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体式转子假轴
文献发布时间:2023-11-17 06:30:03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一种转子假轴,特别是涉及应用于转子制造领域的一种分体式转子假轴。
背景技术
转子绕组的主要作用就是产生电动势和电流,并在旋转磁场的作用下产生电磁力矩使转子转动。转子的铸铝工艺是用铸铝方法铸造出槽内的导条和转子铁芯两端的端环、平衡柱和风扇叶片,使转子成为一个坚实的整体。现有市场上一般采用压力铸铝,现有的压力铸铝的铸铝机一般没有设置退假轴机构,铸铝机将电机转子铸铝完成后,电机转子上的假轴是通过人工通过敲压的方法将电机转子和假轴分离,这样分离的效率较低,费时费力,成本较高。
为解决上述的问题,中国发明专利CN111843405A公开说明书公开了《一种转子假轴的加工工艺》,通过将转子假轴加工成拼合的两部分,使转子假轴进退容易,无需工人反复敲击,具有制造成本低,工作效率高的优点。
但是在实际操作时,由于一般假轴和转子内径配合间隙在双边0.02-0.05mm之间,间隙很小,即使是两部分,其拼合稳定性较高,在退轴时,仍然存在难以分离的情况发生。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在转子制成完成后,假轴难以高效与转子分离。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分体式转子假轴,包括内芯轴、固定连接在内芯轴右端的外轴端以及多个分别位于内芯轴外的外轴瓣,多个外轴瓣呈环形阵列分布,相邻两个外轴瓣相互靠近的端部相互接触,且二者相互靠近的内边缘均进行切角处理,两个相互靠近的切角相互拼合形成外凸间隙,内芯轴外端固定连接有多个外凸条,多个外凸条分别与多个外凸间隙相互匹配,且外轴瓣、内芯轴和外轴端拼合成完整的柱面结构。
在上述分体式转子假轴中,通过将假轴设置成多部分,假轴与转子相互限位,在需要分离假轴时,将处于内侧的内芯轴取出,外部的多个外轴瓣直接崩解,相较于现有技术,有效降低假轴分离的难度,提高分离效率。
作为本申请的进一步改进,外轴瓣靠近外轴端的端面上开凿有两个插孔,外轴端与其相对的端面上开凿有多对插杆,且每对插杆分别与多个外凸条对应,插杆与插孔相互插接。
作为本申请的进一步改进,外凸条截面为三角形,且外凸间隙的径向高度不大于外轴瓣厚度的一半,外轴瓣内部开凿有两个弧形孔,多个外轴瓣上的相对的弧形孔之间穿设有束瓣弹绳。
作为本申请的再一种改进,外凸条截面为三角形,且外凸间隙的顶部与外轴瓣外边缘相互平齐。
作为本申请的更进一种改进,外凸条截面类似平行梯形,且外凸间隙的边缘与外轴瓣外边缘位于同一个圆上。
作为本申请的又一种改进,内芯轴中部进行切断处理,且内芯轴两端通过外凸条连接固定,外轴端以及靠近外轴端的内芯轴上均开凿有圆孔,圆孔内插设有助退轴,助退轴远离外轴端的端部固定连接有磁板,助退轴远离内芯轴的外端开固定连接有多组分别与多个外轴瓣对应的推瓣片。
作为本申请的又一种改进的补充,外轴瓣内壁开凿有两个相互对应的外推槽,推瓣片与外推槽相互对应,且外推槽截面为钝角三角形,且长斜边位于外轴瓣内壁上,两个外推槽最小的锐角均朝向外轴瓣中部。
作为本申请的又一种改进的补充,推瓣片包括外推板以及包裹在外推板朝向外轴瓣的端部的外包垫。
作为本申请的又一种改进的补充,外推板为硬质结构,外包垫为弹性材料,外推板与外包垫的连接处位于外推槽外,且外包垫端部嵌入至外推槽内。
综上,在上述分体式转子假轴中,通过将假轴设置成多部分,假轴与转子相互限位,在需要分离假轴时,将处于内侧的内芯轴取出,外部的多个外轴瓣直接崩解,相较于现有技术,有效降低假轴分离的难度,提高分离效率,另外,通过多部分分体式的设置,内部内芯轴整体缩径,并且不与转子直接接触,另外内芯轴与外部部分的接触面积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假轴与转子的接触面积得到缩小,使脱离时受到摩擦力得到大幅度减小,进而有效降低分离难度,提高分离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2为本申请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爆炸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完全拼合组装时的立体图;
图4为本申请第二种实施方式的部分爆炸立体图;
图5为本申请第一种和第二中实施方式中内芯轴的另外一种设置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第三种实施方式的爆炸图;
图7为本申请第三种实施方式的内芯轴的立体图;
图8为本申请三种实施方式的径向截面对比图;
图9为本申请第四种实施方式中内芯轴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第四种实施方式的内芯轴横向截面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第四种实施方式中外轴瓣部分的截面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第四种实施方式的推瓣片的立体图。
图中标号说明:
11外轴瓣、12内芯轴、13外轴端、2外凸条、21外凸间隙、31插杆、32插孔、41助退轴、42推瓣片、43磁板、421外推板、422外包垫、5外推槽、6束瓣弹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四种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
第一种实施方式:
