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服务器载板、数据通信方法、服务器主板、系统及介质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6:06:26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集群通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集群服务器通讯技术,具体涉及一种服务器载板、数据通信方法、服务器主板、系统及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集群服务器得到广泛应用。现有的集群服务器一般包括核心板、载板和服务器主板。现有的服务器主板操作核心板之前需要进行操作繁琐的通路切换,严重影响服务器主板与每个核心板的交互效率。

发明内容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服务器载板、数据通信方法、服务器主板、系统及介质。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服务器载板,该服务器载板包括:

至少两个第一连接端子,所述第一连接端子用于连接核心板,并获取数据信息;

数据缓冲单元,所述数据缓冲单元与所述第一连接端子连接,所述数据缓冲单元用于接收并处理所述数据信息,得到处理后的所述数据信息;

多路复用单元,所述多路复用单元与所述数据缓冲单元连接,所述多路复用单元用于将处理后的所述数据信息选择单路输出;

第二连接端子,所述第二连接端子与所述多路复用单元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端子用于与第一服务器主板通信连接,并将单路的处理后的所述数据信息输出至所述第一服务器主板;

第三连接端子,所述第三连接端子与所述数据缓冲单元连接,所述第三连接端子用于与第二服务器主板通信,并将处理后的所述数据信息实时输出至所述第二服务器主板。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通信方法,所述方法由服务器载板执行,该方法,包括:

响应于第一控制信号,通过第一连接端子抓取每个核心板的数据信息;其中,所述第一控制信号基于操作请求触发;

根据所述数据信息,通过数据缓冲单元对所述数据信息进行处理,生成处理后的数据信息;

根据处理后的所述数据信息,通过多路复用单元和第二连接端子将处理后的所述数据信息选择单路输出至第一服务器主板;

根据处理后的所述数据信息,通过第三连接端子将处理后的所述数据信息实时输出至第二服务器主板。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服务器主板,包括:

至少两个第一载板连接端子,所述第一载板连接端子用于连接本公开任意实施例所述的服务器载板的第三连接端子;

至少两个扩展单元,每个所述扩展单元与多个所述第一载板连接端子连接,所述扩展单元用于与所述第一载板连接端子进行串口通信。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集群服务器系统,包括:本公开任意实施例所述的服务器载板、本公开任意实施例所述的服务器主板以及多个核心板;

所述核心板通过插接件与所述服务器载板的第一连接端子连接,所述服务器主板通过第一载板连接端子与所述服务器载板的第三连接端子连接;

所述核心板的数据信息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端子串行输出至所述服务器主板的计算单元,所述服务器载板用于将所述服务器主板与所述核心板进行实时串口通信。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存储有计算机指令的非瞬时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中,所述计算机指令用于使计算机执行本公开任意实施例所述的数据通信方法。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在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本公开任意实施例所述的数据通信方法。

根据本公开的技术提供了一种服务器主板能够实时获取每个核心板的数据信息的新思路。

应当理解,本部分所描述的内容并非旨在标识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关键或重要特征,也不用于限制本公开的范围。本公开的其它特征将通过以下的说明书而变得容易理解。

附图说明

附图用于更好地理解本方案,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定。其中:

图1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服务器载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服务器载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服务器主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通信方法的流程图;

图5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服务器主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集群服务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示范性实施例做出说明,其中包括本公开实施例的各种细节以助于理解,应当将它们认为仅仅是示范性的。因此,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可以对这里描述的实施例做出各种改变和修改,而不会背离本公开的范围和精神。同样,为了清楚和简明,以下的描述中省略了对公知功能和结构的描述。

图1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服务器载板的结构示意图。考虑到集群通讯中组呼是一对多的半双工通讯方式,且组群内的用户往往较多。服务器主板一般通过通路选择,同一刻只有单路的核心板连接到服务器主板的通讯接口。服务器主板操作核心板之前需要进行操作繁琐的通路切换,且不能实时操作核心板的情况。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服务器载板,该服务器载板能够实现核心板和服务器主板之间的实时交互通讯。需要说明的是,集群服务器可以包括多个服务器载板,根据需要可以设置集群服务器包括的每一个服务器载板或部分服务器载板具有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服务器载板的结构和功能。

