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用于智慧城市管理的终端机柜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8:46:07


一种用于智慧城市管理的终端机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智慧城市管理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智慧城市管理的终端机柜。

背景技术

智慧城市通过物联网基础设施、云计算基础设施、地理空间基础设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维基、社交网络、综合集成法、网动全媒体融合通信终端等工具和方法的应用,实现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可持续创新。伴随智慧城市的不断发展,为智慧城市服务的云计算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且要求越来越高。

为了处理以城市为基础的庞大数据,通常需要将多个固定和移动的云服务器连接在一起,这就使得容纳多个固定和移动的云服务器的终端机柜的承载量大大提高,而终端机柜的散热性能要求也更高,但是当云服务器大量集中运行时,会产生超过平时终端机柜能够承受的大量的热量,若不及时散热会导致云服务器过载。且现有的终端机柜没有针对可移动功能模块的散热机构,导致可移动功能模块的易过载和损坏。

因此,急需一种能够处理服务器集中运行时产生的大量热量,进行有效散热的终端机柜,中国专利公开号:CN103857262B,公开了一种货柜式数据中心散热系统,包括一货柜式数据中心及一制冷装置,该货柜式数据中心开设有一入风口及一出风口,该制冷装置包括一邻近该货柜式数据中心的柜体、设于该柜体内的一冷却板及一风扇,该柜体设有一正对该货柜式数据中心的入风口的风流输入口及若干入风孔,该风扇正对该风流输入口固定于该柜体内,该冷却板开设有若干通风孔。其不足之处在于:该发明创造仅针对机柜外表面进行散热,且机柜内部散热效果不佳,只能冷却柜体一侧,此外冷却板处易凝结水滴和聚集灰尘,容易对机柜造成二次损伤。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智慧城市管理的终端机柜,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智慧城市管理的终端机柜,包括柜体、安装在柜体内的功能模块和设置在功能模块外周的散热循环装置,所述散热循环装置包括加强制冷循环机构、引流风扇、换向风扇、L型挡板、若干进风口、若干出风口、制冷模块和控制器。若干进风口设置在柜体一侧,制冷模块设置在进风口处。L型挡板设置在制冷模块上端,并与柜体固定连接。换向风扇设置在L型挡板内。L型挡板呈相互垂直的两段,一段端口面向制冷模块开设第一风孔,另一段端口开设第二风孔。引流风扇倾斜设置在功能模块上端。换向风扇还设置聚风板,所述聚风板与第一风孔、第二风孔配合使用。加强制冷循环机构设置在柜体上端,包括制冷板、隔板和转动轴,所述隔板水平设置在L型挡板上端。制冷板倾斜设置在隔板与柜体之间,且贯穿开设若干第一导流管。隔板位于换向风扇上端还设置第三风孔,隔板位于引流风扇上端还设置第二导流管。聚风板与第三风孔配合使用。转动轴设置在L型挡板内,且换向风扇设置在转动轴上,转动轴传动连接转动电机,转动电机与控制器电性连接。控制器能够控制转动电机带动转动轴和换向风扇转动,使聚风板能够选择连接第一风孔、第二风孔和第三风孔,所述聚风板呈T字形的三通阀,用于引导气流走向。出风口设置在柜体一侧,且位于功能模块远离进风口一侧。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控制器设定功能模块运行温度阈值,在功能模块正常运行时,控制器控制加强制冷循环机构关闭,换向风扇连接第一风孔和第二风孔,气体从进风口处进入,经制冷模块冷却后先经过功能模块一侧,再依次通过换向风扇和引流风扇到达功能模块另一侧,引流风扇用于引导气流流向,最后从出风口流出。当功能模块集中使用,产生大量热量达到温度阈值时,控制器控制加强制冷循环机构开启,换向风扇连接第一风孔和第三风孔,气体从进风口处进入,经制冷模块进行一次制冷,对功能模块一侧进行散热,之后通过换向风扇进入制冷板处,再利用制冷板进行二次制冷,保持功能模块两侧始终经过冷却的气流,最后从出风口流出。采用两组散热循环,提高了柜体的散热效果,降低了功能模块正常运行时的散热能耗。在功能模块超过正常运行时温度但未超出温度阈值时,控制器控制换向风扇同时连通第一风孔、第二风孔和第三风孔,提高功能模块的散热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制冷板还包括板体、若干引灰管和储灰箱。板体内部设置水冷循环模块,下端固定设置在隔板的上端,贯穿设置若干第一导流管。若干引灰管与若干第一导流管一一对应设置,每组第一导流管下端设置一组引灰管。引灰管下端彼此连通,设置在板体内并与储灰箱连接。储灰箱设置在板体与隔板连接处,并向柜体外侧延伸,能够从柜体外侧取出。第一导流管为S型弯曲管道,包括若干峰顶和谷底。第一导流管向上弯曲形成峰顶,向下弯曲形成谷底,谷底开设通孔并与引灰管接通。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板体通过水冷循环模块实现二次制冷,并通过第一导流管将冷却后的气流送入引流风扇处,再利用引流风扇将冷气流送入功能模块处。气流流经第一导流管时,气流中夹杂的灰尘会在重力作用下向下落入谷底,并从谷底的通孔处进入引灰管,灰尘在引灰管处聚集并进入储灰箱,只需要定期清理储灰箱就能够实现柜体内部灰尘的清理,方便使用,有效避免了灰尘随气流进入功能模块,避免灰尘对功能模块造成二次伤害。

