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特制七叶绿茶的制作工艺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1:32:36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茶叶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特制七叶绿茶的制作工艺,具体涉及七叶树叶、桑叶、流苏叶与连翘叶混合制作绿茶的工艺与流程。

背景技术

七叶树(学名:

七叶树既是一种良好的观赏树种,又是重要的药用经济树种。传统中药娑罗子即为七叶树种子,通常用于治疗胃寒腹胀、小儿疳积、痢疾等病症;成年树木用于园林建设,材细密可制造各种器具。七叶树树种性喜光,耐半阴,喜温暖、湿润气候,较耐寒,畏干热,原产我国黄河流域及东部各省,陕西、河南、山西、河北、江苏、浙江、安徽等地有栽培。

桑叶,为桑科植物桑

流苏叶,为木犀科流苏树属流苏树

连翘叶,为木犀科植物连翘

我国七叶树资源虽然丰富,但是其开发利用目前还主要限于七叶树的成熟种子(《中国药典》:娑罗子)以及提取物(例如:中国专利文献CN111939184A)等,七叶树叶尚无有效的加工利用方法,基本上成为农林废弃物。同时,由于七叶树叶冲泡后具有较浓的青臭气和酸涩气等,导致其无法作为茶品饮用,目前尚未有关七叶树叶制茶的相关方法,因此,如何将七叶树叶制成适口的茶品成为关键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特制七叶绿茶的制作工艺,将七叶树叶与桑叶、流苏叶、连翘叶混合,鲜叶依次经采摘、切块、混合、摊晾、杀青、揉捻、反复空压、打散、成型、烘干、色选等工艺流程,克服七叶树叶制茶的不足,获得一种外形呈团状颗粒、紧结重实,汤色绿亮,香气鲜嫩、清香,滋味纯和、鲜爽,叶底翠绿、摊张的优质绿茶。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特制七叶绿茶的制作工艺,以七叶树叶、桑叶、流苏叶和连翘叶为原料,依次经过鲜叶采摘、切块、摊晾、高温杀青、回潮、揉捻、反复空揉与打散、烘干、提香、色选分级和储藏步骤制备而成。

进一步地,所述鲜叶采摘是分别采摘无雨水、露水、无病虫害的原料,去除叶柄,置入竹筐或透气性筐子,运输用带有网格的袋子,每袋装叶重量不超过25kg,防止鲜叶损伤或发酵红变,鲜叶按老嫩分级,分批付制。

进一步地,所述切块是将采摘的原料鲜叶分别采用切块机切块,规格为1.5cm×2.5cm;采摘后的鲜叶应及时运回车间,切块时要求刀口利,均匀一致,便于后续加工。

进一步地,所述摊晾是将切块后的原料混配,均匀摊放于摊晾槽或摊晾架上,厚度3-5cm,摊晾6-8h,室内通风,温度高于28℃时开空调降温,低于20℃时打开热风升温,晾至鲜叶失去光泽,手触绵软,手握成团、抛下团散,叶脉折而不断,手搓成条而不碎,鲜叶青臭气、酸气消失,呈现芳香气。此种状态下,鲜叶失水38%-40%。

进一步地,所述高温杀青是采用杀青机杀青,锅温210-250℃,时间5-12min,每次投叶量50kg。掌握嫩叶老杀、老叶嫩杀、杀匀杀透,防止锅温过高鲜叶焦糊、过低青涩味重,为品质形成的关键环节。

进一步地,所述回潮是将经高温杀青后的原料,采用加厚聚乙烯袋或湿棉布包紧回潮,时间1-2h,使杀青叶水分重新分布均匀、变软,便于揉捻成型,揉捻时减少碎末。

进一步地,所述揉捻是采用揉捻机,按照“轻-重-轻”的顺序加压,开始2min不加压,随后轻揉8-12min,重揉12-20min,再轻揉5-10min,投回潮叶50 kg,揉捻至手抓揉捻叶发粘,紧握成团,指缝间有水珠渗出而不流出为适度。

进一步地,所述反复空揉与打散,包括如下步骤:

S07a:将揉捻叶置于真空机槽内,投揉捻叶50 kg,合上盖子,抽出空气至真空,在真空压力下,揉压成方体茶坯,静置1-3min,便于形状固定;

S07b:将茶坯置于打散机解块打散,防止颗粒粘连;

