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电子设备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2:02:28


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同一面侧具备显示部以及摄像头的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得到广泛实用化。在这种电子设备中,摄像头设在显示部的外侧,确保用于设置摄像头的空间的同时,对放大显示部的要求变高。另外,要求能够拍摄清晰的照片。

现有技术文件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特开2017-40908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放大显示部的电子设备。

根据本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其具备第1摄像头、第1偏振片、第2偏振片、以及设在所述第1偏振片与所述第2偏振片之间的液晶面板,所述液晶面板具备第1扫描线、与所述第1扫描线交叉的第1信号线、与所述第1扫描线以及所述第1信号线电连接的第1开关元件、以及与所述第1开关元件电连接的第1控制电极,所述第1控制电极与所述第1摄像头重叠且设在环状的第1区域。

发明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供一种能够放大显示部的电子设备。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DSP的一构成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包括图1示出的显示装置DSP以及摄像头1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图1示出的液晶面板PNL的一构成例的俯视图。

图4是包括图3示出的像素PX的液晶元件LCD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与摄像头1重叠的液晶元件LCD的一构成例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图5示出的控制电极CT1~CT3的一构成例的俯视图。

图7是放大表示图6示出的控制电极CT1~CT3的俯视图。

图8是包括图5示出的区域A21以及A22的液晶元件LCD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设于区域A2的遮光层BMB的一构成例的俯视图。

图10是表示图5示出的控制电极CT1~CT3、以及共用电极CE的其他构成例的俯视图。

图11是包括图10示出的控制电极CT1以及共用电极CE的液晶元件LCD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100的俯视图。

图13是表示对图12示出的电子设备100应用的液晶面板PNL的一构成例的俯视图。

图14是表示图13示出的液晶面板PNL的弯曲状态的剖视图。

图15是表示与摄像头30重叠的液晶元件LCD的一构成例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实施方式。此外,本公开只不过一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保持发明主旨的适当变更当然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另外,为了使说明更明确,有时与实际的形态相比,示意性示出附图的各部分的宽度、厚度、形状等,但只不过一例,不限定对本发明的解释。另外,在本说明书和各附图中,有时对发挥与关于已经出现的图进行说明的构成要素相同或类似的功能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适当省略重复的详细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DSP的一构成例的分解立体图。作为一例,第1方向X、第2方向Y、以及第3方向Z彼此正交,但也可以以90度以外的角度交叉。第1方向X以及第2方向Y相当于与构成显示装置DSP的基板的主面平行的方向,第3方向Z相当于显示装置DSP的厚度方向。

显示装置DSP具有第1偏振片PL1以及第2偏振片PL2、液晶面板PNL、光学片OS、导光板LG、光源EM、反射片RS。反射片RS、导光板LG、光学片OS、第1偏振片PL1、液晶面板PNL、以及第2偏振片PL2按此顺序沿第3方向Z排列。多个光源EM沿第1方向X隔开间隔排列。第1偏振片PL1、第2偏振片PL2、以及液晶面板PNL构成相对于沿第3方向Z行进的光具备光学性的开关功能的液晶元件LCD。这种液晶元件LCD针对由第1方向X以及第2方向Y规定的X-Y平面内的每个区域发挥透光或者遮光的功能。

嵌入有这种显示装置DSP的电子设备100具备摄像头1。

液晶面板PNL例如形成在与X-Y平面平行的平板状。液晶面板PNL设在第1偏振片PL1与第2偏振片PL2之间。液晶面板PNL具备显示图像的显示部DA、包围显示部DA的边框状的非显示部NDA。在本实施方式中,液晶面板PNL在第3方向Z上与摄像头1重叠,特别是,显示部DA与摄像头1重叠。在此,省略说明液晶面板PNL的详细构成,但液晶面板PNL可以具备与利用沿基板主面的横向电场的显示模式、利用沿基板主面的法线的纵向电场的显示模式、利用相对于基板主面向倾斜方向倾斜的倾斜电场的显示模式、以及适当组合并利用上述横向电场、纵向电场、以及倾斜电场的显示模式对应的某一种构成。在此的基板主面是指与X-Y平面平行的面。

