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勾线组件以及具有其的摆梭机构和缝纫机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9:30:30


勾线组件以及具有其的摆梭机构和缝纫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缝纫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勾线组件以及具有该勾线组件的摆梭机构和缝纫机。

背景技术

缝纫机内通常设置有摆梭机构,摆梭机构内具有勾线组件,当面线在机针作用下,穿过布料、针板,从下死点回升一定距离时形成线环,勾线组件用于勾住线环,线环与底线交织形成线迹单元,一条线迹,即包含多个线迹单元。

目前勾线组件能够顺时针正向勾线,也能逆时针反向勾线。但在同一台缝纫机上,同一勾线组件的勾线方向是单向的,形成的多个针迹均是同向倾斜的,使得同向勾线形成的两相邻的针迹于缝料上缝纫形成歪斜的线迹单元,即线迹单元不平行于送料方向,从而形成锁式线迹有明显的缺陷,导致缝纫机正缝形成的线迹与倒回缝形成的线迹倾斜方向是相反的,极其影响缝料的美观。并且,摆梭机构每完成一个往复摆动的循环周期,只能形成一个针迹单元,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有必要提供一种勾线组件以及具有该勾线组件的摆梭机构和缝纫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勾线组件,用于勾住面线穿过缝料后形成的线环,所述线环在所述勾线组件转动时能够与底线交织形成针迹,两相邻的针迹缝于缝料上形成线迹单元;所述勾线组件包括相互固定的勾线件和承载座,所述承载座能够带动所述勾线件转动,所述勾线件包括第一勾线部及第二勾线部,所述第一勾线部及所述第二勾线部沿所述承载座的周向延伸,并分别形成于所述承载座的外缘,所述第一勾线部与所述第二勾线部的勾线方向相反;其中,所述承载座顺时针转动,所述第一勾线部勾住第一线环,所述第一线环于所述第二勾线部的位置脱离所述勾线组件;所述承载座逆时针转动,所述第二勾线部勾住第二线环,所述第二线环于所述第一勾线部脱离所述勾线组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勾线部与所述第二勾线部呈轴对称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勾线部和所述第二勾线部与所述承载座的轴心连线所形成的角度范围为150°~24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勾线件设置有挡线部,所述挡线部分别与所述第一勾线部和所述第二勾线部一一对应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与所述第一勾线部和所述第二勾线部分别对应的两个所述挡线部呈轴对称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勾线部和所述第二勾线部分别与对应的所述挡线部形成容线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容线槽呈弧形槽。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摆梭机构,包括如以上所述的任意一种勾线组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摆梭机构还包括摆梭托,用于驱动所述勾线组件转动;所述摆梭托具有与所述第一勾线部和所述第二勾线部对应的推动部;所述勾线件上设有挡线部,所述挡线部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第一勾线部和第一勾线部构成容线槽;所述推动部收容于所述容线槽内。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缝纫机,包括摆梭机构,所述摆梭机构为如以上所述的任意一种摆梭机构。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勾线组件以及具有其的摆梭机构,相比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提供的勾线组件,其两端均设置有能够进行勾线和脱线的第一勾线部和第二勾线部,从而该勾线组件具有双向勾线和双线脱线的功能。在一个转动周期内,该勾线组件顺时针转动半个周期,第一勾线部正向勾线,形成一个针迹,该勾线组件再逆时针转动半个周期,第二勾线部反向勾线,形成一个针迹,从而在一个转动周期内,能够形成两个针迹;而现有技术中的缝纫机在一个转动周期内只能形成一个针迹,由此可见,本发明中的勾线组件效率更高,对摆梭机构的转速要求更低,而转速更低的摆梭机构成本更低且寿命更长,不易损坏。

