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果树的2--4栽培模式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5:33:48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果树栽培领域,具体为一种果树的2--4栽培模式。

背景技术

目前果园现状:果树的土壤管理、树上修剪、果实采收等基本属于传统技术阶段,生产方式相对现代技术已经落后;条块化分隔严重,一家一户分散管理;树龄参差不齐,百年以上老树与新植幼苗共存;大冠稀植与矮化密植同在;早、中、晚熟品种多样,成熟期严重不一致;平地与陡峭坡地差异很大;产品质量标准无法统一;实施机电一体化管理可谓是困难重重。

果树与农作物最大区别是,果树有一定的高度,而农作物相对较低,农民站在地面上就可以直接操作、管理农作物;而果树不同,由于高大,很多工作必须上树才能完成。因此上树操作带来许多实际困难,然而现实是很多机电设备不宜树上使用,有关树上使用的机电设备开发的也不多,能够使用的更少。

丘陵地区果树栽培如采用机械化、大规模基础设施需要改造用在低效益果树上是很不划算的,这是山区果树业为啥到现在不能真正实现机械化的根本所在;也是山区果农贫穷落后的根源之一。探索适合山区应用的机械装备已经是迫在眉睫,到目前参与山地果树技术性栽培、以及管理等方面的机电设备应用往往受地形限制无法施展,不但产量提升不高,产品质量提升也受限。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一种果树的2--4栽培模式,具体为栽培过程包括:选种与育苗,依据地势和地力的不同在同一定植点上栽种2株或4株果树,根据地势设定株间内距、株行距和架设支柱,培养树型并进行树株组合共同构建出适合安装机电设备的框架结构;在框架结构内构架运行机电设备的轨道,轨道下面吊装移动箱体,实现果树与机电设备一体化。

优选的,地势包括山地、缓坡和平地三种,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定植方式。

优选的,适用山地地势的同一定植点的定植方式包括:山地地力相对较差、定植穴位狭窄的以2株定植为主;山地地力较好、定植穴位较宽余的以4株定植为主;地势转弯多或跨度较大沟谷的地方和到折返掉头处,以及不适宜栽树的地方,以架设2根支柱形式替代果树株为主,作为辅助支撑使用。根据不同的地力进行不同的定植方式,以适应山地形式多变的情况,可间接整合土地零散现状,有利于果实生产标准化栽培的统一。

优选的在山地栽植的果树,株间内距统一100厘米;相邻定植点均为4株的株距600厘米;相邻定植点均为2株的、 2株与4株的、2株与支柱的、4株与支柱的株距均为300厘米;行距为400—600厘米。行间距的设置,为以后加装机电设备做好了准备,而且山地上、下行间果树处在台阶状地势而错落着生,有利于地面植物接收光照,对修复树下生态是有利的。

优选的地势相对较缓的坡地和平地的同一定植点的定植方式为:可以全部定植2株或者全部定植4株;转弯掉头处和不适宜栽树处以2根支柱为主。扩大了行间距,增强树下生态面积,以种植绿肥植物为主,增强土壤有机质最大化。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果树2—4栽培后完全突破了因矮化密植带来的如树高限制、产量极限、树冠郁闭、低工效等难题。既适合大冠树种稀植、也适应小冠树种密植;不但适合各类种植地形,还特别适合山地应用。根据地势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定植方式,株距和行距也做相应的调整,使该模式在所有地形和地势都能正常使用且降低了施工难度和成本投入。不但实现早期产量的增加,还额外获得了大量果木材。可显著提升经济效益,降低人工日常操作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山地果树2—4栽培示意图;

图2为缓坡和平地定点栽植2株果树的示意图;

图3为缓坡和平地定点栽植4株果树的示意图;

图4为定点栽植2株果树的树型图;

图5为定点栽植2株果树的树型的骨干枝示意图;

图6为定点栽植4株果树的树型图;

图7为果树2—4栽培模式机电一体化示意图。

图中:1:中心干;2:骨干枝;3:矩形环;4:横梁;5:单根轨道;6:移动箱体;7:支柱;图中单位:厘米。

具体实施方式

果树2—4栽培模式实质是果树在同一定植点上,可栽2株或4株,并按着设定的株间内距栽植树苗,同时进行多组合树株共同构建出适合安装机电设备的框架结构,以此来支撑起能够在树冠空间内运行机电设备的通道,为实现由机电设备参与果树栽培各项日常劳作打下基础,最终完全实现数字技术应用。

