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电梯底坑爬梯结构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20:02:18


一种电梯底坑爬梯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梯底坑爬梯相关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电梯底坑爬梯结构。

背景技术

电梯底坑爬梯是一种安装在电梯井道底部起到方便维护人员爬入或爬出的结构。

现有大多数的电梯底坑爬梯分为两大类,其中一类的底坑爬梯垂直固定在层门地坎下,该种设置不符合GB/T 7588.1-2020 5.2.2.4中F.2.3关于梯子长度的要求,具体要求如下:梯子长度应满足下述要求:在使用位置,梯框或其他适合扶手从层门地坎向上垂直延伸的高度至少为1.10m;而另一类的底坑爬梯垂直固定在层门侧面或侧面的井道壁上,该种设置不符合GB/T7588.1-2020 5.2.2.4中F.5关于底坑梯子位置的要求,具体要求如下,底坑中的梯子的使用位置应满足下列要求:对于直立的梯子,踏棍后面与墙壁的距离不应小于200mm,在有不连续障碍物的情况下不应小于150mm;层门入口边缘与处于存放位置的梯子或操作梯子的装置(如链条、带等)的距离不大于800mm;层门入口边缘与处于使用位置的梯子踏棍中点的距离不大于600mm,以便于人员容易接近;为了解决上述两大类底坑爬梯无法满足现有需要的目的,提出一种电梯底坑爬梯结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解决现有电梯底坑爬梯不符合规定要求导致攀爬过程中容易出现意外的问题;为了克服上述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电梯底坑爬梯结构,其解决了上述等问题。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电梯底坑爬梯结构,包括用于安装底坑爬梯结构的电梯井道,所述电梯井道包括处于底部的井道底坑和周侧的井道壁以及顶部的层门地坎,所述电梯井道内靠近层门地坎的一侧竖直设有第一扶梯,所述第一扶梯靠近井道壁的一端面上与所述井道壁之间设有若干展开件,所述展开件包括设于所述井道壁上的固定架,所述固定架的外侧分别转动设有转动支板,所述转动支板远离固定架的一侧上设有用于连接第一扶梯的联动杆,所述联动杆的两侧分别转动设于所述第一扶梯内,所述第一扶梯的一侧可拆连接设有第二扶梯,所述第一扶梯与所述第二扶梯之间设有用于使第二扶梯滑动翻转至第一扶梯上侧的折叠机构。

优选的,两块所述转动支板之间设有限位杆,所述限位杆与所述转动支板同步转动,且所述固定架远离井道壁的一侧向外凸起形成用于对限位杆伸展进行限位的凸块。

优选的,所述固定架与所述转动支板之间还设有用于保持所述转动支板稳定的若干保持架,所述保持架为拉伸弹簧。

优选的,所述固定架上还设有用于验证第一扶梯是否完全收回的电气安全装置。

优选的,所述折叠机构包括设于所述第一扶梯两侧面上的第一卡扣,所述第一卡扣处于所述第一扶梯的顶部,所述第一卡扣内开设有环形滑槽,所述第二扶梯内设有沿环形滑槽滑动的第一滑杆,所述第一滑杆的外侧设有锁紧螺栓,所述锁紧螺栓与所述环形滑槽之间螺纹连接配合,所述第一滑杆与所述第一扶梯之间设有用于对第二扶梯进行竖直方向限位的限位件。

优选的,所述限位件包括设于所述第一滑杆外周上的两个第二卡扣,所述第二卡扣内开设有限位滑槽,所述限位滑槽靠近所述第一扶梯的一侧敞开设置,所述第一扶梯内设有用于卡入所述限位滑槽内的限位杆。