由于底线从一个方向穿过线环,线环受到底线往单一方向拉扯的力导致形成的针迹是沿一个方向倾斜的。同一台缝纫机上,本申请的勾线组件能够实现正向勾线和反向勾线,正向勾线和反向勾线形成的针迹方向是相反,从而缝纫机正缝时采用正向勾线,缝纫机倒回缝时采用反向勾线,正缝和倒回缝所形成的线迹倾斜方向一致,解决线迹单向歪斜导致的花样缝、倒回缝时线迹倾斜方向不一致的问题,极大提高缝料上线迹的美观性。

并且,由于正向勾线和反向勾线形成的针迹方向是相反的,若一个线迹单元由正向勾线和反向勾线形成的针迹形成,两个针迹之间的面线受到底线沿两个相反的方向的拉扯力,两个拉扯力相互抵消,从而形成的线迹单元不存在线迹歪斜的问题。由此,本申请提供的勾线组件通过交替进行正向勾线和反向勾线形成的线迹不存在歪斜的问题。

更优的,由于本发明提供的勾线组件在同一台缝纫机上能够沿任意的正向勾线和反向勾线,从而能够形成在缝料上形成多种更美的更优的新型锁式线迹,满足用户对线迹的审美需求,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勾线组件位于初始勾线状态的示意图(机针到达下死点,面线穿过缝料形成线环);

图2为现有技术中的勾线组件勾线的示意图;

图3为现有技术中的勾线组件转动半个周期时的示意图(线环脱离勾线组件);

图4为现有技术中的形成针迹的示意图(线环收紧,面线和底线交织形成针迹,此时勾线组件转动恢复至初始位置);

图5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中提供的摆梭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的摆梭机构中去除梭芯和梭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提供的勾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勾线组件初始状态的示意图(机针到达下死点,面线穿过缝料形成第一线环);

图9为勾线组件的第一勾线部正向勾线的示意图;

图10为勾线组件正向勾线转动至线环从第二勾线部脱离摆梭机构的示意图;

图11为勾线组件顺时针转动半个周期时的示意图(线环收紧,面线和底线交织形成第一针迹);

图12为缝料移动一个针距,勾线组件的第二勾线部位于待勾线状态下的示意图(机针再次到达下死点,面线穿过缝料形成第二线环);

图13为勾线组件的第二勾线反向勾线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14为勾线组件反向勾线转动至线环从第一勾线部脱离摆梭机构的示意图;

图15为勾线组件顺时针转动一个周期时的示意图;(线环收紧,面线和底线交织形成第二针迹);图16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新型的直线缝锁式线迹A的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缝纫机正缝时形成的曲折缝锁式线迹B的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缝纫机倒回缝时形成的曲折缝锁式线迹C的示意图;

图19为现有技术中编号为301的直线缝锁式线迹的示意图;

图20为现有技术中编号为304的曲折缝锁式线迹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装设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装设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固定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或/及”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缝纫机是采用一根或多根缝纫线,于缝料上将缝纫线进行自连、互连或交织形成一个循环的线迹单元,多个线迹单元于缝料上形成一种或多种线迹,使一层或多层缝料交织或缝合起来的机器。

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缝纫机(图中为示出)主要包括机头(图中为示出)和机座(图中为示出),机座用于承载机头以及在缝纫操作时当作工作台使用,机头内设置有刺料机构(图中为示出)、摆梭机构100、挑线机构(图中为示出)、送料机构(图中为示出)等机构组成,各机构的运动合理地配合,循环工作,把缝料缝合起来。

其中,刺料机构包括机针13,机针13用于穿刺缝料并带动面线穿过缝料以及引导面线形成线环;摆梭机构100用于勾住线环,使得线环套住底线,挑线机构拉紧线环,使得线环与底线于缝料内交织形成针迹,送料机构驱动缝料移动一个针距,缝纫机重复上述步骤形成另一个针迹,两相邻的针迹于缝料上形成一个线迹单元40,多个线迹单元40形成锁式线迹。

请参阅图5-7,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摆梭机构100,摆梭机构100包括勾线组件15,勾线组件15用于勾住面线穿过缝料后形成的线环,线环在勾线组件15转动时能够与底线交织形成针迹,两相邻的针迹缝于缝料上形成线迹单元。

