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封装膜、电极引线部件及电池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8:25:54


封装膜、电极引线部件及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封装膜、电极引线部件及电池。

本申请主张基于2020年5月25日在日本申请的日本特愿2020-90651号的优先权,并将其内容援引于此。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作为用于储存电能的蓄电池,锂离子电池等二次电池、电容器等受到关注。蓄电池例如具备电池主体、收纳电池主体的收纳容器、以及连接于电池主体的电极引线。收纳容器使用防水性、遮光性优异的电池外包装用层叠体来制作。电池外包装用层叠体例如是将由聚酰胺等构成的基材层和铝箔层叠而成的层叠体。电极引线以包含一端的部分被从收纳容器引出到外部的状态被封装于收纳容器。

在蓄电池中,如果水进入收纳容器,则水有可能与电解液中的成分反应而生成氟化氢。有时氟化氢使电极引线劣化并影响电池寿命。因此,提出了将封装用的膜(树脂膜)介于收纳容器与电极引线之间的方案(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封装用的膜将电极引线与收纳容器粘接,抑制在收纳容器与电极引线之间产生间隙。由此,水难以从外部通过所述间隙浸入收纳容器内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73200号公报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封装用的膜(以下称为封装膜)优选针对电极引线和收纳容器的粘接强度高。另外,因为封装膜有可能与收纳容器内的电解液接触,所以谋求针对电解液的耐性。也就是说,对封装膜谋求以下三个特性。

(i)针对电极引线(第一基体)的粘接强度。

(ii)针对收纳容器(第二基体)的粘接强度。

(iii)针对电解液的耐性。

然而,三个特性(i)~(iii)为权衡关系,提高特性(i)~(iii)中任一个均不容易。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针对第一基体和第二基体的粘接强度高且具备针对电解液的耐性的封装膜、电极引线部件及电池。

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一个方式包括以下方式。

[1]一种封装膜,是将金属制的第一基体与第二基体之间封装的封装膜,所述封装膜具备:第一粘接层,其主要包含酸改性聚烯烃并粘接于所述第一基体;第二粘接层,其主要包含聚烯烃并粘接于所述第二基体;以及基材层,其设置于所述第一粘接层与所述第二粘接层之间,将所述封装膜的整体厚度设为100,则所述第一粘接层的厚度为25以上且70以下,将所述封装膜的整体厚度设为100,则所述基材层的厚度为25以上且70以下,将所述封装膜的整体厚度设为100,则所述第二粘接层的厚度为5以上且50以下。

[2]根据[1]所述的封装膜,构成所述基材层的树脂的熔点高于构成所述第一粘接层或第二粘接层的树脂的熔点。

[3]根据[1]或[2]所述的封装膜,构成所述第二粘接层的所述聚烯烃为酸改性聚烯烃。

[4]根据[1]~[3]中任一项所述的封装膜,构成所述基材层的树脂的熔点为150℃以上且170℃以下,构成所述第二粘接层的树脂的熔点为110℃以上且150℃以下。

[5]根据[1]~[4]中任一项所述的封装膜,构成所述第一粘接层的树脂的熔点为110℃以上且150℃以下。

[6]一种电极引线部件,具备[1]~[5]中任一项所述的封装膜和作为沿一个方向延伸的电极引线的所述第一基体。

[7]一种电池,具备[6]所述的电极引线部件;电池主体,其与所述电极引线连接;以及所述第二基体,其是收纳所述电池主体的收纳容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能够提供针对第一基体和第二基体的粘接强度高且具备针对电解液的耐性的封装膜、电极引线部件及电池。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封装膜的简略截面图。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电极引线部件的简略立体图。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电池的简略立体图。

图4是图3的线段I-I处的向视截面图。

符号说明

1…封装膜、2…第一粘接层、3…第二粘接层、4…基材层、10…电极引线部件、11…电极引线(第一基体)、20…收纳容器(第二基体)、30…锂离子电池(电池主体)、100…电池。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4,对实施方式的封装膜、电极引线部件及电池进行说明。应予说明,在附图中,构成要素的尺寸、比率等有时与实际不同。

<封装膜>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封装膜1的简略截面图。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电极引线部件10的简略立体图。

如图2所示,电极引线部件10具备电极引线11和封装膜1。电极引线11为“第一基体”的一例。

如图1所示,封装膜1具备第一粘接层2、第二粘接层3、基材层4。

[第一粘接层]

