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特别适用于压接细电磁线的压线槽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7:11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电机的压线槽。
背景技术
在微型电机的制造过程中,常常需要对多根电磁线进行电连接。所谓电磁线,是用以制造电工产品中的线圈或绕组的绝缘电线。按照电磁线的基本组成,分为导电线心和电绝缘层,其中电绝缘层在外围包裹导电线心,起到电隔离的作用。对于多根电磁线的电连接,工业加工领域也通过使用导电端子对多根电磁线进行压接来实现,其特点是无需焊接,无污染。
在使用导电端子对多根电磁线进行电连接时,需要用到端子骨架。端子骨架包括压线槽和导电端子型腔。通常,将线圈的引线端(即多根电磁线)压入端子骨架的压线槽内,随后,将导电端子压入并且放置于端子骨架的导电端子型腔内,以刺破压线槽内的多根电磁线,并且实现多根电磁线的电连接。将多根导线依次堆叠在压线槽内,有利于导电端子顺利地刺破多根导线,从而有助于实现多根导线的电互连。
然而,对于压线槽而言,如何将线径较小的导线依次地堆叠在压线槽内仍是一个难题。在端子骨架现有产品的应用中,至少需要在压线槽内压入2根导线。图1和图2示出了向已知示例的一种压线槽内压入电磁线的立体图和主视图。如图1所示,压线槽10包括本体101,本体101包括沿纵轴方向贯穿本体101的凹槽部102。凹槽部102由左侧壁103、右侧壁104、和底壁形成,其中左侧壁103和右侧壁104形成夹持部,当多根电磁线20被放置入凹槽部102时,使得多根电磁线20能够依序堆叠,并且夹持部能够夹持住多根电磁线20。以线径为0.16mm的细漆包线为例,其外径为0.19mm。根据线槽宽度设计指南,线槽宽度需要比漆包线外径小0.05~0.10mm。所以如果使用常规的线槽设计方法,该夹持部宽度最宽为0.14mm,这对于制作压线槽的模具精度和加工要求非常高,较难实现。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和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特别适用于压接细电磁线的压线槽。在现有的模具加工精度的条件下,采用该结构的压线槽,可实现线径至少为0.02毫米的两根以及更多根电磁线的依次堆叠。
基于此,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压线槽,包括:本体,其包括沿纵轴方向贯穿该本体的第一凹槽部,所述第一凹槽部包括沿所述纵轴方向排列的第一子部和第二子部,所述第一子部由第一左侧壁、第一右侧壁和第一底壁形成,所述第二子部由第二左侧壁、第二右侧壁和第二底壁形成,其中,所述第一子部的第一右侧壁与所述第二子部的第二左侧壁形成夹持部,所述夹持部被配置为当多根电磁线被放置入所述第一凹槽部内时能够夹持住所述多根电磁线。
通过使用该实施方式的压线槽,可以将多根电磁线(特别是细电磁线)堆叠在凹槽部内。当导电端子插入并放置于导电端子型腔内时,可以有效地刺破多根电磁线,实现电磁线之间的电互联。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右侧壁和所述第二左侧壁之间沿横轴方向的距离被设置为当其越接近所述第一底壁时越窄。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右侧壁和所述第二左侧壁被设置为分别沿不同的方向延伸并且在接近所述第一底壁处发生交错,以使得所述第一右侧壁和所述第二左侧壁之间沿横轴方向的距离越接近所述第一底壁处越窄。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夹持部被配置为按照所述多根电磁线放置的顺序,依序夹持住所述多根电磁线。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凹槽部还包括第三子部,所述第三子部与所述第一子部沿所述纵轴方向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二子部两侧,所述第三子部由第三左侧壁、第三右侧壁和第三底壁形成,所述第三右侧壁和所述第二左侧壁之间沿所述横轴方向的距离与所述第一右侧壁和所述第二左侧壁之间沿所述横轴方向的距离相等。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二凹槽部,所述第二凹槽部和所述第一凹槽部沿所述横轴方向依次排列,并且被配置为接收另外多根电磁线。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凹槽部与所述第一凹槽部的结构相同。
在一个实施例中,其中,还包括:绕线柱,其设置在所述本体上,并且被配置为将所述多根电磁线缠绕在其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其中,所述第一凹槽部包括定位部,其被配置为当导电端子被插入导电端子型腔内以刺破所述多根电磁线时,将所述导电端子定位在所述导电端子型腔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其中,所述本体由热塑性或热固性材料制成。