进一步的,所述制冷板还包括设置在板体上表面的防尘网和刮除机构。防尘网覆盖若干第一导流管。刮除机构包括刮杆、刮刷、驱动轴和集尘管,驱动轴设置在板体顶端,且电性连接控制器,所述刮杆上端固定连接驱动轴,下表面设置刮刷,所述刮刷紧贴防尘网上表面。驱动轴能够带动刮杆转动并使刮刷在防尘网上表面往复摆动。集尘管设置在储灰箱上端,且集尘管的上端开设若干集尘孔,集尘孔设置在板体下端且正对刮刷的摆动区域并与储灰箱连通。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防尘网能够进一步避免灰尘堆积在制冷板上,并防止灰尘堵塞第一导流管。控制器控制驱动轴带动刮杆进行周期性摆臂往返运动,使刮刷不停刮除防尘网,在气流的影响下,原本堆积在制冷板上的灰尘会不断向下运动从而进入集尘孔,最终落入储灰箱。从而避免灰尘落入第三风孔或在柜体内部散开,污染柜体内部其它区域。

进一步的,所述刮杆包括定杆、动杆、弹性件和引导球,定杆上端与驱动轴固定连接,定杆内侧与动杆的上端外侧滑动连接,所述弹性件设置在定杆与动杆之间。引导球设置在动杆下端。刮刷包括第一刷体和第二刷体,所述第一刷体设置在定杆下表面,所述第二刷体设置在动杆下表面,所述第一刷体和第二刷体平行不共线。板体上表面偏下侧设置容纳引导球的弧形槽,所述板体上表面两侧偏上端还设置容纳引导球的两组竖直槽。引导球位于弧形槽的中间位置时,弹性件达到最大拉伸长度,所述引导球位于竖直槽的末端位置时,弹性件达到最小拉伸长度,且此时动杆能够容纳在定杆内部。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控制器控制驱动轴带动刮杆进行周期性摆臂往返运动时,引导球从一个竖直槽末端经过弧形槽到达另一个竖直槽末端,同时带动动杆相对定杆进行伸缩运动,使得第一刷体做弧形的摆动运动,第二刷体同时做弧形和直线运动,且第一刷体和第二刷体还相互穿插,从而扩大了刮杆的除尘面积和除尘效率,避免了部分区域的防尘网受刮杆运动限制不能被刮杆带动清洁的问题。

