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8:53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雾化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子雾化装置主要采用多孔陶瓷或者多孔棉等多孔介质结合发热部件进行加热雾化。由于雾化时加热温度较高,当液态基质供给不足时,发热部件上少量的液态基质不足以消耗掉发热部件上释放的电能,导致加热面温度进一步升高,从而进一步加剧液态基质的热裂解,甚至形成积碳和干烧的情况,很容易使形成的气溶胶产生烧焦的气味,导致口感显著变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雾化装置,包括第一加热器、喷雾组件以及第二加热器;

所述第一加热器包括中空通道以及环绕所述中空通道的第一发热面;所述喷雾装置包括用于喷出液体颗粒的雾化口,所述雾化口设置在所述中空通道的上游,以往所述中空通道中喷入所述液体颗粒,由所述第一发热面对所述液体颗粒进行第一次加热雾化;

所述第二加热器设置于所述中空通道的下游,以对穿过所述中空通道的液体颗粒进行第二次加热雾化。

优选地,所述第一加热器包括呈中空管状的管道本体,以及设于所述管道本体内的第一发热片;

所述第一发热片覆盖于所述管道本体的内壁面;所述第一发热片朝向所述管道本体中轴线的表面作为所述第一发热面。

优选地,所述中空通道的横截面的形状包括圆形、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或者三角形。

优选地,所述第二加热器包括呈平面结构的平面本体,以及设于所述平面本体的第二发热片;

所述第二发热片具有与所述中空通道相对的第二发热面。

优选地,所述第二发热面的形状包括圆形、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或者三角形。

优选地,所述中空通道的直径与所述雾化口的直径的比例为3~20。

优选地,所述中空通道的轴向长度与其内径的比例为3~20。

优选地,所述第一发热面的直径与所述第二发热面的外径的比例为0.5~5。

优选地,所述雾化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加热器和第二加热器之间的流通通道,所述流通通道用于供雾化后的液体颗粒流通。

优选地,所述中空通道中靠近所述第二加热器的一端和所述第二加热器留有间隔,以形成所述流通通道;

所述间隔的高度尺寸与所述第一发热面的直径的比例为0.1~10。

优选地,所述第二发热面与平行于所述第一发热面的平行面相交形成夹角α,所述夹角α的范围区间为[80,150],单位为°。

优选地,所述第一发热片包括金属片、金属膜或者金属丝。

优选地,所述第二发热片包括金属片、金属膜或者金属丝。

优选地,制成所述管道本体的材料包括多孔介质、陶瓷或者棉。

优选地,制成所述平面本体的材料包括多孔介质、陶瓷或者棉。

优选地,所述第一发热面的表面温度T1、第二发热面的表面温度T2根据所述雾化装置输出的雾化量、所述液体颗粒的沸点T0、所述喷雾组件的工作参数、所述夹角α的大小所调整;

其中,所述喷雾组件的工作参数包括喷射的粒度分布,以及累计粒度分布对应的粒径大小。

优选地,在所述雾化量为2.5~3.5mg/s、所述液体颗粒的D50为10~20μm,所述液体颗粒的D90为40~50μm、所述夹角α为80°-150°时,满足以下关系式:

T0+20<T1<T0+50 (1);

T0+50<T2<T0+100(2)。

优选地,在所述雾化量为2.5~3.5mg/s、所述液体颗粒的D50为20~40μm,所述液体颗粒的D90为50~70μm、所述夹角α为80°-150°时,满足以下关系式:

T0+30<T1<T0+60 (3);

T0+60<T2<T0+100(4)。

优选地,在所述雾化装置的雾化量为2.5~3.5mg/s、所述液体颗粒的D50为40~60μm,所述液体颗粒的D90为70~100μm、所述夹角α为80°-150°时,满足以下关系式:

T0+40<T1<T0+80 (5);