附图说明
图1是向已知示例的一种压线槽内压入电磁线的立体图。
图2是向已知示例的一种压线槽内压入电磁线的主视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压线槽的立体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压线槽的主视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压线槽沿图3的AA方向剖切后本体的立体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压线槽沿图3的AA方向剖切后本体的主视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压线槽的剖面图和局部放大图,该压线槽的内部压入多根电磁线。
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压线槽的立体图,该压线槽的内部压入多根电磁线,并且电磁线被缠绕在该压线槽的绕线柱上。
图9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压线槽的主视图,该压线槽的内部压入多根电磁线,并且电磁线被缠绕在该压线槽的绕线柱上。
图10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压线槽的剖面立体图,其内部设置有定位部。
图11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压线槽的立体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压线槽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讨论实施例的实施和使用。然而,应当理解,所讨论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示范性地说明实施和使用本发明的特定方式,而非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在描述各个部件时所采用的例如横轴、纵轴、左侧、右侧的表述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当各个部件如图中所示布置时,这些表述是恰当的,但图中各个部件的位置改变时,这些表述也相应改变。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压线槽的立体示意图。参照图3、图4、图5和图6,该压线槽30包括本体301。本体301可以使用热塑性材料或热固性材料,例如树脂材料。本体301包括沿纵轴方向贯穿该本体301的第一凹槽部302。第一凹槽部302包括沿纵轴方向排列的第一子部303、第二子部304、和第三子部305,其中,第一子部303由第一左侧壁306、第一右侧壁307和第一底壁308形成,第二子部304由第二左侧壁309、第二右侧壁310和第二底壁311形成,第三子部305由第三左侧壁、第三右侧壁312和第三底壁形成。第三子部305与第一子部303沿纵轴方向对称设置在第二子部304的两侧,第三右侧壁312和第二左侧壁309之间沿横轴方向的距离与第一右侧壁307和第二左侧壁309之间沿横轴方向的距离相等。第一右侧壁307、第三右侧壁312与第二左侧壁309共同形成夹持部,该夹持部被配置为当多根电磁线40被放置入第一凹槽部302内时能够夹持住多根电磁线40。其中,第一右侧壁307(或者第三右侧壁312)和第二左侧壁309之间沿横轴方向的距离被设置为当其越接近所述第一底壁308时越窄。具体地,第一右侧壁307为竖直的侧壁,第二左侧壁309为倾斜的侧壁。第一右侧壁307和第二左侧壁309被设置为分别沿不同的方向延伸并且在接近第一底壁308处发生交错,以使得第一右侧壁307和第二左侧壁309之间沿横轴方向的距离越接近第一底壁308处越窄。由第三右侧壁312和第二左侧壁309共同形成的夹持部也是如此。随着第一右侧壁307的延伸方向与第二左侧壁309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不同,可形成不同的夹持部。在本示例中,夹持部被配置为按照多根电磁线放置的顺序,依序夹持住多根电磁线,如图7所示。结合目前压线槽的模具加工精度,通过使用这种结构的压线槽30,可实现线径至少为0.02毫米的两根以及更多根电磁线的依次堆叠。
参照图3、图4、图5和图6,压线槽30还包括第二凹槽部313,第二凹槽部313与第一凹槽部302沿横轴方向依次排列,并且被配置为接收另外多根电磁线。在本示例中,第二凹槽部313与第一凹槽部302的结构相同。如图7所示,可以将多组电磁线分别地压入该压线槽的多个凹槽部内。参照图3、图4、图8和图9,在每个凹槽部的附近,本体301上还分别地设置有多个绕线柱314。如图8和图9所示,通过将从线圈引出的多根电磁线40压入其中一个凹槽部内,并且将多根电磁线40的引线端缠绕在该凹槽部附近的绕线柱314上,可以大大增强电磁线40的刚度,防止电磁线40在凹槽部内弯折、变形,从而确保多根电磁线40在凹槽部内的依次堆叠。特别地,对于线径小于0.32mm的电磁线40,设置并使用绕线柱314能够更好地实现多根电磁线40的依次堆叠。
