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翻盖组件和中央扶手箱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20:01:23


翻盖组件和中央扶手箱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翻盖组件和中央扶手箱。

背景技术

现有的部分车型的座椅在变床之前,需要拆掉中央扶手箱的翻盖:先双手抓住翻盖前后两端向上提起翻盖,露出与翻盖底部的插杆;然后按下松紧开关,将翻盖整个拔下来;拔下来的翻盖放置在中央扶手的前端(杯托和充电座上面)或者放在CPM上。

由于拆下的翻盖的插杆外露,有划伤车内饰或者人员的风险。恢复原状时需要再把翻盖按照拆卸的方法再装回去,操作复杂。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安全性更高和操作简单的翻盖组件和中央扶手箱。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安全性更高和操作简单的翻盖组件和中央扶手箱。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翻盖组件,包括翻盖和翻转铰链装置,所述翻转铰链装置的一端与所述翻盖可转动连接,另一端的位置保持不动,所述翻盖上升时,能够带动所述翻转铰链装置沿纵向伸长,所述翻盖朝向一侧翻转时,带动所述翻转铰链装置的翻转。

进一步地,所述翻转铰链装置包括翻转杆组和导向槽板,所述翻转杆组与所述翻盖的底面可转动连接,所述导向槽板上设有导向槽,所述翻转杆组能够沿所述导向槽滑动。

进一步地,所述翻转杆组包括第一杆件、第二杆件和第三杆件,所述第一杆件的一端与所述导向槽板可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杆件的一端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杆件的一端可连接转动,所述第三杆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翻盖的底面可转动连接;

所述第三杆件上设有第一导向点和第二导向点,所述第二导向点位于所述第三杆件与所述第二杆件的连接处,所述第一导向点和所述第二导向点嵌入到所述导向槽中,并能够沿所述导向槽滑动。

进一步地,所述导向槽包括竖直槽和弧形槽,所述弧形槽的一端与所述竖直槽连通,所述弧形槽的另一端与所述竖直槽的顶端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所述翻盖上升时,所述第一导向点和所述第二导向点沿所述竖直槽向上滑动;

所述翻盖朝向一侧翻转时,所述第二导向点从所述竖直槽进入到所述弧形槽,并沿所述弧形槽滑动。

进一步地,所述翻盖上开设有杆槽,所述翻盖翻转后,所述第三杆件进入到所述杆槽中。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杆件依次包括第一段部、第二段部和第三段部,所述第一导向点和所述第二导向点设置在所述第一段部的两端,所述第一段部与所述第二段部相互垂直,所述第二段部与所述第三段部相互垂直,所述第一段部与所述第三段部朝向不同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段部与所述第二杆件连接,所述第三段部与所述翻盖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杆件与所述翻盖的连接处设有限位件,所述限位件用于限制所述翻盖相对于所述第三杆件的最大翻转角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杆件与所述导向槽板的连接处设有阻尼件。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杆件与所述导向槽板的连接处设有电驱装置。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中央扶手箱,包括箱本体,所述箱本体中设有储物腔,还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翻盖组件,所述翻盖可活动地盖设在所述储物腔上,所述翻盖与所述储物腔之间通过翻转铰链装置连接,所述翻转铰链装置的一端与所述翻盖可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储物腔可转动连接,所述翻盖能够带动所述翻铰链装置沿纵向伸长,所述翻盖再朝向所述中央扶手箱的一侧翻转到所述翻盖的顶面与所述箱本体贴紧的位置,并将所述储物腔完全露出。

进一步地,所述翻转铰链装置包括翻转杆组和导向槽板,所述导向槽板上设有导向槽;

所述翻转杆组包括第一杆件、第二杆件和第三杆件,所述第一杆件的一端与所述导向槽板可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杆件的一端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杆件的一端可连接转动,所述第三杆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翻盖的底面可转动连接;

所述第三杆件上设有第一导向点和第二导向点,所述第二导向点位于所述第三杆件与所述第二杆件的连接处,所述第一导向点和所述第二导向点嵌入到所述导向槽中,并能够沿所述导向槽滑动;

所述导向槽包括竖直槽和弧形槽,所述弧形槽的一端与所述竖直槽连通,所述弧形槽的另一端与所述竖直槽的顶端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所述翻盖包括初始状态、上升状态、第一翻转状态和第二翻转状态:

所述初始状态时,所述翻盖盖设在所述储物腔上,所述第一导向点和所述第二导向点均位于所述竖直槽中,所述第二导向点位于所述竖直槽的底端;

所述上升状态时,所述翻盖上升后与所述储物腔分离,所述第一导向点和所述第二导向点沿所述竖直槽向上滑动,所述第一导向点滑动到所述竖直槽的顶端;

所述第一翻转状态时,所述翻盖相对于所述第三杆件翻转90度;所述第二翻转状态时,所述翻盖和所述第三杆件进一步翻转90度,所述翻盖的顶面与所述箱本体贴紧,所述第二导向点沿所述弧形槽滑动到所述弧形槽的另一端。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通过翻转铰链装置实现翻盖翻转过程中,不需要拆除翻盖,避免了因为插杆外露划伤车内饰或者人员的风险,增加了安全性。另外,通过翻转的方式将翻盖打开和收回,操作上也更加简单。

附图说明

参见附图,本发明的公开内容将变得更易理解。应当理解:这些附图仅仅用于说明的目的,而并非意在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制。图中: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中央扶手箱的初始状态时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翻盖和翻转铰链装置在初始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中央扶手箱的上升状态时的立体图;

图4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翻盖和翻转铰链装置在上升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中央扶手箱的第一翻转状态时的立体图;

图6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翻盖和翻转铰链装置在第一翻转时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中央扶手箱的第二翻转状态时的立体图;

图8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翻盖和翻转铰链装置在第二翻转时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限位件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电驱装置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对照表:

翻盖1:杆槽11;

箱本体2:

翻转铰链装置3:翻转杆组31、导向槽板32、导向槽33、第一杆件311、第二杆件312、第三杆件313、第一段部313a、第二段部313b和第三段部313c、第一导向点A、第二导向点B、竖直槽331、弧形槽332、限位件4、阻尼件5、连接支架7;

电驱装置6:电机61、传动齿轮62、传动杆6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容易理解,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在不变更本发明实质精神下,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可相互替换的多种结构方式以及实现方式。因此,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以及附图仅是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示例性说明,而不应当视为本发明的全部或视为对发明技术方案的限定或限制。

在本说明书中提到或者可能提到的上、下、左、右、前、后、正面、背面、顶部、底部等方位用语是相对于各附图中所示的构造进行定义的,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因此有可能会根据其所处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状态而进行相应地变化。所以,也不应当将这些或者其他的方位用语解释为限制性用语。

实施例一:

如图2所示,翻盖组件包括翻盖1和翻转铰链装置3,翻转铰链装置3的一端与翻盖1可转动连接,另一端的位置保持不动,翻盖1上升时,能够带动翻转铰链装置3沿纵向伸长,翻盖1朝向一侧翻转时,带动翻转铰链装置3的翻转。

具体为,翻盖1的底部与两个翻转铰链装置3可转动连接。图2中翻盖1处于初始位置,翻转铰链装置3收缩折叠到最小体积。

如图4所示,当翻盖1上升时,翻盖1带动翻转铰链装置3沿纵向伸长,翻转铰链装置3的上端随着翻盖1一起向上移动,翻转铰链装置3的下端保持在原位。

如图6所示,翻盖1相对于翻转铰链装置3转动,此时翻转铰链装置3不动。

如图8所示,翻盖1朝向一侧继续翻转,翻盖1带动翻转铰链装置3的一端一起转动,翻转铰链装置3翻转后拉伸,其另一端的位置仍然保持不变。

本实施例中通过翻转铰链装置3实现翻盖1翻转过程中,不需要拆除翻盖1,避免了因为插杆外露划伤车内饰或者人员的风险,增加了安全性。另外,通过翻转的方式将翻盖1打开和收回,操作上也更加简单。

本实施例中的翻盖组件能够应用于座椅,翻盖1可以作为座椅的座板,通过向前翻转来实现座椅的使用状态的切换。翻盖组件还可以应用于储物箱,翻盖1可以作为储物箱的盖板,翻转后将储物箱打开。

实施例二:

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中央扶手箱包括箱本体2和翻盖1,箱本体2中设有储物腔21,翻盖1可活动地盖设在储物腔21上,翻盖1与储物腔21之间通过翻转铰链装置3连接,翻转铰链装置3的一端与翻盖1可转动连接,另一端与储物腔21可转动连接,翻盖1能够带动翻铰链装置3沿纵向伸长,翻盖1再朝向中央扶手箱的一侧翻转到翻盖1的顶面与箱本体2贴紧的位置,并将储物腔21完全露出,翻转铰链装置3保持与储物腔21的连接。

具体为,如图3所示,中央扶手箱包括箱本体2,箱本体2中设有储物腔21。箱本体2用于安装在车内两个前排座椅的中间,具有中间扶手和储物的功能。储物腔21的上方是开口的,储物腔21中能够放入各种小物品,当需要拿取时将翻盖1翻开。

如图1所示,当不需要拿取物品时,将翻盖1盖设在储物腔21的上方,翻盖1的顶面可以包覆有柔性垫,翻盖1可以作为手枕来使用。

如图2所示,翻盖1的底面与储物腔21之间通过翻转铰链装置3连接。翻盖1盖设在储物腔21上时,翻转铰链装置3也收折在储物腔21中。

如图3-4所示,当需要将翻盖1打开时,先将翻盖1向上升起,翻盖1带动翻转铰链装置3相对于储物腔21向上移动。

如图7-8所示,将翻盖1朝向中央扶手箱的一侧翻转到翻盖1的顶面与箱本体2贴紧的位置,并将翻盖1完全露出。翻盖1翻转过程中带动翻转铰链装置3一起翻转,翻转铰链装置3保持与储物腔21的连接。

当需要将翻盖1重新盖回到储物腔21的上方时,先将翻盖1朝向反方向翻转到图3的状态,然后向下推压翻盖1,使得翻盖1重新盖设在储物腔21的上方。

本实施例中,翻盖1与储物腔21之间通过翻转铰链装置3连接,翻盖1在上升翻转的过程中,翻转铰链装置3始终与储物腔21连接,也不会影响翻盖1的运动。实现翻盖1翻转打开的同时也保持与储物腔21的连接,不需要将翻盖1与储物腔21完全拆卸,从而避免了因为暴露翻盖1的金属杆造成的车内饰和人员的伤害,增加了使用的安全性,也简化了操作。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翻转铰链装置3包括翻转杆组31和导向槽板32,翻转杆组31与翻盖1的底面可转动连接,导向槽板32上设有导向槽33,翻转杆组31能够沿导向槽33滑动,导向槽板32与储物腔21固定连接。

当翻盖1向上升起和翻转时,能够带动翻转杆组31沿导向槽33向上滑动和沿导向槽33进行转动。翻转杆组31既能够起到连接翻盖1和储物腔21的作用,都不影响翻盖1的上升和翻转运动。

如图2所示,当翻盖1盖设在储物腔21的上方时,翻转杆组31处于收折的状态。

如图4所示,当翻盖1向上升起时,翻转杆组31也一起向上移动。

如图8所示,当翻盖1朝向箱本体2翻转时,翻转杆组31也一起翻转。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翻转杆组31包括第一杆件311、第二杆件312和第三杆件313,第一杆件311的一端与导向槽板32可转动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杆件312的一端可转动连接,第二杆的另一端与第三杆件313的一端可连接转动,第三杆件313的另一端与翻盖1的底面可转动连接;

第三杆件313上设有第一导向点A和第二导向点B,第二导向点B位于第三杆件313与第二杆件312的连接处,第一导向点A和第二导向点B嵌入到导向槽33中,并能够沿导向槽33滑动。

具体为,翻转杆组31包括三根杆件,三根杆件依次可转动连接,其中第一杆件311与导向槽板32可转动连接,第三杆件313与翻盖1可以转动连接。第三杆件313上设有第一导向点A和第二导向点B能够沿导向槽33滑动。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导向槽33包括竖直槽331和弧形槽332,弧形槽332的一端与竖直槽331连通,弧形槽332的另一端与竖直槽331的顶端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翻盖1上升时,第一导向点A和第二导向点B沿竖直槽331向上滑动;