进一步的,所述板体下表面和制冷模块处还设置吸湿层,所述吸湿层呈泡沫状,内置若干透气空室,透气空室内填充吸水填料。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气流被板体进行二次制冷后,吸水填料能够吸收气流中的水汽,防止气流中的水分遇冷凝结成水滴后进入功能模块,避免造成二次损伤。同时吸湿层还能够阻挡灰尘从第一导流管流出进入第二导流管,起到进一步的防尘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风孔与聚风板的连接处设置联动开关,所述联动开关用于控制水冷循环模块开启,所述联动开关为点动开关。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控制器控制转动电机带动转动轴和换向风扇转动,使聚风板连接第一风孔和第三风孔时,联动开关被触发,水冷循环模块开启,从而实现换向风扇改变气流转向的同时,自动开启水冷循环模块,提高水冷循环模块的响应能力。

进一步的,所述功能模块包括固定模块、若干移动模块、支撑架、若干散热组件和升降机构,支撑架安装在柜体内,支撑架内部中空,一面露出至柜体外表面。固定模块固定安装在支撑架下端,并露出功能插接口和安装城市管理服务器。若干移动模块通过散热组件选择性安装在升降机构上。升降机构设置在支撑架内部。移动模块与固定模块电性连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将不需要移动的城市管理服务器固定安装在固定模块内,固定模块能够直接通过散热循环装置实现散热,并通过功能插接口实现固定模块与其它硬件的有线连接。将需要移动的移动模块活动安装在升降机构上,通过升降机构调节不同大小移动模块的储存空间,从而提高功能模块容纳移动模块的数量,提高功能模块的空间利用率。并通过散热组件对每个移动模块进行单独散热,提高移动模块的散热性能。

进一步的,所述升降机构包括若干承载架、螺杆、驱动电机和控制模块,若干承载架与螺杆通过离合器活动连接,离合器与控制模块电性连接。螺杆竖直设置在支撑架内侧,驱动电机传动连接螺杆,用于带动承载架上下移动。承载架上端设置滑轨,并通过滑轨与散热组件连接,散热组件通过卡扣与移动模块可拆卸连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操作员依据移动模块的尺寸,利用控制模块控制驱动电机带动螺杆转动,已经设定完成的承载架通过离合器与螺杆断开连接,其高度保持不变,需要设定高度的承载架通过离合器与螺杆连接,从而该承载架能够随螺杆转动而上下移动,实现了调节移动模块储存空间的效果,提高了功能模块的空间利用率。

进一步的,所述散热组件固定设置在承载架上端,包括导热板和两组散热片,所述散热片固定设置在导热板两侧,导热板内部设置若干平行的导热管,导热管向柜体内部延伸并连接设置在第二导流管和出风口之间,能够接收第二导流管流出的冷气。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散热组件通过导热板内的导热管将第二导流管流出的冷气直接引导至位于散热组件上端的移动模块处,并通过散热片将移动模块的热量散开,从而大大提高了移动模块的散热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功能模块还包括若干散热风扇和若干引流管,若干所述散热风扇设置在固定模块外侧,并通过引流管与散热循环装置连接,用于将散热循环装置内的气流引导至固定模块处,若干引流管设置在固定模块外表面。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引流管将散热循环装置内的气流引导至固定模块处,实现固定模块的散热,同时利用散热风扇引导气流的流向,提高了固定模块的散热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1、控制器能够控制换向风扇分别连接第一风孔、第二风孔和第三风孔,形成三组不同强度的散热循环,能够应对功能模块不同工作条件下的散热需求,且针对性提高功能模块的散热能力,避免服务器过载。

2、仅需定期清理储灰箱就能够实现柜体内部灰尘的清理,方便使用,有效避免灰尘随气流进入功能模块,避免灰尘对功能模块造成二次伤害。刮杆进行周期性摆臂往返运动,使刮刷不停刮除防尘网,在气流的影响下,使原本堆积在制冷板上的灰尘聚集在储灰箱内,避免灰尘污染柜体内部的其它区域。

3、刮杆设置定杆、动杆和引导球,扩大了刮杆的除尘面积和除尘效率,避免了部分区域的防尘网受刮杆运动限制不能被刮杆带动清洁的问题。

4、功能模块设置散热组件和升降机构,能够分别对固定模块和移动模块进行集中散热,升降机构还能够调节移动模块的储存空间,提高功能模块的空间利用率。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一种用于智慧城市管理的终端机柜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种用于智慧城市管理的终端机柜的制冷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一种用于智慧城市管理的终端机柜的引导球位于弧形槽中间位置时的状态图;

