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用于制造瓦楞纸板的具有用于更换挤压带的便利系统的单面瓦楞机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8:32:25


用于制造瓦楞纸板的具有用于更换挤压带的便利系统的单面瓦楞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制造瓦楞纸板的机器。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对瓦楞纸机或所谓的“单面瓦楞机”的改进。

背景技术

瓦楞纸板是由从合适的卷轴上展开的光滑纸幅开始来制造的。在最简单的形式中,瓦楞纸板由沿着瓦楞纸幅的波浪脊粘合在一起的光滑纸幅和瓦楞纸幅组成。通常,需要在该基本结构上添加第二光滑纸幅,其粘在瓦楞纸幅上以使后者介于两个光滑纸幅之间,也称为衬里。在某些情况下,还向由三个纸幅组成的这种结构添加具有一系列介于光滑纸幅之间的瓦楞纸幅的其他结构。

单面瓦楞纸板由“单面瓦楞机”生产,该“单面瓦楞机”包括一对相互啮合的瓦楞辊,在这对瓦楞辊之间送入第一光滑纸幅。第一光滑纸幅热变形进入两个瓦楞辊之间的辊隙,它变成带沟槽纸幅。在粘合到瓦楞辊之一的带沟槽纸幅的沟槽脊上涂敷粘合剂,并将光滑纸幅加压和加热施加在提供有粘合剂的带沟槽纸幅上。

提供一种包括挤压单元,该挤压单元包括压靠在瓦楞辊之一上的至少一个挤压构件,用于将带沟槽纸幅和光滑纸幅相互粘合。光滑纸幅和带沟槽纸幅在瓦楞辊和挤压构件之间通过。

在一些单面瓦楞机中,挤压单元包括带子形式的连续柔性构件,其围绕导辊被驱动。这种类型的单面瓦楞机公开在US9、545,769、EP0698752、US10,293,588、US2015/0122423、US5,512,020、EP2805810、EP2792477、US5,951,817、US2014/0345804、EP0850753、JP10-710、JP2001-38830、JP10-709中。

US2,638,962公开了一种瓦楞纸机,其包括围绕两个导辊驱动的挤压带,其中第一导辊可相对于承载结构围绕固定轴线旋转,而第二导辊可以围绕第一导辊的固定轴线的旋转移动而移动。当带子从瓦楞辊上移开时,它会压靠在保持带子拉伸的外滚筒上。

JP11105172公开了一种具有围绕三个辊驱动的挤压带的瓦楞纸机。一个复杂的致动器系统驱动两个带子导辊的移动,以控制带子的牵引力并保持带子的正确引导。

在JP2962660中公开了另一种瓦楞纸机,其具有挤压带和用于控制拉伸和引导带子的构件。同样在这种情况下,带子由一个复杂系统引导,该系统由三个导辊和控制其移动的相关致动器组成。

EP3556548公开了一种单面瓦楞机,其带有用于更换瓦楞辊的机构。该单面瓦楞机还包括一对固定轴线导辊,围绕该导辊驱动挤压带。当瓦楞辊从单面瓦楞机上移除时,挤压带会提升。

鉴于它们必须承受非常高的工作温度和工作牵引力,所以连续柔性构件是复杂、高成本的机器元件。它们容易磨损,而且必须定期更换。更换会导致机器停机。更换操作必须由受过培训的人员谨慎进行,以免损坏安装在旧的位置上的新的连续柔性构件。

制造各种类型的瓦楞纸板时,因带沟槽纸幅的沟槽形状和大小不同,而需要更换瓦楞辊。在现代单面瓦楞机中,相互啮合的两个瓦楞辊安装在辊盒或辊筒中,以简化此操作。多个辊盒或辊筒包含成对的不同瓦楞辊,用于制造不同的瓦楞纸板。辊筒更换快速简单。然而,它可能会在存在挤压单元时遇到障碍。更换瓦楞辊需要将单面瓦楞机中的瓦楞辊从挤压件上移开。此操作需要复杂的机械解决方案。例如在US2007/0084565中公开了一种设置有用于更换瓦楞辊的辊筒或辊盒的系统的单面瓦楞机。

此外,使用带子形式的连续柔性构件需要在操作期间仔细控制其牵引力和其位置。这需要使用复杂的控制和引导系统。

因此,在该领域中,不断寻求更简单和更有效的构造解决方案,旨在便利和简化上述操作中的一项或多项。

发明内容

根据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制造单面瓦楞纸板的单面瓦楞机,包括:承载框架;第一瓦楞辊和第二瓦楞辊,其相互啮合并与承载框架相关联;以及挤压单元,其围绕枢接铰链枢接到承载框架,以借助于围绕枢接轴线的旋转而被带到工作位置和非工作位置。挤压单元又包括:第一枢接臂;第二枢接臂,其刚性地连接到第一枢接臂;第一导辊,其具有第一旋转轴线,被支撑在第一枢接臂和第二枢接臂上;第二导辊,其具有第二旋转轴线,被支撑在第一枢接臂和第二枢接臂上;连续柔性构件,围绕第一导辊和第二导辊引导。第一枢接臂适合于以悬臂方式将第二枢接臂、第一导辊和第二导辊支撑在承载框架上,以允许从第二枢接臂的侧面移除连续柔性构件。