第1偏振片PL1以及第2偏振片PL2配置为相对于液晶面板PNL至少与显示部DA重叠。另外,第1偏振片PL1以及第2偏振片PL2在第3方向Z上与摄像头1重叠。

导光板LG具备与光源EM相对置的侧面SA、侧面SA的相反一侧的侧面SB、与液晶面板PNL相对置的主面SC、主面SC的相反一侧的主面SD、第1贯穿孔TH1。第1贯穿孔TH1在第2方向Y上,位于侧面SA与侧面SB之间,与侧面SA相比更靠近侧面SB。摄像头1在第3方向Z上与第1贯穿孔TH1重叠。

多个光学片OS设在导光板LG与液晶面板PNL之间,与主面SC相对置。光学片OS分别具有与第1贯穿孔TH1重叠的第2贯穿孔TH2。光学片OS例如具有棱镜片或扩散片。

反射片RS与主面SD相对置。也就是说,导光板LG设在反射片RS与光学片OS之间。反射片RS具有与第1贯穿孔TH1重叠的第3贯穿孔TH3。第3贯穿孔TH3、第1贯穿孔TH1、以及第2贯穿孔TH2沿第3方向Z按照该顺序排列,并设在同一直线上。反射片RS例如可以固定于由金属构成的框体。在该情况下,在框体也设有与第1贯穿孔TH1重叠的贯穿孔。

光源EM例如为发光二极管(LED),射出白色的照明光。从光源EM射出的照明光从侧面SA入射,并在导光板LG的内部行进。然后,由导光板LG引导的照明光从主面SC朝向液晶面板PNL射出,对液晶面板PNL照明。液晶面板PNL、第1偏振片PL1、以及第2偏振片PL2在显示部DA中选择性地透射照明光,由此来显示图像。

图2是包括图1示出的显示装置DSP以及摄像头1的剖视图。液晶面板PNL具备第1基板SUB1、第2基板SUB2、液晶层LC、密封材料SE。密封材料SE设在非显示部NDA,将第1基板SUB1和第2基板SUB2粘接,并且将液晶层LC封固。

以下,简单说明第1基板SUB1以及第2基板SUB2的主要部分。第1基板SUB1具备第1绝缘基板10、取向膜AL1。第2基板SUB2具备第2绝缘基板20、彩色滤光片层CF、遮光层BMA、透明层OC、取向膜AL2。

第1绝缘基板10以及第2绝缘基板20为玻璃基板或挠性的树脂基板等的透明基板。取向膜AL1以及AL2与液晶层LC相接。彩色滤光片层CF、遮光层BMA、以及透明层OC设在第2绝缘基板20与液晶层LC之间。遮光层BMA设在非显示部NDA。显示部DA与非显示部NDA的边界B相当于遮光层BMA的内侧端。密封材料SE设在与遮光层BMA重叠的位置。在此省略了彩色滤光片层CF的详细说明,但例如彩色滤光片层CF具有红色、绿色、蓝色各自的彩色滤光片。透明层OC覆盖彩色滤光片层CF以及遮光层BMA。透明层OC例如为透明的有机绝缘膜。

在本实施方式中,显示部DA具有配置有彩色滤光片层CF的区域A1、以及没有配置有彩色滤光片层CF的区域A2。透明层OC跨过区域A1以及区域A2而配置,在区域A1中与彩色滤光片层CF相接,在区域A2中与第2绝缘基板20相接。若着眼于摄像头1与显示部DA的位置关系,则摄像头1与区域A2重叠。也就是说,彩色滤光片层CF不与摄像头1重叠。

第1偏振片PL1粘接于第1绝缘基板10。第2偏振片PL2粘接于第2绝缘基板20。第1偏振片PL1以及第2偏振片PL2跨过区域A1以及区域A2而配置,与摄像头1重叠。此外,第1偏振片PL1以及第2偏振片PL2也可以根据需要而具备相位差板、散射层、反射防止层等。

例如,还能够在第2偏振片PL2或者第1偏振片PL1具备超双折射薄膜。超双折射薄膜在直线偏振光入射时将透射光非偏振化(自然光化)。因此,即使在被摄体包括产生偏振光的被摄体,也能够没有违和感地进行拍摄。例如,在摄像头1的被摄体中映入了液晶显示装置等的情况下,从液晶显示装置射出直线偏振光,因此,因第1偏振片PL1以及第2偏振片PL2与成为被摄体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偏振片的角度的关系,入射至摄像头1的被摄体(液晶显示装置)的亮度发生变化,有可能在拍摄时产生违和感。然而,通过使第2偏振片PL2或者第1偏振片PL1具备超双折射薄膜,能够抑制产生违和感的亮度的变化。

