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前保中支架及基于前保中支架的安装系统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20:01:30


前保中支架及基于前保中支架的安装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零部件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前保中支架及基于前保中支架的安装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车辆的崛起和竞争的加剧,车辆的车身设计是车辆产业持续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前舱设计是车身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中,前保中支架的设计是前舱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前保中支架在车辆前部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确保车辆的稳定性、安全性以及提升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车辆的前保中支架又称前保险杠中央支架,是位于车辆前舱中的一种支架,主要用于集成和支撑车辆前部的各个零部件,例如前保险杠、发动机罩、前大灯、前翼子板以及前备箱等。前保中支架作为一个关键的零部件,具有连接与固定其它零部件的作用,以确保它们在车辆行驶过程中保持相对位置不变。

然而,现有技术中,位于车辆前部的机罩锁、前大灯或者前备箱等零部件往往需要通过额外设置的铁支架以实现固定于前保中支架的效果,前保中支架设计集成度较低,总装装配效率较低。

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前保中支架及基于前保中支架的安装系统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即解决前保中支架集成度较低的技术问题。为此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前保中支架。该前保中支架包括第一段以及第二段。其中,

沿水平横向所述第一段的中部设置有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内开设有第一安装通孔,沿水平横向所述第一段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二安装部开设有第二安装通孔,所述第一段的顶端面开设有多个间隔分布的第三安装通孔,多个所述第三安装通孔分布于所述第一安装部的两侧;

第二段连接于所述第一段的顶端,所述第二段远离所述第一段的端部开设有多个间隔分布的第四安装通孔。

在上述前保中支架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段的中部设置有多条第一加强筋,所述第一安装部的外壁沿所述第一安装通孔的径向设置有多条第二加强筋。

在上述前保中支架的具体实施方式中,至少部分的所述第二加强筋开设有定位槽。

在上述前保中支架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沿水平横向所述第二安装部朝向远离所述第一安装部的方向外凸设置,且与所述第一段的端部形成有台阶,所述台阶开设有所述第二安装通孔,且还开设有与所述第二安装通孔相邻设置的第一定位通孔。

在上述前保中支架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段的顶端面还开设有多个第二定位通孔,多个所述第二定位通孔分布于所述第一安装部的两侧。

在上述前保中支架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段远离所述第一段的端部还开设有多个间隔分布的第三定位通孔,至少部分的相邻所述第四安装通孔之间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三定位通孔。

在上述前保中支架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段构造成折边结构,且沿背离所述第一段的前端方向延伸。

在上述前保中支架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段的中部开设有第五安装通孔,所述第五安装通孔位于所述第一安装通孔的下方。

在上述前保中支架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段在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第二安装部之间具有开口,所述开口朝下设置。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基于前保中支架的安装系统。该基于前保中支架的安装系统包括前保险杠、机罩锁、前大灯、前备箱、喇叭、拉索以及如上述所述的前保中支架。其中,

前保险杠通过所述第四安装通孔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段;

机罩锁通过所述第一安装通孔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安装部;

前大灯通过所述第二安装通孔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安装部;

前备箱通过所述第三安装通孔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段的顶端;

喇叭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段的前端;

拉索设置于所述第一段的后端。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本发明提供的前保中支架的第一段以及第二段共同构成了支撑主体,可以用于向与前保中支架具有连接关系的其他零部件提供支撑作用,以承受其他零部件带来的载荷,从而可以确保与前保中支架具有连接关系的其他零部件与前保中支架之间的相对位置稳定。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本发明提供的前保中支架通过在其自身结构上开设第一安装通孔、第二安装通孔、第三安装通孔以及第四安装通孔可以有利于将前保中支架与车辆的其它零部件(例如:机罩锁、前大灯、前备箱以及前保险杠等)进行有效连接,从而可以有助于提高其他零部件安装于前保中支架的装配效率;并且,还可以使得车辆的其它零部件(例如:机罩锁、前大灯、前备箱以及前保险杠等)直接安装于前保中支架,从而有效提高了前保中支架的设计集成度。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前保中支架的一视角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前保中支架的另一视角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的前保中支架A-A处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提供的前保中支架的又一视角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F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本发明提供的前保中支架的再一视角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提供的基于前保中支架的安装系统的一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的基于前保中支架的安装系统B-B处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提供的基于前保中支架的安装系统的另一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G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1是本发明提供的基于前保中支架的安装系统的又一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1中的基于前保中支架的安装系统的又一实施例C-C处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13是图11中的基于前保中支架的安装系统的又一实施例D-D处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14是图11中的基于前保中支架的安装系统的又一实施例E-E处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中:

10、第一段;10a、第一安装通孔;10b、第二安装通孔;10c、第三安装通孔;10d、定位槽;10e、第一定位通孔;10f、第二定位通孔;10g、第五安装通孔;10h、开口;101、第一安装部;102、第二安装部;103、第一加强筋;104、第二加强筋;

20、第二段;20a、第四安装通孔;20b、第三定位通孔;

200、前保中支架;

210、前保险杠;

220、机罩锁;

230、前大灯;

240、前备箱;

250、喇叭;

260、拉索。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相关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序数词“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下文中提到的“上”、“下”、“前”、“后”均指车辆的上、下、前、后方向。通常是相对于车辆正常行驶的状态而言的,具体地,在车辆正常行驶时,朝向顶棚的方向为“上”,朝向底盘的方向为“下”。朝向车头的方向为“前”,朝向车尾的方向为“后”。

在本发明中,车辆可以是燃油汽车、新能源汽车、天然气汽车、混合动力汽车中的一种,在本发明中不作限定。

在一些示例中,本发明的车辆可以是新能源汽车。

示例性地,本发明的车辆可以是电动汽车。

在电动汽车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车身设计成为关键竞争因素。其中,前舱设计是车身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前舱设计有助于降低车辆的维修成本,通过优化零部件布局以及自身结构,可以提高零部件的可靠性,降低故障率和维修难度。

前保中支架作为车辆前部的关键部件,连接着发动机罩、前保险杠、前大灯以及前备箱等重要零部件。通过集成连接车辆的其他零部件,前保中支架可以实现各零部件之间的协同作用,使车辆在行驶过程中表现出更好的操控性、舒适性和安全性。

然而,现有技术中安装于前保中支架的各种零部件需要通过额外的铁支架才可以安装于前保中支架,这种设置方式需要在前保中支架原有的设计基础上增加额外的铁支架,从而会增加零部件的安装复杂性,导致车辆的集成效率降低。这意味着车辆在设计、生产和维修过程中需要更多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为此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前保中支架及基于前保中支架的安装系统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如图1至图3所示,还可参见图4至图6,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前保中支架200。该前保中支架200包括第一段10以及第二段20。

沿水平横向第一段10的中部设置有第一安装部101(参见图5),第一安装部101内开设有第一安装通孔10a(参见图5),沿水平横向第一段10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二安装部102(参见图4),第二安装部102开设有第二安装通孔10b(参见图6),第一段10的顶端面开设有多个间隔分布的第三安装通孔10c(参见图6),多个第三安装通孔10c分布于第一安装部101的两侧;

第二段20连接于第一段10的顶端,第二段20远离第一段10的端部开设有多个间隔分布的第四安装通孔20a(参见图6)。

本实施例中,前保中支架200的第一段10以及第二段20共同构成了支撑主体,可以用于向与前保中支架200具有连接关系的其他零部件提供支撑作用,以承受其他零部件带来的载荷,从而可以确保与前保中支架200具有连接关系的其他零部件与前保中支架200之间的相对位置稳定。