翻盖1朝向中央扶手箱的一侧翻转时,第二导向点B从竖直槽331进入到弧形槽332,并沿弧形槽332滑动。

具体为,如图2和图4所示,当翻盖1上升时,翻盖1从图2切换到图4,第一导向点A和第二导向点B沿竖直槽331向上滑动。图2中第一导向点A位于竖直槽331的底端;图4中第二导向点B滑动到竖直槽331的顶端。第三杆件313带动第二杆件312向上转动,第二杆件312带动第一杆件311向上转动。

如图4所示,此时第一导向点A刚好滑入到竖直槽331与弧形槽332的交界处。

如图8所示,当翻盖1朝向中央扶手箱的一侧翻转时,第二导向点B从竖直槽331进入到弧形槽332,并沿弧形槽332滑动。当翻盖1翻转到顶面与箱本体2贴紧时,第二导向点B移动到弧形槽332的顶端,第一导向点A仍然位于竖直槽331的顶端。第二导向点B沿弧形槽332移动过程中,相当于以第一导向点A所在的位置为圆心进行转动,因此第三杆件313也能够和翻盖1一起转动,转动的圆心为竖直槽331的顶端。

进一步地,如图1-8所示,翻盖1包括初始状态、上升状态、第一翻转状态和第二翻转状态:

初始状态时,翻盖1盖设在储物腔21上,第一导向点A和第二导向点B均位于竖直槽331中,第二导向点B位于竖直槽331的底端;

上升状态时,翻盖1上升后与储物腔21分离,第一导向点A和第二导向点B沿竖直槽331向上滑动,第一导向点A滑动到竖直槽331的顶端;

第一翻转状态时,翻盖1相对于第三杆件313翻转90度;

第二翻转状态时,翻盖1和第三杆件313进一步翻转90度,翻盖1的顶面与箱本体2贴紧,第二导向点B沿弧形槽332滑动到弧形槽332的另一端。

如图1-2所示,初始状态时,翻盖1盖设在储物腔21上,第一导向点A和第二导向点B均位于竖直槽331中,第二导向点B位于竖直槽331的底端。此时第一杆件311、第二杆件312和第三杆件313收折在储物腔21中。

如图3-4所示,上升状态时,翻盖1上升后与储物腔21分离,第一导向点A和第二导向点B沿竖直槽331向上滑动,第一导向点A滑动到竖直槽331的顶端,第二导向点B滑道到竖直槽331与弧形槽332交界的位置。此时,第一杆件311和第二杆件312被第三杆件313带动向上转动,第三杆件313部分伸出了储物腔21。

如图5-6所示,第一翻转状态时,翻盖1相对于第三杆件313翻转90度,此时第一杆件311、第二杆件312和第三杆件313的位置不变。

如图7-8所示,第二翻转状态时,翻盖1和第三杆件313进一步翻转90度,翻盖1的顶面与箱本体2贴紧,第二导向点B沿弧形槽332滑动到弧形槽332的另一端。翻盖1带动第三杆件313一起朝向箱本体2的方向翻转90度,直到翻盖1的顶面与箱本体2贴紧,翻盖1无法继续翻转。第三杆件313转动时,以第一导向点A为转动中心,第二导向点B沿弧形槽332从下端滑道到上端,弧形槽332的上端与竖直槽331的顶端位于同一水平线上。第二导向点B滑动时,带动第二杆件312继续向上转动。

当需要将翻盖1重新盖设在储物腔21的上方时,先将翻盖1反向转动90度,翻盖1推动第三杆件313反向转动90度,第二导向点B从弧形槽332的上端移动到下端,完成了从图8切换到图6的状态,此时第二导向点B从弧形槽332滑入到竖直槽331中。然后,将翻盖1继续反向翻转90度,从图6切换到图4的状态。最后将翻盖1向下压,翻盖1带动第三杆件313向下移动,第三杆件313的第一导向点A和第二导向点B均沿竖直槽331向下移动,直到第二导向点B滑入到竖直槽331的底端。

进一步地,如图8-9所示,翻盖1上开设有杆槽11,第一翻转状态时,翻盖1翻转90度后,第三杆件313进入到杆槽11中。

具体为,翻盖1的底面上开始有杆槽11。如图9所示,翻盖1翻转前,第三杆件313的端部与杆槽11相互垂直。如图8所示,当翻盖1翻转后,第三杆件313的部分杆件进入到杆槽11中,使得第三杆件313隐藏在杆槽11中。既美观,又使得翻盖1底面向上时,底面仍然保持为平面,能够用于防止物品或作为扶手使用。