作为体现出超双折射性的薄膜,例如适当使用东洋纺(株)的COSMOSHINE(注册商标)等。在此超双折射性是指,相对于可视区域、例如550nm的光的面内方向上的光程差为800nm以上。

第1贯穿孔TH1、第2贯穿孔TH2、以及第3贯穿孔TH3彼此重叠,形成在液晶面板PNL的下方开放的空间SP。摄像头1设在由第1贯穿孔TH1等形成的空间SP。摄像头1例如具备至少包括一个透镜的光学系统2、图像传感器(撮像元件)3、壳体4。壳体4容置光学系统2以及图像传感器3。光学系统2设在液晶面板PNL与图像传感器3之间,摄像头1能够经由液晶面板PNL受光。摄像头1与布线基板F电连接。此外,摄像头1不需要设在第1贯穿孔TH1内,可以设在空间SP的外侧。无论如何,摄像头1只要在第3方向Z上设在与第1贯穿孔TH1重叠的位置即可。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设置与第1贯穿孔TH1重叠的摄像头1的例子,但也可以是接受从第1贯穿孔TH1以及光学系统2通过而照射来的光并输出电信号的受光元件与第1贯穿孔TH1重叠。

根据本实施方式,摄像头1与液晶面板PNL的显示部DA重叠。因此,不需要用于在非显示部NDA设置摄像头1的空间。因此,与摄像头1与非显示部NDA重叠的情况相比,或者与摄像头1不与显示部DA重叠而摄像头1以及液晶面板PNL沿第2方向Y排列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放大显示部DA,能够缩小非显示部NDA的边框宽度。

另外,摄像头1不与彩色滤光片层CF重叠,因此,经由液晶面板PNL入射至摄像头1的光几乎不受彩色滤光片层CF的影响。因此,能够抑制彩色滤光片层CF进行不期望的吸收或着色。

此外,在图2示出的例子中,彩色滤光片层CF设在第2基板SUB2,但也可以设在第1基板SUB1。另外,彩色滤光片层CF从其他观点来看也可以设在区域A2。

图3是表示图1示出的液晶面板PNL的一构成例的俯视图。在图3中,液晶层LC以及密封材料SE用彼此不同的斜线示出。显示部DA为不包括缺口部的大致四边形的区域,位于由密封材料SE包围的内侧。在俯视下,区域A2形成为用点划线示出的大致圆形状,与摄像头1重叠。此外,在图3中,用虚线示出摄像头1的外形。在后面,详细说明区域A2。

在彩色滤光片层CF设在区域A1、没有设在区域A2的情况下,区域A1相当于能够进行彩色显示的区域,区域A2相当于能够进行黑白显示的区域。在区域A2中,能够显示从白色(或者透明)显示到黑色显示为止的阶段性的显示,也能够进行中间色调(灰色)的显示。此外,在彩色滤光片层CF设在区域A2的情况下,区域A2也与区域A1同样地进行彩色显示。

液晶面板PNL在区域A1中,具有沿第1方向X以及第2方向Y呈矩阵状排列的像素PX。像素PX不与摄像头1重叠。如在图3中放大示出那样,各像素PX具备开关元件SW、像素电极PE、共用电极CE、液晶层LC等。开关元件SW例如由薄膜晶体管(TFT)构成,与扫描线G以及信号线S电连接。像素电极PE与开关元件SW电连接。像素电极PE分别与共用电极CE相对置。液晶层LC通过在像素电极PE与共用电极CE之间产生的电场来驱动。容量CS例如形成在与共用电极CE同电位的电极、以及与像素电极PE同电位的电极之间。

布线基板5安装在第1基板SUB1的延伸部Ex。IC芯片6与布线基板5电连接。此外,IC芯片6可以安装于延伸部Ex。IC芯片6例如内置有输出图像显示所需的信号的显示器驱动器等。布线基板5为可弯曲的柔性印刷电路基板。

图4是包括图3示出的像素PX的液晶元件LCD的剖视图。在此,说明具备与利用横向电场的显示模式对应的液晶面板PNL的液晶元件LCD。液晶面板PNL设在第1偏振片PL1与第2偏振片PL2之间。

