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用于给印刷机构的油墨机构通风的设备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29 00:47:01


用于给印刷机构的油墨机构通风的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给印刷机构的油墨机构通风的设备,其中,油墨机构具有墨盒/墨斗(Farbkasten)、辊系/辊组(Walzenstrang)和施加辊,所述设备包括用于新鲜空气的吹送装置、用于废气的抽吸装置和连接在抽吸装置上游的过滤器。

背景技术

EP 1 502 740 A2中描述了一种设备,其中,吹送装置和抽吸装置构造为通风器/风机(Lüfter)并布置在印刷机构的横壁上。其弊端在于,在由墨斗、辊组和施加辊所包围的区域中会积聚潮湿的空气,由此可能导致印刷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任务在于,提出一种通风设备,该通风设备实现油墨机构的全面通风,从而避免由于通风不足而导致的印刷困难。

该任务通过一种用于给印刷机构的油墨机构通风的设备解决,其中,油墨机构具有墨斗、辊组和施加辊,所述设备包括用于新鲜空气的吹送装置、用于废气的抽吸装置和连接在抽吸装置上游的过滤器,其特征在于,吹送装置将新鲜空气吹送到由墨斗、辊组和施加辊所包围的区域中。

根据本发明的设备的优势在于,通过针对性地将新鲜空气直接地供应到关键的油墨机构区域中,这避免了该区域中负荷空气(belasteter Luft)的积聚。

不同的改进方案是可行的:

抽吸装置可以布置在印刷机构的第一横壁上。第一横壁可以是这样的横壁:该横壁面向印刷机的页张进料器(Bogenanleger),印刷机构属于该印刷机。

吹送装置可以布置在印刷机构的第二横壁上。第二横壁可以是这样的横壁:该横壁面向印刷机的页张出料器(Bogenausleger)。

吹送装置可具有至少一个可布置在第二横壁上的风机。

吹送装置可具有多个可布置在第二横壁上的风机,譬如至少一个风机排列(Lüfterreihe)。

吹送装置可具有用于新鲜空气的第一排出口和用于新鲜空气的第二排出口,所述第一排出口和所述第二排出口可布置在上述区域中。

第一排出口和第二排出口在此是吹送开口并排出新鲜空气。

这两个排出口可以是管口、缝、孔或喷嘴。

第一排出口和第二排出口可彼此背离地定向。

在此,这两个排出口的吹送方向可相互构成钝角、优角(überstumpfen Winkel)或优选180°角(对齐地定位)。

第一排出口可朝印刷机构的第一侧壁(譬如印刷机的驱动侧上的侧壁)定向,并且第二排出口可朝印刷机构的第二侧壁(譬如印刷机的操作侧上的侧壁)定向。

这两个排出口可靠近印刷宽度的中心布置。

第一排出口和第二排出口可构造在管件上,该管件可具有T形状。

管件的具有这两个排出口的区段可以是短的,从而使得这些排出口彼此靠近地布置。

油墨机构可具有辊,这些辊分别具有辊球状部/辊凸部(Walzenballen),其中,在辊凸部与印刷机构的侧机架(Seitengestell)之间可存在缝隙,被新鲜空气从区域挤出的废气可经过所述缝隙流向抽吸装置。

上述辊可以是辊组的组成部分。

抽吸装置可构造得比辊凸部更长并由此至少部分覆盖所述缝隙。

抽吸装置的从辊凸部上突出的区段可良好地从缝隙抽吸废气。

附图说明

结构和功能上有利的改进方案也从接下来的实施例和附图描述得出。

附图示出:

图1:具有根据第一变型方案给出的通风设备的印刷机构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2:图1中的印刷机构的剖面的示意性前视图;

图3:图1中的印刷机构的剖面的示意性俯视图;和

图4:具有根据第二变型方案给出的通风设备的印刷机构的示意性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至4中示出了页张印刷机的印刷机构1,所述页张印刷机具有一排这种印刷机构。印刷机构1包括印版滚筒2和橡胶布滚筒3用于胶版印刷。印版滚筒2配置有润湿机构4和油墨机构5。油墨机构5包括墨斗6、墨斗辊7、传墨辊8、由辊10构成的辊组9并包括施加辊11以及其它辊。印刷机构1具有壳体12,上述构件布置在所述壳体12中。壳体12包括侧机架13,所述侧机架13具有第一侧壁14和第二侧壁15,印版滚筒2可转动地支承在所述第一侧壁14和所述第二侧壁15中。壳体12还包括第一横壁16和第二横壁17,所述第一横壁16和所述第二横壁17分别从第一侧壁14延伸至第二侧壁15。第二侧壁17的一部分构成防护件18,譬如是可打开和关闭的活门。壳体12的盖件20也构成这种防护件19。