图1-2示出一种分体式转子假轴,包括内芯轴12、固定连接在内芯轴12右端的外轴端13以及多个分别位于内芯轴12外的外轴瓣11,多个外轴瓣11呈环形阵列分布,相邻两个外轴瓣11相互靠近的端部相互接触,且二者相互靠近的内边缘均进行切角处理,两个相互靠近的切角相互拼合形成外凸间隙21,内芯轴12外端固定连接有多个外凸条2,多个外凸条2分别与多个外凸间隙21相互匹配,如图3,且外轴瓣11、内芯轴12和外轴端13拼合成完整的柱面结构,多部分的分体组装的形式,相较于现有技术的整体式假轴,在退轴时,先取出内芯轴12,而后多个外轴瓣11失去支撑,与转子之间接触力较小,并且处于中心分体的状态,更易与转子分离。
外轴瓣11靠近外轴端13的端面上开凿有两个插孔32,外轴端13与其相对的端面上开凿有多对插杆31,且每对插杆31分别与多个外凸条2对应,插杆31与插孔32相互插接,通过插接使外轴瓣11与外轴端13的连接更稳定,使本假轴即使是分体状态,稳定性也相对较高。
外凸条2截面为三角形,且外凸间隙21的径向高度不大于外轴瓣11厚度的一半,外轴瓣11内部开凿有两个弧形孔,多个外轴瓣11上的相对的弧形孔之间穿设有束瓣弹绳6,通过束瓣弹绳6可将多个外轴瓣11连成一体,使在脱离时,多个外轴瓣11可同步脱离,同时不易过度分散,便于再次制造转子时假轴的组装,提高组装效率,其中弧形孔的口部位于相邻两个外轴瓣11相互接触的端面上。
在上述分体式转子假轴中,通过将假轴设置成多部分,假轴与转子相互限位,在需要分离假轴时,将处于内侧的内芯轴12取出,外部的多个外轴瓣11直接崩解,相较于现有技术,有效降低假轴分离的难度,提高分离效率。
第二种实施方式:
图4示出,外凸条2截面为三角形,且外凸间隙21的顶部与外轴瓣11外边缘相互平齐,在本实施方式中,相邻两个外轴瓣11仅边缘线性接触,接触面积更小,当内芯轴12向外取出后,线性接触不足以使外轴瓣11相互支撑,多个外轴瓣11同样会崩塌,便于假轴与转子的脱离。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如图5,前两种实施方式中,外凸条2还可设置成两段的形式,且两段分别位于内芯轴12的左右两端上,这种设置,使内芯轴12和外凸条2整体与外轴瓣11的接触面积更小,使在分离假轴时,内芯轴12与外轴瓣11更易分离,使假轴整体从转子上的分离更方便,此部分内容在具体实施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需要选择性设置。
第三种实施方式:
图6-7示出,外凸条2截面类似平行梯形,且外凸间隙21的边缘与外轴瓣11外边缘位于同一个圆上,在此实施例中,相邻两个外轴瓣11完全不接触,当内芯轴12被取出后,多个外轴瓣11直接崩塌,相较于现有技术,大幅度降低假轴与转子的分离难度,提高分离效率。
如图8,图示为前三种实施方式中,各个外凸间隙21的不同设置的对比。
第四种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在前三种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新增以下内容,其余部分与
图9-10示出,内芯轴12中部进行切断处理,且内芯轴12两端通过外凸条2连接固定,使外轴瓣11与内芯轴12之间的接触面积大幅度缩小,进而使向外分离内芯轴12时,摩擦力更小更方便,外轴端13以及靠近外轴端13的内芯轴12上均开凿有圆孔,圆孔内插设有助退轴41,助退轴41远离外轴端13的端部固定连接有磁板43,磁板43可与内芯轴12相互吸附,其中内芯轴12为铁磁材料制成,助退轴41远离内芯轴12的外端开固定连接有多组分别与多个外轴瓣11对应的推瓣片42,在需要分离时,可在外用铁磁性材料在内芯轴12端部排斥磁板43,使磁板43与内芯轴12端部分离,向外继续拉扯助退轴41,可将内芯轴12和外轴端13整体取出,进一步降低与转子分离的难度,提高分离效率。另外,外用铁磁性材料对磁板43的排斥力大于,磁板43与内芯轴12的吸附力。
如图11,外轴瓣11内壁开凿有两个相互对应的外推槽5,推瓣片42与外推槽5相互对应,且外推槽5截面为钝角三角形,且长斜边位于外轴瓣11内壁上,两个外推槽5最小的锐角均朝向外轴瓣11中部,在向外拉动助退轴41时,推瓣片42沿着第一个外推槽5移动时,会对外轴瓣11产生向外的挤压,且挤压力逐渐增大,而进入到第二个外推槽5处时,对外轴瓣11的挤压力会逐渐减小,当达到顶角处时,挤压力消失,此时可直接将内芯轴12取出,从而使外轴瓣11和内芯轴12之间微微松动,进而使向外取出内芯轴12和外轴端13更方便。
如图12,推瓣片42包括外推板421以及包裹在外推板421朝向外轴瓣11的端部的外包垫422,外推板421为硬质结构,外包垫422为弹性材料,外推板421与外包垫422的连接处位于外推槽5外,且外包垫422端部嵌入至外推槽5内,既能有效保证推瓣片42对外轴瓣11产生向外的挤压力,同时使外轴瓣11不易影响助退轴41整体的移动。
综上,在上述分体式转子假轴中,通过将假轴设置成多部分,假轴与转子相互限位,在需要分离假轴时,将处于内侧的内芯轴12取出,外部的多个外轴瓣11直接崩解,相较于现有技术,有效降低假轴分离的难度,提高分离效率,另外,通过多部分分体式的设置,内部内芯轴12整体缩径,并且不与转子直接接触,另外内芯轴12与外部部分的接触面积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假轴与转子的接触面积得到缩小,使脱离时受到摩擦力得到大幅度减小,进而有效降低分离难度,提高分离效率。
结合当前实际需求,本申请采用的上述实施方式,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在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不脱离本申请构思作出的各种变化,仍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