密封圈等防水构件313。

操作部32具有头部321和内筒体322。头部321与插入有轴部31的一部分的内筒体322固接。内筒体322的内周与轴部31的凸缘部314的外周为大致相同直径的方形状,内筒体322与轴部31连动地沿周向旋转。即,当头部321旋转时,固接于头部321的内筒体322旋转,使得轴部31连动地旋转。如此,操作部32可以使轴部31沿周向旋转。

卡合部33具有主干部331和按压部332。主干部331与按压部332固接,并与内筒体322的凸缘部324嵌合,在卡合部33的内周与操作部32之间形成咬合结构100。即,卡合部33通过在主干部331的内周部固接按压部332而具有其内周直径局部较大的部分。通过内筒体322上外周直径局部较大的凸缘部324嵌合在这样的内周直径较大的部分,形成咬合结构100。借助咬合结构100,卡合部33以相对于自身而言可旋转的方式保持操作部32。另一方面,主干部331及按压部332不固接在内筒体322上,可以相对于内筒体322进行旋转。由此,卡合部33在轴部31的轴心方向上与操作部32连动并在周向上可旋转地进行保持。此外,设置在主干部331内周的内螺纹结构333与管体22的外螺纹结构221螺合。由此,卡合部33在与管体22卡合在一起的情况下限制操作部32在轴心方向上移动。再者,也可使用能卡合的任意结构代替外螺纹结构221和内螺纹结构333。此外,可在主干部331与内筒体322之间以及主干部331与内筒体322之间分别设置密封圈等防水构件334、335。

再者,在图7所示那样的锁定状态下,轴部31处于未被拉出的第1位置。此外,在锁定状态下,操作部32也借助卡合部33而可旋转地得到保持。因而,表把3构成为在处于锁定状态时可以通过旋转将机芯8的连接于条轴85的发条上紧。钟表1的使用者可以通过旋转操作部32将发条上紧。

图8为第1状态下的截面图。通过在图7所示的锁定状态下旋转卡合部33,卡合部33的内螺纹结构333与管体22的外螺纹结构221的螺合被解除,成为图8所示的第1状态。在第1状态下,卡合部33在轴心方向上与操作部32连动。再者,通过解除螺合,操作部32及卡合部33朝离开管体22的方向移动,但由于轴部31中内置的弹簧312的弹性力,轴部31与锁定状态一样维持未被拉出的第1位置。即,轴部31与管体22的相对位置与锁定状态无异。

在第1状态下,钟表1的使用者可以通过旋转操作部32将发条上紧。此外,由于卡合部33在轴心方向上与操作部32连动,因此钟表1的使用者可以将操作部32及卡合部33拉出。

图9为第2状态下的截面图。在第1状态下将操作部32及卡合部33拉出的情况下,轴部31的凸缘部314挂在内筒体322的内周,由此将轴部31拉出。于是,轴部31相对于管体22的相对位置朝离开外壳20的方向变化。即,轴部31移动至已拉出的第2位置。由此,成为第2状态,可以实现调时用的第2操作。

如以上所说明,钟表1的卡合部33配置在管体22与操作部32之间,与管体22卡合来限制操作部32在轴部31的轴心方向上移动,而且,不论是否与管体22卡合在一起都可旋转地保持操作部32。由此,钟表1在表把3被锁定的状态下也能实现旋转操作。此外,通过将卡合部33配置在管体22与操作部32之间,无须在表把3外侧设置其他构件,从而不会产生设计的制约。

(第2实施方式)

第2实施方式的钟表在表把3的操作部32及卡合部33的结构上不同于第1实施方式的钟表1。下面,使用图10,对第2实施方式的钟表的表把3a进行说明。

图10为第2实施方式的钟表的表把3a附近的截面图。第2实施方式的表把3a具备轴部31、操作部35以及卡合部36。再者,图10所示的截面是沿着与图7-图9所示的截面相同的线,但图10中省略了图7-图9中有图示的外壳20、柄轴34、背盖压件62以及第2衬圈72的图示。此外,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标注同一符号,并酌情省略说明。

操作部35具有头部351和内筒体352。轴部31插入在头部351的凹部353内。凹部353的内周和轴部31的凸缘部314的外周为大致相同直径的方形状,构成为头部351和轴部31在周向上连动地旋转。此外,头部351具有从其外周朝外壳方向延伸的裙结构354。内筒体352是供轴部31插通的筒状构件,与头部351固接。

卡合部36是供操作部35的一部分插通的筒状构件,在其内周具有内螺纹结构362。卡合部36具有进入操作部35的裙结构354内侧这样的形状。内螺纹结构362是可以与管体22的外螺纹结构221螺合的结构。再者,可在卡合部36与内筒体352之间设置密封圈等防水构件364。

卡合部36的端部363与操作部35的端部355相挂接,在卡合部36的外周与操作部35之间形成倒钩结构110。即,卡合部36具有外周直径局部较大的端部355。端部355在裙结构354处与内周直径局部较大的部分相挂接,由此形成倒钩结构110。借助倒钩结构110,卡合部36可旋转地保持操作部35。在锁定状态下,卡合部36与管体22卡合,由此,卡合部36限制操作部35在轴心方向上移动。此外,卡合部36不论是否与管体22卡合在一起都可旋转地保持操作部35。

符号说明

1…钟表

20…外壳

3…表把

31…轴部

32…操作部

33…卡合部。

技术分类

06120113674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