更具体地,根据本文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单面瓦楞机,其具有承载框架和一对相互啮合并安装在承载框架中的第一瓦楞辊和第二瓦楞辊。该单面瓦楞机还包括挤压单元,用于在光滑纸幅和带沟槽纸幅之间施加粘合压力。挤压单元包括一枢接结构,其绕一枢接轴线枢接到承载框架。该枢接结构包括第一枢接臂和第二枢接臂,其中第一枢接臂借助于位于单面瓦楞机第一侧上的第一铰链系统而枢接到承载框架,而第二枢接臂位于单面瓦楞机的第二侧上。两个枢接臂相互例如通过横梁而刚性地连接。该枢接结构支撑第一引导辊和第二引导辊,其中该第一引导辊的第一旋转轴线支撑在第一枢接臂和第二枢接臂上,第二引导辊的第二旋转轴线也支撑在第一枢接臂和第二枢接臂上。围绕第一引导辊和第二引导辊引导的连续柔性构件在两个引导辊之间被引导。

典型地,引导辊具有相互大致平行且平行于枢接轴线的轴线,其中该枢接结构相对于承载框架围绕该枢接轴线枢接。该枢接轴线又大致平行于瓦楞辊的轴线。假设可以改变引导辊的旋转轴线之一或两者的位置以保持连续柔性构件正确引导并正确拉伸,那么引导辊的旋转轴线相对于相互以及相对于枢接结构的枢接轴线的平行度可能不精确。

如在下文中将变得清楚的那样,特别有利的是,使枢接结构的枢接轴线与第一引导辊的第一旋转轴线和第二引导辊的第二旋转轴线间隔开。事实上,这简化了单面瓦楞机的结构并且允许更容易地更换连续柔性构件。然而,不能排除枢接结构的枢接轴线与其中一个引导辊的枢接轴线大致重合。

该单面瓦楞机还包括:第一致动器,其与第一枢接臂相关联并且在第一枢接臂和承载框架之间形成第一约束;第二致动器,其与第二枢接臂相关联并且在第二枢接臂和承载框架之间形成第二约束。该第一致动器和第二致动器交替地将枢接结构带到工作位置和抬起位置,其中第一引导辊和第二引导辊与第二瓦楞辊间隔开。

为了便于移除已磨损的连续柔性构件并用新的连续柔性构件进行替换,在有利的实施例中,第一枢接臂通过其枢接到承载框架的第一铰链系统形成一约束,其中承载框架适合于以悬臂方式支撑第二枢接臂以及安装在第一枢接臂和第二枢接臂之间的第一引导辊和第二引导辊,以允许从单面瓦楞机的第二侧移除连续柔性构件。

原则上,第二枢接臂可借助于连接横梁而约束到第一枢接臂,并借助于第二致动器进一步连接到承载框架,而无需再借助于铰链装置枢接到承载框架。

然而,在当前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二枢接臂也枢接到承载框架,并且可以为此提供第二铰链系统。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允许轻松地移除待更换的连续柔性构件并插入新的连续柔性构件,在有利实施例中,第二枢接臂借助于可移除元件连接到承载框架,该可移除元件被拆卸以从第一和第二引导辊上移除连续柔性构件。例如,这种可移除元件可以包括将第二枢接臂连接到第二铰链系统的可移除支架。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铰链系统(第一枢接臂借助于其枢接到承载框架)可包括两个铰链,其沿枢接结构的枢接轴线间隔开,以当第二枢接臂从承载框架释放并由第一枢接臂以悬臂方式与两个引导辊保持一起时,提供对由第一引导辊、第二引导辊和第二枢接臂的重量产生的倾翻扭矩的阻力。

单面瓦楞机的其他有利特征和实施例在下文中描述并在所附权利要求中限定,那些权利要求是本说明书的组成部分。

根据另一方面,本文公开了一种用于操作如上所述的单面瓦楞机的方法,其中更换连续柔性构件的步骤如下:

将第一引导辊和第二引导辊从第二瓦楞辊上移开;

将第二致动器从第二枢接臂上释放,并借助于第一枢接臂以悬臂方式支撑第二枢接臂、第一引导辊和第二引导辊;

从第一引导辊和第二引导辊上移除连续柔性构件;

在第一引导辊和第二引导辊上插入新的连续柔性构件;

将第二致动器连接到第二枢接臂;以及

将枢接结构朝向第二瓦楞辊下降,并将连续柔性构件压靠在第二瓦楞辊上。

此外,该方法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在从第一引导辊和第二引导辊上移除连续柔性构件之前,从第二铰链系统释放第二枢接臂,该第二枢接臂通过该第二铰链系统铰接到承载框架;

在将新的连续柔性构件插入到第一引导辊和第二引导辊上之后,将第二枢接臂连接到第二铰链系统。

根据另一方面,本文描述了一种用于制造单面瓦楞纸板的单面瓦楞机,包括:承载框架;可以安装在该承载框架中的第一瓦楞辊和第二瓦楞辊,其相互啮合并安装在该承载框架中。该单面瓦楞机还包括挤压单元,该挤压单元适合于压靠在第二瓦楞辊上。该挤压单元包括绕第一旋转轴线枢接地支撑的第一引导辊和绕第二旋转轴线枢接地支撑的第二引导辊。围绕引导辊引导连续柔性构件。

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导辊和第二引导辊由枢接结构支撑,该枢接结构绕枢接轴线枢接到承载框架,该枢接轴线大致平行于第一瓦楞辊和第二瓦楞辊的轴线。该枢接结构关联于一种适合于将枢接结构旋转至工作位置和抬起位置的控制系统,其中在工作位置上连续柔性构件被压靠在第二瓦楞辊上,而在抬起位置上第一引导辊和第二引导辊与第二瓦楞辊间隔开。