图4是本发明一种用于智慧城市管理的终端机柜的引导球位于竖直槽末端位置时的状态图;

图5是本发明一种用于智慧城市管理的终端机柜的功能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一种用于智慧城市管理的终端机柜的散热组件的截面图。

图中:1、柜体;2、功能模块;201、固定模块;202、移动模块;203、支撑架;204、散热组件;2041、导热板;2042、散热片;2043、导热管;205、升降机构;2051、承载架;2052、螺杆;206、散热风扇;3、引流风扇;4、换向风扇;5、L型挡板;501、第一风孔;502、第二风孔;503、聚风板;6、进风口;7、出风口;8、制冷模块;9、制冷板;901、第一导流管;9011、峰顶;9012、谷底;902、板体;9021、弧形槽;9022、竖直槽;903、引灰管;904、储灰箱;905、防尘网;906、刮杆;9061、定杆;9062、动杆;9063、弹性件;9064、引导球;907、刮刷;908、驱动轴;909、集尘管;9091、集尘孔;10、隔板;101、第三风孔;102、第二导流管;11、吸湿层;111、透气空室。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请参阅图1-6,本发明提供技术方案:本发明一种用于智慧城市管理的终端机柜,包括柜体1、安装在柜体1内的功能模块2和设置在功能模块2外周的散热循环装置,所述散热循环装置包括加强制冷循环机构、引流风扇3、换向风扇4、L型挡板5、若干进风口6、若干出风口7、制冷模块8和控制器。若干进风口6设置在柜体1右侧,制冷模块8设置在进风口6处。L型挡板5设置在制冷模块8上端,并与柜体1固定连接,L型挡板5和制冷模块8之间留有冷却功能模块2的右侧的冷却通道。L型挡板5、柜体1和功能模块2构成散热循环装置的常规散热通道。换向风扇4设置在L型挡板5内。L型挡板5呈相互垂直的两段,一段端口面向制冷模块8开设第一风孔501,另一段端口开设第二风孔502。引流风扇3倾斜设置在功能模块2上端。换向风扇4还设置聚风板503,所述聚风板503与第一风孔501、第二风孔502配合使用。加强制冷循环机构设置在柜体1上端,包括制冷板9、隔板10和转动轴。隔板10水平设置在L型挡板5上端。制冷板9倾斜设置在隔板10与柜体1之间,且贯穿开设若干第一导流管901。隔板10位于换向风扇4上端还设置第三风孔101,隔板10位于引流风扇3上端还设置第二导流管102。聚风板503与第三风孔101配合使用。转动轴设置在L型挡板5内,且换向风扇4设置在转动轴上,转动轴传动连接转动电机,转动电机与控制器电性连接。控制器能够控制转动电机带动转动轴和换向风扇4转动,使聚风板503能够选择连接第一风孔501、第二风孔502和第三风孔101。聚风板503呈T字形的三通阀,用于引导气流走向。出风口7设置在柜体1左侧,且位于功能模块2远离进风口6一侧。控制器设定功能模块2运行的温度阈值,在功能模块2正常运行时,控制器控制加强制冷循环机构关闭,换向风扇4连接第一风孔501和第二风孔502,气体从进风口6处进入,经制冷模块8冷却后先经过功能模块2的右侧,之后依次通过换向风扇4和引流风扇3,气体包裹功能模块2的左侧和上侧,引流风扇3用于引导气流流向,最后气流从出风口7流出。当功能模块2集中使用,产生大量热量达到温度阈值时,控制器控制加强制冷循环机构开启,换向风扇4连接第一风孔501和第三风孔101,气体从进风口6处进入,经制冷模块8进行一次制冷,并对功能模块2右侧进行散热,之后通过换向风扇4进入制冷板9处,再利用制冷板9进行二次制冷,并对功能模块2的左侧进行散热,保持功能模块2两侧始终经过冷却后的气流,最后从出风口7流出。采用两组散热循环,提高了柜体1的散热效果,降低了功能模块2正常运行时的散热能耗。在功能模块2超过正常运行时温度但未超出温度阈值时,控制器控制换向风扇4同时连通第一风孔501、第二风孔502和第三风孔101,提高功能模块2的散热效果。

