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可调控外周血管取栓支架组件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09:44:49


可调控外周血管取栓支架组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外周血管取栓支架,尤其涉及可调控外周血管取栓支架组件。

背景技术

据统计,因血栓导致死亡的人数占全国总死亡人数的51%,远远超于其他疾病,我国每年约260万的人死于以血栓栓塞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脑卒中和心肌梗塞,大约平均每12秒就死亡一人。目前血栓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两种:药物溶栓和机械取栓。

药物溶栓治疗是通过溶解动脉或静脉血管中的血栓,使血液重新流通,减轻或消除患者症状。静脉溶栓在过去是较为常见的对急性脑梗塞发病的抢救方法,从开始到溶栓的时间窗在4.5小时内,时间越短,溶栓效果越好。然而因为药物溶栓在经过全身后,药物浓度会下降很多,治疗效果大打折扣,成功率只能达到20%左右,若是加大药物剂量,容易产生并发症,风险很高。

机械取栓指应用特殊的仪器取出堵塞血管的血栓,能恢复血管通畅的治疗方法。机械取栓是通过近端真空抽吸血栓或远端接触血栓后,将血栓拉入近端导管内从而取出,可快速恢复血流灌注,实现血管再通。机械取栓的时间窗在8小时以内,所以当过了药物溶栓的时间可以考虑机械取栓。机械取栓相比于药物取栓更加简单快捷,风险也减小了很多,后续的血管通过率更高。

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黑龙江省电力医院神经内科医生分析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其中采用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42例,采用机械取栓治疗38例。通过Barthel评分判定治疗效率,采用心肌梗死溶栓分级标准(T IM I)判定血管再通率,对比2组有效率、血管再通率以及近期与远期预后效果。结果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组与机械取栓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7.6%、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再通率为71.4%,100%;残余狭窄率≤30%者分别为45.2%、15.7%(P<0.05);急性血管再闭塞率分别47.6%、0(P<0.05);病死率分别为11.9%、0。结论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有效率相近,但机械取栓组近期及远期预后情况远优于动静脉联合溶栓组。分析证明,采用机械取栓的治疗效果更显著于药物溶栓,其安全性更高,后期预后较好,在医学临床上更值得推广。

根据上述,由中国实用新型专利201420743450.5公开了一种可调控颅内血管取栓设备,其包括调节导丝、取栓器、外固定鞘。其特点操作性强,可精确调控取栓器的位置,但也存在较大的缺点;1、无法有效实现支架的隆起,对血栓捕捉力有待欠缺,2、无法调节支架头部方向,继而增大操作难度,不便医护人员根据手术情况进行调整;鉴于此,有必要设计可调控外周血管取栓支架组件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可调控外周血管取栓支架组件,来解决背景技术提出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可调控外周血管取栓支架组件,包括控制手柄、步进电机、连接轴、旋转导丝、转向板、齿卡套、旋钮轴、齿卡板、挡板、A弹簧、收卷轮、拉紧导丝、聚合套、输送管、弹性支架、B弹簧、C弹簧、取栓头、锥形块、转向头,所述的步进电机固设于控制手柄内部中端,所述的步进电机与控制手柄采用螺栓连接,所述的连接轴套设于步进电机右侧,所述的连接轴与步进电机紧配连接,所述的旋转导丝固设于连接轴右侧,所述的旋转导丝与连接轴采用焊接相连,所述的转向板固设于旋转导丝右侧端口,所述的转向板与旋转导丝一体成型,所述的齿卡套数量为两件,所述的齿卡套固设于控制手柄右侧上下两端,所述的齿卡套与控制手柄一体成型,所述的旋钮轴数量为两件,所述的旋钮轴贯穿控制手柄内部右侧上下两端,所述的旋钮轴与控制手柄转动连接,所述的齿卡板套设于旋钮轴前端,所述的齿卡板与旋钮轴一体成型,所述的挡板固设于旋钮轴后端,所述的挡板与旋钮轴采用焊接相连,所述的A弹簧套设于旋钮轴后端,所述的A弹簧与挡板采用焊接相连,所述的收卷轮套设于旋钮轴中端,所述的收卷轮与旋钮轴紧配连接,所述的拉紧导丝缠绕于收卷轮,且所述的拉紧导丝右侧贯穿于控制手柄,所述的拉紧导丝与控制手柄滑动连接,所述的聚合套套设于旋转导丝和拉紧导丝外侧左侧,所述的聚合套分别与旋转导丝和拉紧导丝滑动连接,所述的输送管固设于聚合套右侧,所述的输送管与聚合套采用胶粘剂连接,所述的弹性支架套设于输送管右侧,所述的弹性支架与输送管采用胶粘剂连接,所述的B弹簧固设于弹性支架内部左侧,所述的B弹簧与弹性支架一体成型,且所述的B弹簧与其中一根拉紧导丝采用焊接相连,所述的C弹簧固设于弹性支架内部右侧,所述的C弹簧与弹性支架一体成型,且所述的C弹簧与其中一根拉紧导丝采用焊接相连,所述的取栓头固设于输送管右侧端口,所述的取栓头与输送管一体成型,所述的锥形块位于取栓头内部右侧,所述的锥形块与取栓头转动连接,所述的转向头固设于锥形块右侧,所述的转向头与锥形块一体成型。