该单面瓦楞机可以以组合方式包括本文所述的其他特征,特别是所附权利要求中限定的一个或多个特征。

附图说明

本发明根据描述和附图而变得更加清楚,附图通过非限制性示例说明实施例。更具体地说,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单面瓦楞机处于工作位置时的侧视图;

图2示出了图1的单面瓦楞机的从相对于图1的相反侧看到的侧视图;

图2A示出了根据两侧之间的中间垂直平面的单面瓦楞机的非常简化的截面图;

图2B示出了根据两侧之间的中间垂直平面的单面瓦楞机在图1和图2所示的位置上的截面图;

图3示出了与图1类似的侧视图,其中挤压单元被提升;

图4示出了与图2类似的侧视图,其中挤压单元被提升;

图5示出了根据单面瓦楞机两侧之间的中间垂直平面的单面瓦楞机在图3和图4所示所示位置上的截面图;

图6示出了类似于图3的视图,其中移除了瓦楞辊的辊盒;

图7示出了类似于图4的视图,其中移除了瓦楞辊的辊盒;

图8示出了根据图7的单面瓦楞机的中间垂直平面的截面图;

图9示出了图8的细节的放大图,其中移除了一些部分;

图10示出了与图6相似的侧视图,其中挤压单元下降了;

图11示出了与图7类似的侧视图,其中挤压单元下降了;

图12示出了与图11的视图相似的侧视图,其中挤压单元的致动器与相应的枢接臂处于分离状态;

图13示出了单面瓦楞机在图12位置上的轴测图,其中连续柔性构件部分地从引导辊中抽出;

图14示出了根据图13的线XIV-XIV的单面瓦楞机的视图;

图15和16示出了图14中用XV和XVI指示的细节的放大图;

图17示出了挤压单元的俯视图;

图18示出了根据图17的XVIII-XVII的视图;

图19示出了根据图17的XIX-XIX的视图;

图20示出了根据图17的XX-XX的截面图;

图21示出了根据图19的XXI-XXI的截面图;

图22示出了根据图19的XXII-XXII的截面图;

图23示出了挤压单元在安装有致动连续柔性构件的马达的侧面上的局部轴测图;

图24A和24B示出了挤压单元21的局部轴测图,示出了用于检测连续柔性构件31的位置的传感器;

图25A、25B示出了挤压单元的两个示意性侧视图,图示了连续柔性构件的两个引导辊之一的移动,用以调整其拉伸;

图26和图27示出了挤压单元的两个示意图,图示了连续柔性构件的引导辊之一的移动以纠正其扭曲;和

图28A、28B示出了挤压单元的两个示意图,图示了连续柔性构件的两个引导辊之一的移动以纠正其扭曲。

具体实施方式

单面瓦楞机1的总体结构可以参考图1、2和2A进行理解,其中前两幅图示出了从两个相对侧看到的单面瓦楞机的侧视图,而图2A示出了根据两侧之间的中间垂直平面的非常简化的截面图,其中只示出了单面瓦楞机1的主要部件。图2B示出了根据单面瓦楞机的两侧之间的中间垂直平面的截面图。

单面瓦楞机1包括:承载框架3,在承载框架3上支撑瓦楞辊;以及挤压单元,用于将形成单面瓦楞纸板(图中未示出)的两张纸幅进行相互压靠。承载框架包括位于单面瓦楞机1第一侧上的第一侧壁5和位于单面瓦楞机1第二侧上的第二侧壁7,也具体参见图14和17。两个侧壁5和7通过横梁9、11相互结合,具体示于图13和14中,其中移除了单面瓦楞机1的瓦楞辊。通常,第一侧是驱动装置所在的那一侧,而第二侧是操作员侧,即操作员通常可以接近单面瓦楞机1的那一侧。

将包括第一瓦楞辊15和叠置在第一瓦楞辊上的第二瓦楞辊17的辊盒或辊筒13插入承载框架3中。辊筒13是可更换的,即可互换的,以改变由单面瓦楞机1使用不同的瓦楞辊15、17制造的瓦楞幅材的特性。

辊盒13借助于两个成形支撑型材13.1和13.2支撑在单面瓦楞机1的承载框架3中,它们与互补支撑型材3.1和3.2共同作用,而这些互补支撑型材3.1和3.2与承载框架3结合成一体。辊盒在单面瓦楞机3的侧面(通常在由第二侧壁7限定的侧面)上插入单面瓦楞机1。不能排除在相对侧或两侧进行插入。

有利地,辊盒13被插入承载框架3中并支撑在支撑型材3.1、3.2上,其中由于辊盒和瓦楞辊15、17的重量以及由于挤压单元的推力,辊盒13保持静止,这还将在下文中描述。

瓦楞辊15、17本身是已知的,因此不对其进行详细描述。它们中的每一个都具有瓦楞形圆柱表面,并且两个带沟槽圆柱表面在限定于两个瓦楞辊15、17之间的瓦楞辊隙处相互啮合,第一光滑纸幅通过瓦楞辊隙,并且由于两个瓦楞辊所施加的压力而形成瓦楞形。

第一瓦楞辊15与仅在图2A的简化截面中示出的粘合剂涂敷器16共同作用,并且粘合剂涂敷器16在给第二光滑纸幅涂敷粘合剂之前将粘合剂涂敷到形成在第一纸幅上的沟槽脊上(同时仍粘附到第二瓦楞辊17)。为了使得分别是带沟槽和光滑的两个纸幅粘合,单面瓦楞机1包括挤压单元或组件21,该挤压单元或组件21布置成从顶部向下作用在这两个纸幅围绕其引导的第二瓦楞辊17的上部。