参见图1,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服务器载板具体包括:至少两个第一连接端子11、数据缓冲单元12、多路复用单元13、第二连接端子14以及第三连接端子15。第一连接端子11用于连接核心板,并获取数据信息。数据缓冲单元12与第一连接端子11连接,数据缓冲单元12用于接收并处理数据信息,得到处理后的数据信息。多路复用单元13与数据缓冲单元12连接,多路复用单元13用于将处理后的数据信息选择单路输出。第二连接端子14与多路复用单元13连接,第二连接端子14用于与第一服务器主板通信连接,并将单路的处理后的数据信息输出至第一服务器主板。第三连接端子15与数据缓冲单元12连接,第三连接端子15用于与第二服务器主板通信连接,并将处理后的数据信息实时输出至第二服务器主板。

具体的,第一连接端子11用于连接核心板,可选的,核心板可以包括插接件,核心板通过插接件与服务器载板上的第一连接端子11可插拔连接。核心板可以为多个,每个核心板可以包括ARM核心板或其他核心板,在此不作任何限定。第一连接端子11获取数据信息,数据信息可以是核心板的数据信息,示例性的,数据信息可以包括核心板的串口日志、操作指令等信息。

进一步的,数据缓冲单元12与第一连接端子11连接,还分别与第三连接端子15连接,以及经过多路复用单元13与第二连接端子14连接。数据缓冲单元12用于接收第一连接端子11采集并输出的数据信息,并对数据信息进行加强、降噪等处理,生成处理后的数据信息。数据缓冲单元12将数据信息一分为二,其中一路数据信息传输至多路复用单元13,并经过第二连接端子14与第一服务器主板连接,另一路数据信息传输至第三连接端子15,经过第三连接端子15与第二服务器主板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一服务器主板可以为通路选择服务器主板,用于在同一刻只与单路的核心板通信。第二服务器主板可以为串口服务器主板,可以与核心板之间进行实时交互通信。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引入与第一连接端子连接的数据缓冲单元和第三连接端子,能够实现每一个核心板的数据信息经过数据缓冲单元实时传输至第二服务器主板,实现核心板与第二服务器主板之间实时通信。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解决现有技术服务器主板无法实时抓取每个核心板的串口日志等数据信息的问题,为解决服务器主板与每个核心板的通信效率较低的问题奠定了基础,为实现第二服务器主板与核心板之间实时通信提供了一种的新思路。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继续参见图1,作为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可选方式,本实施例中的第三连接端子15还用于获取第一控制信号。数据缓冲单元12,还用于接收并处理第一控制信号,得到处理后的第一控制信号。第一连接端子11,还用于将处理后的第一控制信号实时输出至核心板。其中,第一控制信号由第二服务器主板发出,并由用于连接第二服务器的第三连接端子15接收。第二服务器主板用于通过服务器载板与核心板进行串口通信;第一控制信号由核心板实时接收。

具体的,第二服务器主板用于通过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服务器载板与核心板进行串口通信。由于第三连接端子15是用于连接第二服务器主板的,第三连接端子15可以获取来自第二服务器主板的第一控制信号。数据缓冲单元12还用于接收第一控制信号,并将第一控制信号进行放大、降噪等处理,得到处理后的第一控制信号。第一连接端子11与数据缓冲单元12连接,第一连接端子11还用于将处理后的第一控制信号实时输出至通过插接件连接至服务器载板的第一连接端子11上的每一个核心板,从而实现第二服务器主板的第一控制信号经过数据缓冲单元12和第一连接端子11与每一个核心板之间的实时通信。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引入第三连接端子、数据缓冲单元以及第一连接端子,能够实现第二服务器主板的第一控制信号经过数据缓冲单元实时传输至每一个核心板,实现第二服务器主板与每一个核心板之间进行实时通讯。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实现了第二服务器主板与每一个核心板之间的实时交互操作,解决现有技术服务器主板无法实时抓取每个核心板的串口日志等数据信息的问题,为解决服务器主板与每个核心板的通信效率较低的问题奠定了基础,为实现第二服务器主板与核心板之间实时交互通信提供了一种的新思路。

