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20:01:30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雾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背景技术

电子雾化装置的主要功能由雾化器实现,雾化器将内部存储的气溶胶生成基质雾化生成气溶胶被用户吸食。基于所需要的功能,雾化器中通常具有用于存储气溶胶生成基质的储液腔、对气溶胶生成基质进行雾化的发热体以及供外部气体和气溶胶流动的气流通道,用户通过气流通道的端口吸食气溶胶。

现有的雾化器,储液腔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通过下液孔与发热体流体连通。雾化过程中,会有气泡滞留于下液孔内,降低了单位时间对发热体的供液量,甚至会造成干烧。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的雾化器和电子雾化装置,解决现有技术中气泡滞留于下液孔内对供液的影响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的第一个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雾化器,包括壳体、雾化座和发热体;所述雾化座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雾化座与所述壳体配合形成储液腔,所述储液腔用于存储气溶胶生成基质;所述雾化座具有安装腔以及与所述安装腔连通的下液孔;所述发热体设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发热体通过所述下液孔与所述储液腔流体连通;所述安装腔与所述发热体靠近所述储液腔的表面相对的腔壁间隔设置形成发热体吸液腔;

其中,所述下液孔的孔壁设有至少一个微槽,所述微槽从所述下液孔靠近所述储液腔的端口向所述下液孔的内部延伸,所述微槽具有毛细作用力,使得所述储液腔内的所述气溶胶生成基质能够在毛细作用力下进入所述微槽并在重力作用下流出所述微槽;

和/或,所述发热体吸液腔与所述发热体相对的腔壁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翅片,相邻的所述翅片之间形成毛细槽,所述毛细槽具有毛细作用力,以将所述气溶胶生成基质从所述下液孔导引至所述发热体吸液腔。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下液孔的孔壁设有至少一个所述微槽,所述微槽的深度为0.2mm-1mm,和/或所述微槽的宽度为0.2mm-1mm。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下液孔的孔壁设有至少一个所述微槽,所述微槽远离所述储液腔的一端的底面与所述下液孔的内表面之间为弧面过渡或斜面过渡。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雾化座设有两个所述下液孔和出雾孔,两个所述下液孔分别位于所述出雾孔的两侧,所述出雾孔与所述安装腔连通;所述下液孔的孔壁远离所述出雾孔的部分设有所述微槽。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下液孔的孔壁远离所述出雾孔的部分包括第一壁面、第二壁面和第三壁面,所述第一壁面位于所述第三壁面靠近所述储液腔的一侧,所述第二壁面连接所述第一壁面和所述第三壁面,所述第二壁面相对于所述第一壁面向所述出雾孔一侧倾斜;

所述微槽从所述第一壁面延伸至所述第二壁面。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雾化座设有两个所述下液孔和出雾孔,两个所述下液孔分别位于所述出雾孔的两侧,所述出雾孔与所述安装腔连通;所述下液孔远离所述储液腔的一端的孔壁靠近所述出雾孔的部分设有开口,所述发热体通过所述开口以及所述下液孔与所述储液腔流体连通;

所述发热体吸液腔与所述发热体相对的腔壁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翅片;所述翅片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下液孔上的所述开口靠近所述储液腔的一侧连接;所述翅片靠近所述发热体的一侧的中间部分与所述发热体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翅片靠近所述发热体的一侧的端部与所述发热体之间的距离。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翅片靠近所述发热体的一侧与所述发热体之间的距离为0.3mm-2mm。

在一实施方式中,多个所述翅片沿着所述雾化器的轴向平行设置。

在一实施方式中,相邻的两个所述翅片之间的间距为0.2mm-1mm;和/或,所述翅片的厚度为0.5倍-2倍的相邻的两个所述翅片之间的间距。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发热体靠近所述翅片的一侧为平面;沿着从所述翅片的中间部分向所述翅片的端部的方向,所述翅片靠近所述发热体的一侧与所述发热体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翅片靠近所述发热体的一侧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之间形成夹角,所述第一段与所述第二段的连接处为圆弧。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圆弧的直径为1mm-2mm,和/或所述第一段与所述第二段之间形成的夹角为30°-120°。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雾化座设有两个所述下液孔和出雾孔,两个所述下液孔分别位于所述出雾孔的两侧,所述出雾孔与所述安装腔连通;所述下液孔远离所述储液腔的一端的孔壁靠近所述出雾孔的部分设有开口,所述发热体通过所述开口以及所述下液孔与所述储液腔流体连通;

