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节能导线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8:46:07


一种节能导线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力传输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节能导线。

背景技术

节能导线,通常是指在电气和机械方面的性能与常规钢芯铝绞线基本相同、但在电能损耗上相对于后者而言有明显降低的导线,主要原因是整体直流电阻值降低,提高了其导电能力,从而可降低电能损耗,在输电线路建设中具有普及推广和应用价值。

但目前需要对节能导线进行连接时,需要先将导线的线皮切开,露出导线内芯的端部,使导线的端部相互叉开,然后将导线的端部相互交叉,然后对导线的端部进行旋转,使导线的端部相互缠绕,然后再将缠绕部分进行按压,然后再用胶带贴在导线的露出部分,从而完成连接,将导线的端部相互缠绕时,通常需要工作人员使用工具或手将导线的端部进行旋转缠绕,十分麻烦,没有工具时,只能用手进行缠绕,需要频繁接触导线的内芯,且导线的内芯由金属制成,容易划伤工作人员的手部,从而降低节能导线的连接便捷度,影响工作进度。

发明内容

为了提高节能导线的连接便捷度,本申请提供一种节能导线。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节能导线,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节能导线,包括线芯,所述线芯的外侧设置有保护层,所述保护层的外侧设置有绝缘层,所述绝缘层的端部转动连接有凸接套,所述凸接套的侧壁设置有插接凸环,所述绝缘层远离凸接套的一端设置有凹接套,所述凹接套的侧壁开设有用于供插接凸环插入的凹接槽,所述插接凸环的外侧设有外螺纹,所述凹接槽的内壁设有内螺纹,所述凸接套的侧壁开设有用于供线芯插入的第一接孔,所述凹接套的侧壁开设有用于供线芯插入的第二接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需要将节能导线相互连接时,节能导线相互靠近,露出线芯,将线芯叉开然后相互对叉,并令线芯端部插入第二接孔或第一接孔,然后令插接凸环插入凹接槽,转动插接凸环,令凸接套与凹接套螺纹连接,使凸接套与凹接套相互抵接,从而完成节能导线的连接,凸接套在转动的过程中逐渐靠近凹接套,可令未插入第一接孔或第二接孔的线芯卡入第一接孔或第二接孔内,不需手动调节线芯,提高节能导线的连接便捷度。

可选的,所述凸接套的侧壁滑移连接有内滑块,所述第一接孔位于内滑块的侧壁,所述内滑块的侧壁设置有顶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凸接套与凹接套相互连接时,顶杆顶的端部与凹接套相接触,凹接套推动顶杆与内滑块移动,可使内滑块逐渐向线芯移动靠近,令线芯叉开的端部进行聚拢,减少线芯相互叉开导致接触不良的情况。

可选的,所述绝缘层的两端均连接有连接套,所述绝缘层其中一端的连接套与凸接套滑移连接、另一端的连接套与凹接套滑移连接,所述凸接套与连接套转动连接,所述凹接套与连接套转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需要露出线芯的端部、将线芯的端部叉开时,可滑移凸接套与凹接套,使凸接套与凹接套均远离线芯的端部,从而便于露出线芯的端部,需要将凸接套与凹接套相连接时,使凸接套移向线芯,使凹接套移向线芯,从而可使凸接套与凹接套相连接,操作便捷。

可选的,所述凸接套的侧壁设置有凸接板,所述凹接套的侧壁设置有凹接板,所述凸接板的侧壁滑移连接有凸接滑座,所述凹接板的侧壁滑移连接有凹接滑座,所述凹接滑座的侧壁开设有用于与凸接滑座相插接的滑座插槽,所述凸接滑座的侧壁插接有螺纹插件,所述凹接滑座的侧壁设置有螺纹接件,所述螺纹插件的规格与螺纹接件的规格相适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完成凸接套与凹接套的连接后,可滑动凸接滑座与凹接滑座,使滑座插块插入滑座插槽,然后令螺纹插件与螺纹接件螺纹连接,从而令凸接套与凹接套不易相互脱离,提高连接紧密性。