优选的,所述固定架的两侧设有用于对转动支板收回角度进行限位的固定杆。

优选的,所述第一扶梯的侧面上设有容纳架,所述容纳架向靠近所述第二扶梯的一侧延伸,且所述容纳架的顶部向内凹形成凹槽,所述第二扶梯上设有用于卡入凹槽内的C型卡环。

优选的,所述第一扶梯和所述第二扶梯内均设有由下至上依次间隔分布的若干爬架。

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通过电梯井道内第一扶梯和展开件的配合设置可以达到使第一扶梯和第二扶梯呈现收纳状态和展开状态以及工作状态,并且当展开件内的固定架和转动支板展开后,此时第一扶梯逐渐远离井道壁,直至第一扶梯的底部抵在井道底坑地面上,从而达到了使第一扶梯和井道壁保持一个不小于二十厘米的间距,并且通过折叠机构的设置可以达到使第二扶梯在伸展后向上翻转的目的,在翻转后达到使第二扶梯向上垂直延伸的高度大于一米一的目的,保证整个爬梯结构符合标准设计。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展开件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的展开过程示意图;

图4是图1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分述如下:

1、电梯井道;11、井道壁;111、井道底坑;12、层门底坎;

2、底坑爬梯结构;21、第一扶梯;211、爬架;212、容纳架;22、第二扶梯;221、C型卡环;

3、展开件;31、固定架;311、膨胀螺钉;312、凸块;32、转动支板;321、联动杆;33、拉伸弹簧;34、限位杆;35、电气安全装置;36、固定杆;

4、折叠机构;41、第一卡扣;411、环形滑槽;412、第一滑杆;4121、锁紧螺栓;42、第二滑杆;43、第二卡扣;431、限位滑槽。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发明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发明有关的构成。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做进一步详述:

参照图1和图2所示,电梯底坑爬梯是一种安装在电梯井道1底部起到方便维护人员爬入或爬出的结构,现有大多数的电梯底坑爬梯分为两大类,其中一类的底坑爬梯垂直固定在层门地坎12下,该种设置不符合GB/T7588.1-2020 5.2.2.4中F.2.3关于梯子长度的要求,具体要求如下:梯子长度应满足下述要求:在使用位置,梯框或其他适合扶手从层门地坎12向上垂直延伸的高度至少为1.10m;而另一类的底坑爬梯垂直固定在层门侧面或侧面的井道壁11上,该种设置不符合GB/T 7588.1-2020 5.2.2.4中F.5关于底坑梯子位置的要求,具体要求如下,底坑中的梯子的使用位置应满足下列要求:对于直立的梯子,踏棍后面与墙壁的距离不应小于200mm,在有不连续障碍物的情况下不应小于150mm;层门入口边缘与处于存放位置的梯子或操作梯子的装置(如链条、带等)的距离不大于800mm;层门入口边缘与处于使用位置的梯子踏棍中点的距离不大于600mm,以便于人员容易接近;为了解决上述两大类底坑爬梯无法满足现有需要的目的,提出一种电梯底坑爬梯结构,包括用于安装底坑爬梯结构2的电梯井道1,所述电梯井道1包括处于底部的井道底坑111和周侧的井道壁11以及顶部的层门地坎12,所述电梯井道1内靠近层门地坎12的一侧竖直设有第一扶梯21,所述第一扶梯21靠近井道壁11的一端面上与所述井道壁11之间设有若干展开件3,所述展开件3包括设于所述井道壁11上的固定架31,所述固定架31的外侧分别转动设有转动支板32,所述转动支板32远离固定架31的一侧上设有用于连接第一扶梯21的联动杆321,所述联动杆321的两侧分别转动设于所述第一扶梯21内,所述第一扶梯21的一侧可拆连接设有第二扶梯22,所述第一扶梯21与所述第二扶梯22之间设有用于使第二扶梯22滑动翻转至第一扶梯21上侧的折叠机构4;通过电梯井道1内第一扶梯21和展开件3的配合设置可以达到使第一扶梯21和第二扶梯22呈现收纳状态和展开状态以及工作状态,并且当展开件3内的固定架31和转动支板32展开后,此时第一扶梯21逐渐远离井道壁11,直至第一扶梯21的底部抵在井道底坑111地面上,从而达到了使第一扶梯21和井道壁11保持一个不小于200mm的间距,并且通过折叠机构4的设置可以达到使第二扶梯22在伸展后向上翻转的目的,在翻转后达到使第二扶梯22向上垂直延伸的高度大于1.10m的目的,保证整个爬梯结构符合标准设计。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中提到的GB/T 7588.1-2020 5.2.2.4中的要求以及其附录F中F.2.3、F.3.1、F.3.2、F.5的要求如下所示:5.2.2.4如果梯子在展开位置存在与电梯运动部件发生碰撞的危险,梯子应配置一个符合5.11.2规定的电气安全装置35,当电梯未在存放位置时,能防止电梯运行;