S07c:将打散叶重新置于空揉机空揉打包形成方体茶坯,再用打散机解块打散,如此反复进行10-13次,直至每片揉捻叶收缩形成紧结重实的团状颗粒茶。

进一步地,所述烘干是将定型的茶经105-115℃初烘,时间25-35 min,再经55-65℃复烘,时间25-35 min,烘至足干。

进一步地,所述提香是采用提香机提香,温度100-110℃,时间1-1.2h, 至手捻成细粉末,此时茶叶含水量在5%以下,为干毛茶。

进一步地,所述色选分级是将干毛茶经色选机进行色选分级,剔除级外茶,形成颗粒直径分别为0.2-0.5cm、0.5-0.8cm级别的特种茶,为合格商品茶。

进一步地,所述储藏是商品茶分批分级于-5℃至-18℃温度条件下干燥贮藏,24个月内色泽、香气、汤色、滋味保持不变。

进一步地,所述七叶树叶、桑叶、流苏叶和连翘叶的重量比例为(15-25):(25-35):(25-35):(15-25)。

进一步地,所述七叶树叶、桑叶、流苏叶和连翘叶的重量比例为20:30:30:20。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采用上述制作工艺制作得到的特制七叶绿茶,所述特制七叶绿茶由七叶树叶、桑叶、流苏叶和连翘叶组合而成。

鉴于七叶树叶目前尚无可供参考的制茶经验,申请人借助自身苗木种植的资源、人才优势以及政策扶持,组建科技攻关小组,经过多年的试验研究,探索出一套利用七叶树叶与桑叶、流苏叶、连翘叶混配加工制作特制绿茶的新工艺。该项技术采用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经过二十多道制作工序,其工艺流程如下:鲜叶采摘→切块→摊晾→高温杀青→回潮→揉捻→反复(空揉→打散)→烘干→提香→色选分级→储藏。经过上述制作工艺制作出的七叶绿茶具有外形呈团状颗粒、紧结重实,汤色绿亮,香气鲜嫩、清香,滋味纯和、鲜爽,叶底翠绿、摊张的品质特点。

七叶树叶与桑叶、流苏叶、连翘叶内含营养、药效成分丰富,生长同期,叶质柔软,可塑性强,所含的有机、无机等营养成分在水中易于溶解,经探索研究适合揉捻加工制作具有饮用和保健功能的特种茶。

七叶树叶、桑叶、流苏叶、连翘叶经混配摊晾,失去部分水分,青臭气、酸涩气等挥发,酚类等芳香物质呈现。高温杀青,一方面能够钝化叶绿素酶,使其失去氧化活性,另一方面在热力作用下,使七叶树叶、桑叶、流苏叶、连翘叶内含物质发生螯合作用,鲜叶青涩、酸苦味消失,是色泽、汤色、香气、滋味形成的关键环节。回潮,使水分均匀分布,揉捻时减少碎末,增加得率。揉捻,打破鲜叶的栅栏组织,使七叶树叶与桑叶汁液流出、混合,酚类等物质发生螯合,形成特有的香气、滋味。反复空揉、打散,是形成重实团状颗粒的关键环节。烘干、提香使颗粒形状得以固定,进一步呈现香气,完全达到干燥(含水率5%以下)。色选分级,确保颗粒茶体积、比重、色泽均匀一致,增加特种茶商品性。

据《本草纲目》和《中国药典》等文献载明,七叶树叶味甘、辛涩、性温,入肝经、胃经;桑叶味甘、性寒,入肝经、肺经;流苏叶味甘、性平,入心经、胃经;连翘叶甘、辛、性凉,入肺经、脾经、胃经、大肠经。《素问·宣明五气篇》载明: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五脏相互影响。通过科学配比,经过工艺创新,将七叶树叶、桑叶、流苏叶和连翘叶混配制成绿茶,绿茶入口后,药效成分经胃、肠等消化器官吸收,再优先作用于心、肝、脾、肾、肺五脏及系统,在消热解毒、抗菌消炎、止咳平喘、降“三高”、增强免疫力等方面,功效更为显著。七叶树叶、桑叶、流苏叶和连翘叶均不含咖啡碱,不会刺激胃产生痉挛症状,同时也不会刺激神经系统亢奋而产生失眠症状。

七叶树叶与桑叶、流苏、连翘叶混合加工制茶,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优化农产品结构,促进种植业业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促进产品内在品质的提高,实现提质增效。本发明应用于生产,拉长产业链条,实现加工增值,可安排劳动力就地就业,提高农业、农村、农民收入,有利于国家发展节约型、循环型、效益型产业政策的顺利实施,助推产业兴旺与乡村振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清楚阐述本发明的内容,但本发明的保护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下面的实施例。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发明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本发明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发明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本发明七叶绿茶的感官品质审评参照《GB/T 23776-2018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中绿茶的相关审评标准;茶叶感官评审术语参照《GB/T 14487-2017 茶叶感官审评术语》中茶类通用以及绿茶的相关术语。

实施例1

一种特制七叶绿茶的制作工艺,按以下步骤进行:

S01、鲜叶采摘

采摘无雨水、露水、无病虫害的七叶树叶、桑叶、流苏叶、连翘叶,去除叶柄,置入竹筐或透气性筐子,运输用带有网格的袋子,每袋装叶重量不超过25kg,防止鲜叶损伤或发酵红变,鲜叶按老嫩分级,分批付制;

S02、切块

将采回的鲜叶及时运回车间,采用专用切块机切块,规格1.5cm×2.5cm,要求刀口利,均匀一致,便于后续加工;

S03、摊晾

按照茶叶清洁化加工要求,将切块的七叶树叶、桑叶、流苏叶和连翘叶分别按重量20:30:30:20比例混配,均匀摊放于摊晾槽或摊晾架上,厚度3-5cm,摊晾6-8h,室内通风,温度25℃,温度高于28℃时开空调降温,低于20℃时打开热风升温;晾至鲜叶失去光泽,手触绵软,手握成团、抛下团散,叶脉折而不断,手搓成条而不碎,鲜叶青臭气、酸气消失,呈现芳香气;此种状态下,鲜叶失水38%-40%,可以进行下一环节操作;

S04、杀青

采用60型燃气滚筒杀青机杀青,锅温230℃;时间8min,每次投叶量50kg;掌握嫩叶老杀、老爷嫩杀、杀匀杀透,防止锅温过高鲜叶焦糊、过低青涩味重;

S05、回潮

将杀青好的七叶树叶、桑叶、流苏叶和连翘叶,用加厚聚乙烯袋或湿棉布包紧回潮,时间1.5h,使杀青叶水分重新分布均匀、变软,便于揉捻成型,揉捻时减少碎末;

S06、揉捻

采用55型揉捻机,按照“轻-重-轻”的顺序加压,开始2min不加压,随后轻揉10min,重揉15min,再轻揉8min;投回潮叶50 kg,揉捻至手抓揉捻叶发粘,紧握成团,指缝间有水珠渗出而不流出为适度;

S07a、空揉

将揉捻叶置于真空机槽内,投揉捻叶50 kg,合上盖子,抽出空气至真空,在真空压力下,揉压成方体茶坯,静置1min,便于形状固定;

S07b、打散

将茶坯置于打散机解块打散,防止颗粒粘连;

S07c、反复空揉、打散

将打散叶重新置于空揉机空揉打包形成方体茶坯,再用打散机解块打散;如此反复进行12次,直至每片揉捻叶收缩形成紧结重实的团状颗粒茶;

S08、烘干

将定型的茶经110℃初烘,时间30 min;再经60℃复烘,时间30 min,烘至足干;

S09、提香

用提香机提香,温度110℃,时间1h, 至手捻成细粉末,此时茶叶含水量在3.9%,为干毛茶;

S10、色选分级

将干毛茶经色选机色选分级,剔除级外茶,形成颗粒直径分别为0.2-0.5 cm、0.5-0.8cm级别的特种茶,为合格商品茶;

S11、储藏

商品茶分批分级于-5℃至-18℃温度条件下干燥贮藏,24个月内色泽、香气、汤色、滋味保持不变。

本发明特制七叶绿茶可采用小巧型食品级包装袋进行包装,便于携带,防止二次污染。

本发明制作工艺所涉及的专用切块机、60型燃气滚筒杀青机、55型揉捻机、打散机、空揉机、提香机均为现有的常规制茶设备,除本发明所限定的上述设备名称及型号外,本发明也可以使用其它与本发明所涉及上述设备功能相同或等同的设备。

本发明特制七叶绿茶冲泡方法:冲泡时,取茶3-5g,用150ml、85℃开水泡3-5min,即可饮用。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所描述的一种特制七叶绿茶的制作工艺,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

S04、杀青

采用60型燃气滚筒杀青机杀青,锅温210℃;时间12min,每次投叶量50kg;掌握嫩叶老杀、老爷嫩杀、杀匀杀透,防止锅温过高鲜叶焦糊、过低青涩味重;

S05、回潮

将杀青好的七叶树叶、桑叶、流苏叶和连翘叶,用加厚聚乙烯袋或湿棉布包紧回潮,时间1h,使杀青叶水分重新分布均匀、变软,便于揉捻成型,揉捻时减少碎末;

S06、揉捻

采用55型揉捻机,按照“轻-重-轻”的顺序加压,开始2min不加压,随后轻揉8min,重揉12min,再轻揉5min;投回潮叶50 kg,揉捻至手抓揉捻叶发粘,紧握成团,指缝间有水珠渗出而不流出为适度;

