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弹匣式手表装针机

文献发布时间:2024-07-23 01:35:21


弹匣式手表装针机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手表零件装配机构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弹匣式手表装针机。

背景技术

市面上的小型装针机全是采用三杆或四杆旋转换杆式结构,每次安装完一枚表针都要重新转到另一个对应针杆的位置,才能进行下一种表针的安装,而针杆之间切换后其定位点(中轴线)通常都会偏差很大,导致压针杆与手表机芯的针位对不上,而无法进行表针安装,就是这种结构上不可逆的“硬伤”,每次切换后就要去调整,可以说效率是极低的,导致了传统装针机无法大范围的普及,因为很多表厂师傅是计件的,所以目前市面上的这类装针机普及率非常低,基本上成了一种摆设,几乎没有什么表厂在使用。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现有的装针机存在切换压针杆时,定位不准,容易对手表机芯造成损伤且效率低的缺陷。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弹匣式手表装针机,以解决现有的装针机存在切换压针杆时,定位不准,容易对手表机芯造成损伤且效率低的缺陷。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弹匣式手表装针机,所述弹匣式手表装针机包括:

冲杆,包括设置于所述冲杆第一端的连接杆;

定位条,设置于所述冲杆下方,所述定位条上间隔设置有多个贯穿所述定位条的装配孔,所述装配孔内设置有针冲头,所述针冲头上设置有对应所述连接杆的连接孔,所述定位条上还设置有拨杆钉;

切换拨杆,转动设置于所述弹匣式手表装针机内,所述切换拨杆上设置有第一滑动槽,所述切换拨杆通过所述第一滑动槽套接在所述拨杆钉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所述冲杆与所述针冲头分体式的设计,当进行装针工作时,下压所述冲杆,所述冲杆在向下移动的过程中穿过所述第一定位孔,所述冲杆通过所述连接杆与所述针冲头连接并带动所述针冲头向下移动,从而进行装针工作,当所述冲杆向上移动复位时,所述针冲头通过摩擦力卡接在所述装配孔内,使所述冲杆与所述针冲头分离,便于进行下一次装针工作,当需要更换针冲头进行装针工作是,拨动所述切换拨杆,使所述切换拨杆带动所述定位条滑动,使下一所述装配孔内的所述针冲头对应所述冲杆设置,再次按压所述冲杆进行下一次装针工作,由于在切换所述针冲头的过程中,所述冲杆不发生横向移动,所以所述针冲头的落点不变,从而提高装针工作的准确性以及良品率。

其中冲杆上方还可装配设置下压帽,所述下压帽用于提高操作人员在按压所述冲杆时的舒适性,从而降低操作人员的人力损耗,从而提高效率。

优选的,所述弹匣式手表装针机还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

装针机上壳,包括装针部,所述冲杆贯穿设置于所述装针部内,所述装针部一侧还设置有一体延伸出的抵接部、插接部以及连接部;

装针机中壳,包括依次连接的U型支架、抵接柱以及承载板,所述装针机上壳的所述抵接部抵接在所述抵接柱上,所述插接部插接装配在所述U型支架与所述抵接柱之间,所述连接部连接于所述U型支架上;

装针机下壳,一侧与所述U型支架连接,用于支撑所述弹匣式手表装针机。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述装针机上壳、所述装针机中壳以及所述装针机下壳构成所述弹匣式手表装针机的主体,其中承载板上设置有使所述冲杆通过的第二定位孔,所述第二定位孔与所述第一定位孔对应设置。

优选的,所述弹匣式手表装针机还包括:

机芯座底托,设置于所述装针机下壳上并与所述U型支架间隔设置,所述机芯座底托用于放置手表机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机芯底座与所述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二定位孔同轴设置,用于提高所述装针工作的准确性以及效率。

优选的,所述弹匣式手表装针机还包括:

限位螺环,套接在所述冲杆上,所述冲杆上设置有法兰部,所述限位螺环卡接在所述法兰部上,所述装针部上设置有贯穿所述装针部的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一定位孔内设置有螺纹,所述限位螺环与所述第一定位孔螺纹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所述限位螺环的设置,将所述冲杆稳定装配在所述装针机上壳内,便于所述冲杆在向上进行复位移动时稳定在所述装针机上壳内运动,提高所述弹匣式手表装针机工作的稳定性以及安全性。