摆梭机构100还包括摆梭托11、第一梭轴12、梭芯(图未标号)、梭壳。其中,勾线组件15上设置有第二梭轴153,底线缠绕在梭芯的芯轴中,梭芯可转动的套设于第一梭轴12上,梭壳盖设于梭芯上,勾线组件15设置于摆梭托11上,摆梭托11安装于第一梭轴12上且可随第一梭轴12转动,摆梭托11用于支撑并驱动勾线组件15转动勾线。

传统的摆梭机构中的勾线组件,在同一台缝纫机内,传统的勾线组件只能进行单向勾线,导致摆梭机构每完成一个往复摆动的循环周期,只能形成一个针迹单元,效率较低,若要提高效率,只能提高摆梭机构的摆动效率,从而现有技术中对摆梭机构的转速要求较高,高转速的摆梭机构往往寿命更少。传统的勾线组件的勾线过程具体参阅图1-4,如图1所示,机针带动面线穿过缝料后于缝料下方形成线环;如图2所示,勾线组件顺时针转动勾住线环,勾线组件持续顺时针转动,使得线环缓慢扩大;如图3所示,勾线组件的勾线部转动至下回转点,线环从勾线组件脱离并与底线交织,此时挑线机构拉紧面线使得线环收紧,线环与底线于缝料中交织形成针迹;如图4所示,形成针迹后,勾线组件逆时针转动,使得勾线组件回复至如图1所示的初始状态时才能进行下一次勾线。另外,由于传统的勾线组件在同一台缝纫机内只能进行单向勾线,无法换向,导致形成的线迹是歪斜的,影响缝料上线迹的美观度,特别是在薄料上缝纫时,线迹尤为难看,已成为不可解决的行业难题。尤其是在进行正缝、倒回缝时,正缝的线迹和倒回缝的线迹歪斜方向相反,于缝料上形成类八字形图案,极其影响缝料的美观。并且,传统的勾线组件在同一台缝纫机内只能持续的进行单向勾线,形成的锁式线迹类型较少,难以满足用户的审美需求。

请继续参阅图5-7,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勾线组件15包括相互固定的勾线件151和承载座152。承载座152能够带动勾线件151转动,承载座152上设置有用于安装梭芯13的第二梭轴153;勾线件151包括第一勾线部1511及第二勾线部1512。第一勾线部1511及第二勾线部1512沿承载座152的周向延伸,并分别形成于承载座152的外缘的不同位置处;第一勾线部1511和第二勾线部1512均能够用于勾线和脱线;其中,承载座152顺时针转动,第一勾线部1511能够正向勾住第一线环,第一线环于第二勾线部1512脱离勾线组件15;承载座152逆时针转动,第二勾线部1512反向勾住第二线环,第二线环于第一勾线部1511脱离勾线组件15,第一勾线部1511和第二勾线部1512互为另外一方的脱线部,从而该勾线组件15具有双向勾线和双线脱线的功能。

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个转动周期内,本发明提供的勾线组件15顺时针转动半个周期,第一勾线部1511正向勾线,形成一个针迹,该勾线组件15再逆时针转动半个周期,第二勾线部1512反向勾线,形成一个针迹,从而在一个转动周期内,能够形成两个针迹,而现有技术中的缝纫机在一个转动周期内只能形成一个针迹。由此可见,本发明中的勾线组件15效率更高,对摆梭机构100的转速要求更低,而转速更低的摆梭机构100成本更低且寿命更长,不易损坏。

进一步地,第一勾线部1511与第二勾线部1512呈轴对称设置,以确保第一勾线部1511和第二勾线部1512转动勾线时受力均衡,转动平稳,使得勾线组件15无论顺时针勾线还是逆时针勾线形成的针迹都是均匀的,形成的线迹单元宽度均匀,防止线迹出现明显歪斜。