S07a、空揉

将揉捻叶置于真空机槽内,投揉捻叶50 kg,合上盖子,抽出空气至真空,在真空压力下,揉压成方体茶坯,静置3min,便于形状固定;

S07b、打散

将茶坯置于打散机解块打散,防止颗粒粘连;

S07c、反复空揉、打散

将打散叶重新置于空揉机空揉打包形成方体茶坯,再用打散机解块打散;如此反复进行10次,直至每片揉捻叶收缩形成紧结重实的团状颗粒茶;

S08、烘干

将定型的茶经115℃初烘,时间25min;再经55℃复烘,时间35 min,烘至足干;

S09、提香

用提香机提香,温度100℃,时间1.2h, 至手捻成细粉末,此时茶叶含水量在4.2%,为干毛茶。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所描述的一种特制七叶绿茶的制作工艺,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

S04、杀青

采用60型燃气滚筒杀青机杀青,锅温250℃;时间5min,每次投叶量50kg;掌握嫩叶老杀、老爷嫩杀、杀匀杀透,防止锅温过高鲜叶焦糊、过低青涩味重;

S05、回潮

将杀青好的七叶树叶、桑叶、流苏叶和连翘叶,用加厚聚乙烯袋或湿棉布包紧回潮,时间2h,使杀青叶水分重新分布均匀、变软,便于揉捻成型,揉捻时减少碎末;

S06、揉捻

采用55型揉捻机,按照“轻-重-轻”的顺序加压,开始2min不加压,随后轻揉12min,重揉20min,再轻揉10min;投回潮叶50 kg,揉捻至手抓揉捻叶发粘,紧握成团,指缝间有水珠渗出而不流出为适度;

S07c、反复空揉、打散

将打散叶重新置于空揉机空揉打包形成方体茶坯,再用打散机解块打散;如此反复进行13次,直至每片揉捻叶收缩形成紧结重实的团状颗粒茶;

S08、烘干

将定型的茶经105℃初烘,时间35min;再经65℃复烘,时间25min,烘至足干;

S09、提香

用提香机提香,温度105℃,时间1h, 至手捻成细粉末,此时茶叶含水量在3.7%,为干毛茶。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所描述的一种特制七叶绿茶的制作工艺,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

步骤S03中,七叶树叶、桑叶、流苏叶和连翘叶的重量比例为18:32:32:18。

实施例5

本实施例所描述的一种特制七叶绿茶的制作工艺,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

步骤S03中,七叶树叶、桑叶、流苏叶和连翘叶的重量比例为23:27:27:23。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制作的特制七叶绿茶外形呈团状颗粒、紧结重实,汤色绿亮,香气鲜嫩、清香,滋味纯和、鲜爽,叶底翠绿、摊张,杀青使苷类成分的酯键和糖苷键发生断裂,叶绿素酶发生钝化,不仅克服了七叶树叶本身较重的青臭气、酸涩气等不适滋味,而且结合制茶工艺的改进,使得特制七叶绿茶既具有绿茶特有的色、香、味、形与叶底品质特征,又具有鲜明的自身特色,而且所得七叶绿茶具有多重饮用功效,适合更多的人群饮用。

对比例1:

一种特制七叶绿茶的制作工艺,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采用如下步骤代替步骤“S04、杀青”,具体为:

采用60型燃气滚筒杀青机杀青,锅温170℃;时间12min,每次投叶量40kg;掌握嫩叶老杀、老爷嫩杀、杀匀杀透。

该对比例1所得七叶绿茶略带生青气味,爽味不足,味粗而淡薄,故该制作工艺不能克服七叶树叶原料存在的不适气味及滋味。

对比例2:

一种特制七叶绿茶的制作工艺,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采用如下步骤代替步骤“S05- S07c”,具体为:

待杀青后的七叶树叶、桑叶、流苏叶和连翘叶冷却后,投入揉捻机内进行初揉,成条率达到70%以上后取出;

采用烘干机进行初步烘干,烘干温度为120-130℃,时间为4min,然后摊晾,摊晾时间为25 min,待茶叶回潮后进行复揉,成条率达90%上后取出。

该对比例2所得七叶绿茶,外形呈条索状,汤色清亮,高火味或焦糊味重,味粗且涩苦,冲泡后部分叶底不开展,仍卷缩成条形,暗淡不亮。因此,该对比例2的制作工艺与本发明制作工艺相比虽然形状发生了改变,但是色、香、味及叶底品质明显较差,不能通过上述工艺解决原料存在的不足,从而将七叶树叶、桑叶、流苏叶和连翘叶制作成为品质优异的特制绿茶。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所做的其他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只要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相关技术
  • 一种特制七叶绿茶的制作工艺
  • 一种特制娑罗花茶的制作工艺
技术分类

06120112959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