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无余晖BUCK输出继电器触点动作时无电流无火花的控制电路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9:31


无余晖BUCK输出继电器触点动作时无电流无火花的控制电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LED驱动电源领域,尤其涉及无余晖BUCK输出继电器触点动作时无电流无火花的控制电路。

背景技术

BUCK拓扑的LED I类调光电源因为效率高也应用广泛,为了避免BUCK调光电源在调光关断时产生余晖,常在输出端加有双路继电器来控制输出,但由于继电器触点在接通和断开时的电流大而致触点间产生火花使触电碳化,增加了导通阻抗导致易发热,影响产品转换效率,严重时触点还会被熔接在一起,无法断开,无法实现BUCK调光电源在调光关断时无余晖。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方案提供无余晖BUCK输出继电器触点动作时无电流无火花的控制电路,本发明能使BUCK输出继电器触点动作时零电流通过,也即触点间无火花,继电器动作时不会使触点碳化,不会导致继电器触点阻抗变高而发热影响效率,不会损坏继电器,延长继电器的使用寿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方案如下:

无余晖BUCK输出继电器触点动作时无电流无火花的控制电路,包括输入端,所述输入端通过继电器K1的第一导通端连接有输出端,所述输出端正负极之间分别设有电容EC1和电阻R8,所述输入端还通过二极管D1以及电感T1与所述继电器K1的第二导通端连接;

还包括主控单元U2,所述主控单元U2的输出端与MOS管Q1的栅极连接,所述MOS管Q1的源极接地,漏极与所述二极管D1连接;

所述输入端通过三极管Q2的发射极以及集电极与所述主控单元U2的VCC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依次通过电阻R5和电阻R14接地,所述电阻R5还与所述主控单元U2的控制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基极之间设有电阻R4,其基极还通过电阻R7与三极管Q5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5的发射极接地,其发射极和基极之间设有电阻R6,所述三极管Q5的基极通过电阻R16以及稳压二极管ZD3与三极管Q4的发射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4的基极通过稳压二极管ZD3接地,其集电极与光耦U1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4的基极还通过电阻R15接地,以及通过电阻R11与所述光耦U1的发射极连接,所述光耦U1的集电极接收一电压,其发光端正极接收控制信号,负极接地;

所述三极管Q4的发射极连接有二极管D3,所述二极管D3通过电容EC2接地,所述二极管D3还与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3还通过电阻R10与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通过稳压二极管ZD1接地,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与所述继电器K1的线圈端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控单元U2的输出端通过电阻R2与所述MOS管Q1的栅极连接,所述电阻R2还通过电阻R1以及电阻R13接地。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稳压二极管ZD1为12V。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稳压二极管ZD2为15V。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稳压二极管ZD3为20V。

本申请有益效果为:

采用本申请的电路,BUCK输出继电器触点接通或断开时都是零电流通过,继电器触点间不会产生火花,继电器触点不会碳化,很好地保护了继电器触点,延长了继电器的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请参照图1所示,无余晖BUCK输出继电器触点动作时无电流无火花的控制电路,包括输入端,所述输入端通过继电器K1的第一导通端连接有输出端,所述输出端正负极之间分别设有电容EC1和电阻R8,所述输入端还通过二极管D1以及电感T1与所述继电器K1的第二导通端连接;

还包括主控单元U2,所述主控单元U2的输出端与MOS管Q1的栅极连接,所述MOS管Q1的源极接地,漏极与所述二极管D1连接;

所述输入端通过三极管Q2的发射极以及集电极与所述主控单元U2的VCC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依次通过电阻R5和电阻R14接地,所述电阻R5还与所述主控单元U2的控制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基极之间设有电阻R4,其基极还通过电阻R7与三极管Q5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5的发射极接地,其发射极和基极之间设有电阻R6,所述三极管Q5的基极通过电阻R16以及稳压二极管ZD3与三极管Q4的发射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4的基极通过稳压二极管ZD3接地,其集电极与光耦U1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4的基极还通过电阻R15接地,以及通过电阻R11与所述光耦U1的发射极连接,所述光耦U1的集电极接收一电压,其发光端正极接收控制信号,负极接地;

所述三极管Q4的发射极连接有二极管D3,所述二极管D3通过电容EC2接地,所述二极管D3还与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3还通过电阻R10与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通过稳压二极管ZD1接地,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与所述继电器K1的线圈端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主控单元U2的输出端通过电阻R2与所述MOS管Q1的栅极连接,所述电阻R2还通过电阻R1以及电阻R13接地。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稳压二极管ZD1为12V。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稳压二极管ZD2为15V。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稳压二极管ZD3为20V。

工作原理:

MCU_CONTROL为高电位时,光耦U1导通,从而导致三极管Q4导通,三极管Q3导通,在继电器K1达到9V开启电压时,继电器K1开始动作,此时由于稳压管ZD2未达到导通电压,三极管Q5没有开启电压未导通,进而三极管Q2也未导通,主控单元U2 BUCK拓扑驱动芯片8脚没有供电,主控单元U2的2脚CTRL控制电压也没开启电压而不能工作,从而MOS管Q1还是不导通状态,即电感T1和继电器K1的3和4及5和6触点都没电流通过,在三极管Q4发射极达到16V左右时,三极管Q5和三极管Q2导通,主控单元U2 BUCK拓扑驱动芯片8脚上升到启动电压,主控单元U2的2脚CTRL控制电压也达到开启电压而使U2芯片第7脚有高低电位变化驱动,电感T1和继电器K1的3和4及5和6触点才有电流通过,由于电解电容EC2和陶瓷电容C2电压上升的延时作用和重要的稳压管ZD2的导通电压的控制,所以本发明在继电器K1的3和4及5和6触点接通时零电流通过,继电器触点接通时也不会产生火花,起到保护继电器触点的作用。

MCU_CONTROL为低电位时,光耦U1关断,从而导致三极管Q4不导通,由于二极管D3重要的单向控制,三极管Q4发射极的电位立即变为零,三极管Q5和三极管Q2也迅速关断,U2的2脚CTRL控制电压也迅速没有了开启电压而致U2的第7驱动脚迅速输出低电位,MOS管Q1迅速关闭,此时电感T1和继电器K1的3和4及5和6触点没有电流通过,再由于电解电容EC2的电压降低的延时和继电器K1关闭动作的延时,所以本发明在继电器K1的3和4及5和6触点断开时也是零电流通过,继电器触点断开时就不会产生火花,起到保护继电器触点的作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来限定本申请实施的范围,其他凡其原理和基本结构与本申请相同或近似的,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分类

06120116523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