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车辆前端框架及车辆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2:40


一种车辆前端框架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辆前端框架及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车辆已经逐渐成为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的代步工具,使得人们的出行更加方便。通常,在车辆生产的过程中,将车辆前端框架连接在白车身上,白车身本质为车体的框架,然后在白车身上安装电子器件、玻璃等部件,完成车辆的生产。但现有技术中,车辆前端框架的强度较低,从而导致车辆的车体的强度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前端框架及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车辆前端框架的强度较低,从而导致车辆的车体的强度降低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前端框架,包括上横梁、下横梁、第一连接组件以及第二连接组件;

所述上横梁与所述下横梁间隔设置,且所述上横梁与所述下横梁的排布方向与所述上横梁的延伸方向之间具有夹角,所述第一连接组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上横梁以及所述下横梁,所述第二连接组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上横梁以及所述下横梁,且所述第一连接组件与所述第二连接组件沿所述上横梁的延伸方向间隔分布;

所述上横梁包括上横梁本体以及第一加强板,所述第一加强板的长度与所述上横梁本体的长度相等,所述上横梁本体沿所述上横梁本体的延伸方向具有第一容纳腔以及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一容纳腔连通,所述第一加强板与所述第一开口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加强板遮挡所述第一开口。

可选地,所述下横梁包括下横梁本体、第二加强板以及第三加强板,所述下横梁本体沿所述下横梁本体的延伸方向具有第二容纳腔以及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二容纳腔连通,所述第二加强板以及所述第三加强板均与所述第二开口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二加强板以及所述第三加强板沿所述下横梁本体的延伸方向间隔分布,所述第二加强板遮挡部分所述第二开口,所述第三加强板遮挡部分所述第二开口。

可选地,所述上横梁本体的中部内凹形成安装部,所述安装部用于安装车辆的前罩锁。

可选地,所述上横梁本体上设置有散热孔,所述散热孔贯穿所述第一容纳腔的腔壁。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组件包括第一上横梁连接件、第一安装板以及第一下横梁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组件包括第二上横梁连接件、第二安装板以及第二下横梁连接件;

所述第一上横梁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上横梁连接,所述第一安装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上横梁连接件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安装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下横梁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一下横梁连接件的另一端与所述下横梁连接;

所述第一上横梁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上横梁连接,所述第一安装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上横梁连接件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安装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下横梁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一下横梁连接件的另一端与所述下横梁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安装板以及所述第二安装板均为平板结构,且所述第一安装板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的边缘设置有第一连接凸台,所述第二安装板上设置有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孔的边缘设置有第二连接凸台,所述第一连接凸台以及所述第二连接凸台用于与车辆的车体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上横梁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板以及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一端与所述上横梁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安装板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上具有第一加强结构,所述第一加强结构用于增加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强度;

所述第二上横梁连接件包括第三连接板以及第四连接板,所述第三连接板的一端与所述上横梁连接,所述第三连接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连接板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连接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安装板连接,所述第四连接板上具有第二加强结构,所述第二加强结构用于增加所述第四连接板的强度。

可选地,所述第一下横梁连接件以及所述第二下横梁连接件均为板式结构,所述第一下横梁连接件上具有第三加强结构,所述第三加强结构用于增加所述第一下横梁连接件的强度,所述第二下横梁连接件上具有第四加强结构,所述第四加强结构用于增加所述第二下横梁连接件的强度。