T0+70<T2<T0+120(6)。

本发明还构造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包括外壳以及收容于所述外壳中的电源、和雾化装置;所述雾化装置采用上述的雾化装置;

所述外壳设有吸嘴,所述吸嘴与所述雾化装置的流通通道相连通;

所述电源用于与所述雾化装置中的第一加热器和第二加热器电连接。

实施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通过设置喷雾组件对液态基质雾化成液体颗粒,可提高加热组件的蒸发效率;同时,通过第一加热器及第二加热器的组合方式,第一加热器负责位于分布边部的液体颗粒的蒸发以及位于分布中部的液体颗粒的加热,而第二加热器负责对位于分布中部的液体颗粒的第二次加热蒸发;喷雾组件喷入的液体颗粒得到充分的蒸发;本发明可避免相关技术中的发热方式会使加热面的温度过高,而使得液态基质加剧热裂解的问题发生,改善/满足口感。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电子雾化装置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电子雾化装置的纵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电子雾化装置的喷雾组件的纵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雾化装置在加热组件实施例1-1下的液体颗粒加热模拟图;

图5是本发明雾化装置在加热组件实施例1-2下的液体颗粒加热模拟图;

图6是本发明雾化装置在加热组件实施例1-3下的液体颗粒加热模拟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发明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前”、“后”、“上”、“下”、“左”、“右”、“纵”、“横”、“竖直”、“水平”、“顶”、“底”、“内”、“外”、“头”、“尾”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方案,而不是指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安装”、“相连”、“连接”、“固定”、“设置”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当一个元件被称为在另一元件“上”或“下”时,该元件能够“直接地”或“间接地”位于另一元件之上,或者也可能存在一个或更多个居间元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方案,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以下描述中,为了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定,提出了诸如特定系统结构、技术之类的具体细节,以便透彻理解本发明实施例。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清楚,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实现本发明。在其它情况中,省略对众所周知的系统、装置、电路以及方法的详细说明,以免不必要的细节妨碍本发明的描述。

图1-图6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的电子雾化装置,该电子雾化装置可用于雾化液态基质以生成气溶胶供用户吸食或吸入,其在本实施例中可大致呈圆柱状。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例中,该电子雾化装置也可呈椭圆柱状、扁平柱状或方形柱状等其他形状。该液态基质可以包括烟油或药液等。

该电子雾化装置可包括外壳100以及收容于外壳100中的控制模块500、电源300、气源400、雾化装置200。其中,控制模块500分别与气源400、雾化装置200电连接,用于接收指令,该指令可由用户触发或者在电子雾化装置满足一定条件后自动触发,控制模块500根据该指令控制气源400、雾化装置200的工作。电源300分别与控制模块500、气源400、雾化装置200电连接,用于向控制模块500、气源400、雾化装置200提供电能。雾化装置200包括加热组件1、以及朝向加热组件1喷射液体颗粒的喷雾组件2。喷雾组件2包括用于存储液态基质的储液腔21、以及与该储液腔21相连通的喷嘴22。气源400与喷嘴22相连通,用于为喷嘴22提供定量的高压空气,例如,可以通过轴流泵实现提供高速气流,也可以通过释放压缩气体实现提供高速气流。该高速气流可辅助喷嘴22将来自储液腔21的液态基质雾化成细小的液体颗粒。液体颗粒经加热后生成气溶胶,由气流带出以供用户吸食或者吸入。

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将液态基质雾化成细小的液体颗粒群,如高压喷嘴等,在此不作限制。将细小的液体颗粒群再通过加热组件1进一步的加热雾化。