可选地,翻盖1上也可以不设置杆槽11,翻盖1相对于第三杆件313翻转后,翻盖1的底面与第三杆件313抵触,从而起到限制翻盖1相对于第三杆件313进一步转动的作用。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第三杆件313依次包括第一段部313a、第二段部313b和第三段部313c,第一导向点A和第二导向点B设置在第一段部313a的两端,第一段部313a与第二段部313b相互垂直,第二段部313b与第三段部313c相互垂直,第一段部313a与第三段部313c朝向不同的方向延伸,第一段部313a与第二杆件312连接,第三段部313c与翻盖1连接。

具体为,第三杆件313为弯折了两次的杆件,第一导向点A和第二导向点B设置在第一段部313a的两端,第一段部313a始终位于导向槽33中,与导向槽33共同作用。第二段部313b与第三段部313c相互垂直,用于与翻盖1连接。如图6所示,当翻盖1相对于第三杆件313翻转90度时,翻盖1的侧边刚好与第二段部313b接触;翻盖1的底面正好与第三段部313c接触。

进一步地,如图9所示,第三杆件313与翻盖1的连接处设有限位件4,限位件4用于限制翻盖1相对于第三杆件313的最大翻转角度。

具体为,杆槽11中设有连接支架7,连接支架7与第三杆件313可转动连接,限位件4为设置在连接支架7上的挡板结构,当翻盖1相对于第三杆件313转到到90度时,限位件4用于限制翻盖1。当翻盖1继续转动时,带动第三杆件313一起转动。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第一杆件311与导向槽板32的连接处设有阻尼件5。阻尼件5使得第一杆件311在转动过程中始终承担一定的阻尼。用户手动带动翻盖1的过程中,使得翻盖1能够保持在任一位置上,避免松开翻盖1时,翻盖1突然向下,造成夹伤。

进一步地,如图10所示,第一杆件311与导向槽板32的连接处设有电驱装置6。

电驱装置6可以通过驱动第一杆件311,通过第一杆件311带动第二杆件312,第二杆件312带动第三杆件313,第三杆件313来带动翻盖1的上升和翻转。但是,在从退4到图6切换时,仍然需要手动将翻盖1翻转。

电驱装置6包括电机61、传动齿轮62和传动杆63,电机61驱动传动齿轮62,传动齿轮62带动第一杆件311一起转动,传动齿轮62通过传动杆63带动另一侧的第一杆件311一起转动,实现两根第一杆件311的同步转动。

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还包括翻盖1′、对应的储物腔(图未示)和翻转铰链装置(图未示)。其中翻盖1′朝向图1的右侧翻转打开,翻盖1朝向图1的左侧翻转打开。翻盖1和储物腔21供前排乘员储物和手部支撑,翻盖1′和对应储物腔供后排乘员储物,翻盖1′向右翻转到底面朝上时,还可以作为供后排乘员作为小桌板使用。

可选地,中央扶手箱还可以只包括一套翻盖、对应的储物腔和翻转铰链装置。

本发明通过翻转铰链装置实现翻盖翻转将储物腔完全露出,不需要拆除翻盖,避免了因为插杆外露划伤车内饰或者人员的风险,增加了安全性。另外,通过翻转的方式将翻盖打开和收回,操作上也更加简单。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原理和较佳的实施例。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本发明原理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若干其它变型,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相关技术
  • 负极粘结剂、负极极片与锂离子二次电池
  • 一种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改性粘结剂及含有该粘结剂电池的制备方法
  • 锂离子二次电池负极硅-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二次电池负极材料和锂离子二次电池
  • 二次电池保护电路、二次电池保护集成电路以及电池组
  • 二次电池顶盖及二次电池顶盖的生产工艺
  • 全固体二次电池用粘结剂、全固体二次电池用粘结剂组合物、全固体二次电池用浆料、全固体二次电池用固体电解质片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全固体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 全固体二次电池用粘结剂、全固体二次电池用粘结剂组合物、全固体二次电池用浆料、全固体二次电池用固体电解质片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全固体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6555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