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7:50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采用发光二极管作为发光器件的显示面板应用较为广泛,为了实现对发光器件的亮度的控制,可通过数据线传输数据信号。但是,现有显示面板中可能会出现暗线等显示异常,特别是对于电视等大尺寸显示面板而言,此类问题较为明显。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公开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可降低出现暗线等显示异常的风险。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具有显示区和位于所述显示区外的外围区;所述外围区具有沿第一方向间隔分布的多个绑定部;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多个子像素和多条数据线,所述多个子像素位于所述显示区,所述多个子像素中的至少一个包括像素电路和发光器件,所述像素电路被配置为驱动所述发光器件发光,所述多条数据线沿第二方向延伸,且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分布,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交叉;所述多条数据线与所述多个子像素连接;所述多条数据线通过位于所述外围区的多条扇出线与所述多个绑定部连接;所述多条扇出线分为多个线组,所述多个线组中的每个线组连接于不同的所述绑定部;相邻两所述绑定部的间距大于相邻两所述线组的间距;

以相邻两所述绑定部连接的线组中的一个为第一线组,另一个为第二线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从所述第一线组向所述第二线组计数,第1至第n个扇出线位于所述第一线组,第n+1个扇出线位于第二线组;所述第一线组中第1至第n-x个扇出线为第一类扇出线,第n-x+1至第n个扇出线为第二类扇出线;第n-x个扇出线与第n-x+1个扇出线之间的至少部分区域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类扇出线中相邻两条扇出线之间的最小距离。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多个所述第二类扇出线具有弯折部,所述弯折部包括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和所述第二弯折部弯折方向不同。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n+1个扇出线的电阻大于第n个扇出线的电阻;相邻两所述第二类扇出线的电阻差、第n-x和第n-x+1个扇出线的电阻差以及第n和第n+1个扇出线的电阻差中的至少一种大于相邻两所述第一类扇出线的电阻差,且小于电阻阈值,30Ω≥所述电阻阈值>0;1<x<n。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扇出线的电阻满足如下关系式:

(|ΔR1|+|ΔR2|)/x=(Rn+1-Rn-x)/x≤y;

ΔR1为第n-x和第n个所述扇出线的电阻差,ΔR2为第n和第n+1个所述扇出线的电阻差;Rn-x为第n-x个所述扇出线的电阻,Rn+1为第n+1个所述扇出线的电阻;y为所述电阻阈值。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n-x+1至第n-x+i个所述扇出线具有向所述第一类扇出线弯折的所述第一弯折部,第n-x+j至第n个所述扇出线具有向所述第二线组弯折的所述第二弯折部;1<i≤j<x。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线组连接的绑定部为第一绑定部,所述第二线组连接的绑定部为第二绑定部;以位于所述第一绑定部和所述第二绑定部之间,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第一绑定部和所述第二绑定部的距离相同的直线为所述第一绑定部和所述第二绑定部的中线;

第n-x+j至第n个所述扇出线中至少一部分的弯折部延伸至所述第一绑定部和所述第二绑定部的中线靠近所述第二绑定部的一侧。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弯折部沿折线轨迹或曲线轨迹弯折。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扇出线包括引出段、过渡段和绑定段,所述引出段与所述数据线连接,所述绑定段与所述绑定部连接,所述过渡段连接所述引出段和所述绑定段;所述引出段和所述绑定段均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

一所述第二类扇出线的过渡段包括至少一个所述弯折部,所述弯折部包括第一连接段、中间段和第二连接段,所述第一连接段连接所述引出段和所述中间段,所述第二连接段连接所述中间段和所述绑定段;所述中间段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且与其连接的引出段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错开设置。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各所述第二类扇出线的中间段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分布,且部分所述中间段位于所述第一绑定部和所述第二绑定部的中线靠近所述第二绑定部的一侧。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n-x+1至第n-x+i个所述扇出线中的任意一个的中间段位于其连接的引出段靠近所述第一绑定部的一侧;第n-x+j至第n个所述扇出线中的任意一个的中间段位于其连接的引出段靠近所述第二绑定部的一侧,i≤j<x。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n-x+1至第n个所述扇出线的引出段的长度逐渐减小;第n-x+1至第n-x+i个所述扇出线的第一连接段的长度逐渐减小;第n-x+j至第n个所述扇出线的第一连接段的长度逐渐增大。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相邻两所述中间段的间距大于相邻两所述引出段的间距。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中间段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长度小于所述引出段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长度。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20Ω≥所述电阻阈值>0。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i<j。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衬底以及沿远离所述衬底的方向依次分布的半导体层、第一栅极层、第二栅极层、第一源漏层和第二源漏层;