可选地,所述车辆前端框架还包括线束安装支架,所述线束安装支架连接于所述第一加强板,所述线束安装支架用于安装线束。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车体以及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前端框架;所述车辆前端框架连接于所述车体。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在发明实施例中,由于上横梁与下横梁间隔设置,且上横梁与下横梁的排布方向与上横梁的延伸方向之间具有夹角,第一连接组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上横梁以及下横梁,第二连接组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上横梁以及下横梁,且第一连接组件与第二连接组件沿上横梁的延伸方向间隔分布,因此,上横梁、下横梁、第一连接组件以及第二连接组件便可以形成框架结构。由于上横梁包括上横梁本体以及第一加强板,上横梁本体沿上横梁本体的延伸方向具有第一容纳腔以及第一开口,第一开口与第一容纳腔连通,第一加强板与第一开口固定连接,因此,第一加强板便可以加强上横梁本体的强度。由于第一加强板的长度与上横梁本体的长度相等,因此,在上横梁的延伸方向上,第一加强板便可以遮挡第一开口,使得在上横梁的延伸方向上,第一加强板均对上横梁的强度进行加强,从而使得上横梁的强度较高,即第一加强板遮挡第一开口,相当于上横梁本体与第一加强板相当于形成腔体结构,从而相比于传统的板式结构的上横梁,上横梁的强度得到提升。也即是,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上横梁包括上横梁本体以及第一加强板,上横梁本体具有第一容纳腔和第一开口,第一加强板固定于第一开口处,且第一加强板遮挡第一开口,从而相当于上横梁本体与第一加强板形成腔体结构,使得上横梁的截面的强度增加,进而使得上横梁的强度增加,使得车辆前端框架的强度增加,在将车辆前端框架应用至车辆之后,可以提高车辆的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辆前端框架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上横梁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下横梁分别连接第一下横梁连接件、第二下横梁连接件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上横梁连接件连接第一安装板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上横梁连接件连接第二安装板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辆前端框架的局部示意图;

图7为图6中A处的放大图;

图8为图6中B处的放大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辆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001:紧固件;10:上横梁;20:下横梁;30:第一连接组件;40:第二连接组件;50:线束安装支架;11:上横梁本体;12:第一加强板;101:安装部;110:散热孔;111:第一容纳腔;21:下横梁本体;22:第二加强板;23:第三加强板;211:第二容纳腔;31:第一上横梁连接件;32:第一安装板;33:第一下横梁连接件;311:第一连接板;312:第二连接板;321:第一安装孔;331:第三加强结构;3121:第一加强结构;41:第二上横梁连接件;42:第二安装板;43:第二下横梁连接件;411:第三连接板;412:第四连接板;421:第二安装孔;431:第四加强结构;4121:第二加强结构;100:第一舱边梁总成;200:第二舱边梁总成。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和优选实施例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中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发明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发明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应当理解,优选实施例仅为了说明本发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发明的基本构想,遂图式中仅显示与本发明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如图1至图8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车辆前端框架,包括上横梁10、下横梁20、第一连接组件30以及第二连接组件40。

上横梁10与下横梁20间隔设置,且上横梁10与下横梁20的排布方向与上横梁10的延伸方向之间具有夹角,第一连接组件30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上横梁10以及下横梁20,第二连接组件40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上横梁10以及下横梁20,且第一连接组件30与第二连接组件40沿上横梁10的延伸方向间隔分布。上横梁10包括上横梁本体11以及第一加强板12,第一加强板12的长度与上横梁本体11的长度相等,上横梁本体11沿上横梁本体11的延伸方向具有第一容纳腔111以及第一开口,第一开口与第一容纳腔111连通,第一加强板12与第一开口固定连接,且第一加强板12遮挡第一开口。

在发明实施例中,由于上横梁10与下横梁20间隔设置,且上横梁10与下横梁20的排布方向与上横梁10的延伸方向之间具有夹角,第一连接组件30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上横梁10以及下横梁20,第二连接组件40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上横梁10以及下横梁20,且第一连接组件30与第二连接组件40沿上横梁10的延伸方向间隔分布,因此,上横梁10、下横梁20、第一连接组件30以及第二连接组件40便可以形成框架结构。由于上横梁10包括上横梁本体11以及第一加强板12,上横梁本体11沿上横梁本体11的延伸方向具有第一容纳腔111以及第一开口,第一开口与第一容纳腔111连通,第一加强板12与第一开口固定连接,因此,第一加强板12便可以加强上横梁本体11的强度。由于第一加强板12的长度与上横梁本体11的长度相等,因此,在上横梁10的延伸方向上,第一加强板12便可以遮挡第一开口,使得在上横梁10的延伸方向上,第一加强板12均对上横梁10的强度进行加强,从而使得上横梁10的强度较高,即第一加强板12遮挡第一开口,相当于上横梁本体11与第一加强板12相当于形成腔体结构,从而相比于传统的板式结构的上横梁10,上横梁10的强度得到提升。也即是,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上横梁10包括上横梁本体11以及第一加强板12,上横梁本体11具有第一容纳腔111和第一开口,第一加强板12固定于第一开口处,且第一加强板12遮挡第一开口,从而相当于上横梁本体11与第一加强板12形成腔体结构,使得上横梁10的截面的强度增加,进而使得上横梁10的强度增加,使得车辆前端框架的强度增加,在将车辆前端框架应用至车辆之后,可以提高车辆的强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上横梁10与下横梁20的排布方向可以与上横梁10的延伸方向垂直,从而上横梁10、下横梁20、第一连接组件30以及第二连接组件40便可以形成口字型结构,有利于提高车辆前端框架的强度,且可以使得车辆前端框架与车辆的适配性更好。