第1基板SUB1在第1绝缘基板10与取向膜AL1之间具备绝缘膜11以及12、共用电极CE、像素电极PE。此外,图3示出的扫描线、信号线、以及开关元件例如设在第1绝缘基板10与共用电极CE之间。共用电极CE设在绝缘膜11之上,由绝缘膜12覆盖。像素电极PE设在绝缘膜12之上,由取向膜AL1覆盖。像素电极PE经由绝缘膜12与共用电极CE相对置。共用电极CE以及像素电极PE由氧化铟锡(ITO)或氧化铟锌(IZO)等透明的导电材料形成。虽没有详细说明,但绝缘膜11包括无机绝缘膜以及有机绝缘膜。绝缘膜12例如为氮化硅等的无机绝缘膜。

在第2基板SUB2中,遮光层BMB与参照图2说明的非显示部NDA的遮光层BMA一体地形成。彩色滤光片层CF包括红色的彩色滤光片CFR、绿色的彩色滤光片CFG、以及蓝色的彩色滤光片CFB。彩色滤光片CFG与像素电极PE相对置。其他彩色滤光片CFR以及CFB还分别与未图示的其他像素电极PE相对置。

驱动液晶元件LCD的驱动部DR例如包括与图3示出的扫描线G电连接的扫描线驱动电路、以及与信号线S电连接的信号线驱动电路。驱动部DR相对于各像素PX输出图像显示所需的信号,控制液晶元件LCD的透射率。液晶元件LCD的透射率根据对液晶层LC施加的电压的大小来控制。

例如,在像素PX中,在没有对液晶层LC施加电压的关断状态下,包含在液晶层LC内的液晶分子LM在取向膜AL1以及AL2之间被向规定的方向初始取向。在这种关断状态下,从图1示出的光源EM向像素PX1引导的光由第1偏振片PL1以及第2偏振片PL2吸收。因此,液晶元件LCD在关断状态的像素PX1中显示黑色。

另一方面,在对液晶层LC施加了电压的开启状态下,液晶分子LM因形成于像素电极PE与共用电极CE之间的电场而向与初始取向方向不同的方向取向,其取向方向通过电场来控制。在这种开启状态下,向像素PX1引导的光的一部分透射第1偏振片PL1以及第2偏振片PL2。因此,液晶元件LCD在开启状态的像素PX中,显示与彩色滤光片层CF对应的颜色。

上述例子相当于在关断状态下显示黑色的所谓常黑模式,但也可以应用在开启状态下显示黑色(在关断状态下显示白色)的常白模式。

图5是表示与摄像头1重叠的液晶元件LCD的一构成例的俯视图。液晶元件LCD作为与摄像头1重叠的区域A2而具有三个区域A21~A23。区域A21以及A22分别形成为环状。区域A23几乎形成为圆形状。区域A22与区域A21的内侧相邻接,区域A23与区域A22的内侧相邻接。三个区域A21~A23以摄像头1的光轴OX为中心,几乎各向同性地形成。此外,区域A2可以被划分成四个以上的区域,也可以被划分成两个区域。另外,作为环状的例子,示出了外形为正圆的情况,但也可以是外形为椭圆等正圆以外的形状。

摄像头1如参照图2说明的那样,设在导光板LG的第1贯穿孔TH1,三个区域A21~A23均与第1贯穿孔TH1重叠。用虚线示出摄像头1的外形,用点划线示出第1贯穿孔TH1。

控制电极CT1设在区域A21,形成为近似环状。控制电极CT2设在区域A22,形成为近似环状。控制电极CT3设在区域A23,形成为近似圆形状。

扫描线G1在区域A1中,沿第1方向X延伸。信号线S1在区域A1中,沿第2方向Y延伸。扫描线G1以及信号线S1沿区域A21(或者控制电极CT1)的外缘部形成为圆弧状,扫描线G1以及信号线S1的圆弧状部分不与区域A21~区域A22以及A23重叠。

开关元件SW1设在扫描线G1以及信号线S1的交叉部,与扫描线G1以及信号线S1电连接。控制电极CT1与开关元件SW1电连接。

扫描线G2沿第1方向X延伸,与区域A21交叉。信号线S2沿第2方向Y延伸,与区域A21交叉。也就是说,扫描线G2的一部分、以及信号线S2的一部分与控制电极CT1重叠。另外,扫描线G2以及信号线S2沿区域A22(或者控制电极CT2)的外缘部形成为圆弧状,扫描线G2以及信号线S2的圆弧状部分不与区域A22以及A23重叠。另外,扫描线G2以及信号线S2设在区域A21与A22之间(或者控制电极CT1以及CT2之间)。