第一粘接层2是通过加热或加压而与电极引线11(参照图2)熔接(粘接)的层。第一粘接层2的表面为封装膜1的一个表面1a。第一粘接层2由树脂构成。

第一粘接层2主要包含酸改性聚烯烃。第一粘接层2“主要包含酸改性聚烯烃”是指,在构成第一粘接层2的树脂中,酸改性聚烯烃的含有率最高。第一粘接层2优选相对于第一粘接层2的总量包含50质量%以上的酸改性聚烯烃(优选包含超过50质量%的酸改性聚烯烃)。第一粘接层2优选相对于第一粘接层2的总量包含80质量%以上的酸改性聚烯烃。

第一粘接层2可以相对于第一粘接层2的总量包含100质量%的酸改性聚烯烃。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粘接层2“主要包含酸改性聚烯烃”是指,第一粘接层2相对于第一粘接层2的总量包含80质量%以上且100质量%以下的酸改性聚烯烃的方式。

作为构成第一粘接层2的聚烯烃,可列举聚丙烯、聚乙烯、聚-1-丁烯、聚异丁烯等。其中,聚丙烯因柔软性优异而优选。以下,有时将聚丙烯简称为“PP”。

聚烯烃也可以是丙烯与乙烯的共聚物(丙烯-乙烯共聚物)。其中,优选丙烯与乙烯的无规共聚物。聚烯烃可以为丙烯与烯烃系单体的共聚物。作为烯烃系单体,可列举1-丁烯、异丁烯、1-己烯等。

酸改性聚烯烃是用不饱和羧酸或其衍生物改性而得的聚烯烃系树脂,是在聚烯烃系树脂中具有羧基和/或羧酸酐基等酸官能团的树脂。酸改性聚烯烃通过利用不饱和羧酸或其衍生物的聚烯烃系树脂的改性、含酸官能团单体与烯烃类共聚等而得。通过使用酸改性聚烯烃,能够提高第一粘接层2针对电极引线11(参照图2)的粘接性。

作为酸改性聚烯烃,从耐热性优异的方面出发,优选酸改性聚丙烯(酸改性PP)。酸改性PP例如是使聚丙烯或丙烯-乙烯共聚物与具有羧基的单体接枝共聚而得的聚合物。具有羧基的单体可列举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等不饱和羧酸、丙烯酸乙酯等不饱和羧酸酯、马来酸酐等酸酐等。

酸改性PP包含将聚丙烯的酸改性聚合物或丙烯-乙烯共聚物的酸改性聚合物所具有的羧酸基用金属氢氧化物、醇盐、低级脂肪酸盐等中和而得的离聚物。

酸改性PP的酸基优选马来酸酐基。也就是说,作为酸改性PP,优选马来酸酐改性PP。

构成第一粘接层2的树脂的熔点优选为110℃以上且150℃以下。

如果构成第一粘接层2的树脂的熔点为110℃以上,则热压接时第一粘接层2不易变得过薄,容易确保粘接强度。如果构成第一粘接层2的树脂的熔点为150℃以下,则在热压接时树脂容易流动,因此树脂充分地回绕电极引线11的周围,容易将电极引线11的整周封装。

在“构成第一粘接层2的树脂”为两种以上的树脂的聚合物合金的情况下,“构成第一粘接层2的树脂的熔点”是指构成第一粘接层2的聚合物合金的熔点。

在第一粘接层2中,作为聚烯烃以外的任意成分,可列举公知的稳定剂、抗静电剂、着色料等添加物。

将封装膜1的整体厚度设为100,则第一粘接层2的厚度为25以上且70以下。也就是说,第一粘接层2的厚度为封装膜1的整体厚度的25%以上且70%以下。将封装膜1的整体厚度设为100时的层的厚度的比率称为“厚度比率”。

如果第一粘接层2的厚度比率为25以上,则能够充分确保第一粘接层2与电极引线11之间的粘接强度。如果第一粘接层2的厚度比率为70以下,则能够对第二粘接层3和基材层4赋予充分的厚度。因此,能够不降低封装膜1的电解液耐性,并且提高第二粘接层3与收纳容器之间的粘接强度。应予说明,“电解液耐性”是指针对电解液的耐性。

[第二粘接层]