可选的,所述凸接板的侧壁开设有用于供凸接滑座插入的凸接插槽,所述凸接插槽的槽壁开设有凸接滑槽,所述凸接滑座与凸接插槽滑移连接,所述凹接板的侧壁开设有用于供凹接滑座插入的凹接插槽,所述凹接插槽的槽壁开设有凹接滑槽,所述凹接滑座与凹接滑槽滑移连接,所述凸接滑槽的延伸方向与凹接滑槽的延伸方向相同。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完成凸接套与凹接套的连接后,将凸接滑座通过凸接插槽滑入到凸接滑座内,将凹接滑座通过凹接插槽滑入到凹接滑座内,令凸接滑座与凹接滑座相连接,由于凸接滑槽的延伸方向与凹接滑槽的延伸方向相同,因此凸接套与凹接套连接后,凸接滑槽的延伸方向与凹接滑槽的延伸方向相逆,凸接滑座与凹接滑座难以脱出凸接板与凹接板,从而可提高凸接套与凹接套的连接紧密性。

可选的,所述凸接滑座的侧壁与凹接滑座的侧壁均设置有弹性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弹性件可使凸接滑座难以进入凸接插槽,使凹接滑座难以进入凹接插槽,从而令凸接滑座与凹接滑座难以脱出凸接板与凹接板,使凸接套与凹接套不易相互脱离。

可选的,所述凸接套的外壁与凹接套的外壁均设置有绝缘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绝缘板可对工作人员提供防护,减少工作人员发生触电的情况。

可选的,所述线芯的外周侧设置有第一束环与第二束环,所述第一束环与第二束环均位于线芯与保护层之间,所述第一束环与第二束环相插接,所述第一束环的内壁设置有第一卡刺,所述第二束环的内壁设有第二卡刺。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束环与第二束环可对线芯形成合抱的状态,对线芯形成约束,使线芯不易向外张开,提高线芯的状态稳定性。

可选的,所述第一卡刺呈弯折设置,所述第二卡刺呈弯折设置,所述第二束环的侧壁开设有环插槽,所述第一束环插入环插槽,所述环插槽的延伸方向与第二卡刺的弯折方向相一致,所述第一卡刺的弯折方向与第二卡刺的弯折方向相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束环与第二束环完成安装后,第二卡刺使第二束环卡在线芯上,第一卡刺使第一束环卡在线芯上,使第一束环与第二束环难以移动,使第一束环与第二束环固定在线芯上,不易拆开,持续对线芯保持约束,提高线芯的稳定性。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节能导线的连接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节能导线的连接方法,包括:

s1.将若干节能导线呈线状排列,将其中一根节能导线上装有凸接套的一端与另一根节能导线上装有凹接套的一端相靠近;

s2.切除节能导线端部的绝缘层与保护层,露出端部的线芯;

s3.将线芯的端部呈伞状叉开,将两根节能导线上叉开的线芯端部交错对叉,使靠近凸接套的线芯的端部插入第二接孔,使靠近凹接套的线芯的端部插入第一接孔;

s4.令凸接套与凹接套相靠近,使插接凸环插入凹接槽内,转动凸接套,使插接凸环与凹接槽螺纹连接,直至凸接套与凹接套与相互抵接;

s5.在凸接套的侧壁与凹接套的侧壁粘贴胶带,使胶带覆盖凸接套与凹接套之间的缝隙。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线芯叉开并相互对叉,然后通过旋转令凸接套与凹接套螺纹连接,即可完成连接,不需工作人员过多接触线芯,提高连接便捷度,转动过程中,线芯可卡入第一接孔或第二接孔内,连接步骤简单方便,不需工作人员用手作过多调整,提高操作便捷度。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需要将节能导线相互连接时,节能导线相互靠近,露出线芯,将线芯叉开然后相互对叉,并令线芯端部插入第二接孔或第一接孔,然后令插接凸环插入凹接槽,转动插接凸环,令凸接套与凹接套螺纹连接,使凸接套与凹接套相互抵接,从而完成节能导线的连接,凸接套在转动的过程中逐渐靠近凹接套,可令未插入第一接孔或第二接孔的线芯卡入第一接孔或第二接孔内,不需手动调节线芯,提高节能导线的连接便捷度;