果树2—4栽培后完全突破了因矮化密植带来的如树高限制、产量极限、树冠郁闭、低工效等难题。既适合大冠树种稀植、也适应小冠树种密植;不但适合各类种植地形,还特别适合山地应用。

矮化密植是当今世界性果树产业普遍栽培的模式,是由其传统的大冠稀植栽培存在许多问题改进而来的,为达到矮化效果,需要从大自然中努力寻找矮化砧嫁接来降低树高。而大冠稀植由于树体超高而上树修剪、果实采收、喷药等不方便;再有由于树冠很大,枝头很有可能营养供应得不到及时补充而出现落花落果、品质下降等问题,这种栽培技术处于萎缩状态。如果实施果树2—4栽培,完全可以把大冠稀植的劣势转变为优势,不但实现早期产量的增加,还额外获得了大量果木材。果树2—4栽培技术特别适合山区大面积栽培应用,实施后,可显著提升经济效益;经几十年栽培后,条件成熟时可在果树2—4栽培基础上实现机电一体化、以及未来向数字技术应用上转换。

实行果树2—4栽培的依据:主要源于自然界中存在着几种现象的启示,以实生栗树为例说明这些现象:

1.自然界中存在着阴阳、雌雄现象;

2.人类之所以对果树实施矮化密植,是由于果树自身具有高大乔冠特性而不能控制高度;还有应用矮化砧进行矮化密植的果树在苹果树上应用的较多,其他树种很少或没有发现矮化砧可以应用;

3.现有一些老栗树没有进行嫁接改造的实生树高一般在近10米左右,不但高大、而且树冠投影面积也大、中后期的产量也很高;

4.实生栗树普遍抗病、以及抵抗自然灾害能力都很强;

5.没有中心主干的实生栗树、以及其他树种,根部往往会滋生出多中心主干同时竞争向上生长现象;

6.实生栗树生物寿命普遍长,其经济价值必然很长,如百年以上栗树或其他果树各地都有这种栽培存在。

基于自然界中几种现象的启示,人类在进行果树栽培时,每个定植点至少应该是以2株为主,而不是单株。

果树2—4栽培模式的概念:可称谓“果树2—4株栽培”、“ 果树2—4株栽培技术”、或简称“果树2—4栽培”等。数字“2和4”既表示栽培株数,也表示其株数为可变量;“—”横线表示在2株、4株间需借助单根轨道和电线,同时又存在着连接关系;“2—4”数字组合内涵暗指未来果树是数字化技术应用方向。这里的可变量是说果树栽培过程中,定植点有2株和4株两种定植形态,二者可变换:两个定植点的两组2株树苗拉近到一米就是4株树苗为一个定植点;一个定植点的4株树苗分开就是两组2株树苗为两个定植点;各定植点间树冠上端需用单根轨道和电线串联起来,并吊装移动工作室,共同构成果树与机电一体化、未来数字化栽培模式。

果树2—4栽培过程:

一、育苗与定植的原则:初步育苗、定植阶段是关系到果树后期能否借助机电设备长期应用,也影响到果树一生的关键,一旦定植就不可能随意更改。

要求种子必须做到优中选优,确保种苗优良遗传基因可靠;

定植的果苗各项技术指标、设定的参数都要严格执行;

在不违背果树生物学特性基础上适当增加每个定位点的栽植密度。

在组织人员培育苗木和栽树时,要求做到采集的种子个儿大、饱满、无病害,且没有嫁接过的实生树种子。因这样的种子具有野生基因遗传种性,而嫁接树的种子存在抗病弱等不确定性;种子催芽时,选取最先发芽早的种粒,同时淘汰掉全部发芽晚或不发芽的种粒播种。栽植果苗时做到各枝干组织、架构要统一栽培标准:要求中心干1高、骨干枝2数、枝干分支、枝头朝向,分枝角度的统一;枝组内的枝条选留、留枝量、枝条更新方式等可以灵活掌握。总体既要统一,又要灵活;达到果树与机电一体最佳密度,山地每个定植点果苗为2株或4株。