第二粘接层3例如是通过加热或加压而与收纳容器熔接(粘接)的层。在后面对收纳容器进行叙述。第二粘接层3的表面为封装膜1的另一个表面1b。第二粘接层3由树脂构成。

第二粘接层3主要包含聚烯烃。第二粘接层3“主要包含聚烯烃”是指,在构成第二粘接层3的树脂中,聚烯烃的含有率最高。第二粘接层3优选相对于第二粘接层3的总量包含50质量%以上的聚烯烃(优选包含大于50质量%的聚烯烃)。第二粘接层3优选相对于第二粘接层3的总量包含80质量%以上的聚烯烃。

第二粘接层3可以相对于第二粘接层3的总量包含100质量%的酸改性聚烯烃。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粘接层3“主要包含酸改性聚烯烃”是指,有第二粘接层3相对于第二粘接层3的总量包含80质量%以上且100质量%以下的酸改性聚烯烃的方式。

作为构成第二粘接层3的聚烯烃,可列举聚丙烯(PP)、聚乙烯、聚-1-丁烯、聚异丁烯等。其中,PP因柔软性优异而优选。

聚烯烃也可以是丙烯与乙烯的共聚物(丙烯-乙烯共聚物)。其中,优选丙烯与乙烯的无规共聚物。聚烯烃可以为丙烯与烯烃系单体的共聚物(例如无规共聚物)。作为烯烃系单体,可列举1-丁烯、异丁烯、1-己烯等。

构成第二粘接层3的聚烯烃可以为酸改性聚烯烃。作为酸改性聚烯烃,从耐热性优异的方面出发,优选酸改性PP。作为酸改性PP,优选使用作为上述第一粘接层2的材料而示例的酸改性PP。作为酸改性PP,从柔软性优异的方面出发,优选对丙烯与乙烯的无规共聚物进行酸改性而得的聚合物。通过使用酸改性聚烯烃,能够提高第二粘接层3针对收纳容器的粘接性。

第二粘接层3也可以含有酸改性PP和酸改性聚乙烯这两者。在第二粘接层3包含酸改性PP和酸改性聚乙烯这两者的情况下,能够降低第二粘接层3的熔点,降低将第二粘接层3熔接时的加热温度,因此能够抑制第一粘接层2的劣化。

构成第二粘接层3的树脂的熔点优选为110℃以上150℃以下。

如果构成第二粘接层3的树脂的熔点为110℃以上,则热压接时第二粘接层3不易变得过薄,容易确保粘接强度。如果构成第二粘接层3的树脂的熔点为150℃以下,则在热压接时树脂容易流动,因此容易将收纳容器与电极引线11之间封装。

在“构成第二粘接层3的树脂”为两种以上的树脂的聚合物合金的情况下,“构成第二粘接层3的树脂的熔点”是指构成第二粘接层3的聚合物合金的熔点。

在第二粘接层3中,作为酸改性聚烯烃以外的任意成分,可列举公知的稳定剂、抗静电剂、着色料等添加物。

将封装膜1的整体厚度设为100,则第二粘接层3的厚度(厚度比率)为5以上且50以下。也就是说,第二粘接层3的厚度为封装膜1的整体厚度的5%以上且50%以下。

如果第二粘接层3的厚度比率为5以上,则能够充分确保第二粘接层3与收纳容器之间的粘接强度。如果第二粘接层3的厚度比率为50以下,则能够对第一粘接层2和基材层4赋予足够的厚度。因此,不会降低封装膜1的电解液耐性,并且能够提高第一粘接层2与电极引线11之间的粘接强度。

[基材层]

基材层4以介于第一粘接层2与第二粘接层3之间的方式设置。基材层4由树脂构成。

基材层4例如主要包含聚烯烃。基材层4“主要包含聚烯烃”是指在构成基材层4的树脂中,聚烯烃的含有率最高。基材层4优选相对于基材层4的总量包含50质量%以上的聚烯烃(优选相对于基材层4的总量包含超过50质量%的聚烯烃)。基材层4优选相对于基材层4的总量包含80质量%以上的聚烯烃。

基材层4也可以相对于基材层4的总量包含100质量%的酸改性聚烯烃。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基材层4“主要包含酸改性聚烯烃”是指基材层4相对于基材层4的总量包含80质量%以上且100质量%以下的酸改性聚烯烃的方式。

作为构成基材层4的聚烯烃,可列举聚丙烯(PP)、聚乙烯、聚-1-丁烯、聚异丁烯等。其中,PP因柔软性优异而优选。

构成基材层4的聚烯烃可以是一种烯烃的均聚物,也可以是两种以上烯烃的共聚物。作为均聚物,可列举仅为丙烯的均聚物(均聚PP)。作为共聚物,可列举丙烯与烯烃系单体(乙烯、1-丁烯、异丁烯、1-己烯等)的共聚物,例如丙烯-乙烯共聚物。