可以理解地,通过液态基质雾化成液体颗粒后再由加热组件1蒸发的方式,由于雾化后形成的细小液体颗粒的表面积得到了极大的扩展,从而更容易加热蒸发,一方面可提高热量及气溶胶的转化效率,另一方面可降低加热组件1蒸发过程的温度,实现低温雾化。在较低的加热雾化温度下,液态基质主要物理变化过程,从而克服了传统的多孔陶瓷或者多孔棉条件下因必须采用高温方式雾化而导致的液态基质热裂解变质的问题,更不会发生烧焦、积碳和重金属挥发等现象,从而能够保持不同液态基质所特有的成分和香精香料体系,最终使吸入者感受到与原始液态基质相对应的特有的口感。此外,加热组件1与储液腔21不接触,加热组件1不用长期浸泡在液态基质中,减少了加热组件1对液态基质的污染,从而减少了雾化后生成的气溶胶中的杂质气体。

如图2所示,外壳100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包括下壳101以及沿纵向配合于下壳101上端的上壳102。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下壳101可呈两端开口的圆筒状,该外壳100还包括沿纵向封盖于下壳101下端开口处的底座。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例中,该底座也可与下壳101一体成型。

在一些实施例中,外壳100还可包括设置于上壳102顶部的吸嘴103。该吸嘴103呈中空管状,其内壁面界定出吸气通道104;气溶胶可从吸气通道104中靠近加热组件1的一端进入吸气通道104,气溶胶穿过吸气通道104后可被用户所吸食或吸入。在本实施例中,吸嘴103与上壳102分别成型后再组装在一起;在其他实施例中,吸嘴103与上壳102也可一体成型。

如图2、图3所示,该喷雾组件2可包括储液壳23以及至少部分收容于储液壳23的喷嘴22。喷嘴22具有朝向加热组件1以向其喷出液体颗粒的雾化口221,该雾化口221连通气源400与储液腔21。在一些实施例中,雾化口221喷出液体颗粒时呈分散性分布,其中,分散性分布满足高斯分布的规律;在本实施例中,分布形状呈三角形或者锥形设置;当然,分布形状还可以是其他形状。在一些实施例中,喷嘴22设于加热组件1的外周,以向加热组件1内部喷射液体颗粒;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喷嘴22的雾化口221置于加热组件1内,以向加热组件1内部喷射液体颗粒。

图4示出了实施例1-1的加热组件1。如图4所示,加热组件1包括设于喷雾组件2上方的第一加热器11。该第一加热器11可采用电阻传导加热、红外辐射加热、电磁感应加热或者复合加热等方式进行加热。

第一加热器11包括中空通道1111以及环绕该中空通道1111的第一发热面1121。中空通道1111用于界定出用于加热雾化的雾化空间;第一发热面1121用于对进入中空通道1111的液体颗粒进行加热雾化。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加热器11包括中空的管道本体111、以及设于管道本体111内的第一发热片112。管道本体111呈管状结构,设有轴向贯穿的管道,该管道即为上述的中空通道1111;管道本体111两端分别设有与管道连通的开口,其中邻近喷雾组件2的开口为上述的入口端1112,背离喷雾组件2的开口为上述的出口端1113。第一发热片112在展开状态呈片状结构,卷覆后设于管道本体111内,且覆盖于管道本体111的内壁面上,第一发热片112朝向管道本体111中轴线的表面可产生热量,作为第一发热面。

图5示出了实施例1-2的加热组件1。如图5所示,加热组件1包括设于喷雾组件2上方的第二加热器12。该第二加热器12可采用电阻传导加热、红外辐射加热、电磁感应加热或者复合加热等方式进行加热。

第二加热器12具有用于对液体颗粒进行加热雾化的第二发热面1221;该第二发热面1221与喷嘴22相对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加热器12包括呈平面结构的平面本体121、以及设于平面本体121的第二发热片122。平面本体121具有朝向中空通道1111的第一平面,第二发热片122覆盖于第一平面上。第二发热片122与中空通道111相对的表面可产生热量,作为第二发热面1221,对捕捉到的液体颗粒进行加热雾化。