2.需要露出线芯的端部、将线芯的端部叉开时,可滑移凸接套与凹接套,使凸接套与凹接套均远离线芯的端部,从而便于露出线芯的端部,需要将凸接套与凹接套相连接时,使凸接套移向线芯,使凹接套移向线芯,从而可使凸接套与凹接套相连接,操作便捷;

3.将线芯叉开并相互对叉,然后通过旋转令凸接套与凹接套螺纹连接,即可完成连接,不需工作人员过多接触线芯,提高连接便捷度,转动过程中,线芯可卡入第一接孔或第二接孔内,连接步骤简单方便,不需工作人员用手作过多调整,提高操作便捷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凸接套与凹接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保护层与绝缘层的局部剖视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凸接套与凸接板的局部剖视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凸接板与凹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线芯;21、保护层;22、绝缘层;23、连接套;3、凸接套;31、插接凸环;32、内滑块;321、第一接孔;322、顶杆;33、斜滑槽;34、凸接板;341、凸接插槽;342、凸接滑槽;35、凸接滑座;351、滑座插块;36、螺纹插件;4、凹接套;41、凹接槽;42、第二接孔;43、凹接板;431、凹接插槽;432、凹接滑槽;44、凹接滑座;441、滑座插槽;45、螺纹接件;51、弹性件;52、绝缘板;61、第一束环;611、第一卡刺;612、环插块;62、第二束环;621、第二卡刺;622、环插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节能导线。

参照图1与图2,一种节能导线,包括线芯1,线芯1由铝合金制成,线芯1之间呈螺旋式缠绕,线芯1之间缠绕成绳状,线芯1的外侧设置有保护层21,保护层21为碳纤维层,保护层21呈管状设置,保护层21将线芯1套设在内,保护层21的外侧设置有绝缘层22,绝缘层22由聚氯乙烯制成,绝缘层22呈管状设置,绝缘层22的内壁与保护层21的外壁相贴合,绝缘层22的端部转动连接有凸接套3,凸接套3呈圆套状设置,凸接套3位于绝缘层22的其中一端,线芯1穿过凸接套3,凸接套3的侧壁设置有插接凸环31,插接凸环31固定在凸接套3靠近线芯1端部的一侧线芯1穿过插接凸环31,插接凸环31呈圆环状设置,绝缘层22远离凸接套3的一端设置有凹接套4,凹接套4与绝缘层22转动连接,凹接套4呈圆套状设置,线芯1穿过凹接套4,凹接套4的侧壁开设有凹接槽41,凹接槽41位于凹接套4靠近线芯1端部的一侧,插接凸环31可插入凹接槽41内,插接凸环31的外侧壁设有外螺纹,凹接槽41的内侧壁设有内螺纹,插接凸环31的外螺纹与凹接槽41的内螺纹相适配,凸接套3的侧壁开设有第一接孔321,线芯1可插入第一接孔321内,插接凸环31将第一接孔321围设在内,凹接套4的侧壁开设有第二接孔42,第二接孔42沿圆周排列,线芯1可插入第二接孔42内。

需要将节能导线相互连接时,将一根节能导线设有凸接套3的一端与另一根导线设有凹接套4的一端相互靠近,露出线芯1,沿与线芯1的缠绕方向相逆的方向将线芯1叉开,然后将叉开的线芯1相互对叉,对叉时,将线芯1进行隔根对叉,且线芯1之间相互对插到底,对叉时,令穿过凸接套3的线芯1端部插入第二接孔42内,令穿过凹接套4的线芯1端部插入第一接孔321内,然后令插接凸环31插入凹接槽41内,转动凸接套3,令插接凸环31与凹接槽41螺纹连接,可使凸接套3的侧壁与凹接套4的侧壁相互抵接,从而可以完成节能导线的连接,此时两根节能导线上的线芯1相互缠绕,且两根节能导线上的线芯1已分别插入第一接孔321与第二接孔42,因此不易相互脱离,可提高节能导线的连接质量,凸接套3在转动的过程中逐渐靠近凹接套4,可令未插入第一接孔321或第二接孔42的线芯1卡入第一接孔321或第二接孔42内,从而完成连接,不需用调节线芯1,提高节能导线的连接便捷度。

