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高校人员安全管理方法和系统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3:45:04


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高校人员安全管理方法和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校人员安全管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高校人员安全管理方法和系统。

背景技术

安全工作是学校稳定和发展的前提,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大学的安全、稳定,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发展。学生宿舍是学生生活中最为重要的场所,因此对进出学生宿舍的人员进行管理对于校园安全工作有着重要影响。

现有的宿舍进出管理通常是采用校园一卡通与闸机配合来实现对学生进出宿舍进行管理,能够一定程度上避免非校内人员进入学生宿舍。

但由于校园一卡通与闸机采用近场通信技术(Near Field Communication,简称NFC)实现闸机的开启和关闭,因此,只要持有校园一卡通,即可在不对使用者进行身份验证的情况下使其通过闸机,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高校人员安全管理方法和系统,解决了现有采用近场通信技术控制闸机的开启和关闭带来的安全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高校人员安全管理系统,包括:智能移动终端和智能闸机;

所述智能移动终端,包括:

身份认证模块,用于对使用者的身份进行认证,且认证方式包括生物特征认证和非生物特征认证;

终端解锁模块,用于对使用者的身份进行认证后,解锁智能移动终端;

定位模块,用于获取所述智能闸机对应的识别区位置信息并实时获取智能移动终端的定位信息,再判断所述智能移动终端是否位于所述识别区内;

解锁信息获取模块,用于当智能移动终端位于识别区内时,获取智能移动终端的解锁方式;并保留所述第一近场通信模块与所述第二近场通信模块进行通信前的最后一次解锁方式作为解锁信息;所述解锁方式为生物特征解锁或非生物特征解锁;

第一近场通信模块,用于实现模拟门禁卡功能,且当智能移动终端位于识别区内时,控制模拟门禁卡功能的开启或关闭,且在模拟门禁卡功能开启后与第二近场通信模块进行通信,以获取第二近场通信模块的模拟门禁卡验证结果;所述模拟门禁卡验证结果为匹配或不匹配;

第一蓝牙模块,用于当模拟门禁卡验证结果为匹配后,与第二蓝牙模块进行通信,以传输所述解锁信息;

所述智能闸机,包括:

第二近场通信模块,用于通过与第一近场通信模块进行通信,对所述模拟门禁卡进行验证,得到模拟门禁卡验证结果;

第二蓝牙模块,用于基于所述模拟门禁卡验证结果和第一蓝牙模块进行通信,以接收所述解锁信息,以接收所述解锁信息;

智能闸机控制模块,用于基于所述解锁信息控制智能闸机开启或关闭。

进一步的,所述当智能移动终端位于识别区内时,控制模拟门禁卡功能的开启或关闭,包括:

当智能移动终端位于识别区内时,令模拟门禁卡功能开启;

当解锁信息传输完成后,令模拟门禁卡功能关闭。

进一步的,所述当智能移动终端位于识别区内时,获取智能移动终端的解锁方式,包括:

获取智能移动终端解锁前预设时间段内的屏幕点击信息;所述屏幕点击信息包括屏幕点击次数和单次点击时长;

若屏幕点击次数为0,则解锁方式为生物特征解锁;

若屏幕点击次数为1,则解锁方式为生物特征解锁;

当屏幕点击次数大于0且非1时,若存在单次点击时长位于解锁响应时间区间内,则解锁方式为生物特征解锁;否则,解锁方式为非生物特征解锁。

进一步的,所述基于所述解锁信息控制智能闸机开启或关闭,包括:

当解锁信息为非生物特征解锁时,令智能闸机关闭;

当解锁信息为生物特征解锁时,令智能闸机开启。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蓝牙模块还用于当所述解锁信息传输完成后,断开与第二蓝牙模块的连接。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高校人员安全管理方法,该方法包括:

获取智能闸机对应的识别区位置信息,并实时获取智能移动终端的定位信息,判断所述智能移动终端是否位于所述识别区内;

当智能移动终端位于识别区内时,获取智能移动终端的解锁方式;并保留智能移动终端与所述智能闸机进行近场通信前的最后一次解锁方式作为解锁信息;所述解锁方式为生物特征解锁或非生物特征解锁;

当智能移动终端位于识别区内时,控制智能移动终端的模拟门禁卡功能的开启或关闭,并在模拟门禁卡功能开启后,令智能移动终端与智能闸机进行近场通信;

对所述模拟门禁卡进行验证,得到模拟门禁卡验证结果;

当模拟门禁卡验证结果为匹配后,智能移动终端与智能闸机进行蓝牙通信,以传输所述解锁信息;

基于所述解锁信息控制智能闸机开启或关闭。

进一步的,所述当智能移动终端位于识别区内时,控制智能移动终端的模拟门禁卡功能的开启或关闭,包括:

当智能移动终端位于识别区内时,令模拟门禁卡功能开启;