进一步,所述的控制手柄内部还设有安装腔,所述的安装腔为空心腔体。

进一步,所述的控制手柄内部左侧还固设有蓄电池,所述的蓄电池与步进电机采用导线连接,且所述的蓄电池与控制手柄采用螺栓连接。

进一步,所述的所述的控制手柄左侧还固设有充电接口,所述的充电接口与蓄电池采用导线连接,且所述的充电接口与控制手柄采用螺栓连接。

进一步,所述的控制手柄底部右侧还固设有电机开关,所述的电机开关正负极分别与步进电机和蓄电池采用导线连接,所述的电机开关与控制手柄采用螺栓连接。

进一步,所述的控制手柄上端从左至右还设有防脱槽,所述的防脱槽为凹槽。

进一步,所述的控制手柄后端右侧还固设有两件堵盖,所述的堵盖与控制手柄采用热熔粘接成型。

进一步,所述的输送管内部右侧还设有I避让孔,所述的I避让孔为矩形通孔。

进一步,所述的输送管内部右侧还设有II避让孔,所述的II避让孔为矩形通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可调控外周血管取栓支架组件,能够达到以下效果;1、推动输送管使取栓装置到达血栓部位,并使用可调控手柄控制取栓装置的径向尺寸,形成第一隆起及第二隆起,保证在抽取血栓时最大的抓取力及安全性;2、通过操作后端电动角度调节机构,实现输送管头部的方向改变,方便医护人员根据临床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优化了手术操作,有效的减轻了医护人员的负担。

附图说明

图1是可调控外周血管取栓支架组件的主视图;

图2是控制手柄部位的立体图;

图3是控制手柄部位的俯视图;

图4是控制手柄部位的A向剖视图;

图5是控制手柄部位的后视图;

图6是弹性支架部位的放大剖视图;

图7是转向头部位的放大剖视图;

图8是聚合套部位的放大剖视图;

图9是旋钮轴、齿卡套、齿卡板、挡板、A弹簧和堵盖部位的放大立体图。

控制手柄 1、 步进电机 2、

连接轴 3、 旋转导丝 4、

转向板 5、 齿卡套 6、

旋钮轴 7、 齿卡板 8、

挡板 9、 A弹簧 10、

收卷轮 11、 拉紧导丝 12、

聚合套 13、 输送管 14、

弹性支架 15、 B弹簧 16、

C弹簧 17、 取栓头 18、

锥形块 19、 转向头 20、

安装腔 101、 蓄电池 102、

充电接口 103、 电机开关 104、

防脱槽 105、 堵盖 106、

I避让孔 141、 II避让孔 142。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阐述了多种特定细节,以便提供对构成所描述实施例基础的概念的透彻理解,然而,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特定细节中的一些或者全部的情况下来实践,在其他情况下,没有具体描述众所周知的处理步骤。