参照图2,制冷板9还包括板体902、若干引灰管903和储灰箱904。板体902内部设置水冷循环模块,下端固定设置在隔板10的上端,贯穿设置若干第一导流管901。若干引灰管903与若干第一导流管901一一对应设置,每组第一导流管901下端设置一组引灰管903。引灰管903下端彼此连通,设置在板体902内并与储灰箱904连接。储灰箱904设置在板体902与隔板10连接处,并向柜体1外侧延伸,能够从柜体1外侧取出。第一导流管901为S型弯曲管道,包括若干峰顶9011和谷底9012。第一导流管901向上弯曲形成峰顶9011,向下弯曲形成谷底9012,谷底9012开设通孔并与引灰管903接通。板体902通过水冷循环模块实现二次制冷,并通过第一导流管901将冷却后的气流送入引流风扇3处,再利用引流风扇3将冷却后的气流送入功能模块2处。气流流经第一导流管901时,气流夹杂的灰尘会在重力作用下向下落入谷底9012,并从谷底9012的通孔处进入引灰管903,灰尘在引灰管903处聚集并进入储灰箱904,只需要定期清理储灰箱904就能够实现柜体1内部灰尘的清理,方便使用,有效避免了灰尘随气流进入功能模块2,避免灰尘对功能模块2造成二次伤害。

参照图2-图4,制冷板9还包括设置在板体902上表面的防尘网905和刮除机构。防尘网905覆盖若干第一导流管901。刮除机构包括刮杆906、刮刷907、驱动轴908和集尘管909,驱动轴908设置在板体902顶端,且电性连接控制器。刮杆906上端固定连接驱动轴908,下表面设置刮刷907。刮刷907紧贴防尘网905上表面。驱动轴908能够带动刮杆906转动并使刮刷907在防尘网905上表面往复摆动。集尘管909设置在储灰箱904上端,且集尘管909的上端开设若干集尘孔9091,集尘孔9091设置在板体902下端且正对刮刷907的摆动区域并与储灰箱904连通。防尘网905能够进一步避免灰尘堆积在制冷板9上,并防止灰尘堵塞第一导流管901。控制器控制驱动轴908带动刮杆906进行周期性摆臂往返运动,使刮刷907不停刮除防尘网905,在气流的影响下,原本堆积在制冷板9上的灰尘会不断向下运动从而进入集尘孔9091,最终落入储灰箱904。从而避免灰尘落入第三风孔101或在柜体1内部散开,污染柜体1内部其它区域。

参照图3和图4,刮杆906包括定杆9061、动杆9062、弹性件9063和引导球9064,定杆9061上端与驱动轴908固定连接,定杆9061内侧与动杆9062的上端外侧滑动连接,所述弹性件9063设置在定杆9061与动杆9062之间。引导球9064设置在动杆9062下端。刮刷907包括第一刷体和第二刷体,所述第一刷体设置在定杆9061下表面,所述第二刷体设置在动杆9062下表面,第一刷体和第二刷体平行不共线。板体902上表面偏下侧设置容纳引导球9064的弧形槽9021,所述板体902上表面两侧偏上端还设置容纳引导球9064的两组竖直槽9022,防尘网905需要给弧形槽9021和竖直槽9022留出避位空间。引导球9064位于弧形槽9021的中间位置时,弹性件9063达到最大拉伸长度,所述引导球9064位于竖直槽9022的末端位置时,弹性件9063达到最小拉伸长度,且此时动杆9062能够容纳在定杆9061内部。当控制器控制驱动轴908带动刮杆906进行周期性摆臂往返运动时,引导球9064从一个竖直槽9022末端经过弧形槽9021到达另一个竖直槽9022末端,同时带动动杆9062相对定杆9061进行伸缩运动,使得第一刷体做弧形的摆动运动,第二刷体同时做弧形和直线运动,且第一刷体和第二刷体还相互穿插,从而扩大了刮杆906的除尘面积和除尘效率,避免了部分区域的防尘网905受刮杆906运动限制不能被刮杆906带动清洁的问题。