图2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服务器载板的结构示意图。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继续参见图2,作为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可选方式,本实施例中的数据缓冲单元12包括多个第一缓冲接口121和多个第二缓冲接口122,第三连接端子15包括多个第一接口151。每个第一缓冲接口121与单个第一连接端子11串口通信连接,第二缓冲接口122与第三连接端子15的第一接口151串口通信连接。第一接口151的数量等于第二缓冲接口122的数量,第一缓冲接口121的数量等于第一连接端子11的数量。

具体的,每个第一缓冲接口121与单个第一连接端子11连接,且第一缓冲接口121的数量等于第一连接端子11的数量,这样设置可以实现数据缓冲单元12与第一连接端子11之间的串口通信,数据缓冲单元12可以通过第一缓冲接口121将每一个核心板的数据信息通过第一连接端子11获取到。示例性的,第一连接端子11的数量为N,N为大于或等于2的正整数。第一缓冲接口121的数量也为N。可选的,可以设置第二缓冲接口122的数量也为N个,第三连接端子15的第一接口151的数量等于第二缓冲接口122的数量,也可以设置为N。这样设置便于将N个第一连接端子11采集的N个核心板的数据信息通过N条串行走线同时引出至第三连接端子15,便于实现第二服务器主板通过第三连接端子15与每一个核心板进行实时交互通信。

此外,由于第一连接端子11与核心板连接,第三连接端子15与第二服务器主板连接。设置第三连接端子15的第一接口151的数量等于第二缓冲接口122的数量,第一缓冲接口121的数量等于第一连接端子11的数量,便于数据缓冲单元12兼容服务器载板上的核心板的数量,便于第二服务器主板等外部设备与服务器载板上的核心板进行串口通信,实现第二服务器主板等外部设备同时抓取服务器载板上的核心板的串口日志等数据信息。这样设置增强了服务器载板与外部设备的兼容能力,降低了服务器载板的开发成本。

作为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可选方式,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连接端子11、第二连接端子14和第三连接端子15可以均包括UART(通用异步收发传输器,Universal AsynchronousReceiver/Transmitter)连接端子。这样设置便于实现第一连接端子11和第二连接端子14之间的串口通信,便于兼容各种服务器主板的通讯方式,可广泛适用于各种集群服务器的应用场景。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继续参见图2,作为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可选方式,本实施例中的多路复用单元13还用于将单路的第二控制信号分多路输出至数据缓冲单元12。数据缓冲单元12还用于接收第三连接端子15输出的第一控制信号和多路复用单元13输出的第二控制信号,并汇集处理第一控制信号和第二控制信号,得到处理后的控制信号。

具体的,第二控制信号可以是第一服务器主板发出的。可选的,图3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服务器主板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2和图3,第一服务器主板可以包括多个第二连接载板端子31、多个多路复用器32、SoC(System on Chip,片上系统)以及复杂可编程逻辑设备(CPLD)。SoC与CPLD连接,CPLD与多个多路复用器32连接,每个多路复用器32与多个第二连接载板端子31连接,每个第二连接载板端子31与服务器载板上的第二连接端子14连接。示例性的,SoC可以通过UART串口通信协议与CPLD进行交互通信。CPLD通过多路复用器32选择一路将第二控制信号输出至第二连接载板端子31。第二连接端子14用于连接第一服务器主板的第二连接载板端子31,第二连接端子14获取来自第一服务器主板的第二控制信号。