如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图8、图9所示,包括控制手柄1、步进电机2、连接轴3、旋转导丝4、转向板5、齿卡套6、旋钮轴7、齿卡板8、挡板9、A弹簧10、收卷轮11、拉紧导丝12、聚合套13、输送管14、弹性支架15、B弹簧16、C弹簧17、取栓头18、锥形块19、转向头20,所述的步进电机2固设于控制手柄1内部中端,所述的步进电机2与控制手柄1采用螺栓连接,所述的连接轴3套设于步进电机2右侧,所述的连接轴3与步进电机2紧配连接,所述的旋转导丝4固设于连接轴3右侧,所述的旋转导丝4与连接轴3采用焊接相连,所述的转向板5固设于旋转导丝4右侧端口,所述的转向板5与旋转导丝4一体成型,所述的齿卡套6数量为两件,所述的齿卡套6固设于控制手柄1右侧上下两端,所述的齿卡套6与控制手柄1一体成型,所述的旋钮轴7数量为两件,所述的旋钮轴7贯穿控制手柄1内部右侧上下两端,所述的旋钮轴7与控制手柄1转动连接,所述的齿卡板8套设于旋钮轴7前端,所述的齿卡板8与旋钮轴7一体成型,所述的挡板9固设于旋钮轴7后端,所述的挡板9与旋钮轴7采用焊接相连,所述的A弹簧10套设于旋钮轴7后端,所述的A弹簧10与挡板9采用焊接相连,所述的收卷轮11套设于旋钮轴7中端,所述的收卷轮11与旋钮轴7紧配连接,所述的拉紧导丝12缠绕于收卷轮11,且所述的拉紧导丝12右侧贯穿于控制手柄1,所述的拉紧导丝12与控制手柄1滑动连接,所述的聚合套13套设于旋转导丝4和拉紧导丝12外侧左侧,所述的聚合套13分别与旋转导丝4和拉紧导丝12滑动连接,所述的输送管14固设于聚合套13右侧,所述的输送管14与聚合套13采用胶粘剂连接,所述的弹性支架15套设于输送管14右侧,所述的弹性支架15与输送管14采用胶粘剂连接,所述的B弹簧16固设于弹性支架15内部左侧,所述的B弹簧16与弹性支架15一体成型,且所述的B弹簧16与其中一根拉紧导丝12采用焊接相连,所述的C弹簧17固设于弹性支架15内部右侧,所述的C弹簧17与弹性支架15一体成型,且所述的C弹簧17与其中一根拉紧导丝12采用焊接相连,所述的取栓头18固设于输送管14右侧端口,所述的取栓头18与输送管14一体成型,所述的锥形块19位于取栓头18内部右侧,所述的锥形块19与取栓头18转动连接,所述的转向头20固设于锥形块19右侧,所述的转向头20与锥形块19一体成型;