参照图2,板体902下表面和制冷模块8处还设置吸湿层11,所述吸湿层11呈泡沫状,内置若干透气空室111,透气空室111内填充吸水填料,吸水填料为活性氧化铝填料。当气流被板体902进行二次制冷后,活性氧化铝填料能够吸收气流中的水汽,防止气流中的水分遇冷凝结成水滴后进入功能模块2,避免造成二次损伤。同时吸湿层11还能够阻挡灰尘从第一导流管901流出进入第二导流管102,起到进一步的防尘效果。

第三风孔101与聚风板503的连接处设置联动开关,所述联动开关用于控制水冷循环模块开启,联动开关为点动开关。当控制器控制转动电机带动转动轴和换向风扇4转动,使聚风板503连接第一风孔501和第三风孔101时,联动开关被触发,水冷循环模块开启,从而实现换向风扇4改变气流转向的同时,自动开启水冷循环模块,提高水冷循环模块的响应能力。

参照图5,功能模块2包括固定模块201、若干移动模块202、支撑架203、若干散热组件204和升降机构205,支撑架203安装在柜体1内,支撑架203内部中空,一面露出至柜体1外表面。固定模块201固定安装在支撑架203下端,并露出功能插接口和安装城市管理服务器。若干移动模块202通过散热组件204选择性安装在升降机构205上。升降机构205设置在支撑架203内部。移动模块202包括存储器和硬盘,与固定模块201通过插接口电性连接。将不需要移动的城市管理服务器固定安装在固定模块201内,固定模块201能够直接通过散热循环装置实现散热,并通过功能插接口实现固定模块201与其它硬件的有线连接。将需要移动的移动模块202活动安装在升降机构205上,通过升降机构205调节不同大小移动模块202的储存空间,从而提高功能模块2容纳移动模块202的数量,提高功能模块2的空间利用率。并通过散热组件204对每个移动模块202进行单独散热,提高移动模块202的散热性能。

升降机构205包括若干承载架2051、螺杆2052、驱动电机和控制模块,若干承载架2051与螺杆2052通过离合器活动连接,离合器与控制模块电性连接。螺杆2052竖直设置在支撑架203内侧,驱动电机传动连接螺杆2052,用于带动承载架2051上下移动。承载架2051上端设置滑轨,并通过滑轨与散热组件204连接,散热组件204通过卡扣与移动模块202可拆卸连接。操作员依据移动模块202的尺寸,利用控制模块控制驱动电机带动螺杆2052转动,已经设定完成的承载架2051通过离合器与螺杆2052断开连接,其高度保持不变,需要设定高度的承载架2051通过离合器与螺杆2052连接,从而该承载架2051能够随螺杆2052转动而上下移动,实现了调节移动模块202储存空间的效果,提高了功能模块2的空间利用率。

散热组件204固定设置在承载架2051上端,包括导热板2041和两组散热片2042,所述散热片2042固定设置在导热板2041两侧,导热板2041内部设置若干平行的导热管2043,导热管2043向柜体1内部延伸并连接设置在第二导流管102和出风口7之间,能够接收第二导流管102流出的冷气。散热组件204通过导热板2041内的导热管2043将第二导流管102流出的冷气直接引导至位于散热组件204上端的移动模块202处,并通过散热片2042将移动模块202的热量散开,从而大大提高了移动模块202的散热效果。

参照图6,功能模块2还包括两组散热风扇206和若干引流管,两组散热风扇206设置在固定模块201外侧,并通过引流管与散热循环装置连接,用于将散热循环装置内的气流引导至固定模块201处,若干引流管设置在固定模块201外表面。引流管将散热循环装置内的气流引导至固定模块201处,实现固定模块201的散热,同时利用散热风扇206引导气流的流向,提高了固定模块201的散热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前、后和上、下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地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还是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分类

06120115687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