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扫地机及扫地系统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9:04:00


扫地机及扫地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清洁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扫地机及扫地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发展与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人们扫地机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以实现自动清扫工作。扫地机在扫地过程中,会通过滚刷将地面垃圾送入尘盒的垃圾入口,同时风机工作产生吸力,通过风道和尘盒过滤网将尘盒内空气吸走,将滚刷腔内的垃圾吸入并留在尘盒内。用户至少需要在尘盒装满后,清理或更换尘盒,由于尘盒内的空间有限,所以用户的清理或更换频次较高,尤其在垃圾较多的情况下尤为明显。

因此,在原有扫地机的基础上,部分产品为扫地机额外配备了基站,基站通过对尘盒内部产生吸力,进而将尘盒内收集的垃圾进一步回收到基站内的尘袋中。然而基站对尘盒抽气时,难免会因气流不畅、风力气流有效覆盖范围有限,而在尘盒内容易出现积存垃圾,尘盒无法被顺利清理干净。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避免垃圾积存而导致尘盒清理不充分的扫地机及扫地系统。

一种扫地机,所述扫地机包括:

尘盒,构造形成有排尘口及风机口;及

风机组件,配置为具有吸尘模式及排尘模式,并择一进行工作;当处于所述吸尘模式时,所述风机组件通过所述风机口向所述尘盒内吸气;当处于所述排尘模式时,所述风机组件通过所述风机口向所述尘盒内吹气,且气流流经所述尘盒内部并由所述排尘口排出。

上述扫地机,风机组件除了在正常扫地工作时能够向尘盒内吸气以产生负压外,还具有向尘盒内吹气的模式。因此,在对尘盒进行排尘清理时,集尘基站和风机组件相当于两个能够彼此配合的风源。相比于仅通过排尘口抽气的方式,在风机口进气与风机组件向尘盒内吹气的帮助下,尘盒内能够形成更为顺畅的气流扫过,且气流的风力更加充沛,风向角度范围也更广,因而气流的有效覆盖范围更大。如此,尘盒内垃圾积存的情况可以得到有效改善。此外,在集尘基站不具备抽气功能或抽气功能故障时,风机组件也可以独立对尘盒进行排尘。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机组件包括风机、出风风道管以及进风风道管,所述风机口包括出风口及进风口,所述风机的进气端通过所述出风风道管连通所述出风口,所述风机的出气端通过所述进风风道管连通所述进风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风风道管的管壁上构造有排气口;

所述扫地机还包括可启闭的挡盖,所述排尘口、所述进风口以及所述排气口处均设置有所述挡盖;

当处于所述吸尘模式时,所述排尘口及所述进风口处的所述挡盖闭合,所述排气口处的所述挡盖开启;

当处于所述排尘模式时,所述排尘口及所述进风口处的所述挡盖开启,所述排气口处的所述挡盖闭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挡盖包括盖板及弹性件,所述弹性件配置为提供驱使所述盖板盖合的预紧力,当所述盖板两侧压差对所述盖板产生的力大于所述弹性件的预紧力时,所述盖板开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开启所述盖板的压差为开启压差,所述进风口处的所述挡盖的开启压差被配置为大于所述排气口处的所述挡盖的开启压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排尘口及所述进风口分别形成于所述尘盒的相对的两端的边角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机组件还包括包裹所述风机的减震套,所述风机通过所述减震套与所述出风风道管及所述进风风道管分别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尘盒包括盒体、盖设于所述盒体上的盖体以及过滤件,所述排尘口及所述进风口形成于所述盒体上,所述出风口形成所述盖体上,并与所述盒体内部连通,所述过滤件安装于所述盖体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扫地机还包括机壳及排尘风道管,所述尘盒、所述风机组件以及所述排尘风道管均安装于所述机壳内,所述排尘口通过所述排尘风道管连通至所述机壳外。

一种扫地系统,所述扫地系统包括集尘基站及上述的扫地机。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扫地机拆除部分机壳后的俯视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扫地机中尘盒的俯视图;

图3为图1所示的扫地机中部分结构的俯视图;

图4为图3所示的扫地机中部分结构的主视图;

图5为图3所示的扫地机中部分结构的拆分示意图;

图6为图3所示的扫地机中风机组件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所示的扫地机中尘盒的主视图;

图8为图7所示的尘盒与挡盖配合的主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100、扫地机;10、尘盒;11、盒体;13、盖体;30、风机组件;31、风机;33、出风风道管;35、进风风道管;37、减震套;39、密封件;40、机壳;50、排尘风道管;70、挡盖;71、盖板;73、转轴;75、扭簧;P、排尘口;S、风机口;S1、出风口;S2、进风口;Q、排气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扫地系统,包括集尘基站(图未示)及扫地机100。