参照图1与图3,凸接套3的侧壁滑移连接有内滑块32,凸接套3靠近线芯1的一侧开始有斜滑槽33,斜滑槽33的槽径大小随斜滑槽33槽深的增加呈逐渐缩小,斜滑槽33远离线芯1端部的槽径大小低于斜滑槽33靠近线芯1端部的槽径大小,内滑块32与斜滑槽33滑移连接,内滑块32的滑移方向与凸接套3的延伸方向形成夹角,第一接孔321位于内滑块32的侧壁,内滑块32靠近线芯1端部的一侧设置有顶杆322,顶杆322呈直杆状设置内滑块32靠近第一接孔321的一侧,顶杆322的延伸方向与内滑块32靠近线芯1端部的一侧相垂直。

凸接套3与凹接套4相互靠近时,顶杆322顶在凹接套4的侧壁,凹接套4对顶杆322进行推动,使内滑块32向斜滑槽33的内部滑动,内滑块32滑入斜滑槽33内部的同时,逐渐向线芯1靠近,从而使叉开的线芯1端部相互聚拢,提高线芯1的连接紧密性,减少线芯1相互叉开导致接触不良的情况,提高线芯1的连接质量,且不需通过按压线芯1来完成线芯1的聚拢,只需在凸接套3与凹接套4的旋转中完成,提高连接便捷度。

参照图1与图4,绝缘层22的两端均连接有连接套23,连接套23固定在绝缘层22的外侧壁,连接套23呈圆筒状设置,绝缘层22其中一端的连接套23与凸接套3滑移连接、另一端的连接套23与凹接套4滑移连接,凸接套3沿连接套23的延伸方向滑移,凹接套4沿连接套23的延伸方向滑移,凸接套3与连接套23转动连接,凹接套4与连接套23转动连接。

需要露出线芯1的端部、将线芯1的端部叉开时,可滑移凸接套3与凹接套4,使凸接套3远离线芯1的端部,使凹接套4远离线芯1的端部,从而便于对线芯1进行操作,需要将凸接套3与凹接套4相连接时,可滑移凸接套3与凹接套4,使凸接套3靠近线芯1,使凹接套4靠近线芯1,从而可通过插接凸环31与凹接槽41使凸接套3与凹接套4相连接,提高操作便捷度。

凸接套3的侧壁设置有凸接板34,凸接板34呈圆板状设置,凸接板34位于凸接套3靠近线芯1端部的一侧,凹接套4的侧壁设置有凹接板43,凹接板43呈圆板状设置,凹接板43位于凹接套4靠近线芯1的一侧,凸接板34的侧壁滑移连接有凸接滑座35,凹接板43的侧壁滑移连接有凹接滑座44,凹接滑座44的侧壁开设有滑座插槽441,凸接滑座35的侧壁设置有滑座插块351,滑座插块351的形状大小与滑座插槽441的形状大小相适配,滑座插块351可插入滑座插槽441内,从而使凸接滑座35与凹接滑座44相互插接,凸接滑座35的侧壁插接有螺纹插件36,螺纹插件36为螺栓,凹接滑座44的侧壁设置有螺纹接件45,凹接滑座44的侧壁开设有可供螺纹插件36穿过的通孔,螺纹接件45为螺母,螺纹接件45与凹接滑座44的侧壁转动连接,螺纹插件36的规格与螺纹接件45的规格相适配。