另外,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上横梁本体11可以为板式结构,即上横梁本体11由金属板形成。上横梁本体11的截面可以为几字型成,从而上横梁本体11具有第一开口,第一加强板12连接于第一开口,封堵第一开口。其中,当上横梁本体11为几字型结构时,上横梁本体11相对的两端也可以具有其他开口,也可以在该开口处设置加强板,当然,也可以不设置加强板,仅依靠第一加强板12与上横梁本体11形成的腔体结构,提高上横梁10的强度。

另外,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加强板12,且第一加强板12封堵第一开口,使得第一加强板12与上横梁本体11形成腔体结构,可以提高上横梁10的强度,使得上横梁10的强度满足要求。其中,车辆的散热器的一端通常连接在上横梁10上,从而通过形成腔体结构,可以使得上横梁10的强度满足安装散热器的要求。

另外,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上横梁10、下横梁20、第一连接组件30以及第二连接组件40均可以由金属材质形成,使得上横梁10、下横梁20、第一连接组件30以及第二连接组件40的强度提高。其中,金属材质可以为钢材质,当然,还可以为其他金属材质,例如,金属材质为合金材质。对此,本发明实施例在此不作限定。

另外,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当上横梁10为金属材质形成时,此时,上横梁本体11的第一开口与第一加强板12可以焊接连接,即将第一加强板12焊接在第一开口处。当然,还可以为其他连接方式,例如,通过螺栓连接。对于第一加强板12连接在第一开口处的具体连接方式,本发明实施例在此不作限定。

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下横梁20可以包括下横梁本体21、第二加强板22以及第三加强板23,下横梁本体21沿下横梁本体21的延伸方向具有第二容纳腔211以及第二开口,第二开口与第二容纳腔211连通,第二加强板22以及第三加强板23均与第二开口固定连接,且第二加强板22以及第三加强板23沿下横梁本体21的延伸方向间隔分布,第二加强板22遮挡部分第二开口,第三加强板23遮挡部分第二开口。

由于下横梁本体21沿下横梁本体21的延伸方向具有第二容纳腔211以及第二开口,第二开口与第二容纳腔211连通,第二加强板22以及第三加强板23均与第二开口固定连接,且第二加强板22以及第三加强板23沿下横梁本体21的延伸方向间隔分布,第二加强板22遮挡部分第二开口,第三加强板23遮挡部分第二开口,因此,通过设置第二加强板22以及第三加强板23,可以提高下横梁本体21的截面的强度,且无需第二加强板22以及第三加强板23完全遮挡下横梁本体21的第二开口,从而可以使得第二加强板22以及第三加强板23的用料较少,且可以使得下横梁20的重量较小,有利于实现下横梁20的轻量化,进而有利于实现车辆前端框架的轻量化。

需要说明的是,车辆的散热器的另一端通常安装在下横梁20上,即散热器的两端分别安装在上横梁10和下横梁20上,但下横梁20中仅需设置第二加强板22以及第三加强板23,便可以满足安装散热器的强度的要求,从而可以使得下横梁20的强度满足要求的前提下,使得下横梁20可以轻量化。

另外,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加强板22以及第三加强板23的长度可以相等,且均小于下横梁本体21的长度,当然,第二加强板22的长度也可以不等于第三加强板23的长度,对此,本发明实施例在此不作限定。

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上横梁本体11的中部可以内凹形成安装部101,安装部101用于安装车辆的前罩锁。

当上横梁本体11的中部内凹形成安装部101时,此时,在将车辆前端框架应用在车辆中时,在安装车辆的前罩锁的过程中,可以直接将前罩锁安装在安装部101,避免设置额外的其他连接器件安装前罩锁。也即是,通过将上横梁本体11的中部内凹形成安装部101,可以便于安装车辆的前罩锁,且可以避免额外设置其他器件,从而可以降低安装前罩锁的难度以及降低车辆的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当上横梁本体11的截面为几字型时,此时,上横梁本体11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之间设置第三侧壁,可以使得第一侧壁的中部与第二侧壁的中部内凹形成安装部101,还可以使得第一侧壁的中部与第三侧壁的中部内凹形成安装部101。