其中,集尘基站具有与扫地机100配合的接口,扫地机100在工作一段时间或清扫到足够的垃圾后,与集尘基站进行配合,集尘基站对尘盒10形成吸尘负压来吸取其内的垃圾。集尘基站内可设置有尘袋,通过尘袋来盛装回收的垃圾,并通过清理或更换尘袋的方式清理集尘基站。除此以外,集尘基站还可以具有为扫地机100进行充电等功能。

请一并参阅图2,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上述的扫地机100,包括尘盒10及风机组件30。尘盒10构造形成有排尘口P及风机口S。风机组件30配置为具有吸尘模式及排尘模式,并择一进行工作。当处于吸尘模式时,风机组件30通过风机口S向尘盒10内吸气。当处于排尘模式时,风机组件30通过风机口S向尘盒10内吹气,且气流流经尘盒10内部并由排尘口P排出。

其中,排尘口P用于与集尘基站配合,尘盒10内收集的垃圾可经排尘口P由尘盒10排出转而被集尘基站收集。为保证良好的进气出气,排尘口P与风机口S之间应当保持一定的间隔距离,并以分别靠近尘盒10相对的两端为宜。

可以理解地,为实现其正常功能,扫地机100还可以包括机壳40、滚刷、滚轮以及主板等,在此不再赘述。尘盒10还具有垃圾入口,扫地机100工作时,通过滚刷清扫地面的垃圾,此时风机组件30相应地处于吸尘模式,风机组件30对尘盒10内吸气,尘盒10内形成负压,进而将垃圾经垃圾入口吸入至尘盒10内收集。当扫地机100工作一段时间或尘盒10内垃圾集满后,扫地机100即可与集尘基站进行配合,在集尘基站的作用下,在尘盒10内形成经排尘口P流出的气流,此时风机组件30相应地处于排尘模式,风机组件30对尘盒10内吹气,在尘盒10内形成由进风口S2吹向排尘口P并最终由排尘口P吹出的气流。如此,尘盒10内的垃圾跟随气流由尘盒10中转移至集尘基站内,尘盒10清理完成后,扫地机100便可进行下一次扫地工作。在两种模式下,风机组件30的产生的风力可以根据需求不同而存在差异。

上述扫地机100,风机组件30除了在正常扫地工作时能够向尘盒10内吸气以产生负压外,还具有向尘盒10内吹气的模式。因此,在对尘盒10进行排尘清理时,集尘基站和风机组件30相当于两个能够彼此配合的风源。相比于仅通过排尘口P抽气的方式,在风机口S进气与风机组件30向尘盒10内吹气的帮助下,尘盒10内能够形成更为顺畅的气流扫过,且气流的风力更加充沛,风向角度范围也更广,因而气流的有效覆盖范围更大。如此,尘盒10内垃圾积存的情况可以得到有效改善。此外,在集尘基站不具备抽气功能或抽气功能故障时,风机组件30也可以独立对尘盒10进行排尘。

进一步地,扫地机100还包括机壳40及排尘风道管50,尘盒10、风机组件30以及排尘风道管50均安装于机壳40内,排尘口P通过排尘风道管50连通至机壳40外。

为实现垃圾从扫地机100的完全排出,机壳40上应对应开设有外开口。尘盒10在机壳40内布置的位置可能与机壳40的外开口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无法直接连通机壳40上的外开口。此时就需要借助于排尘风道管50,排尘风道管50的一端连通排尘口P,另一端连通机壳40上的外开口,即与机壳40外连通。在对尘盒10进行排尘清理时,尘盒10内的垃圾从排尘口P排出经由排尘风道管50完全导出至扫地机100外。

请一并参阅图3至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风机组件30包括风机31、出风风道管33以及进风风道管35,风机口S包括出风口S1及进风口S2(如图7所示),风机31的进气端通过出风风道管33连通出风口S1,风机31的出气端通过进风风道管35连通进风口S2。

风机31可以为但不限于为离心式风机31、轴流式风机31等。出风口S1及进风口S2所指的出风及进风均是相对尘盒10而言。出风风道管33的两端分别连通出风口S1与风机31的进气端,进风风道管35的两端分别连通进风口S2与风机31出气端。风机组件30处于吸尘模式时,风机31的进气端通过出风风道管33向尘盒10内吸气,此时尘盒10通过出风口S1出风。风机31处于排尘模式时,风机31的出气端通过进风风道管35向尘盒10内吹气,此时尘盒10通过进风口S2进风。