定植季节:秋冬季或春季,在果树休眠期适宜。

选育优良品种:高大乔木种类,如南方果树腰果树、榧子、柑橘、枇杷等树种;北方果树有板栗、核桃、苹果、梨、榛子等品种;小冠树种如桃、李、杏、樱桃等。

育苗初期选择种子是非常关键一步,为确保种子优良基因可靠,要在上一年的秋季收获时节,挑选种粒饱满、粒大、完全成熟、无病虫危害的实生大树所结果实的籽粒做种子。在第二年春季4月上旬播种做好准备,中旬须进行种子催芽;催芽时,注意挑选出那些先发芽早、没有病斑的芽体种粒,发芽晚的、有问题的种粒一律弃之不用;芽体根尖长到1-2厘米左右,约10天后断根播种,覆土厚度控制在种粒直径2-3倍左右。以后育苗按该树种特点进行培育就可以。

苗木的选择: 实生、挺拔、粗壮,说明其基因遗传特性优良,寿命长。从现今存在百年以上老树中可看到,可以肯定其经济寿命也一定很长;所以,选取树苗时,苗干要求高大通直、健壮、无病虫害、无机械伤,树苗高度在2.5米以上的大苗,根茎不小于2—3厘米左右,且根系发达、须根多者为最优。

注重品种搭配:选择品种时,因为是采用双植栽培法,其中主要设计目的是为了增加授粉树,来增加产量和改善品质,所以在栽树时,就要设计出一株主栽树,另一株为授粉树。在确定骨干枝2和插接枝条时,不能把双植的苗干主枝都换成同一个品种,采用优良品种枝条做接穗要求:两个品种能够相互授粉、有亲和性、花期基本一致的品种;且品种健壮、抗病虫害、以及抵抗自然灾害能力都较强。

果树的株、行距设置:果树的株、行距的设置,关系到未来机电化设备、或数字技术设备的安装应用、以及永久性问题,不可能像机械化厂房设备一样,随人类意识改变做经常性调整,一旦确定好的株行距标准就要严格执行。

依据我国丘陵区域多,平地少的特点,山地栽培已经成为果树业主要产地,山地约5—7成,平地3—5成左右。有两种具体方案:

1.如图1所示为适用山地果树2—4栽培的模式的应用。由于山地地形、地力变化多样,山地已经成为了果树主要栽培地,才有了果树2—4这种栽培模式;所采用2株、4株、及2根支柱7三种定植方式主要对应的就是山地多样性变化而发明的;单行株数(密度)适当增加、而行间距适当加宽,一是为改变树下生态,尽可能增加树下地面光照,二是为加装机电设备做准备、以及日后升级数字技术应用打基础。因此,山地土质如果砂粒粗糙、土质较差、有机质少,定植穴位狭窄的以2株定植为主;土质相对松软、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较多,定植穴位较宽余的以4株定植为主;遇到地势转弯多、或跨度较大沟谷的地方、或遇到折返掉头处,以及不适宜栽树的地方,要以架设2根支柱7(钢架等)形式替代果树株为主,作为辅助支撑单根轨道5的支柱7使用。另外,作为该模式果园地使用,其地形以阶梯状为优,尽量沿等高线挖坑或开沟栽树。

定植参数说明:

株距:2株和4株定植的株间内距统一值100厘米。株距有三种情况,

行距:山地果树行距无法统一参数,因地形变化多样,定植点所栽2株或4株无法确定,每亩株数所以无法确定;其行距一般控制在400—600厘米左右范围内,这个行距相对传统大冠稀植等于是增加了种植密度,这主要是得益于果树行间距处于坡面位置,且坡面适宜种植绿肥植物。因这样的行间距的设置,主要考虑到山地上、下行间果树处在台阶状地势而错落着生,有利于地面植物接收光照,对修复树下生态是有利的,所以适当加密行距是可行的。

2.如图2和图3所示为地势相对较缓的坡地果树2—4栽培模式应用。缓坡地与山地相比,地形、地力等条件好得多,每一行的株距内既可以是全园2株定植,也可以是全园4株定植;转弯掉头位置适宜设置以2根支柱7为主,不适宜栽树,主要考虑因素就是尽可能扩大行间距,增强树下生态面积,以种植绿肥植物为主,增强土壤有机质最大化为目标。果树2—4模式的株间内距统一为100厘米;全园以2株定植为主的株距是300厘米,行距是600厘米,每亩株数74棵;全园以4株定植为主的株距是500厘米,行距700厘米,每亩株数76棵。当然,这样的栽培模式也可以在土质较好的平地大面积推广使用。