第一勾线部1511和第二勾线部1512与承载座152转动的轴心的连线所形成的角度范围为150°~240°,以确保第一勾线部1511和第二勾线部1512勾线并转动至下回转点时,线环能够顺利的脱线。在本实施中,优选的第一勾线部1511和第二勾线部1512与承载座152转动的轴心在同一直线上。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该角度范围不局限于以上所述的范围,也可以小于150°或大于240°。

进一步地,勾线件151设置有两个挡线部1513。两挡线部1513分别与第一勾线部1511和第二勾线部1512一一对应设置,且第一勾线部1511和第二勾线部1512分别与对应的挡线部1513之间形成容线槽1514。其中,第一勾线部1511或第二勾线部1512勾住线环,挡线部1513挡住线环使得勾线件151在转动至下回转点前线环始终限位于容线槽1514内,防止线环提前脱离勾线组件15。

进一步地,摆梭托11具有与第一勾线部1511和第二勾线部1512对应的推动部111;两个推动部111分别对应的收容于容线槽1514内,且推动部与容线槽之间存在供线环通过的间隙;摆梭托转动时,推动部向对应的容线槽施加推力,进而推动对应的第一勾线部1511或第二勾线部1512转动。通过将推动部111伸入对应的容线槽1514内,摆梭托11转动时推动部111难以脱离容线槽1514,从而推动部111推动勾线组件15时更加安全稳定。

其中,由于第一勾线部和第二勾线部互为对方的脱线部,推动部111与对应的容线槽1514之间形成可用于勾线和脱线的间隙,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勾线部对应的勾线间隙为第二勾线部的脱线间隙,第二勾线部的勾线间隙为第一勾线部的脱线间隙。具体的,第一勾线部勾住线环后,线环从第一勾线部处的勾线间隙进入容线槽,线环逐渐扩大至绕过梭壳,直至线环从驱动件和梭壳之间的空间移动,线环继续收紧后,线环从第二勾线部处的脱线间隙脱线,脱离摆梭机构。

具体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参阅图3,摆梭托11包括径向延伸的曲柄臂112和设在曲柄臂112外边缘的弓形的驱动件113,推动部111分别设于驱动件113的两端;曲柄臂112可转动的安装于第一梭轴12上,弓形的驱动件113两端分别与勾线件151的两容线槽1514一一对应;驱动件113转动时,驱动件113两端的推动部111分别对应的推动勾线件151实现平稳的转动。

进一步地,参阅图3,与第一勾线部1511和第二勾线1512部分别对应的两个挡线部1513呈轴对称设置;确保勾线组件15结构对称,转动勾线时受力均衡,勾线平稳,以形成整齐均匀的线迹单元。

作为优选的,参阅图6、7,容线槽1514为弧形槽,从而第一勾线部1511和第二勾线部1512将线环勾入容线槽1514内时,线环与弧形的槽壁接触,可避免槽壁磨损线环,若槽壁内具有棱角,则线环在容线槽内滑动时容易磨损。由于本发明提供的勾线组件15能够顺时针转动进行正向勾线,也能够逆时针转动进行反向勾线,因此,同一台缝纫机上,通过采用本发明提供的勾线组件15进行勾线缝纫,能够形成多种新型的锁式线迹,应用范围更加广泛;而现有技术中的勾线组件则无法形成本申请所形成的新型锁式线迹。