所述出雾孔远离所述储液腔的一端具有挡板,所述挡板靠近所述发热体的一侧为V型结构;多个所述翅片设于所述挡板靠近所述发热体的表面,所述翅片为V型结构;或,所述挡板靠近所述发热体的表面设有多个所述毛细槽,所述毛细槽整体呈V型,所述毛细槽的侧壁形成所述翅片。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的第二个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包括雾化器和主机;所述雾化器用于存储和雾化气溶胶生成基质;所述雾化器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雾化器;所述主机用于为所述雾化器工作提供能量。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区别于现有技术,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雾化器包括壳体、雾化座和发热体;雾化座设于壳体内,雾化座与壳体配合形成储液腔,储液腔用于存储气溶胶生成基质;雾化座具有安装腔以及与安装腔连通的下液孔;发热体设于安装腔内,发热体通过下液孔与储液腔流体连通;其中,下液孔的孔壁设有至少一个微槽,微槽从下液孔靠近储液腔的端口向下液孔的内部延伸,微槽具有毛细作用力,使得储液腔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能够在毛细作用力下进入微槽并在重力作用下流出微槽;和/或发热体吸液腔与发热体相对的腔壁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翅片,相邻的翅片之间形成毛细槽,毛细槽具有毛细作用力以将气溶胶生成基质从下液孔导引至发热体吸液腔,利于排出气泡,从而实现充足供液,避免发热体干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的结构示意;

图2是图1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的雾化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提供的雾化器的顶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提供的顶座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3提供的顶座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以下描述中,为了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定,提出了诸如特定系统结构、接口、技术之类的具体细节,以便透彻理解本申请。

本申请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所述特征。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所述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所述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组件。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所述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详细的说明。

请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的结构示意。

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电子雾化装置100。该电子雾化装置100可用于气溶胶生成基质的雾化。电子雾化装置100包括相互电连接的雾化器1和主机2。

其中,雾化器1用于存储气溶胶生成基质并雾化气溶胶生成基质以形成可供用户吸食的气溶胶。该雾化器1具体可用于不同的领域,比如,医疗、美容、休闲吸食等。在一具体实施例中,该雾化器1可用于电子气溶胶化装置,用于雾化气溶胶生成基质并产生气溶胶,以供抽吸者抽吸,以下实施例均以此休闲吸食为例。

雾化器1的具体结构与功能可参见以下实施例所涉及的雾化器1的具体结构与功能,且可实现相同或相似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主机2包括电池(图未示)和控制器(图未示)。电池用于为雾化器1的工作提供电能,以使得雾化器1能够雾化气溶胶生成基质形成气溶胶;控制器用于控制雾化器1工作。主机2还包括电池支架、气流传感器等其他元件。

雾化器1与主机2可以是一体设置,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根据具体需要进行设计。

请参阅图2,图2是图1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的雾化器的结构示意图。

雾化器1包括壳体11、雾化座12和发热体13。壳体11的一端为敞口端,雾化座12设于壳体11内且封堵该敞口端,雾化座12与壳体11配合形成储液腔10,储液腔10用于存储气溶胶生成基质。雾化座12具有安装腔(图未标)以及与安装腔连通的下液孔1211;具体,雾化座12包括顶座121和底座122,顶座121和底座122配合形成安装腔,下液孔1211设于顶座121。发热体13设于安装腔内,发热体13同雾化座12一起设于壳体11内,发热体13通过下液孔1211与储液腔10流体连通,发热体13用于雾化气溶胶生成基质生成气溶胶。

发热体13与安装腔的底壁之间间隔设置形成雾化腔120,即发热体13远离储液腔10的表面与安装腔的腔壁配合形成雾化腔120;发热体13雾化产生的气溶胶释放于雾化腔120内。壳体11具有出雾通道111,顶座121上设有出雾孔1210,出雾孔1210将雾化腔120与出雾通道111连通。底座122上设有进气通道1221,进气通道1221将外界气体与雾化腔120连通。外界气体通过进气通道1221进入雾化腔120内,携带雾化腔120内的气溶胶经出雾孔1210流至出雾通道111,用户通过出雾通道111的端口吸食气溶胶。