所述数据线位于所述第一源漏层和所述第二源漏层中至少一个;所述扇出线位于所述第一栅极层、第二栅极层、第一源漏层和第二源漏层中至少一个。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柔性电路板,与所述绑定部连接;

控制电路板,与所述柔性电路板连接。

本公开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由于绑定部的数量远少于数据线的数量,使得多个扇出线作为一个线组汇聚并连接于一个绑定部,数据线的数量并不能被各绑定部均分,且由于外围区的其它走线对布线空间的限制,使得绑定部难以均匀分布,使得第n和第n+1个所述扇出线连接至不同的绑定部,且长度差异较大,在线宽和材料一致的情况下,电阻差异较大,导致二者传输信号时的压降也具有较大差异,使得对应数据线控制的发光器件的亮度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反映在画面上,会出现暗线等异常。

在第n+1个扇出线的长度和电阻都大于第n个扇出线的情况下,可在与第一绑定部连接的扇出线中筛选出x个作为第二类扇出线,其它为第一类扇出线,并通过增大长度使第二类扇出线与第一类扇出线的间距增大,使第二类扇出线向第n+1个扇出线靠近,即使第n-x个扇出线与第n-x+1个扇出线之间的至少部分区域的距离大于第一类扇出线中相邻两条扇出线之间的最小距离,从而减小第n和第n+1个扇出线的电阻差。由此,可减小相邻扇出线的压降差异,改善或消除暗线等显示异常现象。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公开显示面板一实施方式的显示区和外围区的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显示面板一实施方式的截面示意图。

图3为本公开显示面板一实施方式的俯视示意图。

图4为图3的局部示意图。

图5为图4的局部示意图。

图6为本公开显示面板一实施方式的局部示意图。

图7为本公开显示面板一实施方式的局部示意图。

图8为本公开显示面板一实施方式的局部示意图。

图9为本公开显示装置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公开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此外,附图仅为本公开的示意性图解,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

用语“一个”、“一”、“该”、“所述”和“至少一个”用以表示存在一个或多个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包括”和“具有”用以表示开放式的包括在内的意思并且是指除了列出的要素/组成部分/等之外还可存在另外的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第一”、“第二”和“第三”等仅作为标记使用,不是对其对象的数量限制。

本文中的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仅为两个相互交叉的方向,例如,二者可以相互垂直,在本公开的附图中,第一方向X为横向,第二方向Y为与横向垂直的纵向,但本公开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并不限于此。同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若显示面板发生旋转,则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的实际朝向可能相应发生变化,但交叉关系不变。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公开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其可包括驱动背板BP和多个发光器件LD,发光器件LD可设于驱动背板BP的一侧,驱动背板BP可驱动发光器件LD发光,以显示图像。

该驱动背板BP至少可划分为显示区AA和外围区WA,发光器件LD可位于显示区AA。外围区WA可以是围绕显示区AA的连续或间断的环形区域,在此不对外围区WA的形状做特殊限定。举例而言,驱动背板BP的轮廓为矩形,显示区AA的边界也为矩形,外围区WA可为矩形环。当然,驱动背板BP、显示区AA和外围区WA也可以是其他形状。

需要说明的是,显示区AA的边界和外围区WA的内边界重合,且该边界是按照功能划分的边界,而不限定为实体边界。

外围区WA具有多个绑定部PA,例如,两个、三个等,且各绑定部PA可沿第一方向X间隔分布,且可沿直线轨迹排布,例如,显示区AA的边界为矩形,各绑定部PA可沿矩形的一长边间隔分布。同时,每个绑定部PA可具有多个沿第一方向X间隔分布的焊垫。