前保中支架200通过在其自身结构上开设第一安装通孔10a(参见图5)、第二安装通孔10b(参见图6)、第三安装通孔10c(参见图6)以及第四安装通孔20a(参见图6)可以有利于将前保中支架200与车辆的其它零部件(例如:机罩锁220(参见图10)、前大灯230(参见图7)、前备箱240(参见图11)以及前保险杠210(参见图11)等)进行有效连接,从而可以有助于提高其他零部件安装于前保中支架200的装配效率;并且,还可以使得车辆的其它零部件(例如:机罩锁220、前大灯230、前备箱240以及前保险杠210等)直接安装于前保中支架200,从而有效提高了前保中支架200的设计集成度。

并且,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各种零部件需要通过额外的铁支架才可以安装于前保中支架,本实施例的设置方式可以取消设置额外的铁支架,从而可以降低材料成本;同时,本实施例的设置方式可以降低整车的重量,进而降低车辆的能源消耗,例如,可以降低电动汽车的电量消耗,从而可以提升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还可参见图4和图6,前保中支架200一体成型。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还可参见图5,分布于第一安装部101(参见图5)的两侧的第三安装通孔10c的数量相等。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6所示,还可参见图5,分布于第一安装部101(参见图5)的两侧的第三安装通孔10c的数量均为两个。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还可参见图1和图3,第二段20远离第一段10的端部开设有四个间隔分布的第四安装通孔20a。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还可参见图5,第一安装通孔10a(参见图5)、第二安装通孔10b、第三安装通孔10c以及第四安装通孔20a可以为圆孔。

进一步,如图1和图2所示,还可参见图5,第一段10的中部设置有多条第一加强筋103,第一安装部101(参见图5)的外壁沿第一安装通孔10a(参见图5)的径向设置有多条第二加强筋104(参见图5)。

本实施例中,第一加强筋103可以增加前保中支架200的第一段10的中部的结构强度以及稳定性,可以向设置于前保中支架200的第一段10中部的其他零部件提供额外的支撑作用以及刚性,从而可以使得前保中支架200更加坚固和稳定。第二加强筋104(参见图5)可以增加第一安装部101(参见图5)的结构强度以及稳定性,可以向设置于第一安装部101的零部件提供有效的支撑作用以及刚性。

通过设置第一加强筋103以及第二加强筋104(参见图5),可以提高前保中支架200的第一段10中部结构的刚性和稳定性,降低该处结构变形或者破坏的可能性,从而可以满足安装于前保中支架200的第一段10的零部件(例如,机罩锁220(参见图10)、喇叭250(参见图7)等)的安装强度要求以及支撑强度要求,有效地解决了前保中支架200在竖直方向上支撑力不足的问题。

进一步,如图5所示,至少部分的第二加强筋104开设有定位槽10d。

本实施例中,定位槽10d可以用于定位以及对准安装于第一段10中部的第一安装部101上的零部件(例如,机罩锁220(参见图10))。通过将第二加强筋104的定位槽10d与安装于第一安装部101上的零部件的定位元素配合使用,可以确保零部件的正确位置和相对定位关系,从而有助于提高装配精度和装配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第一安装部101的外壁沿第一安装通孔10a的径向设置的多条第二加强筋104中,有两条第二加强筋104开设有定位槽10d。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5所示,开设有定位槽10d的两条第二加强筋104之间的夹角为90°。

进一步,如图1和图2所示,还可参见图4、图5和图6,沿水平横向第二安装部102朝向远离第一安装部101(参见图5)的方向外凸设置,且与第一段10的端部形成有台阶,台阶开设有第二安装通孔10b,且还开设有与第二安装通孔10b(参见图6)相邻设置的第一定位通孔10e(参见图6)。

本实施例中,沿水平横向第二安装部102朝向远离第一安装部101(参见图5)的方向外凸的设置方式,可以使得第二安装部102具有较高的刚性和强度,能够有效抵抗外部应力,从而可以提高第二安装部102的抗弯以及抗扭能力。第二安装部102与第一段10的端部形成的台阶,可以提供固定点和连接接口,从而有利于其它零部件(例如,前大灯230(参见图7))的安装和连接。并且,第二安装部102具有的该结构相对于其他复杂形状的结构更容易制造和装配,从而可以简化制造工艺和装配过程,降低生产成本和装配难度。