挤压单元或组件21包括枢接结构,而枢接结构又包括位于承载框架3的第一侧上的第一枢接臂23和位于承载框架3的第二侧上的第二枢接臂25。两个枢接臂23、25可以例如借助于横梁27相互刚性地连接。在所示实施例中,两个枢接臂23、25围绕一枢接轴线29铰接到承载框架3,当瓦楞辊15、17安装在单面瓦楞机1中时,该枢接轴线平行于瓦楞辊15、17的轴线。

挤压单元或组件21还包括连续柔性构件31,例如连续带子。连续柔性构件31围绕第一引导辊32被引导,从而围绕第一旋转轴线33旋转,并且围绕第二引导辊35被引导,从而围绕第二旋转轴线37旋转。引导辊32、35和相应的旋转轴线33、37以及连续柔性构件21具体示出在图5和图8的截面图中。

单面瓦楞机的总体操作很容易参考地图2A的简化截面进行理解。第一光滑纸幅N1围绕已加热辊20被引导,并被送入第一瓦楞辊15和第二瓦楞辊17之间的瓦楞辊隙中,在那里它永久变形,形成平行于瓦楞辊15、17的旋转轴线的沟槽。第一纸幅N1保持粘附到第二瓦楞辊17并且在由此形成的沟槽上接受由粘合剂涂敷器16涂敷的粘合剂。在粘合剂涂敷器16的下游,第一瓦楞形幅材N1在挤压单元21下方并且更精确地在第二瓦楞辊17的瓦楞形表面和连续柔性构件31之间由第二瓦楞辊17引导,所述连续柔性构件31作用在第二瓦楞辊17上。第二光滑纸幅N2围绕已加热辊22引导并送入粘附到第二瓦楞辊17的第一带沟槽纸幅N1和挤压单元21之间,并且更准确地说是在挤压单元21的连续柔性构件31下方。在挤压单元21和第二瓦楞辊17之间的辊隙中施加在两个幅材N1、N2上的压力导致幅材N1、N2相互粘附。在单面瓦楞机1的出口处,获得了单面瓦楞纸板幅材SF,其结构在图2A所示的放大图中可见。用C表示将沟槽幅材N1结合到光滑幅材N2的粘合剂。

第一引导辊32和第二引导辊35限定连续柔性构件31的第一分支,其包括在两个引导辊32、35之间的连续柔性构件31面向第二瓦楞辊17的那部分。连续柔性构件31的第一分支构成活动分支,即压靠在第二瓦楞辊17上的分支。再次在相对侧(即与第二瓦楞辊17相对)的引导辊32、35之间限定连续柔性构件31的第二分支或返回分支。

将旋转移动提供给第二引导辊35因而提供给连续柔性构件31的齿轮马达39安装在第一枢接臂5上,而第一引导辊32空转地安装在枢接臂23、25上。

在未示出的其他实施例中,没有设置齿轮马达39,并且引导辊32和35都空转地安装在枢接结构上。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第二瓦楞辊17的摩擦来提供连续柔性构件的移动。

第一枢接臂23被约束到第一线性致动器41,例如气缸-活塞致动器,优选是液压类型的。线性致动器41的一端41.1枢接到承载框架3,而线性致动器41的第二端41.2枢接到第一枢接臂25。设置在单面瓦楞机1的相对侧的是第二线性致动器43,其将第二枢接臂25约束到承载框架3。线性致动器43的一端43.1枢接到承载框架3,而线性致动器43的第二端43.2枢接到第二枢接臂25。两个线性致动器41、43控制包括枢接臂23、25和横梁27的枢接结构围绕枢接轴线29的枢接移动,以执行下文将描述的操作。

下文将描述挤压单元21的进一步细节。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关于枢接臂23、25与承载框架3之间的相互连接以及便于更换连续柔性构件31的细节;关于便于更换辊盒或辊筒的系统的细节;以及关于控制牵引力和保持连续柔性构件31被引导的系统的细节。从本说明书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关于单面瓦楞机1的这三个功能的特征组合在所示实施例中。然而,它们可以相互分开使用。例如,便于更换瓦楞辊的特征可以用在单面瓦楞机1中,该单面瓦楞机1具有用于更换连续柔性构件的不同系统和/或用于控制牵引力和保持连续柔性构件被引导的不同系统。类似地,用于便于更换连续柔性构件的特征和元件可以与便于更换瓦楞辊的不同系统和/或控制牵引力和保持连续柔性构件被引导的不同系统一起使用。类似地,后者也可用于具有用于变更瓦楞辊和/或用于更换连续柔性构件的不同系统的单面瓦楞机。

在更详细地描述前述方面之前,这里参考图1至7描述的是由单面瓦楞机1执行的移动,更准确地说是由挤压组件或单元21执行的移动,用于移除瓦楞辊15、17的辊盒13。图1和2示出了具有辊盒或辊筒13和相应的瓦楞辊15、17的单面瓦楞机1的第一侧和第二侧的侧视图。挤压单元21处于工作位置,即处于较低位置。在该位置,连续柔性构件31被压靠在第二瓦楞辊17(即布置在位于搁置在承载框架3上的辊盒13中较高水平处的瓦楞辊)的上部。在该工作位置,致动器41、43向下推动挤压单元21。在所示实施例中,每个枢接臂23、25具有支座23A和25A。两个支座23A、25A布置成与由辊筒13承载的支座13A共同作用。支座23A、25A具体在图2、4、5、7中可见。支座13A之一具体在图2中可见。