如此,借助于出风口S1、进风口S2及出风风道管33、进风风道管35两根管道,风机31的进气端与出气端在不同模式先可分别对尘盒10内吸气与吹气。

可以理解地,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通过改变风机31进气端与出气端的位置使两者择一地对准风机口S等方式来实现风机31对尘盒10内吸气与吹气,只需能够选择性地向尘盒10内吸气与吹气,根据需要切换吸尘模式与排尘模式即可,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请一并参阅图6及图7,进一步地,进风风道管35的管壁上构造有排气口Q。扫地机100还包括可启闭的挡盖70,排尘口P、进风口S2以及排气口Q处均设置有挡盖70。当处于吸尘模式时,排尘口P及进风口S2处的挡盖70闭合,排气口Q处的挡盖70开启。当处于排尘模式时,排尘口P及进风口S2处的挡盖70开启,排气口Q处的挡盖70闭合。

换言之,排尘口P、进风口S2以及排气口Q处的挡盖70启闭与风机组件30所处模式存在对应关系,几者对应的挡盖70不同的启闭状态对应于不同的气流通路。当排尘口P处与进风口S2处的挡盖70闭合,排气口Q处挡盖70开启时,风机组件30相应地处于吸尘模式(如图3所示),气流经尘盒10的出风口S1流入出风风道管33,再依次经风机31的进气端、出气端被吹入进风风道管35,并最终由进风风道管35的排气口Q顺利排出。当排尘口P处与进风口S2处的挡盖70开启,排气口Q处挡盖70闭合时,风机组件30相应地处于排尘模式,风机31产生的气流由进风风道管35经进风口S2吹入尘盒10内,并由排尘口P吹出。

请再次参阅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挡盖70包括盖板71及弹性件,弹性件配置为提供驱使盖板71盖合的预紧力,当盖板71两侧压差对盖板71产生的力大于弹性件的预紧力时,盖板71开启。

盖板71的开启即为挡盖70的开启,所有盖板71均为单向开启,在无两侧压差的作用情况下,盖板71在弹性件的作用下盖合于其所处的开口处。其中,排尘口P处的挡盖70及进风口S2处的挡盖70的盖板71向尘盒10外开启,排气口Q处的挡盖70向进风风道管35外开启。可以理解地,能够使盖板71开启的压差指的必然是对盖板71产生的力的方向为开启方向的压差。

当盖板71两侧的压差达到预设要求时,便会自然开启盖板71,相应地,失去足够的压差支持时,盖板71便会在弹性件的作用下自然关闭。而这一预设要求可以根据不同工况、模式下的各部分气压要求来设计,并通过调整弹性件的预紧力来满足设计需求。为实现其基本功能,预设要求应当满足:对尘盒10进行排尘清理时,集尘基站产生的负压能够开启排尘口P处的盖板71,并能够进一步与风机31在进风口S2处盖板71处产生的压强共同开启进风口S2处盖板71,以使清理尘盒10的气流形成;扫地机100进行扫地工作时,风机31在排气口Q处盖板71处产生的压强能够开启排气口Q处盖板71,以使排气顺利。

进一步地,开启盖板71的压差为开启压差,进风口S2处的挡盖70的开启压差被配置为大于排气口Q处的挡盖70的开启压差。

可以通过调节弹性件的预紧力和/或调节进风口S2与排气口Q的大小及相应盖板71的大小,使进风口S2处盖板71与排气口Q处盖板71的开启压差相异,且进风口S2处挡盖70的开启压差更大,换言之,进风口S2处挡盖70更难以被开启。且两者开启压差之间的差值能够被集尘基站在尘盒10内产生的负压所弥补,但不能被风机31在尘盒10内产生的负压所弥补。

如此,在扫地机100进行扫地工作时,风机31产生的气流在进风风道管35产生的压强因排气口Q处的盖板71更容易开启而打开排气口Q处的盖板71,因此气流最终由排气口Q排出,而不会误将进风口S2处的盖板71打开而重新吹入尘盒10内。在对尘盒10进行清理时,集尘基站产生吸力首先在排尘口P处的盖板71两侧形成足够的压差,打开此处盖板71,进而在尘盒10内产生负压。此时,在集尘基站产生的负压与风机31对进风口S2处盖板71产生的风压共同作用下,进风口S2处的盖板71比排气口Q处的盖板71更加优先推动打开,此时风机31出气端产生的气流能够通过进风风道管35由进风口S2吹入尘盒10内,而不再直接由排气口Q排出。