绑定部PA可通过焊垫与柔性电路板连接,而柔性电路板可与控制电路板连接,从而可通过柔性电路板连接显示面板和控制电路板,并由控制电路板控制驱动背板BP驱动发光器件LD显示图像。不同的绑定部PA可通过同一柔性电路板与控制电路板连接,当然,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柔性电路板与控制电路板连接。

如图1所示,基于像素电路PC和发光器件LD,显示面板可包括多个像素,每个像素P可包括多个发光颜色不同的子像素P,每个子像素P可包括像素电路PC及其连接的发光器件LD,像素电路PC被配置为驱动发光器件LD发光。

下面对驱动背板BP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驱动背板BP可包括用于驱动各发光器件LD独立发光的驱动电路,驱动电路可包括像素电路PC和外围电路,其中,像素电路PC的数量为多个,且至少部分像素电路PC设于显示区AA内,当然,可以存在一部分像素电路PC的部分区域位于外围区WA,作为虚设的像素电路。

每个像素电路PC可包括多个晶体管和存储电容,像素电路PC可以是3T1C、7T1C等像素电路,nTmC表示一个像素电路PC包括n个晶体管(用字母“T”表示)和m个电容(用字母“C”表示)。像素电路可沿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阵列分布呈多行和多列,其中,第一方向X可定义为行方向,第二方向Y可定义为列方向。一像素电路可连接一个发光器件LD,当然,也可以存在一个像素电路PC连接多个发光器件LD的情况。

如图1和图3所示,驱动背板BP的外围电路可包括栅极驱动电路、发光控制电路等用于扫描像素电路PC的电路,栅极驱动电路和发光控制电路可通过驱动走线连接至绑定部PA。同时,驱动背板BP还可包括多个沿第二方向Y延伸,且沿第一方向X分布的多条数据线DAL,一数据线DAL可与一列像素电路PC连接,用于向像素电路PC传输可控制发光器件LD亮度的数据信号。当然,一数据线DAL也可与多列像素电路PC连接,或者,一数据线DAL也可与不在同一列的多个像素电路PC连接,在此不对数据线DAL所连接的像素电路PC的分布方式做特殊限定。

数据线DAL位于显示区AA,且向外围区WA延伸,并可通过位于外围区WA的扇出线FL与绑定部PA连接,且一个数据线DAL可通过一个扇出线FL与一个绑定部PA的一个焊垫连接。扇出线FL和与其连接的数据线DAL可以是一体结构,也可以是相互连接的独立结构,只要能传输数据信号即可。进一步的,像素电路PC在第一方向X上均匀分布,各数据线DAL可以等间距分布,即任意相邻的两数据线DAL的间距相等。

绑定部PA的数量远少于数据线DAL的数量,使得多个扇出线FL作为一个线组汇聚并连接于一个绑定部PA,具体来说,扇出线FL可分为多个线组,一线组包括多个扇出线FL,且同一线组的扇出线FL连接于同一绑定部PA;相邻两绑定部PA的间距大于相邻两扇出线FL的间距,且大于相邻两线组的间距。相邻两绑定部PA的间距可定义为两绑定部PA中相距最近的焊垫之间的距离,相邻两线组的间距可定义为相邻两线组中距离最近的两扇出线FL的最小距离。

连接至同一绑定部PA的不同的扇出线FL的长度可能不同,在材料和线宽相同的情况下,不同长度的扇出线FL具有电阻差。同时,数据线DAL的数量并不一定被各绑定部PA均分,不同的绑定部PA连接的扇出线FL和数据线DAL的数量可能不同,且由于外围区WA的其它的走线和外围电路的布线空间的限制,使得绑定部PA难以均匀分布,这导致部分扇出线FL的长度差异较大,相应的,电阻差也较大,导致二者传输信号时的压降也具有较大差异,使得对应数据线DAL控制的发光器件LD的亮度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反映在画面上,会出现暗线等异常。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以相邻两绑定部PA连接的线组中的一个为第一线组,另一个为第二线组;在第一方向X上从第一线组向第二线组计数,第1至第n个扇出线位于第一线组,第n+1个扇出线位于第二线组。使得第n和第n+1个扇出线连接至不同的绑定部,且长度差异较大,在线宽和材料一致的情况下,电阻差异较大,电阻差可达到1000Ω以上,例如1483.9Ω,压降差异过大,从而出现暗线等异常。