服务器载板上的多路复用单元13分别与第二连接端子14和数据缓冲单元12连接。多路复用单元13将单路的第二控制信号分多路输出至数据缓冲单元12。数据缓冲单元12还接收第三连接端子15输出的第一控制信号和多路复用单元13输出的第二控制信号。数据缓冲单元12汇集处理来自第二服务器主板的第一控制信号和来自第一服务器主板的第二控制信号,得到处理后的控制信号。数据缓冲单元12实现将第一控制信号和第二控制信号合二为一,得到处理后的控制信号。处理后的控制信号可以通过第一连接端子11传输至核心板。

需要说明的是,图3中示例性的示出CPLD与N个多路复用器32通过UART串口通信协议进行通信。第一个多路复用器32包括UART_11~UART_1M路通信接口,每一路通信接口连接一个第二载板连接端子,示例性的,通信接口UART_11连接第二载板连接端子1,通信接口UART_21连接第二载板连接端子2,以此类推,通信接口UART_M1连接第二载板连接端子M。图3中示例性的示出SoC通过物理接口收发器(PHY)与网口RJ45连接,以及SoC与网口RJ45连接的情况,在此不作任何限定。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继续参见图2,作为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可选方式,本实施例中的多路复用单元13包括多个第一端口131,数据缓冲单元12还包括多个第三缓冲接口123,第一端口131与第三缓冲接口123串口通信连接,第一端口131的数量等于第三缓冲接口123的数量;第一缓冲接口121的数量与第二缓冲接口122的数量以及第三缓冲接口123的数量相等。

具体的,第一端口131与第三缓冲接口123连接,且第一端口131的数量等于第三缓冲接口123的数量,便于多路复用单元13的第一端口131与数据缓冲单元12通过第三缓冲接口123串口通信连接,实现每一个用于连接核心板的第一连接端子11与多路复用单元13的第一端口131对应连接。第一缓冲接口121的数量与第二缓冲接口122的数量以及第三缓冲接口123的数量相等,数据缓冲单元12便于将每一个核心板通过多个第一连接端子11引出。这样设置便于通过数据缓冲单元12实现对每一个核心板的数据信息的分发或汇聚,便于实现第二服务器主板与每个核心板实时串口通信。另一方面,第三数据缓冲接口便于将每一个核心板的数据信息引出至多路复用单元13的第一端口131。这样设置便于数据缓冲单元12兼容第一服务器主板等外部设备,便于第一服务器主板等外部设备与服务器载板上的核心板进行串口通信,增强了服务器载板与第一服务器主板等外部设备的兼容能力,进一步降低服务器载板的开发成本。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继续结合图2和图3,作为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可选方式,本实施例中的多路复用单元13还包括第二端口132;第二连接端子14与多路复用单元13的第二端口132连接,第二连接端子14还用于与多路复用单元13通过第二端口132交互通信;第二端口132的数量小于第一端口131的数量。

具体的,多路复用单元13的数量较少的第二端口132与第二连接端子14连接,第二连接端子14用于连接第一服务器的第二连接载板端子31。多路复用单元13的数量较多的第一端口131与数据缓冲单元12的第三缓冲接口123连接。这样设计可以实现第一服务器主板通过通路选择实现与核心板进行交互通信,可以提高第一服务器主板的带载能力。使得本实施例提供的服务器载板既能通过第三连接端子15与第二服务器主板实现实时的串口交互通信,又能通过第二连接端子14与第一服务器主板实现通路选择的交互通信,便于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通路与核心板进行通信,提高了服务器载板对不同场景的适应能力。这样设置便于兼容现有的服务器设备,降低开发和使用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图2示例性的示出第二连接端子14接收来自第一服务器主板的串口选择信号UART_SELECT,根据第一服务器主板的串口选择信号UART_SELECT,选择对应的核心板通过通道UART与第二连接端子14进行交互通信。

图4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通信方法的流程图。本公开实施例适用于集群服务器实时通信的情况。该实施例提供的数据通信方法可以由服务器载板执行,该数据通信方法,包括:

S401,响应于第一控制信号,通过第一连接端子抓取每个核心板的数据信息;其中,第一控制信号基于操作请求触发。

作为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可选方式,通过第一连接端子抓取每个核心板的数据信息,具体可以是,通过第一连接端子抓取每个核心板的串口日志。