F.2.3

梯子的长度应满足下述要求:

1.在使用位置,梯框或其他适合扶手从层门地坎12向上垂直延伸的高度至少为1.10m。

F.3.1梯框

梯框的横截面积应满足下列要求:

1.为了容易和安全的抓握,宽度不大于35mm,深度不大于100mm;

F.3.2踏棍

踏棍应符合下列要求:

1.踏棍的最小净宽度应为280mm;

2.踏棍应等距布置,间距在250mm~300mm之间;

3.踏棍的横截面积应为圆形或多边形(正方形或4边以上),直径或踩踏面深度为25mm~35mm;

F.5底坑中梯子的位置

底坑中的梯子的使用位置应满足下列要求:

1.对于直立的梯子,踏棍后面与墙壁的距离不应小于200mm,在有不连续障碍物的情况下不应小于150mm;

2.层门入口边缘与处于存放位置的梯子或操作梯子的装置(如链条、带等)的距离不大于800mm;

3.层门入口边缘与处于使用位置的梯子踏棍中点的距离不大于600mm,以便于人员容易接近。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的电梯底坑爬梯结构2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三个阶段中的第一扶梯21和第二扶梯22其位置均发生改变,具体如下分别为:

收纳阶段,参照图1和图2所示,简而言之,收纳阶段则为第一扶梯21和第二扶梯22均贴附在井道壁11上,从而防止第一扶梯21和第二扶梯22与电梯上下运行发生碰撞或干涉;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扶梯21在展开的过程中,为了保证第一扶梯21展开后的稳定性,本实施例中,两块所述转动支板32之间设有限位杆4234,所述限位杆4234与所述转动支板32同步转动,且所述固定架31远离井道壁11的一侧向外凸起形成用于对限位杆4234伸展进行限位的凸块312,具体参照图2中所示,限位杆4234在随着转动支板32转动后会抵在凸块312上,此时转动支板32无法继续转动,此时第一扶梯21的地面也正好抵在井道底面上。

上述中固定架31是固定设置在井道壁11上的,而具体的固定手段可以是通过膨胀螺钉311设置在井道壁11上的。

并且,所述固定架31的两侧设有用于对转动支板32收回角度进行限位的固定杆36,这里收回角度指的是,当转动支板32复位后,防止第一扶梯21和井道壁11发生过大的冲撞,从而设置固定杆36。

另外的,为了保证使转动支板32在收纳阶段或者展开阶段均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架31与所述转动支板32之间还设有用于保持所述转动支板32稳定的若干保持架,所述保持架为拉伸弹簧33;通过拉伸弹簧33的设置可以保证转动支板32的稳定性,具体的,保持架是以设置在固定架31上的安装点为圆心,拉伸弹簧33为连接半径,连杆机构做圆周运动,通过拉伸弹簧33的拉伸力(向心力)让连杆机构在伸展和收回位置得以保持。

还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中随着收纳阶段进行出现的阶段为展开阶段,参照图3所示,此阶段使用到的情况均为维修人员需要进入井道内或者从井道内向外爬出的过程,也就是从收纳阶段向展开阶段进行的过程,而在展开阶段中,首先是第一扶梯21和展开件3的配合运行,具体的,向外推动第一扶梯21,此时第一扶梯21会带动转动支板32发生转动,从而使第一扶梯21不断远离固定架31,第一扶梯21远离固定架31的过程也就意味着第一扶梯21远离井道壁11的过程,并且第一扶梯21在向外滑动的过程中,也是向下进行移动的,直至第一扶梯21的底部抵在井道底坑111的地面上,此时第一扶梯21展开完毕,随着进入到第二扶梯22展开的过程,第二扶梯22具体的展开过程为,将第二扶梯22相对第一扶梯21向上抬起至最高值时,将第二扶梯22向外翻转至第一扶梯21的正上方,此时第一扶梯21和第二扶梯22呈竖直状设置,第二扶梯22展开后会处于层门地坎12的上侧,也就能够方便维修人员从外界进入到井道内或者从井道内爬出的目的。