其中,顶座121上设有两个下液孔1211,两个下液孔1211分别位于出雾孔1210的两侧。下液孔1211为底端具有底壁的盲孔,下液孔1211的底端的侧壁设有开口1211a,即,下液孔1211远离储液腔10的一端的孔壁靠近出雾孔1210的部分设有开口1211a。发热体13与顶座121配合形成发热体吸液腔130;也就是说,安装腔的腔壁与发热体13靠近储液腔10的表面间隔设置形成发热体吸液腔130。发热体吸液腔130通过两个开口1211a分别与两个下液孔1211连通,发热体13通过发热体吸液腔130、开口1211a以及下液孔1211与储液腔10流体连通。开口1211a可以是缺口也可以是通孔,能够使下液孔1211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流至发热体13即可;当开口1211a为缺口时,开口1211a远离储液腔10的一侧与下液孔1211的底面齐平,使得下液孔1211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可以全部通过开口1211a流至发热体13。

在本实施例中,发热体13为片状,发热体13包括导液基体(图未标)和发热元件(图未标),发热元件设于导液基体的表面,导液基体用于导引气溶胶生成基质,发热元件用于雾化气溶胶生成基质。导液基体的材料可以为多孔陶瓷,也可以为致密材料;当导液基体的材料为致密材料,可以为石英、玻璃、致密陶瓷或硅。在其他实施例中,发热体13可以为现有的多孔陶瓷发热体或棉芯发热体,具体根据需要进行设计。

可以理解,在本实施例中,雾化座12由顶座121和底座122上下装配形成;在其他实施例中,雾化座12也可以由两个结构件左右装配形成,具体根据需要进行设计。也就是说,本申请并不限定雾化座12的结构,仅以顶座121和底座122形成的雾化座12为例进行详细介绍。

请参阅图3-图5,图3是图2提供的雾化器的顶座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提供的顶座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3提供的顶座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在下液孔1211的孔壁设有至少一个微槽1211b,微槽1211b从下液孔1211靠近储液腔10的端口向下液孔1211的内部延伸,即微槽1211b向远离储液腔10的方向延伸或向靠近发热体13的方向延伸,微槽1211b具有毛细作用力,使得储液腔10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能够在毛细作用力下进入微槽1211b并在重力作用下流出微槽1211b;和/或,发热体吸液腔130与发热体13相对的腔壁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翅片1212,相邻的翅片1212之间形成毛细槽1212c,毛细槽1212c具有毛细作用力,以将气溶胶生成基质从下液孔1211导引至发热体吸液腔130。

通过在下液孔1211的孔壁设至少一个微槽1211b,增大了内部空间,利于提高下液速度。即使下液孔1211内滞留有气泡,气泡占据了下液孔1211的空间,气溶胶生成基质可以通过微槽1211b实现对发热体13的持续供液,避免发热体13空液;同时,通过微槽1211b使得下液孔1211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处于流动状态,打破下液孔1211内气泡的平衡状态,带动气泡从下液孔1211的底部向靠近储液腔10的方向移动,实现气液分离,排出气泡,降低气泡对供液的影响,保证充足供液,避免发热体干烧。

可选的,微槽1211b的深度为0.2mm-1mm,和/或微槽1211b的宽度为0.2mm-1mm,以使微槽1211b具有毛细作用力能够使得储液腔10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进入微槽1211b,且微槽1211b具有的毛细作用力不会阻碍气溶胶生成基质在重力作用下流出微槽1211b。

可选的,微槽1211b远离储液腔10的一端的底面与下液孔1211的内表面之间为弧面过渡或斜面过渡,以保证微槽1211b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顺利流出。斜面的倾角可以为30度-60度。可以理解,如果倾角太小,流出路径太长,如果倾角太大,流出阻力太大。

可选的,微槽1211b远离储液腔10的一端与下液孔1211的底壁间隔设置,即微槽1211b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在到达下液孔1211的底端之前就流出微槽1211b。

可选的,微槽1211b设于下液孔1211的孔壁远离出雾孔1210的部分。可以理解,雾化过程中,从发热体13进入的气泡通过开口1211a进入下液孔1211,而开口1211a位于下液孔1211的孔壁靠近出雾孔1210的部分,通过在下液孔1211的孔壁远离出雾孔1210的部分设微槽1211b,使得气溶胶生成基质从下液孔1211内远离开口1211a的一侧流至下液孔1211的底部,以对气泡起到挤压作用,促进气泡从下液孔1211排出至储液腔10,进而降低气泡对供液的影响。