如前文所介绍,在使用端子骨架时,先将多根电磁线压入在压线槽内,再将导电端子插入并放置于导电端子型腔内,以刺破多根电磁线,并且实现多根电磁线的电连接。第一凹槽部302可以包括定位部,其被配置为当导电端子被插入导电端子型腔内以刺破多根电磁线时,将导电端子定位在该导电端子型腔内。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左侧壁306与第二左侧壁309沿横轴方向有一定距离,第二左侧壁309与第三左侧壁沿横轴方向有一定距离。如图10所示,可以在第一左侧壁306和第二左侧壁309、第二左侧壁309和第三左侧壁之间设置定位部315。同样的,第一右侧壁307与第二右侧壁310沿横轴方向有一定距离,第二右侧壁310与第三右侧壁312沿横轴方向有一定距离。因此可以在第一右侧壁307和第二右侧壁310、第二右侧壁310和第三右侧壁312之间设置定位部315(图中未示出)。在本示例中,导电端子插入到压线槽30的第二子部304(在这种情况下压线槽30与导电端子型腔重合或部分重合)内,导电端子的定位配合部可以卡在定位部315处,方便导电端子固定在导电端子型腔内部。
需要解释的是,第三右侧壁312和第二左侧壁309之间沿横轴方向的距离与第一右侧壁307和第二左侧壁309之间沿横轴方向的距离相等。因此,第一右侧壁307、第三右侧壁312与第二左侧壁309共同形成的夹持部,其对多根电磁线40的夹持效果以及多根电磁线40在该夹持部内的堆叠情况与由第一右侧壁307与第二左侧壁309形成的夹持部完全相同。因此第三子部305的设置与否不影响多根电磁线40在压线槽30内的堆叠情况。应该理解的是,在一个例子中,当压线槽30的本体301不包括第三子部305时,以上所述的其他部件的结构和作用不变。
本实施例所述的压线槽在制造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加工出与压线槽结构互补的pin针模具,随后使用该pin针模具注塑成型,得到所期望的压线槽。为了防止第一子部所对应的pin针因过细而断裂,还可以适当放大第一子部细槽的加工尺寸。
图11和图12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压线槽的立体图和主视图。在该实施例中,压线槽50包括本体501,其包括沿纵轴方向贯穿本体501的第一凹槽部502,第一凹槽部502包括沿纵轴方向排列的第一子部503、第二子部504和第三子部505,第一子部503由第一左侧壁506、第一右侧壁507、和第一底壁508形成,第二子部504由第二左侧壁509、第二右侧壁、和第二底壁形成。其中,第一子部503的第一右侧壁507与第二子部504的第二左侧壁509形成夹持部,该夹持部被配置为当多根电磁线被放置入第一凹槽部502内时能够夹持住多根电磁线。其中,第一右侧壁507和第二左侧壁509之间沿横轴方向的距离被设置为当其越接近第一底壁508时越窄。具体地,第一右侧壁507为竖直的侧壁,第二左侧壁509为倾斜的侧壁。第一右侧壁507和第二左侧壁509被设置为分别沿不同的方向延伸并且在接近第一底壁508处发生交错,以使得第一右侧壁507和第二左侧壁509之间沿横轴方向的距离越接近第一底壁508处越窄。随着第一右侧壁507的延伸方向与第二左侧壁509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不同,可形成不同的夹持部。在本示例中,夹持部被配置为按照多根电磁线放置的顺序,依序夹持住多根电磁线。第三子部505与第一子部503沿所述纵轴方向对称设置在第二子部504两侧,第三子部由第三左侧壁、第三右侧壁和第三底壁形成,第三右侧壁和第二左侧壁509之间沿所述横轴方向的距离与第一右侧壁507和第二左侧壁509之间沿所述横轴方向的距离相等。
该实施例与前一实施例不同的是,第一左侧壁更靠左,这使得由第一左侧壁、第一右侧壁、第一底壁组成的第一子部的细槽的槽宽变大,从而使得第一子部更加易于加工。由于电磁线的夹持部是由第一右侧壁和第二左侧壁形成,而第一右侧壁和第二左侧壁与前一实施例一致,因此夹持部对多根电磁线的夹持效果与前一实施例相同。此外,在该实施例中,第三子部的情况与第一子部相同。由上所述,更加证明了本发明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在保证电磁线的夹持效果的前提下,降低对加工精度的要求。
本文虽然参照特定的示例来描述了本发明,这些特定的示例仅仅旨在是示例性的,而不是对本发明进行限制,但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保护范围的基础上,可以对所公开的实施例进行改变、增加或者删除。
- 一种面板压接方法及压接装置
- 一种适用于沉井施工方法的管片提压装置及其提压方法
- 一种压接型IGBT阀的同管径均压结构
- 一种适用于多芯细导线的自动去皮穿入压接装置
- 一种适用于多芯细导线的自动去皮穿入压接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