如图3-图5所示,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公开提出,将第一线组FG1划分为第一类扇出线F1和第二类扇出线F2,第二类扇出线F2位于第一类扇出线F1和第二线组FG2之间。第一类扇出线F1包括第1至第n-x个扇出线FL,第二类扇出线F2中扇出线FL的数量为x个,且包括第n-x+1至第n个扇出线FL。第一类扇出线F1中的第n-x个扇出线FL与第二类扇出线F2中的第n-x+1个扇出线FL之间至少部分区域的距离大于第一类扇出线F1中相邻两条扇出线FL之间的最小距离,可延长第二类扇出线F2中扇出线FL的长度。例如,图4中,第n-x个扇出线FL与第二类扇出线F2中的第n-x+1个扇出线FL之间的间距L1大于第一类扇出线F1中相邻两条扇出线FL之间的最小距离L2。

进一步的,通过将第二类扇出线F2中至少部分扇出线FL弯折,通过增大长度来增大电阻,从而降低电阻差较大的扇出线FL之间的电阻差,同时,通过多个扇出线FL的弯折,分摊电阻差,避免第n和第n+1个扇出线FL的长度差减小,电阻差减小,而第n-1和第n个扇出线FL的长度差增大,电阻差过大的情况;即避免在消除了第n和第n+1个扇出线FL连接的数据线DAL所连接的子像素的暗线的同时,又在第n和第n-1个扇出线FL连接的数据线DAL连接的子像素产生暗线;也就是说,通过多个第二类扇出线F2分摊电阻差,确保任意两个相邻的扇出线FL的电阻差都不会过大,而不是只保证第n和第n+1个扇出线FL的电阻差不会过大。下面对该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可从第一线组FG1中选择最靠近第二线组FG2的x个扇出线FL来增大电阻差,具体来说,基于上文中的计数方式,例如:第n+1个扇出线FL的电阻大于第n个扇出线FL的电阻。在第一线组FG1中,可将第1至第n-x个扇出线FL定义为第一类扇出线F1,将第n-x+1至第n个扇出线FL定义为第二类扇出线F2,n为第一线组FG1的扇出线FL的数量满足1<x<n。第n+1个扇出线FL的长度大于第n个扇出线FL的长度。同时,可使多个第二类扇出线F2具有弯折部WP,即至少两个第二类扇出线F2具有弯折部WP,从而延长第二类扇出线F2的长度,使电阻增大,更加接近第n+1个扇出线FL的长度,从而减小电阻差,通过调整弯折部WP的长度(在扇出线FL延伸轨迹上的长度),可使相邻两第二类扇出线F2的电阻差、第n-x和第n-x+1个扇出线FL的电阻差以及第n和第n+1个扇出线FL的电阻差中至少一个大于相邻两第一类扇出线F1的电阻差,且小于电阻阈值;1<x<n,例如,相邻两第二类扇出线F2的电阻差、第n-x和第n-x+1个扇出线FL的电阻差以及第n和第n+1个扇出线FL的电阻差均大于相邻两第一类扇出线F1的电阻差,且小于电阻阈值。

基于上述的方案,可在电阻差小于电阻阈值的情况下,通过增大多个第二类扇出线F2中相邻扇出线FL的电阻差,使任意两个相邻的扇出线FL不会出现电阻差过大的情况,也可以理解为,用多个第二类扇出线F2的小电阻差“分摊”第n和第n+1个扇出线FL的大电阻差。由此,可减小相邻扇出线FL的压降差异,改善或消除暗线等显示异常现象。

上述x的具体数值视不同驱动背板BP的扇出线FL的电阻而定,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扇出线FL的电阻满足如下关系式:

(|ΔR1|+|ΔR2|)/x=(Rn+1-Rn-x)/x≤y;