取栓操作时,医护人员首先握住控制手柄1,再将输送管14从动静脉穿刺点植入,接着推动输送管14使取栓装置到达血栓部位,然后根据需要,可对取栓装置径向尺寸进行调节,具体操作如下;手蹑旋钮轴7,向外拉动,使得旋钮轴7带动齿卡板8向前滑动脱离齿卡套6,当齿卡板8与齿卡套6分离后,即实现旋钮轴7的可转动转动,同步,医护人员转动旋钮轴7,即实现旋钮轴7带动收卷轮11联动拉紧导丝12向控制手柄1内部进行收卷操作,此时通过拉紧导丝12的收紧作用,继而能够带动B弹簧16或C弹簧17向后端进行收缩,同步,因B弹簧16和C弹簧17分别与弹性支架15连接,故而能够压缩弹性支架15,实现弹性支架15径向尺寸向外侧扩展,即弹性支架15形成第一隆起和第二隆起,当弹性支架15径向尺寸到达医护人员需要后,再推动旋钮轴7进入到齿卡套6内部,此时通过齿卡套6和齿卡板8的相互配合作用,能够避免B弹簧16和C弹簧17的复位,方便了后续的稳定取栓操作,确保了取血栓时最大的抓取力及安全性;与此同时,在医护人员推送输送管14的过程中,因患者体内血管交错,故为了方便取栓装置能够到达血栓位置,当转向头20到达狭窄、交错血管等区域时,医护人员可按压电机开关104,即实现步进电机2开启,步进电机2启动后驱动连接轴3带动旋转导丝4同步转动,即旋转导丝4旋转时带动头部端口的转向板5,实现转向板5的旋转,因转向板5与锥形块19一侧贴合,当转向板5绕着锥形块19进行旋转时,故而能够改变锥形块19的角度,即实现锥形块19带动转向头20以取栓头18内部进行旋转,此时通过上述操作,能够改变转向头的方向,便于医护人员针对不同血管情况来进行适应性的调整,最终方便了血栓装置顺利到达患者体内的血栓区域;

所述的控制手柄1内部还设有安装腔101,所述的安装腔101为空心腔体;需要说明的是安装腔101是为了方便步进电机2、蓄电池102、连接轴3和收卷轮11等的放置;

所述的控制手柄1内部左侧还固设有蓄电池102,所述的蓄电池102与步进电机2采用导线连接,且所述的蓄电池102与控制手柄1采用螺栓连接,所述的所述的控制手柄1左侧还固设有充电接口103,所述的充电接口103与蓄电池102采用导线连接,且所述的充电接口103与控制手柄1采用螺栓连接;所述的控制手柄1底部右侧还固设有电机开关104,所述的电机开关104正负极分别与步进电机2和蓄电池102采用导线连接,所述的电机开关104与控制手柄1采用螺栓连接;需要说明的是蓄电池102是为了方便对步进电机2进行能量供应,充电接口103是为了连接外部电源,实现对蓄电池102的充电,电机开关104实现蓄电池102和步进电机2之间电路的断开和连通,便于医护人员进行控制;

所述的控制手柄1上端从左至右还设有防脱槽105,所述的防脱槽105为凹槽;所述的控制手柄1后端右侧还固设有两件堵盖106,所述的堵盖106与控制手柄1采用热熔粘接成型;需要说明的是防脱槽105提高手部抓持控制手柄1的稳定性,堵盖106是为了对挡板9、A弹簧10和旋钮轴7进行保护;

所述的输送管14内部右侧还设有I避让孔141,所述的I避让孔141为矩形通孔;所述的输送管14内部右侧还设有II避让孔142,所述的II避让孔142为矩形通孔;需要说明的是I避让孔141和II避让孔142是为了对拉紧导丝12进行避让,便于拉紧导丝12从输送管14伸出连接B弹簧16和C弹簧17,且也方便拉紧导丝12带动B弹簧16和C弹簧17进行收缩控制;

综上,首先通过拉紧式扩张机构设计,能够便于医护人员调控取栓装置的径向尺寸,使其形成第一隆起和第二隆起,保证在抽取血栓时最大的抓取力及安全性;其次通过操作后端电动角度调节机构,实现输送管头部的方向改变,方便医护人员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优化了手术操作,有效的减轻了医护人员的负担,最终通过上述,大大加强了外周动静脉取栓操作的高效、便捷和安全,拓展了临床的实用性,利于推广应用。

相关技术
  • 可调控外周血管取栓支架组件
  • 可调控外周血管取栓支架组件
技术分类

06120112285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