作为构成基材层4的聚烯烃,优选ICP(Impact Copolymer,抗冲共聚物)。ICP具有包含第1相和第2相的相分离结构,例如海岛结构。海岛结构是在相当于“海”的第1相中分散有相当于“岛”的多个第2相的结构。

第1相例如由丙烯、乙烯等烯烃系单体的均聚物(homopolymer)构成。第2相由与构成第1相的均聚物不同的聚合物构成。例如,第2相包含丙烯、乙烯等烯烃系单体的聚合物,例如乙烯丙烯橡胶(EPR)。第2相例如由主相和覆盖主相的表面的表层构成。主相例如由聚乙烯构成。表层例如由EPR构成。

将构成第1相的均聚物为均聚PP的ICP称为聚丙烯ICP或聚丙烯分散体。构成第一相的均聚物为均聚PP的ICP是所谓的嵌段PP。ICP也称为多相共聚物(heterophasiccopolymer)或嵌段共聚物。

应予说明,基材层的构成材料没有特别限定,也可以使用除聚烯烃以外的树脂(例如聚三氟氯乙烯等氟树脂)。

将封装膜1的整体厚度设为100,则基材层4的厚度(厚度比率)为25以上且70以下。也就是说,基材层4的厚度为封装膜1的整体厚度的25以上且70以下。

如果基材层4的厚度比率为25以上,则能够充分确保封装膜1的电解液耐性。另外,如果基材层4的厚度比率为25以上,则树脂不会过度流动,容易呈现出压接时所需的流动性。

如果基材层4的厚度比率为70以下,则能够对第一粘接层2和第二粘接层3赋予足够的厚度。因此,第一粘接层2与电极引线11的粘接强度、以及第二粘接层3与收纳容器之间的粘接强度均能够提高。另外,如果基材层4的厚度比率为70以下,则树脂的流动性不会降低,能够将热压接时的树脂的流动性抑制在适度的范围。

构成基材层4的树脂的熔点优选为150℃以上且170℃以下。

如果构成基材层4的树脂的熔点为150℃以上,则容易确保封装膜1的电解液耐性。另外,能够对封装膜1赋予耐热性。

如果构成基材层4的树脂的熔点为170℃以下,则能够对封装膜1赋予柔软性。因此,不易在电极引线11及收纳容器与封装膜1之间产生间隙。

构成基材层4的树脂的熔点M4高于构成第一粘接层2的树脂的熔点M2或构成第二粘接层3的树脂的熔点M3。也就是说,熔点M4高于熔点M2或熔点M3。熔点M4优选比熔点M2和熔点M3都高。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熔点M4优选比熔点M2和熔点M3中的至少一者高。

如果熔点M4高于熔点M2,则不会降低第一粘接层2与电极引线11之间的粘接强度,容易确保封装膜1的电解液耐性。如果熔点M4高于熔点M3,则不会使第二粘接层3与收纳容器之间的粘接强度降低,容易确保封装膜1的电解液耐性。

如果熔点M4高于熔点M2或熔点M3中的任一者或两者,则还具有容易对封装膜1赋予耐热性的优点。

<电极引线部件>

如图2所示,电极引线部件10具有电极引线11和一对封装膜1。

一对封装膜1使第一粘接层2对置地配置。一对封装膜1夹持电极引线11。一对封装膜1与相当于电极引线11的一个面和另一个面的区域分别接触。因此,一对封装膜1作为整体与电极引线11的整周接触。

电极引线11具有引线主体111和表面处理层112。电极引线11在一个方向上直线地延伸。电极引线11为金属制。

电极引线11具有导电性。电极引线11与锂离子电池30(参照图3)电连接。电极引线11使锂离子电池30和外部设备通电。

作为引线主体111的材料,例如能够使用铝、铜、镍、铁、金、铂、各种合金等公知的金属。其中,从导电性优异、利于节省成本方面出发,优选铝或铜。

可以在引线主体111表面上镀镍。引线主体111的镀镍可以使用以硫酸镍、氯化镍、硼酸等为主要成分的瓦特浴(watts bath)通过电镀来形成。引线主体111的镀镍优选使用以氨基磺酸镍和硼酸作为主要成分的氨基磺酸镍镀浴来进行。通过该方法形成的镀覆膜的柔软性优异,因此镀覆膜不易破裂。