进一步的,上述中第二扶梯22向上翻转进入到第一扶梯21的上侧之后,为了对第二扶梯22的稳定性进行保证,本实施例中,通过折叠机构4的设置来达到此要求,而上述折叠机构4的具体结构为:所述折叠机构4包括设于所述第一扶梯21两侧面上的第一卡扣41,所述第一卡扣41处于所述第一扶梯21的顶部,所述第一卡扣41内开设有环形滑槽411,所述第二扶梯22内设有沿环形滑槽411滑动的第一滑杆412,所述第一滑杆412的外侧设有锁紧螺栓4121,所述锁紧螺栓4121与所述环形滑槽411之间螺纹连接配合,所述第一滑杆412与所述第一扶梯21之间设有用于对第二扶梯22进行竖直方向限位的限位件;当第二扶梯22相对第一扶梯21向上滑动时,此时第二扶梯22内的第一滑杆412会沿着第一扶梯21上的环形滑槽411向上滑动,直至第一滑杆412滑动至环形滑槽411的一侧,由于第二扶梯22是贴附在第一扶梯21一侧的,二者重叠设置需要保证环形滑槽411呈现一个水平方向上的位置变化,具体参照图4中所示,当第二扶梯22翻转至第一扶梯21的正上方之后,通过拧动锁紧螺栓4121来达到对第一滑杆412径向上的限位,来防止第一滑杆412发生打滑翻转的问题,从而保证第二扶梯22在翻转后设置的稳定性;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环形滑槽411的具体结构参照图4所示,其滑动轨道初始段为竖直状态的,随后发生180°弯曲进入到下一段竖直设置的状态。

另外的,上述限位件的具体结构为:所述限位件包括设于所述第一滑杆412外周上的两个第二卡扣43,所述第二卡扣43内开设有限位滑槽431,所述限位滑槽431靠近所述第一扶梯21的一侧敞开设置,所述第一扶梯21内设有用于卡入所述限位滑槽431内的限位杆42;第一滑杆412随着第二扶梯22向上滑动和翻转的过程中,第二卡扣43会随着第一滑杆412进行移动,随后使第二卡扣43内的限位滑槽431卡至限位杆42上,此时第二扶梯22竖直设置的稳定性得到进一步保证,能够保证维修人员有序的进行上下攀爬。

特别的,为了保证上述展开过程中的安全性,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架31上还设有用于验证第一扶梯21是否完全收回的电气安全装置35;电气安全装置35采用常用的触点开关,静触点安装在固定装置上,动触点安装在伸展限位杆42上,伸展限位杆42到达收回位置,动触点与静触点接通,验证爬梯收回。

参照图1至图4所示,当第二扶梯22向上滑动翻转至第一扶梯21的上侧之后,并且将第一滑杆412两侧的锁紧螺栓4121拧紧后,此时就进入到了展开阶段之后的工作状态,此时能够方便维修人员进行攀爬。

需要说明的是,当维修人员在井道之外想要打开爬坑扶梯时,此时只需要维修人员趴在层门地坎12上,随后将第一扶梯21和第二扶梯22向外推动,进入到上述的展开阶段。

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保证第二扶梯22在收纳阶段时,防止因为自身重力情况影响使第二扶梯22发生倾斜的状况,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扶梯21的侧面上设有容纳架212,所述容纳架212向靠近所述第二扶梯22的一侧延伸,且所述容纳架212的顶部向内凹形成凹槽,所述第二扶梯22上设有用于卡入凹槽内的C型卡环221;通过容纳架212内的凹槽和C型卡环221的设置可以保证使第二扶梯22稳定的贴附在第一扶梯21侧面,并且当第二扶梯22向上滑动时,此结构不会影响第二扶梯22向上滑动。

进一步的,上述第一扶梯21和第二扶梯22内均设有由下至上依次间隔分布的若干爬架211;并且上述两两爬架211之间的间距需要满足标准来进行设置。

需要强调的是,本发明所述的实施例是说明性的,而不是限定性的,因此本发明并不限于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实施例,凡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得出的其他实施方式,同样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技术分类

06120116582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