具体地,下液孔1211的孔壁远离出雾孔1210的部分包括第一壁面1211c、第二壁面1211d和第三壁面1211f,第一壁面1211c位于第三壁面1211f靠近储液腔10的一侧,第二壁面1211d连接第一壁面1211c和第三壁面1211f。本实施例中,第一壁面1211c和第三壁面1211f平行于雾化器1的轴向,第二壁面1211d相对于第一壁面1211c向出雾孔1210一侧倾斜。第二壁面1211d可以是倾斜的平面,也可以是倾斜的弧面。

微槽1211b从第一壁面1211c靠近储液腔10的一边延伸至第二壁面1211d远离储液腔10的一边,即微槽1211b在雾化器1的轴向上跨过第一壁面1211c和第二壁面1211d;由于第二壁面1211d为倾斜的平面或弧面,微槽1211b延伸至第二壁面1211d,利于微槽1211b远离储液腔10的一端的底面与下液孔1211的内表面的斜面过渡或弧面过渡。也就是说,微槽1211b包括第一槽段(图未标)和第二槽段(图未标),第一槽段设于第一壁面1211c,第二槽段设于第二壁面1211d;第一槽段的底面与第一壁面1211c平行,第一槽段的槽深一致;第二槽段的底面与第二壁面1211d成夹角设置,沿着远离储液腔10的方向,第二槽段的槽深逐渐减小,保证微槽1211b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顺利流出。

可选的,微槽1211b也可以设于下液孔1211的孔壁靠近出雾孔1210的部分或其他部分侧壁上。可以理解,雾化过程中,从发热体13进入的气泡通过开口1211a进入下液孔1211,而开口1211a位于下液孔1211的孔壁靠近出雾孔1210的部分,气溶胶生成基质在下液孔1211内靠近开口1211a的一侧流至下液孔1211的底部,以对气泡起到挤压作用,促进气泡从下液孔1211排出至储液腔10,进而降低气泡对供液的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微槽1211b的截面形状根据需要进行设计,能够使得储液腔10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能够在毛细作用力下进入微槽1211b并在重力作用下流出微槽1211b即可。

图5结合图4,进一步,翅片121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下液孔1211上的开口1211a靠近储液腔10的一侧的侧壁连接。翅片1212靠近发热体13的一侧的中间部分与发热体13之间的距离D1小于翅片1212靠近发热体13的一侧的端部与发热体13之间的距离D2(如图2所示),使得翅片1212靠近发热体13的一侧的中间部分形成尖端,可以将雾化过程中从发热体13进入的大气泡分割为多个小气泡,避免大气泡堵塞开口1211a和/或下液孔1211,保证顺畅下液。可选的,翅片1212与顶座121一体成型。

出雾孔1210远离储液腔10的一端具有挡板1213,挡板1213靠近发热体13的一侧为V型结构;具体地,挡板1213靠近发热体13的表面包括第一子表面(图未标)和第二子表面(图未标),第一子表面与第二子表面之间形成夹角。

在本实施例中,翅片1212位于挡板1213靠近发热体13的表面。发热体13靠近翅片1212的一侧为平面;沿着从翅片1212的中间部分向翅片1212的端部的方向,翅片1212靠近发热体13的一侧与发热体13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以使翅片1212靠近发热体13的一侧的中间部分形成尖端。具体地,翅片1212靠近发热体13的一侧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段1212a和第二段1212b,第一段1212a和第二段1212b之间形成夹角,第一段1212a与第二段1212b的连接处为圆弧。可选的,第一段1212a与第二段1212b的连接处的圆弧的直径为1mm-2mm;和/或第一段1212a与第二段1212b之间形成的夹角为30°-120°。通过将第一段1212a与第二段1212b的连接处设为圆弧过渡,在实现分割大气泡的同时可在下液过程中顺利将底部气泡排出。

可选的,翅片1212为V型结构。也就是说,不仅翅片1212靠近发热体13的一侧的中间部分与发热体13之间的距离D1小于翅片1212靠近发热体13的一侧的端部与发热体13之间的距离D2,翅片1212远离发热体13的一侧的中间部分与发热体13之间的距离也小于翅片1212远离发热体13的一侧的端部与发热体13之间的距离。

本申请中的翅片1212为V型结构,也就是说,发热体吸液腔130的顶壁并非平顶,而是中间低两边高的结构。通过使翅片1212为V型结构,雾化过程中发热体13靠近储液腔10一侧的气泡可以在这一形状的导引下排至下液孔1211,即,翅片1212为V型结构利于排出发热体13靠近储液腔10一侧的气泡。