当解锁信息传输完成后,令模拟门禁卡功能关闭。

进一步的,所述当智能移动终端位于识别区内时,获取智能移动终端的解锁方式,包括:

获取智能移动终端解锁前预设时间段内的屏幕点击信息;所述屏幕点击信息包括屏幕点击次数和单次点击时长;

若屏幕点击次数为0,则解锁方式为生物特征解锁;

若屏幕点击次数为1,则解锁方式为生物特征解锁;

当屏幕点击次数大于0且非1时,若存在单次点击时长位于解锁响应时间区间内,则解锁方式为生物特征解锁;否则,解锁方式为非生物特征解锁。

进一步的,所述基于所述解锁信息控制智能闸机开启或关闭,包括:

当解锁信息为非生物特征解锁时,令智能闸机关闭;

当解锁信息为生物特征解锁时,令智能闸机开启。

进一步的,还包括当所述解锁信息传输完成后,断开与第二蓝牙模块的连接。

(三)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高校人员安全管理方法和系统。与现有技术相比,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首先判断所述智能移动终端是否位于所述识别区内。当智能移动终端位于识别区内时,获取智能移动终端的解锁方式;并保留智能移动终端与所述智能闸机进行近场通信前的最后一次解锁方式作为解锁信息;同时控制智能移动终端的模拟门禁卡功能的开启,令智能移动终端与智能闸机进行近场通信,随后对所述模拟门禁卡进行验证,得到模拟门禁卡验证结果;当模拟门禁卡验证结果为匹配后,使智能移动终端与智能闸机进行蓝牙通信,以传输所述解锁信息;最后智能闸机的智能闸机控制模块基于所述解锁信息控制智能闸机开启或关闭。基于上述流程,即可通过智能移动终端的解锁过程来验证模拟门禁卡的使用者,在确定使用者为本人后再允许其通过闸机,避免了门禁卡被他人使用的情况,且其验证流程均在智能移动终端完成,智能移动终端和智能闸机直接只存在解锁信息的传输,不包含个人隐私信息,安全性更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系统框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高校人员安全管理方法和系统,解决了现有采用近场通信技术控制闸机的开启和关闭带来的安全问题。

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高校人员安全管理系统,包括:智能移动终端和智能闸机;

所述智能移动终端,例如可采用学生自身使用的智能手机,并通过安装定制软件来实现如下功能,包括:

身份认证模块,用于对使用者的身份进行认证,且认证方式包括生物特征认证和非生物特征认证。例如为智能手机的指纹特征认证、面部特征认证、字符密码认证等生物特征认证和非生物特征认证,而现有的智能手机通常会搭载至少一种生物特征认证和一个非生物特征认证。对于指纹特征认证,具体通过屏下指纹识别来实现。

终端解锁模块,用于对使用者的身份进行认证后,解锁智能移动终端;所述解锁为智能移动设备在息屏状态下,通过身份认证后,进入系统主界面的过程。

定位模块,用于获取所述智能闸机对应的识别区位置信息并实时获取智能移动终端的定位信息,再判断所述智能移动终端是否位于所述识别区内;所述识别区有人工基于智能闸机所在区域进行划定,例如将智能闸机设置在学生宿舍,则识别区由学生宿舍占地区域以及宿舍外围区域共同组成。

解锁信息获取模块,用于当智能移动终端位于识别区内时,获取智能移动终端的解锁方式;并保留所述第一近场通信模块与所述第二近场通信模块进行通信前的最后一次解锁方式作为解锁信息;所述解锁方式为生物特征解锁或非生物特征解锁;所述生物特征包括指纹特征、面部特征等,非生物特征包括数字密码等。

第一近场通信模块,用于实现模拟门禁卡功能,且当智能移动终端位于识别区内时,控制模拟门禁卡功能的开启或关闭,且在模拟门禁卡功能开启后,可与第二近场通信模块进行通信,以获取第二近场通信模块的模拟门禁卡验证结果;所述模拟门禁卡验证结果为匹配或不匹配;

第一蓝牙模块,用于当模拟门禁卡验证结果为匹配后,与第二蓝牙模块进行通信,以便于传输所述解锁信息;

所述智能闸机,包括:

第二近场通信模块,用于通过与第一近场通信模块进行通信,对所述模拟门禁卡进行验证,得到模拟门禁卡验证结果;

第二蓝牙模块,用于基于所述模拟门禁卡验证结果和第一蓝牙模块进行通信,以接收所述解锁信息;