引线主体111优选为铝板或镀镍铜板。

表面处理层112形成于引线主体111的表面。表面处理层112具有耐腐蚀性。“耐腐蚀性”是指不易受到由电池内部的电解液引起的腐蚀的性质。作为表面处理层112,例如可列举以磷酸盐、铬酸盐、氟化物或三嗪硫醇化合物等作为形成材料的耐酸性覆膜。耐酸性覆膜能够通过对引线主体111实施化学转化处理而形成。

在图2中,表面处理层112形成于引线主体111的表面的一部分,但表面处理层112也可以形成于引线主体111的表面的整个区域。应予说明,电极引线也可以不形成表面处理层。

因为第一粘接层2、基材层4和第二粘接层3的厚度比率在上述范围内,所以封装膜1针对电极引线11和收纳容器的粘接强度良好,并且具备针对电解液的耐性。因为封装膜1针对电极引线11和收纳容器的粘接强度良好,所以能够抑制水从外部浸入收纳容器内部。因为封装膜1具备针对电解液的耐性,所以能够实现不易劣化且可靠性高的电池100。

封装膜1包含酸改性聚烯烃作为第一粘接层2的形成材料。因此,第一粘接层2容易与电极引线11热熔接,能够封装电极引线11与封装膜1之间的界面。因此,能够抑制水从外部浸入收纳容器内部。

封装膜1包含酸改性聚烯烃作为第二粘接层3的形成材料。因此,第二粘接层3容易与构成电池的收纳容器的树脂材料热熔接,容易将收纳容器与封装膜1之间的界面封装。

因为电极引线部件10具备封装膜1,所以能够抑制水从外部浸入收纳容器内部。

<电池>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电池100的简略立体图。

如图3所示,电池100具有上述的电极引线部件10、收纳容器20和锂离子电池30(电池主体)。

收纳容器20具有容器主体21和盖22。收纳容器20是“第二基体”的一例。

容器主体21具有形成收纳锂离子电池30的凹部的成型部21a。容器主体21通过对电池外包装用层叠体进行拉深成型而得。盖22由电池外包装用层叠体构成,具有与容器主体21相同的俯视面积。在后面对电池外包装用层叠体进行叙述。

收纳容器20通过使容器主体21与盖22重叠并对周缘部25进行热封而形成。

图4是图3的线段I-I处的向视截面图。

如图4所示,作为容器主体21和盖22的构成材料的电池外包装用层叠体是依次层叠有第一膜基材201、第二膜基材202、金属箔203、密封层204的层叠体。

构成第一膜基材201以及第二膜基材202的树脂没有特别限制,但优选聚酰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酚醛树脂、聚丙烯等。

作为金属箔203,优选铝箔、不锈钢箔、铜箔、铁箔等。

密封层204与封装膜1的第二粘接层3接触并热熔接。作为构成密封层204的树脂,选择能够与封装膜1熔接的树脂。作为构成密封层204的树脂,例如可列举聚丙烯系树脂、聚乙烯系树脂。作为聚丙烯系树脂,可以使用聚丙烯的均聚物、丙烯与乙烯的共聚物等。作为聚乙烯系树脂,可以使用低密度聚乙烯、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等。

如图3和图4所示,在电池100中,电极引线11被从收纳容器20的内部(成型部21a的内部)的锂离子电池30引出到收纳容器20的外部。电极引线11介由封装膜1与收纳容器20的密封层204熔接。

根据电池100,因为电极引线部件10具有上述封装膜1,所以能够抑制水从外部浸入收纳容器内部。因此,能够实现不易劣化且可靠性高的电池100。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该例。在上述例子中示出的各构成部件的各形状、组合等为一例,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基于设计要求等进行各种变更。例如,第一粘接层和第二粘接层可以包含除聚烯烃以外的树脂。

【实施例】

以下,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封装膜的制作>

如下所示地制作依次层叠有第一粘接层、基材层和第二粘接层而成的封装膜。将作为各层的原料的树脂分别加热熔融,使用能够同时进行多层挤出成型的挤出机进行同时多层制膜,由此得到层叠体。通过将该层叠体切断成预定的大小,得到各实施例、比较例的封装膜。封装膜形成为带状(宽度15mm、厚度100μm)。

第一粘接层、基材层和第二粘接层的构成材料如下所述。

第一粘接层:马来酸酐改性聚丙烯(熔点140℃)