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上横梁本体11上可以设置有散热孔110,散热孔110贯穿第一容纳腔111的腔壁。

当上横梁本体11上设置有散热孔110时,此时,在将车辆前端框架应用至车辆之后,一旦热量传递至上横梁本体11的第一容纳腔111中,热量便可以通过散热孔110传递至上横梁本体11的外部,避免热量在上横梁10中聚集的问题出现。

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组件30可以包括第一上横梁连接件31、第一安装板32以及第一下横梁连接件33,第二连接组件40包括第二上横梁连接件41、第二安装板42以及第二下横梁连接件43。第一上横梁连接件31的一端与上横梁10连接,第一安装板32的一端与第一上横梁连接件31的另一端连接,第一安装板32的另一端与第一下横梁连接件33连接,第一下横梁连接件33的另一端与下横梁20连接。第二上横梁连接件41的一端与上横梁10连接,第二安装板42的一端与第二上横梁连接件41的另一端连接,第二安装板42的另一端与第二下横梁连接件43连接,第二下横梁连接件43的另一端与下横梁20连接。

当第一上横梁连接件31的一端与上横梁10连接,第一安装板32的一端与第一上横梁连接件31的另一端连接,第一安装板32的另一端与第一下横梁连接件33连接,第一下横梁连接件33的另一端与下横梁20连接时,此时,相当于上横梁10与下横梁20之间的第一连接组件30通过三个部件形成,从而使得第一连接组件30的结构较为轻便,利于后续对第一连接组件30进行调整。同理,当第二上横梁连接件41的一端与上横梁10连接,第二安装板42的一端与第二上横梁连接件41的另一端连接,第二安装板42的另一端与第二下横梁连接件43连接,第二下横梁连接件43的另一端与下横梁20连接时,此时,相当于上横梁10与下横梁20之间的第二连接组件40通过三个部件形成,从而使得第二连接组件40的结构较为轻便,利于后续对第二连接组件40进行调整。也即是,通过设置第一连接组件30可以包括第一上横梁连接件31、第一安装板32以及第一下横梁连接件33,第二连接组件40包括第二上横梁连接件41、第二安装板42以及第二下横梁连接件43,可以便于后续对车辆前端框架进行调整,提高车辆前端框架的适配性。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上横梁连接件31可以与上横梁10的上横梁本体11连接,第二上横梁连接件41可以与上横梁本体11连接。另外,第一下横梁连接件33与第一安装板32可以通过紧固件001连接,其中,紧固件001可以为螺栓,当然,紧固件001还可以为其他器件,例如,紧固件001为销钉。另外,第一下横梁连接件33还可以与第一安装板32焊接连接。同理,第二下横梁连接件43与第二安装板42可以通过紧固件001连接,其中,紧固件001可以为螺栓,当然,紧固件001还可以为其他器件,例如,紧固件001为销钉。另外,第二下横梁连接件43还可以与第二安装板42焊接连接。

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安装板32以及第二安装板42均可以为平板结构,且第一安装板32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321,第一安装孔321的边缘设置有第一连接凸台,第二安装板42上设置有第二安装孔421,第二安装孔421的边缘设置有第二连接凸台,第一连接凸台以及第二连接凸台用于与车辆的车体连接。

当第一安装板32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321,第一安装孔321的边缘设置有第一连接凸台时,此时,在将车辆前端框架应用至车辆中时,便可以直接通过第一连接凸台与车辆的车体连接,从而便于安装第一安装板32。同理,当第二安装板42上设置有第二安装孔421,第二安装孔421的边缘设置有第二连接凸台时,此时,在将车辆前端框架应用至车辆中时,便可以直接通过第二连接凸台与车辆的车体连接,从而便于安装第二安装板42。其中,车辆的车体可以包括第一舱边梁总成100以及第二舱边梁总成200,第一安装板32上的第一连接凸台与第一舱边梁总成100焊接连接,第二安装板42上的第二连接凸台与第二舱边梁总成200焊接连接。

另外,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安装板32以及第二安装板42上还均可以设置其他安装孔,以安装其他器件。