下面举例阐释勾线组件15勾线形成新型的锁式线迹的过程,以及新型所示线迹与现有的锁式线迹的区别和优点。

现有的锁式线迹,按照国际标准分类为如图19所示的线迹编号为301的301型锁式线迹500,该301型的锁式线迹的相邻的线迹单元40之前的夹角为180°,为直线缝形成的线迹;如图20所示的线迹编号为304的304型锁式线迹600,为曲折缝形成的线迹可以理解的是,曲折缝为通过将机针刺入的位置按Z形来回移动,使得相邻的线迹单元40之间的夹角小于180°,形成曲折的线迹。当勾线件151顺时针转动,第一勾线部1511正向勾住面线形成的第一线环,勾线件151继续转动至第一勾线部1511位于下回转点,第一线环从挡线部1513脱离勾线组件并与底线交织,接着第一线环从第二勾线部1512处的脱线间隙脱离摆梭机构100,第一线环与底线交织拉紧形成第一针迹20;缝料传送一个针距,勾线件151逆时针转动,第二勾线部1512反向勾住面线形成的第二线环,勾线件151继续转动至第二勾线部1512位于下回转点,第二线环从第一勾线部1511处的脱线间隙脱离摆梭机构100并与底线交织形成第二针迹30;在缝纫时,勾线组件15可以任意的沿逆时针转动和/或顺时针转动,形成由第一针迹20和第二针迹30任意组合而成的多种不同于现有技术中的锁式线迹,从而应用本发明提供的勾线组件的缝纫机能够缝纫出多种新型的锁式线迹,满足用户对衣物等缝料上的线迹的审美需求,应用广泛。

具体的,参阅图8-18,在一个转动周期内,勾线组件15完成正向勾线和反向勾线。勾线组件15勾线过程具体如下。首先,如图8,所示,机针13带动面线穿过缝料到达下死点后,机针13接着向上回升一定的距离使得面线在缝料下方形成第一线环,此时勾线组件15处在如图8所示的初始状态;接着如图9所示,勾线组件15顺时针转动,第一勾线部1511勾住第一线环,使得线环从第一勾线部1511处的勾线间隙进入容线槽1514内,此时机针13继续向上回升,而第一线环被挡线部挡住并位于容线槽1514内,勾线组件15继续顺时针转动,第一线环逐渐扩大直至第一线环环绕过梭壳14,使得底线与第一线环交织;如图10所示,当勾线组件转动半个周期至图10所示的状态时,第一勾线部1511到达下回转点,第一线环越过挡线部1513并从挡线部的挡尖处脱离勾线组件15,此时机针到达上死点后又重新缓慢下降,勾线组件15停留在图11所示的角度,送料机构驱动缝料移动一个针距,挑线机构将面线收紧,使得第一线环从第二勾线部1512处的脱线间隙脱离摆梭机构100,线环与底线交织形成第一针迹20。如图12所示,机针13持续下降至下死点,形成第二线环,此时勾线组件15逆时针转动,第二勾线部1512勾住第二线环,使得线环从第二勾线部1511处的勾线间隙进入容线槽1514内,勾线组件15继续逆时针转动(如图13所示),第二线环逐渐扩大直至第二线环环绕过梭壳14,使得底线与第二线环交织;当勾线组件15逆时针转动半个周期至图14所示的状态时,第二勾线部1512到达下回转点,第二线环越过挡线部1513并从与第二勾线部1512对应的挡线部脱离勾线组件15,此时机针第二次到达上死点;如图15所示,机针又开始缓慢下降,送料机构再次向前移动一个针距,挑线机构将第二线环收紧,使得第二线环从第一勾线部1511处的脱线间隙脱离摆梭机构,第二线环与底线在缝料中交织形成第二针迹30,勾线组件完成一个转动周期,勾线组件恢复到初始状态。

参阅图16-18,勾线组件15转动一个周期,第一针迹20和第二针迹30与缝料上相连形成线迹单元40,勾线组件15往复转动若干个周期,交替完成正向勾线和反向勾线,第一针迹20和第二针迹30交替形成于缝料上,即每一个线迹单元均包括第一针迹20和第二针迹30。在该勾线过程的基础上,采用直线缝的方式,则形成如图16所示的直线缝锁式线迹A200,若采用曲折缝的方式,则形成如图17所示的曲折缝锁式线迹B300。