当单面瓦楞机1处于工作位置时,枢接臂23、25采取由支座23A、25A在辊盒13的支座13A上的搁置所限定的角位置,而辊盒13的支座13A又搁置在支撑型材3.1、3.2上。致动器41、43施加的压力将枢接臂23、25保持就位并有助于将瓦楞辊15、17的辊盒13保持在正确位置。

如下文所述的拉伸致动器在挤压单元21处于工作位置时对连续柔性构件31施加牵引力,以使连续柔性构件31保持粘附于介于连续柔性构件31和第二瓦楞辊17之间的纸幅(未示出)上。连续柔性构件的牵引力减小了由致动器41、43施加在支座13A上的推力。

为了更换辊盒13,首先随着围绕枢接轴线29的旋转移动而将挤压单元21向上旋转。通过该移动,挤压单元21被带到与辊盒13间隔开的抬起位置。连续柔性构件31的下分支,即面向第二瓦楞辊17的分支,通过下文将描述的机构保持在第一引导辊32和第二引导辊35之间的牵引。

挤压单元21的抬起位置进而枢接结构和承载在其上的引导辊32、35的抬起位置表示在图3(单面瓦楞机1的第一面)和4(单面瓦楞机1的第二面)的两个侧视图中,以及在图5的截面图中。

将枢接结构的枢接轴线29布置在离第一引导辊32和第二引导辊35的旋转轴线33、37两者的一距离处,允许在引导辊和第二瓦楞辊17之间获得更大的间距,从而便于移除辊盒13。

为挤压单元21提供围绕枢接轴线29的提升和下降移动,可以获得极其简单和可靠的系统,用于进行单面瓦楞机所需的各种操作,特别是:在瓦楞纸板生产过程中,使连续柔性构件31保持在第二瓦楞辊17的压力下;更换辊盒13的操作;更换连续柔性构件31的操作。

当枢接结构处于抬起位置时,辊盒13可以从支撑型材3.1和3.2提升并且可以从单面瓦楞机1上移除。在图示的实施例中,辊盒13优选可以通过从单面瓦楞机1的第二侧取出来移除,但是不能排除从单面瓦楞机1的第一侧移除它的可能性。图6、7和8示出了在移除辊盒13之后单面瓦楞机1的侧视图和截面图。

移除辊盒13后,可以更换为具有不同瓦楞辊15、17的辊盒13,从而制造出另一种类型的瓦楞纸板。

如图1、图2和图3中清晰所示,当包括第一枢接臂23、第二臂25和横梁27的枢接结构远离第二瓦楞辊17移动时,连续柔性构件31趋向于松动,并且面向第二瓦楞辊17的其第一分支趋向于搁置在第二瓦楞辊17上。在移除辊盒13时,连续柔性构件31的第一分支(下分支)将向下悬挂,至少部分地占据了将要插入新的辊盒13的空间。如果插入新辊盒13的操作者没有充分注意并且不关心手动提升连续柔性构件31的第一分支,这可能会损坏连续柔性构件31。

鉴于其设计用于承受极端工作条件,无论是在牵引力方面还是在工作温度方面,连续柔性构件31都是一种非常昂贵的机器元件。事实上,瓦楞辊被加热以加速形成瓦楞纸板的纸幅之间的相互粘合,并且连续柔性构件31受到的牵引力非常高,从而对第二瓦楞辊17产生很高的压力,再次加速形成瓦楞纸板的纸幅的粘合。

在所示实施例中,为了在更换辊筒13期间避免损坏连续柔性构件31的风险,挤压单元或组件21包括拉伸装置,其整体用附图标记51指示并且具体在图8和9中可见。

在所示实施例中,拉伸装置51包括拉伸杆53,拉伸杆53布置在由连续柔性构件31限定的闭合路径中。拉伸杆53大致平行于枢接轴线29延伸并且由枢接结构承载。因此,拉伸杆参与枢接结构围绕枢接轴线29的枢接移动。当挤压单元21处于工作位置时,拉伸杆53处于非工作位置,优选不与连续柔性构件31接触,或者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对其施加任何相当大的力。为此,拉伸杆53可以容纳在第一引导辊32和第二引导辊35之间的空间中。

当枢接结构从工作位置(图1、2)提升到抬起位置(图3、4、5)时,拉伸杆53与枢接结构一起提升,同时它执行一个相对于第一引导辊32和第二引导辊35的移动,从而从内侧推压连续柔性构件31的第二分支,该第二分支面向第二瓦楞辊17的相反侧。图8和9示出了一旦枢接结构被带到其完全抬起位置时拉伸杆53所占据的最终位置。拉伸装置51的拉伸杆53向外推动连续柔性构件31的返回分支,使其变形并防止该柔性构件朝向第二瓦楞辊17的第一分支松动。基本上,连续柔性构件31的第一分支在第一引导辊32和第二引导辊35之间保持拉伸。施加在连续柔性构件31上的牵引力可以忽略不计。避免连续柔性构件31的第一分支向下松弛就足够了。

在未示出的一些实施例中,拉伸杆的移动可以由一致动器驱动,该致动器由包括枢接臂23、25和横梁27的枢接结构承载。然而,为了获得更安全的操作,同时使结构更简单,从而降低成本,有利的是提供拉伸装置51在枢接结构被带到抬起位置时被动激活。