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上横梁连接件31可以包括第一连接板311以及第二连接板312,第一连接板311的一端与上横梁10连接,第一连接板311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板312的一端连接,第二连接板312的另一端与第一安装板32连接,第二连接板312上具有第一加强结构3121,第一加强结构3121用于增加第二连接板312的强度。第二上横梁连接件41包括第三连接板411以及第四连接板412,第三连接板411的一端与上横梁10连接,第三连接板411的另一端与第四连接板412的一端连接,第四连接板412的另一端与第二安装板42连接,第四连接板412上具有第二加强结构4121,第二加强结构4121用于增加第四连接板412的强度。

当第二连接板312上具有第一加强结构3121时,此时,第一加强结构3121边可以增加第二连接板312的截面的强度,使得第二连接板312的强度增加,进而使得车辆前端框架的强度增加。同理,当第四连接板412上具有第二加强结构4121时,此时,第二加强结构4121边可以增加第四连接板412的截面的强度,使得第四连接板412的强度增加,进而使得车辆前端框架的强度增加。

需要说明的时,第一连接板311可以与上横梁本体11连接,其中,第一连接板311与上横梁本体11可以通过紧固件001连接,当然,第一连接板311与上横梁本体11还可以焊接连接。对此,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作限定。另外,第一连接板311可以与上横梁本体11连接,其中,第二连接板312与上横梁本体11可以通过紧固件001连接,当然,第二连接板312与上横梁本体11还可以焊接连接。

另外,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连接板312可以局部进行凹陷形成第一加强结构3121,例如,第二连接板312局部凹陷,且凹陷处的截面为W型,凹陷处便可以形成第一加强结构3121,加强第二连接板312的截面上的强度。即相当于可以直接利用第一下横梁20凹陷形成第一加强结构3121,无需设置其他部件,可以降低成本。当然,还可以在第二连接板312上设置加强筋,加强筋形成第一加强结构3121。对此,本发明实施例在此不作限定。另外,第四加强板可以局部进行凹陷形成第二加强结构4121,例如,第四加强板局部凹陷,且凹陷处的截面为几字型,凹陷处便可以形成第二加强结构4121,加强第四加强板的截面上的强度。即相当于可以直接利用第二下横梁20凹陷形成第二加强结构4121,无需设置其他部件,可以降低成本。当然,还可以在第四加强板上设置加强筋,加强筋形成第二加强结构4121。对此,本发明实施例在此不作限定。

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下横梁连接件33以及第二下横梁连接件43均可以为板式结构,第一下横梁连接件33上具有第三加强结构331,第三加强结构331用于增加第一下横梁连接件33的强度,第二下横梁连接件43上具有第四加强结构431,第四加强结构431用于增加第二下横梁连接件43的强度。

当第一下横梁连接件33上具有第三加强结构331时,此时,通过第三加强结构331便可以增加第一下横梁连接件33的强度,使得第一下横梁连接件33的强度可以被提高,进而有利于提高车辆前端框架的强度。同理,当第二下横梁连接件43上具有第四加强结构431时,此时,通过第四加强结构431便可以增加第二下横梁连接件43的强度,使得第二下横梁连接件43的强度可以被提高,进而有利于提高车辆前端框架的强度。

需要说明的时,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下横梁连接件33可以局部进行凹陷形成第三加强结构331,例如,第一下横梁连接件33局部凹陷,且凹陷处的截面为几字型,凹陷处便可以形成第三加强结构331,加强第一下横梁连接件33的截面上的强度。即相当于可以直接利用第一下横梁20凹陷形成第三加强结构331,无需设置其他部件,可以降低成本。当然,还可以在第一下横梁连接件33上设置加强筋,加强筋形成第三加强结构331。对此,本发明实施例在此不作限定。另外,第二下横梁连接件43可以局部进行凹陷形成第四加强结构431,例如,第二下横梁连接件43局部凹陷,且凹陷处的截面为几字型,凹陷处便可以形成第四加强结构431,加强第二下横梁连接件43的截面上的强度。即相当于可以直接利用第二下横梁20凹陷形成第四加强结构431,无需设置其他部件,可以降低成本。当然,还可以在第二下横梁连接件43上设置加强筋,加强筋形成第四加强结构431。对此,本发明实施例在此不作限定。

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车辆前端框架还包括线束安装支架50,线束安装支架50连接于第一加强板12,线束安装支架50用于安装线束。