其中,所述第一定位孔靠近所述装针机中壳一侧的径向尺寸小于所述针冲头靠近所述装针机上壳一侧的径向尺寸,使所述冲杆在携带所述针冲头进行复位移动时,所述针冲头不能进入所述第一定位孔内,从而使所述冲杆与所述针冲头分离。

优选的,所述弹匣式手表装针机还包括:

匣盒,设置于所述承载板上,所述匣盒间隔设置有第一装配槽与第二装配槽,所述定位条设置于所述第一装配槽内;

限位条,设置于所述第二装配槽内,且所述第二装配槽长度与所述限位条的长度相同,所述定位条上靠近所述限位条一侧设置有齿形条,所述限位条上靠近所述定位条上一侧间隔设置有齿块,所述齿块对应所述齿形条设置。

优选的,所述第一装配槽的长度大于所述定位条的长度,所述第一装配槽的宽度与所述定位条的宽度相同,所述第二装配槽的长度与所述限位条的长度相同,所述第二装配槽的宽度大于所述限位条的宽度。

优选的,所述限位条远离所述定位条一侧设置有弹簧抵接孔,所述弹簧抵接孔内设置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还抵接在所述第二装配槽内远离所述第一装配槽一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进行装针工作中需要更换所述针冲头时,通过拨动所述切换拨杆,使所述定位条在所述第一装配槽内滑动,由于所述第一装配槽的宽度与所述定位条相同,便于所述定位条在所述第一装配槽内直线滑动,当所述定位条直线滑动时,由于所述齿形条与所述齿块的设置,所述齿形条挤压所述齿块,使所述限位条挤压所述第一弹簧,所述限位条向所述第二装配槽内横向移动,便于所述定位条通过,当所述定位条移动至下一所述装配孔对应所述冲杆的位置时,所述第一弹簧抵推所述限位条复位,所述齿块重新卡接在所述齿形条内,防止所述定位条滑动偏移,从而进行切换所述针冲头。

优选的,所述弹匣式手表装针机还包括:

匣盖,设置于所述匣盒上,所述匣盖一侧设置有扇形的转动槽,所述转动槽内设置有转动轴,所述切换拨杆转动连接于所述转动轴上,所述转动槽内还设置有第二滑动槽,所述拨杆钉还贯穿所述第二滑动槽设置,所述切换拨杆转动时带动所述定位条在所述第一装配槽内滑动。

所述匣盖上还设置有突出于所述匣盖表面的对接筒,所述对接筒上设置有贯穿所述匣盖的过杆孔,所述对接筒插接在所述第一定位孔内远离所述限位螺环一侧,所述第一定位孔内还设置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抵接在所述对接筒与所述法兰部内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所述匣盖上的所述对接筒的设置,在所述第一定位孔的下方提高所述冲杆运动的稳定性,所述对接筒与所述冲杆的所述法兰部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二弹簧,当所述冲杆下压时,所述冲杆穿过所述过杆孔后进入所述装配孔并带动所述针冲头向下击打,并通过所述第二弹簧抵推所述冲杆自动向上复位。

优选的,所述弹匣式手表装针机还包括:

第一胶圈,套接于所述连接杆上,用于增加所述连接杆与所述针冲头之间的摩擦力;