交替进行正向勾线和反向勾线的勾线方式具有如下优点:如果面线和底线之间没有布料,或者说缝纫机压脚(图未示出)下面没有缝料进行缝纫,即无布缝工况,此时机针13走空针。在无布缝工况下,现有的勾线组件15形成的线迹单元40为一道线辫,面线和底线交织形成一条粗绳,极大的影响美观度。而在本发明中,由于勾线组件15能够实现正勾线和反勾线交替勾线,使得在无布缝工况下,相邻针迹间的面线b和底线a形成的交织会相互抵消而不形成线迹单元40,避免出现线辫。另外,交替进行正向勾线和反向勾线,则一个转动周期内能够完成两次勾线,缝纫效率明显提高。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勾线组件15勾线的方式不局限与以上所述,例如勾线组件15可以是任意的进行反向勾线和正向勾线,形成更多类型的线迹。例如勾线组件始终正向勾线或始终反向勾线,则形成301型锁式线迹500。

目前,传统勾线组件形成的锁式线迹存在单向倾斜的情况。具体的,请参阅图19,底线a穿过面线b的线环形成针迹S1,底线a继续从同一方向穿过面线b的线环形成针迹S2,针迹S1和针迹S2形成的线迹单元40内的底线a和面线b均呈歪斜的现象,而非呈直线向前延伸,换言之,缝于缝料上的底线a和面线b与缝料传送的方向不平形,如此往复形成的整条301型锁式线迹500呈现为一种连续的同向的线迹歪斜现象,特别是在薄料上缝纫时,线迹尤为难看,已成为不可解决的行业难题。由于本发明的勾线组件15可以双向勾线,通过交替的正向勾线和反向勾线,参阅图16,使得相邻的第一针迹20和第二针迹30中的面线b和底线a均呈直线沿缝料传送的方向延伸,解决线迹歪斜的行业性难题。

另外,具体参阅图17和图18,图17为缝纫机正缝时形成的曲折缝锁式线迹B的示意图,图18为倒回缝时形成的曲折缝锁式线迹C的示意图。,缝纫机驱动缝料沿第一方向传送并进行缝纫,为正缝,缝纫机驱动缝料沿第二方向传送并进行缝纫,为倒回缝,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的方向相反。参阅图17,正缝时,承载座152顺时针转动,第一勾线部1511正向勾线形成正缝正勾针迹21;承载座152逆时针转动,第二勾线部1512反向勾线形成正缝反勾针迹31;参阅图18,倒回缝时,承载座152顺时针转动,第一勾线部1511正向勾线形成倒缝正勾针迹22;承载座152逆时针转动,第二勾线部1512反向勾线形成倒缝反勾针迹32。正缝正勾针迹21与倒缝反勾针迹32倾斜方向相同,正缝反勾针迹31与倒缝正勾针迹22倾斜方向相同,换言之,在缝纫时,只需确保在缝料的对应位置处,正缝和倒回缝的勾线方向正好相反,从而形成的针迹的倾斜方向相同,形成的线迹歪斜的方向相同,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正缝和倒回缝时线迹歪斜方向不一致的问题。

在缝料上,图17的正缝正勾针迹21与图18的倒缝反勾针迹32位置对应,,图17的正缝反勾针迹31与图18的针迹倒缝正勾针迹22位置对应,由图17、图18对比可见,正缝和倒回缝时,在缝料的对应位置处,正缝和倒回缝勾线的方向相反,可形成倾斜方向相同的针迹以及倾斜方向相同的线迹。例如在正缝时,全程由勾线组件15正向勾线形成的301型锁式线迹500,和在倒回缝时,全程由勾线组件15反向勾线形成的301型锁式线迹500的倾斜方向相同。由此可见,如图17和图18中所示的线迹,在缝料上肉眼可见的为一模一样的线迹,解决正缝和倒缝时缝料上线迹不一致的问题。

以上实施方式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方式仅是用来说明本发明,而并非用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只要在本发明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以上实施方式所作的适当改变和变化都落在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内。

技术分类

06120115936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