在附图中用箭头表示输送方向TR,承印页张在该输送方向TR上传送至印刷机的页张出料器。在第一侧壁16上布置有抽吸装置21,所述抽吸装置21具有一列风机22(特别是轴流风机)。在抽吸装置21与壳体12的内室23之间布置有过滤器24。过滤器24和抽吸装置21位于防护活门(Schutzklappe)上,所述防护活门是第一横壁16的一部分。防护活门具有一个或多个空气穿通部,过滤器24布置在这些空气穿通部之前。抽吸装置21将载有湿气和墨雾的废气25从内室23传送至外界。在此,这些风机22将废气25经由过滤器24进行抽吸,在所述过滤器24中截留油墨颗粒等。

内室23具有区域26,所述区域26由墨斗6、墨斗辊7、传墨辊8、辊组9和施加辊11大致半圆形地包围。该区域26就竖直而言位于墨斗7与印版滚筒2之间且就水平而言位于辊组9与第二横壁17之间。由此,辊组9位于区域26与抽吸装置21之间。废气25从区域26经过位于辊组9的辊10的辊凸部28与侧壁14、15之间的缝隙27流向抽吸装置21。辊10和印版滚筒2的轴颈29在这些缝隙27中延伸。抽吸装置21和过滤器24比辊凸部28长并且与每个缝隙27都具有重叠部30。区域26中的温度特别高,并且废气25特别强烈地负载有湿气。辊组9的辊10的辊凸部28此外还妨碍了废气25流走至抽吸装置21。

为了辅助这种流走,设有吹送装置31,图1至3中示出了吹送装置31的第一变型方案而图4中示出了吹送装置31的第二变型方案。

在图1至3中所示的吹送装置31的第一实施例中,该吹送装置31具有第一排出口32和第二排出口33,所述第一排出口32和所述第二排出口33以相反的方向吹送新鲜空气34的流动。这些排出口32、33在区域26中从内向外吹。这些排出口32、33朝这些侧壁14、15定向,并且新鲜空气平行于辊轴线(Walzenachsen)流动。这些排出口32、33构造在管件35上,所述管件35是T形的并布置在墨斗6或模块辊8下方的印刷机构中心处。这些排出口32、33通过管件35所属的管路系统36与布置在壳体12外部的风机37连接。管路系统36可包括管道或软管,管件35通过所述管道或软管与风机37连接。风机37可布置在地面附近,譬如在印刷机的操作人员走道下方。通过这种靠近地面的布置避免了抽吸湿度高的空气。

图1至3中示出的喷嘴系统的工作原理如下:风机37抽吸相对干燥的空气并以之供给这些排出口32、33。这些排出口32、33将干燥的空气作为新鲜空气34吹送到区域26中,由此从该区域26挤出载有湿气的废气25。新鲜空气34从这些排出口32、33在与辊10轴线平行的方向上排出并将废气25从区域26驱使向这些侧壁14、15。废气25被这些侧壁14、15改变方向而进入到缝隙27中,废气25在这些缝隙27中流向抽吸装置21。这些缝隙27中的废气25由抽吸装置21捕获并从壳体12移除。通过这种方式在区域26中恒定地保持对于印刷有利的气候。

在图4所示的吹送装置31的第二实施例中,该吹送装置31具有至少一个或多个布置在第二横壁17处的风机38。风机38可在第二横壁17处布置在内部或外部;这两种变型方案都在附图中示例性地示出。在风机38的区域中,第二横壁17具有一个或多个缺口,风机38在布置在内部的情况下透过所述缺口抽吸空气而在布置在外部的情况下透过所述缺口吹送空气。这些风机38构造为轴流风机。每个风机38朝向区域26并将新鲜空气34吹送到该区域26中,废气25被该新鲜空气34从区域26挤出。被挤出的废气25通过辊组9偏转并由此流向缝隙27并在这些缝隙27中流向抽吸装置21。

在附图中未示出的一种改型方案可以在于,由吹气喷嘴代替于风机38,所述吹气喷嘴通过供应管路连接至机器外部的风机。

附图标记列表

1 印刷机构

2 印版滚筒

3 橡胶布滚筒

4 润湿机构

5 油墨机构

6 墨斗

7 墨斗辊

8 传墨辊(Heberwalze)

9 辊组

10辊

11施加辊

12壳体

13侧机架

14第一侧壁

15第二侧壁

16第一横壁

17第二横壁

18防护件

19防护件

20盖件

21抽吸装置

22风机

23内室

24过滤器

25废气

26区域

27缝隙

28辊凸部

29轴颈

30覆盖部/重叠部

31吹送装置

32第一排出口

33第二排出口

34新鲜空气

35管件

36管路系统

37风机

38风机

TR输送方向

技术分类

06120116592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