为此,拉伸杆53由一机构承载,该机构与整体约束到承载框架3的静态元件共同作用,由于这种合作而导致拉伸杆53相对于枢接结构23、25、27移动。

在所示实施例中,拉伸杆53由两个枢接杠杆55承载,每个枢接杆与相应的枢接臂23、25相关联。两个枢接杠杆55(在图8和图9中仅可见其中之一)绕枢接轴线57铰链,该枢接轴线57与枢接臂23、25结合成一体并且基本平行于枢接轴线29。每个枢接杠杆55具有约束到拉伸杆53的第一端55.1和布置在第二引导辊35附近的第二端55.2。每个枢接杠杆55的第二端形成活动支座,该支座与安装在承载框架3上的相应支座59共同作用。每个支座59可以是固定的或几乎固定的,例如它可以是一个弹性支座,用于缓冲枢接杠杆55的端部55.2的冲击。弹性构件59.1,例如气动弹簧,可以在枢接臂23、25到达最大抬起位置时逐渐收缩。弹性构件59.1的收缩允许相应的支座59在相应的枢接杠杆55的端部55.2的推力下向上枢接,而后者的枢接点(轴线57)跟随枢接结构23、25、27的提升而移动(见图9)。由两个弹性构件59.1中的每一个提供的弹性允许补偿连续柔性构件31的任何伸展或收缩,从而确保它总是被拉伸杆53充分拉伸。

如图9所示,当包括枢接臂23、25和横梁27的枢接结构(在其上可旋转地支撑着拉伸杆53)提升直到达到距离第二瓦楞辊27的最大距离的位置时,拉伸杆由于枢接杠杆55的端部55.2与支座59的共同作用而围绕轴线57旋转。因此,拉伸杆53推动连续柔性构件31的第二分支,拉伸连续柔性构件的第一分支,从而防止其倾向于向下松弛而进入移动瓦楞辊15、17的辊盒13的区域。基本上,如图5和8中清晰所示,当枢接结构处于在抬起位置,连续柔性构件31被拉伸在两个引导辊32、35和拉伸杆53之间。这使得辊盒13更容易移动并且没有损坏连续柔性构件31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单面瓦楞机1可以包括便于更换连续柔性构件31的装置。事实上,该构件由于受到高热应力和机械应力而受到磨损。

为了便于更换连续柔性构件31,将包括枢接臂23、25和横梁27的枢接结构约束到承载框架3上,以便能够以悬臂方式将引导辊32、35支撑在两个枢接臂之一上,并允许从枢接臂的另一侧移除连续柔性构件31。在所示示例中,如下文将更详细地描述的那样,将第一枢接臂23约束到承载框架3上,以便能够以悬臂方式支撑第一引导辊32、第二引导辊35和第二枢接臂25(它们可以暂时脱离承载框架3,以允许从第二枢接臂25的侧面移除和更换连续柔性构件31)。

具体参考图如图13、14和23所示,第一枢接臂23包括刚性地连接到枢接臂23并以悬臂方式大致平行于枢接轴线29地延伸的横梁23.3。带有相应横梁23.1的枢接臂23限定了两个铰链23.2和23.3(具体参见图23),它们相互同轴并且沿枢接轴线29的方向间隔开。两个铰链23.2和23.3在侧壁5的侧面上形成用于将枢接臂23约束到承载框架3的元件。

两个相互隔开的铰链23.2、23.3对第一枢接臂23提供一约束。臂25也借助于横梁27以悬臂方式保持,该横梁27将枢接臂23、25相互连接起来。最后,由铰链系统23.2、23.3支撑引导辊32、35以及枢接臂23、25,该铰链系统23.2、23.3将枢接臂23连接到承载框架3。如此一来,枢接臂25就可以脱离承载框架3,从而允许如下文所述那样轻松更换连续柔性构件31。

在所示实施例中,第二枢接臂25借助于铰链25.1约束并枢接到承载框架3,具体如图14所示。第二枢接臂25设置有将枢接臂25连接到铰链25.1的可移除支架25.2,具体参见单面瓦楞机1的第二侧的侧视图(图2、4、7、11、12)。支架25.2的功能将参照移除已磨损的连续柔性构件31的操作顺序进行阐明。这些操作在图7、8和10至13进行了详细说明。

图7和8示出了已从其中移除了辊盒13的单面瓦楞机1为清除更换连续柔性构件31所需的空间所必须的初步操作。

从图7、8的位置看,通过围绕枢接轴线29旋转而下降包括枢接臂23、25和带有两个引导辊32、35的横梁27的枢接结构,直到其到达低于正常工作位置的位置,即,低于枢接臂23、25的支座23A、25A搁置在位于单面瓦楞机1中的辊盒13的支座13A上的位置。

枢接结构的下降后位置在图10示出在侧壁5的侧面上,而在图11和图12中示出为远离侧壁7的侧面。该操作步骤中的枢接结构的位置由固定支座61和活动支座63限定。固定支座61与承载框架3结合成一体,更准确地说,与承载框架3的第一侧壁5结合。活动支座63与第一枢接臂23结合成一体。在更换连续柔性构件31的步骤期间,支座61、63允许限定枢接结构的较低位置并赋予枢接臂23更大的稳定性。

在枢接结构的下部位置,如图10、11、12所示,连续柔性构件31不再被拉伸杆53保持牵引,并且其第一分支松散地悬挂在带有瓦楞辊15、17的辊盒13所留出的空间中。

在到达该位置时,为了移除连续柔性构件31,第二枢接臂25首先与承载框架3的侧壁7分离。为此,如图11和12所示,支架25.2与臂25的其余部分分离并围绕枢接轴线29向下旋转。此外,如图11和12所示,致动器43与臂25分离。

在一些未示出的实施例中,枢接臂25可以不借助于其铰链枢接到承载框架3。在这种情况下,不提供支架25.2,并且枢接臂25与承载框架3的脱离更快,因为它只需要分开致动器43。