当显示安装支架连接于第一加强板12时,此时,在将车辆前端框架应用至车辆中之后,一旦车辆中的线束需要安装时,便可以使得线束安装于线束安装支架50,从而为车辆的线束提供安装位置,便于安装线束,进而便于在车辆中走线。也即是,通过设置线束安装支架50,可以便于安装线束。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线束安装支架50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例如,线束安装支架50的数量为2个,再例如,线束安装支架50的数量为3个。对于线束安装支架50的具体数量,本发明实施例在此不作限定。

在发明实施例中,由于上横梁10与下横梁20间隔设置,且上横梁10与下横梁20的排布方向与上横梁10的延伸方向之间具有夹角,第一连接组件30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上横梁10以及下横梁20,第二连接组件40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上横梁10以及下横梁20,且第一连接组件30与第二连接组件40沿上横梁10的延伸方向间隔分布,因此,上横梁10、下横梁20、第一连接组件30以及第二连接组件40便可以形成框架结构。由于上横梁10包括上横梁本体11以及第一加强板12,上横梁本体11沿上横梁本体11的延伸方向具有第一容纳腔111以及第一开口,第一开口与第一容纳腔111连通,第一加强板12与第一开口固定连接,因此,第一加强板12便可以加强上横梁本体11的强度。由于第一加强板12的长度与上横梁本体11的长度相等,因此,在上横梁10的延伸方向上,第一加强板12便可以遮挡第一开口,使得在上横梁10的延伸方向上,第一加强板12均对上横梁10的强度进行加强,从而使得上横梁10的强度较高,即第一加强板12遮挡第一开口,相当于上横梁本体11与第一加强板12相当于形成腔体结构,从而相比于传统的板式结构的上横梁10,上横梁10的强度得到提升。也即是,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上横梁10包括上横梁本体11以及第一加强板12,上横梁本体11具有第一容纳腔111和第一开口,第一加强板12固定于第一开口处,且第一加强板12遮挡第一开口,从而相当于上横梁本体11与第一加强板12形成腔体结构,使得上横梁10的截面的强度增加,进而使得上横梁10的强度增加,使得车辆前端框架的强度增加,在将车辆前端框架应用至车辆之后,可以提高车辆的强度。

如图9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车体以及上述实施例中任一实施例中的车辆前端框架;车辆前端框架连接于车体。

在发明实施例中,由于上横梁10与下横梁20间隔设置,且上横梁10与下横梁20的排布方向与上横梁10的延伸方向之间具有夹角,第一连接组件30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上横梁10以及下横梁20,第二连接组件40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上横梁10以及下横梁20,且第一连接组件30与第二连接组件40沿上横梁10的延伸方向间隔分布,因此,上横梁10、下横梁20、第一连接组件30以及第二连接组件40便可以形成框架结构。由于上横梁10包括上横梁本体11以及第一加强板12,上横梁本体11沿上横梁本体11的延伸方向具有第一容纳腔111以及第一开口,第一开口与第一容纳腔111连通,第一加强板12与第一开口固定连接,因此,第一加强板12便可以加强上横梁本体11的强度。由于第一加强板12的长度与上横梁本体11的长度相等,因此,在上横梁10的延伸方向上,第一加强板12便可以遮挡第一开口,使得在上横梁10的延伸方向上,第一加强板12均对上横梁10的强度进行加强,从而使得上横梁10的强度较高,即第一加强板12遮挡第一开口,相当于上横梁本体11与第一加强板12相当于形成腔体结构,从而相比于传统的板式结构的上横梁10,上横梁10的强度得到提升。也即是,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上横梁10包括上横梁本体11以及第一加强板12,上横梁本体11具有第一容纳腔111和第一开口,第一加强板12固定于第一开口处,且第一加强板12遮挡第一开口,从而相当于上横梁本体11与第一加强板12形成腔体结构,使得上横梁10的截面的强度增加,进而使得上横梁10的强度增加,使得车辆前端框架的强度增加,在将车辆前端框架应用至车辆之后,可以提高车辆的强度。

需要说明的是,车体可以包括第一舱边梁总成100以及第二舱边梁总成200,车辆前端框架的第一安装板32与第一舱边梁总成100焊接连接,第二安装板42与第二舱边梁总成200焊接连接。

以上实施例仅是为充分说明本发明而所举的较佳的实施例,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基础上所作的等同替代或变换,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分类

06120116335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