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刺虾翻转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2:11:54


一种刺虾翻转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产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刺虾翻转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虾体在不同工序之间的移动一般是采用夹取或气吸的方式,采用夹取的方式,需要夹爪周围有较大的空间,以方便夹爪张开夹取目标;气吸的方式,因虾体表面呈圆弧状,容易产生吸附不稳的情形,以至于不便于在吸附状态时,对虾体进行其它工序的处理动作。另外,由于虾体在不同进行不同的加工工序时,需要对虾体进行有序、定向上料,现有一般都是采用人工将移动到相应工序的虾体进行摆正、定向,从而完成虾体的上料定位,但该种方式的效率较差,且人工操作容易出现摆放错误,导致生产合格率的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有助于提高虾体在不同工序之间移动的稳定性,并实现虾体上料过程可旋转方向以便于定位上料的一种刺虾翻转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刺虾翻转装置,包括:

针刺机构,其包括针刺驱动单元、退料挡片和针刺组件,所述针刺组件连接于所述针刺驱动单元的输出端,所述针刺组件包括有数量至少两根的刺针,所述刺针穿设所述退料挡片,所述刺针能够通过所述针刺驱动单元驱动以相对所述退料挡片往复运动;和

翻转机构,其与所述针刺机构连接以驱动所述针刺机构沿垂直所述刺针运动方向旋转。

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针刺组件还包括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与所述针刺驱动单元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所述刺针的根数为N,2≤N≤8,根数为N的所述刺针均匀布置于所述固定板上。

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刺针包括延伸部以及形成于所述延伸部远离所述刺针驱动单元一端的锥刺部。

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锥刺部的外周壁与所述延伸部的外周壁之间所成的夹角的最大范围为110°-175°。

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锥刺部的外周壁与所述延伸部的外周壁之间所成的夹角由所述锥刺部向所述延伸部的方向逐渐减小。

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锥刺部与所述延伸部的接合处相切。

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相邻两根所述刺针的间距为5.5mm-8.5mm。

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刺针的最大直径的范围为1.9mm-2.2mm。

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翻转机构包括翻转支撑架、翻转电机、翻转主动轴和翻转被动轴,所述翻转主动轴和翻转被动轴转动连接于所述翻转支撑架,所述翻转电机的输出端与所述翻转主动轴连接,所述翻转主动轴与所述翻转被动轴传动连接,所述针刺机构与所述翻转被动轴固定连接。

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退料挡片为L型板,所述L型板包括连接部和阻挡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翻转被动轴固定连接,所述阻挡部开设有数量对应所述刺针数量的穿孔,所述刺针穿设于所述穿孔。

实施本发明的实施例,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本发明设置刺针,并通过针刺驱动单元驱动刺针相对退料挡片往复运动,从而驱动刺针刺取虾体,且刺针穿设退料挡片,当需要将刺针上的虾体下料时,刺针回缩,虾体在退料挡片的阻挡作用下退出刺针从而实现下料,相对现有技术通过夹取或气吸的方式移动虾体,本发明能通过刺针稳定刺取虾体,并减少刺取虾体时的动作所占用的空间,并方便后续对虾体进行拉直等处理动作时,虾体不易脱落,具有工作简单便利的特点,有助于提高生产过程中的稳定性;

另外,设置有翻转机构,在刺针刺取虾体后,可通过翻转机构驱动针刺机构沿垂直刺针运动的方向旋转,从而使虾体旋转方向,便于与后续的加工工序进行配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3是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针刺机构,110、针刺驱动单元,120、退料挡片,121、连接部,122、阻挡部,130、刺针,131、延伸部,132、锥刺部,140、固定板;

200、翻转机构,210、翻转支撑架,220、翻转电机,230、翻转主动轴,240、翻转被动轴,250、传动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参考图1-图3,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刺虾翻转装置,包括:

针刺机构100,其包括针刺驱动单元110、退料挡片120和针刺组件,针刺组件连接于针刺驱动单元110的输出端,针刺组件包括有数量至少两根的刺针130,刺针130穿设退料挡片120,刺针130能够通过针刺驱动单元110驱动以相对退料挡片120往复运动;和