在图12中,臂25基本上与承载框架3分开。它以悬臂方式由约束到枢接臂23的横梁27保持。这通过两个铰链23.2、23.3、致动器41和搁置在支座61上的支座63约束到承载框架3。

因此,如图13的轴测图所示,可以从引导辊32、35上移除连续柔性构件31。一旦移除了已磨损的连续柔性元件31,就可以用新的连续柔性元件31替换。引导辊32、35、连续柔性构件31和枢接臂23、25借助于与上述操作相反的操作返回到图6、7、8的抬起位置。

在该位置,新的连续柔性构件31被拉伸杆53保持牵引,使得连续柔性构件31的第一分支呈直线形状并腾出下方空间,在该空间中,第一瓦楞辊15和第二瓦楞辊17插入辊盒体13(图3、4和图5)。随后,将包括连续柔性构件31、引导辊32、35、枢接臂23、25和横梁27的挤压单元下降到工作位置(图1和图2)。

当单面瓦楞机1处于工作位置时,连续柔性构件31必须保持正确拉伸并围绕引导辊32、35引导。连续柔性构件31的宽度和引导辊32、35的轴向长度相对于连续柔性元件的长度而言非常大。这使得引导连续柔性构件31特别关键。为了保持连续柔性构件31正确拉伸和引导,提供了如下具体参考图14至图23所述的连续柔性构件31的调整和引导布置。该系统用于维持连续柔性构件31的正确拉伸,以防止或纠正沿横向方向的任何滑动,即沿引导辊32、35轴线的位移,以及避免或纠正连续柔性构件31的扭曲。当连续柔性构件31的两个边缘不均匀地前进时就会发生扭曲,使得原来平行于引导辊32、35的旋转轴线的连续柔性构件31的线发生移位,使其位置不再平行于这种旋转轴线。

在所示实施例中,枢接臂23、25与相应的致动器相关联,它们对单面瓦楞机1的两侧独立地调整两个引导辊32、35的旋转轴线之间的距离。此外,在单面瓦楞机1的两侧之一上设置另一致动器,其与两个引导辊32、35之一的一端相关联,并调整该引导辊的轴线沿横向方向的倾斜度,优选与所述引导辊的中心距的调整方向大致正交。

更具体地,第一引导辊32借助于第一支撑件32.1支撑在第一枢接臂23上并且借助于第二支撑件32.2支撑在第二枢接臂25上。类似地,第二引导辊35借助于其第一支撑件35.1支撑到第一枢接臂23并且借助于第二支撑件35.2支撑到第二枢接臂25。

在所示实施例中,如下文详述,第二引导辊35的支撑件35.1和35.2相对于第一枢接臂23和第二枢接臂25安装在固定位置,而第一引导辊32的支撑件32.1和32.2安装成使得它们能够以受控方式相对于第一枢接臂23和第二枢接臂25移动。

在所示实施例中,第一引导辊32的第一支撑件32.1和第一引导辊的第二支撑件32.2安装在相应的活动单元中,其中一个单元在图20的截面图中用附图标记71详细指示。支撑件32.1和32.2是枢接支撑件,即它们允许按照下述方式改变第一引导辊32的旋转轴线33的倾斜度,以达到下述目的。

活动单元71包含第一引导辊32的第一支撑件32.1,并将其如下文所述那样连接到第一枢接臂23。对于类似的活动单元72,将第一引导辊32的第二支撑件32.2以相同的方式安装在第二枢接臂25上,具有参见图17、18、19和20。

具体参考图20,活动单元71具有用于第一引导辊32的第一支撑件32.1的基座71.1。活动单元71借助于摇臂73与枢接臂23约束在一起,该摇臂73的一端枢接到活动单元71,而另一端枢接到枢接臂23。用于将摇臂73枢接到臂23和活动单元71的轴线分别用附图标记73.1和73.2指示。

活动单元71借助于第一致动器75进一步约束到枢接臂23,该第一致动器75用于调整连续柔性构件31的牵引力。在所示实施例中,第一致动器75是线性致动器,例如气缸-活塞致动器,优选为双作用液压类型的。

在所示实施例中,致动器75包括形成在活动单元71中的气缸75.1,活塞75.2在该气缸内滑动。进而,活塞75.2的杆在75.3中枢接到第一枢接臂23。致动器75的移动导致摇臂73的枢接以及第一引导辊32的旋转轴线33相对于枢接臂23的跟随移动。

提供类似的布置,用于将第一引导辊32的第二支撑件32.2连接到第二枢接臂25。

由于两个引导辊32、35的旋转轴线33和37之间的距离的变化,作用于与两个支撑件32.1和32.2相关联的两个致动器75会允许改变连续柔性构件31的牵引力。

在单面瓦楞机1的两侧上的两个致动器75可以在它们允许相对于第二引导辊35的相应支撑件35.1和35.2独立调整第一引导辊32的相应支撑件32.1和32.2的位置的意义下,相互独立地致动。这允许保持适当地引导和适当地拉伸连续柔性构件31。致动器75的独立致动允许改变第一引导辊32的旋转轴线33的倾斜度,使得它不完全平行于第二引导辊35的旋转轴线37。这种倾斜度的变化例如可以用于补偿或纠正连续柔性构件31的扭曲。