示例性的,在响应于第一控制信号,通过第一连接端子抓取每个核心板的数据信息之前,可以通过第三连接端子获取第一控制信号;其中,第一控制信号由第二服务器主板发出;其中,第二服务器主板用于通过服务器载板与核心板进行串口通信;根据第一控制信号,通过数据缓冲单元接收并处理第一控制信号,得到处理后的第一控制信号;根据处理后的第一控制信号,通过第一连接端子将处理后的第一控制信号实时输出至每个核心板。

S402,根据数据信息,通过数据缓冲单元对数据信息进行处理,生成处理后的数据信息。

作为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可选方式,通过数据缓冲单元对数据信息进行处理可以包括对数据信息进行降噪、信号加强,以保证通过数据缓冲单元分两路输出的处理后的数据信号满足第一服务器主板和第二服务器主板的通信需求。

S403,根据处理后的数据信息,通过多路复用单元和第二连接端子14将处理后的数据信息选择单路输出至第一服务器主板。

S404,根据处理后的数据信息,通过第三连接端子将处理后的数据信息实时输出至第二服务器主板。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数据通信方法的具体通信过程及有益效果可以参见上述实施例中服务器载板的具体内容介绍,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引入与第一连接端子连接的数据缓冲单元和第三连接端子,能够实现每一个核心板的数据信息经过数据缓冲单元实时传输至第二服务器主板,实现核心板与第二服务器主板之间进行实时通讯。还能够实现第二服务器主板的第一控制信号经过数据缓冲单元实时传输至每一个核心板,实现第二服务器主板与每一个核心板之间进行实时通讯。从而实现了第二服务器与每一个核心板之间的实时交互操作,解决现有技术服务器主板无法实时抓取每个核心板的串口日志等数据信息的问题,为避免影响服务器与每个核心板的通信效率的现象奠定了基础,为能够实现第二服务器主板与核心板之间进行实时交互通信提供了一种的新思路。

图5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服务器主板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5,该服务器主板具体包括:至少两个第一载板连接端子51和至少两个扩展单元52。第一载板连接端子51用于连接上述任意实施例提出的服务器载板的第三连接端子15。每个扩展单元52与多个第一载板连接端子51连接,扩展单元52用于与第一载板连接端子51进行串口通信。

具体的,每个扩展单元52可以扩展为多路接口,每个扩展单元52的每路接口连接一个第一载板连接端子51,每个第一载板连接端子51用于连接服务器载板上的第三连接端子15,实现集群或阵列服务器主板。可选的,扩展单元52可以采用UART扩展单元。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服务器主板可以为第二服务器主板的一种可选方式,服务器主板的扩展单元52用于与第一载板连接端子51进行串口通信,实现服务器主板通过第三连接端子15和数据缓冲单元12实时获取每个核心板的数据信息。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引入用于与第一载板连接端子进行串口通信的扩展单元,由扩展单元扩展通信路径,并通过用于连接服务器载板的第三连接端子的第一载板连接端子,能够实现服务器主板通过第三连接端子和数据缓冲单元实时获取每个核心板的数据信息。解决现有技术的服务器主板无法实时抓取每个核心板的串口日志等数据信息的问题,为解决服务器主板与每个核心板的通信效率较低的问题奠定了基础,为实现服务器主板与核心板之间实时交互通信提供了一种的新思路。

可选的,继续参见图5,上述服务器主板还包括:至少两个计算单元53,计算单元53与扩展单元52连接;计算单元53与第一载板连接端子51通过扩展单元52进行串并转换通信。

具体的,计算单元53可以是各种具有处理和计算能力的通用和/或专用处理组件。计算单元53的一些示例包括但不限于中央处理单元(CPU)、图形处理单元(GPU)、各种专用的人工智能(AI)计算芯片、各种运行机器学习模型算法的计算单元、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以及任何适当的处理器、控制器、微控制器等。