基材层:聚丙烯ICP(熔点161℃)

第二粘接层:丙烯与乙烯的无规共聚物(熔点140℃)

构成基材层的树脂即聚丙烯ICP的熔点M4高于构成第一粘接层的树脂的熔点M2和构成第二粘接层的树脂的熔点M3。

马来酸酐改性聚丙烯是将马来酸酐接枝共聚于丙烯与乙烯的无规共聚物而得的聚合物。

聚丙烯ICP具有在第1相中分散有第2相的结构(海岛结构)。第1相由均聚PP构成。第2相包含乙丙橡胶和聚乙烯。聚丙烯ICP是包含PP、乙丙橡胶和聚乙烯的混合物。

<电极引线的制作>

制作具有引线主体和形成于引线主体的表面的表面处理层的电极引线。作为引线主体,使用宽度45mm×长度52mm的矩形状的镀镍铜箔。

<电池外包装用层叠体的制作>

通过干式层压将厚度12μm的PET膜、厚度15μm的尼龙膜、厚度40μm的铝箔、厚度80μm的PP膜进行层叠,得到电池外包装用层叠体。

PET膜相当于第一膜基材201、尼龙膜相当于第二膜基材202、铝箔相当于金属箔203、PP膜相当于密封层204(参照图4)。

<针对电极引线的粘接强度的测定>

如下所示地测定封装膜针对电极引线的粘接强度。

将封装膜与电极引线重叠,通过热封进行粘接,将得到的层叠体切断成带状(宽度10mm×长度120mm),得到测定用检测体。热封的条件被设为180℃、0.5MPa、10秒。

对于该测定用检测体,使用试验机(株式会社岛津制作所制作的台式精密万能试验机:Autograph AGS-500NX),如下所示地测定180度剥离强度。

用试验机的把持部把持封装膜的端部和电极引线的端部,以180度剥离的方式将封装膜从电极引线剥离。剥离速度设为50mm/min。

将剥离强度为10N/10mm以上的情况判定为“良”(OK),将针对电极引线的粘接强度评价为高。将剥离强度小于10N/10mm的情况判定为“弱”(NG),评价为针对电极引线的粘接强度低。将结果示于表1。

<针对电解液的耐性试验>

如下所示地评价封装膜针对电解液的耐性。

使用电池外包装用层叠体制作包装袋,向其中加入包含1.0mol/升的LiPF

在该包装袋中放入与前述的“针对电极引线的粘接强度的测定”中记载的方法同样地制作的测定用检测体,并使其浸渍于电解液。在将装有测定用检测体的包装袋在85℃的烘箱中保管7天后,通过与“针对电极引线的粘接强度的测定”同样的方法测定剥离强度。

将剥离强度为10N/10mm以上的情况判定为“良”(OK),评价为针对电解液的耐性高。将剥离强度小于10N/10mm的情况判定为“弱”(NG),评价为针对电解液的耐性低。将结果示于表1。

<针对收纳容器的粘接强度的测定>

如下所示地测定封装膜针对收纳容器的粘接强度。

将热封有封装膜的电极引线与电池外包装用层叠体重叠,通过热封进行粘接,得到测定用检测体。热封的条件设为200℃、0.3MPa、3.5秒。

对于该测定用检测体,用试验机的把持部把持电池外层层叠体的端部和电极引线的端部,以180度剥离的方式使电池外层层叠体从电极引线剥离。剥离速度设为50mm/min。

将剥离强度为100N/15mm以上的情况判定为“良”(OK),评价为针对收纳容器的粘接强度高。将剥离强度小于100N/15mm的情况判定为“弱”(NG),评价为针对收纳容器的粘接强度低。将结果示于表1。

[表1]

如表1所示,认为在比较例1中,因为第二粘接层薄,所以针对收纳容器的粘接强度变低。认为在比较例2、4、5中,因为第一粘接层薄,所以针对电极引线的粘接强度变低。认为在比较例3、6中,因为基材层薄,所以电解液耐性变低。

相对于此,可知在实施例1至4中,针对电极引线和收纳容器的粘接强度高,并且具备针对电解液的耐性。

相关技术
  • 具有分散电极引线周边应力的LED封装器件及其照明灯具
  • 引线部件、二次电池的封装体、以及引线部件的制造方法
  • 膜-膜增强部件组件、膜-催化剂层组件、膜-电极组件、高分子电解质型燃料电池、以及膜-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5563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