台阶上开设的第二安装通孔10b(参见图6)可以用于安装其它零部件(例如,前大灯230(参见图7)),以使该零部件可以固定连接于第一段10的第二安装部102。台阶上开设的第一定位通孔10e(参见图6)可以用于定位需要安装于第二安装部102的其它零部件,以确保安装于第二安装部102的零部件与第二安装部102正确的位置和角度安装,从而可以使得需要安装于第二安装部102的零部件快速准确地与第二安装部102对齐并固定。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还可参见图2,第二安装部102构造成盒状结构。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还可参见图4,第一定位通孔10e可以为圆孔。

进一步,如图6所示,还可参见图5,第一段10的顶端面还开设有多个第二定位通孔10f,多个第二定位通孔10f分布于第一安装部101(参见图5)的两侧。

本实施例中,第一段10的顶端面开设的第二定位通孔10f可以用于定位需要安装于第一段10的顶端的其它零部件(例如,前备箱240(参见图11)),以确保安装于第一段10的顶端的零部件与第一段10的顶端的正确的位置和角度安装,从而可以使得需要安装于第一段10的顶端的零部件快速准确地与第一段10的顶端对齐并固定。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还可参见图5,分布于第一安装部101(参见图5)的两侧的第二定位通孔10f的数量相等。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6所示,还可参见图5,分布于第一安装部101(参见图5)的两侧的第二定位通孔10f的数量均为一个。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第二定位通孔10f可以为圆孔或者椭圆孔。

进一步,如图6所示,还可参见图1和图4,第二段20(参见图4)远离第一段10(参见图4)的端部还开设有多个间隔分布的第三定位通孔20b,至少部分的相邻第四安装通孔20a之间设置有一个第三定位通孔20b。

本实施例中,第二段20(参见图4)远离第一段10(参见图4)的端部开设的第三定位通孔20b可以用于定位需要安装于第二段20远离第一段10的端部的其它零部件(例如,前保险杠210(参见图11)),以确保安装于第二段20远离第一段10的端部的零部件与第二段20远离第一段10的端部的正确的位置和角度安装,从而可以使得需要安装于第二段20远离第一段10的端部的零部件快速准确地与第二段20远离第一段10的端部对齐并固定。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还可参见图1和图4,第二段20(参见图4)远离第一段10(参见图4)的端部开设有三个间隔分布的第三定位通孔20b。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6所示,还可参见图1和图4,在第二段20(参见图4)远离第一段10(参见图4)的端部上,相邻第四安装通孔20a之间均设置有一个第三定位通孔20b。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第三定位通孔20b可以为方型或者椭圆型。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6所示,方型的第三定位通孔20b的数量为一个,椭圆型的第三定位通孔20b的数量为两个。

进一步,如图3和图4所示,第二段20构造成折边结构,且沿背离第一段10的前端方向延伸。

本实施例中,第二段20构造成折边结构的设置方式,可以使得前保中支架200在受到撞击力的情况下容易溃缩发生塑性形变,将碰撞能量转化为结构的形变能,从而可以分散和吸收碰撞能量,进而可以减轻冲击对车辆以及乘员影响,同时,减少行人所承受的伤害。

进一步,如图2所示,第一段10的中部开设有第五安装通孔10g,第五安装通孔10g位于第一安装通孔10a的下方。

本实施例中,第一段10的中部开设的第五安装通孔10g主要用于提供安装点和安装位置,可以用于安装和固定其他零部件(例如,喇叭250),以使零部件可以正确安装在前保中支架200上,保持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第五安装通孔10g可以为圆孔。