开关元件SW2设在扫描线G2以及信号线S2的交叉部,与扫描线G2以及信号线S2电连接。控制电极CT2与开关元件SW2电连接。

扫描线G3沿第1方向X延伸,与区域A21以及A22交叉。信号线S3沿第2方向Y延伸,与区域A21以及A22交叉。也就是说,扫描线G3的一部分、以及信号线S3的一部分与控制电极CT1以及CT2重叠。另外,扫描线G3以及信号线S3沿区域A23(或者控制电极CT3)的外缘部形成为圆弧状,扫描线G3以及信号线S3的圆弧状部分不与区域A23重叠。另外,扫描线G3以及信号线S3设在区域A22以及A23之间(或者控制电极CT2以及CT3之间)。

开关元件SW3设在扫描线G3以及信号线S3的交叉部,与扫描线G3以及信号线S3电连接。控制电极CT3与开关元件SW3电连接。

在图示的例子中,扫描线G1以及G3在同一侧(与扫描线G2分离一侧)形成为凸的半圆形状,扫描线G2在与扫描线G3相反一侧(与扫描线G3分离一侧)形成为凸的半圆形状。由此,扫描线G1~G3在区域A2中不交叉。

另外,信号线S1以及S3在同一侧(与信号线S2分离一侧)形成为凸的半圆形状,信号线S2在与信号线S3相反一侧(与信号线S3分离一侧)形成为凸的半圆形状。由此,信号线S1~S3在区域A2中不交叉。

若着眼于扫描线G1,则在区域A1的像素PX11中,扫描线G1与信号线S11交叉。信号线S11不与区域A2交叉。开关元件SW11设在扫描线G1以及信号线S11的交叉部,与扫描线G1以及信号线S11电连接。像素电极PE11与开关元件SW11电连接。其他扫描线G2以及G3也在区域A1的各像素PX中,与像素PX11同样地构成。

若着眼于信号线S1,则在区域A1的像素PX21中,信号线S1与扫描线G21交叉。扫描线G21不与区域A2交叉。开关元件SW21设在扫描线G21以及信号线S1的交叉部,与扫描线G21以及信号线S1电连接。像素电极PE21与开关元件SW21电连接。其他信号线S2以及S3也在区域A1的各像素PX中与像素PX21同样地构成。

此外,在图示的例子中,扫描线G1、G3、以及G2沿第2方向Y按照该顺序排列,但排列顺序不限于此例子。另外,也可以在扫描线G1与扫描线G3之间、或者在扫描线G3与扫描线G2之间设有其他扫描线。

同样地,信号线S1、S3、以及S2沿第1方向X按该顺序排列,但排列顺序不限于此。另外,也可以在信号线S1与信号线S3之间、或者在信号线S3与信号线S2之间设有其他信号线。

图6是表示图5示出的控制电极CT1~CT3的一构成例的俯视图。

控制电极CT1具备环状的基电极B11以及B12、多个带电极P1。基电极B12设在基电极B11的内侧。带电极P1分别设在基电极B11以及B12之间,与基电极B11以及B12连接。

控制电极CT2具备环状的基电极B21以及B22、多个带电极P2。基电极B22设在基电极B21的内侧。带电极P2分别设在基电极B21以及B22之间,与基电极B21以及B22连接。

控制电极CT3具备环状的基电极B31、多个带电极P3。带电极P3分别设在基电极B31的内侧,与基电极B31连接。

在图示的例子中,带电极P1、基电极B11以及B12一体地形成,带电极P2、基电极B21以及B22一体地形成,带电极P3、基电极B31以及B32一体地形成。

图7是放大表示图6示出的控制电极CT1~CT3的俯视图。

带电极P1~P3均形成为波状,大致沿第2方向Y延伸。另外,带电极P1~P3沿第1方向X等间距PT1地排列。

另一方面,像素电极PE11具有多个带电极PA。带电极PA的形状与带电极P1的形状同样地,沿第1方向X按照间距PT2排列。间距PT2与间距PT1相等。带电极P1~P3、以及带电极PA各自的延伸方向为相对于扫描线G1的延伸方向(第1方向X)倾斜地交叉的方向。另外,带电极P1~P3的延伸方向与带电极PA的延伸方向平行。