ΔR1为第n-x和n个扇出线FL的电阻差,ΔR2为第n和n+1个扇出线FL的电阻差;Rn-x为第n-x个扇出线FL的电阻,Rn+1为第n+1个扇出线FL的电阻;y为电阻阈值。

经过试验和分析,可以得出,在30Ω≥电阻阈值y>0时,可以避免出现暗线等显示异常,由于不同扇出线FL的长度难以完全相等,因此,y通常不会等于0,但不排除此种情况,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为了最大程度弱化暗线现象,y的取值可以是小于或等于20Ω,以便于在满足扇出线FL走线长度的需要的同时,降低电阻差。例如,ΔR1=721.7Ω,ΔR2=1483.9Ω,可假设x=160,此时,(|ΔR1|+|ΔR2|)/x=13.8Ω<20Ω,因此,x可以取160,当然,也可以取其它数值,但除了满足上述电阻差的要求外,还应考虑布线空间的限制以及工艺和成本的影响,在此不对具体数值做特殊限定。

在扇出线FL的宽度和材料相同的情况下,长度和电阻成正比,因而在计算x时,可以直接利用扇出线FL的长度来计算。

下面对扇出线FL的弯折部WP的结构进行示例性说明:

如图3-图5所示,第二类扇出线F2需要在起到降低与第n+1个扇出线FL的电阻差的作用的同时,避免与第n-x个扇出线FL的电阻差过大,且受到布线空间的限制,对于存在弯折部WP的第二类扇出线F2而言,其中具有向不同方向弯折的弯折部WP,其中的一部分可向第二线组FG2弯折,该部分弯折部WP为第一弯折部WP1,一部分可向第一类扇出线F1弯折,该部分弯折部WP为第二弯折部WP2,满足上述要求。举例而言: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n-x+1至第n-x+i个扇出线FL具有向第一类扇出线F1弯折的第一弯折部WP1,第n-x+j至第n个扇出线FL具有向第二线组FG2弯折的第二弯折部WP2;1<i≤j<x,例如,i=6,j=8,而第n-x+7个扇出线FL可以不具有弯折部WP;当然,也可以使i=j=6、7、8等,在此不对具体取值做特殊限定。进一步的,可使i<j,即通过向第二线组FG2弯折来增大长度的扇出线FL多于通过向第一类扇出线F1弯折来增大长度的扇出线FL,主要原因在于,第二类扇出线F2与第一类扇出线F1同为第一线组FG1,距离较近,二者之间的空间较小,而与第二线组FG2之间的空间较大。

如图3-图5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线组FG1连接的绑定部PA为第一绑定部,第二线组FG2连接的绑定部PA为第二绑定部。以位于第一绑定部和第二绑定部之间,且在第一方向X上与第一绑定部和第二绑定部的距离相同的直线为第一绑定部和第二绑定部的中线S。为了保证弯折部WP对长度和电阻的提高能够达到要求,可使第n-x+j至n个扇出线FL中至少一部分的弯折部WP延伸至第一绑定部和第二绑定部的中线S靠近第二绑定部的一侧,充分利用第一绑定部和第二绑定部之间的空间。

下面对扇出线FL和弯折部WP的轨迹进行示例性说明:

如图4和图5所示,对于一具有弯折部WP的扇出线FL而言,其可具有一个或多个弯折部WP,具体数量视增大的长度和电阻而定,如图6所示,同一扇出线FL具有一个弯折部WP,如图7所示,同一扇出线FL可具有两个弯折部WP。

弯折部WP的延伸轨迹可以呈折线,即由多个直线延伸的线段依次连接而成,相邻的线段之间具有夹角。或者,如图6所示,弯折部WP的延伸轨迹可以呈曲线,该曲线可以是弧线、抛物线或其它曲线。此外,弯折部WP的延伸轨迹也可以是折线或曲线相接形成,只要能通过弯折部WP增大扇出线FL的长度和电阻即可。

如图5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任意一个扇出线FL可包括引出段FL1、过渡段FL2和绑定段FL3,其中:

引出段FL1和绑定段FL3均沿第二方向Y延伸,且引出段FL1与数据线DAL连接,也可与数据线DAL为一体结构。绑定段FL3与绑定部PA的焊垫一一对应的连接。过渡段FL2可连接引出段FL1和绑定段FL3;第一类扇出线F1的过渡段FL2可沿直线延伸,且不同扇出线FL的过渡段FL2的延伸方向不同,其中可存在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呈一定的夹角的多个过渡段FL2,且不同的过渡段FL2的该夹角可以不同,此外,也可以存在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过渡段FL2。存在弯折部WP的第二类扇出线F2不沿直线延伸。

进一步的,各扇出线FL的绑定段FL3可沿第一方向X间隔分布,且可以等间距分布,当然,绑定段FL3的间距在此不做特殊限定,相邻绑定段FL3的间距也可以不唯一。各绑定段FL3在第二方向Y上的长度可以相同。同时,各扇出线FL的引出段FL1可沿第一方向X间隔分布,且可以等间距分布,与数据线DAL的等间距分布相匹配。各第一类扇出线F1的引出段FL1在第二方向Y上的长度可以相同。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对于一个第二类扇出线F2的过渡段FL2而言,其包括至少一个弯折部WP,以一个弯折部WP为例,弯折部WP包括第一连接段FL21、中间段FL22和第二连接段FL23,其中:

第一连接段FL21可连接引出段FL1和中间段FL22,第二连接段FL23可连接中间段FL22和绑定段FL3;中间段FL22作为弯折部WP的顶部,可为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线段,且与其连接的引出段FL1在第二方向Y上错开设置,中间段FL22与其连接的引出段FL1在第一方向X上的距离即为弯折部WP的高度。当然,中间段FL22也可以是与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呈一定夹角的线段,也可以是曲线。

如图4所示,第n-x个扇出线FL的第二连接段FL23与第n-x+1个扇出线FL的第二连接段FL23之间距离L1大于第一类扇出线F1中相邻两条扇出线FL的过渡段FL2之间的距离L2,即第一类扇出线F1中相邻两条扇出线FL的最小距离;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类扇出线F1中相邻两条扇出线FL的最小距离不限于过渡段FL2之间的距离,也可以是引出段FL1之间的距离,绑定段FL3之间的距离,当然,三者也可以相等或者两两相等。

进一步的,如图5所示,各第二类扇出线F2的中间段FL22可沿第一方向X间隔分布,形成一行中间段FL22。为了实现第n-x+j至n个扇出线FL中至少一部分的弯折部WP延伸至第一绑定部和第二绑定部的中线靠近第二绑定部的一侧,可使部分中间段FL22,即第n-x+j至n个扇出线FL的中间段FL22,位于第一绑定部和第二绑定部的中线S靠近第二绑定部的一侧,从而限定弯折部WP的范围。

此外,相邻两中间段FL22的间距大于相邻两引出段FL1的间距,避免弯折部WP的顶部过于密集,防止短路,也有利于降低工艺难度。同时,中间段FL22的在第二方向Y上的长度可小于引出段FL1的长度,中间段FL22的长度也小于其所处的扇出线FL中第一连接段FL21和第二连接段FL23的长度。

如图5所示,为了实现第n-x+1至第n-x+i个扇出线FL具有向第一类扇出线F1弯折的弯折部WP,第n-x+j至第n个扇出线FL具有向第二线组FG2弯折的弯折部WP,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使第n-x+1至第n-x+i个扇出线FL中的任意一个的中间段FL22位于其连接的引出段FL1靠近第一绑定部的一侧,使其连接的第一连接段FL21和第二连接段FL23向第一绑定部延伸,使得该弯折部WP向靠近第一绑定部的方向弯折。同时,可使第n-x+j至第n个扇出线FL中的任意一个的中间段FL22位于其连接的引出段FL1靠近第二绑定部的一侧,使其连接的第一连接段FL21和第二连接段FL23向第二绑定部延伸,使得该弯折部WP向靠近第二绑定部的方向弯折。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类扇出线F1的引出段FL1在第二方向Y上的长度可以相等,而为了便于与中间段FL22连接,可使第二类扇出线F2的各引出段FL1的沿第二方向Y以不同长度延伸,使得第二类扇出线F2的引出段FL1在第二方向Y上的长度不小于第一类扇出线F1的引出段FL1。具体来说,可使第n-x+1至n个扇出线FL的引出段FL1的长度朝向第二线组FG2逐渐减小,使得第n个扇出线FL的引出段FL1的长度小于第n-1个扇出线FL的引出段FL1。进一步的,可使这些引出段FL1的长度按照等差数列减小,以便避免长度差出现较大变化,从而保证电阻差不会突变,而是基本保持一致。