进一步,如图2和图4所示,还可参见图5,第一段10在第一安装部101(参见图5)与第二安装部102之间具有开口10h,开口10h朝下设置。

本实施例中,第一段10在第一安装部101(参见图5)与第二安装部102之间具有开口10h的设置方式,可以使得前保中支架200在不影响结构强度和安全性的情况下减少材料的使用量,降低制造成本以及减少前保中支架200的总重量。并且,伴随着前保中支架200的重量减少,整个车辆的重量也随之减少,从而有助于提高车辆的耗能经济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图2和图4所示,还可参见图5,第一段10具有两个开口10h,且分别设置于第一段10的第一安装部101(参见图5)的两侧。

如图7-14所示,还可参见图1-6,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基于前保中支架的安装系统。该基于前保中支架的安装系统包括如上述实施例中的前保中支架200、前保险杠210(参见图11)、机罩锁220、前大灯230(参见图9)、前备箱240(参见图11)、喇叭250(参见图9)以及拉索260(参见图9)。

前保险杠210通过第四安装通孔20a(参见图6)固定连接于第二段20;

机罩锁220通过第一安装通孔10a(参见图5)固定连接于第一安装部101;

前大灯230通过第二安装通孔10b(参见图6)固定连接于第二安装部102;

前备箱240通过第三安装通孔10c(参见图6)固定连接于第一段10的顶端;

喇叭250固定连接于第一段10的前端;

拉索260设置于第一段10(参见图4)的后端。

本实施例中,前保险杠210先通过第三定位通孔20b(参见图6)实现与前保中支架200的定位,继而通过第四安装通孔20a(参见图6)与前保中支架200的第二段20(参见图4)固定连接。机罩锁220先通过自身结构开设的定位元素对齐于第二加强筋104(参见图5)上开设的定位槽10d(参见图5)实现机罩锁220与前保中支架200的定位,继而通过第一安装通孔10a(参见图5)与前保中支架200的第一段10的第一安装部101固定连接。前大灯230先通过第一定位通孔10e(参见图6)实现与前保中支架200的定位,继而通过第二安装通孔10b(参见图6)与前保中支架200的第二安装部102固定连接。前备箱240先通过第二定位通孔10f(参见图6)实现与前保中支架200的定位,继而通过第三安装通孔10c(参见图6)与前保中支架200的第一段10(参见图4)固定连接。喇叭250通过第五安装通孔10g(参见图2)实现与第一段10的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前保险杠210、机罩锁220、前大灯230、前备箱240、喇叭250以及拉索260均直接连接于前保中支架200,可以使得基于前保中支架的安装系统具有更紧凑以及一体化的结构,从而提升了前保中支架200的集成度。由于无须额外单独设置铁支架,使得基于前保中支架的安装系统降低了整体的重量,简化了装配过程,提高了装配效率。

通过在前保中支架200自身结构上开设定位槽10d(参见图5)、第一定位通孔10e(参见图6)、第二定位通孔10f(参见图6)以及第三定位通孔20b(参见图6),可以使得基于前保中支架的安装系统减少前保中支架200、前保险杠210、机罩锁220、前大灯230、前备箱240、喇叭250以及拉索260之间的定位尺寸链的数量和长度,可以减少零部件之间的测量、调整以及对齐的步骤,从而可以缩短装配时间,提高装配效率。并且,前保中支架200作为车辆前部各系统间隙面差匹配的核心关联部件,可以使得前保险杠210、前大灯230、前备箱240以及机罩锁220等均可以定位于前保中支架200上,有效提升了车辆前部各系统匹配感知质量。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图7-14所示,还可参见图2、图4和图6,前保险杠210通过第四安装通孔20a(参见图6)与前保中支架200的第二段20(参见图4)螺接。前大灯230通过第二安装通孔10b(参见图6)与前保中支架200的第二安装部102螺接。前备箱240通过第三安装通孔10c(参见图6)与前保中支架200的第一段10卡接。喇叭250通过第五安装通孔10g(参见图2)与前保中支架200的第一段10(参见图4)螺接。

参见图1-14,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如上述实施例中的基于前保中支架的安装系统。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发明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分类

06120116556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