第二胶圈,套接于所述针冲头外侧,用于增加所述针冲头与所述装配孔内侧的摩擦力。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所述第一胶圈与所述第二胶圈的设置,便于所述冲杆稳定连接所述针冲头。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提供的弹匣式手表装针机在进行人工手表装针时,通过冲杆与针冲头的分体式设计,提高了在切换针冲头后再次进行装针工作的准确性以及效率,从而降低了对手表机芯的损伤以及人力消耗。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弹匣式手表装针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弹匣式手表装针机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的弹匣式手表装针机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的下压帽、冲杆、限位螺环以及第一胶圈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3中的匣盒、匣盖、切换拨杆以及拨杆钉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3中的匣盒、拨杆钉、定位条、限位条以及第一弹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3中的针冲头和第二胶圈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00、装针机上壳;110、装针部;111、第一定位孔;120、抵接部;130、插接部;140、连接部;150、下压帽;151、冲杆;152、连接杆;153、第一胶圈;154、法兰部;155、限位螺环;156、第二弹簧;200、装针机中壳;210、U型支架;220、抵接柱;230、承载板;231、第二定位孔;240、匣盒;241、第一装配槽;242、第二装配槽;250、定位条;251、拨杆钉;252、装配孔;253、针冲头;254、第二胶圈;255、连接孔;256、齿形条;260、限位条;261、齿块;262、弹簧抵接孔;263、第一弹簧;270、匣盖;271、转动槽;272、转动轴;273、第二滑动槽;274、对接筒;275、过杆孔;276、切换拨杆;277、第一滑动槽;300、装针机下壳;310、机芯座底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情况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申请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移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申请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市面上常用的装针机中冲杆与针冲头为一体结构,在对手表的机芯进行装针工作时,需要切换不同的针冲头去对应装配不同的表针,由于针冲头与冲杆为一体结构,导致在切换针冲头时很容易出现定位偏差的情况,在装配表针时导致手表机芯受损,由于将针冲头对准表芯效率低且非常容易出现偏差,导致传统的人工装针机不仅效率低而且良品率低。

请参阅图1-图7所示,本申请提供一种弹匣式手表装针机,弹匣式手表装针机包括冲杆151、定位条250、针冲头253、拨杆钉251以及切换拨杆276。

请参阅图1、图2、图3、图4所示,冲杆151包括设置于冲杆151第一端的连接杆152,定位条250设置于冲杆151下方,定位条250上间隔设置有多个贯穿定位条250的装配孔252,装配孔252内设置有针冲头253,针冲头253上设置有对应连接杆152的连接孔255,定位条250上还设置有拨杆钉251,切换拨杆276转动设置于弹匣式手表装针机内,切换拨杆276上设置有第一滑动槽277,切换拨杆276通过第一滑动槽277套接在拨杆钉251上。

通过冲杆151与针冲头253分体式的设计,当进行装针工作时,下压冲杆151,冲杆151在向下移动的过程中穿过第一定位孔111,冲杆151通过连接杆152与针冲头253连接并带动针冲头253向下移动,从而进行装针工作,当冲杆151向上移动复位时,针冲头253通过摩擦力卡接在装配孔252内,使冲杆151与针冲头253分离,便于进行下一次装针工作,当需要更换针冲头253进行装针工作是,拨动切换拨杆276,使切换拨杆276带动定位条250滑动,使下一装配孔252内的针冲头253对应冲杆151设置,再次按压冲杆151进行下一次装针工作,由于在切换针冲头253的过程中,冲杆151不发生横向移动,所以针冲头253的落点不变,从而提高装针工作的准确性以及良品率。

其中冲杆151上方还可装配设置下压帽150,下压帽150用于提高操作人员在按压冲杆151时的舒适性,从而降低操作人员的人力损耗,从而提高效率。

请参阅图1所示,弹匣式手表装针机还包括壳体,壳体包括装针机上壳100、装针机中壳200以及装针机下壳300。

装针机上壳100包括装针部110,冲杆151贯穿设置于装针部110内,装针部110一侧还设置有一体延伸出的抵接部120、插接部130以及连接部140,装针机中壳200包括依次连接的U型支架210、抵接柱220以及承载板230,装针机上壳100的抵接部120抵接在抵接柱220上,插接部130插接装配在U型支架210与抵接柱220之间,连接部140连接于U型支架210上,装针机下壳300的一侧与U型支架210连接,用于支撑弹匣式手表装针机。

装针机上壳100、装针机中壳200以及装针机下壳300构成弹匣式手表装针机的主体,其中承载板230上设置有使冲杆151通过的第二定位孔231,第二定位孔231与第一定位孔111对应设置。

请参阅图1所示,弹匣式手表装针机还包括:

机芯座底托310,设置于装针机下壳300上并与U型支架210间隔设置,机芯座底托310用于放置手表机芯,机芯底座与第一定位孔111、第二定位孔231同轴设置,用于提高装针工作的准确性以及效率。

请参阅图2、图3所示,弹匣式手表装针机还包括限位螺环155,限位螺环155套接在冲杆151上,冲杆151上设置有法兰部154,限位螺环155卡接在法兰部154上,装针部110上设置有贯穿装针部110的第一定位孔111,第一定位孔111内设置有螺纹,限位螺环155与第一定位孔111螺纹连接。