完成凸接套3与凹接套4的连接后,可滑动凸接滑座35与凹接滑座44,使凸接滑座35与凹接滑座44通过滑座插块351与滑座插槽441相互插接,然后令螺纹插件36穿过凹接滑座44,使螺纹插件36与螺纹接件45螺纹连接,从而令凸接滑座35与凹接滑座44相互固定,从而令凸接套3与凹接套4不易出现相互脱离的情况,提高连接的紧密性。

凸接板34的侧壁开设有凸接插槽341,凸接插槽341呈直槽状设置,凸接滑座35可插入凸接插槽341内,凸接插槽341的槽壁开设有凸接滑槽342,凸接滑槽342位于凸接板34背离线芯1的一侧,凸接滑槽342呈弧形槽状设置,凸接滑座35与凸接插槽341滑移连接,凹接板43的侧壁开设有凹接插槽431,凹接插槽431呈直槽状设置,凹接滑座44可插入凹接插槽431内,凹接插槽431的槽壁开设有凹接滑槽432,凹接滑槽432位于凸接板34背离线芯1的一侧,凹接滑槽432呈弧形槽状设置,凹接滑座44与凹接滑槽432滑移连接,凸接滑槽342的延伸方向与凹接滑槽432的延伸方向相同,凸接滑槽342沿逆时针方向延伸,凹接滑槽432沿逆时针方向延伸。

完成凸接套3与凹接套4的连接后,可将凸接滑座35插入凸接插槽341内,然后使凸接滑座35通过凸接插槽341滑入到凸接滑座35内,将凹接滑座44插入凹接插槽431内,然后使凹接滑座44通过凹接插槽431滑入到凹接滑座44内,然后可滑移凸接滑座35与凹接滑座44,令凸接滑座35与凹接滑座44相互连接,凸接滑座35与凹接滑座44连接完成后,由于凸接滑槽342的延伸方向与凹接滑槽432的延伸方向相同,因此凸接套3与凹接套4连接后,凸接滑槽342的延伸方向与凹接滑槽432的延伸方向相逆,凸接滑座35在连接后难以滑入凸接插槽341,凹接滑座44难以滑入凹接插槽431,从而使凸接滑座35与凹接滑座44难以脱出凸接板34与凹接板43,提高凸接套3与凹接套4的连接紧密性。

凸接滑座35的侧壁与凹接滑座44的侧壁均设置有弹性件51,弹性件51为弹簧,凸接滑座35插入凸接插槽341时或凹接滑座44插入凹接插槽431,弹性件51处于压缩状态,当凸接滑座35滑入到凸接滑座35或凹接滑座44滑入到凹接滑座44内时,弹性件51伸长,当凸接滑座35靠近凸接插槽341时或凹接滑座44靠近凹接插槽431时,弹性件51对凸接滑座35或凹接滑座44进行阻挡,使凸接滑座35难以进入凸接插槽341,使凹接滑座44难以进入凹接插槽431,从而使凸接滑座35与凹接滑座44难以脱出凸接板34与凹接板43,提高凸接套3与凹接套4的连接紧密性。

凸接套3的外侧壁与凹接套4的外侧壁均设置有绝缘板52,绝缘板52由聚醚醚酮制成。

绝缘板52可对工作人员提供防护,减少工作人员发生触电的情况,且绝缘板52具备耐正高温260°、机械性能优异、自润滑性好、耐化学品腐蚀、阻燃、耐剥离性、耐磨性、抗辐射等优点,可作为凸接套3与凹接套4的保护外壳,提高凸接套3与凹接套4的使用寿命。

参照图1与图2,线芯1的外周侧设置有第一束环61与第二束环62,第一束环61呈半圆环状设置,第二束环62呈半圆环状设置,第一束环61的侧壁固定有环插块612,第二束环62的侧壁开设有环插槽622,环插槽622呈燕尾槽状,环插块612的形状大小与环插槽622的形状大小相适配,第一束环61与第二束环62均位于线芯1与保护层21之间,环插块612插入环插槽622内,令第一束环61与第二束环62相插接,第一束环61与第二束环62形成圆环状,第一束环61的内壁设置有第一卡刺611,第二束环62的内壁设有第二卡刺621。