图4示出的遮光层BMB还设在区域A2。在图示的例子中,在俯视下,遮光层BMB与基电极B11、基电极B12以及B21、以及基电极B22以及B31分别重叠,还与带电极P1~P3的一部分重叠。

图8是包括图5示出的区域A21以及A22的液晶元件LCD的剖视图。

在第1基板SUB1中,绝缘膜11以及12、共用电极CE、以及取向膜AL1从图4示出的像素PX到区域A21以及A22地延伸。也就是说,共用电极CE设在摄像头1与液晶层LC之间,绝缘膜12设在共用电极CE与液晶层LC之间。包括图7示出的基电极B11以及B12、以及带电极P1在内的控制电极CT1设在绝缘膜12与液晶层LC之间,与共用电极CE重叠。另外,包括基电极B21以及B22、以及带电极P2在内的控制电极CT2也设在绝缘膜12与液晶层LC之间,与共用电极CE重叠。控制电极CT1以及CT2与图4示出的像素电极PE设在同一层,由与像素电极PE相同材料的透明的导电材料来形成。控制电极CT1以及CT2由取向膜AL1覆盖。未图示的控制电极CT3也与控制电极CT1同样地构成。

在第2基板SUB2中,没有设有彩色滤光片层。即,透明层OC在控制电极CT1以及CT2的正上方,与第2绝缘基板20相接。遮光层BMB设在控制电极CT1以及CT2之间,其一部分与控制电极CT1以及CT2重叠。

区域A21以及A22中的透射率与图4示出的像素PX同样地,由驱动部DR控制。即,液晶元件LCD在没有对液晶层LC施加电压的关断状态的区域A21以及A22中,与像素PX同样地,具有最小透射率,显示黑色。也就是说,液晶元件LCD在区域A21以及A22中,发挥遮光功能。

另一方面,在对液晶层LC施加了电压的开启状态下,区域A21以及A22的液晶分子LM被取向为与初始取向方向不同的方向,其取向方向由电场控制。也就是说,区域A21的液晶分子LM的取向方向由形成在控制电极CT1与共用电极CE之间的电场来控制。另外,区域A22的液晶分子LM的取向方向由形成在控制电极CT2与共用电极CE之间的电场来控制。同样地,区域A23的液晶分子LM的取向方向由形成在控制电极CT3与共用电极CE之间的电场来控制。

在这种开启状态下,向区域A21以及A22引导的光的一部分透射第1偏振片PL1以及第2偏振片PL2。液晶元件LCD在开启状态的区域A21以及A22中,在最大透射率的情况下,显示白色或者成为透明状态。另外,液晶元件LCD在控制为最小透射率与最大透射率之间的中间透射率的情况下,也有显示灰色的情况。也就是说,液晶元件LCD在区域A21以及A22中,发挥透光功能。未图示的区域A23的透射率也与区域A21同样地被控制。

图9是表示设在区域A2的遮光层BMB的一构成例的俯视图。遮光层BMB沿区域A21的外缘部地设置。另外,遮光层BMB跨过区域A21的内缘部以及区域A22的外缘部地设置。而且,遮光层BMB跨过区域A22的内缘部以及区域A23的外缘部地设置。

遮光层BMB在区域A21的外侧与扫描线G1以及信号线S1重叠,在区域A21中与扫描线G2以及G3、信号线S2以及S3、以及开关元件SW1重叠。遮光层BMB在区域A22中,与扫描线G3、信号线S3、以及开关元件SW2重叠。遮光层BMB在区域A23中,与开关元件SW3重叠。

这种液晶元件LCD针对每个区域A21~A23进行透光或者遮光,由此,能够作为摄像头1的快门发挥作用。即,在摄像头1可获取光的状态下区域A21~A23全部被设定为关断状态,仅以拍摄所需的时间将区域A21~A23的至少一个切换成开启状态,由此,入射至液晶元件LCD的光被摄像头1获取。