二、构建2—4栽培的树型

1、双株中心干1的培养:定植时要求使用高大实生树苗,不要过早嫁接优良品种,尽可能利用其高大挺拔特性培养树干,达到设计高度后,再选取适当位置着生各层正向或侧向骨干枝2;双株树干最终培养成高大支柱7,既为果树生长后期支撑起立体通道来运行机电设备使用,又可以培养出高大通直的果木材,真正达到“一举两得”目的。栽植成活的树苗一律不留萌芽和分枝,尽可能促使长高和加粗生长,为促壮树可加大磷钾肥的使用。达到一定高度后,再按设计要求分别插接正向、或侧向骨干枝2,并把骨干枝2安排在行间正向或斜向双株中心干1外侧,内侧不在设置各类枝条,留出空间加装机电设备。

插接骨干枝2时,不要一次性完成,也不可能一次能完成。因为骨干枝2一次性插接后,由于处在上层骨干枝2的顶端优势越发明显,下层骨干枝2受上层枝影响,以及光照接收不足,下层骨干枝2因此生长势明显变弱。所以,在培养骨干枝2时,先从下层开始插接,每两年一次插接两枝;同时中心干1枝顶端都需短截一下,注意短截时一定要在枝头背侧芽上端2厘米处剪截,其目的是通过抑制顶端优势来促使下层骨干枝2加粗和加长生长。日后生长过程中如果发现有骨干枝2枝头生长势变弱,要及时加强地下肥水管理和修剪技头来调控优势明显或弱势骨干枝2长度,达到各级骨干枝2从下往上递次生长、或呈下长上短状态。

2、2株型、4株型骨干枝2的着生方式

如图3和图5所示,2—4栽培模式中是由2株型和4株型组成,定植时,依据地势、地力具体情况,选栽2株型或4株型的,一旦确定就不能再更改了,因此在组合树型的中心干1上着生骨干枝2是有区别的。

(1)2株树型的骨干枝2着生方式:

树型:2株中心干1苗定植的株间内距100厘米;两中心干1高在950厘米左右,每根中心干1上分布6个骨干枝2,两根中心干1共12个骨干枝2;在2株中心干1距离地面到第2层骨干枝2处上端300厘米处加装矩形环3;在2株中心干1顶端850厘米处(与4株型的高度一致),两中心干1顶端第6骨干枝2下端内侧预留两枝条,采用对靠接方式建起中心干1拉杆,保留枝头,最终构成横梁4。

2株树型的骨干枝2着生方式:如图4和图5所示,是指上、下两骨干枝2之间错开着生,各枝上、下之间夹角90

这种在中心干1上安排的骨干枝2做法与传统大冠稀植树型相比,依立体角度审视,其上下空间内分布的各层骨干枝2并不拥挤:大冠稀植树型中一般都有四大骨干枝2分布,而2株树型从上向下也可以看出各层之间也是呈四大骨干枝2分布,只是主干比大冠稀植树型多了一个中心干1,这样设计其实质是相当于多了一倍的中心主干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养分,对树体长高、增产是有成倍效应的。再有,栽植密度的增加(每个定值点是2株树)是值得加装机电设备;其使用的机电设备的频率肯定要比单株树的手工劳动频率要高,因而会降低手工操作的工作量,所以整体果园使用机电设备的效果必然好于手工劳动。

(2)4株树型的骨干枝2着生方式:

树型:如图6所示,4中心干1苗定植的株间内距均为100厘米;4中心干1高控制在950厘米左右,每根中心干1上分布5个骨干枝2,4根中心干1共着生20个骨干枝2;在两2株中心干1距离地面第2层骨干枝2处上端350厘米处加装矩形环3;在2株中心干1顶端850厘米处(与2株型的高度一致),第4到5骨干枝2之间内侧预留两枝条,采用对靠接方式建起中心干1拉杆,并保留枝头,最终构成横梁4。

4株树型的骨干枝2着生方式:由2株演化出的4株树型,适宜用在地势相对平缓、且土层较深厚、定植面积相对宽余的地块栽培。2株栽培初期是由一个定植点内栽植两株树苗而形成的,如果把两个定植点的两对(4株)树拉近到1米,把4株作为一定植点的一株大树看待,就是4株模式,等于四倍于根系吸收地下水分、养分。