将线芯1相互缠绕时,可将线芯1放在第一束环61与第二束环62之间,令第一束环61与第二束环62相互插接,形成圆环,从而使第一束环61与第二束环62对线芯1形成合抱的状态,对线芯1形成约束,使线芯1不易向外张开,可减少保护层21与绝缘层22受到的挤压,从而维持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第一卡刺611呈弯折设置,第一卡刺611呈L型弯折,第二卡刺621呈弯折设置,第二卡刺621呈L型弯折,环插槽622的延伸方向与第二卡刺621的弯折方向相一致,第一卡刺611的弯折方向与第二卡刺621的弯折方向相反。

安装第一束环61与第二束环62时,线芯1位于第一束环61与第二束环62之间,令第一束环61沿环插槽622的延伸方向移动,令第二束环62沿环插槽622的延伸方向逆向移动,使环插块612沿环插槽622的延伸方向插入环插槽622内,从而使第一束环61与第二束环62相互插接,第一束环61与第二束环62完成插接后,由于第二卡刺621的弯折方向与环插槽622的延伸方向相一致,当第一束环61与第二束环62有向环插槽622的延伸方向移动的倾向时,第二卡刺621刺在线芯1上,使第二束环62卡在线芯1上,使第一束环61与第二束环62难以移动,当第一束环61与第二束环62有沿环插槽622的延伸方向反向移动的倾向时,第一卡刺611刺在线芯1上,使第一束环61卡在线芯1上,使第一束环61与第二束环62难以移动,从而令第一束环61与第二束环62固定在线芯1上,难以滑移,从而保证线芯1的稳定性,且第一卡刺611与第二卡刺621有助于线芯1保持缠绕的状态,减少线芯1出现松散的情况。

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一种节能导线的连接方法。

一种节能导线的连接方法,包括:

s1.将若干节能导线呈线状排列,将其中一根节能导线上装有凸接套3的一端与另一根节能导线上装有凹接套4的一端相靠近;

s2.切除节能导线端部的绝缘层22与保护层21,露出端部的线芯1;

s3.将线芯1的端部呈伞状叉开,将两根节能导线上叉开的线芯1端部交错对叉,使靠近凸接套3的线芯1的端部插入第二接孔42,使靠近凹接套4的线芯1的端部插入第一接孔321;

s4.令凸接套3与凹接套4相靠近,使插接凸环31插入凹接槽41内,转动凸接套3,使插接凸环31与凹接槽41螺纹连接,直至凸接套3与凹接套4与相互抵接;

s5.在凸接套3的侧壁与凹接套4的侧壁粘贴胶带,使胶带覆盖凸接套3与凹接套4之间的缝隙。

通过此连接方法将线芯1相互连接,只需将线芯1叉开并相互对叉,然后通过旋转令凸接套3与凹接套4螺纹连接,即可完成连接,不需工作人员过多接触线芯1,提高连接便捷度,转动过程中,线芯1可卡入第一接孔321或第二接孔42内,不需工作人员用手作过多调整,提高操作便捷度,完成连接后用胶带粘在凸接套3与凹接套4上,提高导线之间的密封性,减少出现漏电的情况。

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需要将节能导线相互连接时,节能导线相互靠近,露出线芯1,将线芯1叉开然后相互对叉,并令线芯1端部插入第二接孔42或第一接孔321,然后令插接凸环31插入凹接槽41,转动插接凸环31,令凸接套3与凹接套4螺纹连接,使凸接套3与凹接套4相互抵接,从而完成节能导线的连接,凸接套3在转动的过程中逐渐靠近凹接套4,可令未插入第一接孔321或第二接孔42的线芯1卡入第一接孔321或第二接孔42内,不需手动调节线芯1,提高节能导线的连接便捷度。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本实施例仅是对本申请作出的解释,并非依次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分类

06120115686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