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淤泥地质建筑基础加固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8:53:06


一种淤泥地质建筑基础加固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施工建筑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淤泥地质建筑基础加固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由于淤泥质土压缩性高、强度低,因此软弱地基沉降大,且多为不均匀沉降。所以淤泥地层一直以来都是建设施工的一个难点。原因在于淤泥地层的工程性质特别差,其流塑状态导致挖机在该地层施工时发生塌孔等不良工况频频发生。此外,淤泥质黏土的黏性较大,造成施工困难的现象也非常普遍。并且因为淤泥地层承载力低,及容易出现地层的不均匀沉降,现阶段在淤泥地质施工中添加一层刚性层,但这种刚性层之间普遍存在受力不均,易滑动的情况,造成施工时出现地层的不均匀沉降,出现施工倾覆的安全隐患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淤泥地质建筑基础加固结构的施工方法,能够解决刚性层之间受力不均,易滑动,造成地层不均匀沉降,导致施工倾覆的安全隐患问题。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淤泥地质建筑基础加固结构,其中,具有支撑层、阻隔层、加强层以及封顶层,

所述支撑层,用于作为底部支撑,包括再生混凝土和垂直插入于所述再生混凝土内部且均匀布置的若干石块;

所述阻隔层,用于阻隔软流塑淤泥,包括砂袋及碎石,所述砂袋均匀铺设于所述支撑层上,所述碎石填充并覆盖于所述砂袋上;

所述加强层,包括加固机构,铺设于所述阻隔层上;

所述封顶层,包括浇筑于所述加强层上的混凝土。

进一步,所述石块还可以为钢筋条、铁棒任意一种材料。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的一种淤泥地质建筑基础加固结构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其中,所述支撑层的厚度为3~5cm。

其中,所述石块的长度大于所述支撑层的厚度,所述石块的顶端与尾端均穿出所述支撑层。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淤泥地质建筑基础加固结构的施工方法,其中,包括以下步骤:

S1:进行支撑层的铺设,首先将混凝土浇筑在底层,然后将辅助安装机构铺设在混凝土层上方,将长条形石块通过辅助安装机构垂直的插入到混凝土层中;

S2:进行阻隔层的铺设:待混凝土层完全干透之后进行测量放线,将砂袋均匀铺设于所述支撑层上,所述碎石填充并覆盖于所述砂袋上,对所述碎石进行铺设压实;

S3:进行加强层铺设,对阻隔层进行测量放线,然后将加固机构水平铺设在阻隔层上方,进行注浆加固;

S4:进行封顶层的铺设:注浆加固完成后,最后浇筑一层混凝土完成封顶。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淤泥地质建筑基础加固结构的施工方法的技术效果如下:通过设置支撑层,在内部嵌入长条形石块,增大层间摩擦力,使得支撑层加大了支撑面积,防止滑动,层间更稳固,防止地层产生不均匀沉降,避免了施工塌陷。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的一种淤泥地质建筑基础加固结构的施工方法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的,其中,所述S3的步骤包括:

第一步:将加固机构平铺在所述阻隔层上方;

第二步:在所述阻隔层上方确定注浆加固区域;

第三步:在注浆加固面下部打第一层钻孔作为第一排钻孔,在第一排钻孔上部设定位置打第二层钻孔作为注浆加固孔;

第四步:将第一排钻孔分段钻至一定深度,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逐个将注浆加固孔钻进至不同分段的深度并进行注浆;第一层注浆加固孔注浆施工完成;

第五步:在第一层注浆加固孔上部设定位置打第二层注浆加固孔至设计分段深度并进行注浆;第二层注浆施工完成后,将该层注浆加固孔全部钻进至设计分段深度,此时该层的注浆加固孔作为诱导劈裂钻孔使用;

按照上述步骤依次进行下一层的钻孔,直到该部分注浆完成;

第六步:按照设定顺序依次进行钻孔注浆加固,中部待加固区采用直接注浆加固,直到该段注浆完成;

钻孔为水平钻孔、俯角钻孔、仰角钻孔或者外插钻孔中的一种,开孔深度低于要求的钻孔深度,按照从两侧向中间的顺序,逐个将注浆加固孔钻进至设计分段深度,按照先下、后左右、最后上的顺序依次进行注浆加固。

进一步的,所述S1的步骤包括:

第一步:测量放线;

第二步:进行再生混凝土的混料和浇筑,使得再生混凝土的厚度为3~5cm;

第二步:在混凝土上铺设一层辅助安装机构;

第三步:将长条形石块使用辅助安装机构插入到混凝土内部形成支撑,所述长条形石块的底端穿出所述再生混凝土层,所述长条形石块的顶端漏出所述混凝土层上端。

第四步:拆除所述辅助安装机构。

采用上述改进方案的有益效果为:通过设置辅助安装机构使得安装更有序,长条形石块排布的更整齐。通过设置长条形石块,增大表面接触摩擦力,使得支撑层受力更均匀,层面更加稳固,防止支撑力不足,避免了施工地层下陷。

进一步的,在第一排钻孔上方30~50cm位置打第二层钻孔作为注浆加固孔。

其中,所述S1中的辅助安装机构的使用步骤为:

第一步:首先将辅助安装机构,平铺在所述混凝土上层,然后将长条形石块通过辅助安装机构竖直穿过混凝土内部进行加固的形式,每两根间距300mm长条形石块形成一个固定单元,通过在所述混凝土上均匀铺满长条形石块对混凝土整体性进行约束,有效形成整体。

第二步:采用灌浆工艺对石材砌块底部水平缝进行塞缝,增强混凝土整体性。

其中,所述加固机构还包括钢筋网、铁网中的一种。所述辅助安装机构包括铁网、线网等多孔网状结构。

采用上述改进方案的有益效果为:通过设置加固机构,使得阻隔层跟加强层铺设的更紧密,防止施工层倾覆塌陷。

进一步的,钻孔为水平钻孔。

通过设置支撑层,在内部嵌入长条形石块,增大层间摩擦力,使得支撑层加大了支撑面积,防止滑动,层间更稳固,防止地层产生不均匀沉降,避免了施工塌陷。通过设置辅助安装机构使得安装更有序,长条形石块排布的更整齐。通过设置长条形石块,增大表面接触摩擦力,使得支撑层受力更均匀,层面更加稳固,防止层面支撑力不足,避免了施工地层下陷。通过设置加固机构,使得阻隔层跟加强层铺设的更紧密,防止施工层倾覆塌陷。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种淤泥地质建筑基础加固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一种淤泥地质建筑基础加固结构支撑层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一种淤泥地质建筑基础加固结构的截面示意图;

图4为一种淤泥地质建筑基础加固结构的施工方法流程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支撑层;2、阻隔层;3、加强层;4、封顶层;5、加固机构;6、辅助安装机构;7、长条形石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如图1-3所示,是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淤泥地质建筑基础加固结构的第一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具有支撑层1、阻隔层2、加强层3以及封顶层4,

支撑层1,用于作为底部支撑,包括再生混凝土和垂直插入于再生混凝土内部且均匀布置的若干石块;

阻隔层2,用于阻隔软流塑淤泥,包括砂袋及碎石,砂袋均匀铺设于支撑层1上,碎石填充并覆盖于砂袋上;

加强层3,包括加固机构5,铺设于阻隔层2上;

封顶层4,包括浇筑于加强层3上的混凝土。

其中,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支撑层1的厚度为3~5cm。

优选的,支撑层1的厚度为4cm。

其中,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石块的长度大于支撑层1的厚度,石块的顶端与尾端均穿出支撑层1。

如图4所示,是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淤泥地质建筑基础加固结构的施工方法的流程图,包括以下步骤:

S1:进行支撑层的铺设,首先将混凝土浇筑在底层,然后将辅助安装机构铺设在混凝土层上方,将长条形石块通过辅助安装机构垂直的插入到混凝土层中;

S2:进行阻隔层的铺设:待混凝土层完全干透之后进行测量放线,将砂袋均匀铺设于所述支撑层上,所述碎石填充并覆盖于所述砂袋上,对所述碎石进行铺设压实;

S3:进行加强层铺设,对阻隔层进行测量放线,然后将加固机构水平铺设在阻隔层上方,进行注浆加固;

S4:进行封顶层的铺设:注浆加固完成后,最后浇筑一层混凝土完成封顶。

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其中,S3的步骤包括:

第一步:将加固机构5平铺在阻隔层2上方;

第二步:在阻隔层2上方确定注浆加固区域;