4株中心干1上着生的骨干枝2以每层一枝为好,枝头朝向行间与单行果树方向呈垂直状态,第一层骨干枝2距地面150厘米,骨干枝2与中心干1夹角70

3、矩形环3的设置

矩形环3是用粗度20-30毫米左右宽扁圆型不锈钢铁条,专门定做成两头带弯钩的专用铁钩,双株近距使用的每根长度100厘米,每两中心干1树为一组,共两组。矩形环3设置高度在第二层骨干枝2上端350厘米处。其矩形环3在整体双株树间起着固定作用,可防止中心干1过度向外扭曲、倾斜,增强其稳固性,且会通直生长。所以,铁质矩形环3是整个树型中起稳固“基础”作用的部件。

矩形环3的使用调整。分为两种:一是短矩形环3的使用,双植初期,树苗处于长高和加粗阶段,双中心主干顶端向外倾斜的离心力没有那么大,也没有大量结果,可以先使用短矩形环3固定双株树干,按双株内距100厘米设定并加装;二是果树生长中、后期,双植中心主干自身由于配置了各层斜向骨干枝2,加上开始大量结果,两个中心干1重量的增加,上端必定向外倾斜;再有树干逐年加粗生长,短矩形环3再不更换,树型就要开始扭曲生长,甚至严重变型,所以,发现变型初期就要及时更换长距矩形环3。有关矩形环3长期使用需注意两点,一是树体长期生长,主干自然会加粗,矩形环3两端铁钩往往会有限制加粗情况发生;二是铁质环时间长久会发生氧化、最终生锈蚀而失去作用,因此在果树生长后期要视具体情况加以调整和更换。

4、双中心干1上层设置横梁4:

由于双株中心主干上的各个大枝组都设置在外侧后,同时又开始大量结果,双株树干必然很明显地出现“头重脚轻”向外侧倾斜现象,双中心主枝干向外倾斜时自然会产生一种“离心力”,至此,需要在大约在上端距地面750厘米左右位置处,在双株中心干1主枝间建立“中心干1拉杆”,即在俩中心干1主枝内侧上端,从萌发的新枝条中选取两枝条进行交叉靠接,最后培养成横梁4。没有萌芽可选的,可各自在其中心干1上端内侧插接一芽位,培养成枝条后再通过靠接两枝条建立横梁4,这道横梁4是2—4栽培模式中起着核心“脊梁”作用。还有,双对中心干1拉杆的枝条靠接后,可以保留各自的枝头,也可培养成结果枝组,其目的是为了保留活体的拉杆枝不枯死。

双株树顶层中心干1拉杆建成后,一个目的是为了防止中心干1上端倾斜;另一个更为主要的使用目的,是为了加装电源线和单根轨道5,以便供下方吊装移动箱体6等设备使用。

四、2—4栽培的树冠内倒梯形空间体构成

1、2—4株间中心干1拉杆是由两侧枝条培养出来的木质横梁4,需要一定的培养时间,至少需10—20年左右,但这道木质横梁4过早使用时是起不到承重作用的;如果横梁4没有构建起来或横梁4枝太细,急需这根拉杆发挥作用情况下,可以直接使用钢筋拉杆、或采用木质拉杆与钢筋拉杆并用方式加以解决。

2、在2—4株间构成倒梯形横截面空间体。为了适应机电设备的加装,在双株树矩形环3上方、及双中心干1拉杆横梁4下方,有目地的构建倒梯形横截面空间体,其底宽100厘米、上端宽约200厘米左右、高约400厘米左右。把所有2—4株树间的倒梯形侧面体,按着统一标准的株间距全部并列栽培出来,共同组合构建起立体框架,经单根铁轨和电线串联出一条由果树与机电设备一体组成的框架通道,形成果树与机电一体栽培效果,这样的栽培模式是能够担任起承重和运输功能的。可见,在这个倒梯形侧面体的两侧支柱7是“支撑”设备的关键部件。

3、移动箱体6的吊装。如图7所示,在运行通道横梁4上加装单根轨道5,轨道为轻量型且能适应空中载重任务的小号“工”字型钢轨,以及在轨道两侧安装动力运行需要的电源线(加装点需防漏电绝缘技术处理);“工”字型钢轨的上端与运行通道内的各个横梁4进行吊装;“工”字型钢轨的下端再吊装移动箱体6,也可以成为移动工作室,其室内安放的是驱动工作室运行所需的机电设备,以及果园劳作需要的各种机电农用机具,还有可供操作人员乘坐的座椅等。这个移动工作室相当于在树冠内建起了一个参与果园工作的移动操作平台。