致动器75可以由控制单元(未示出)基于来自单面瓦楞机1所配备的传感器(未示出)的信号来进行控制。例如,可以提供用于检测连续柔性构件31的牵引力的测力传感器,该牵引力对应于对第二瓦楞辊17的所确定压力,因而对应于在光滑纸幅和带沟槽纸幅之间的所确定粘合压力。此外,可以设置读取连续柔性构件31的一个或两个纵向边缘的位置的传感器。作为选择,可以简单地根据用于控制致动器75的液压流体的压力来确定牵引力。

更具体地,基于这些传感器的信号,可以通过对两个致动器75的差动作用从而导致第一引导辊32的旋转轴线33的倾斜度发生变化来纠正连续柔性构件31的可能位移。因为同时作用在两个致动器75上,所以会通过在其上施加相同的移动而导致旋转轴线33平行于其自身平移,从而连续柔性构件31的牵引力发生变化。

在所示实施例中,与枢接臂25相关联的摇臂73的枢接轴线73.1是固定的(见图18)。另一方面,与枢接臂23相关联的摇臂73的枢接轴73.1是活动的,以对第一引导辊32施加进一步的调整移动。这种进一步的移动将通过参照19、20和21更加显而易见。与第一枢接臂23相关联的摇臂73的枢接轴线73.1包括偏心件73.3,偏心件73.3容纳在枢接臂23的基座73.4中(见图20)。偏心件73.3在基座73.4中围绕轴线73.5旋转,该轴线73.5平行于摇臂73的枢接轴线73.1但与其间隔开。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偏心件73.3的旋转由线性致动器77(例如电动千斤顶)借助于杠杆79(见图19)进行控制。

偏心件73.3绕轴线73.5的旋转导致摇臂73的枢接轴线73.1相对于枢接臂23的位移。在图20中,该位移的大致方向用附图标记f73指示。该方向横向于由线性致动器75赋予的位移方向,用附图标记f75指示。这样,在第一枢接臂23的侧面上,第一引导辊32的第一支撑件32.1能够根据大致相互正交的两个方向移位。致动器75赋予的根据箭头f75(图20)的位移用于调整连续柔性构件31的牵引力,并且它可以与第二支撑件32.2的相应致动器75赋予的相应移动相协调。致动器77借助于偏心件73.3赋予的位移可用于纠正连续柔性构件31平行于引导辊32、35的旋转轴线的位移,例如横向滑动。支撑件32.2在第二枢接臂25一侧的同源位移不是必需的。

图24A至28B示出了有助于理解牵引力和连续柔性构件31位置的控制的进一步细节。更特别的是,图24A和24B以轴测视图示出了枢接臂23、25和围绕引导辊32和35引导的连续柔性构件31的细节。图24A和24B表示了用于检测连续柔性构件31的位移的传感器,其向控制上述致动器的中央单元101提供信号,以将连续柔性构件31保持在正确位置。

在所示实施例中,在每个枢接臂23、25上布置至少一个相应的传感器103,例如磁传感器,其检测连续柔性构件31的扭曲。为此,将可被传感器103检测的元件,例如两个磁体105,沿连续柔性构件31的两个边缘插入。两个磁体105排列在与连续柔性构件31的边缘正交的一条线上。因此,如果连续柔性构件31没有显示出扭曲或弯曲,那么它们同时通过相应传感器103的正面。连续柔性构件31的扭曲导致两个磁体105沿连续柔性构件31的前进方向相互偏移。这通过一个传感器103的信号相对于另一个传感器的信号的延迟来检测,并且这向中央单元101提供关于需要借助于差动致动来纠正两个致动器75的信息。

可以用传感器的相应布置来检测连续柔性构件31的可能的横向滑动。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在枢接臂23、25之一上并且更具体地在图示的示例中在枢接臂23上提供传感器107。传感器107可以是光学传感器,例如包括与连续柔性构件31的边缘正交排列的一个或多个光电元件,用以识别其位置。例如,可以使用光纤传感器,其具有沿着与连续柔性构件的边缘正交的方向的多条光纤,其检测来自位于连续柔性构件31的相对面上的相对发射器的光信号。连续柔性构件31沿一个方向或另一个方向的横向滑动导致看到由相对发射器发射的光信号的光电元件或光纤的数量变化。中央单元101使用所获得的信号来为线性致动器77发射用于纠正任何滑动的控制信号。

不能排除使用致动器77和75的组合移动来纠正滑动和扭曲移动的可能性。

图25A和25B更详细地示出了连续柔性构件的牵引力的控制是如何借助于致动器75的同时致动来进行的。

在图25A中,连续柔性构件31没有被拉伸,而在图25B中,由于两个致动器75的相等伸长的影响以及引导辊32相对于引导辊35远离的跟随移动的缘故,它被拉伸,从而保持两个引导辊的轴线相互平行。

图26和27示出了由线性致动器77导致的第一引导辊32的位移,用以纠正连续柔性构件的横向滑动移动。更具体地,图26是根据图27的XXVI-XXVI的后视图,而图27是挤压单元21的图26的XXVII-XXVII的侧视图。第一引导辊32的两个倾斜位置用附图标记32X和32Y指示。为了更清楚起见,该位移被表示为远大于实际位移。

图28A和28B以挤压单元21的俯视图示出了由致动器75的差动行程所控制的第一引导辊32的位移,用以纠正连续柔性构件31的可能扭曲。借助于致动器75的差动作用获得的第一引导辊32的沿相反方向倾斜的位置用附图标记32Z和32W指示。就像在图26和27中一样,在图28A、28B中该位移也示出为比实际位移大得多,以便更清楚地进行表示。

已经根据各种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然而,显而易见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背离由所附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许多修改、改变和省略。

技术分类

06120115607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