另外,液晶元件LCD针对每个区域A21~A23进行透光或者遮光,由此,能够作为调节入射至摄像头1的光量的光圈发挥作用。例如,能够实现区域A21~A23全部为开启状态的第1光圈、区域A21为关断状态、区域A22以及A23为开启状态的第2光圈、以及区域A21以及A22为关断状态、且区域A23为开启状态的第3光圈。在第1光圈的情况下,透光的光量或者透光的区域的面积成为最大。另外,在第3光圈的情况下,透光的光量或者透光的区域的面积成为最小。此外,在区域A21~A23全部为关断状态的情况下,透光的光量几乎为零。透光的区域的面积越小,入射至摄像头1的光线越受限制,能够减少光学系统2中的像差的影响,能够提高锐度,还能够增大焦点深度。也就是说,通过调节透光的区域的面积,能够调节被摄体的亮度、锐度、焦点深度等。另外,能够根据周围的亮度调节取入摄像头1的光的量,无论在亮的场所还是在暗的场所都能够拍摄到清晰的照片。

另外,区域A2的各控制电极CT1~CT3在第1基板SUB1中与像素电极PE同样地构成。而且,各控制电极CT1~CT3经由开关元件与信号线电连接,因此,与向像素电极PE写入影像信号同样地,由来自IC芯片6或者显示器驱动器的信号进行控制。因此,能够抑制追加新的外围装置的追加,实现低成本化、紧凑化以及轻量化。在此基础上,无需使用多个摄像头就能够将光学特性设为可变,仅利用单体的摄像头1就能够获取光学特性不同的信息,能够拍摄出更高成色的照片。

另外,控制电极CT1~CT3中的带电极P1~P3的延伸方向与像素电极PE中的带电极PA的延伸方向平行。因此,能够利用跨过区域A1以及A2的双方而配置的第1偏振片PL1以及第2偏振片PL2来切换像素PX的黑色显示以及彩色显示,并且能够切换区域A21~A23的遮光以及透光。

图10是表示图5示出的控制电极CT1~CT3、以及共用电极CE的其他构成例的俯视图。

与图6示出的例子同样地,控制电极CT1具有基电极B11以及B12、多个带电极P1。控制电极CT2具有基电极B21以及B22、多个带电极P2。控制电极CT3具有基电极B31、多个带电极P3。

共用电极CE具备环状的基电极B41、多个带电极P4。带电极P4设在基电极B41的内侧,与基电极B41一体地形成。带电极P4的形状与带电极P1的形状相同。在俯视下,带电极P1以及P4交替排列。同样地,带电极P2以及P4也交替排列,带电极P3以及P4也交替排列。带电极P1的间距、带电极P2的间距、带电极P3的间距、以及带电极P4的间距均相等。

带电极P4在与控制电极CT1重叠的区域中,位于相邻的带电极P1的大致中间。同样地,带电极P4在与控制电极CT2重叠的区域中,位于相邻的带电极P2的大致中间。带电极P4在与控制电极CT3重叠的区域中,位于相邻的带电极P3的大致中间。

此外,在此示出的共用电极CE可以与图4示出的像素PX的共用电极CE电气性绝缘,可以与像素PX的共用电极CE一体地形成。

图11是包括图10示出的控制电极CT1以及共用电极CE的液晶元件LCD的剖视图。

在第1基板SUB1中,共用电极CE设在摄像头1与液晶层LC之间,绝缘膜12设在共用电极CE与液晶层LC之间,控制电极CT1设在绝缘膜12与液晶层LC之间。控制电极CT1的带电极P1、以及共用电极CE的带电极P4沿第1方向X交替排列。

控制电极CT1如参照图5说明的那样,经由开关元件SW1与信号线S1电连接。共用电极CE经由开关元件SW4与信号线S4电连接。信号线S1以及信号线S4的位置关系没有特别的限定,有时在第1方向X上相邻。例如,从信号线S1供给的影像信号的极性与从信号线S4供给的影像信号的极性相反。在图示的构成例中,从信号线S1向控制电极CT1供给的电压的极性与从信号线S4向共用电极CE供给的电压的极性为相反极性。由此,能够在控制电极CT1与共用电极CE之间形成更大的电位差。

根据这种构成例,得到与上述构成例同样的效果。另外,即使在带电极P1以及P4的间距比参照图7说明的带电极PA的间距PT2大的情况下,也能够形成控制液晶分子LM的取向方向所需的足够大的电场。换言之,能够将在区域A2中相邻的带电极的间隔放大至比在像素PX中相邻的带电极的间隔大。由此,能够抑制与摄像头1重叠的区域A2中的光的衍射,能够拍摄出更高成色的照片。