图6示出了实施例1-3的加热组件1。如图6所示,加热组件1包括第一加热器11以及第二加热器12。该第一加热器11设于喷雾组件2的上方,用于对喷雾组件2喷出的液体颗粒进行加热雾化;第二加热器12设于第一加热器11的上方,用于对经第一加热器11加热后仍未能完全雾化的液体颗粒进行第二次加热雾化,确保喷雾组件2喷入的液体颗粒获得较好的蒸发效果。该第一加热器11及第二加热器12可采用电阻传导加热、红外辐射加热、电磁感应加热或者复合加热等方式进行加热。

可以理解地,在上述实施例中,采用喷嘴22将来自储液腔21的液态基质雾化成细小的液体颗粒后,细小的液体颗粒的质量分布在流向加热组件1的过程中,大致呈高斯分布,即中部质量分布大,而边部质量分布小。

若单独采用第一加热器11作为加热组件1,第一加热器11会使得位于分布边部的液体颗粒会与管式加热器的内壁碰撞得到较好的蒸发,而位于分布中部的液体颗粒因距离管式加热器的发热面较远,仅仅依靠加热器的内壁热辐射,未能得到更好的蒸发效果。

若单独采用第二加热器12作为加热组件1,第二加热器12会使得雾化后的液体颗粒与高速气流之间相互干扰,且会将未完全雾化的液体颗粒随着气流输出而被用户吸食的现象;不仅如此,往往会在面式加热器的中部还会出现积液224的现象。

因此,在实施例1-3中,结合了第一加热器11与第二加热器12的优点,进一步改善加热组件1的加热雾化效果,使得流向加热组件1的液体颗粒尽可能地可以被捕捉到,且被加热雾化,从而进一步地确保/提升用户的口感。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加热器11包括中空通道1111以及环绕该中空通道1111的第一发热面1121。中空通道1111用于界定出用于加热雾化的雾化空间;第一发热面1121用于对进入中空通道1111的液体颗粒进行加热雾化。可以理解地,喷雾组件2的雾化口221设于沿液体颗粒流动方向、以中空通道1111为界的上游位置,且朝向中空通道1111喷射设置。中空通道1111设有入口端1112以及出口端1113,经雾化口221喷出的液体颗粒经入口端1112进入中空通道1111,由于喷出的液体颗粒呈分散性分布,使得足以靠近第一发热面1121,甚至与第一发热面1121抵接的液体颗粒会被第一发热面1121所蒸发,与中空通道1111中的空气混合形成气溶胶后经出口端1113输出;可以理解地,越靠近第一发热面1121,温度越高;上述足以靠近第一发热面1121是指液体颗粒与第一发热面1121的距离对应的温度达到该液体颗粒的沸点。而与第一发热面1121的距离不足以达到自身沸点的液体颗粒在第一发热面1121的作用下,其直径变小,并从中空通道1111的出口端1113输出,由第二加热器12进行二次加热。

在本实施例中,液体颗粒从雾化口221喷出时大致呈锥形分布,即液体颗粒的质量分布大致呈现高斯分布。液体颗粒从位置上区分,可包括位于锥形中心部分的中部液体颗粒222,以及位于锥形中心两侧的边部液体颗粒223。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对于中心部分与中心两侧的定义为:将液体颗粒与第一发热面1121的距离刚刚达到对应液体颗粒的沸点的临界线,作为中心部分与中心两侧的划分线。在中空通道1111里流动的过程中,因为中部液体颗粒222与第一发热面1121的距离不足以达到自身沸点,受第一发热面1121的加热作用下挥发为直径相对更小的液体颗粒;而边部液体颗粒223因与第一发热面1121之间的距离足够近,受第一发热面1121的加热作用下被蒸发,且与空气混合成气溶胶。最终,气溶胶与直径相对更小的液体颗粒的混合物会从中空通道1111的出口端1113输出。

第一加热器11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包括中空的管道本体111、以及设于管道本体111内的第一发热片112。