可选的,翅片1212靠近发热体13的一侧与发热体13之间的距离为0.3mm-2mm。可以理解,翅片1212靠近发热体13的一侧与发热体13之间的距离做如上设置,不会因为翅片1212与发热体13之间的距离太近,而导致发热体13靠近储液腔10一侧的气泡被翅片1212阻挡并阻挡长大造成供液不足;也不会因为翅片1212与发热体13之间的距离太远,导致发热体13靠近储液腔10一侧的气溶胶生成基质消耗完(即,发热体吸液腔130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消耗完)后,再次补充液体时由于发热体13与翅片1212之间的空间太大形成大气泡阻碍下液。

在本实施例中,在两个下液孔1211的两个开口1211a之间设有多个翅片1212,多个翅片1212沿着雾化器1的轴向平行设置;相邻翅片1212之间以及翅片1212与顶座121的侧壁之间均间隔设置形成毛细槽1212c。相邻的两个翅片1212之间形成的毛细槽1212c等宽。由于翅片1212为V型结构,相邻的翅片1212之间形成的毛细槽1212c为V型结构。

可以理解,雾化过程中,从发热体13进入的气泡存在于发热体13靠近储液腔10的一侧的空间,即,发热体13与顶座121之间形成的发热体吸液腔130,经开口1211a流出的气溶胶生成基质可以通过毛细槽1212c流至发热体吸液腔130,发热体吸液腔130内的气泡的空间被气溶胶生成基质侵占,导致气泡在气溶胶生成基质的挤压下及自身浮力作用下从开口1211a、下液孔1211排出,实现气液分离,保证供液。

在储液腔10内添加气溶胶生成基质后,将雾化座12设于壳体10内,以封堵储液腔10。储液腔10加满气溶胶生成基质初次使用雾化器1之前,下液孔1211和发热体吸液腔130内均为气体,初次使用雾化器1时,气溶胶生成基质从下液孔1211流至发热体吸液腔130,发热体吸液腔130内存在未排出的气泡,气溶胶生成基质可以通过毛细槽1212c流至发热体吸液腔130,发热体吸液腔130内的气泡的空间被气溶胶生成基质侵占,导致气泡在气溶胶生成基质的挤压下及自身浮力作用下从开口1211a、下液孔1211排出,避免干烧。

可选的,相邻的两个翅片1212之间的间距为0.2mm-1mm,以使毛细槽1212c的毛细作用力将开口1211a处的气溶胶生成基质向发热体13导引;和/或,翅片1212的厚度为0.5倍-2倍的相邻的两个翅片1212之间的间距,保证具有足够的流通面积,保证气溶胶生成基质在翅片1212间的流动和气泡在翅片1212以外空间的流动。在一实施方式中,翅片1212的厚度为0.8倍-1.2倍的相邻的两个翅片1212之间的间距。

在其他实施例中,挡板1213远离储液腔10的表面设置为V型,并在挡板1213远离储液腔10的表面形成有多个凹槽(相当于多个翅片1212之间的毛细槽1212c),毛细槽1212c的侧壁形成上述的翅片1212。具体地,挡板1213远离储液腔10的表面具有多个V型毛细槽1212c,即毛细槽1212c的深度相同但弯折成V型,并不是毛细槽1212c的截面为V型。V型毛细槽1212c的两端分别与两个下液孔1211的两个开口1211a连接,V型毛细槽1212c的中间部分与发热体13之间的距离小于V型毛细槽1212c的两端与发热体13之间的距离。发热体13靠近挡板1213的一侧为平面;沿着从V型毛细槽1212c的中间部向V型毛细槽1212c的两端的方向,V型毛细槽1212c与发热体13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可以理解,多个V型毛细槽1212c的作用与多个翅片1212可以实现相同的技术效果;在挡板1213上形成V型毛细槽1212c相对于在挡板1213上设翅片1212,可以降低工艺难度。

测试试验中,微槽1211b的宽度为0.4mm,深度为0.8mm;微槽1211b远离储液腔10的一端的底面与下液孔1211的内表面斜面过渡;翅片1212的最低点与发热体13之间的距离为1mm,翅片1212的厚度为0.45mm,翅片1212间距为0.55mm,翅片1212形成的毛细槽1212c深度为1mm,翅片1212的最低点通过直径1.4mm的圆角过渡。使用上述结构尺寸的顶座121进行实验,结果显示在下液过程中可以顺利将气泡排出,实现气液分离,保证供液。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技术分类

0612011656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