如图5所示,与上述中间段FL22的长度和排布方式相适应,第n-x+1至第n-x+i个扇出线FL的第一连接段FL21的长度可逐渐减小,第n-x+j至第n个扇出线FL的第一连接段FL21的长度逐渐增大。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第n-x+j至第n个扇出线FL的弯折部WP可以具有多个弯折部WP,弯折部WP的延伸轨迹可参考上文的延伸轨迹,在此不再详述。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第n-x+j至第n个扇出线FL的弯折部WP也可以不包括上述的中间段FL22,而由第一连接段FL21和第二连接段FL23连接成三角形的两边,即第一连接段FL21和第二连接段FL23沿具有一定夹角的折线轨迹延伸。

下面对驱动背板BP的各膜层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2所示,驱动背板BP可包括衬底以及沿远离衬底的方向依次分布的半导体层SE、第一栅极层GA1、第二栅极层GA2、第一源漏层SD1和第二源漏层SD2,其中:

像素电路的晶体管的有源部可位于半导体层SE,晶体管的栅极可位于第一栅极层GA1,电容的两个极板分别位于第一栅极层GA1和第二栅极层GA2,通过第一源漏层SD1的图案可以实现至少部分晶体管和电容的连接。同时,数据线DAL可位于至少第一源漏层SD1和第二源漏层SD2中至少一个。

此外,驱动背板BP还可包括第一栅绝缘层GI1、第二栅绝缘层GI2和层间介质层ILD、第一平坦层PLN1和第二平坦层PLN2,其中,第一栅绝缘层GI1可覆盖半导体层SE,第一栅极层GA1可设于第一栅绝缘层GI1远离衬底SU的表面。第二栅绝缘层GI2覆盖第一栅极层GA1,第二栅极层GA2设于第二栅绝缘层GI2远离衬底SU的表面。层间介质层ILD覆盖第二栅极层GA2,第一源漏层SD可设于层间介质层ILD远离衬底SU的表面,第一平坦层PLN1覆盖第一源漏层SD1,当然,也可用钝化层覆盖第一源漏层SD1,再用第一平坦层PLN1覆盖钝化层。第二源漏层SD2设于第一平坦层PLN1远离衬底SU的表面,第二平坦层PLN2覆盖第二源漏层SD2。发光器件LD的第一电极ANO设于第二平坦层PLN2远离衬底SU的表面。

数据线DAL位于第一源漏层SD1和第二源漏层SD2中至少一个,例如,数据线DAL位于第二源漏层SD2。同时,扇出线FL可位于第一栅极层GA1、第二栅极层GA2、第一源漏层SD1和第二源漏层SD2中至少一个,例如,扇出线FL可位于第二栅极层GA2,并可通过过孔与数据线DAL连接,焊垫可位于第一栅极层GA1,其可与扇出线FL通过过孔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第一线组和第二线组的相对位置仅为示例性说明,如图3-图5所示,第一线组FG1可位于第二线组FG2的左侧;如图4所示,第二线组FG2也可位于第一线组FG1的右侧;举例而言,针对三个绑定部PA,扇出线FL分为三个线组,中间的线组为第二线组FG2,两侧的线组均为第一线组FG1,两个第一线组FG1都被分为第一类扇出线F1和第二类扇出线F2,且两个第一线组FG1可关于第二线组FG2对称设置。

当然,在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式中,对于上述的三个线组,左侧的线组可为第一线组FG1,中间的线组作为左侧的线组的第二线组FG2,同时,中间的线组可作为右侧的线组的第一线组FG1,右侧的线组则作为中间的线组的第二线组FG2。具体视扇出线FL的电阻的大小关系而定,只要满足上文中的电阻和长度的大小关系即可。