在该实施例中,管道本体111呈管状结构,设有轴向贯穿的管道,该管道即为上述的中空通道1111;管道本体111两端分别设有与管道连通的开口,其中邻近喷雾组件2的开口为上述的入口端1112,背离喷雾组件2的开口为上述的出口端1113。在一些实施例中,管道本体111的横截面的形状包括圆形、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或者三角形;当然,管道本体111的横截面还可以是其他形状,在这不做具体限定。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发热片112在展开状态呈片状结构,卷覆后设于管道本体111内,且覆盖于管道本体111的内壁面上,第一发热片112朝向管道本体111中轴线的表面可产生热量,作为第一发热面。可选地,第一发热片112完全或不完全贴覆于管道本体111的内壁面;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发热片112完全贴覆与管道本体111的内壁面,卷覆后的第一发热片112的外径与管道本体111的内径相等,其轴向长度也与管道本体111的轴向长度均相等。

可选地,第一加热器11的轴线与喷嘴22的轴线呈同一直线设置。

第二加热器12具有对穿过中空通道1111的液体颗粒进行第二次加热雾化的第二发热面1221;该第二发热面1221朝向第一加热器11设置。具体地,第二加热器12设置在中空通道1111的下游,且第二发热面1221朝向中空通道1111的出口端1113,且设于液体颗粒流动轨迹上。可以理解地,上述的直径相对更小的液体颗粒自中空通道1111的出口端1113输出后,会流向第二发热面1221;第二发热对经第一加热器11加热后仍未能完全雾化的液体颗粒进行第二次的加热雾化,确保喷雾组件2喷入的液体颗粒完全蒸发,从而避免气溶胶中出现相对较大粒径的液体颗粒,影响用户的吸食口感。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发热面1221是对中部液体颗粒222进行第二次加热,将中心部分未能被完全雾化的液体颗粒完全加热蒸发。

第二加热器12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呈平面结构的平面本体121、以及设于平面本体121的第二发热片122。具体地,平面本体121具有朝向中空通道1111的第一平面,第二发热片122覆盖于第一平面上。第二发热片122与中空通道111相对的表面可产生热量,作为第二发热面1221,对穿过中空通道1111的液体颗粒进行第二次加热雾化。

在一些实施例中,平面本体121中朝向中空通道1111的外壁面即为第一平面,该第一平面的形状包括圆形、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或者三角形;当然,管道本体111的横截面还可以是其他形状,在这不做具体限定。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平面的面积与从出口端1113流出的中部液体颗粒222的分布范围相适配。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发热片122呈片状结构,贴覆于第一平面上;第二发热片122的形状与第一平面的形状及大小相适配。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发热片122完全覆盖于第一平面上,第二发热片122的形状与第一平面的形状及大小相同。

可选地,第一加热器11的轴线、喷嘴22的轴线、以及第二加热器12的中心位于同一直线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发热面1221与平行于第一发热面1121的平行面相交形成夹角α,夹角α的范围区间为[80,150],单位为°;优选夹角α为90°,第一加热器11与第二加热器12相对垂直设置。可以理解地,夹角α在该范围内,有利于使穿过中空通道1111的液体颗粒顺利接近或到达第二发热面1221。

第二加热器12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还可包括球形加热器。具体地,球形加热器呈球形结构。在该实施例中,第二发热面1221呈半球形,贴附于球形加热器的邻近中空通道1111的外壁面上。

第二加热器12在再一些实施例中还可包括锥形加热器。具体地,锥形加热器呈锥形结构,其具有朝向中空通道1111的尖角,该尖角优选正对于中空通道1111的中心线。在该实施例中,第二发热面1221贴附于锥形加热器中沿其尖角延伸的外壁面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中空通道1111的直径根据雾化口221的直径相适配。在一些实施例中,中空通道1111的直径与雾化口221的直径的比例是3~20。可以理解地,当该比例值较小时,会使得部分液体颗粒流向第一加热器11外周,导致该部分未能进行加热雾化;当该比例值较大时,液体颗粒只能流向中空通道1111的部分位置,第一发热面1121的部分位置会出现干烧的情况。