翻转机构200,其与针刺机构100连接以驱动针刺机构100沿垂直刺针130运动方向旋转。

本发明设置刺针130,并通过针刺驱动单元110驱动刺针130相对退料挡片120往复运动,从而驱动刺针130刺取虾体,且刺针130穿设退料挡片120,当需要将刺针130上的虾体下料时,刺针130回缩,虾体在退料挡片120的阻挡作用下退出刺针130从而实现下料,相对现有技术通过夹取或气吸的方式移动虾体,本发明能通过刺针130稳定刺取虾体,并减少刺取虾体时的动作所占用的空间,并方便后续对虾体进行拉直等处理动作时,虾体不易脱落,具有工作简单便利的特点,有助于提高生产过程中的稳定性;

另外,设置有翻转机构200,在刺针130刺取虾体后,可通过翻转机构200驱动针刺机构100沿垂直刺针130运动的方向旋转,从而使虾体旋转方向,便于与后续的加工工序进行配合。

具体的,参考图1和图2,由于虾体自然放置于平面上时,虾体呈侧躺姿势,即虾背朝水平一侧,在后续加工工序终于,由于需要虾体的虾背竖直朝上,因此,可通过本发明从竖直方向刺入虾体的一侧后,通过翻转机构200带动针刺机构100旋转90°,以使虾体的虾背竖直朝上,便于后续的加工操作。

进一步的,参考图1,为了设置多个刺针130并实现多个刺针130的可靠固定,本发明中的针刺组件还包括固定板140,固定板140与针刺驱动单元110的输出端固定连接,其中,刺针130的根数为N,2≤N≤8,根数为N的刺针130均匀布置于固定板上。当刺针130的根数小于2时,刺针130无法稳定刺取虾体,反之,当刺针130的根数大于8时,容易损伤虾体,且刺针组件刺入虾体的阻力增大。

其中,本实施例中的固定板140固定有六根刺针130,六根刺针130均匀布置于固定板140上,以提高针刺机构100刺取虾体时的稳定性,在另一实施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不同虾的大小可设置不同数量的刺针130,以实现虾体的可靠刺取。

参考图1和图3,本实施例中的刺针130包括延伸部131以及形成于延伸部131远离刺针130驱动单元一端的锥刺部132,通过锥刺部132的设置,使刺针130在与虾体接触时,刺针130更容易刺入虾体内,并减小虾体的创口面积。

其中,锥刺部132的外周壁与延伸部131的外周壁之间所成的夹角的最大范围a为110°-175°,保证锥刺部132外周壁的下端延伸至延伸部131外周壁斜率,减小锥刺部132外周壁对虾体产生的向下的压力,从而提高刺针130刺入虾体的效率。

进一步的,锥刺部132的外周壁与延伸部131的外周壁之间所成的夹角由锥刺部132向延伸部131的方向逐渐减小,以使刺针130刺入虾体的过程中,虾体沿着锥刺部132的外周壁滑入延伸部131,从而便于使刺针130刺入虾体内。

为了减小刺针130刺入虾体时,虾体从锥刺部132顺滑过渡到延伸部131,因此,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的锥刺部132与延伸部131的接合处相切,减少刺针130刺入虾体时刺针130外周壁刮蹭虾体,尽可能减少虾体的损伤。

参考图3,由于虾体一般呈节状结构,本实施例中选择的虾体一般呈六节,一节约5mm-9mm,因此,相邻两根刺针130的间距L为5.5mm-8.5mm以使相邻的刺针130刺入虾体的不同节位,以稳定刺取虾体。

为了降低刺针130刺取虾体时对虾体外观的损伤程度,从而保持虾体外观的整体美观程度,本实施例中的刺针130的最大直径D的范围为1.9mm-2.2mm,以降低刺取虾体后产生的刺孔对虾体整体外观的影响,提高虾体生产的质量。

进一步的,参考图1和图2,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的翻转机构200包括翻转支撑架210、翻转电机220、翻转主动轴230和翻转被动轴240,其中,翻转主动轴230和翻转被动轴240转动连接于翻转支撑架210,翻转电机220的输出端与翻转主动轴230连接,翻转主动轴230与翻转被动轴240传动连接,针刺机构100与翻转被动轴240固定连接,从而通过翻转电机220驱动翻转主动轴230运动,并使翻转被动轴240转动时带动针刺机构100转动;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翻转被动轴240和翻转主动轴230之间通过传动带250进行传动。

本实施例中的退料挡片120为L型板,L型板包括连接部121和阻挡部122,连接部121与翻转被动轴240固定连接,阻挡部122开设有数量对应刺针130数量的穿孔,刺针130穿设于穿孔。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本发明中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发明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的,“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技术分类

06120113205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