示例性的,计算单元53可以包括SoC,计算单元53与第一载板连接端子51通过扩展单元52进行串并转换通信,实现从服务器载板的第三连接端子15获取每一个核心板的数据信息。第一载板连接端子51与第三连接端子15串行通信,并经过扩展单元52,与计算单元53并行通信。这样设置实现服务器主板经过服务器载板实时抓取每一个核心板的日志,改善了服务器主板与核心板之间的通信效率。

或者,计算单元53的第一控制信号通过通信协议,例如PCIE、PCIEx等,并行传输至扩展单元52,通过扩展单元52并行转换为串行传输至第一载板连接端子51,进而通过第一载板连接端子51将第一控制指令,经过数据缓冲单元12,通过串口通信传输至每一个核心板。这样设置实现服务器主板经过服务器载板与核心板进行实时交互通信,进一步改善了服务器主板与核心板之间的通信效率。

可选的,继续参见图5,上述服务器主板还包括:网络交换机54和网络接口55,网络交换机54分别与网络接口55和计算单元53连接,网络接口55用于通过网络交换机54获取第一载板连接端子51的数据信息。

具体的,这样设置可以通过网络接口55与以太网连接,实现远程通过网络交换机54抓取与服务器主板通过服务器载板连接的每个核心板的串口日志等数据信息,可以根据需要将每一个核心板的串口日志等数据信息进行保存,实现无人值守。此外,由于能够保存串口历史日志,便于定位故障信息的准确位置。

示例性的,图5示例性的示出第一载板连接端子51包括UART连接端子,扩展单元52包括UART扩展单元,计算单元53包括SoC,网络接口55包括RJ45的情况。图5示例性的示出网络交换机54可以与N个SoC进行交互通信,即SoC 1~SoC N的情况。每个SoC通过PCIEx_1~PCIEx_M分别与UART扩展1~UART扩展M交互通信,每个UART扩展单元分别通过UART_G1~UART_GK分别与K个UART连接端子交互通信的情况。UART_G1与服务器载板上的第三连接端子连接,UART_G1与其连接的服务器载板上的第三连接端子的端口数量相同,便于实现与通过服务器载板连接的每一个核心板进行实时交互通信。

需要说明的是,图5中仅示例性的示出UART_G1,并未示出UART_G1的数量,当与其连接的服务器载板上的第三连接端子的端口数量为N时,UART_G1的数量也为N,图中并未示出,在此不作任何限制。

图6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集群服务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6,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集群服务器系统600,具体包括:上述任意实施例提出的服务器载板61、上述任意实施例提出的服务器主板62以及多个核心板63。核心板63通过插接件与服务器载板61的第一连接端子连接,服务器主板62通过第一载板连接端子51与服务器载板61的第三连接端子15连接。核心板63的数据信息通过第一连接端子串行输出至服务器主板62的计算单元53,服务器载板61用于将服务器主板62与核心板63进行实时串口通信。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引入用于与服务器载板进行实时交互通信的服务器主板,以及用于与服务器主板进行实时交互通信的服务器载板,服务器主板通过第一载板连接端子连接服务器载板的第三连接端子,能够实现服务器主板通过第三连接端子和数据缓冲单元实时获取每一个核心板的数据信息,实现服务器主板与服务器载板进行实时交互通信。解决现有技术的服务器主板无法实时抓取每个核心板的串口日志等数据信息的问题,为解决服务器主板与每个核心板的通信效率较低的现象奠定了基础,为实现服务器主板与核心板之间实时交互通信提供了一种的新思路。

本文中以上描述的系统和技术的各种实施方式可以在数字电子电路系统、集成电路系统、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专用集成电路(ASIC)、专用标准产品(ASSP)、SoC、CPLD、计算机硬件、固件、软件、和/或它们的组合中实现。这些各种实施方式可以包括:实施在一个或者多个计算机程序中,该一个或者多个计算机程序可在包括至少一个可编程处理器的可编程系统上执行和/或解释,该可编程处理器可以是专用或者通用可编程处理器,可以从存储系统、至少一个输入装置、和至少一个输出装置接收数据和指令,并且将数据和指令传输至该存储系统、该至少一个输入装置和该至少一个输出装置。