在一些实施例中,中空通道1111的轴向长度根据自身内径相适配。在一些实施例中,中空通道1111的轴向长度与其内径的比例是3~20。可以理解地,在该范围内,液体颗粒可以得到充分的加热雾化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发热面1121的直径与第二发热面1221的外径相互适配。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发热面1121的直径与第二发热面1221的外径的比例是0.5~5。可以理解地,当比例值较小时,穿过中空通道1111的部分液体颗粒会散落于第二发热面1221的周边,导致该部分未能进行第二次加热;当比例值较大时,发热的效率会相对降低。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热组件1还包括设于第一加热器11和第二加热器12之间的流通通道13,流通通道13用于供雾化后的液体颗粒流通。该流通通道13与吸气通道104相连通,液体颗粒雾化后变为气溶胶,该气溶胶依次经过流通通道13和吸气通道104,被用户所吸食或吸入。在一些实施例中,中空通道1111的出口端1113和第二发热面1221之间间隔设置,该两者的间隔空间形成流通通道13。

可选地,第二发热面1221到中空通道1111的出口端1113的距离与第一发热面1121的直径的比例是0.1~10。可以理解地,若距离太近,不利于气溶胶的流动;而若距离太远,液滴颗粒到达第二发热面1221的时间过长,容易出现降温冷凝的情况,导致加热效果变差。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发热片112和/或第二发热片122包括金属片、金属膜或者金属丝。在一些实施例中,制成管道本体111和/或平面本体121的材料包括多孔介质、陶瓷或者棉。

第一发热面1121的表面温度T1、第二发热面1221的表面温度T2根据雾化装置输出的雾化量、液体颗粒的沸点T0、喷雾组件2的工作参数、夹角α的大小所调整;喷雾组件2的工作参数包括喷射的粒度分布,以及累计粒度分布的粒径大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雾化装置的雾化量为2.5~3.5mg/s、液体颗粒的D50为10~20μm,液体颗粒的D90为40~50μm、夹角α为80°-150°;此时,第一发热面1121的表面温度T1和第二发热面1221的表面温度T2满足以下关系式:

T0+20<T1<T0+50 (1);

T0+50<T2<T0+100(2)。

在一些实施例中,雾化装置的雾化量为2.5~3.5mg/s、液体颗粒的D50为20~40μm,液体颗粒的D90为50~70μm、夹角α为80°-150°;此时,第一发热面1121的表面温度T1和第二发热面1221的表面温度T2满足以下关系式:

T0+30<T1<T0+60 (3);

T0+60<T2<T0+100(4)。

在一些实施例中,雾化装置的雾化量为2.5~3.5mg/s、液体颗粒的D50为40~60μm,液体颗粒的D90为70~100μm、夹角α为80°-150°;此时,第一发热面1121的表面温度T1和第二发热面1221的表面温度T2满足以下关系式:

T0+40<T1<T0+80 (5);

T0+70<T2<T0+120(6)。

需要说明的是,D50属于相关技术领域的术语,代表一个样品的累计粒度分布数达到50%时所对应的粒径。它的物理意义是粒径小于(或大于)它的颗粒占全部颗粒的50%,用来描述粒度分布。D90同理,在这不再赘述。

综上,本发明通过设置第一加热器及第二加热器的组合方式,第一加热器负责位于分布边部的液体颗粒的蒸发以及位于分布中部的液体颗粒的加热,而第二加热器负责对位于分布中部的液体颗粒的第二次加热蒸发;通过加热器的组合应用,喷雾组件喷入的液体颗粒得到充分的蒸发,满足口感。

可以理解的,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可以对上述技术特点进行自由组合,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凡跟本发明权利要求范围所做的等同变换与修饰,均应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的涵盖范围。

技术分类

06120116514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