接下来,说明其他实施方式。

图12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100的俯视图。图12的(A)是表示电子设备100的正面一侧的俯视图。与图3示出的构成例同样地,摄像头1与显示部DA重叠。摄像头1拍摄电子设备100的正面一侧。图12的(B)是表示电子设备100的背面一侧的俯视图。在背面一侧设有与正面一侧的摄像头1不同的摄像头30。摄像头30拍摄电子设备100的背面一侧。此外,也有在背面一侧设有多个摄像头30的情况。

图13是表示应用于图12示出的电子设备100的液晶面板PNL的一构成例的俯视图。液晶面板PNL为可弯曲的柔性显示器,但在图13示出的俯视图中,示出了没有弯曲的状态。液晶面板PNL具有弯曲部BD。液晶面板PNL在弯曲时具有与摄像头30重叠的区域A3。区域A3与区域A2同样地构成,包括液晶层LC。也就是说,弯曲部BD位于区域A2与区域A3之间。液晶面板PNL在区域A2与区域A3之间弯曲。

图14是表示图13示出的液晶面板PNL的弯曲状态的剖视图。此外,在此,省略光学片以及反射片的图示,但光学片以及反射片没有设在与弯曲部BD相比更靠近摄像头30一侧。液晶面板PNL在区域A2与区域A3之间弯曲。第1偏振片PL1以及第2偏振片PL2也与液晶面板PNL同样地弯曲。摄像头1以及摄像头30设在弯曲的第1偏振片PL1的内侧。摄像头1与区域A2重叠,摄像头30与区域A30重叠。另外,摄像头1以及摄像头30分别与第1偏振片PL1以及第2偏振片PL2、以及液晶面板PNL重叠。由摄像头1接受的光L1的行进方向与由摄像头30接受的光L30的行进方向相反。

图15是表示与摄像头30重叠的液晶元件LCD的一构成例的俯视图。液晶元件LCD作为与摄像头30重叠的区域A3,具有三个区域A31~A33。区域A31以及A32分别形成为环状。区域A33形成为大致圆形状。区域A32与区域A31的内侧相邻接,区域A33与区域A32的内侧相邻接。此外,区域A3可以被划分成四个以上的区域,也可以被划分成两个区域。区域A31~A33与图5示出的区域A21~A23同样地构成。以下,简单说明各区域。

开关元件SW31与扫描线G31以及信号线S31电连接。控制电极CT31设在区域A31,与开关元件SW31电连接。开关元件SW32与扫描线G32以及信号线S32电连接。控制电极CT32设在区域A32,且与开关元件SW32电连接。开关元件SW33与扫描线G33以及信号线S33电连接。控制电极CT33设在区域A33,与开关元件SW33电连接。控制电极CT31~CT33例如与图6同样地构成。

根据这种其他实施方式,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在此基础上,液晶元件LCD能够实现摄像头1以及30双方的快门功能或者光圈功能。由此,与具有机械快门机构或者机械光圈机构的电子设备相比,能够实现薄型化以及轻量化。

如以上说明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供能够放大显示部的电子设备。另外,能够提供能够拍摄出清晰的照片的电子设备。

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摄像头1相当于第1摄像头,偏振片PL1相当于第1偏振片,偏振片PL2相当于第2偏振片,扫描线G1相当于第1扫描线,信号线S1相当于第1信号线,开关元件SW1相当于第1开关元件,控制电极CT1相当于第1控制电极,区域A21相当于第1区域,基电极B11相当于第1基电极,带电极P1相当于第1带电极,带电极P4相当于第2带电极,带电极PA相当于第3带电极。

另外,摄像头30相当于第2摄像头,扫描线G31相当于第2扫描线,信号线S31相当于第2信号线,开关元件SW31相当于第2开关元件,控制电极CT31相当于第2控制电极。区域A31相当于第2区域。

此外,说明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但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而提出的,并不意在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新的实施方式能够利用其它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实施,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或其变形包含在发明的范围或主旨内,并且包含在与记载于权利要求的范围的发明等同的范围内。

附图标记说明

100电子设备

DSP显示装置LCD液晶元件PNL液晶面板PL1第1偏振片PL2第2偏振片

1摄像头30摄像头

G扫描线S信号线SW开关元件CT控制电极CE共用电极。

相关技术
  • 电子设备、外部电子设备及包括电子设备和外部电子设备的系统
  • 电子设备用铜合金、电子设备用铜合金的制造方法、电子设备用铜合金轧材及电子设备用组件
技术分类

0612011314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