第三步:在注浆加固面的下部打第一层钻孔作为第一排钻孔,在第一排钻孔上部设定位置打第二层钻孔作为注浆加固孔;

第四步:将第一排钻孔分段钻至一定深度,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逐个将注浆加固孔钻进至不同分段的深度并进行注浆;第一层注浆加固孔注浆施工完成;

第五步:在第一层注浆加固孔上部设定位置打第二层注浆加固孔至设计分段深度并进行注浆;第二层注浆施工完成后,将该层注浆加固孔全部钻进至设计分段深度,此时该层的注浆加固孔作为诱导劈裂钻孔使用;

按照上述步骤依次进行下一层的钻孔,直到该部分注浆完成;

第六步:按照设定顺序依次进行钻孔注浆加固,中部待加固区采用直接注浆加固,直到该段注浆完成;

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S1的步骤包括:

第一步:测量放线;

第二步:进行再生混凝土的混料和浇筑,使得再生混凝土的厚度为3~5cm;

第二步:在混凝土上铺设一层辅助安装机构6;

第三步:将长条形石块7使用辅助安装机构6插入到混凝土内部形成支撑,所述长条形石块7的底端穿出所述再生混凝土层,所述长条形石块7的顶端漏出所述混凝土层上端。

第四步:拆除所述辅助安装机构6。

优选的,再生混凝土的厚度为4cm。

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第一排钻孔上方30~50cm位置打第二层钻孔作为注浆加固孔。

优选的,在第一排钻孔上方40cm位置打第二层钻孔作为注浆加固孔。

其中,所述S1中的辅助安装机构的使用步骤为:

第一步:首先将辅助安装机构,平铺在所述混凝土上层,然后将长条形石块通过辅助安装机构竖直穿过混凝土内部进行加固的形式,每两根间距300mm长条形石块形成一个固定单元,通过在所述混凝土上均匀铺满长条形石块对混凝土整体性进行约束,有效形成整体。

第二步:采用灌浆工艺对石材砌块底部水平缝进行塞缝,增强混凝土整体性。

其中,所述加固机构还包括钢筋网、铁网中的一种。所述辅助安装机构包括铁网、线网等多孔网状结构。

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钻孔为水平钻孔。

实施例1:

首先进行淤泥地质建筑基础加固结构的施工分为:支撑层1、阻隔层2、加强层3、封顶层4的铺设,

首先进行支撑层的铺设,将再生混凝土浇筑到地面上,使得再生混凝土的厚度为4cm,形成支撑层的基础铺设。在支撑层1混凝土上铺设一层辅助安装机构;将长条形石块按照所述铁网中的孔插入到混凝土内部形成支撑,长条形石块的底端穿出再生混凝土层,长条形石块的顶端漏出所述混凝土层上端;首先将辅助安装机构,平铺在所述混凝土上层,然后将长条形石块通过辅助安装机构竖直穿过混凝土内部进行加固的形式,每两根间距300mm长条形石块形成一个固定单元,通过在所述混凝土上均匀铺满长条形石块对混凝土整体性进行约束,有效形成整体。拆除辅助安装机构。

然后进行阻隔层2的铺设,将砂袋均匀铺设于支撑层1上,碎石填充并覆盖于砂袋上,组合形成阻隔层2。

然后进行加强层3的铺设,将加固机构平铺在所述阻隔层2上方;在阻隔层2上方确定注浆加固区域;在注浆加固面的下部打第一层钻孔作为第一排钻孔,在第一排钻孔上部设定位置打第二层钻孔作为注浆加固孔;将第一排钻孔分段钻至一定深度,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逐个将注浆加固孔钻进至不同分段的深度并进行注浆;第一层注浆加固孔注浆施工完成;随后在第一层注浆加固孔上部设定位置打第二层注浆加固孔至设计分段深度并进行注浆;在第二层注浆施工完成后,将该层注浆加固孔全部钻进至设计分段深度,此时该层的注浆加固孔作为诱导劈裂钻孔使用;完成加强层3的铺设。按照上述步骤依次进行下一层的钻孔,中部待加固区采用直接注浆加固;直到封顶层4铺设完成。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相关技术
  • 气膜建筑的施工方法及用于该施工方法的拉力调整结构、气膜建筑基础
  • 一种软弱地质建筑基础加固施工方法
  • 一种软弱地质建筑基础加固施工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572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