如图6所示,为栽培成型的运行通道,是充分利用了主树干当支柱7做支撑、以及利用两主树干顶端的拉杆横梁4,共同组成的框架结构,省去了使用大量的木材、或钢材、或水泥打基础来构筑铁轨运行框架通道,大大节约了建造成本;动力是使用电力能源,既环保、又省钱,而且可永久使用;而果树生长进入到生命后期,需要更新换代时,中心树干又可变成大量通直、优质的果木材,不会出现老去的树干变成薪碳材料。条件成熟时,果树管控还可以进行数字化技术升级改造。

以果树定植使用高大乔冠、或小冠树种为核心;以及适应山地果树栽培特有的株、行距为基础;到后期共同构建出机电设备在树冠空间内穿行的框架为目标,所能凸显出的优势为:

1.利于果园生态的改善;

2.果树由单一产果实功能,变为生产果实和木材双功能,同时还呈现出果园旅游功能;

3.果树高大立体栽培后,层数增加不但产量提高,还培养出了通直高大中心干1作为支撑机电设备使用的支柱7;

4.实行果树和机电一体化栽培后,生产效率得到极大提高,大规模推广应用现代化栽培将变为现实;

5.在山地,一些燃油机械设备不能胜任的工作,如拖拉机在坡度较大、或沟壑等地方受限;如果能在树冠内建有专用运行线路,就能安装机电设备,且能在山地长期运行;

6.规模化栽培后,可间接整合土地零散现状,有利于果实生产标准化栽培的统一;

7.在果园内实现机电化基础上、可进一步实现数字技术在果树上实施远程操控应用。

果树2—4栽培既解决了果实生产因矮化密植抑制产量的提高,果木材的利用难题;更凸显出来果树与机电一体的栽培优势,其应用包括:

1、操作人员上树的应用

盛果期树上的劳作工作量估算能够占到一个生长周期的6—7成左右。同样果树精细化管理,如喷药、喷肥、采摘、修剪等,操作人员站到树上、或在树下进行,其效果是不一样的,站到树上的进行各种操作一定好于地面上的操作,这是显而易见的。因树上操作可以是近距离、全方位、不留死角的操作;往往由于果农往往因上树消耗体力、难度大、或恐高等现实原因而放弃上树,只站在树下对树冠内进行简单处理,甚至不处理就直接放弃,致使果实产量、品质提升等都受到影响,所以,抓住果树上树操作的难点就等于抓住了果树管理的根本,相对树上的操作,树下的劳作就显得容易得多。

由于实施2—4栽培模式后树体变高,给操作人员上树进行各种工作带来了困难,因中心干1上的各骨干枝2上下1.5-2米间距,靠人工攀爬基本是不可能了。如果在各骨干枝2间距内留出攀登的枝杈方法会出现一个严重问题,就是枝杈长时间风吹雨淋很容易腐烂,留下的枝杈伤口处很容易出现腐烂、破损,直至树干出现空洞现象,而实施2—4栽培其中之一目标是到果树需要更新时能获取通直、优质的果木材,显然带有腐烂空洞的果木材是不符合要求的。还有一种方法就是使用梯子,但果农们普遍因携带不便都不愿使用。而果树2—4栽培整体骨架成型后,是要加装单根轨道5和机电设备的,通过双株树间搭建起来的空间运行通道,可完全借助树冠空间内部运行的移动工作室做上下升降来实现上树操作,是很容易解决上树问题的。

2、移动工作室的应用

3、果树花季、果实成熟季游览应用

每年的果树花季、以及果实成熟季都是游客观赏果园的好时候,可在移动工作室后面,串联起多个类移动工作室作为乘坐载具,载客观赏果园,完全可以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来使用。

4、借助机电设备实施大面积生态培肥果园成为可能

树下因长年使用化学肥料导致成本越来越高、劳动强度大、工效低,且人类对化学肥料产生隐性食品安全问题而有所忌惮;因2—4栽培模式行间距拓宽,种植绿肥植物面积增大,树下种植的绿肥植物、或杂草等能有效改善树下生态,再借助机电设备对树冠进行叶面喷肥,一是即可减少化肥或不使用化肥,也可解决树下需肥问题,能实现果园有机栽培;二是通过树上喷施微量元素肥的同时树下的绿肥植物、杂草也间接受益,通过使用机电农具收割绿肥植物、杂草,再翻入土中,既可以降低了肥料使用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又能大大减低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且还能减少大量化学肥料的使用量的隐忧,进而就地实现了生物资源的循环利用;为最终实现国家双减碳目标,果园实现树下生态循环、果树机电化、果实有机等目标。