通过限位螺环155的设置,将冲杆151稳定装配在装针机上壳100内,便于冲杆151在向上进行复位移动时稳定在装针机上壳100内运动,提高弹匣式手表装针机工作的稳定性以及安全性。

请参阅图2所示,其中第一定位孔111靠近装针机中壳200一侧的径向尺寸小于针冲头253靠近装针机上壳100一侧的径向尺寸,使冲杆151在携带针冲头253进行复位移动时,针冲头253不能进入第一定位孔111内,从而使冲杆151与针冲头253分离。

请参阅图5、图6所示,弹匣式手表装针机还包括匣盒240与限位条260。

匣盒240设置于承载板230上,匣盒240间隔设置有第一装配槽241与第二装配槽242,定位条250设置于第一装配槽241内,限位条260设置于第二装配槽242内,且第二装配槽242长度与限位条260的长度相同,定位条250上靠近限位条260一侧设置有齿形条256,限位条260上靠近定位条250上一侧间隔设置有齿块261,齿块261对应齿形条256设置。

第一装配槽241的长度大于定位条250的长度,第一装配槽241的宽度与定位条250的宽度相同,第二装配槽242的长度与限位条260的长度相同,第二装配槽242的宽度大于限位条260的宽度。

限位条260远离定位条250一侧设置有弹簧抵接孔262,弹簧抵接孔262内设置有第一弹簧263,第一弹簧263还抵接在第二装配槽242内远离第一装配槽241一侧。

在进行装针工作中需要更换针冲头253时,通过拨动切换拨杆276,使定位条250在第一装配槽241内滑动,由于第一装配槽241的宽度与定位条250相同,便于定位条250在第一装配槽241内直线滑动,当定位条250直线滑动时,由于齿形条256与齿块261的设置,齿形条256挤压齿块261,使限位条260挤压第一弹簧263,限位条260向第二装配槽242内横向移动,便于定位条250通过,当定位条250移动至下一装配孔252对应冲杆151的位置时,第一弹簧263抵推限位条260复位,齿块261重新卡接在齿形条256内,防止定位条250滑动偏移,从而进行切换针冲头253。

请参阅图5所示,弹匣式手表装针机还包括匣盖270,匣盖270设置于匣盒240上,匣盖270一侧设置有扇形的转动槽271,转动槽271内设置有转动轴272,切换拨杆276转动连接于转动轴272上,转动槽271内还设置有第二滑动槽273,拨杆钉251还贯穿第二滑动槽273设置,切换拨杆276转动时带动定位条250在第一装配槽241内滑动。

匣盖270上还设置有突出于匣盖270表面的对接筒274,对接筒274上设置有贯穿匣盖270的过杆孔275,对接筒274插接在第一定位孔111内远离限位螺环155一侧,第一定位孔111内还设置有第二弹簧156,第二弹簧156抵接在对接筒274与法兰部154内侧。

通过匣盖270上的对接筒274的设置,在第一定位孔111的下方提高冲杆151运动的稳定性,对接筒274与冲杆151的法兰部154之间设置有第二弹簧156,当冲杆151下压时,冲杆151穿过过杆孔275后进入装配孔252并带动针冲头253向下击打,并通过第二弹簧156抵推冲杆151自动向上复位。

请参阅图4、图7所示弹匣式手表装针机还包括第一胶圈153以及第二胶圈254。

第一胶圈153套接于连接杆152上,用于增加连接杆152与针冲头253之间的摩擦力,第二胶圈254套接于针冲头253外侧,用于增加针冲头253与装配孔252内侧的摩擦力。

通过第一胶圈153与第二胶圈254的设置,便于冲杆151稳定连接针冲头253。

综上所述,本申请提供的弹匣式手表装针机在进行人工手表装针时,通过冲杆151与针冲头253的分体式设计,提高了在切换针冲头253后再次进行装针工作的准确性以及效率,从而降低了对手表机芯的损伤以及人力消耗。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相关技术
  • 一种电子手表及电子手表的校针方法
  • 手表自动装针设备及手表自动装针方法
  • 一种手表装针力度测量方法及手表装针力度测量仪
技术分类

06120116678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