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其可包括上述任意实施方式的驱动背板BP和多个发光器件LD,其中:

上述任意一项的驱动背板BP,驱动背板BP的结构已在上文的实施方式中进行了说明,在此不再详述。

如图2所示,各发光器件LD可设于驱动背板BP一侧,且阵列分布于显示区AA内。例如,发光器件LD可设于第二平坦层PLN2远离衬底SU的表面,且与像素电路连接。发光器件LD可以是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QLED(量子点发光二极管)、Micro LED或Mini LED等,其可以包括第一电极ANO、第二电极CAT和位于第二电极CAT和第二电极CAT间的发光层EL,其中:

第一电极ANO可设于第二平坦层PLN2远离衬底SU的表面,发光层EL可包括沿远离驱动背板BP的方向层叠的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发光材料层、电子传输层和电子注入层。各个发光器件LD可共用第二电极CAT,也就是说,第二电极CAT可以是连续的整层结构,且第二电极CAT可延伸至外围区WA,第一电极ANO则阵列分布,确保各发光器件LD可以独立发光。此外,为了限定发光器件LD的发光范围,防止串扰,可在设置第一电极ANO的表面设置像素定义层PDL,其可设有露出各第一电极ANO的开口,发光层EL在开口内与第一电极ANO层叠。

各发光器件LD可至少共用发光材料层,使得各发光器件LD的发光颜色相同,此时,为了实现彩色显示,可在发光器件LD远离衬底SU的一侧设置彩膜层,通过彩膜层中与各发光器件LD对应的滤光部,实现彩色显示。当然,各个发光器件LD的发光材料层也可以是独立的,使得发光器件LD可以直接发出单色光,且不同发光器件LD的发光颜色可以不同,从而实现彩色显示。

此外,本公开的显示面板还可包括覆盖发光器件LD的封装层TFE,封装层TFE可包括第一无机层CVD1、有机层IJP和第二无机层CVD2,其中,第一无机层CVD1可覆盖各发光器件LD,且延伸至外围区WA,且至少露出绑定部PA,有机层IJP设于第一无机层CVD1远离驱动背板BP的表面,且延伸至外围区WA内,有机层IJP位于第一无机层CVD1的边界内侧,第二无机层CVD2覆盖有机层IJP和未被有机层IJP覆盖的第一无机层CVD1,具体结构在此不再详述。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如图9所示,该显示装置可包括上述任意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01、柔性电路板02和控制电路板03。该显示面板01为上述任意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其具体结构和有益效果可参考上文中显示面板及其驱动背板BP的实施方式,在此不再赘述。

控制电路板03可通过柔性电路板02与绑定部PA连接,从而控制显示面板01显示图像,其中,柔性电路板02可与绑定部PA的焊垫连接,从而可通过至少部分焊垫及其连接的扇出线FL与各数据线DAL连接,同时,各柔性电路板02可弯折至显示面板01的背光侧,即驱动背板BP远离发光器件LD的一侧,控制电路板03也可设于驱动背板BP远离发光器件LD的一侧。

柔性电路板02的数量可为多个,且一一对应地与各绑定部PA连接,各柔性电路板02可同时与一控制电路板03连接。当然,柔性电路板02的数量可为一个,且同时与各绑定部PA连接,在此不对柔性电路板02与绑定部PA的连接方式做特殊限定。

本公开的显示装置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电视等具有显示功能的电子设备,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指出。

相关技术
  • 层叠体以及使用该层叠体的图像显示装置的前面板、图像显示装置、带图像显示功能的反射镜、电阻膜式触摸面板及静电电容式触摸面板
  •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和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
  • 一种显示装置的绑定方法、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显示装置的驱动电路、显示装置和显示面板
  •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以及显示面板的显示方法
  • EL显示面板、包含EL显示面板的EL显示装置、有机EL显示装置、以及EL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
  • EL显示面板、具有EL显示面板的EL显示装置、有机EL显示装置以及EL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6466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