更进一步地,挡盖70还包括安装框及转轴73,弹性件为扭簧75,盖板71通过转轴73与安装框转动连接,扭簧75套设在转轴73上。安装框上构造有卡扣,排尘口P处与进风口S2处的挡盖70通过安装框安装在尘盒10壁上,排气口Q处的挡盖70通过安装框安装在进风风道管35的管壁上,并通过卡扣卡接固定。扭簧75两条臂分别与安装框及盖板71连接,并以此向盖板71施加驱动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排尘风道管50连通主体外也设置有挡盖70,并通过安装框安装在主体的机壳40上。此处设置挡盖70,一方面挡盖70可以增强扫地机100外表面的完整性,尤其是在进行扫地工作时,可以避免裸露的排尘风道管50与外界发生干涉,或杂物进入排尘风道管50。另一方面可以,防止在对尘盒10进行排尘后,排尘风道管50内可能残留垃圾、灰尘洒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风机组件30还包括包裹风机31的减震套37,风机31通过减震套37与出风风道管33及进风风道管35分别连通。减震套37包裹风机31,在降低风机31运行振动的同时,能够帮助风机31的出气端与进气端更好地与出风风道管33及进风风道管35连通。

具体地,风机组件30与减震套37之间设置有密封件39,以避免风机31与减震套37之间发生漏气。

在一些实施例中,排尘口P及进风口S2分别形成于尘盒10的相对的两端的边角处。

尘盒10外轮廓大致呈矩形状,其边角处往往更容易形成涡流,最终导致垃圾积留。基于此,将排尘口P及进风口S2形成于边角处,排尘口P与进风口S2处产生的气流可以直接避免这两处发生涡流,并且离另外两处边角也不会太远。且另一方面,排尘口P与进风口S2之间可以形成扫过整个尘盒10内部的气流,覆盖范围广。

进一步地,排尘口P、进风口S2以及垃圾入口均面向尘盒10内部的几何中心,以使最终产生的气流更充分地覆盖整个尘盒10内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尘盒10包括盒体11、盖设于盒体11上的盖体13以及过滤件(图未示),垃圾入口、排尘口P及进风口S2形成于盒体11上,出风口S1形成盖体13上,并与盒体11内部连通,过滤件安装于盖体13内。

尘盒10的盒体11与盖体13主要承担不同的功能,两者相互配合但互不影响。在扫地机100进行扫地工作时,气流进入尘盒10后气体通过盖体13内的过滤经出风口S1排出,而垃圾则被留在下方的盒体11内。在集尘基站对尘盒10进行清理时,通过排尘口P将留在下方盒体11内垃圾清理走,此过程中由于过滤件位于盖体13内所以不会对集尘基站的清理工作造成影响。其中,过滤件可以为HEPA(High Efficiency Particulate Air Filter,高效空气过滤器)。

具体地,盖体13以嵌设的方式盖设在盒体11上,且出风口S1位于进风口S2的上方,两者上下分工,进风口S2位于下方可以更好地令其产生的气流清理沉至尘盒10底部的垃圾,出风口S1位于上方可以在尘盒10过滤排出气体时减少垃圾的干扰,也便于分离垃圾。两者上下布置也便于装配时一并安装出风风道管33与进风风道管35。

上述扫地机100,在进行扫地工作时,风机31启动通过出风口S1在尘盒10内形成负压以通过垃圾入口将垃圾吸入尘盒10内,从尘盒10内流出的气体会经过过滤件的过滤后由出风口S1排出,并顺着出风风道管33在风机31的驱动下流入进风风道管35。此时,由于排气口Q处的挡盖70更容易被开启,所以进风口S2处的挡盖70保持闭合,排气口Q处的挡盖70在风机31产生的气流推动下开启,气流由排气口Q排出。在配合集尘基站对尘盒10进行清理时,集尘基站产生的负压首先将排尘口P处的挡盖70吸开,而后风机31在进风风道管35内产生的气流在集尘基站在尘盒10内产生的负压的帮助下,推动进风口S2处的挡盖70开启,排气口Q处的挡盖70则保持闭合,风机31产生的气流由进风口S2进入尘盒10内,并吹扫过尘盒10一并携带垃圾由尘盒10另一端的排尘口P流出,并最终经排尘风道管50排至集尘基站中。在风机31产生的气流帮助下,清理气流的顺畅性与其所能覆盖的有效面积明显提升,尘盒10内发生涡流的概率也得到降低,对尘盒10内部的清理更加彻底。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相关技术
  • 扫地机器人、扫地机器人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 基于视觉特征点的扫地机定位方法、系统以及扫地机器人
  • 扫地机器人的清扫控制方法及其装置和扫地机器人
  • 一种用于扫地机的补给站、扫地机补给系统及扫地机
  • 一种扫地机、扫地机补给系统及用于扫地机的补给站
技术分类

06120115783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