5、果树与机电设备相互利用

果树2—4栽培模式后,呈现出果树与机电一体栽培效果,全园树体对营养需求增大,特别是树高放开高度后,如果肥和水等营养供应出现问题,很可能出现落花落果现象,所以可借助树体自身机能(机载具),增加肥和水的使用次数,以及用量,以保证树体营养需求;而肥和水供应充足,自身树体增强,树体健壮又为机电设备运行提供了更好地支撑,果树与机电设备之间形成良性循环、依赖、利用关系,最终,在二者相互利用过程中人类获得了果实(食物)、木材(材料)、轻松(效率)、幸福(游玩)。

6、现有山地拓展应用

果树2—4栽培模式在原标准基础上可进行拓展应用。很多农用机械、机电农具能在平地上广泛使用,但到了山地许多农具不一定能够使用,而果树2—4栽培模式的设计初衷就是为解决山地各种农用机电动工具而开发的。

(1) 山地双树行间的应用。现有山坡地栽培的果树,在上、下双行间距内多是呈阶梯状分布,即使地面高低不平、蜿蜒曲折,只要对地形做适当修整,打通单根轨道5运行线路,完全可以采用该模式运行,而且还可以长期使用。上、下双行树间内空间很大,利用其上边一行树干与下边一行主树干共同搭建起支撑支柱7和横梁4,就地取材、利用林区各类经济价值不大、或弯曲的树干、或废弃粗木料,或废弃的钢架、水泥电杆等做支柱7,搭建出适合短时期支撑单根铁轨运行的框架通道,并能安装吊舱式移动工作室使用,等到标准2—4栽培果树行成功后再淘汰掉。

(2)山地跨行间的应用。已经栽培的现有山地果园,栽培的果树行间地形多是呈阶梯状分布的、但也有行间内或夹杂少部分是呈非阶梯状分布的、或是整体果园都是无规则行间距栽培的分布,且原有果树栽培模式还多是以矮化密植树形为主,树高较矮,不用上树操作,利用“(1)山地双树行间的应用”构建出运行通道,从移动工作室内引出临时主干电源线,再接通分支电线,跨行间向两侧横向外延出多达30—100米左右长的电线,接通各类机电农机具,实施跨行间大面积作业,用来完成果园内各种农活。

生长季节的使用维护

这种果树2—4栽培模式,特别涉及到电力技术方面在果树中的应用,不同于普通农地用电的架设应用,它是穿行于果树树冠空间内,很可能出现枝条与电线搭接现象,所以使用这种栽培模式时,需要加倍小心,防治触电事故发生。一是制定安全使用守则、操作规范、以及安全教育等;二是要安排专人负责日常巡视和维护,及时发现和清理萌芽枝条可能出现搭接电线现象;三是坚持用时通电,不用时关闭电源的原则,不能长时间通电不管;四是凡是电线与果树需要相连接的地方设置好漏电保护设备,尽可能防止可能出现的隐患发生。

立柱和横梁的维护:不管是临时性支架(立柱)和横梁,还是永久性立柱和横梁都需要维护。都是长期处于野外状态,必然会出现各种问题。永久性立柱和横梁虽然后期仍在生长,树型也基本稳定,但处在野外同样经受雨淋日晒、会有损毁情况发生。所以都需要指派专人负责检查和维护,进行必要的更换。

加强树型后期枝条留量的调控。修剪的原则:树型、各级骨干枝、各枝组一旦定型后,就不要随意改变,如果随意修剪势必对机电设备、或数字技术应用设备造成影响;修剪时以疏枝、回缩技术为主;同时要加强肥、水管理次数和用量,以及病虫害的防治,保证树体需要。

总结:果树2—4栽培过程中,矩形环在树型中起到“基础”稳固作用;双中心干立柱起“支撑”作用;而中心干上的拉杆是整个树型的核心“脊梁”,共同完美地组成果树2—4栽培新模式,能够实现果实、木材、观光、管理等“一举多得”的目的;该模式可以复制到其他品种果树栽培上、最终实现果树产业数字化技术远程操控。

技术分类

06120114498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