智能闸机控制模块,用于基于所述解锁信息控制智能闸机开启或关闭。智能闸机开启后,即可通过闸机。

本实施例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实施例首先判断所述智能移动终端是否位于所述识别区内。当智能移动终端位于识别区内时,获取智能移动终端的解锁方式;并保留智能移动终端与所述智能闸机进行近场通信前的最后一次解锁方式作为解锁信息;同时控制智能移动终端的模拟门禁卡功能的开启,令智能移动终端与智能闸机进行近场通信,随后对所述模拟门禁卡进行验证,得到模拟门禁卡验证结果;当模拟门禁卡验证结果为匹配后,使智能移动终端与智能闸机进行蓝牙通信,以传输所述解锁信息;最后智能闸机的智能闸机控制模块基于所述解锁信息控制智能闸机开启或关闭。基于上述流程,即可通过智能移动终端的解锁过程来验证模拟门禁卡的使用者,在确定使用者为本人后再允许其通过闸机,避免了门禁卡被他人使用的情况,且其验证流程均在智能移动终端完成,智能移动终端和智能闸机直接只存在解锁信息的传输,不包含个人隐私信息,安全性更高。

如图2所示,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实现过程进行详细说明:

S1、智能移动终端的定位模块获取智能闸机对应的识别区位置信息,并实时获取智能移动终端的定位信息,判断所述智能移动终端是否位于所述识别区内;若是,则进行下一步,否则,不进行后续操作。

S2、当智能移动终端位于识别区内时,

S2.1、解锁信息获取模块获取智能移动终端的解锁方式;

考虑到生物特征解锁或非生物特征解锁在屏幕操作上的一些区别,下面提供一种可选的方法,包括:

S2.1.1、获取智能移动终端解锁前预设时间段内的屏幕点击信息;所述屏幕点击信息包括屏幕点击次数和单次点击时长;其中,预设时间段为经验值,由人工设定,例如可设置为智能移动终端解锁前3秒;

S2.1.2、若屏幕点击次数为0,表示解锁前没有对屏幕操作,即采用面部解锁,则解锁方式为生物特征解锁;

若屏幕点击次数为1,表示解锁前一个动作即完成解锁,即为屏下指纹识别的方式解锁,则解锁方式为生物特征解锁;

若屏幕点击次数大于0且非1,表示解锁前有对屏幕的操作,但有可能是屏下指纹识别时,手指进行多次调整,因此需要基于单次点击时长进一步判断;当存在单次点击时长位于解锁响应时间区间内,表示点击动作的符合屏下指纹解锁的习惯,则解锁方式为生物特征解锁;否则,解锁方式为非生物特征解锁,即通过数字密码解锁。

其中,解锁响应时间区间为在日常使用时采集的解锁响应时间区间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构建的区间,且解锁响应时间区间为手指按下到屏幕解锁这个过程的时长。

S2.2、由于在进入识别区到与智能闸机近场通信之间可能存在一定时间差,在此过程中可能有多次的解锁过程,为了保障数据的有效性,保留智能移动终端与所述智能闸机进行近场通信前的最后一次解锁方式作为解锁信息。

S2.3、与此同时,第一近场通信模块控制智能移动终端的模拟门禁卡功能的开启或关闭,具体的操作包括:

当智能移动终端位于识别区内时,令模拟门禁卡功能开启;使用者靠近智能闸机后,即可令智能移动终端与智能闸机进行近场通信

当解锁信息传输完成后,令模拟门禁卡功能关闭。

S3、第二近场通信模块对所述模拟门禁卡进行验证,得到模拟门禁卡验证结果;所述模拟门禁卡验证结果为匹配或不匹配;

S4、第一蓝牙模块当模拟门禁卡验证结果为匹配后,智能移动终端与智能闸机进行蓝牙通信,以传输所述解锁信息;在解锁信息传输完成后,断开与第二蓝牙模块的连接。

S5、智能闸机的智能闸机控制模块基于所述解锁信息控制智能闸机开启或关闭。具体操作包括:

当解锁信息为非生物特征解锁时,令智能闸机关闭;

当解锁信息为生物特征解锁时,令智能闸机开启。

综上所述,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首先判断所述智能移动终端是否位于所述识别区内。当智能移动终端位于识别区内时,获取智能移动终端的解锁方式;并保留智能移动终端与所述智能闸机进行近场通信前的最后一次解锁方式作为解锁信息;同时控制智能移动终端的模拟门禁卡功能的开启,令智能移动终端与智能闸机进行近场通信,随后对所述模拟门禁卡进行验证,得到模拟门禁卡验证结果;当模拟门禁卡验证结果为匹配后,使智能移动终端与智能闸机进行蓝牙通信,以传输所述解锁信息;最后智能闸机的智能闸机控制模块基于所述解锁信息控制智能闸机开启或关闭。基于上述流程,即可通过智能移动终端的解锁过程来验证模拟门禁卡的使用者,在确定使用者为本人后再允许其通过闸机,避免了门禁卡被他人使用的情况,且其验证流程均在智能移动终端完成,智能移动终端和智能闸机直接只存在解锁信息的传输,不包含个人隐私信息,安全性更高。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各实施方式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基于这样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存储介质中,如ROM/RAM、磁碟、光盘等,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各个实施例或者实施例的某些部分所述的方法。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技术分类

06120113790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