用于实施本公开的方法的程序代码可以采用一个或多个编程语言的任何组合来编写。这些程序代码可以提供给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装置的处理器或控制器,使得程序代码当由处理器或控制器执行时使流程图和/或框图中所规定的功能/操作被实施。程序代码可以完全在机器上执行、部分地在机器上执行,作为独立软件包部分地在机器上执行且部分地在远程机器上执行或完全在远程机器或服务器上执行。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和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存储有计算机指令的非瞬时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中,计算机指令用于使计算机执行根据上述任意实施例提出的数据通信方法。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在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根据上述任意实施例提出的数据通信方法。

在本公开的上下文中,机器可读介质可以是有形的介质,其可以包含或存储以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使用或与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结合地使用的程序。机器可读介质可以是机器可读信号介质或机器可读储存介质。机器可读介质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电子的、磁性的、光学的、电磁的、红外的、或半导体系统、装置或设备,或者上述内容的任何合适组合。机器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示例会包括基于一个或多个线的电气连接、便携式计算机盘、硬盘、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或快闪存储器)、光纤、便捷式紧凑盘只读存储器(CD-ROM)、光学储存设备、磁储存设备、或上述内容的任何合适组合。

为了提供与用户的交互,可以在计算机上实施此处描述的系统和技术,该计算机具有:用于向用户显示信息的显示装置(例如,CRT(阴极射线管)或者LCD(液晶显示器)监视器);以及键盘和指向装置(例如,鼠标或者轨迹球),用户可以通过该键盘和该指向装置来将输入提供给计算机。其它种类的装置还可以用于提供与用户的交互;例如,提供给用户的反馈可以是任何形式的传感反馈(例如,视觉反馈、听觉反馈、或者触觉反馈);并且可以用任何形式(包括声输入、语音输入或者、触觉输入)来接收来自用户的输入。

可以将此处描述的系统和技术实施在包括后台部件的计算系统(例如,作为数据服务器)、或者包括中间件部件的计算系统(例如,应用服务器)、或者包括前端部件的计算系统(例如,具有图形用户界面或者网络浏览器的用户计算机,用户可以通过该图形用户界面或者该网络浏览器来与此处描述的系统和技术的实施方式交互)、或者包括这种后台部件、中间件部件、或者前端部件的任何组合的计算系统中。可以通过任何形式或者介质的数字数据通信(例如,通信网络)来将系统的部件相互连接。通信网络的示例包括:局域网(LAN)、广域网(WAN)和互联网。

计算机系统可以包括客户端和服务器。客户端和服务器一般远离彼此并且通常通过通信网络进行交互。通过在相应的计算机上运行并且彼此具有客户端-服务器关系的计算机程序来产生客户端和服务器的关系。服务器可以是云服务器,也可以为分布式系统的服务器,或者是结合了区块链的服务器。

人工智能是研究使计算机来模拟人的某些思维过程和智能行为(如学习、推理、思考、规划等)的学科,既有硬件层面的技术也有软件层面的技术。人工智能硬件技术一般包括如传感器、专用人工智能芯片、云计算、分布式存储、大数据处理等技术;人工智能软件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视觉技术、语音识别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及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技术、大数据处理技术、知识图谱技术等几大方向。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指的是通过网络接入弹性可扩展的共享物理或虚拟资源池,资源可以包括服务器、操作系统、网络、软件、应用和存储设备等,并可以按需、自服务的方式对资源进行部署和管理的技术体系。通过云计算技术,可以为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应用、模型训练提供高效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

应该理解,可以使用上面所示的各种形式的流程,重新排序、增加或删除步骤。例如,本发公开中记载的各步骤可以并行地执行也可以顺序地执行也可以不同的次序执行,只要能够实现本公开提供的技术方案所期望的结果,本文在此不进行限制。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公开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的是,根据设计要求和其他因素,可以进行各种修改、组合、子组合和替代。任何在本公开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分类

06120114704033